T省机械总公司一分厂原是个年亏损四十万元的企业,1983 年,程戈与总公司签订了承包一分厂的合同,期限两年。他上任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使工厂在五个月内就盈利二百万元,但到84年春,厂长程戈却向法院提起诉状,告总公司党委以权代法。法院受理此案后,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动承担了审理任务。而总公司党委得知程戈已上告法院,十分震惊纷纷出面要程戈撤回起诉,但遭到程戈的拒绝。这个案件表现简单,但牵扯到很多方面, 特别是被程戈开除的五名职工中,有一名是省委第一书记的小舅子。法院院长特别在开庭前告诫已被市委内定为下任法院院长的郭刚慎重行事,但郭刚则决心以法律为准绳审理此案。后法庭经多次调查,公开审理此案件,并判程戈胜诉。但到1985年秋,程戈在合同一到期后就被免去厂长职务,郭刚则被调到郊区法院“锻炼”。
电影如此模糊 表达的却如此清晰
如今画质是高起来了 表达的理念却模糊了
这部三十多年前的老片子 真的让人想到很多
如今 多数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 罗斯福拯救美国经济 本拉登被击毙
却鲜少有人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五十年 三十年 甚至十年前发生过什么
这部电影 就好像一面镜子 记录了“现代史”吧
电影也提出了“dang大还是法大”其实导演和编剧乃至我们的生活都早已给出了答案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CCP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 是不是只是个本子而已 我不知道
最后 胡主席 赵总理 千古
对于我国在七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拍出的佳作,我持有高度敬畏之情。立意与思想之先进与尖锐足以使我们忽视拍摄技巧和画面的不足。我相信每一个怀有人文精神的士大夫(不然叫啥?)都能从中窥得一些引发共鸣的点。
对我而言,从拍摄技巧等方面来看,即便我一个门外汉,我个人也觉得很一般。我猜导演是想达到某个效果,但我感觉有一些台词和情节片段在接续上的处理或许还可商榷。但是,这不重要!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到这一部电影,我已经万分惊喜了。我们其实不缺这种题材,这种思考,但因为种种或有或无的原因,现在很难方便地搜到这一类题材的电影。其实真的很遗憾的。不同的人,究竟能从这样的老片子中得到或领悟些什么?是否一定会“负能量”多于“主流价值”?我想,这个问题因人而异。
这部片子中主案件的案情非常简单,我们以现在的观点自然觉得党政老一派过于守旧,没有放开改革。但是在那个年代,对于革命老先辈,我觉得要对他们的保守予以理解。片中有个所谓的“细节”,即点出党委书记身处陋室,勤俭清廉。我想导演也是通过这一个安排让观众在阅片时能多面地看待高位者/党政工作者因循守旧这一问题吧。
在我看来,比较无奈的是,如果在30多年前片中这个问题尚显普遍,那么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党政与法律的问题呢。本科的法理学课程有给我深深的启发,当然我无意在此卖弄文藻。我们总是天然地希望经济高速发展,监管事项减少,然而大多数人又发现发展的红利没有落在自己头上,或者造成的贫富差让人心痒痒。我们自然是要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作为非党员的我,似乎只觉得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我个人感觉最深的一点是在我们学院,dang政教育过于频繁,几乎每周都在开会。打开学院的官网,那些闪亮醒目的标题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而非法学院的官网。我想,对于一个学院而言,其还是应该立足于各学科的蓬勃发展,而非被dang政教育喧宾夺主。否则,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对学院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即便我们不能那么肆无忌惮地发声! 观影总结。
在三十多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T省的84、85年这样伟大的电影,“敢于”提出,“敢于”批评,并且“敢于”展示,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身边充斥着的,却是遍地的垃圾,讲述着一些不知所云的故事,糜烂的气息在到处的弥漫着,大家也都乐于此,兴致勃勃的消费着这些垃圾。很难想象,我们在几十年前就能做到的事情,今天为什么做不到了呢,中国缺一些好的编剧吗,中国缺好的故事吗?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有着全世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为什么遍布的会是这些垃圾呢?不说画面,不说所谓的服化道,一个电影的基本,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无论简单或者复杂,是好的故事就可以。像这部电影,时间很短,画质很差,可是,它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所批判或者它所展现的,是到今天某些时候仍然存在着的奇形怪状的事情。然而,提出和批判这样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到了今天,我却不得不称之为“敢于”。可悲和可笑吗?再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垃圾遍地呢?电影里说到,你的脸上有脏东西,别人帮你把它擦掉,那不是一件好事吗?是呀,如果不是别人帮你把它擦掉或者别人告诉你,难道应该让那个人闭嘴吗?威信的建立从来不是依靠所谓的吹捧,万岁有用的话,王朝们早就永垂不朽了。是行动啊,是行动让我们有了信心,是行动让我们看到,让我们相信。我一直相信,并且坚信,我也真的想努力做一些什么,哪怕是微薄之力,我看的到伟大,同时,我也知道,伟大的持续性的根基在于自我批判,而不是在于坚信不疑。物理的伟大是通过质疑造就的,当牛顿所建构的物理大厦倒塌的时候,一座更宏伟的大厦挺立了起来,或许有一天,这些存在矛盾的,无法统一的,存在细小瑕疵的理论,又将被新的伟大所推翻,重建。无限的神化和贬低都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那个艰苦的年代,迸发出来的生机和思想,真的是很可贵的事情,我们应当铭记。
好片,推荐。
八零年代的一个缩影,名曰T省,实为全国。真实反映了八零年代的景况——一个大变革期间的魔幻现实,在传统与新潮、快乐与悲观交织、反复、变换后留下的无助与彷徨。
正如这部电影所说的那样,他把一桩法律案做成了一桩政治案的同时,也把一部法律片变成了一部政治片,一个原本简单的法律问题却被套上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框框,充斥着除他所期望的法治精神以外的任何精神。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使用了同一套思维去批判他最所厌恶的那套十年思维。
它用事实告诉我们:法律绝不是用一种意识形态去压迫另一种意识形态那么简单。口号如果只是基于统治思维喊出,那么无论它是左是右,是现代还是历史,都会给社会带来同样的无差别危害,有时甚至是更甚的。而它对于第四权力——舆论的过分颂扬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它用事实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朴素而简单的动机,但,这终究逃脱不了十年对思维意识的摧残与损失。
它用事实告诉我们:那个时代仍是一个各派力量复杂斗争的年代,换用现代的话说“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为此它倒数第二位的一系列悲剧结尾,倒比它最后的乐观结尾显得更有价值。无论我们喜不喜欢,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剧情中,它犯了很多概念性错误,比如把法院说成是“执法机关”,但它同样也喊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话语,揭示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也同样讳莫如深的现实,不仅如此,它同样如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反面角色的简朴与真诚,这就更让我们为影片的勇气与公正而肃然起敬。
从技术角度,这完全算不上一部高分电影,从思想深度,它也浅薄得可怜,但它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它告诉我们,八零年代就是这个样子,尽管这也许并非影片的本意。
那不是一个完美的年代,无论持何种观点的人都存在着诸多无法抚平的硬伤,它也不能被称为一个伟大的年代,因为一切还是那么懵懂混乱与空洞。无论左还是右,失败似乎都是必然的结果,历史的潮流终会将它们吞噬。但正因为它存在着对朴素理想义无反顾的执着,它将被载入历史,成为我们这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成为一个有必要铭记、反思与审视,并难以复制的年代。
这几天我尽量让自己少看一下新闻,多发现一下身边的美好,否则我感觉这日子快过不下去了。今晚打电话给朋友的时候,她跟我说刚看了护士剃头的一个视频,只看了几秒就整个人情绪崩溃,我当时还没看这个视频便安慰她不要去想这些事情,她已经在家里自我隔离了二十多天了再去看这些新闻只会让自己情绪更加不稳定。
结果我刚刚还是点开了这个视频,我没有看完,因为我完全无法做到看完这个视频,仅仅几秒钟不到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
如果剃头真的只是为了工作需要,那么就默默的剃掉吧!大家都说男女平权,男的可以剃女的也可以剃!我就不说什么女性剃头牺牲的更了了!。但是你们却要把这样的场面用镜头拍下来,你们把镜头拉近让我们看清她们皱着的眉,让我们看清她们的眼泪,让我们看清她们的不甘愿,只是为了你们狗屁的形式主义。
你们以为把她们的剃头壮举暴露在闪光灯之下就可以获得一片赞美:“看啊,这是最美的战士!”“别哭,我们等你回来!”
你们错了!如果你真的爱这些战士,就不会让她们一排一排的坐在那里,让男性挥着剃刀剪掉她们的秀发!
如果你们真的对这些工作者充满敬意,你们会在她们剃完头后,默默的给她们一个拥抱,告诉她们:“好样的,我们等你回家!”
但是你们却安排好了剃刀、安排好了镜头,安排好了记者,让这些奔赴战场的人成为你们的演员,给我们这些无能为力的人演上一场戏。
她们真的需要网友们给她们安上一个英雄的称号吗?
她们真的需要网友们给她们一句虚无缥缈的“最美女战士”的称赞吗?
她们需要的是与天下众多医护人员一样,救死扶伤后,能够平安回家。
八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电影,反映84、85年政治民主化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电影结尾传达中央精神,要进行厂长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改革,要继续整党以统一思想,“迎接中国改革高潮的到来”,紫杨先生露面。
看得拧巴,因为电影发行后的三十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框架不断调整,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历史坐标系中会获得不同评价,在84、85年自然是反映改革精神,89年之后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世纪初的胡温时代会被重新欢呼,认为“党大还是法大”振聋发聩,在“新时代”会说“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涉及到多方主体,顽固守旧的机械厂党委(以书记马玉为代表)、改革创新的机械厂厂长程戈、中级法院(以法官郭刚为代表)、电视台(以为敏、徐瑛为代表),还有学者(改革派)、省委(保守派居多)等,当然每个单位里也分新旧,法院和电视台里也有守旧求稳的老干部。主线有两条,一是郭刚审判线,强调法律、法院、法官的价值、党不能大于法、要依靠司法解决社会矛盾。二是程戈承包线,强调程戈搞承包制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或者说主题有两个,一是法治建设,二是国企承包制改革。
关于法治问题,为了凸显法治的优越性和旧势力抵触法治的保守思维,刻意表现党委书记马玉等老干部对待法庭审理程序的无知、对法官的傲慢,还让马玉在法庭上问出“那么党的领导到哪里去了呢”,制造党和法的虚假对立。电影提到问卷调查(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你会怎么办,30人选择以牙还牙,67人选择私下了结,只有3人愿意上法院),试图以此来证明司法不被信任而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这夸大了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作用,潜台词甚至是将其作为唯一救济途径。但是“被伤害”并未说清情节轻重,选择私了是人之常情,在后来的司法建设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多种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法律只是兜底。更何况制约群众选择司法途径的因素,除了法治观念外还有诉讼成本。电影后面由T省省长出面召开记者会发表讲话,面对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省长回答去翻党章,党章总纲表述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电影里这一段应该是关于“党大还是法大”问题的较早呈现,电影以及当时探索政治民主改革的中共的立场很明显:法大于党。这种典型的自由派发问后来被“新时代”被揭穿(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接下来提到的法律不能被舆论左右、不能被政治干扰,也体现了唯法律倾向,还有党是人民公仆、党委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法机关要监督党员等,这些表述都反映了当时知识界、社会舆论以及党内改革的一般倾向。
关于国企承包制问题,其实更重要,电影也在论证承包制优势上花了很多心思。几次庭审辩论实际上是关于国企承包制优缺点的辩论赛。核心论题有三个,浮动工资制、开除工人、招收劳教人员。
首先是浮动工资制,程戈搞浮动工资制,给表现优秀者发奖金,以此来调动积极性,马玉则批评其是搞金钱刺激、资本主义歪风,要保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这个问题马玉回答得没错,物质利益刺激会滋生私有制的意识形态,发奖金会产生贫富差距。如果摆脱对“积极性”的迷思,马玉的质疑回答起来并没有像电影里看起来那么容易。
其次是开除工人,程戈按照承包合同开除了五名不符合要求(很可能是效率要求)的工人,其中包括省委第一书记的小舅子刘煌。电影为了证明开除的合法性,塑造了刘煌游手好闲的形象,并借此表现主角程戈的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大锅饭养懒汉也是个老问题,大锅饭是否一定会养懒汉可以讨论,社会主义通过政治教育提高自觉性的方法(政治挂帅)与物质利益刺激的孰优孰劣也可以讨论。但可以明确的是,对大锅饭下提高工人积极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不能是赋予厂长开除工人的权力。“铁饭碗”的政治意义正是要打破雇佣劳动制下资本家、管理者对劳动者的生杀予夺大权,要保证劳动者不受侵夺的“铁”一般的劳动权、就业权,以此来塑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主体性。
有趣的是,物质利益刺激、厂长拥有巨大权力都属于五十年代被批判的苏联“一长制”(厂长负责制)模式。所以苏联国企的“一长制”与资本主义的泰勒制本身就具有一致性,强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权威,用奖金来刺激积极性,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在生产方式上,除了由国家而非企业自身制定生产计划外,与资本主义企业没有区别。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进步,正是在克服苏联“一长制”的基础上,拿出了超越“马钢宪法”的“鞍钢宪法”(核心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让工人掌握实际的生产过程,参与管理,打破生产中的等级法权,真正成为劳动的主人。这些当然是电影里的程戈以及八十年代厂长责任制改革的鼓吹手们考虑范围之外的政治逻辑。所以国企改革不能走承包制、私有化的道路,也不能走官僚化的道路,官僚治厂还是资本家治厂,这是比烂逻辑。要走鞍钢宪法、经济民主、工人治厂的道路。
最后是招收劳教释放人员,程戈招收劳教释放人员为工人,理由是要改造他们,社会不能放弃他们,党委老马的反对意见是认为他们道德品质不过关,要保证工人队伍的纯洁性。双方的理由是电影制造出的虚假对立,以此表现程戈的人道主义和爱子情怀(其子也是劳教人员所以更能理解这类群体)。这和党委指责程戈贪污公款但其实是用来搞科技研发和保送员工上大学的手法一样,是制造对立以突出程戈的道德高尚没有私心。电影所掩盖的两个问题,一是开除不合格工人和面向社会招工的实质是要招收优质劳动力,仅招工本身当然不能说明雇佣劳动制的复苏(社会主义国企如何超越子承父业的招工制度也是个问题),但至少可以说明国企不再以员工利益为目的,而是优胜劣汰以招收优质劳动力为目的。二是电影中没有点出劳教问题背后的社会背景(或者在当时这是人所共知),大量劳教释放人员出现,难以就业影响社会安定,正是八十年代严打结果。
马玉三十年不换房,是作风朴素的老共产党员,他的顽固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所以后面也检讨自己。电影这样的安排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叙事,即老干部们对改革的犹疑阻碍只是思想保守,不够解放,所以要进一步整党统一思想,“迎接改革高潮的到来”。电影将法治建设、城市国企改革两条线并列起来,塑造了程戈郭刚两个思想开放的改革英雄人物,并且还提到两年间的其他案件,如土鸡大王霸占民主人士院子,县委副书记动手打死邻居等,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合理解决。这种并列无非在制造一个改革新旧的对立局面,不改革就会有种种矛盾得不到解决、万事皆休,一改革则迎刃而解、一通百通,这大概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改革神学”。
五星不是因为技术,改开之初敢于在电影里喊出D大还是法大,虽然阻力依然是巨大的。然而现在,不要说穿小鞋,鞋都不让你穿。
【豆瓣第3000部电影】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明之风的产物。剧本有力,两个时间线索并行剪辑,以近似电视纪录片、内参教育片的风格,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法律人、媒体人对伸张正义的追求,深入探讨了党和法的关系。对官僚的刻画生动形象。毕克老师的解说更添威严感,至今振聋发聩。今日绝无可能拍摄过审
如果不是课题需要,我根本不会知道这部电影。八十年代电影的大胆开放和对现实的高度介入简直无法想象。“那我问你,党的领导在哪里?”“党大还是法大?”这些当今居然还能成为问题的问题,早在1986年的一部电影中就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T省》和《黑炮事件》一同构成最直观的80年代社会政治图景。
《T省的84、85年》: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出生以前那个红红火火百花齐放的年代产物,主题尖锐,运镜和剪辑范儿也很正,更有幸目睹了紫阳真人。
#补遗#简直太强大,当年为了看杨延晋看过一遍,有点记不清了,今天重看只提示剧情,更多去注意镜头的运动,剪辑,叙事结构等等,觉得真是太强大了。立意就很猛,表现得也是跌宕起伏,对各个人物阶层的刻画也是精准而犀利。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老干部们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正义的。台词很酷,处处珠玑,几处演讲都跟镜头配合得非常好,有格局有气势。还是那种感觉: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大多是先辈们经历各种改革争取来的。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有一处领导们说:“内部协调,给总公司一个台阶下”,镜头立刻转到了两人在下台阶,随之大远景,工厂一整面墙的外置楼梯,简直太有形式感。C说:“这就是在‘下台阶‘啊。”
疫苗连日刷屏,偶然从故纸堆找到《T省的84、85年》,这一部堪称宪法教科书一样的电影,昂扬,满满的正能量,最终却又只能在试验剧场审判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中国似乎是没有T省的,如果有,或许是台湾。本片从头到尾充斥着两种声音,法律的声音,乃至意识形态的声音。尽管阅片过程体验差,但能为现在所不能,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告赢了然后呢,法官被下放了,厂长被革职了。2022年了然后呢,有什么变化吗
想哭,你们自己看全部短评吧
到现在为止没有哪部片子能如此深刻的反映改革的内涵,虽然它拍摄于约30年前
其实从片子中已经可以看出未来暴露出来的隐患:能有这样的判决结果,一是得有英明的zy,二是得有坚定英勇的个人。是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制度保障决定了主人公的胜诉,那如果这两个条件缺了一个呢?从电影的角度说,字幕、旁白类似新闻片风格,却又有非新闻片的镜头,风格似乎不太成熟。多一星给能拍出这部片子的八十年代吧。
你跟他说法律,他跟你说dang章;你想跟他对簿公堂,他跟你内部谈话。在法律上,人首先是一个公民,有其自在的权利与义务,而非某个组织的成员,公民意识的淡薄,似乎这三十年来并未改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部电影也算是中国法律人做的一个法治美梦了吧。“我们做到了吗?”“过去没有做到,现在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是历史的要求。”有脏污就该擦去,那些用dang的权威作脱罪借口的搞小圈子的人,就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反特权、反勾结、反权力寻租,永远在路上。为推进现代化而奋斗!
评论中很多人对此片过审非常惊讶。甚至用以讽刺当今的电影审查制度。我承认此片在政治方面极为大胆,甚至在影片前半段是把“党委”当作“反派”进行角色塑造的。(当然后面洗白了)但请大家回忆或者查阅资料。84年,事实上是国企改制松绑放权的一年。此片上映于1986年,“松绑放权”运动已经进行了两年,并取得了卓越成效。所以此片事实上是一部迎合政策,政府弘扬改革的“政治宣传片”。另外片中过多的画外音也导致整部片子看起来更像一部新闻报道,不排除刻意为之的可能性,但从电影艺术性的角度来讲依然有待商榷。人物方面因为需要顾及符号化后的普遍性,却忽略了特殊性。所以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展现了那个时代昂扬向上的中国和我党勇于承认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单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吹太狠,就业余了。
羡慕韩国电影的时候你还不知道我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拍过很多牛逼的电影
八十年代针砭时弊的理想主义,杨延晋很擅长这个题材。那个年代也适合这个题材,拳拳爱国主义理想全部直给,眼里充满纯真。关于依法治国,关于改革,关于宪法和党章,激烈的探讨。那时的记者也面临层层审查,不过很有理想,多年以后就不得不闷声发大财了。杨延晋三年后也基本不执导了,理想主义像流星。
正面发问“党大还是法大”,自然是法大,但影片一再嗟叹“我们做到了吗”。整个故事实在太生猛太完美了:一个实业家状告厂党委,赢了,之后又能怎样呢。用新闻纪实的手法推进故事发展,客观地营造出“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但始终粗糙,离经典差了一截。
有过梦。
下级党组织开会对陈歌说:“你虽然是在告总公司,但实际上你是在告我们党委啊!停止你们的合同,撤销你们的职务是我们党委做出的决议。你作为一个党员企图推翻一个党组织的决议,你这样下去是非常危险的。你不要想得太天真了!人民法院是不会支持你的。在中国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
独到的角度,前卫的思考,被压制和忽视的精品,电影审查,对电影的思考,劳教,萌芽
8.0 新闻旁白,纪实手段,涉及党政分离、依法治国、出版审查等敏感问题。揭露与宣扬并行,坏在后者。一句“党的领导又到哪去了”问得法官哑口无言。电影就如片尾赵紫阳影像,不会再有了。
超前三十年乃至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