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民(冯巩 饰)对工作敬业,对家庭负责。就算一家六口都要挤在小小的平房里,但一家人相处还算融洽。
大民到了适婚年龄都没有结婚,是因为他一直喜欢邻居云芳。这时候云芳失恋了,大民默默陪伴安慰终于得到了云芳的芳心。两人婚后不久,大民的三弟也要结婚了。为了腾出更多的地方,大民推倒围墙建起了一间房间,以解决房间不够的问题。
不久两人的孩子出生了,大民也更加忙起来了。身为长子的他又要帮忙兄弟姐妹解决生活上的不如意,大民依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大民的厂里终于分配给他一套楼房,但一直期待拥有自己房间的小妹在这时候因患有绝症离世了,大民痛心不已……
这是照例的一周一次的影评时间,这次的电影是听从了黑水公园和日谈公园的推荐影人,看了由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
发生在90年代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到思念,以为那就是最好的时代。我们羡慕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淳朴善良,憧憬着那种邻里和谐而且每个人不会低头看手机的那种尴尬。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也会尝尽那个时代的心酸,也会有一些我们这些现代人不会有的苦楚。
故事的一开头就把张大民一家的生活背景交代的清清楚楚,一家六口人,大民妈和五个孩子,大民爸去世。一家六口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当中,勉强度日。原本以为日子会一直往前走,但是云芳的到来让大民是又惊又喜,为了把这个家安排的井井有条,大民不得不把所有人的床位重新布置好,这既是大民当做家中老大的责任又是给云芳的一个交代。二民脾气大总是有话直说,看不惯这看不惯那。三民是个二流子,一天到晚瞎混。四民是个护士,听话。五民是个高中生,事事与大民作对。大民需要把四个人都安顿好,才能勉强的活的像个人。大民需要贫嘴,贫,是大民缓解生活压力的唯一方式。
后来,三民找上了一个同样不着调的女孩,本想着一会就吹了,没想到竟也修成正果。情感第一次爆发是在三民的结婚喜宴上,五民喝醉了。大民把五民拉到没人的地方,五民看着大民说出了心里话“我活的太憋屈啦,我喘不过气来。”就这样,五民考上大学走了。那天,大民更加地惆怅。大民想方设法的又把房子分割了。三民与新婚燕尔的夜夜笙歌让大民觉得不是个事情,请三民吃饭,一开始犹犹豫豫的诉说,到后来连珠炮式的对三民施压。足可见大民这种生活在卑微的底层,想说又不能说的苦衷。大民为了不委屈媳妇,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又自己在院子里盖了一间屋子,有意思的是这间屋被一颗老树分隔了。这棵树在外人眼中看起来是可笑的,但在大民和云芳心里又是心酸的。
后来五民上大学了,三民也因为媳妇有门路在外面弄了一套房子。二民,也找到了男人,回来闹过,到后面又跟着男人回去了。小树出生了,四民经常带着小树出去玩。日子一步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老房子也要开始拆迁。就在这时,四民却病倒了。白血病,不治之症。四民走了,大民因为拆迁分房问题和拆迁办大打出手,最后终于大民一家和大民妈住上了原来许下的新房。
最后的结束,大民一家和大民妈去爬山。为了省钱,让小树和云芳做缆车上山。大民背着大民妈上山。回家路上,祖孙三人幸福的聊着,走着,笑着。
这种幸福是我们这些生活在钢筋水泥下的人们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它是一种极简的索取。不求任何的回报,和现在的物质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不会是那种一时的消费欲而刺激的多巴胺的分泌,相反它是一种经历了世事之后的一种明白劲。
现在的我失去了从前的经历,变成了一个我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我不喜欢我自己。只有写点什么能让我和我自己去对话,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活得像个人,多么悲哀。为什么喜欢宅?因为怕受伤,怕去承担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仅仅而已,仅仅而已?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自己内心的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大民追求的是生存,所以从他的精神当中迸发出来的是强烈的生存欲。我呢?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何处是我栖?
我总是相信时间会给我这件事情的答案。
第一次看冯巩的电影,原来他还有电影。电影名是没事偷着乐,但直到电影的最后才感觉到一丝快乐。中间很多喜剧的元素,但都是简单的笑了一下,整体是一个悲剧电影吧。或许是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反过来也对)。
大民一家的生活很难,可能是仅次于看过的活着,因为至少他们都活着(小妹例外),但也仅此而已。大民一家虽然很难但却坚强的活下来了,苦中作乐的大民迎来了妻子云芳,为三弟做了双人床,自己盖了小树房,迎来了孩子小树,帮助了妹妹一家,最后送走了小妹。不管过程多么艰难,但大民依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痛苦总是走在勇气前面,在痛苦面前依然能保持快乐,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要还活着,现在都已经这样了,还能更差吗。这就是生活,降低预期,提高幸福感,不过度透支自己的幸福指数。而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感受不到大民的为难,似乎所有的困难都可以作乐,解决的如此轻松,感觉不到痛苦。不会为了没有婚房而发愁,不会为了双人床而和弟弟大吵大闹,在小树房生下了小树,即使妹妹不在也要争取她的房间,在这些事情里面你感觉不到大民的困难,他发过愁,或者他不是发愁他是在思考如何解决。接受了现状并积极去改变。这就是生活。
电影中云芳的镜头是不多的,而我却感动于大民和云芳之间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云芳是知道大民家的情况的,但他毅然坚定要嫁给大民,虽然是因为失恋,但我她是爱大民的,也不仅仅是意气用事。她爱大民的乐观本质,这是最本质的,其他的她知道大民也没有,也没有办法去要求,但她选择了他,也没有再后悔过。选择了大民就选择了一起的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云芳是没有抱怨的,现状就是这样,不如一起过好,想吃鱼肉想吃鸡腿,看到大民辛苦弄来,也不忍心去吃,大民是努力的,能做到的就是去满足所有的美好愿望,无非就是难与不难的问题,云芳是理解的,知道大民为了她的一个想法需要去付出多大的努力。这样的家庭即使物质贫乏了,精神也是富足的。 面对夫妻间的小猜疑,云芳是会主动解释的,包括从开始的周知,到大民的误解都能很好的解释,而大民也用了最爷们的方式化解了矛盾,他们的沟通是有效的,而不是最简单的直接的争吵,就像二民一家靠争争吵靠打架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在于能把问题沟通清楚,而我也知道你想知道的是什么,而我也告诉你我是怎么做的我是如何为你考虑的。二民感谢有大民这个哥哥,在他们矛盾的时候大民能帮忙找到根源帮忙解决掉。而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矛盾是解决不掉的呢。云芳也一样默默的支撑着家里的一切,这里电影中没有过多的表现,但我觉得是这样的。她和大民是一体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才是维系二人关系维系家庭的根基。我前面说过他们是有感情的,但即使没有感情,那个年代太多的夫妻可能都是没有感情,但是他们依然维系了一辈子,我觉得就在于他们的目标方向一致,这个家就是他们的全部,这也是每个人能抓住的东西吧,为什么人的年龄越大越在意家庭,父母对我们的苦口婆心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们只知道这些。而是当你回头来看这一生,工作、事业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可控的,而我们可以控制的我们自己,我们的家。
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我们现在的人总在要求其他。要求不要加班,要求买新衣服,要求出行就坐车,要求吃饭去黑珍珠,不是说这些要起不合理,可是如果加班换来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如果现在的衣服依然很喜欢,如果公共交通也不影响时间,如果自己做饭更好,那就不一定要刻意前者,有时候看似表面的麻烦实则获得更多的心理的幸福,因为这些都比不过两个人一起开心的为生活奋斗,两个人一起愉快的溜达逛街,两个人愉快的电影之旅,两个人快乐的下厨体验。一起去做,两个人的相处就是去做自己的能做的,为了个共同的目标去做。
这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电影。那时候我爸爸还在 他深深叹口气 只幽幽说了一句 中国人的生活过得真是太苦了。现在爸爸已经不在了。我继续活着。过着看起来越来越国际化的生活 然而 我却想念着他和以前的生活。另外 作为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居住 吃饭 也是这一代才解决了的问题。其他的问题 我们就不要这么苛责了吧。我想 中国人是乐观的 任何困境都笑着面对的民族 所有 就好好生活下去吧
在坐过缆车后,儿子小树开心地问爸爸张大民,“玩过这回后,还有别的幸福吗”
张大民回答说,“只要你好好活着,就能碰到好多好多的幸福。我的儿子,你就没事偷着乐吧”
但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偷着乐,本就是因为苦比乐多太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中作乐,这才是常态。
在天津一个胡同的小院子里,住着张大妈一家。
张大妈的丈夫早逝,只剩下她带着五个儿女生活。
生活本就不容易,一个寡妇养育这么多孩子更是难上加难。
五个子女都还没成家,一家六口挤在了一间房里。
大儿子张大民(冯巩)是一个工人,二女儿张二民(丁嘉莉)嘴毒强势,三儿子张三民浪荡不羁,四女儿张四民乖巧懂事,五儿子张五民热衷学习。
张大民是个典型的市井小民,贫嘴好说,精于算计。
一个加班费,他不仅会从工资上进行计算,还会从餐费等各种情况进行算计。
每天的早晨,他都会将鸟笼挂在树上,然后出门跟邻居拉拉家常,调侃几句。
他最喜欢的就是溜达到云芳(郑卫莉)家门口。
云芳漂亮大方,端庄善良,大民跟她青梅竹马,也一直很喜欢她。
大民不小了,也到了成家的年纪,但他不敢表白。
家里的情况太紧张了,该怎么结婚,他想都不敢想。
每天,大民都会跟云芳一起骑车上班,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件乐事。
这天在路上,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唯唯诺诺的跟云芳打着招呼。
自认为护花使者的大民自然得挺身而出,但云芳告诉他,这是她们厂里的技术员(蔡国庆),也是她的男朋友。
得知云芳有了男朋友,大民有些尴尬,只好先离开了。
有情难得良人守,从来真心付无情。
技术员选择出国留学,云芳伤心极了,用花被子闷住头,整天不吃不喝。
云芳的爹(郭达)着急死了,大民嘴皮子溜,跟云芳关系又好,他只好请大民来劝说。
说贯口那是大民的拿手好戏,一段顺口溜过后,大民故意端上面在云芳耳旁吧唧吧唧吃了起来。
对于有的人来说,从一段感情走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新的一段感情。
云芳终于扯下了被子,跟大民说,“你娶我吧”,然后跟大民在花被里探讨了人生。
家里只有一间房,大民既然要结婚,那就得开家庭会议。
张大妈(李明启)一犯难就开始吃冰,她也很想让儿子结婚,但现在一家六口子住都挤得慌,新媳妇又该睡哪呢?
大民一个个询问弟弟妹妹,虽然大家都不反对,但明里暗里都在表示家里没地。
这个时候,大民的算计能力又起到了作用。
他决定自己跟妻子住里屋,家里其他人住外屋。
床叠成上下铺,冰箱挤在门口,电视吊在墙上。
终于,大民给自己整出了婚房。
云芳也知道大民家里的情况,没有计较。
在举办了婚礼后,大民跟云芳终于躺在了被窝里。
家里不隔音,他们探讨人生也得小心翼翼。
但好在,两人都很知足,新的日子开始了。
三民带回了一个花枝展展的女人,并跟大民说自己也要结婚了,而且他已经定了一张大床。
家里空间太紧张了,大民气得让三民睡厕所。
长兄如父,大民也明白自己得想出个法子。半夜做梦,他都在计算怎样放下那张大床。
三民也明白自己的窘境,大半夜气得躲在大桥下生闷气,甚至被巩汉林饰演的巡逻者以为是要自杀。
大民把弟弟劝回了家,然后开始精打细算,经过一番改装,里屋分成了两间,这边归大民和云芳,另一边归三民。
有了婚房,三民也终于举办了自己的婚礼,一家子热热闹闹的。
但是在婚礼上,五民却喝醉大闹。
家里太穷了,房间里也太挤了,他感觉憋屈极了。
他想要去西藏或者新疆上学,然后再也不回来了。
麻烦从来不会缺席,也不会迟到。
云芳怀孕了,但隔壁三民夫妻每晚探讨人生的声音太大了,让两人彻夜难眠。
中国人比较保守,羞于说这夜晚之事,但三民每晚这么折腾,大民夫妻确实受不了。
大民只好请三民下馆子,故意点了一盘腰花,劝弟弟保重身体。
但三民表示自己已经很克制了,大民气得只能蹲在屋顶想办法。
大民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在院子里再盖一间房子。
但是院子本就狭小,而且还有一棵树,于是大民决定拆了院墙,占胡同一部分,并将树围在房子里。
因为房子占了胡同,嘴碎的大民还调侃了包子妈妈的身材,这让包子火冒三丈,用砖头拍了大民。
伤得不重,鸡贼的大民故意让护士将头包扎起来,自觉理亏的包子主动帮大民盖起了房子。
房子终于盖好了,之前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
但此时的大民却开始时不时地沉默起来,生活的压力让他感到沉重了。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让一个个曾经快乐的少年,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哑巴。
儿子出生了,因为屋子里有个树,大民给儿子取名小树。
云芳想要吃鸡腿,但家里的钱却只够买个鸡脑袋。
大民想要评选单位困难职工,但是听到同事的遭遇,他只好主动放弃评选。
技术员回来了,他邀请曾经厂里的同事吃饭,也包括云芳。
云芳在得到大民同意后,去参加了宴席,但在技术员送的礼物里,竟夹着一叠美元。
大民吃醋了,他愤怒的表示云芳出轨了,云芳委屈的解释自己根本不知道里面有钱。
解释通后,大民打自己耳光获得了云芳的谅解。
在机场,大民带着云芳将美元归还给了技术员。
三民的老婆有路子搞下了房子,三民夫妻搬了出去,五民也考去了外地。
二民也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家了,她认识了一个山西男人木勺(李琦),只是跟张大妈说了一句,便嫁到了山西。
在大民眼里,那个山西人是农村户口,而自己家里是城市户口,这样下嫁本就不同意。
不久后,二民哭哭啼啼地回了家,说自己被木勺家暴了。
木勺来到厂里找大民,大民狠狠说着木勺。
当木勺将二民家暴自己的伤口拿出来时,大民口气立马改变。
在交流中,大民才得知,原来两人争吵是因为没有孩子,木勺被邻居叫做“太监”,而二民则被叫做“不会下蛋的公鸡”。
木勺不愿意去医院检查,他认为那是奇耻大辱,但大民还是把他拉进了医院,并买下了药。
二民跟着木勺回了山西,在吃药调理后,二民终于怀上了。
转眼间,小树也已经长大。
三民的妻子跟别的男人有染,大民让三民妻子离婚;而五民也长大了,从外地回来。
老屋子要拆迁了,老张家可以分得三室一厅。
在公园里,四民带着小树玩耍,但身体不舒服的她坐下休息。
看着一对对情侣热吻,小树不由自主地吻了姑姑。
四民是个护士,也到了谈恋爱成家的年纪,但她没有找对象,因为她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
不久之后,四民晕倒在医院,得知家里分了房子,她想要一个好看的窗帘。
大民也知道妹妹不行了,在市场,当售货员说一米58元时,大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拿着窗帘,四民开心地笑了,她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屋子,但她明白,自己住不上了。
在与小侄子小树聊天中,四民去世了。
办完丧事后,大民一家回到家时,却看到了房地产商。
原来奸诈的老板(侯耀华)得知张家少了一个人后,决定要改合同将三室一厅换作两室一厅。
愤怒的大民打了老板,并被送进了派出所。
大民出了派出所后,家里的楼房已经下来了。好在政府明理,还是分给他们三室一厅。
住在了新房子,大民感觉不是滋味。
他还是怀念那个有树的房子。
大民带着一家子爬山,但因为缆车太贵,他让云芳跟小树坐缆车,自己则背着母亲上山。
山顶上,一家人俯瞰着景色。
生活不易,但至少对于大民来说,此刻拥有的已经让他很幸福了。
这部电影叫《没事偷着乐》,上映于1998年。
一个男人,生活过得这窘迫,确实是一种悲哀。
其实大民的生活就是很多60后70后的缩影,家里兄弟姐妹不少,也正好赶上物质生活快速提高的年代,变革带来的生存压力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困境是相通的。如今也有很多“大民”,房子,工作,婚姻,一座座大山压着他们喘不过气来。电影中的大民至少还要一个云芳体贴懂事,不离不弃,而现实中的“大民”却不会有这样的幸运。
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只有咬紧牙关努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天津胡同小市民的群居生活,除了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和行走的相声之外,影片传达出的无产阶级道德观难能可贵,这一套春晚的班子生动诠释了老戏骨的纯熟演技,同时也折射了某些时代的特征和元素。类型里写着喜剧,其实是个悲剧,从悲剧中抽丝剥茧出喜剧,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很符合市井气息浓厚的胡同文化。需要吐槽的是转场和剪辑,淡入淡出和黑白过度很生硬也很突兀,不过有几个群像戏的长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哔哩哔哩】
日子好了,身邊的人卻遠了。木勺說錯了,張大民其實妳最貪了,要媳婦兒子吃得好,要弟妹老孃住得好。但是到了末了兒真的實現了,妳卻已經不是那個貧慣了的張大民了。是生活改變了妳,不如説是這操蛋的現實活生生磨沒了妳。
leleland
老电影遇上新潮流。
脱胎于文学作品,因其长度不适合电影,所以导致看起来十分电视剧化,笑料也更是小品化,使用淡入淡出来解决单个笑料之间的生硬衔接,但这一做法无疑放缓了电影节奏。电影在短时间内呈现的是长段的现实历史,阶段化的展示强情节的家庭变故,各个子女的人生转折,但看起来颇有有点浮光掠影,其实除去大民自己之外,其他的兄弟姐妹展现并不多,但难得的是,作为家庭喜剧片,电影很独特的撕去了那份披在表面的和谐美满,也得益于天津的地理设定,将种种冲突用唇枪舌剑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又难得的有一种幽默感,由此延伸出整个年代中的人物处境与时代飞奔带来的不适。电影以住房为基础展现空间,但却在开头没有树立一个困窘印象,直到后半段才用一个俯瞰镜头展现出整个屋子的狭小,而搬家之后的那个360度旋转是十分精彩的,但碍于缺少对位,也折损了威力。
我认为冯巩的巅峰之作,也有不少的感动。还有李明启老师的表现,一向不会令人失望。
真是一部憋屈至极的电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口多的时候没地方呆没地方睡,长大各自成家离开老屋,还有过世的亲人,搬进新居也许还怀念以往的热闹吧。不管怎么说,人活着才能没事偷着乐,死了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熬吧熬几年天津跟着北京房价起飞了。。明星云集啊(当时百姓家喻户晓喜闻乐见)。。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天津胡同市井小民的生活琐碎、家长里短。无数春晚熟面孔客串出演。既有各式酸甜苦辣,也有煽情的亲情桥段。好在接地气,差在配乐和剪辑。配乐各种硬煽情,所有转场切换剪辑都很生硬,均为千篇一律的黑屏淡入淡出手法。不少台词不够生活,结尾有强行拔高扣题之感
《建党伟业》中冯巩与周润发有短暂的对手戏,但就这不到一分钟冯巩的表演把周润发压的死死的。这是一个演技被人严重低估的演员,而《没事偷着乐》也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很多人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但很多人只演出了苦情戏的悲。《没事偷着乐》高级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乐呵的点,但看完之后回味剧情让人悲伤莫名,感到憋屈。我自认阅片无数,但能给我带来这种观影体验的电影却寥寥甚至。
贫嘴张大民电影版,春晚卡司,上世纪末的蜗居故事。不过节奏还是电视剧的。。分房和爬山两段很心酸
一部有着强烈地域特色的电影,天津方言听起来极有感染力,对白朴实,亲切。想想现在的电影,在语言对白方面越来越觉得少了一种味道。故事节奏较为缓慢,片名也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观。我们无法改变生活,好好活着,没事偷着乐吧,冯巩的演技不错,把角色塑造的很好。
笑到最后笑不出来的电影。
一直没明白为什么云芳家有单独的房间,宁愿她去大民家挤,去受苦,云芳父母也不让云方跟大民住自己家,云芳生孩子云芳父母也没见出来帮衬下…这父母…片中薄情的眼镜跟五民…有种编剧专门黑书生的味道啊…
告诉你普通人活着不容易+1
以乐景写悲,此乃最高级的悲情。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长子张大民的背上,但他从来不喊一句苦累,在他身上浓缩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朴素的底层市井小人物的影子。“只要好好活着,你就没事偷着乐吧。”冯巩老师演得真心好,小品届的老艺术家们演起电影来各个都是响当当的戏骨啊~
CCTV6看的,说实话,巩哥不喜剧也很厉害,演啥是啥,平民的辛酸苦楚都给抖落出来了,看的人心里发酸……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有一些小品感的市民喜剧,应该是陕西的某种方言?看到了1990年代末期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态,尤其是一家五口挤在小巷狭窄的院子里,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透出一股底层的坚韧,在方方的《风景》等小说中也有类似的呈现。而20年之后,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类似的市民喜剧了,更多是中产化的虚假表演、流量明星。
杨亚洲独自指导的首部电影。故事背景从小说中的北京改成了天津,利用天津方言增加了喜剧效果,而众多喜剧明星的客串为影片增加不少惊喜和笑点。影片中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非常接地气,细节也做的特别好,冯巩毛巾做的短裤可太逗了。并且大量长镜头更加增加了影片真实感。但电影的时长限制导致无法把小说内容全部一一呈现,有些剧情起承转合过快,使得影片有些跳脱,这部小说还是适合拍成电视剧。所有演员都演得特别好,尤其冯巩,把张大民这个贫嘴的小市民演得活灵活现,凭借这个角色他拿到了金鸡影帝。几位子女都搬出老屋这一幕和《饮食男女》非常相似。前半段喜剧,结尾则是悲剧,略致郁,看完后一度心情低落。本片何尝不是现代都市版的《活着》呢,将普通百姓的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这种写实生活喜剧片,故事简单好看又贴近生活。8分。
冯巩除了是一名出色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电影演员,本片以空间管理大师更是加冕金鸡影帝,电影版竟比电视剧版低了近1分,不至于吧。卡司阵容简直春晚全明星级别,有容嬷嬷和郭达斯坦森,还有侯耀华和牛群县长,李志巩汉林也有亮眼表现。这两年很多国产影视剧会被吐槽口音违和,而当年这些有着过硬技术的小品、相声演员则绝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各个都会数种方言,张口就来,片中的天津话听着特舒坦。之前评论说日本人最会拍生活戏,香港人最会拍市井戏,而大陆北方人拍这种小市民的生活也是一绝,电影中张大民一家的前后变迁如同那个年代的万花筒,天津大发的面的,新飞冰箱都让人怀念。电影中的一些长镜头和爬山时的远景表现也特别触动人心,住房始终是所有中国人长久以来绕不开终极命题,最近山东合村并居也是引发不少心酸苦楚的争议。
只要你还能活着,你就偷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