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的某高地,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刚出院的中方志愿军战士王成(刘世龙)一回到部队就要求投入到战斗中去,并拿出父亲王复标(周文彬)鼓励他为国立功的家书给张团长(郭振清)和政委王文清(田方)看,王复标是王文清的老战友,他也知道王成是王复标的儿子。
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全团展开向他学习的行动,文艺兵、王成的妹妹王芳(刘尚娴)强忍悲痛投入到创作中。和王芳的接触中,王文清虽认出她是自己十八年前无奈丢下、后被王复标收养的女儿,却没有和她相认,而是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王芳也在后来的战斗中有英勇表现。
朝我开炮 以革命的名义 朝我开炮 堵住机枪 以革命的名义 堵住机枪 尿道堵塞 以致命的亲吻 保持畅通 甚至在火中 像邱少云那样 一动不动 甚至在桥下 像董存瑞那样 托起炸药 在那些书里 他们永远活着 脸是石头的 在大门关闭之前 现在是免费参观 水泥也开始变硬 太阳不会回来 花朵永远不会 在春天里生长 英雄的名字 在石头的基座上 被人们抛弃了 那些石头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又能怎么办 却没有一只手 捡起地上的分币 交给警察叔叔
发布时间:2018-11-13 来源:人民政协报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与创作人员一同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生活。1953年8月,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坚守67高地的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在危急时刻,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后又大声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转自人民政协报 文/阎泽川)
[责任编辑:吕薇]
来自:团结网http://www.tuanjiebao.com/2018-11/13/content_158478.htm
杨昌鸣翻书
2022-02-06 20:44
抗美援朝中的一曲英雄赞歌
——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辉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武兆堤执导,毛烽编剧。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战场,王成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王芳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为榜样,为战士演出服务。王文清当年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女儿王芳由王成的父亲王复标抚养。最终,她与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了。
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成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视作品。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揭开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幕后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
著名作家巴金与《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
“没有巴金的小说《团圆》就没有影片《英雄儿女》,有了《英雄儿女》使《团圆》更加为读者所喜爱。”这应该是影片《英雄儿女》第一个幕后故事。
小说 《团圆》的问世,是与巴金两次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采访分不开的。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初,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全国文联安排巴金率领一个由17人组成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访问团在朝鲜停留的7个月中,巴金曾到过平壤、开城,但更多的时间是与指战员们一起生活。为了能多搜集些生活中的素材,他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 翻山越岭,穿梭在炮火硝烟之中。他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些普通的战士身上。 巴金的真诚、坦率、谦虚,以及满腔的爱国热情,使他很快与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1953年7月,当听到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的时间为1953年8月至1954年1月。
在朝鲜前线的日子里,他的身影穿梭在硝烟中。在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6连,他体验了钻防空洞的险境以及“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
1952年10月,6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的主攻任务。在指导员、副连长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有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两人。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炮击,并大声喊 :“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有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巴金到6连所在团采访时,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这为塑造 《团圆》 中王成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巴金在某连队采访时,发现那些战士在学习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时候,谈得更多的是他们连队自己的“黄继光”——谌木春。于是,他的笔下又多了一位舍生忘死的英雄。
1953年7月,该连3排副排长谌木春率领一个班作为前锋,在进攻时遇到敌人地堡火力的阻击。谌木春看到情况紧急,为使后续大部队减少伤亡,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地堡的枪口。听到这个英雄事迹时,巴金落泪了。他后来说:“即使写出十倍多、二十倍多的作品,我也写不完这些日子里堆积在我心中的爱,也表达不出这些日子里激动着我的心的感情。我找不出适当的话来感谢我在朝鲜遇见的每个志愿军。”
在两次赴朝鲜共约一年的时间里, 巴金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等地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采访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特等功臣”赵先有所在连队、“钢铁战士”张渭良等,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回国后,经过七八年的沉淀,1961年,巴金终于写出了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感人故事。1961年8月,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
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好。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看过《团圆》后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作为文化部年度重点影片搬上银幕。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经研究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接到改编《团圆》的任务后, 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秘书的毛烽,并给其打电话谈及此事。
武兆堤从长春给毛烽打电话,让他帮忙改编巴金的小说《团圆》。第二天, 武兆堤就从长春赶到了北京。在宾馆,毛烽看了小说《团圆》后,也为其中的情节所感动,下决心和武兆堤共同改编这部小说。武兆堤找到夏衍,请求其为毛烽请假。夏衍径直找到傅钟,说明了情况。傅钟答应让毛烽去改编剧本。当时,正值夏季,傅钟去北戴河休养。毛烽和武兆堤也到了北戴河,两人躲进宾馆开始正式改编剧本。
经过反复商讨,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作为整个剧本的主线。小说《团圆》只有3万多字,要把它搬上银幕,绝非易事,改编成剧本的难度较大。但经过他们28天的艰苦奋战,《英雄儿女》剧本终于在北戴河宣告完成。当时没有打印机,武兆堤和毛烽连夜抄写。抄写完剧本后,武兆堤返回长春,把剧本交给长影厂副厂长胡苏。看完后,胡苏连连叫好。
剧本送到夏衍那里,他看后非常高兴,当面对武兆堤和毛烽说:“你们真有本事啊!这么快就改编成这么好的剧本。”夏衍指示主管电影工作的领导:“重点拍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剧本送到巴金那里,他很快回话:“没有意见,同意拍电影。”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的电 影《英雄儿女》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在中国作协和总政文化部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恩来打来的电话:“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嘛!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王芳的原型有两位
随着影片《英雄儿女》不断深入人心,又出现了王芳的两位原型:一位叫柳岳继,另一位叫解秀梅。
王芳原型柳岳继
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一位在河南。
柳岳继1950年参军的时候还不满16周岁,她报考了军队文工团。1951年,柳岳继随志愿军入朝。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战役打响之后,柳岳继等3名文艺兵也参加了战斗,主要是负责救护伤员。在战斗的间隙,柳岳继为战友们缝被子、包饺子。战争结束后, 她转业到了河南。
柳岳继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郑州拍一个片子,有一个记者采访我。 他说,别人都没有戴军功章,只有我戴了军功章,就单独采访了我。我讲了上甘岭战役,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女战士的故事,写完文章让我改。记者写得很好,我没改动一个字。我只在电影 《英雄儿女》王芳原型后面加了两个字‘之一’。王芳是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代表形象,并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都是王芳。”
王芳原型解秀梅
1932年,解秀梅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堤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950年2月,18岁的解秀梅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随志愿军第68军前往朝鲜战场。 战场上,解秀梅经常和文工队的战友们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阵地前沿,奋不顾身地为战士们演出各种节目,鼓舞士气。 解秀梅不仅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还要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甚至充当护士。
1951年11月,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个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解秀梅对伤员的护理尽心尽责,倾注了全部心血。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 伤员冻伤严重,有伤员双脚冻得红肿, 解秀梅毫不犹豫地把伤员一双冻坏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
1951年11月30日,9架敌机在志愿 军的病房附近狂轰滥炸,手术所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在护理员的帮助下,伤员们都转移了,只剩下605团的一名重伤员——排长李永华还没来得及转移。在手术所门口,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她找到李永华后,没有任何犹豫,背起他就往外冲。突然一颗炸弹袭来,解秀梅迅速趴在李永华身上。李永华毫发无损,她却负了伤,胳膊上、手上鲜血直流。为此,志愿军68军领导机关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她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兵。
1952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作为志愿军文工团归国代表,解秀梅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影片《英雄儿女》,让人们记住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记住了洗刷百年耻辱的抗美援朝战争,记住了千千万万个王成式的人民英雄。■
原载《党史博览》2021年10期(转载时有部分删减)
来自:百度//baijiahao.baidu.com/s?id=1724017797476515090&wfr=spider&for=pc
文/忠诚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故事里的中国》在众多题材中精心选择了《英雄儿女》这部极具情感共振能力和时空穿透能力的优秀作品。
电影《英雄儿女》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成,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影片之一。小说团圆中的”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团长张振华、王成、王芳、赵连长、小刘”都是巴金先生采访过的英雄模范人物。
著名作家巴金曾在1952年和1953年两次赴朝鲜采访,两次采访都曾去过志愿军第65军194师582团,在该师住过两个多月并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实情如下:
一、赵先有烈士的简要事迹和牺牲后与其有关的主要记事
1、赵先有烈士的简要事迹
赵先有,1928年生于乐亭县姜各庄镇庄头东村一农民家庭。他于庄头小学毕业后,在正值解放战争处于激烈阶段时,1947年10月,19岁的赵先有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排长、团掌旗员,入朝鲜参战不久提升为副政治指导员。因表现机智勇敢、英勇善战,曾三次立功。1949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党员。
1952年10月,时任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的赵先有带领连队坚守67高地三天两夜,打退敌人17次进攻,实施反冲峰两次,歼灭敌人562人。在激战中双眼被炸瞎、身上五处负伤,在仅剩下与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且敌人冲上阵地时,命令通讯员刘顺武要求炮兵“向我阵地开炮”。战斗到被敌人包围时,赵先有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4岁。战后,赵先有被志愿军总部追认特等功,他所在连队荣立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守若泰山的钢铁连”荣誉称号。【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中“特等功臣赵先有”第426页——428页;赵先有烈士墓碑碑文及582团6连荣誉室资料】
在《抗美前线》所刊发日红的文章,《在步炮坦联合指挥所里》已提到“向我开炮”的情节,文中说:“……激战了20分钟以后,10月5日11时40分,阵地一度被敌人占领。6连报告:敌尸堆满了前沿,6连在多次负伤双目失明的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下,英雄们和100多个敌人扭打在一起,他们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后退一步……战后,通过调查伤员等又总结了赵先友、刘顺武的英勇事迹。”【《抗美前线》是志愿军19兵团机关报】(见《塵战疆场余墨》54页)
2、与赵先有烈士有关记事
1952年10月5日11时40分,副指导员赵先有呼唤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后不久,在与敌人交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
1953年3月12日,赵先有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东区二排一号。与著名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安葬在一个墓区内。
1953年8月20日——9月9日,巴金去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1954年4月1日乐亭县委、政府在赵先有烈士的家乡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赠送赵家“人民功臣”布匾和“功勋卓著”木匾。
1958年乐亭县建成烈士祠,赵先有烈士照片悬挂在展厅,其牺牲证书、立功证书、追悼词等存放在展厨。
1978年乐亭县对建成的烈士祠进行修复,1980年重新修建,1982年改建为“乐亭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来,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缮布展,赵先有烈士的事迹以多媒体和展板展出。
1991年8月20日,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1992年8月7日,65集团军在582团机关门前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
1992年8月,赵先有烈士的老师长赵文进将军(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张振川将军(赵先有烈士的团长,后任194师师长、北京军区作战部副部长、65军代军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后离休)的陪同下,来到河北乐亭县。老首长向乐亭烈士纪念馆中的赵先友的遗像行了军礼 , 又到医院看望了正在治病的英雄的妻子陈连华,并嘱咐她多保重。
1993年5月石翠岩将军(曾任赵先有烈士的排长,后任65军政治部主任、石家庄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总参装甲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来乐亭县烈士纪念馆,瞻仰他的战友赵先有烈士遗像和展品。
1998年582团撤编,1999年裁减下来人员(156人),由该团领导带领,并入老团长吴国华(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时时任582团团长。1997年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被授三级警监警衔,后任中军军弘集团董事长。)中军军弘安保集团,继续传承“向我开炮”的本色,续写英雄儿女赞歌。
2000年9月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张振川将军与夫人汤小薇编辑在唐山军分区领导陪同下再次来到乐亭县烈士纪念馆,瞻仰他的战士赵先有烈士事迹。
2012年9月,乐亭县委组建党史宣讲团,并将其列为常设组织。在每年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军营、社区、企业开展“六进”宣讲烈士事迹活动。同时,县电视台还专门开设党史栏目,适时对赵先有等重点英雄事迹进行滚动播出。
2014年乐亭县党史办编纂了《乐亭党史文苑》(赵先有烈士专辑),并以不同形式将专辑发放到学校和单位。
2015年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5周年,乐亭县电视台专题录播了《三代报国情》电视片,主要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
多年来,乐亭县有关单位对于宣传赵先有烈士的事迹非常重视,他们编辑了大鼓书《特等功臣赵先有》、《王成精神代代传》,夕阳红艺术团还编演了评剧《滦河娇子——赵先有》在全县各地演出,受到了好评。其中,2004年在省军休系统文艺汇演中,王从保(原乐亭县武装部政委、县委常委)创作了6分钟的乐亭大鼓书段《王成精神代代传》,荣获三等奖。此后乐亭县电视台将这一书段精心录制,直到现在还定期播放。“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的事迹也因此深深植根于乐亭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口桥东区怡安小学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先烈,成立了“赵先有”中队,唐山五十四中和沈阳铁路二小也分别组建了赵先有班和赵先有中队,张家口市怀安县柴沟堡中小学师生,每年清明节都来到赵先有烈士塑像前祭奠英烈,让烈士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广为传承。
3、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赵先有烈士事迹
1992年8月7日,在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大会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塑像落成大会实况。
2000年10月,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的活动中,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的《寻访王成》,播出了赵先有烈士事迹;
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时空报道——最可爱的人(五)》节目,播出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了“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
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栏目《故事里的中国》邀请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人物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做客节目组,讲述了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1年2月14日,央视七套《军事报道》栏目重播了《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真情讲述抗美援朝"英雄儿女"的决然呐喊。
2021年9月25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本期致敬——电影《英雄儿女》中提到,“巴金笔下的王成,参加战斗和牺牲的经过,写得简洁而又耐人寻味,‘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巴金为战斗英雄赵先友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并播出了65集团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时的视频。
二、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和巴金回忆并为赵先有烈士的题词,证实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毋庸置疑
一是,张振川将军在有关报刊、回忆录中写了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证实,巴金曾采访过赵先有烈士。
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鏖战疆场》、《鏖战疆场余墨》、《鏖战疆场续闻》,是经过他的志愿军首长、同级、下级等众多战友多次共同回忆而写成的。该回忆录不仅是作者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与战友们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驱日寇、打老蒋、抗美帝,为解放全中国,保卫共和国的安全,奉献了自己的血肉、青春难以忘怀的战斗经历,而且通篇闪烁着我军在悠悠岁月、艰苦征战中的历史辉煌。
在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关于赵先有烈士事迹占了较大篇幅。参加写回忆录的都是最后任过师以上职务的老兵,他们共同回忆了赵先有烈士牺牲时的壮烈战斗场面和著名作家巴金来该团采访赵先有烈士的情景。【见“鏖战疆场余墨”第48页图、54页图、72页图、115页图、140页图、402页图。注:140页图,右一为攻防67高地的582团2营营长王守忠(赵先有烈士的营长),后任194师师长、65军副军长】。
笔者搜集到张振川将军写的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有:《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友同志牺牲50周年》、《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英雄儿女”真正多》、《巴金等艺术家采访小英雄范鼠儿追忆》、《朝鲜战场逢巴金》、《谁是“王成”原型》、《赵先有烈士塑像碑文》等文章。在以上文章中都提到:“赵先有烈士战斗到最后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也提到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到开城前线我582团驻地釆访了赵先友烈士的事迹。”【见张振川将军“回忆录”及有关报刊文章】
志愿军第65军1951年8月进入到朝鲜开城前线,担任保卫开城的光荣任务。在朝鲜开城前线作战1年零11个月,我军终于圆满完成了保卫开城、谈判代表团的光荣任务。【见鏖战疆场255页、266页】
不难看出张振川将军说的“反击作战胜利后”就是指的1953年7月27日停战谈判签字以后,这句话确认了巴金是在1953年他第二次赴朝鲜时采访的赵先有烈士。
二是,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其它文章和有关“陈亚夫将军”的报道印证了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是1953年他第二次赴朝鲜采访时。
张振川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同志正在我军采访,正赶上我师陈亚夫政委调到军里当主任…我向他(巴金)介绍了赵先友同志的英雄事迹。”【见“鏖战疆场余墨”第60页】
因582团三打红山包和攻防67高地反击作战胜利后不久,巴金第一次赴朝采访回国(大概时间是1952年10月中旬),当时65军政治部主任是陈宜贵将军,还不是陈亚夫将军。陈亚夫将军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间是1953年1月(见《65军军史》续表5),所以陈亚夫将军在任65军政治部主任时见到作家巴金,只能是1953年巴金在第二次赴朝采访时。从以上回忆录来看,也证实了张振川将军曾说“攻防67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来我团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是指巴金在1953年第二次赴朝采访的赵先有烈士。
作者王林芳在《陈亚夫:“我们一定要咬牙坚守!”》一文中是这样写的:“当时,著名文学家巴金等人正在朝鲜战场体验生活,身为六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陈亚夫就在保卫开城反击战胜利后向巴金等作家介绍了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在危急时刻,要求自己的炮兵“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并将巴金介绍到五八二团采访。巴金根据赵先友和其他英模人物的事迹创作了小说《团圆》。”【作者王林芳: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研一处副处长】
在《父亲的至交陈亚夫将军》和《陈亚夫将军与》中也有这样的报道: “因将军介绍烈士事迹才有了电影《英雄儿女》。抗美援朝期间,陈亚夫伯伯任65军194师政委、…陈伯伯后调任65军政治部主任。也就是在此任上,陈伯伯在有一次接待作家巴金讲述了一个65军战士赵先有的事迹,后来巴金就根据陈伯伯和赵先有烈士所在团团长张振川讲述和他采访到的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写了一个小说《团圆》,…根据小说《团圆》改编摄制了电影《英雄儿女》”。【见网页】
张振川将军在《文武双全的老政委》中写道:“陈亚夫政委在我们反击作战后确实和电影王文清政委一样,到军里当了政治部主任,…巴金同志和我们陈政委很熟。”【见“鏖战疆场”第319页】
“巴金与陈亚夫很熟悉…”,主要是1952年巴金赴朝鲜采访在194师住了一段时间,当时陈亚夫将军在该师任政委。1953年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在65军军部和特功6连驻地又住了一个来月,所以他俩很熟悉。
巴金在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确是因为有陈亚夫将军的介绍,但也是巴金他第二次赴朝采访到65军的目的。【见下文】
三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回忆和为赵先有烈士题词,也说明巴金采访过并了解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1991年,65集团军为发扬光荣传统,宣传英雄事迹,激励官兵做英雄传人,批准在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团队为其塑像,请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张振川将军为赵先有烈士塑像题写碑文。
为此,张振川将军和1960年在65军任军政委的李真将军(后任总后副政委)给巴老写了信。194师582团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去上海文联,经介绍找到巴金的女儿,《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同志,后来去医院见巴老。近90岁高龄的巴老身体不好,正在医院治疗。
“见到两位将军的信老人很高兴,他动情地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在你们部队和赵先友曾战斗过的的连队采访过多次,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激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塑造一些英雄形象,创作了小说《团圆》里的主人公王成。后来《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他还说,“还能回忆起你们部队的番号,也记得李真政委和张振川团长……。”。后他欣然题笔写下:“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金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巴老想的很细,他写了一份横的,又写了一份竖的,供塑像时选用。【见《中国人才》 2006年第2期《巴金 •“王成”及其子孙 》郝占奎,作家,曾在582团任职】
巴金身边工作人员、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海市作家协会陆正伟写的:《巴金与〈英雄儿女〉往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在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巴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某团六连的采访。六连在拉锯战中,副指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敌军在坦克掩护下冲上阵地,此刻全连只剩他与通讯员两人了,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边扫射,边通过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请求炮击阵地。须臾,他呼喊道:“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陆正伟在《巴金:这二十年》中还写了“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巴金文学馆副馆长周立民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中说:“小说《团圆》虽然讲述的是两个父亲的悲欢离合,但是他们个人的悲欢离合,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在奉献。这不是单纯的伦理故事,它还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危瑶:“…《团圆》小说中战斗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就是在67高地防御战中英勇牺牲的特等功臣赵先有。”
以上众多志愿军首长回忆、巴金的谈话、题词和陆正伟等作家、记者的报道,足以证明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不容置疑、颠扑不破。不然像巴金这样的名人,不会轻易为他人题词的,其身边工作人员也不会多次有这样的报道。
三、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并与特功6连同吃、住在一处21天(1953年8月20日——9月9日),有凭有据
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开始就去了第十九兵团的65军,他采访直至65军即将回国才离开,去46军采访。
首先,赵先有烈士和他的六连获得如此殊荣,是志愿军第65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的,就是在第十九兵团也是少见的。
张振川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我团的战斗士气,…就连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李克农都亲自听战斗情况汇报,并亲自来我团看望予以表彰,还要求去6连看看。”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褚杨在《胜利的回响 | 第八集:》中说,“67高地防御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行,对最终达成军事分界线的协议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谈判代表乔冠华说的:“这一仗打得好,大涨了我军的士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有力地配合了我代表团的谈判,你们打得越好,我们骂得就更有劲儿。”
后67高地战斗成为军史中作为教学材料的一次山地步兵攻防战斗战例。
张振川将军在其回忆录《第二次向李克农汇报》中写道:“那是1952年10月上旬,我们三打红山包(同时攻防67高地)胜利后,军里通知说,谈判代表团首长,要65军去人汇报开城前线反击作战的情况,军里决定叫我去…我汇报了我军在板门店右翼三打红山包,攻防67高地,…”【见“鏖战疆场余墨”第141页】。张振川将军前去汇报的时间是10月上旬,那极有可能就是10月8日去汇报的,因10月7日三打红山包和六七高地战斗已胜利结束。
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是19兵团当时打的一次最大的仗,当时巴金正在19兵团机关,谈判代表团如此重视,虽然巴金回国在即,像这种情况巴金是会知道的。因有的报道还记载了“1952年10月11日,巴金看了兵团《抗美前线》报负责人王楠来送的团报副刊”,其中,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战斗简报就曾登在19兵团的《抗美前线》报上。
张振川将军在《朝鲜前线三见李克农》中这样写了:“李克农同志听说6连打的十分顽强,最后一天在阵地上的同志还要求向自己开炮,并全部牺牲在阵地上,李队长(李克农)问,还剩多少人?给他们补兵没有?他要求到6连看看!…”【见“鏖战疆场余墨”第146页】
时任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郎万瑞在《难忘开城——纪念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这样写道:“…著名作家巴金亲笔题写的“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就是参加的这次战斗。战后,李克农亲赴前线,到组织指挥这场战斗的一九四师五八二团指挥所,高度赞扬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和全体官兵,他说:’'你们卓越指挥、英勇战斗所取得的胜利,有利地支持了我们的谈判立场,打击了敌军及其谈判代表哈里逊的嚣张气焰,我谨代表谈判代表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感谢! ”李克农为指战员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所感动,他提出要亲自到英勇顽强的六连,到战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部队首长再三向他解释,战场非常危险,为安全起见,就不要去了。他坚持说:“不,要去,一定要去看看。”(见《党史博采》2003年07期)【郎万瑞,1952年时任志愿军193师秘书科长,后任194师政治部主任。】
张振川将军在《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中写道:“上级给我们65军很高的荣誉:志愿军19兵团发来贺电,称我们是光荣的开城保卫者。…《抗美前线》发表社论[1952年11月62期]说:“1952年10月上旬,志愿军65军在开城作战7昼夜歼敌2600余人,受到志愿军和兵团首长的表扬。…
志愿军65军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再次召开了庆功大会,志愿军194师582团光荣受奖,志愿军总部为582团二营记一等功,并发来“攻防全胜”大奖旗;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大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友追记特等功。
19兵团为194师582团5连记一等功,并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为582团1连记一等功,并授予“攻如猛虎”奖旗;为582团7连2排、团侦察排记一等功,发来“保卫开城二级英雄排”;为582团的八位同志立一等功,他们是:刘顺武(追记一等功)、关景春、刘殿良、巩振达、胡友万、林菜祚、杨三友、王志荣;还为194师31名战士立了二等功…。” 【来源:《文史精华》2002年第12期】
这一个个英雄的团队让人感慨万千,这众多的英雄儿女令人钦佩不已。是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安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中国人民志愿军!
其次,巴金第二次来朝鲜采访,他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再体验那种激情燃烧的生活,为进一步补充素材,收集更多的英雄事迹,为将来的创作奠定基础。
1953年8月中旬,巴金第二次赴朝鲜采访(8月12日到达19兵团政治部)。
巴金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 ……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
因巴金在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回国时,就知道到了67高地战斗情况,由于回国时间已定,没有来得及去采访。巴金这次从19兵团到65军来,就是为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
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将军向巴金介绍了在他任师政委时,六七高地战斗和三打“红山包”战斗的过程,特别讲述了赵先有和刘顺武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决定先去194师见师领导。
1953年8月18日巴金在65军军长兼政委王道邦的陪同下来到194师,其目的就是先与师领导了解67高地战斗和第三次攻打“红山包”的战斗情况。这逐级采访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时任194师的师长齐景武、政委刘绍先、主任齐振华对赵先有烈士事迹也更清楚,因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齐景武任代师长、刘绍先任师政治部主任(1953年初任194师政委,接任陈亚夫师政委的职务),赵先有烈士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墓碑碑文就是他俩以师长、政委名义写的。假如巴金这次来该师就是不提采访赵先有烈士的事迹,194师的领导也会提出来。
当194师领导告知巴金582团2营特功6连在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时,巴金随即决定去我停战谈判代表团处采访。194师师史记载:“在1953年8月3日,582团2营到我停战谈判代表团驻地,担负看管战俘与警戒任务,582团(欠2营)到土城里、山里地区担负修筑飞机场任务。”【见194师师史第192页、193页】
1953年8月20日,巴金去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采访,他首先采访了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我部反击作战胜利以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开城前线,曾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六七高地、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从张振川将军以上回忆录看,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在时间、地点上完全吻合。
后巴金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与特功六连吃住一处21天,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和其他英模人物。时任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582团6连一等功臣关景春、582团5连副连长王志才和该师宣传队队员张莹珊以及65军其他战友对此都进行过讲述证实。【见下文】
在停战谈判代表团处巴金还采访了我方归俘、了解了我方对外俘的管理等情况。巴金在此采访至1953年9月9日志愿军第65军即将回国之时。
巴金的小说《团圆》由此产生而奠定基础,小说《团圆》和电影《英雄儿女》中展现的王文清政委形象、情节很像陈亚夫将军,其团长张振华的原型之一就是张振川将军。其“王芳演唱的赵连长和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以及“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也是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等烈士和战士关景春的真实写照。
志愿军第40军119师炮兵团宣传股长陈振民在《——读《鏖战疆场》一书有感》中写道:“其所在582团攻防六七高地、三打“红山包”战斗更多次处于险境之中,竟打出整排、连、营、团的英雄事迹,尤其是该团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在敌人夺取了我阵地后,用报话机要求张振川团长“向我开炮”,令当代文豪巴金深为感动,主动到582团采访近一个月,以赵先友的事迹为原型,艺术地概括了在朝鲜战场上其他英雄形象,写出了《团圆》——后来被改编成的《英雄儿女》电影的英雄团长则叫‘张振华’。”【陈振民是张振川将军抗战时期的战友,抗美援朝时1951年6月任67军辎重34团宣传股副股长,1952年8月在40军119师炮兵团任宣传股长,】
志愿军第64军医院卫生员侯炳茂(作家、画家)在《【志愿军】巴金在三八线上》和《《心香忆故——巴金前线记事》》中写道:“巴金听了张振川团长的简短介绍,很受感动,决定到六连去采访……。
1953年第二次入朝半年(巴金)采访无数指战员的英雄事迹。
后根据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生动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事迹,影片中王成则是英雄赵先友的真实写照。”【侯炳茂,参加抗美援朝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军医院一所任卫生员。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回国。在某野战部队医院任卫生排长、军医、所长、院长。撰写回忆抗美援朝散文,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长城副刊特聘专栏作家。】
志愿军第46军参谋梁新如写的《三八线上遇巴金》。在该文写到:1953年我志愿军46军在三八线上召开的“双夹山战评会”上我见到作家巴金,经人介绍我是46军司令部任参谋,并与其交谈。…“巴金还谈到自入朝后,一直在西线兵团部队中活动,访问了78师212高地战斗模范、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194师坚守67高地的特等功臣赵先友等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特别是九连副指导员于占和带领一个班坚守阵地,在人员伤亡殆尽、他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到肠子外溢,壮烈牺牲。…”【梁新如:1952年9月在志愿军46军司令部任参谋,后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
以上志愿军首长、战友们的文章都证实了“巴金在1953年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这些鉄的事实是无可置辩、众目昭彰、无懈可击的。
四、志愿军第65军老兵多人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证据确凿
志愿军194师581团团长安东讲述:“巴金深入我团采访,与我们同吃同住近一个月。…1952年 10月5日,开城保卫战六七高地战斗打响。194师582团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英勇牺牲后,著名作家巴金闻讯到582团采访。巴老以乐亭籍士兵赵先友和581团土美山高地等众多英雄为群像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搬上银幕,随之志愿军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来自《安东和他的“王成式”战友们》。安东,1943年1月参加革命,1951年2月入朝鲜参战,1951年入朝任580团参谋长,1952年至1953年任581团团长,后任旅大警备区参谋长。】
志愿军194师作战科长邓静农在《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友》、《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中这样写的:“…著名作家巴金曾赴朝鲜采访,听取了团长和同志们的介绍,根据赵先友和众多抗美援朝英雄事迹,构思了小说《团圆》,后改编成电影片《英雄儿女》,…”【邓静农,原廊坊军分区副司令员。1952年时任赵先有所在师作战科长,在三打红山包与67高地战斗中,他与赵文进师长始终在582团指挥所。他的文章印证了张振川将军的“回忆录”中赵先有烈士在战斗中喊出的‘向我开炮’;谈判代表团对67高地战斗的重视;及作家巴金来该师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
志愿军582团6连战友关景春2000年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最可爱的人”节目中,他与时任团长兼政委张振川共同讲述了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关景春主要讲述了:“67高地战斗时情况,在屯兵洞内,不仅亲耳听到了报话机中赵先有呼叫炮火向自己阵地射击,而且还亲眼看到赵先有、刘顺武两位烈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关景春曾多次被请回老连队讲传统时讲述了:当年67高地战斗情况,及本人在负伤住院后(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也采访了他和其他战士,…”。【关景春,入朝参战时在19兵团司令部当警卫员,后经个人反复请求,到了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当战士。曾在赵先有烈士的指挥下一起守卫67高地,也是67高地战斗一等功荣立者之一。因负伤被替换下阵地,在赵先友牺牲后带伤还参加了反击分队。也被誉为电影《英雄儿女》通讯员小刘的原型。】
志愿军582团5连战友王志才曾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
“一家三代人前仆后继以实际行动实现王成精神的故事”。其中,张振川将军和赵先有烈士的战友王志才曾在这个节目中,讲述了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时任582团团长吴建新在该节目中讲述了:“1953年巴金到了我们团,后写出了小说《团圆》”。
王志才曾写了《“英雄儿女”——“王成”和他的家人》、《65军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在他的文章中也写了“1953年,作家巴金曾来我部队采访过赵先有烈士的事迹,并与特功6连吃、住在一处一个来月…。作家巴金在我部队采访直至我65军即将回国”。【王志才,1952年时任志愿军582团5连二排排长,曾参加攻打67高地战斗,该连荣获一等功,被授予“能攻善守痛歼顽敌”奖旗。王志才与赵先有烈士是同村人、同时入伍、同一个营的战友。晚年安排在唐山常记功臣幸福院】
志愿军第65军于1953年10月9日胜利回国【见《鏖战疆场》第266页】。
志愿军194师战友刘景岐写的《致张振川司令员的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写到这里,我想起特等功臣赵先有烈士,在开城保卫战争夺六七高地时,高声喊出‘向我阵地开炮’,在哪一刹那,张团长却冷静地等两位重伤员的身影进了隐蔽部,才下令向敌人开炮,这里含着智、勇、德,太让人感动了。…(见“鏖战疆场余墨”第392页)”【刘景岐是原志愿军194师师长赵文进的警卫员,67高地战斗时,曾随赵文进师长在582团指挥所,后转业到国家化工部,当到人事司长离休北京。】
志愿军194师战友张莹珊(女,志愿军194师文工队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这样说:“我看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在战地演出的镜头时,总会莫名其妙的激动,因为那正是我在朝鲜的真实战斗场景。但说王芳就是我,实在不敢领受,一是巴金先生在我们部队采访过赵先友烈士事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我本人,二是王芳本来就是无数志愿军文工团员群体形象的代表,并不专属于哪一个人。”(见李秀春写的《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故事》)【张莹珊10岁随父亲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16岁的张莹珊随志愿军65军194师文工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在朝鲜战场上,她是真正的“战地百灵”,创下了在战地一连演出9场的最高记录,赵先有烈士牺牲后,曾多次演唱过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是戴着半胸的军功章回到祖国的,后被誉为“王芳”的原型之一。1958年,23岁的张莹珊从65军文工团转业,转业到地方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离休前任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
另外,志愿军65军的战友何焕宇(抗美援朝时何焕宇在65军政治部工作)、刘新(刘新,入朝参战时任第65军组织科干事。)、洪泗一(洪四一,时任志愿军第65军参谋)、卡应海(卡应海回族,志愿军65军战士)等都在媒体上发表过文章,证实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其中战友洪泗一明确地写了:“1953年,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鲜闻讯后,亲赴五八二团,用近一星期时间,接触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
以上多位志愿军第65军老兵亲历并见证了作家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是千真万确、不可否认的。
五、多位领导、作家和记者们讲述和写的文章都阐述了巴金采访过赵先有烈士,是“王成”的原型之一既实事求是,又恰如其分
除上文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和见证人写的有关文章外,笔者还搜集到以下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百余篇,其内容略…这些文章在有关媒体都证实了,赵先有烈士是在战斗中,喊出“向我开炮”并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王成”原型之一。这些文章都表述了,不仅巴金在朝鲜战场上采访了赵先有等众多英雄,而且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赵先有勇敢在山头牺牲的事迹…。
以上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赵先有烈士的怀念与景仰,一幕幕、一幅幅镜头都展现了主持人和讲述人对赵先有烈士的敬慕与缅怀;以上这些报道使赵先有烈士的英雄事迹一次次响彻人们耳际、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他伟大的形象永远雄立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看到在有些文章中写的是,“作家巴金1952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很可能是因赵先有烈士1952年牺牲,且作家巴金1952年曾在该部队采访的原因。而个别作者认为赵先有烈士牺牲时,巴金第一次赴朝鲜采访即将回国,误解为巴金不可能采访到赵先有烈士的事迹,是他只顾1952年巴金没有时间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没有查到1953年巴金采访赵先有烈士事迹的记载所致。
赵先有烈士用他的功迹,和他的首长、战友、知情作家、记者写的文章及巴金的亲笔题词和表态,证实了作家巴金是1953年采访了赵先有烈士事迹。这就是巴金认可的和“王成一样的英雄”,巴金即为他题词,就是认可赵先有烈士是他小说《团圆》中“王成”原型之一,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注:赵先有,实际姓名;赵先友,张振川将军、巴金等作家用名;发文者配图。
附:主要参考资料
1、张振川将军写的回忆录:《鏖战疆场》、《鏖战疆场余墨》、《鏖战疆场续闻》
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
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五军军史(1948.9——1985.1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师史(1942——1989)
5、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九四师五八二团六连连史
6、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7、乐亭县烈士纪念馆有关赵先有烈士资料
8、乐亭县党史办编纂了《乐亭党史文苑》(赵先有烈士专辑)
9、1992年8月7日为赵先有烈士塑像揭幕仪式有关录像等资料
10、《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最可爱的人”专题节目录像
11、《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中央电视台的军事报道节目播出的“王成的原型赵先有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代在同一个连队战斗过的故事”录像
12、《2015年乐亭县电视台纪念抗美援朝65周年》录播的“三代报国情”录像
13、2020年11月7日央视一套《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英雄儿女)视频
14、赵先有烈士的首长、战友及有关作家、作者、记者等写的有关文章
15、贾玉民写的:《巴金在朝鲜战地活动事略(上)、(下)》
不评分了,仅具有文献价值,仅从叙事手法考量,也是无聊的、过时的。以前看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片段,还以为是接近剧终的高潮戏,原来只是第一幕的尾声,而这部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它的主题其实是相当巧合的认亲。我看不到人性,只看到漫天的口号、胜利和牺牲。作为彻底的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环,电影甚至借角色之口点明了“他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如果这样的作品作为童年的底色植入孩子们的思想,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为周末的舞剧版看。我发现朝鲜战争电影中的歌都好经典啊,《上甘岭》和《英雄儿女》这两部都是,“文艺兵女儿的两个爸爸——革命军人和工人”、一封家书与照片在战火中流离的家书,当这封信重新被拾回八路军,它已经承载了两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场战役的),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家国叙事策略”与军民同盟的表达太有“压迫感”了,不过离历史那么近(论文本内部于其诞生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战役,个人被剥夺了为小我小家伤心的权力,而非麻木。个人会不自觉被某种崇高占据,就像生父王团长对女儿说“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相比我以前的研究方向韩国南北题材电影,更习惯的家国叙事是讲述恨,以及重逢即下一次分离的残酷。不知道当代的朝鲜战争历史叙事回迭代成什么样子,《金刚川》加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还是老片好看呀,王成也是有原型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故事编排的角度看也十分出色,废话不多,每句都有用。一开始的环境和背景带出完全不是现在用演员念白阐述背景前情这种水平能比的。王成遇到王政委之后没有说破但是知道原委再看这段就很懂他们的隐情,最后留下的遗书也是告诉政委妹妹的下落,这些写在养父照片背后挺有寓意。后面父女对手戏部分也很精彩,又是关爱又不说破。两位父亲都是英雄,王成王芳代表的后辈是英雄的儿女。很感人,几度落泪。
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主旋律,相信那时候真有这样的英雄,也相信现在不缺这样的英雄,也坚信将来同样会有这样的英雄
2013.10.10 中国电影博物馆(6号厅):终于晓得影博展厅里反复播放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出处了。战争场面拍得不真实,王成同志被包围乃至受伤后的表现犹如“开挂”,…… —— 2021.11.16:去年影院看了《一秒钟》后就有打算重看《英雄儿女》,今天总算观影了。17日又再接再厉重温了《上甘岭》,同是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相较之下,无论故事剧情还是拍摄制作抑或配乐歌曲,就个人而言都是《上甘岭》更胜一筹、更让我喜欢。
这个特殊时期的故事讲出来感动程度不比奥斯卡战争片少。也由于这个时期太特殊了,它不可复制又刻骨铭心。充满了信仰、期望和一股绳的荣辱感。
刚看完了《英雄儿女》,被革命浪漫主义麻痹一下,感染一下,挺惬意。发现自己开始迷恋黑白的光影世界了,有些镜头拍得真好。化悲痛为力量固然是好的,可是王成的牺牲因此而成了一个不会让人悲伤的符号,这很好吗?人性在哪里?英雄是活着,王成却死了。
1、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还有老革命的爸爸2、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风烟滚滚唱英雄4、故事表面上讲述了英雄王成兄妹,实际上要表现整个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这部电影有着很独特的视角,除了一小部分前线战斗,更多的是全面展示了抗美援朝的zz宣传文艺工作,还有战备后勤建设等;结合纪实报告来看很写实,但糅合了时间线,大概是51年春夏,人物和事件没有特化,意在揭示普遍性;最开始的特写镜头直接给到朝鲜老百姓,填坑、修路、抬车抬担架、抢运伤员…这支军队的性质和依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不言而喻,令人无比动容;眼泪哭不出什么,只有战斗才能改换人间,本片充分阐释了何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对人民史观的鲜明反映:英雄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为解放和反压迫反侵略事业勇敢斗争的好儿女;其实时间线能追溯到白色恐怖的上海,两家人命运辗转,最终在朝鲜重逢相认,他们不止有亲情和战友情,更是升华到了崇高的阶级友谊——这种伟大的情谊将如波涛般沸腾,让整个旧世界为之恐惧和颤抖
自我牺牲和自毁精神的至理名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的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第一次认真看《英雄儿女》,看到“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牺牲了,电影居然才1/3,我可为导演担心了,接下来怎么拍呀。"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么?是为了让大家跟你一起流眼泪么?"问题问得真好,这才是电影的真正主题:什么样才算英雄?学习英雄到底是学什么呢? #醉评# 不知道年轻人能不能引起共鸣呢,尤其是开头那段大战的场景,真是“九死一生”,争抢着去赴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放到现在已经很难代入。比流浪地球2里的“出列”难代入多了,毕竟那不是“我”,是五十岁以上的前辈,感动一下就可以了。====分割线====王芳:“我不是什么英雄,没
“后一部分要改,你是想让大家跟你一起哭泣?还是要鼓励大家像王成那样坚强?”
小时候爱这个片子的主题曲爱得要死……
“向我开炮”和《英雄赞歌》很经典,但全片战斗场景其实并不多,重心放在了军人形象、军队风貌、军民关系等等的刻画上。另,改歌词那段很有参考价值(现实中的焦裕禄报道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摒弃“悲而不壮”),没想到热评里居然有人专挑这点喷,然而修改前的词不就是当代饱受诟病的卖惨风格么,怎么某些人为了喷革命题材连带对卖惨也喜欢起来了?
配乐实在太棒
祖国,请不要忘记那些无数的无名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