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风起陇西 剧照 NO.1 风起陇西 剧照 NO.2 风起陇西 剧照 NO.3 风起陇西 剧照 NO.4 风起陇西 剧照 NO.5 风起陇西 剧照 NO.6 风起陇西 剧照 NO.13 风起陇西 剧照 NO.14 风起陇西 剧照 NO.15 风起陇西 剧照 NO.16 风起陇西 剧照 NO.17 风起陇西 剧照 NO.18 风起陇西 剧照 NO.19 风起陇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4 05:02

详细剧情

  天下三分,烽火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秘密情报线上的生死角逐,正涌动于滚滚洪流的阴影当中。
  两个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陈恭(陈坤 饰)与荀诩(白宇 饰),他们生死相依的兄弟情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爆发出夺目光辉,谱写出一段英雄传奇。

长篇影评

1 ) 还好,《风起陇西》抓住了马伯庸小说的金线

把马伯庸的小说改成影视剧,不是件容易事。

改编比较成功的,有《长安十二时辰》,可失败的例子似乎更多。所以,看影视版《风起陇西》之前,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对我个人来说,我最喜欢原著的,是它的语言——戏仿了丹·布朗、弗·福赛斯、贾克等,甚至刻意采用“翻译腔”(口语化,现代感强),把马伯庸所称的“恶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怎么可能转化成镜头语言呢?但把这些删去,《风起陇西》与普通的历史侦探小说的区别何在?

带着这种情绪看了刚上线的几集——刚开始用习惯的倍速(X2),很快便发现,根本撑不下来,改成1.5倍后,依然不行。最终,不得不改成用原速看——坦率说,我已经几年没看过原速了,一般只用原速看电影。

到目前为止,我对影视版《风起陇西》的评价是:这是一部根本无法用倍速看的剧。

确实,它与马伯庸原著在情节上有区别,但横看竖看,其中满满的,都是“马伯庸味”。变其皮肉,不变其骨,这要算是影视改编的最高境界了吧?或者说,《风起陇西》这部异常紧凑的剧真正抓住了马伯庸小说的“金线”。

考虑到今年来还没看到一部好剧,我愿把《风起陇西》当成一个惊喜。

马伯庸为什么牛,牛就牛在他的节奏

马伯庸小说为什么好看?

网上模仿马伯庸的作者,实在不少,他小说的几乎所有情节,都被反复洗稿过,可马伯庸依然是马伯庸。(不否认,马伯庸小说也有缺点,但这么多人爱看,说明他的优点更突出。)

这是一个我多年没想明白的问题,影视版《风起陇西》却让我想明白了——马伯庸之所以牛,牛就就在他的节奏,他的小说比其他小说要“快”得多。

快,则故事量大,考虑到故事的原型不过40多种,故事量大,很容易给人雷同感,将编造的痕迹暴露无遗。

然而,看影视版《风起陇西》,起步几集的镜头切换奇快、信息量惊人,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以至于一旦倍速,就很难让人进入其中,可回到原速看,居然也不显得累赘——每个线索都交待得干净利索,绝无“为离奇而离奇”“为枝蔓而枝蔓”的拧巴,更没有“又是老套”“这种故事早被人讲过了”的啰嗦。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显然,影视版《风起陇西》的创作者们真正读懂了马伯庸,它不是创造一个全新的时间线,将整个历史的走向扭转,而是用点和短线串联起来,基于史料,重构出历史的环境,这就大大节省了笔墨,加快了叙事速度。

比如马岱、诸葛亮、李严、刘禅等一出场,观众自然就知道背后的人物关系——诸葛亮作为蜀国外来的“荆州集团”的核心,与本地“巴蜀集团”的核心李严,在历史上曾激烈博弈,刘禅虽属“荆州集团”,但在诸葛亮的专权下,暗中扶持李严,以给自己执政争取空间。

于是,诸葛亮在明处,想掌控局面,必须不留痕迹,私下保留一条信息管道;李严误以为有刘禅支持,以为只有步步紧逼,才能讨刘禅欢心;刘禅则坐山观虎斗,出于自利,他要维持“两虎相争”的格局,在操作平衡感的同时,又不能让无比聪明的诸葛亮看出来。

在历史背景的支撑下,影视版《风起陇西》有了不讲长线故事、只讲短线故事的自由——异常神秘的“白帝”很快便暴露出真形象;无比狡诈、看上去会长期陪伴的反派糜冲很快便领了盒饭;“白帝”诈死、陈恭顺利交差这样的密谋,竟成了明线……

纷繁的短线故事创造出跌宕起伏感,没有刻意遮蔽、没有故弄玄虚、没有硬起霸、没有吊胃口……这种才起又落、随立随扫的痛快,让人惊叹:编剧究竟准备了多大的故事量,敢如此快速地布线、收线?

显然,影视版《风起陇西》的节奏颇似美剧,只是美剧多靠场景带节奏,影视版《风起陇西》靠历史带节奏,其中暗藏了无数隐扣:糜家不是刘备的班底吗,怎么糜冲是魏国官员?(与关羽被杀有关。)荀家不是曹操的班底吗,为什么荀诩是蜀国谍报机关的头目?(荀家出自“颍川文士集团”,与出自宦官集团的曹操只是合作关系,荀家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帝。)

至于接下来会出场的狐忠、魏延、郭淮等,虽然在影视版《风起陇西》中都不是主要角色,但都是既有虚构成分,又有契合历史的成分。虚构与历史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一个个单独的短时间线,又绑定在统一的大故事中。这种万花筒结构,正是马伯庸小说的魅力所在,被影视版《风起陇西》抓了个正着。

有些喘不过气来的切换,海量的细节扑面而来,一个个短故事在大故事下挣扎与变化……这种节奏,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爽。

幽默精神与细节,是原著的金线

在看影视版《风起陇西》之前,对这本小说影视化毫无期待,因为原著的结尾有些刻意,即许多网友指出的“撒了张大网,只捞了个虾米”,结尾与前面的精彩不太匹配。

故事有缺陷,原著依然是佳作,因为成熟的读者很少读故事,而是读细节——甚至可以武断地说,所有世界名著的故事都不太好看,但它们的细节都好看。一本小说好坏,成熟读者很容易分辨,看个20页就差不多了:好书自带金线,不需太多训练,就能闻出它的味道。

如果只是讲一个故事,小说就成了《故事会》。而好的小说会通过细节,让读者再活一次,经历一次不同的人生。

《风起陇西》原著有两点让人难以忘怀。一是内含的、深刻的幽默精神,另一是它细节的饱满。

先说前者。

前几集最出乎意料的是,影视版《风起陇西》采取另一种方式还原了这种幽默感:对蜀国的司闻曹(安全部门)进行了更多刻画,通过结构其神秘感,释放出愉悦的元素——名义上,司闻曹制度完整、责任重大、行为神秘,在其中工作的人都是专业水平高的老行家。可事实上,司闻曹犹如一个四处漏风的老房子,任何秘密都很快被暴露,内部各派系倾轧,当李严强势介入时,他的训话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老板在公司例会上的发言。有理性的荒谬、合乎逻辑的愚昧,是现代人经常会遭遇的窘境。

在一个侦探架构的故事中,加入《一地鸡毛》式的故事,体现出创作者们的智慧——小说是用语言逗乐的,影视剧只能用故事逗乐,语言移植不过来,可以创造故事,将逗乐的风格移植过来。这样,就从语言戏仿转向了精神戏仿,而把这个戏仿放在诸葛亮、李严两大派的实力消长中,反而大大加分,这就弥补了原著的中间部分有点“塌戏”的问题。

一切都是人性,它引导着我们在现实的迷宫中转来转去。

再说后者。

至少在前几集,影视版《风起陇西》的细节足够饱满,这种饱满不建立在古人吃什么、喝什么、生活方式如何,而建立在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刻画。

影视版《风起陇西》后面故事如何,不敢妄断,仅从前几集中,对长史杨仪的塑造,便可体会出什么叫细节:

杨仪是长史,长史是什么官?三国时,中国尚处于贵族时代,丞相分府而治,可以自行任命官员,长史是丞相府的最高官员,近乎诸葛亮的“私官”——杨仪去留,完全由诸葛亮安排。

作为长史,杨仪的地位尴尬。他必须依靠诸葛亮,可想再往上一步,只能等诸葛亮死。所以杨仪必须对下狠厉,来发泄对上无限恭敬留下的心理垃圾。于是,杨仪和诸葛亮建立了这样的交往模式——杨仪不断提出肤浅、鲁莽的建议,供诸葛亮驳斥,不仅满足诸葛亮的“驳斥快感”,还能让诸葛亮看到,杨仪的愚蠢是忠心造成的错误。可聪明如诸葛亮,岂能不知杨仪才是他要提防的人。

用倍速看剧,再紧的故事也不难,可揣摩影视版《风起陇西》中的幽默精神和细节,那就非原速不可。

默默祈祷:千万别烂尾

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节奏快、细节扎实的剧,往往没观众缘。

是的,观众会抱怨看起来“太累”,相信不少人如我,看剧只为“杀死时间”——倍速一开,取个乐而已,为什么要搞复杂的镜头?为什么要把节奏加快?为什么要做细节铺垫?且对三国了解不深的观众,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来认识历史,那就很难享受到影视版《风起陇西》中那些暗扣的味道。

在一个追捧快餐、不愿品尝的时代,精雕细琢有时是一种原罪。只是每个追求专业水准的人,又注定放不下这种原罪。

我倒是愿意保持一点乐观。

因为艺术创作中的金线是很直观的,无需拿个文学博士,再去看《安娜·卡列宁娜》,它的好一望而知,只要看了,就会看到它的金线在哪里,就会被它的金线打动。既然影视版《风起陇西》是有金线的剧,则“是金子总会发光”,所有不愿看滥剧的人们,总会看出它的好处。

考虑到今年实在找不到什么可看的剧,考虑到疫情之下,想挤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中已成奢侈,那么,影视版《风起陇西》会被大家关注、被喜爱吧?

2 ) 三国时代的谍战风云

一口气看完前面几集觉得还不错,作为看过原著的人觉得电视剧故事改编后似乎比原著更复杂了,前面三集看的时候稍微有些不注意,一不小心走神了,漏了某些情节,就有点接不上后面剧情的感觉,必须得盯紧着看,所以看得有点紧张。整体感觉而言,故事的发展目前看来觉得还不错,悬疑谍战的暗黑氛围有了,主角配角全员都是演技派,曹魏与蜀汉斗,蜀汉内部几派势力互相斗,演员们互相飚演技让人看得很带感,目前觉得很不错,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先观望一下。

整体来说,剧里服化道看起来比较朴实,服装几乎都是以素色为主,饱和度偏低,很少有花里胡哨的亮色系。偏暗色调的滤镜风格也挺有电影质感的feel,让人有点想起了路阳导演的绣春刀系列电影。虽然色调偏暗但人物和细节看得也挺清楚的,何况间谍本来就是要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动,这样的风格倒是跟这部剧的谍战风云故事相匹配,毕竟这也不是什么要发糖的古偶甜宠剧。

三国时代天下三分,诸葛亮想要北上征伐曹魏,不料在街亭一战中大败,最后痛失三郡,而在交战过程中蜀魏双方互相派出了间谍打探情报,出演了一则三国时代无间道风云的碟中谍故事。虽然说,谁是忠谁才是奸,全凭自己所站的立场而定,但对于掌权之人来说锄奸则必不可缓,于是在曹魏那边心心念要除掉蜀汉所派之间谍“白帝”后,蜀汉内部则开展一个轰轰烈烈地查找曹魏间谍“烛龙”的行动,而战赢了的曹魏方面当然希望“烛龙”能够再接再厉,尽快传回蜀汉先进军事技术的机密,以便在战争中抢占先机。

街亭战败与“白帝”情报案

街亭是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建兴六年(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认为此时曹魏的政权不稳定,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魏国出兵,开启了他的长达六年的北伐战争,然而不料北伐刚刚开始就遭遇滑铁卢,在街亭一战中大败,蜀汉痛失三郡。

电视剧中把诸葛亮北伐街亭一战的失败原因,主要归结为情报失误,即误以为曹魏将军“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受到该错误情报的影响,诸葛亮根据错误的情报做出了错误判断,最后导致街亭一战大败,诸葛亮的爱将马谡也被军法处置,斩于刀下。所以剧里把此战大败的原因归结为蜀汉密探“白帝”从曹魏发回来的情报被曹魏派来的内鬼“烛龙”替换掉了,但蜀汉的司文曹并不了解此内情,而怀疑是白帝已经叛变,特意发来错误情报误导蜀汉军方,于是剿灭已经叛变的间谍白帝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蜀汉的司闻曹有三个司,刚开始看可能会有点懵,其实司闻曹是间谍机关,类似于美国的C I A、英国的军情五处、苏联时代的克 格勃;军谋司就是专门收集情报的情报科或谍报科;所谓靖安司就是类似负责国内安全、反 间谍 肃清的国 安和反 恐处。为了与蜀汉的司闻曹对抗,曹魏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即间军司,剧中曹魏方面比较得力的就是天水间军司的司马糜冲。

荀诩与白帝的下线谷正在听松园汇合,谷正发现荀诩是来试探自己的,已经被认定叛变,为证清白自杀。

谷正一死,白帝就更没法洗刷背叛的罪名了,深陷泥潭的白帝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出死局?

前后夹击,“白帝”陈恭该如何破局及保存实力?

首先,腹后受敌

这部剧里如果有人要说惨,大概没有人能惨过陈恭。

身为蜀汉间谍白帝,他兢兢业业地打探到情报,再把情报送出,但因为烛龙中途替换了他的真情报,假情报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他也因此有了叛变的恶名,蜀汉司闻曹派游枭来调查,不料游枭又被曹魏杀掉,于是,蜀汉司闻曹更加确信他已经叛变,于是派出了荀诩来杀他,冯膺还特意让荀诩喝下了有毒的饯行茶,并拿上了刺杀白帝的有毒刀具。

陈恭在半道上被蜀汉自己人假装曹魏郭都督的卫兵缉拿,埋在土里逼问交待,不说就往死里整,你就说,这够不够惨?经过一番试探,荀诩发现陈恭并未叛变后才现身,陈恭委委屈屈地跟大舅子说,“你信我是叛徒吗?”荀诩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回他,“司里可没有让我测试你,命令是锄奸。” 荀诩这家子都是狠人,荀诩是靖安司副司尉,妹夫陈恭是间谍白帝,妹妹翟悦已经潜入了五神教,全家都是间谍。

在蜀汉高层,诸葛亮因为街亭战败而上书自降三级,老对手李严将军顶替原本诸葛亮任命的杨仪进入司闻曹,而司闻曹的两方势力虽然互相争斗,但为了尽早结束街亭一案,提供了虚假情报的白帝都必死无疑,无论在曹魏还是蜀汉,等待白帝的只有一个“死”字。

第二,正面夹击

陈恭刚被蜀汉司闻曹的人往死里整没多久,刚刚回到家里连屁股没坐稳,就被糜冲直接找上门来了,而且带兵进屋搜查,就连荀诩藏身的阁楼都没放过,可谓是千钧一发的危险啊。尽管没在陈恭家里发现什么,但糜冲通过马掌的蛛丝马迹,明目张胆地锁定了陈恭就是白帝。

为了洗脱嫌疑,陈恭偷摸摸地进入书佐台想偷看驿马情报,而偏巧不巧又被郡守郭刚撞见。天水郡守郭刚看起来似乎有点心无城府,主动把烛龙替换情报的消息告诉与谍报案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主薄陈恭,甚至也把荀诩来曹魏的消息也告知了,这次撞见陈恭,他也好像没事一样,看起来似乎没有心机,但是不到结局的最后谁也说不准,搞不好到了最后才发现他才是最腹黑的那个呢?

前后夹击,处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陈恭如何才能够破了这个死亡之局呢?

只能是金蝉脱壳李代桃僵借尸还魂浴火重生了。

王骁饰演的糜冲,是曹魏情报机关天水间军司的司马,他虽然戏份不多,算是个出场时间不长的配角,却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反间谍的角色他性格非常鲜明。糜冲虽为武将,性格耿直,头脑清晰,直觉敏锐,做事情靠谱有分寸,凭着天生的敏感,但凡嗅出来丝丝不对劲的线索就会紧紧抓住不放,从陈恭在都督行辕起火的案发处方圆五里之内骑着民马路过的马掌不对劲就能察觉到陈恭的不对劲。

他先是在酒舍杀掉了曹魏派来的游枭,又从一辆马车出城的不对劲就能做出判断,在山上围捕了荀诩从蜀汉带来的所有蜀兵,歼灭大部分蜀兵还能留下个活口。荀诩与谷正刚刚在听松园汇合见面,他就能迅速收到情报,并飞速赶往现场,这一出也间接导致了谷正的死亡。

他不但触觉敏锐,做事情有胆识有头脑,只身与陈恭共赴蜀汉的险境,早早识破了陈恭想在途中让他沉溺险滩的谋划,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糜冲这样有能力的人按理说,本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可惜他偏偏生不逢时,遇上了的一个脑子不灵光的领导,虽然他早早就认定了陈恭就是间谍“白帝”,可可惜领导总觉得他是杯弓蛇影,过于疑神疑鬼。就算局面如此不利于他,他最后还是跟自己的敌人一起踏上了前往蜀汉盗取机密的征途。

可以说,糜冲真的是个狠人。只可惜,他遇上了白帝。

第三集末尾被糜冲士兵围歼屠杀的蜀汉士兵也同样让人感动。这些零散的蜀兵在剧中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他们对自己的蜀国有极深的信念感,死前不惜脱下曹魏的甲冑以肉身博命,明知前面是死亡,还是奋勇向前与数倍于自己的曹魏士兵进行拼杀,他们最后都死了,没有被杀的也都自刎而亡,但却都死得铁骨铮铮。

不仅仅是蜀兵有光复大汉的使命感,就连是小小的谷正也同样对诸葛亮要光复大汉的使命充满了信念感,他日夜所想的不过是光复大汉,统一国家,这样老百姓都能过上太平的小日子,为了这种信念,他最后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曹魏间谍“烛龙”肃清案

陈恭跟荀诩复盘情报被换的过程,不知道为何自己送出去的情报明明是“张郃援军出关走番须道,夜袭街亭”,到了诸葛亮手里却是“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只能说情报在中途被烛龙做了手脚,替换掉了。可替换也是有门槛的,因为情报是用白帝专门的密语所写,只能说替换情报的烛龙对白帝的专门密语也很熟悉,这说明烛龙已经深入了蜀汉司闻曹内部,而不会仅仅是个小喽喽。如果不把这个间谍揪出来,之后战争中情报失误导致的损失将只会更加惨重。

同时白帝他们也知道了烛龙还要继续盗取蜀汉的军事机密,去军技司盗取“蜀都”和“元戎”的图纸、制作技术,或者绑架熟悉这种制作工艺的技术工人,烛龙最后能够得手吗?

于是故事的主场终于从曹魏的天水转移到了蜀汉的南郑。

接下来的故事,如果没有意外应该就是荀诩在蜀汉司闻曹努力清查出烛龙,陈恭借尸还魂深入五神教进行彻查,烛龙去偷蜀汉军计司的军事机密,在后面的故事中你站蜀汉还是曹魏,到底那边会赢呢,究竟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呢?

真的是非常期待剧集的更新了。

3 ) 青蘋之末的大风

作者:枨不戒 马伯庸的作品,向来以小见大,将小人物置身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里,虚实结合,以现代人的思维解读历史事件的细节,带给观众“在场感”,在跟随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中,仿佛亲临历史。不管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不良人,还是《长安的荔枝》中的九品小监事,都是这样的视角与手法,上周开播的《风起陇西》,也是如此,不过人物职业换成了更紧张刺激的夜枭。 夜枭顾名思义,是活跃在夜晚的攫禽,也就是猫头鹰。飞得高,牙尖爪利,隐匿无形,又能以叫声示意,夜枭这词念起来比细作要文雅。

而这场碟中谍,计中计的场景则放在了波澜诡谲的三国时期,由曹魏和蜀汉两大阵营拉开序幕。《风起陇西》开场就是谍战大戏,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利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情报错误,而这个情报负责人,是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的最高机密——白帝。

数万人的生死,被联系到一个人身上,第一集就是迫在眉睫的锄奸行动,把这种紧张感拉到最强,台词上没有一句废话,全程硬核。见多了缓慢节奏,人设单薄的剧,《风起陇西》的快节奏,强推理让我眼前一亮。 在制作上,《风起陇西》与《长安十二时辰》同样精良做派,服化道绝不敷衍,但不同的是,《风起陇西》中人物多着以麻布料为主,与当时的民生、风物所匹配,基本还原历史的广袖宽袍,给剧中角色镀上了一层魏晋的风流姿态。白帝的白色长袍,荀诩的蓝色袍服,柳莹的浅绿裙踞,都带着古朴的优雅感。剧中的细节也很用心,少有桌椅,多为跪坐,吃饭用手抓起面饼蘸酱,写字用的是竹简。没有奇奇怪怪的滤镜,没有磨皮和打光,镜头下保留着自然的颗粒感,让剧集充满电影感,随便一张截图,都带着大片质感。

看过三国的人,诸葛亮绝对是大家心中智者白月光,《三国演义》里有仙风道骨的唐国强,《赤壁》里有温文尔雅的金城武,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比起前辈们的演绎,也毫不落下风。

李光洁的版本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诸葛亮,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没有羽扇纶巾的英俊潇洒,更没有草船借箭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衰老和疲乏。把他视为肱骨的主公已经去世,曾经让魏军闻风丧胆的虎将也已经不在,他有心在死前替蜀汉把疆域稳固,却遭遇北伐失败,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同僚处心积虑夺权,上面坐着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阿斗。丞相不能不疲乏啊,多年的呕心沥血,多年的君臣相得,眼看要付着东流,但他仍然肩抗重担,李光洁将那种疲惫的力挽狂澜展现出来了。 陈坤所饰演的白帝,可谓是举重若轻。陈恭看起来是个放诞不羁的世家子,对着好友兼上官说话,也是一派疏朗豪迈,可是背地里,他却是头号间谍,曹魏阵营内部最大的敌人。陈恭在酒馆里喝酒赏舞,十足的风流姿态,可是对着糜冲的步步紧逼,晚宴上的活口当面指认,他的镇定与内敛又充满力量。这个转变拿捏的很到位。

陈恭应该是陈坤近年来拿到的最好角色,角色的背景和人设,与他的气质十分贴合,陈坤的大五官深轮廓很容易表现出角色的忧郁和深邃,又带有优雅感,世家公子,深情男子,这样的角色他是手到擒来的,他之前的经典角色,陈子坤、金燕西、王生,莫不是如此。陈恭为了光复汉室,不惜远离家乡,与妻子分别,遭遇同僚误解仍不改其志,这个人物,和诸葛亮一样,是带有浓浓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是个悲剧角色。

比起陈恭主动在魏蜀两地搅弄风云,荀诩是被动卷入碟中谍游戏的。荀诩虽然任职司闻曹,可他是靖安司的内勤,工作是看资料,分析谍报,而不是亲身上场。作为陈恭的大舅哥,信任的知己,他是不相信白帝叛变的,即使是遭遇重刑,他也不放弃这点,而他的身份,也决定他成为街亭失利事件的扫尾人员。一方面是本心和情谊,一方面是家国和职责,荀诩纠结于两难,萃毒的匕首,茶水里的毒药,注定他和白帝只能活下一人。但见到陈恭之后,通过试探,马上就相信了他,哪怕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哪怕这个结果是蜀汉想要抹除,他仍然愿意冒险。

如果说陈恭是睿智与锋芒,是一把外放的尖刀,他永远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哪怕身处绝境也游刃有余,那么荀诩就是孤勇与坚韧,是一个厚重的刀鞘,哪怕被众人反对他依然会坚持心中信念。

这两个角色撑起了剧中的故事结构,两个情报人员,两个知己好友,一明一暗,一个在曹魏寻找蛛丝马迹,一个在司闻曹排除清扫,共同查找蜀汉情报阵营里的大敌“烛龙”。双男主的配置在影视剧里并不少见,但陈坤和白宇的合作还是给了我惊喜,在剧中,陈坤的皮肤到眼神,都保持着不错的状态,能够将复杂的表情演绎到位,而白宇留着胡子,束起发髻的妆造,在他以往的少年感上加了一丝成熟的韵味,显得更有余味。

剧中的一干配角,也都是老戏骨。开场和陈恭对戏的糜冲,锲而不舍,老谋深算,看起来就是个可靠的肱骨之臣,一条忠心耿耿的猎犬。他是第一个怀疑陈恭的人,也是第一个让陈恭碰鼻子的人,他监督搜查陈恭住所,几次都差点抓到把柄,在和陈恭前往五仙道的途中,他完全打乱了陈恭的计划。可惜这样一个老辣的对手,还是死在了陈恭手下。

聂远饰演的冯膺,也是一个心机BOY。街亭失利后,他是扫尾的负责人,他当机立断排出荀诩深入曹营,除掉白帝,及时止损。北伐失败后,大将军李严弹劾诸葛亮,进驻司魏曹,面对人事变动,冯膺稳坐钓鱼台,不管是李严的拉拢,还是李邈的威胁,他都波澜不惊。而李邈为了扳倒冯膺,不惜自编自导出雕版失窃事件,把烛龙的事扣在冯膺头上时,他从狱中逃出,没有去找老上司杨仪,而是跑去找李严,用保留的证据成功为自己洗白,还赢得了李严的信任。可是这么一个心机BOY,也被烛龙骗了。

白帝的情报是在大营被调换的,而能够看懂密语的人,只能是能接触到白帝雕版的人。荀诩、冯膺,杨仪、阴辑,孙令和高堂秉这些人里,谁是烛龙?孙令是嫌疑最大的,可是没孙令咋咋呼呼的,虽然能接触到密语,但没有这个心机。接下来被怀疑的是冯膺信任的高堂秉。他在一开始就误导了荀诩,暗示他烛龙是看懂白帝密语的人,后面利用司闻曹里的权利斗争,杀死李邈,联络柳莹,暴露翟悦的身份,用翟悦之死给了陈恭最深一剑。可是高堂秉也有疑点,他接触不到谷正,而他的自爆身份也像是在给别人打掩护。烛龙到底是谁?或者说谁才是下一个烛龙?这还是一个谜。

每一集都有一个反转,每一集都有新的线索,信息密集,需要人全神贯注,犹如在通关打怪,充满意想不到和惊喜。在悬疑向上,做出了层次和深度,在历史向上,又保留了风味和厚度,五月份如果需要打发时间看剧,又不喜欢看傻白甜剧情的话,《风起陇西》是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剧情展开,更多谜团浮现出来,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了。诸葛亮还在计划下一次北伐,冯膺即将退出司闻曹的舞台,原本是魏谍的柳莹,竟然和陈恭暗中有来往……不由得让人好奇,这场大风到底会吹向何方?只能拭目以待。

4 ) 聊聊电视剧对原著的解构与重塑

《风起陇西》作为马伯庸的处女作,出版于2005年,他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很多名称,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烦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全部都是我毫无考据的凭空杜撰,这都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严格来说,《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

显然,这次电视剧改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充分利用了这种架空,架空了马伯庸的架空。

先让我们从书粉的角度来说,估计有些人初看后,免不了血槽飙升,对于剧里情节如此错乱,人物“张冠李戴”的情况,原著党里的保守派大概率是要口吐芬芳的,但是我也有一种直觉,这种人不会太多,因为《风起陇西》万万算不得马伯庸的热门书籍(也许剧播出后,会提升它的地位),所以我对书粉的执着还是保有乐观态度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电视剧是否改编的成功。

其实现在看来,改编后的剧和原著之间的关系,算是前者只是借用了后者的骨架,重新增减了血肉,以及注入了不同的魂魄(仅从前六集来看)。

这里的骨架就是马伯庸借《风起陇西》为蜀国建立的情报机构——司闻曹。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从电视剧开头三集的快节奏里,可能看起来确实有些辛苦,所以,在这里为非书粉的群体补充一点背景。

在原著中,司闻曹是马伯庸为蜀汉打造的情报机构,最高长官是姚柚,副长是冯膺。

司闻曹下面有三个分司,管理蜀汉情报的司闻司,也就是外派间谍的活儿,陈坤在剧里饰演的陈恭就是属于这个部门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阴辑。

其次是分析情报的部门军谋司,是由冯膺直管,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将狐忠。

最后才是另一位主角荀诩的部门靖安司,主要是负责查内奸的。

借由这个架构成立的蜀汉和曹魏之间的间谍攻坚战,就是《风起陇西》的整个故事的骨架,如果把这些都理清了,可能会相对容易理解剧里对人物血肉重建的所在。

老实说原著小说有两大问题,并不利于改编成电视剧。一个是故事的体量,大概就是一部电影的时长,拉长到电视剧必然要增加一些信息量;另一点就是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但是并不丰满,众所周知,马伯庸写人相对一般,何况是处女作,更不能多作苛责了,但这反而给予了电视剧极大的改编空间。

首先,电视剧把原著中走过场的陈恭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甚至是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先是渲染了他在曹魏作为间谍的两难处境了,被发现与被构陷的双重危机。在曹魏,重塑了郭刚、糜冲的身份,增加陈恭与前者的“情谊”,与后者的“对立”;在蜀汉,增加了与荀诩的姻亲关系。

这些在原著中全都没有的人物关系,打乱重塑了整个故事的结构,虽然本质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追查“烛龙”案上,但是切入的视角不同,故事传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魂魄不同。

在小说中,马伯庸的立意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戏谑,他说“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只是单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叶公好龙的兴趣罢了。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所以,原著中的故事,最终结尾的真相也一再印证着权谋与博弈,而现在电视剧的改编,给人的感觉是除此之外,增加了更多人的自我挣扎的部分,人物都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了。

郭刚不再刚愎坚硬、糜冲不再无趣深沉、陈恭不再面目模糊、荀诩也不再单一刻板,电视剧里的群戏无疑是好看的。

也正是因为群戏的原因,加上背景的复杂,过密的情节,对于大众来说,进入故事的过程可能还是有一些辛苦的,也许要熬过前三集,才能捋清人物关系。

不过,我是觉得如果能看得进去的话,电视剧的改编还是蛮高级的,至少前期是好看的。

路阳的风格自不必说,服化道和动作戏都保持了他一贯的特质,整个制作班底大多来自于电影团队,古朴简约的美学气质,努力追求时代的氛围,细节上面还是很考究的。

而在故事的结构上,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剧架空了书的架空。

如果对这部剧没有任何背景了解的话,大概率很多人会觉得真假参半,就像初读小说一样,毕竟故事的楔子使用了诸葛亮北伐失利的街亭之战,以及让许多真实的三国人物给主角做背景墙,都多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马伯庸给予故事的一些设定,人物的一些性格,无疑都是在“历史夹缝之处做文章”。正是基于此,电视剧也有了顺理成章的进一步发挥。

就像电视剧开头是以街亭失利为始,作为背景交待。引出陈恭的间谍身份,并“盗用”了原著中白帝的头衔安在陈恭身上,让他在剧里成为蜀汉非常重要的情报人员,而街亭的失利直接把矛头指向陈恭可能的“叛变”,使其深陷困局,进而引出了“烛龙案”,再把追查曹魏偷窃弩机的事情合理化揉进陈恭的自救中,增加整个故事的悬疑性。另一方面,又借着荀诩为陈恭翻案的机会,引出蜀汉司闻曹内部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后期免不了与蜀汉另一个职能部门军技司的权谋之斗。

而在原著中,陈恭的作用主要是引出司闻曹,然后就战术性的暂时隐身了,后面就是荀诩的独角戏。所以,电视剧的改编,无疑是把人物关系变复杂了,让故事线也交融了,这就是我个人感觉中变高级的地方。

当然,在这变高级的过程中,也会很考验观众的耐心,以及剪辑时没能很好过渡的故事线,可能变成一种瑕疵,让它有一些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目前为止,从演员的适配度、故事的改编度和视觉呈现来说,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比较期待整个剧改编的完成度,如果最终的结尾依然回归到原著的揭秘,只能说中规中矩,如果有其他的惊喜自然更好,不过,几集看下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电视剧在人物的塑造上,应该还是非常成功的。

5 ) 国产历史记忆的解构重塑,人类终将完成于自身的选择(完结)

1,不如来点游戏心(1-4集)

在夜晚开追《风起陇西》,和马伯庸宇宙前两部华丽雍容的感受不同,在剧集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忧郁的氛围感下,仍然带有亲王的游戏心。

亲王在介绍《风起陇西》这部作品的诞生时,曾说过,自己是在新西兰写毕业论文难产时的游戏之作、解构之作,把谍战类型转移到三国时期,会出现什么状况?因为在小说文本阅读时,会有很多哂然一笑的时刻,这是用高智商一本正经地逗闷子,甚至这种逗闷子,在观者不够调皮的时候,会感受到冒犯,三国怎么能海外腔?三国怎么会有谍战?街亭怎么会是因为谍战而失去?用这种心态来看这部剧,那就是正中了亲王和路阳的下怀。

路阳导演的底色,我在看了《绣春刀》和《刺杀小说家》之后,认为和我们80年代生的中生代一样,一方面受到港台武侠文化的极致熏陶,另一方面获得了二次元的深刻浸淫,"路家班"在很多访谈里,也带有“燃”、“热血”这些二次元特质,因此,影响路导的价值观来源,不可不说有很强的游戏背景。

在找资料的过程中,还看到了路导玩手办的图片,还有在《刺小》上映过程中,其父的吐槽: 他从小就喜欢动漫、手办,一有零花钱就攒着买昂贵的手办(还很可爱强调了几次“真得很贵啊”)。

路阳在疫情期间的访谈里也曾明言:“印象深的事情太多了,非常特殊的一个月。疫情之初我下载了“瘟疫公司”这个游戏,想了解一下病毒在人类世界大范围流行的状况,在游戏里人类世界是很脆弱的。现在看来,现实的人类世界一样很脆弱。我们太脆弱了。”

因此,作为同样拥有同样文化记忆的二次元80后本观众,感同身受而又乐在其中。原来,我们也能这样去解构三国,以一本正经的态度。

三国本身的文本,从东亚文化圈来讲,中国的“解构”文化是最少的,国内分别在94年、08年推出过依照三国演义文本的电视剧,港台则有早期的SLG三国群英传等产品,近期游戏少年三国志、三国群英传也是SLG游戏的延续。日本有真三国无双、吉川英治的三国英雄传、以及三国的诸多漫画,也有最近的《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纯二次元动画,相对改编也激烈,影响甚大;可以说,80后对于三国历史和三国人物的共同记忆,是由电视、电影、文本、游戏等共同组成的,这些共同组成而解构的记忆,又反哺到我们对于人物的看法,甚至影响我们新一轮的创作倾向。

因此,这部电视剧给我的感受,是新颖中更带有很多的共鸣和喜悦,因为我看到了全主创们极致认真的工匠精神,但制作本身,并不是为了单纯做一部“正剧”,而同时,保留了一部分原著者和导演共同具有的游戏心,是一部互有攻防的策略游戏。 和当前氪金的网络游戏不同,它带有更多的“早期端游”(电脑游戏)特色,甚至会让人想到让我们为之着迷的90年代电脑游戏初心类作品,例如仙剑奇侠传、天之痕等。这种既带有武侠情义,又带有二次元的热血,既有文本珠玉在前,又有适度改编和解构,既有大人物的苍茫,又有小人物的嬉笑,让我深刻感受到,这是为我而创作、为我而解构、甚至片尾曲也是为我喜好而设的作品。这种带有强烈童年记忆和共有情感的作品,在近期并不多见。

我甚至脑补了一些游戏画面,启动游戏,选择角色,曹魏还是蜀汉,选择在曹魏就是陈恭,目标是抓出烛龙,离间曹军,破坏青萍计划,选择在蜀汉就是荀诩,检查陈恭是不是叛变,和陈恭一起找出烛龙,帮助诸葛亮光复汉室。里面分为各大副本,比糜冲副本,五仙道副本,柳莹青楼副本,还有很多隐藏彩蛋,这种汉背景的国服ARPG妥妥的啊,家国情怀和谍战相交,二次元爽翻天。 此处应该at一些steam的制作方。

对剧情本身来讲,一开始就凸显了多重矛盾,曹魏和蜀汉之间的矛盾,这是国家利益之争,是核心矛盾,背后更多的则是对人的看法矛盾,诸葛亮主张人均有价值,也许相对应的,郭淮为代表的曹魏派更多相信法度和军纪,甚至可以上升到儒道之争;在蜀汉内部,蜀汉自身的矛盾——李严和诸葛亮的权力之争,小小的司闻曹,也有权力斗争,在此处,选择的是一个横截面,蜀汉内部之争、魏蜀之争均因“烛龙”的出现得到激化,陈恭和荀诩这两个小人物,以及他们周围相关的同僚、敌人、亲人、故交,均卷入了这滚滚洪流。

对话推动的情节,在前四集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完全不熟悉这套语境的观众,逐渐去抽丝剥茧,熟悉这套文化,有点像病毒感染的方式,用复制的语汇,占领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在看完前三集之后,感觉自己甚至被传染一样,睡眠过程中都是司文曹、间军司,醒来之后,都是天水怎么样了。

从角色来讲,对照的人物描写是谍战老带新的传统模式,陈恭是一个“已完成”类型的人物,他风流倜傥,对老板唯唯诺诺,实则小心谨慎而又能力卓绝,而荀诩则是一个“成长型”的人物,没出过外勤,也固执执着,这两个人的成长线是明暗交织,也带有一定星火传递的作用。陈坤本身的痞帅、忧郁特质,很适合多面的陈恭,而白宇在《忽而今夏》《沉默的真相》《乔家的儿女》等作品中,多次展现了他跨越时间的成长型角色的拿捏。

聂远的冯膺,一方面体现了作为间谍头子残酷的一面,一方面又有对下属温言以告的一面,在这转身,又是“你出门我已经给你下了毒”,就像是有些网友说了,领导制定了超难的KPI,画了个大饼,但是差旅费都得让你自己掏腰包,这一切都是“为了汉室的复兴”,滑稽中带有社会现状的丝丝入扣把握。

相信在前四集的世界观铺陈后,迎来的将是波澜壮阔又沉默无声的小间谍们的刀光剑影。在前四集之后,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满意,并不是说这部作品没有缺点,比如那随时出现的堪称SLG副本的音乐。

在当前大家一本正经讨论市场反应的同时,我也觉得带有一定的解构——这是一部并不专注讨好传统中老年电视观众而是更多讨好和我同龄人的作品,是一个青年导演用了作者青年时文本来进行的"认真做游戏”的演绎,市场需要不讨好的力量,也需要认真的游戏心。

2,社畜的苦谁能懂(5-6集)

从第五集开始,内容更是渐入佳境,让人目不暇接。

陈恭和糜冲的李代桃僵之计,真是别出心裁,陈恭顺势除掉糜冲,也是让我没想到的。糜冲虽然戏份不多,但王骁的刻画非常到位,将间军司头领这个兢兢业业的间die头子演绎得入木三分,这俩人的对手戏,也十分精彩。

5-6集的荀诩线,深入展示了社畜的苦。

把蜀汉当成一个公司,那么这个公司有两个实权领导,一个是总经理(诸葛丞相),是老董事长(已经去世)的心腹,一个是常务副总(李岩将军),是新董事长(刘禅)的心腹,荀诩是跟着总经理入行的,一直做的都是内审,审计部门(司文曹)是总经理直管的,因为部门斗争,总经理失势还被弹劾了,现在部门也来了另一个顶头上司(李邈),是常务副总的人,他们整天勾心斗角,荀诩心好累,只想好好做内审,公司最近外部环境也不太平,财务信息经常被泄露,对手上市公司经常还要抄袭蜀汉公司的新品,还没找到内奸是谁呢,心累。

直属领导(冯膺)也对荀诩没给他汇报不满意,因为荀诩作为内审,对所有接触过财务信息的人都比较敏感,怀疑直属领导的小舅子有问题。

这,一团乱麻啊,倒霉的被嫌弃的社畜的生活状况。

3,邪教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内外交困的办公室斗争(7-12集)!!剧透预警

从第七集开始,剧集兵分两路,一边是从陈恭的五仙道副本,另一边则是司文曹的政治斗争。双线并进来看,五仙道体现了从商时代开始中国的“敬鬼神”文化,而兵者,诡道也,和鬼神之说相映成趣。五仙道名义上是一个教派,实质上和曹魏政权勾结,甚至受魏王册封,不得不让人回忆恩格斯所说,宗教拥有意识形态性。而从无论是海外的基督教、五斗米教、白莲教、明教到现在一些xie教,都带有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了政治和政权。

陈恭从天水,使出一手金蝉脱壳,将Miss马嫁祸,从而成功混入五仙道,他从单打独斗到和妻子翟悦相逢,正式宣告五仙道副本的开启。剧集中仅有两个女性角色,其中柳莹和翟悦是对照组,她们各为其主,均安插到敌方腹地,也势必有以色侍人的意味,但翟悦始终把家国大义看得终于儿女私情,而柳莹和荀诩的种种安排,是否代表她会走上和翟悦不同的道路呢。

两个女角色,都像谍中蝴蝶,翩跹美丽,轻盈优雅,却又如此脆弱,拥有飞蛾扑火的悲情。

谈到对照组,还可以多说两句,形式上,同样在敌方工作,陈恭的对照组是高堂秉,同样做国内反间,则荀诩的对照组是糜冲。但实际上,高堂秉代表的是“站在胜利书写者一方”的人,糜冲的早早下线,也代表整个谍报工作充满了血腥和欺骗,这也许也是未来他们的谶言。

而司文曹内部的办公室斗争,更是让人大呼精彩。李邈从上位到倒台,冯膺从倒台到复盘,短短几集信息量极大,也由此看到了职场百态,有为职场倾轧谋私利不考虑大义的奸臣(李邈),有坚定信念的纯臣(荀诩),有为了自己的“企业”可以倒戈的老谋深算“企业家”(冯膺),有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阴辑),也有始终茫然的受到牵连的大冤种(孙令),两面三刀的内奸(高堂秉),还有在背后手执棋子的诸葛亮和李严。

其中,冯膺的心机和谋算,被聂远演绎得尤为深刻。这当然也缺不了荀诩的助力,而在不断被背叛和欺骗的过程中,荀诩也会快速成长——荀诩线,其实也是职场菜鸟成长的荀孝和打怪记。职场人都有体会,一个企业如果在成长期,就算再有互害,也不会影响大局,但如果进入到低增长的成熟期,内卷加剧,这时候也自然而然进入相互倾轧的hard模式。

可以说,蜀汉从关羽失荆州、刘备逝世以降,逐渐进入到低增长时期。而这时候模型,带有一定囚徒困境。和魏吴的战争并不能马上定分晓。但在山头林立相互内耗的办公室斗争中,却能确立权威。此时仍然保持本心、追求大义的人,就更为难能可贵,荀诩和陈恭(翟悦),均是这种思想的纯粹代表,他们也代表了诸葛亮的意志。而从历史来看,这一尝试仍然失败,让人掩面唏嘘,让人想到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4,人类自身完成于选择(全剧终)

从第十七集开始,落笔几度沉吟,想说的太多却每每滞涩。也几度因为剧情反转拊掌,几次因为悲情恸哭,可以说,最后的落脚和收尾,让人惊奇。

冯膺和陈恭两个角色,其实是有着很强延续性的,一开始,冯膺是和曹魏交易的人,后来,这个人成了陈恭。让陈恭杀妻子,杀同僚,杀兄弟,这里突然让我意识到,原本的故事线里,陈恭的未来就是冯膺,冯膺妻子也去世,是否也因为牵累?而冯膺也因此不再续弦?冯膺用陈恭的父亲,向间军司递交了投名状,而陈恭又用了荀诩,也同样向郭淮交了投名状。谍海浮沉之中,谁还能记得原本【光复汉室】的初心?

杨仪这一角色,非常清晰,他的【大义】可以换成任何一种为之疯狂的元素。他的目的可能伟大,但他的手段过于残忍,让人想到的是历史上的一些疯子,很多人不为自身的利益与福祉,但为了疯狂的念头,可以牺牲无数人,这在杨仪身上贯彻始终,除他之外,所有的人都有人情味的一面,而杨仪并没有。而杨仪对于诸葛的忠诚中,是否也有疯狂的成分?

此时让我想到《三体》,冯膺和杨仪对于个体的冷酷无情,堪比章北海和维德。

这就引出了永恒的道德问题:到底牺牲谁的利益,才是为了真正的大义?到底多少人的牺牲,足够堆砌最终的胜利?

应该说,在人类的大部分时候,个人利益都是让位于命运共同体——不管这个共同体是宗教、家族、民族、国家,还是人类本身。也就是最近的300年,启蒙运动肇始,我们开始发掘人性的光辉,对人本身的意义不断去探寻。在《风起陇西》里,大部分人虽然有着私利和欲望,但他们的私欲都比不上他们更重要的事业,而大部分人为了获得目的,是可以做出牺牲别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事情。我们不去判断这种观念的对或错,只能说它深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这里面真正意义上反叛的人,一个是那个看上去最耿直、最“轴”的,荀诩。在弹幕里,大家都开了上帝视角,荀诩"十恶不赦,既害死了妹妹,又害死了陈恭"。但正是这个人,才是我们身边所有人的代表,也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对象。没有太多的信息源,赤诚、忠心、善良,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情,相信自己的心,和诸葛亮一样,希望大家“安居乐业”,这种朴素的愿望珍贵而诚恳。而他对间谍事业做出的一切,都是【寻找真相】这一任务导向的。

另一个反叛者,则是陈恭。陈恭尽管牺牲了,但他舍生的角度并不是为了“大业”,如果仍然把“大业”看得比自己重、比荀诩重,他应该杀掉荀诩,或者找人顶替自己的死。而他任何事情都没有做,不再愿意走向谍战的中心,应该说这个人的气质是反谍战的,心存死志,并且对于死亡的快乐和释然打破了他对“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

这两个人,到最后都把个体的人看得比一个伟大的使命来得珍贵。在陈恭心中,翟悦的死让他不再有生念,也就是说,翟悦也许比他的事业来的重要;在荀诩心里,陈恭不应成为那个代价,这也和一开始他服用毒药却并没有杀掉陈恭完全一致。

编剧和导演不得不说是很tricky的,他们把人物放到了波涛诡谲的大浪之中,但最后两个最核心的主人公,仍然保留了自己最朴素的心愿和底色。当然,舍生取义非常伟大,一直到最后也能埋伏下去的间谍可以说是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但我们到底要如何选择?很多事情并没有准确答案。

陈恭和荀诩,在最后完成了使命的交接。这也和剧情首尾呼应:一开始是荀诩去天水杀陈恭,现在是陈恭回汉中杀荀诩。二人殊途同归,均选择离开是非之地,“不如归去”。

也许对一部分谍战爱好者而言,陈恭应该成为新一代的冯膺,继续着谍战的威慑,但陈荀二人做了另一个选择:也许在乱世,做郭靖当然让人钦佩,但人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像杨过、令狐冲一样避尘遁世,人类的闪耀,在于我们主观选择,而这些选择,构成了我们自己的拼图。

最后荀诩的选择也颇为耐人寻味,按理在失妹失友之后,他可能会丧失生活的斗志,甚至一蹶不振,但在陈恭的行刑现场,冯膺给陈恭布置了新的任务,这可以说是冯膺作为间谍头子残酷的一面,但反而我看到的是他的温情,给荀诩新的任务,是给了他新的选择,新的生活的意义。于是,新的故事便再次展开。

5、结语

24集阅毕,久久难以回神。诚然,这个作品并不完美,但我看到的,是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这是路阳写给中国80后90后的浓墨重彩,既有着二次元的中二少年感,又有着中国厚重的历史感。古装谍战的外壳下,放的是“你要追求什么,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编剧对于文本本身的改编,在艺术性上得以升华,权谋之外让人思索道德何在;而路阳对于角色的把握,让人如荀诩在密道中茕茕独行一般,最后见到光明。也许当谍战是虚空,兴复汉室是虚空,爱恨情仇一转成空,这时候,我们还是应该相信着什么,也许就是眼前这个任务。不用大义去绑架别人,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从手里的这一个任务做起,从面前的每一个选择做起。我们是我们选择成为的人,我们的一切又将影响着周遭的人,中国故事崛起,必将依托我们每一个人!

6 ) 不要总想着牺牲,要试着去“爱具体的人”

大结局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但这部剧带给我的震撼与思考一直持续到现在。

关于剧情、原著、拍摄手法、优缺点的分析,评论区的大神们都讲得很多、很全了,小白如我就不再画蛇添足了。我这篇剧评,更多的是想要与追完整部剧的(或是因为种种原因中途弃剧的)朋友们做一些剧情之外的延伸交流与探讨。

作为一部融合了谍战、权谋、悬疑等多种元素的古装剧,《风起陇西》可以说是精准地踩中了近些年我国电视剧观众的兴奋点。这种来自于“买方市场”的巨大关注,在无形之中也让大家对这部剧有了更为严苛的评判标准。

《风起陇西》7.7分的开分,到现在涨至7.9分的成绩,六万多人打分参与。无论是在讨论组,还是在讨论区,关于豆瓣评分、角色动机、演员表演之类的话题总是能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激烈讨论。

远方的哭声 VS 近处的哭声

《风起陇西》带给我最大的触动,要先从一个题外话说起。

《奇葩说》第六季第4期节目中,曾提出过一个精彩绝伦的辩题——如果美术馆着火了,你能救出一幅名画,或是一只猫,你会作何选择?

当时,黄执中提出了“远方的哭声”这样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他认为,“对世界的认知水准越高,我们听到的哭声就越遥远”。“名画”承载的似乎是我们尤为珍视的人类文明,而猫,只不过是“近处的哭声”而已。在沉重且遥远的哭声面前,牺牲近处的猫的生命,似乎是最zzzq的选择。

黄执中的这个观点,我自然是无法苟同的。相比之下,我更赞同李诞一方“救猫”的观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他也不劳其筋骨,他也不苦其心志,他就天天想着怎么去牺牲别人,怎么牺牲小的去救大的,怎么牺牲这个近的,去救那个远的。他们疯了吗?”

我们试着把话题再拉回《风起陇西》。

上述辩题中正方与反方截然不同的立场,刚好与剧中的两个阵营完美对应。

以杨仪、冯膺为首的“救画”派,永远都是“大局为重”,终日都在忙于排兵布阵,言谈之间都是国家大义、兴复大业。(先补充一句,杨仪和冯膺这两个角色在本质上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喜欢冯膺的同学先别喷,这个我稍后会有进一步的探讨。)

(虽然对冯膺的观点无法苟同,但非常非常喜欢聂远老师的演绎!)

反观另一方,以荀诩为代表的“救猫”派。他们会因为翟悦、廖会这些“小人物”的牺牲而自责,也会因为真相的埋没而痛心疾首。

他们无法对“近处的哭声”视而不见,在他们心中,生命的意义远大于一切。

他们是法理与良善共存于心的理想主义者,是这个世界的“极少数”,是我们眼中的“异类”,却也是真正意义上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人。

正如陈恭在决定牺牲自己、慷慨赴死之前,对荀诩的一番评价所说——“他跟别人不一样,像他这样的人,这世上太少了”。

爱全人类容易,爱特定的人很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风起陇西》的结局是让人无比欣慰的。它肯定了牺牲的珍贵价值,但又不鼓励无谓的牺牲;他肯定了冯膺、郭淮等人在权谋上的高瞻远瞩,但也让陈恭、荀诩这样的“小人物”有了一些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这个结局也恰好呼应了第一集中诸葛亮对幼时的荀诩说的那句话——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值得万金。

这些话,荀诩听进去了,他也做到了。

那个看似不那么“有用”的、笨拙的、不讨巧的荀诩,最终还是活下来了,这样的结局同样预示着,对善念的坚持从来都不会消散,对真相的执着也并不会被割舍。“远方的哭声”并不比“近处的哭声”更高级,生命的意义大于一切。

希望我们都能如陈恭之所愿,都能像荀诩坚持的那样,热爱“生命”本身,而不是一边满嘴说着仁义道德,一边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生命的意义”。

陈恭VS冯膺VS杨仪

在剧中这些动人的角色里,最让我们牵挂、揪心的,莫过于陈恭了。究其原因,他身上承载的那些极为纯粹的苦难、难以调和的割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望的、无解的、无法承受、甚至无法想象的。

父亲死于战场,妻子死于潜伏行动,到最后自己也搭进去一条命… …纵向来看陈恭的故事线,未免显得过于“心塞”了。但细细品味他前后的心理变化,一切所谓的“反转”,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最初,同样是提到光复汉室,陈恭与荀诩的目的其实就有很明显的不同。

陈恭的目的,是宏观意义上的“不再有战争”,而荀诩的目的,是更为微观、具体的,“为了像你我这样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经历了卧底、(疑似)策反、顶替靡冲、回归蜀国等一系列的磨难之后,陈恭渐渐成了追剧的我们公认的那个“最难看懂”、“最难猜透”的角色。

但直到最后,听到他开始反思究竟谁对谁错、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荀诩周全的时候,陈恭这个角色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去制止更多无谓的牺牲。陈恭在剧情后半段中的转变,也是我认为这部剧里最为高光、精彩的一段。

杨仪这个角色,可以算是陈恭的完全对立面。他躲在幕后,用一个看似正义的理由,罔顾众游枭的生死于不顾。

不客气的说,他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最怕遇到的那种人。在每一次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都会牺牲别人、保全自己。

在这一点上,冯膺和杨仪有着最大的不同。

虽然他们二人是同样的主张、相似的立场,但冯膺和杨仪最大的区別在于,轮到自己该牺牲的时候,冯膺会二话不说,奉献自己的生命。而杨仪,永远都会在最后关头趋利避害、能闪多快就多快。

个人觉得,这个剧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这些角色之中并不存在绝对、片面、非黑即白的人。

即便是纯粹如荀诩、聪敏如陈恭、狡猾如冯膺,都曾经或主动、或被动的伤害到了其他的人。

尤其是冯膺,用游枭的命作为筹码与郭淮交换情报,这从维护家国权益的角度来说,是怎么也洗不干净的污点。但从冯膺的角度来说,他的逻辑从头至尾都是能够自洽的。换句话说,从始至终他都是知行合一的。这一切设定,外加聂远老师的高超演技,使得冯膺这个角色非常立体、可爱。

而杨仪,则是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示范。他无视陈恭在他所制造的一系列事件中失去了多少东西,一心只想搞垮李严。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他想到的就只有功与名。

纵观全剧,荀诩追求的是真相,陈恭追求的是道义,而杨仪追求的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甚清楚罢。

两块令牌中的人性之美

柳莹最后去向几何,剧中并没有直接交待。与大部分观众一样,我也希望她能够去往东吴,与荀诩相遇。作为俗人的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悲壮的底色上读到一丝温柔。

柳莹最后拿出荀诩、陈恭两块令牌的镜头,就是这难得的一丝温柔。

翟悦之死,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荀诩和陈恭两个人之后的决策。

荀诩对翟悦的自责与痛心,自然不用多说。最后他选择将通行令牌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弥补。虽然立场不同,柳莹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翟悦呢?

陈恭给柳莹的第二块令牌,其实是给了荀诩一个交待。他知道荀诩和柳莹心中都有彼此,给荀诩喜欢的人留了一条活路,自己选择慷慨赴死。

与其说是陈恭在失去翟悦之后下定决心随心爱的人而去,不如说他是在被卷入种种勾心斗角的境地之后,彻底失去了与这些人缠斗下去的动力,也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总结

短短24集,始于陈恭与荀诩的友谊,终于陈恭与荀诩的告别,始于诸葛丞相对幼年荀诩的谆谆教诲,终于诸葛丞相与李严的终极对峙。无论是剧里还是剧外,都有很多值得单拎出来探讨的点。篇幅有限,我就暂时只探讨文章中这一小部分了。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一定会去二刷、三刷这部剧~

这是一个想象的故事,但谁说想象之外不能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悟呢?

7 ) 棋子之身,勇者之心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马伯庸老师《风起陇西》这本小说,当时就被亲王在这个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这样的故事也是我想讲述的故事,不再聚焦王侯将相,而是着眼于最平凡的普通人。

在三国那个恢弘纷乱的历史时代中,陈恭、荀诩等角色,他们只是活跃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一些小间谍,棋子一样的角色。他们无法左右时局的发展,只能执行上峰的决策。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情感的羁绊和烦恼,有软肋。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不是超人,不是上天选中去完成一些特殊历史使命的人物,但他们却有理想,并且尽可能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们身上那些义薄云天、守信重诺的气节,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信奉的一种品德。他们虽然都是小人物,但却怀抱着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非常朴素、真诚,而正是这样的情怀,促使他们在很多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本身,令他们成为了乱世中的无名英雄。

我们其实已经看过了很多游刃有余、有惊无险的主人公,但在《风起陇西》里,陈恭和荀诩有太多窘迫的时刻,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却不断遇到艰难险阻。因为我们想到生活中也是这样,寻找勇气,相信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陈恭和荀诩,他们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他们非常具有信念感,在困境之下,依旧坚守底线,义无反顾。

这次拍摄电视剧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与电影不同,电视剧的体量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在金海曙老师的改编创作之下,有了观众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风起陇西》。金老师延承了原著中戏谑、独到的文学风格,保留了原著的历史观和内核,同时他也在改编中将许多分开的线索纠缠到一起,令这部剧的谍战气质更加明确。拍摄古装戏非常辛苦,我们的演员们同样不容易。我记得当时在象山正是最热的时候,再加上打光灯照,棚内的温度时常超过40度,演员们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来。而且我们这部戏要求男演员们都必须有胡子,大家大汗淋漓的情况下,胡子很容易开,就需要不断地补妆。100天的拍摄结束,很多演员都肉眼可见地瘦了。

这部戏凝聚了我们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努力,很感谢各位观众愿意在豆瓣上给予它认可与建议。曾经有很多影视作品传递给了我力量,也希望《风起陇西》能够给喜欢它的观众传递勇气和力量。谢谢大家的讨论、关注!

8 ) 风起陇西:当“士为知己者死”的陈恭,遇上“士为知己者死”的荀诩,结局从一开头便已注定

《风起陇西》总算迎来了大结局,这盘下了近半个月的大棋,终于到了落子的那一刻。也许你的脑袋还没被整晕,却先被这样的一个大结局,弄得肝肠寸断了。没错,这哪里是什么谍战剧啊,分明是一部大虐片好吗?看看我们可怜的思之,“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有妻不能见,有朋不能聚”。身为一个终极卧底,他是最重要的那颗棋子,是这盘大棋能否下赢的关键,决定着整个蜀汉未来的命运,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悲壮。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怕的不是只有一人“舍生取义”,而是两人。中国古代还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怕的同样不是只有一人“士为知己者死”,而是两人。陈恭和荀诩,他们就这样的两人。既可以为国家大义献出生命,更可以为对方慷慨赴死。当“士为知己者死”的陈恭,遇上“士为知己者死”的荀诩,他们的结局从一开头便已注定。那场牢狱中“最后的诀别”,将兄弟二人的生死情谊推向到了最高潮。荀诩那句“我能读懂你的心啊”,不知道让银幕前多少观众的心碎成了两半。

风停了,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回望这一路追剧的经历,可以说也是经历了颇多波折。首先从开场起,就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又或者说,这部剧选择了一个高难度的开头。从《三国演义》的背景讲,那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因街亭失守导致全面溃败,迫不得已的孔明最终决定“挥泪斩马谡”。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最后在萧瑟的秋风中,星落五丈原,年仅54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也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匡扶汉室的承诺,却最终只能换来一个遗憾的收场。

这样的一个开头,何尝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终极剧透”。不管陈恭和荀诩他们怎么努力,最多也只不过拖延一下蜀汉的覆灭时间而已。从这部以蜀汉为主要视角的作品来看,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感伤的结局,也给这部作品渲染上一丝悲壮的成分。这当然不能责怪别人,很多读者看到诸葛亮死了就把手上的《三国演义》给扔了。更有甚至,看到关羽走麦城或刘备托孤就哭成了泪人,再也没有心情继续下去了。也难怪自古以来中国民间便流传着一句经典的歇后语: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正如剧中人常常对着远山感慨“起风了”那般,《风起陇西》偏偏选择在蜀汉最危难的这一刻,迎着狂风怒号,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我没猜中开头,也没猜中接下来的进展,我更没有猜中这竟是一部几乎没有大规模冷兵器捉对厮杀的古装战争剧。继续看下去,才发现原来是一部以谍战、悬疑和权谋为主的三国题材作品。你能想象一部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几乎没有任何大场面吗?这实在太有意思了。

这就是路阳导演的《风起陇西》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马伯庸原作的最出彩之处,它不是一部三英战吕布那样的动作片,而是一场和你处处“勾心斗角”的脑力竞赛。让你时时刻刻跟随陈恭和荀诩等人在天水、南郑等地出生入死,沉浸感十足,又始终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走,像在一款三国志题材的RPG游戏中大冒险。

在剧情设定上,《风起陇西》拥有两条较大的主线:一条为“谍战”线,一条为“权谋”线。先说“谍战”线,它又可以从蜀汉和曹魏两方视角来展开。蜀汉视角,当然是以荀诩等人的“锄奸”为主线,以揪出那个隐藏在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的内鬼“烛龙”为目的,否则在这场情报战的对决中,蜀汉必将全局被动。曹魏视角,一方面他们要铲除蜀汉来的卧底,另一方面也派出游枭潜入蜀汉内部,以推进“青萍计划”的实施,完成在蜀汉高层秘密布局的意图。双方在这座看不见的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捉间战和反间战。

而在“权谋”线上,主要呈现的是蜀汉视角下的一场争权夺势战。一方是咄咄逼人的李严,一方是岿然不动的诸葛孔明,围绕着不同目标利益之间的博弈。而蜀汉最大的情报机关司闻曹,变成了所有阴谋和阳谋相互角力的主战场。众人明面上都是蜀汉人,嘴上说着心系蜀汉,却在行动上尔虞我诈,各怀鬼胎。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深陷在派系之争的涡旋中不能自拔,黑暗正降临在这座看不见的战场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风起陇西》的整体节奏适中,24集的长度似乎恰到好处。值得一提的是,每集均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作为标题。这些计策起到了总结剧集的作用,也将这部剧的“策略”成分推向了极致。说得夸张点,这是一部能够锻炼脑力的电视剧,信息量极大,细节和暗线繁多。大家观看过程中千万不要玩手机,不然你得一次次地倒回去重看,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但如果非要说这部剧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想还是像陈恭、荀诩这样的“架空人物”。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我们也耳熟能详诸葛亮周瑜郭嘉那样的谋臣,和关张这样万人敌的武将,《风起陇西》的主角却是一帮合理想象出来的“小人物”。没错,无论官渡之战、赤壁大战亦或三分天下,记载在史书上的无非都是些英雄人物,他们也确实在战略层面上主宰了一切。但《风起陇西》讲述的却并非这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们,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执行者”。他们依然有出类拔萃的智力,所向披靡的勇气,有血有肉,侠肝义胆,愿意为了国家大义而慷慨赴死。我想无论这些人代表的是蜀汉还是曹魏,他们都配得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传奇故事。

短评

20220427 第一集就风起云涌,紧张的透不过气,最后常远的独白看似是解析,实则对不熟悉三国的朋友很友好,尽快入戏!接着追!

10分钟前
  • 乖沙皮
  • 推荐

扑面而来历史的现代感。三国,真是从不缺好故事。忠诚与背叛,谍影与暗战,情义与生死,孤勇与信仰,小人物的悲与壮,在历史的罅隙里,渗透出冰冷的潜流与暗影。唯一不变的,只有吹拂在秦岭山头那来自陇西清冷的风,冷冷地注视着时代与人世的变迁。路阳你好会选男人,我果然还是爱会演戏的演员,「谍系男」之间的对弈看得人心潮澎湃。

11分钟前
  • 墙上的寻人启事
  • 推荐

为啥这么多人说门槛高啊,我虽然对历史也不了解,看了一集感觉大概意思也懂了,门槛没那么高吧,先打四星是因为对间谍感兴趣,等后面多看几集再来重新打分。

12分钟前
  • 轻舟已过
  • 推荐

这剧肯定不烂。也没标榜自己高级,观众看不懂吧 ?曲高和寡是它自己说的吗?我只觉得它为了更通俗好懂其实没卖什么关子,文言文还有翻译,片尾有说书式回顾分析。有的角色台词也比较口头化,其实那个年代一个乡下官员,想着要去嫖乐,确实可能不跟下属说官话吧。但我也明白为何有人get不到,比起寻常架空古偶里的琼楼玉宇、锦衣玉食,这公元三世纪的GDP的确不怎么样,照明也极端还原那年头的原始暗火,人也穿粗布麻衣比较多,布景也不是横店常见那条迎来送往的闹市,而是真.天下未统 战乱不断地萧条零落,种种“苦”“暗”“涩”“重”不是所有观众都乐意体会的。

13分钟前
  • yumeee
  • 推荐

我是白帝,要找出烛龙。郭淮知道我是白帝,所以干掉烛龙后我就是烛龙。冯膺知道郭淮知道我是白帝,所以干掉烛龙我还是白帝。一群智商2500的大神处心积虑,突破道德的底线,挑战法律的权威,贻误了北伐战机,在杀敌一百自伤八千后终于陷害了小学生李严将军......

18分钟前
  • Terry
  • 推荐

谁做的配乐?谁剪的片子?给我站出来!!视听视听,全部负分!!

20分钟前
  • all gone
  • 还行

2022年度第一部没倍速,没跳片头片尾一集不落看完的剧,很精彩——1,全剧职场天花板冯膺,他如果有传记至少可以拍40集;2,全剧第一想杀黄玉,第二就是杨仪,黄玉杀妻之仇人神共愤,杨仪更可恨,所有事情都是他搅得,替主角团不值;3,全剧两个闭眼玩家荀诩和李严都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孝和就是江阳的前世,不会变方向的样子就是思之的光,但就结果而言还是太想让人把他塞回洞里;4,陈恭最后几集隐忍弯腰的刻画打动到了我,早就恨透了,厌倦了这虚假的生活,最后赴死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他在天水和孝和策划顶替糜冲打入五仙道的时候,想要活着的状态,彷佛马上就如愿和悦儿一起了;5,全剧最遗憾的下线必须给到糜司马,他的戏值得加入到主角团;6,全剧最佳最有记忆点的演员必须给到聂远老师;7,我裤子的OST很棒!

21分钟前
  • awakealone
  • 力荐

果然是路阳,太电影质感了,非常适合影迷的一部剧,故事可以简直用“三国版无间道”来形容。前四集节奏和表演hold住了,期待后续的反转,24集很友好!

26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路阳,你真是中二脑洞爱好者的福星,祝愿你永远有钱拍戏

29分钟前
  • Sodapolar
  • 力荐

就,你真的永远可以相信陈坤,他身上的古人感就像出厂自配的一样

34分钟前
  • 王妮牛
  • 推荐

太扎心了 一口气看了四集上微博以为会看到观众高兴地讲又出来了一部好剧,结果发现一堆人黑……内娱完了

35分钟前
  • 朵朵
  • 力荐

想起李诞在奇葩说里关于救画还是救猫的一段讲演。他说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目标,伟大的事业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天下苍生,没有苍生何来天下。可悲的是有些人眼里只有天下却没有苍生,用苍生换天下,无疑是舍本逐末了。思之这辈子唯一一次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是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思之思之,你终于在生命最后一刻做了一回自己命运的主人。下辈子不做白帝,不做烛龙,去做浪迹天涯的人间逍遥客吧。共心悦之人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肩无家国大义,惟愿儿女情长。

37分钟前
  • Lost star
  • 推荐

在央八看了一集 没看出什么来。(陈老师能不能不要用气声说话了…

40分钟前
  • 天才小猫崔然竣
  • 还行

本来想看看有多烂,没想到这么好看,现在的网络啊……太可怕了

42分钟前
  • catherinia
  • 力荐

古装谍战、消息走漏、卧底烛龙,不管是题材的新颖度还是剧情的悬念感都是引人入胜的;电影的质感大家直观可看,说暗的主要是因为用烛光做主色拍摄,质感不需赘述;演员选的也都是相对成熟和有实力的,就目前来看演技非常好(莫名喜欢王骁),两集看罢,节奏飞起,飙戏感出来了……

43分钟前
  • 胡萝卜炒鸡蛋
  • 力荐

最后一集痛彻心扉,看到思之戴着枷坐在地上,眼泪就没停过。这部剧讲了代价为何而死,代价如何而死。死于牛记酒肆围杀,死于小拢山掩护,死于自证清白,死于堂上垂死反击,死于林中做局,死于阳平关接住一块玉,死于下雨天的靖安司,死于五仙道鸿门宴,死于中毒,死于竹鹊,死于神仙沟对战,死于利箭入脑,死于爱人怀中,死于定军山夜袭,死于木刺穿喉,死于西乡关隘,死于看到她穿了一身黑衣,死于沔水堤坝,死于她留给她丈夫的那把剑。死于斩首、死于宏大口号、死于党争内斗,死于疲惫、愧疚和渴望自由。

44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为了不让流水线的劣币驱逐良币,我绝对支持这部剧。

45分钟前
  • 壳子五号
  • 力荐

在央8和我爸看完两集,节奏很快,人物出场密集,毫不拖泥带水,在对话间交待前情,逐步带入。有点费脑,需要聚精会神地看。画面构图和打光完全是电影质感,让人无比舒适。爱奇艺的剧片头做得越来越棒了,就是片尾曲放新裤子的歌实在是不合适,风格不相融啊。李光洁的诸葛亮越到后面越出乎意料地好,和小荀诩谈论民生的时候,下着小雨,旁边是嫩绿的稻田和劳作的百姓,氛围自然舒阔。陈坤的表演时而有改不掉的浮夸和做作,白宇四平八稳,眼神戏欠了一些。但配角们都很好。会继续追下去的。

50分钟前
  • 琼子
  • 推荐

很有新意的古装谍战,在三国的框架里发挥想象是很有看头,以前看到的都是硝烟弥漫的斗智斗勇,背后无硝烟的谍战还是第一次看,妥妥勾起我追剧的欲望。画面的整体质感是我喜欢的腔调,电影的构图和配色很对“三国”的风味,目前看着是顺心的。

51分钟前
  • 卡夫卡的小屋
  • 力荐

趁着结尾上头感给打个五星,被低估了吧…真的受不了谍战片,果然又是眼泪直掉一直没打开看,就怕这剧故弄玄虚,实际是第一集就看进去了…感觉配角们太出众了,人物魅力好实啊,miss马可怜之人又有可爱之处,下线虽然早但是翟悦比柳莹有魅力太多太多,郭刚真正的男酮势力。(ab和陈坤真的好花瓶啊,这俩同框时一时判断不出谁的气声更膈应人…(孝和不准查了,2020年你还盯着查就没有思之护你了你就得变成行李箱里的尸体了…

54分钟前
  • 软非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