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父与子
在看《父子》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来。父亲问买房子的事情,要不要过户土地证什么。父亲问我在干什么,我回答说看电视。我一般不太愿意去跟他们解释关于上网,玩电脑,看电影抑或是其他的区别。一个看电视,就是涵盖我没有在做事而是在玩。
《父子》中的周长胜不是个好爸爸。大概除了赌和做爱,他没有什么真正乐意的。他一次次的向老婆,向儿子寻求最后一次原谅的机会,可是,他的内心依旧没有真正悔过。片子大团圆结局,让寻死的周长胜改过自新。可是,我认为这是导演寻求大团圆结局一厢情愿的想法。周长胜这个人物的特质,是不会出现180度大转弯的,因为之前他拥有很多次的机会,可是他都放弃了。这个人物还知道自己去死,已经是他整个生命堕落之中的惟一一丝人性,所以他就该在那里死去,留给人们一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息就好。
父与子是生命的传承。如果当这个社会不要过多宣扬个人主义,不要过多宣扬梦想追求,其实人生的本源就是一代一代把生命延续下去。延续的当然不只是生命,不只是香火,还有精神,还有力量。
阿宝如果换在另外一个父亲,一定会是另外一个人生。可是,父亲是没得挑的。你传承了上一代的血液,上一代的人生。这是人的不可抹杀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自己生活的家庭,就是你身上若干属性之一。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一个属性,你才是你。
当我大四发现自己开始秃头的时候,我很紧张。我打电话告诉同样秃头的父亲,父亲也只是笑笑。后来,我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我有那么些骄傲,或许这是个图腾,是个符号,提醒我自己,我是父亲的儿子,我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十八九岁的时候,我大概就觉得自己很多事情已经懂得比父亲多了,我渐渐并不是很重视他的意见。等到自己快30岁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需要父亲来做决定。按理,快30岁的我读了很多书,上了班,能处理很多公司的事情和并且在很多同学中的事情做决断。可是,大了大了才发现父亲很多说的对,能够做决定,能够有担当。而我,还缺乏这个胆量。
60多岁的父亲在家,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却还在操心着怎么支持我在所谓“宇宙中心”上海买一套房子。要知道,他们毕生的存款大概在这里也就买个厨房或者厕所。当我告诉他们我看的房子的情况的时候,父亲总是盘算着能不能凑足钱,能问谁借点。老了老了,却顶着比儿子还大的压力,虽然,其实他什么也做不了。
老实说,长这么大,我也曾经羡慕过别人家的生活,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单位里面的同学家里条件都比我们家好,挣得钱多,家里的文化也比父母都高。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学姐的父亲每天上学的路上跟学姐讲很多词语,句子。我经常跟在后面听,那时候觉得如果自己父亲也能讲给自己听多好。其实父亲自己也很明白自己能够帮到我的很少,于是尽管家里生活并不是多么宽裕,我所有学习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等到上了高中,发现班上和宿舍的同学家的条件还要艰苦的时候,我才懂事。高中时,我就自己主动放弃去武汉大学做物理竞赛实验培训的机会,因为需要1000多块的额外学费,我觉得那不是特别的必要。真正上了班,自己辛苦工作却仍然很大买房子压力的时候,也曾羡慕过别人有有钱的老爸。不过,这个时候的羡慕没有那么重,或许只是略为嫉妒而已。
可是,我一直很骄傲,是父亲的儿子,因为我继承了他的风骨。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我才有今天这样的精神。其实,作为父亲,他已经很成功了。爷爷奶奶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4个儿子。父亲只能辍学开始自己谋求生路。父亲的一辈子靠自己度过了灾荒年间,没有饿死,结了婚,生了2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取得了正式工作,把一家五口人都弄进了城,一直把我供上大学到了退休的年纪。
我不了解父亲。参加工作以后,每次过年回家,我总喜欢挽着父亲散步,父亲就会经常讲起他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那些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苦日子让我很不忍。不知道怎么,我并不发问,我只是静静的听。我其实很想知道父亲从小到大一步一步是怎么走过来的,可是听到的故事也只是支离破碎。很多过去辛酸的往事我也不愿意让父亲去触及,以免老来伤心。但是,我知道,父亲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一个很强的信念,就是要带给我们全家更好的生活,让我能好好念书,将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说,这是一个父子的接力。当年爷爷过世,父亲不得已早早的接下自己谋生的接力棒。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我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拼。哪天,我也要有自己的孩子,哪天,我也要把接力棒交给他。
2 ) 《父子》:清醒的深情
看《父子》之前,我对这部貌似在打亲情牌的片子并没有太大期待,尽管它已经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拿了很多奖项。故事梗概之前已经听说:女人不堪家庭困苦离开,男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度日。听起来老套之极的情节让我觉得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拍成温暖的励志片,要么拍成催泪的悲情片。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眼界狭窄。
不愧是谭家明,不愧是香港新浪潮时期与徐克、许鞍华等并称的才子导演,《父子》也无愧为《杀手蝴蝶梦》之后17年又出山的力作。影片拍得真挚细腻,又不滥情拖沓,处处显出清醒的深情。
片子开始,杨采妮饰演的母亲送儿子上学,并暗自准备好离家。儿子发现端倪,跑去告诉郭富城饰演的父亲。郭怒冲冲跑回家里,与杨大吵一家,阻止了她离开。情节毫不新奇,但十分真切细腻,你会不由想到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争吵,也有这样的矛盾。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逻辑,各自觉得自己委屈,其实谁都有错的一面,谁也都不容易。
杨采妮最后还是离开了,郭试图寻找未果,又因高利贷逼债太紧只好带着儿子跑路。他们到了另一个小镇,住旅馆,郭打算找一份工作,后来也想过去英国挣钱,但是都没有成功。生活实在窘迫,郭竟然唆使儿子去偷盗。
儿子叫做阿宝,上小学,后来不得不中断学习。他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妈妈离开,爸爸暴力,家境又十分艰难,与那些富贵同学相比,他很难维持自己幼小心灵的尊严。但是这样一个小孩子,依旧善良、单纯,偶尔咧嘴一笑,让人想到纯纯的小白兔,简单而美好。饰演阿宝的演员叫做吴景涛,演技真的非常出色。他控制感情收放自如,该乖巧的时候十分安静克制,该释放的时候也不声嘶力竭,只是眉头紧皱的看着你,或是低声啜泣不已,让人心疼。这与影片的整体格调非常和谐,宁静中掺杂着小剧烈。
唯一的一次猛烈释放出现在少教所里。阿宝偷东西被人抓住,但是爸爸看到警察来了不敢去救他。当他去看阿宝时,阿宝就那么皱着眉头盯着他,又恨又放不下。经头一转,郭富城一个人蹒跚地走在夜色里,左耳包扎着绷带,隐隐带着血迹。观众正在猜测之时,才出现情节的回放:阿宝在爸爸俯身过来安慰他时突然咬住爸爸的耳朵,死死不放,直到爸爸挣开,他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让我偷东西?我不敢去,你偏要让我去……”
这个动静的处理极妙,完全意料不到,又出乎情理之中,相信观众看到这里都是一恸。很少见这样描写父子关系的电影,父亲也不是不爱儿子,但更多时候,儿子是他占有的财产,是他情感的依赖,甚至成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得到少于付出。这个个男人对待女人也是一样,你无法说他不爱杨采妮,只是他爱的方法让人难以接受。
郭富城的演技也很让我吃惊,难怪又夺得这次金马奖的影帝。之前大家交口称赞的《三岔口》我没有太多感受,但是《父子》里面这个落魄困顿的中年男人,被郭富城演绎得十分到位。他终于脱离了以前只靠外貌、舞蹈吃饭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杨采妮的演技我也很欣赏的,尽管很多影评都说她不具备风尘女子的气质。不过我觉得《父子》里面着重要表现的是她在家庭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对于坐台女的工作并没有怎么强调,她的隐忍、矛盾表现得很充分。
片里还有郭富城跟林熙蕾的一段戏,后者演一个妓女,与郭同住在一个旅馆里。两个清苦、漂泊的人产生了相互依恋的感情,只是郭无法给林承诺,也害怕重复被抛弃的经历。这段戏本来应该很好看的,据说大陆上映的版本删减了很多。还好林熙蕾我不喜欢,也不觉得太惋惜。
片子结尾,阿宝长大了,回以前住的旅馆看看,把以前自己偷的金表物归原主,又找到许久未见的父亲,看到他与新的女人走在一起,脑中想起以往种种情景。这个结尾我以为是个败笔,还表的情节显得生硬造作,看到父亲的这个交代也似乎没有必要。尤其这里还有一段独白,之前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前面的流畅、细腻相比,结尾显得非常突兀。
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整体深情、真切,郭富城几次恸哭并不煽情,但让人觉得辛酸,觉得他的无力和悲哀。谭家明自八十年代开始由电视转向电影,积攒到现在功力果然深厚,导演、编剧都很不凡,之前由他剪辑的《阿飞正传》和《杀手蝴蝶梦》都是精品,这次镜头剪辑更有独到之处。推荐!
3 ) 再给我一次机会
永远都是一句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过一条评论说都怪他老婆离开他,他日子才会越来越糟糕,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家庭之所以没那么糟糕都是因为一个女人在支撑着。就是因为他说了会给她幸福,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连家都不要,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他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执迷不悟,最终让她对他彻底实失望。她真的很累,她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得不到你的珍惜。就连后来的挽留都只是想让她留下来对你好,你却一点也不想付出,真的让人失望。
“她不是不要我,是不要你”
孩子是最单纯无辜的,一个失败的婚姻其实最受伤的是孩子,他本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却承受着父母带给他的伤害。
电影从母亲离开以后一直都是父子在一起生活的情节,孩子无论如何都相信自己的父亲,就算自己妈妈过得很好,但是他也依然跟着父亲,相信父亲烧的一手好菜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兑现承诺,一次次的保证一次次的忏悔一次次的遥遥无期,最后竟然指使孩子做违背道德的事。孩子这么害怕,父亲却逼着自己的孩子偷窃。
这位父亲一直不想努力,暴躁又好高骛远,生性顽劣执迷不悟。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累的,他明明想要走捷径却走出了万丈深渊。最后孩子出狱再打听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又有了一个家庭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被抛弃得特别彻底。
这部电影让人压抑让人难过让人警醒,有的人不明白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只能说你日子过得太幸福,没经历过其实是很大的辛运。
我的总结:
“失败的婚姻下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你,一定要珍惜。”
“孩子特别相信你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做好榜样,不要让他失望。”
“生活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
4 ) 关于人性
看完了这部片子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也许导演就是想传递这种情绪,人都是矛盾的复杂综合体,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好人”或是“坏人”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标记。
郭富城在片中饰演父亲一角,暴戾,颓废,功利,有着极强的欲望。在谴责他的时候,我低下头在想自己,在想周围的人。我们何尝不是拥有极强的欲望,一些人会因为电脑游戏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麻将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懒惰而逃避……我们一样软弱,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导演最后安排阿胜成功转型,这样子的剧情确实满足了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赌徒可以迷途知返?
父子之间的感情没有得到体现。人性虽然难免具有软弱的一面,但人性之光环也不应该尽失。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温柔的关怀。
5 ) 父子无真情
我是带着相当大的期望去看谭家明的《父子》,因为自己太喜欢他十九年前的前作《最后胜利》。然后《父子》在上画前夕就拿了金马奖,一时满城尽写谭大师,传媒都把谭家明的名字与陈冠中、张叔平、王家卫、徐克、电检、禁映、新浪潮等一大堆文艺老中青趋之若鹜的名词捆绑在一起。《父子》背后的宣传和报导,比电影来得更引人入胜。
意见不会是一面倒的,我有不只一位在不完美家庭真实地活过来的朋友看过《父子》后,不约而同的叫我不要看,不要浪费时间。他们说,不长进父母领导下的家庭故事,并非如此单薄。
郭富城拿下男主角奖,那是合了台湾人的文艺胃口。有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说,不应该找郭富城演烂睹父亲,问题也不在他的演技浮夸,而是一个沉溺赌博的厨房佬,哪有环境和自我纪律去完成六块腹肌?
观映多年,我调校着自己过份的期盼,但还是恭敬地看了足本版。
《父子》故事薄弱,自然要靠演员去把它起死回生。郭富城饰演的周长胜好几次大喊:“屌!”然而不是你说了粗话就能演活粗人,广东粗口是一种易学难精的语言,斯文人或外省人(如台湾评审)听起来可能觉得有剧力万钧之势(你看《疯狂的石头》中的“顶你个肺”就知道粗口也可以很exotic),我等会“屌”人之辈一听就知未够火喉,不是那回事。 说到要“屌”,我暗地里也“屌”了几次──周长胜每次痛哭时我心里就要暗骂:“屌!男人老狗喊乜能野!(操!堂堂男子哭哭啼啼的干啥?)”当然我知道我是太无情,我听到戏院中的男男女女在跟周长胜一起啜泣。
演周长胜儿子的阿BOY吴景滔太可爱了,几乎无人不喜欢他,我也喜欢这个小孩。问题是,我不能相信一个废柴烂睹爸爸和一个好逸舞女妈妈可以调教出如此温柔敦厚的儿子。吴景滔的番书仔口音,提醒着我他是其实是名媛司马燕的儿子。阿BOY本身是个人格分裂的角色,他不愿父亲迫他偷窃,却会在自愿的状况下顺手牵羊。他并非有良知,只是痛恨父亲不够义气,没有做好掩护,所以本来温顺的他也要咬掉周长胜的耳朵。有这份强悍,为何不老早把父亲教训,或至少早日脱离他的魔掌。
杨采妮同样没有说服力,她既然只容郭富城的手留在她的上半身游走,谭家明为何不另找一个能豁出去的女星来演,《烈火青春》的夏文汐与《雪在烧》的叶全真都为谭家明交足货,二十年后换来的是倒退。据说合内地尺度的两小时版本大幅删减了妓女林熙蕾与郭富城的情欲场面,那就等于将谭家明的拿手好戏宰了。因此,看足本是有必要的。林熙蕾其实比几个主角都称职,阿肥、阿肥妈咪、杨采妮在舞厅的姊妹,甚至招待所的东主,都比几个主角演得真实到位。
一个人能成为败家睹徒,不是他独自成就的,正如年前谈得热烘烘的“隐藏青年”,同样要靠家人朋友共襄善举方可玉成好事,周长胜的确有个得力儿子,甚至事隔多年,儿子还是对父亲有着依依不舍之情。可是观众看到的周长胜不过是一面倒的令人讨厌,根本找不到令人又爱又恨的基础。
谭家明重视剪接,剪接是展示他的“电影语言”(引号中的这个唬人的名词常常出现在谭的访问文章)的主要手段。我算是开了眼界,然而语言是用来说话沟通,而不只是用来摆姿态。要是这样,这跟某些伪文艺青年一看到电影说法文就大叫浪漫诗意有何分别呢?那些跳动的镜头是否用得恰当且不说,有组镜头我觉得特别碍眼:输干输净的周长胜坐在小餐厅,手中把玩着他剩下的两块钱,一个快镜剪接,那两块就被侍应生抢去。这样的手法当然可供文艺影痴解读成山穷水尽的失意无奈,可是我思疑在最下等的食肆的侍应生也不会如此挑衅无礼。退一步说,就算有如此侍应生,曾两次拿侍应生来刁难的周长胜又为何会突然温顺起来,不哼半句?
日前遇上位朋友的长辈,谈及《父子》的种种不足。他提出谭家明的东西其实很中产,细想实有道理。谭家明最著名的《烈火青春》,虽然有来自公屋的汤镇业,但整部电影的主场景,还是饱食终日无须为口奔驰的中产家庭。《父子》在香港收了六百多万,票房算是相当不俗,看来是对正了中产口味,整个宣传活动的铺陈,属哈佛商学院应该收纳的文艺电影推广成功个案。
谭家明在片首用字幕说:“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到所有的观众。”有谁不知“绝大部分母亲是女人”呢? 说出这句话,反而令人觉得导演连面对批评的最基本勇气都没有。
6 ) 那小朋友的眼神真叫人难过
若你对南洋风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许会对这部电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木头百叶窗、家家户户的小院子、繁盛的叶子和花、水边的栈桥、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旧的街道、旧的电影院、旧的餐厅、旧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电影的拍摄地点:马来西亚。
有一些细节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却真是哑然失笑。
阿胜去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报社的人拿出块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费不同。
当他们搬到鸿乐那个小镇,长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边,车开走,留下一面斑驳的墙和寥落街角的远景。叮叮咚咚的吉他,两个黯然的背影。
小旅馆的窗帘是薄薄的花布,被风吹得鼓鼓的。阿莲的裙子是细细的花纹、细细的褶子。
穿着南洋长衫的林熙蕾手里提着一袋插着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楼。摇头电扇转来转去,好像不曾停下来过。
可是,十几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吗?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个跟阿胜长得很像的男人吗?
可是,一定要在河对岸应景的出现阿胜和怀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吗?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难忘,他紧锁眉头的样子,低着头慢慢的走。一再的隐忍。可看到天上的星星,难得他还是会露出童真的笑容:“爸爸,你看天上的星星好美……”
郭富城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想,至少比刘德华好。他放掉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一甩一甩,很底层。可是,这个角色,也许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原因,还是觉得层次单薄。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大声地应对所有的事情。可是他的眼神不对,过于简单,没有挣扎,没有不甘,没有痛苦。一个失败的男人,不应是如此单纯的暴烈。
7 ) 過譽了
不知道新浪潮是甚麼洶湧澎湃的東西,如果假想它太高深,結果就如我一樣失望。
老掉牙的故事,有點像香港電台的「人間有情」類故事,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用不遺漏的重復又重復的敘事方法去拍,總之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麻煩觀眾入場前自行預備耐性。《父子》沒有報紙上的倫常慘案一樣濃縮與劇力萬鈞,相對而言,也就少了讓我們自行發揮與細味的留白位了。場面調度確實精細,偏色的畫面是帶有感情的,但我狐疑慘劇為何有充滿美感的背景,可是那又不叫做淒美啊。不喜歡第一個所謂的love scene(據說導演不喜歡人們把它叫做「床上戲」),靜止的長鏡頭加正面半身的楊采妮加摸胸加喘氣聲,很pornograhic。就算要將兩個'love scene'呼應對比,一個男上女下的鏡頭與一個狗仔式的鏡頭,不就可以了嗎? 據聞剪接點是精心考量過的,奈何我只感到敘事冗長而剪接太速(除了那個摸胸喘氣的長鏡頭外),我著實透不過氣。配樂也古怪,有情緒的起伏,但音樂風格與故事及畫面都不配合。未知是版本的問題還是怎樣,我連(該是)後來配上去的背景聲(如街上的聲音)也聽出剪接,希望那是意外而不是故意的有所為的,因為我實在不明白,何解同一個畫面的背景聲音會由左耳一下子跳去右耳啊。
倘若那些關於剪接點呀對白腔調之類的安排,乃出於導演要觀眾理性的看這個故事,我認為整件事情都多餘︰誰不知道慘劇的出現乃緣自人性的劣根性? 與其把慘劇配上詩一樣的視覺享受,不如用最感性赤裸的對白與剪接與配樂去營造淒美和那該死的浪漫吧。
8 ) 单纯看电影
这个学期我有选修,文学批评.虽然老师有点口齿不清,而且用英文讲中国文学,不过有关文学批评的部分还是讲的很精彩.转到电影批评上,我想我们国家很缺少电影批评的浪潮,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明星的宣传,商业的推广来评判一部电影,而鲜有人完完全全脱离周遭只focus电影本身去评判的.每一部电影的诞生,大家都是抱着有色眼镜去看,完完全全只看电影本身的人很少.当然,在这个年代,看电影和看明星没啥区别.
今年我看了几部国内的电影.我承认我崇洋媚外,这也跟我学外语有关.只是自从看了<好奇害死猫>,仿佛国内的电影没我想的那么不好.中国电影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并不是说我们的电影有多好有多好了,最起码能让人相信,还是有人能把中国电影拍好的.
<父子>是让我喜欢的电影.很多人都在骂,郭富城怎么能拿奖,就这破电影怎么还能拿奖.我也是被这些评论影响所以迟迟不看着电影,怕浪费时间.只不过最后鬼使神差的还是看了,从一开始看来,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一部温情片,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抚养儿子,最后可能是父子之间从一开始的隔阂不信任到最后言和,相依为命.还能有怎么样的剧情呢.
可能是我经常把一部片子想的很烂,如果这电影有一点出乎我意料,我就会喜欢上这电影.<父子>就是如此.最后父亲一直没有悔改,母亲一直没有回家,这个孩子也没有得到他应有的温暖,这让我想起来一部以前看过的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那部.一直以为女儿和做妓女的妈妈可以沟通,平淡过日子,而最后却是两个女人都成为了妓女.女儿在街上追妈妈,请求她回家,遭到拒绝后,年轻的孩子也走上这条路.是报复,是爱?不得而知.残酷这个词在这类电影中频繁被表现,同样在<父子>中也不例外.不一样的结局告诉我们,不是每段故事,每段人生都会完满.而这样的不完满被称之为做作,让人有些失望.
抛开周围的一切,首先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有些不是很饱满,相对而言郭富城可发挥的部分很大.他把一个男人的感情,一个丈夫的感情,一个父亲的感情,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感情都很好的抓住了.失去妻子的那次痛哭,失去孩子的那次痛哭都恰到好处,力度足够.与孩子相比,郭富城却给了我最深的印象.故事老套,表演却很深刻.
有人说为什么一个小厨子能有六块腹肌,为什么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到最后能做出那样的事情来.也有家庭不完美的人站出来说不要看,浪费时间.
其实有些事情很对,能拍出来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不太可能,当然能拍出来大家都不喜欢的电影也够难的.关键是从哪一部电影里面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更好的拍下一部电影.其实对于结局的处理我颇有微辞,但那片湖水还是深深印在了脑海里,渐渐看见不同的画面.可以做出来这样的画面和电影,其实已经很成功
一个烂仔父亲的传说。郭富城一人饰演两角,颇有两种选择两种人生的“镜面”映照,可惜一个着墨太少,不过也算正常,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才各有各的不幸。父子之间就是这样,要么成为你,要么成为你的反面。不幸的是电影里父亲总是走向错误的人生,而幸运的是孩子受够了一切走向了反面。看的导演剪辑版又看了花絮,演员都很不错谭家明功不可没。郭天王自不用说,小男孩非常棒,如果郭富城能拿金马影帝,那他也能。杨采妮和林熙蕾也很棒,和郭天王两场情欲戏,张力十足,使影片增色不少,清纯与魅惑,两种美。
对那个结局有点无语
一次完全陌生的观影体验,整体风格上笼罩了太多传统台湾文艺苦情片的悲情色彩。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发生在香港,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港片的感觉吧~~
sound basic lecture..
总有些纠结,无法原谅
小演员好可爱
多年过后,只记得那段大尺度的色情片段 ╮(╯▽╰)╭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它想表现什么。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7.4;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回忆里小孩玩PSP是BUG
。。。想明白一些事情~
开篇的美景和那首歌加一星
父子
唉,我只有一声叹息。
母亲走了以后才变得有意思了
总算是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