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故事

剧情片台湾1983

主演:崔福生钮承泽颜正国禹黎朔郑传文卢迪庹宗华张纯芳

导演:陈坤厚

剧照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3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4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5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6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3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4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5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6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7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8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9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3

详细剧情

  朱小凡见证了邻居男孩毕楚佳(伊绳祖、郑传文、钮承泽、庹宗华)的成长过程。
  为了让小毕更好的成长,受骗怀孕又遭遗弃的毕妈妈(张纯芳)在他六岁时嫁给了从大陆到台的年近五十岁的公务员毕大顺(崔福生)。毕大顺对小毕视同己出,教他写字读书,准备把他培养成大学生。然而因为 被人看成“拖油瓶”,小毕与他的关系十分疏离,更不惜为了气他,做出偷漫画书、早恋、偷便当、和别人争强斗狠等举动。一件与钱有关的事,令毕大顺和小毕的关系降到最低点,毕妈妈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用极端方式激励小毕,让他看清更为丰硕的生命意义。

长篇影评

1 ) 你又不是我爸爸,憑什麼管我?

死亡一直是值得討論的議題。這個週末連續看了《阮玲玉》和《小畢的故事》,片中的死亡企圖迥異,卻都是彼時女性對於逃避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阮玲玉》因為社會的人言可畏選擇自殺﹔而《小畢的故事》亦出現類似的厭世逃避。

小畢其實不是一開始就叫小畢,是因為媽媽帶著他嫁給老兵「老畢」才被稱之為「小畢」。名字始終含有隱喻的命運和身分。每個姓氏代表著血濃於水的祖源關係,就算不是臍帶關係,同樣姓氏自然有同家庭或是教養關係的暗示。小畢不是老畢的親生子,這便注定了一種命定的疏離感。就算每天對老畢喊「爸爸」,或是幫小畢送便當、教寫字,骨子裡的血緣疏離還是有的。所以小畢在叛逆期會忤逆頂嘴:「你又不是我爸爸,憑什麼管我?」是可以預知的宿命。小畢一直是頑皮叛逆的,雖然他的粗心讓自己的弟弟差點溺死,好勇鬥狠則讓死黨受了重傷,他仍然沒有澈悟。一直到他的那句頂撞老畢的話「你又不是我爸爸,憑什麼管我?」母親失望自殺,他才痛改前非徹底悔悟。

「名字」這種文字符號有種宿命的魔力。小畢的命運從被叫「小畢」開始,我們的名字也是一種標籤,代表著家庭的期望和歸屬。同樣的,外號、暱稱、筆名,都宣示著一種人際關係和暗示的形象。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出現新的外號或暱稱,那是人際互動的表徵。甚至接起電話聽見對方對自己的稱呼,就可以知道對方與自己的親疏關係。說是「名字暗示命運」可真一點也不為過呢。

2 ) 感人

说来搞笑,当年看完这部电影半年之后我才动笔写此文章,昨天整理自己的文章时猛然发现纸上记录了当时的影评,呵呵,现在补上吧

在秋天的阳光灿烂午后,看完小毕的故事心中甚是感动,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向我迎面吹来

当时年轻的小毕,从母亲(张纯芳)改嫁带着只有4.5岁的小毕,慢慢抚养其长大成人,继父(崔福生)还是对小毕非常好,虽然母亲与他年龄相差颇大,可是小毕每天的中午继父都会送饭给他吃,平日里教他写功课,但是随着小毕逐渐长大,少年时期的叛逆难免使他脱离一些正轨,与一些坏孩子在一起,但是父亲还是一再的教导小毕,让他学做操,让我们看到大时代下人民生活呈现一片祥和朴实的情景

由于一次小毕与同学一起闯了祸,起因是因为别人先找上门的,但是父亲一怒之下说了伤了小毕母亲的话,小毕母亲辛苦抚养了小毕一生,为了小毕不惜再婚,只为给小毕有个完整的家庭,有时候一句话会伤了整个人,母亲想不通,便自杀了,小毕因为此件事,深深受打击,他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代价,从此以后他慢慢懂事,成熟,不再顽皮,任性..

真是一部感人又发人深省的电影,一个孩子从无知,从少年时的叛逆,再长大成熟,这就是成长的历程.

3 ) 一个确有的世界

翻出很早前的東西,想起當時在很喜歡的台灣老師上課時,固定坐在前排最中間的位置。
在教室不那麼精良的儀器里,看到自始至終我都認為的確有的世界。

小畢對繼父老畢從那句“我不叫畢楚佳,我叫林楚嘉”開始,就潛藏著一個孩子在懵懂幼年時期對感情的些微認知。對於當時的小畢而言,“親生”這個詞更多的還是陌生,他只是覺得這個突然出現在他和媽媽之間的老男人很“彆扭”,就像習慣了只有自己和媽媽的樸素生活,而這個男人帶來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破壞了原狀。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就像自己的遊戲王國裡,出現一個慈善的大怪獸,無論怎樣,小畢都是不能接受的。
而當他慢慢長大,漸漸明白些人情世故,對於老畢的感情只是在尷尬彆扭中多了一絲習慣,而心中就是有那麼一道坎,無論如何都無法逾越。小畢其實是個敏感的孩子。然而,老畢和媽媽,尤其是老畢對他的那種近乎沉溺的愛,制止了小畢內心敏感的擴大化,也發揮了一個男孩子固有的頑皮心理和叛逆行為。小畢不是不懂這些父母的愛,只是他並不願以怎樣的方式去感激抑或感謝,畢竟這個老男人並不是他自主願意去接受的,甚至是他所抗拒的。於是,當溺愛成為習慣,成為小畢的庇佑傘時,作為觀眾的我們,都不會去擔心小畢犯錯誤的後果了。

小畢桀驁行為的愈演愈烈是在我們預料之內的,然而,當我們看到小畢和老畢用偏方在正午十二點攔下行人讀字來治療小弟弟夜半啼哭的症狀時,觀眾是笑著的。我們喜愛溫馨、喜愛美善,我們都樂於去體味這樣一對父子的狀態,這算是整部電影裡他們最和諧最可愛的情節了。
彈弓、玻璃球和皮筋,童唱、塗鴉和白鵝,還有偷按門鈴後的奔跑……這些時候的小畢是個純粹的孩子,那些遊戲是那個時代每個孩子所熟識的,它乾淨的像一張彩紙,隨著時間越來越深沉、越來越珍貴,不嬌豔、不刻意,那時的小畢也是招人喜歡的。

痛苦的生,安然的活,平靜的過。我曾以為小畢和老畢會成為超越血緣的父子,然而我卻忽略了小畢有專屬他自己的小宇宙。
記得老師曾在小畢的成績冊上寫著“桀驁不馴”,老畢表現出更多的是贊許,媽媽也被老畢的想法所感染,確實,作為一個男孩子,桀驁是好事,不馴就會引發大麻煩。惡作劇、打架、追女孩、半夜打著手電筒偷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不停的被記過處分、幾乎被開除,老畢一次又一次的去為小畢說情,我並不能想見小畢為什麼不能理解老畢的良苦用心,或許所謂青春的叛逆期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智無法依託理智,對於早已經歷青春期的我,也實在記不起當時的自己有怎樣的想法。總之,那時的小畢,成了老畢和媽媽總要去費心的孩子。學校留下小畢,像我們小時候老師慣常用的方法,破例讓他當朝會升旗時的司儀,通過他自己來管理自己。當我們看到老畢每天天不亮就把小畢叫醒去練習喊口號,以及小畢的兩個弟弟翰態可鞠的在他的口號下做著各種動作,然後老畢在圍牆的那一頭不時指導這一系列畫面時,我們又笑了。涉及家庭時,我們都願意看到愛的細節和永存。

老畢是很讓我喜歡的爸爸,他是一個既善良又負責任的爸爸,他曾經承諾過,不讓小畢受委屈,他就努力去做到這一切。即使他深深的明白,並明白了十幾年,這個孩子並沒能接受他,但他仍舊努力著。有時候我會想,小畢不接受老畢的理由,會不會正是因為老畢對他和對弟弟們不一樣,他對自己太好,好到缺少了一個爸爸威嚴,這會讓小畢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那麼,老畢的付出最終得到了什麼?他努力之後是一個似大海一樣的家,妻子看不出情緒,兒子看不出情感,每個人都在維持表面的平和,然後等待大海開啟的不適應的玩笑……
與女孩子約會被打、同去的小弟差點淹死、好朋友幫忙尋仇卻被刺中……急需手術費用的小畢偷了家裡的錢,並最終和老畢頂撞起來,“你不是我爸爸,你憑什麼打我。”老畢傷心了,是真的傷心了,大海的平靜被徹底掀翻,一個爸爸最後的氣焰就是一句:“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沒那麼好命。”

然後,死亡,發生在媽媽身上;深刻,發生在小畢身上……

這不是一齣悲劇,至少我們看到了故事的最後,每個人都過起了自己願意的生活,且是努力並認真的活著。即使是自殺死去的母親,事實上,當一個柔弱的女人經歷某些苦難時,她本身的信念就已經坍塌,需要救贖,她會跟隨命運安排,而唯一、唯一一個她在意的就是她的小畢,她會努力活下來並堅持活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畢,所以十幾年來,她無數次的給自己希望也給他們父子倆希望,過正常而幸福的生活,而小畢一次又一次的行為都抽打著這個遍體鱗傷的母親,而老畢必然不是那個可以安撫年輕母親的男人。所以,死亡,也許是對小畢媽媽最好的結果,作為觀眾我都不會去苛求小畢媽媽能有怎樣享樂的晚年,當畫外音中出現“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時,我只是希望這個女人能少一點苦難。
所以,無論我們看到的成年後一表人才的小畢是否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美好,至少他可以微笑著面對過去,勇於和過去說一聲“你好”再道一聲“再見”,這些都足夠了。

電影最後的畫面是很美好的,就像《小畢的故事》中講故事的那個聲音——朱小帆說:“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4 ) 苦涩与真实:1983年的台湾电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avenderHJ(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29577593/

“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中的不愉快的琐琐碎碎,不管是忧愁的,痛苦的,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都是珍惜的,而且越远越近,越久了越真。”

《小毕的故事》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也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乡土电影,恐怕要追溯到李行导演在1963年摄制的《街头巷尾》,他把台语片的乡土特色和本土特质带入国语片的创作之中,而乡土电影多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的小说,本片改编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说,在讲述台湾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夹杂着对于大陆的回忆。影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夹着淡淡的乡愁,影片表面上虽然出现一种安逸的氛围,但是台湾当局对意识形态还是实施着严格的管控。导演陈坤厚和编剧侯孝贤、朱天文等人用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社会。

同样是1983年,《小毕的故事》的创作及美学观念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深化了乡土电影在题材上的“本土化倾向”,在影像风格上也具有民族化的追求。影片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坤厚)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更像是一部青春片,是由小毕成长的无数个片段组成的,通过朱小凡的叙述将无数生活片段串联起,通过一个邻居的视角来讲述小毕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以及小毕的生活状态,但影片不仅局限与第三人称的叙述,仍用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呈现小毕的成长过程。影片风格与《童年往事》相近,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影片大量使用硬切,大量出现的剪辑技巧只有相似性剪辑而已,简单,不炫技,正如影片将小毕的故事娓娓道来一般不动声色。

影片取景于台湾淡水,透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时代掠影。大陆人来到台湾成家立业,台语与国语的交织融合以及台湾社会变化的剪影。小毕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原本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嘉,从桀骜不驯逐渐懂得体谅父亲,影片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内在流动,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这种琐碎的片段,才是生活的本真。

结尾母亲的烧煤自杀成为影片的最高潮,观众可以从钮承泽稚嫩的脸上看到自责与悲愤,母亲一生都在为小毕操心,始终不相信小毕是一个坏孩子,母亲曾经的职业也好,过往也罢,在母亲抱起小毕飞奔出熊熊大火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听母亲一生,可正是因为小毕幼年的经历塑造出他隐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兄弟饭桶的两次“惹祸”侧面体现出小毕的性格,第一次是饭桶年少时偷书店的漫画拿去卖,是小毕帮忙扛的锅,面对母亲的棍棒他都不愿意说出实情,最后还是朱小凡道出实情;第二次是饭桶因为小毕的过失被小混混刺伤,小毕偷走了家里的一万元钱给饭桶买血输血,这一事件造成了父子间第一次强烈的冲突。作为继父,毕先生始终是尊重小毕,但就因为这一次的爆发,引发了母亲最后的自杀,也是让毕先生一生都自责不已的事情。

母亲和毕先生的关系始终像亲人,母亲对于毕先生更多是感恩,感谢他接纳曾为歌女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未婚生儿子小毕,毫无怨言的抚养小毕和两个孩子长大。小毕与父亲始终是沉默的,这段父子关系到影片结尾都没有出现大的转折,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可是处处能见真情,也正是那些生活片段,相处细节,透出淡淡的人情冷暖。但《小毕的故事》始终是抚慰人心,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远没有影片中这样平静,看完《小毕的故事》你并不会感叹它是一部安静的文艺片,而是在细节中体味到时代潮流的涌动和人生命的内在流动。

另外推荐《儿子的大玩偶》和《风柜来的人》

5 ) 小毕的故乡

九份与金瓜石地区虽风景绝佳,却总蒙着一层历史的滞重,但淡水不同,光名字就让人感觉它必是个清清淡淡的地方。这个位于宝岛最北端的港口小镇,1858年就开港通商,商旅往来,船舶出入,热闹一时,台北也因此开始繁华。而今褪尽了当年盛景,只是个看水、看山、看夕阳的滨海小镇,之于台北的意义有点类同于北戴河之于北京,是个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的闲散去处。这样的地方自然不宜发生九份、金瓜石的那些颠沛传奇,而正正适合[小毕的故事]。

淡水河畔
走出淡水宽敞漂亮的捷运站,天气略有些阴沉,微有小雨。台湾全岛都是湿润的海洋气候,且多少沾染点了日本那种有洁癖的脾性,所以任何地方都谢天谢地不会让人产生内地城市里常有的逼仄、浑浊感,但站在淡水捷运站门口,迎面吹来潮气很重的风,仍是一阵出奇的神清气爽,风吹来的方向,便是淡水河了。
穿过略有些熙攘的中正路,走到河边,河面宽阔平缓,因为已经流经了小半个台湾、即将汇入太平洋而有了些浩淼的端倪。河中有渡船突突穿行,或者开往对岸的八里乡和观音山,或者前方不远处的渔人码头。岸旁系着几艘蓝色小舟,虽然比不上威尼斯的刚朵拉华贵,却是另一种自在的庶民气。几级窄窄的台阶把淡水河与河岸连接起来,中间用铁杆隔开,岸边是条宽宽的石板路,路的另一边挨着一家家店铺,卖纪念品或特色小吃。
[小毕的故事]开始,淡水的沙滩上散落着赶海的人们,毕妈妈流着眼泪拉起小毕的手,走向故事的开始。那之后,妈妈嫁给了毕伯伯,小毕年龄渐长也愈发胡闹,或者在前面的沙滩上摆出从书店偷来的小人书,“一本三角,两本五角”出租;或者在前面的渡口那里与二年级的陈玉燕约会,对弟弟疏于照顾差点出事,在这淡水河边做尽了我们年幼时都会做的荒唐事。
喧闹的纪念品和小吃店慢慢消失,石板路变窄,一边是河水,一边是屋舍,间中有不少小资情调浓郁的安静咖啡馆,而石板路的上方是遮天蔽日的榕树枝叶,红红的榕须触手可及。走在石板路上,真真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音乐人都把淡水写入了歌中,也生出一种为何此地非我家的矫情神伤,如同毕业于淡水淡江大学的朱天文在记述当年毕业游园会的《牧羊桥,再见》一文里写的:不管这小镇的斜阳照着堤边的渔船多好,细雨落在青石板路上多好,我都只是游子。难怪当年陈坤厚拍摄第一部电影[天凉好个秋]时,就安排了林凤娇和钟镇涛遇见在这榕树底下。
再往前行,就能看到一排红色砖墙,沿砖墙往小巷里走入几步,掉转头,往淡水河方向看,不错,这正正就是小毕的家,两边为平房,巷口有一棵大树,巷子尽头就是淡水河。红色砖墙与电影中没有任何变化,小毕总是每每一听伙伴召唤,便扔下毛笔,从这里翻出院墙去胡闹,用自己过剩的青春,奔跑在这河边的巷弄里。那日清晨,差点被学校开除的小毕,还带着两个弟弟,在这巷口,对着淡水河练声:“立正、稍息。”毕伯伯从砖墙内探出半个身子,笑着教他要用丹田之气,那时一切都还完好,小毕的年少荒唐,还没灼伤自己善良却又脆弱的母亲。
走近细看,20多年过去,墙内大树仍在,房屋也俱在。这所旧宅本是日据时期的高级警官宿舍,如电影中所展示的为木造黑瓦,内部构造就是普通的日式民宅。而今所见,外部已然翻新,顶上加盖了红色铁皮,门窗紧闭,屋主不在,无法得知屋子内部是否也同样换了人间,不知而今住着何人。走到正门前,见到连院门竟都仍是电影中那般鲜艳的朱红,上面贴着一副毛笔字写就的对联。不知家中是否同样住着个顽劣不堪又被逼着练毛笔字的小毕呢。

上学路上
从小巷内走出,就到了中正路上。中正路为淡水的主要街道,但完全谈不上热闹甚至繁华,反而有些内地小乡镇的简陋感。不过内地总是把所有旧的一股脑儿推倒重建,中正路上却仍旧零星保留了不少旧的建筑,也有不少卖古董艺品的店铺,故而中正路又被称为淡水老街。就像中正路与马偕街交界处那座淡水礼拜堂,这座建于上世纪初的哥德式红砖建筑,至今仍完好地在接纳信徒的朝拜。
淡水礼拜堂的隔壁是间小小的白色平房,门牌上书“沪尾偕医馆”,为最早来台湾传教的加拿大牧师马偕建于1882年,“沪尾”为淡水旧称,“偕”所指并非马偕牧师本人,而是另一位捐资建造这所医馆的马偕夫人,而今医院已改成了马偕纪念医院。就是在这所医院门前,小毕他们几个孩子围堵对手,范同却被对手用刀割破了肚皮,顽劣的代价瞬时以这样血淋淋的方式出现在小毕面前,小毕在医馆台阶下捂着范同的伤口,终于惊恐地哭喊起来。
淡水为临海坡地,所有建筑均依山而建,沿着蜿蜒爬升的马偕路上行,路两旁是高高的墙壁,画满一幅幅关于淡水风景的涂鸦。这条路就是电影中小毕上学放学的坡路,有放学的小孩不肯好好走路,非要结伴从坡路上飞快跑下,噼里啪啦从我身边跑过,恍惚间好像看到的是小毕,披着妈妈送来的黄色雨衣,扮行侠仗义的青蜂侠往下飞跑,还不忘顺手偷按路边人家的门铃。
循毕妈妈送小毕上学的路线前行,也就是沿马偕街一直往上走,穿过中山路,再到真理街,出现面前的就是始建于1924年的文化国小,也就是电影中小毕就读的学校。小学刚召开完运动会,大喇叭播送着一则则通知,门口放满了祝贺的花圈,家长们领着刚刚结束运动会的孩子纷纷走出校门。走进喧闹的校园,学校结构与电影中并无两样,门口一个大大的操场,操场后面是校舍,只是原本的平房校舍早已成了而今的三层楼房,小毕的教室也自然无处找寻。从文化国小出来,前方不远处便是周杰伦的母校“淡江中学”,这所出现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的美丽校园果然美得让人惊诧,站在电影中曾出现过的八角塔前,恨不能长回去十岁,在这里的榕树下邂逅一个穿着校服的路小雨。
来之前就听说淡水有家餐馆名为“小毕的故事”,由一栋老宿舍改建而成,内部装饰配合电影的场景布置成一间教室,书桌、黑板、风琴一应俱全,连菜单也做成小学课本的模样。本想去这家餐馆吃晚饭,给这一整天的淡水长征一个完美的收尾,却在中山路上兜兜转转找寻不见,问了无数人才得知餐馆已然搬走。不过来之前以为这等久远的文艺电影,二十几年过去,在这个小镇上应该无处寻踪了吧,却不想那段关于成长的旧事就好像是生生地在淡水河边长出来一般,角角落落都有当时的痕迹。让人忍不住猜测朱天文笔下的这段故事,是不是真的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在淡水的街巷间与我擦身而过的,有没有而今算来已经年届不惑的小毕?

原文刊于《看电影·午夜场》

6 ) 只爱当年年少

这部小说没有我们常看到的那种单亲家庭的伦理关系的演变,继父虐待孩子,妻子夹在中间两面为难。老毕兑现了他结婚前的承诺,做了一个好父亲。这个家庭也是圆满美好的,那一个贴偏方,让行人念出来的过程无论在何时看来总是让我们不禁微笑,放学恶作剧去按响每家每户的门铃,这样的恶作剧无伤大雅,我们在今天看来也不禁微微一笑,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少啊。。。。这样的生活其实才是真实的。
对于小毕的妈妈,我一直没有多大的好感,因为她让我感觉她是一个冷血的女人,就因为老毕的一句话,她可以去死,有人说她死了是为了唤醒儿子回归正路。可是我觉得这种想法更加的愚蠢,如果不是小毕天性并不是太坏,这样的极端的作法也许会把小毕送上另一条不归路呢?她死了,倒一了百了。可是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呢?十年来不曾对他说过一句重话的老毕呢?她在那个家庭生活了十年,可是从未把自己当做一个主人,更像是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我不喜欢这样的她。少年成长,因为不成熟,我们无论犯了多大的错似乎都有理由原谅,但是呢?母亲生命的代价对一个中学生来讲还是太沉重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显得非常的欢乐,无论是勾起我们同年回忆的各种熟悉的游戏与恶作剧,还是那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显得有些幼稚可笑的贴红纸治弟弟的夜里好哭的举动,都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这样的青春年少,这的好怀念啊。。我们爱那段时光,只为当时的青春年少,做任何事情似乎都不需要理由,只因我们喜欢。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尚且稚嫩,所以大人的世界离我们好远,我们也无须理会。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只因为可以恣意欢笑,生活是纯洁的蓝或者是纯洁的绿。微笑而只是简单的欢乐,而不参杂任何的虚假。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因为泪水也掺杂着美好,失眠也只为简单的孩子的哭泣的干扰。我们只爱那会的青春年少,犯了错也只是需要你道歉就好。因为一切简单就好,所以我们爱那会的青春年少。  

7 ) 成经年之长


如果可以。我们不提成长。只可惜了避之不及。
——题记
记得电影播放时,教室昏昏沉沉的。遮挡不够完全的布帘,日光几截几缕,明明媚媚透过窗间。沉默像是兑过水,暗自流动。总觉得清醒如是的时光里,一部津津有味的影片便是成全。
《小毕的故事》便是这样展开在一段画质含糊的时间轴上。一秒两秒,镜头固定。船只摆渡在视野所及的海面,落浆的声音像是开启叙述,层层叠叠。悠远背景里,音乐落在心头硌出了类似伤戚的感触。即使是一则述说不完的往事,口中含了仿佛三十年前的话梅,酸楚的滋味依然诚实地提醒着我们确确实实的存在。这是个平凡而又不凡的故事,然是那些寻常到记忆根部里的一颦与一笑,举手投足间或许都有你的影子。
剧情伊始是两张局促紧张的脸孔,两相对望着终究成了一个房檐下的主人。这里不存在海誓山盟般的诺言,亦没有动地惊天似的爱情。有的只是一颗诚挚热情的真心,一双质朴平和的眼睛以及一句平平淡淡的家常。“我是绝对不能委屈了这对母子的。”他说着,从此那个被抛弃了的女人和那个失去了父亲的孩子便不再为了生计而奔波。
或许老毕与秀英之间并不曾有情,然而那段恩却比任何纽带都要来得牢不可破。年少的稚嫩留给秀英太多太多不堪回首的回忆,像是一记令人清醒的耳光,痛过了然后也成熟了。于是而今安定平稳的日子,之于她,已是今生今世最最适宜的居所。更何况人生本就不同,没有轰轰烈烈,总该细水长流。
秀英是母亲,一个经历了欢情,经历了谎言,也经历了世事的女子。她的楚楚动人的妙龄花季,她的甜蜜抑或凄苦的青葱岁月,我们自然无从插足。她在她成长的时光里到底走过了怎样美好和心伤的日子,我们也无可追忆。可是我们仍旧看见了青春的痕迹,在她那黯然的神色和不言不语的沉默里。或许那一道道不甚明晰的纹路,刻录的正是我们不曾见证的真实。从那侧额与眉角的线条上,我们碰巧目睹了每一个生命滋长与流逝的过程。
同样是历练成长的模样,然而母亲出落得更加温良贤淑,儿子却日渐磨砺着张扬的唇齿。他们一个经历了成长,低眉顺目的浅笑婉转直下;一个正是叛逆当道,轻狂恣意的嘴角表露霸道的强势。
正如国小时候写在小毕成绩单上的那句话,青年的他仍旧是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他割破同学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被不停记过和处分,甚至差点遭到开除。时日的流转并未改变他骄傲、不可一世的容颜,他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风生水起。直到弟弟的溺水和同伴的意外接踵而至,类似生命的震撼和血肉的代价才使这位年轻气盛的少年收敛起忤逆的下颔。只可惜这种锋芒的藏匿仅仅是暂时的,家人的谦和莫如说是额外的纵容。也许是两段太过相似的成长,好比自我的路途与儿子的路途叠加在了一起。秀英爱着小毕,也相信着小毕。她不愿承认儿子的坏,只当做青春时期鲜明的棱角。加之老毕向来不肯对儿子说一句重话。所以权且仅当灾祸再一次降临时,两人才变得那样的孤弱与苍老。
尽管小毕的放肆并非绝对的恶意。然而他的悖逆和倔强,他的不顾一切与不留情面的言语终究刺伤了周围人的心。老毕始终没有料想到——仅仅是最低限度的责备,换来的却是一句“你不是我爸爸,你凭什么打我。”这么说来,多年的养育到底算什么?难道就是如此无礼的顶撞?他这样想着,无奈的手臂徒劳胸前,眼睛顿失了颜色。而毕妈妈,更是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留下了难以挽回的哀痛。紧闭的房门仿佛再也不无敞开的心扉,毕妈妈的死最终以一场自我的告白向所有的纷扰涂抹上深蓝忧郁的色调。这是一截无法释怀的灵魂,它的消亡预示着那个悲悲戚戚的午后永远不再延续。
可能任谁也无法估量毕妈妈的逝世对于小毕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那台轰隆隆摇摆着脑袋的电扇始终吹不尽归不出谁对谁错的愁怨。青春也许正是下在七月炎夏里的一场倾盘大雨。尽管我们热情洋溢、激情满载,即使劈头盖脸被人泼了冷水依旧我行我素、不改当年。然而似乎每每经历了这么一处曲折的弯路,这么一道颠簸的坎坷,就有什么在无形之中恍然不觉地流逝了。毕妈妈伤痕累累的心消散了,以不再成长作为代价,留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这场郑重而庄严的仪式,像是一颗心灵向另一颗心灵传递执念的全程。虽然残酷,可是我们不得不勇敢面对。
日月如梭。转眼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若干年后,一身戎装的小毕出现在了小学同学的聚会上。从他的谈吐以及成就里,我们寻不得当年任何忤逆的成分。然而也正是这么一副潇洒自如的身躯里,竟然居住了曾经可以称之为悖逆的灵魂。成长到底是这么一回事吧。日日夜夜见不得滋长,却又在时隔经年后幻化出令人错愕的形状。只是其间历经的痛楚与辛酸,唯有各自能够赏味。
同小帆的相遇更像是个短暂的回眸,往事势必历历在目,太多追悔莫及的情感等待他们去回味。当然那些逝去的也并非乏善可陈,毕竟成长当中破茧成蝶的努力往往包含了他人绝对无法涉及的美好。不过这扇接通过去与未来的门扉终究只是一截供人遐想的片段,两人各相追忆着什么,我们无从探访。在此他们不提伤感,不提不快,随口说笑像是本能一般。他们回到了似乎童年时候仍旧维持的亲昵,尽管可能不比当初。毕竟纵使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能永远一个模样。
故事末尾,镜头模糊在两人分别的站点,汽车带走了回忆。此时此刻人潮如海的街道,或许谁也记不起曾经那个笑得比哭还难看的唇角。突然想起村上春树的那句话,“东西一旦受损,即便彻底消失也仍将永远处于破损状态。”心里袭来前所未有的感伤,像是飓风刮倒成片的森林。小毕最终也无法回到那个放纵任情的年岁,不管他可曾想过从头再来一次。那些目今触及不得的时光早已过境,所以请别再谈论。
陈坤厚将成长的代价和悲剧放大了搬上荧幕,虽说难免当头棒喝。然而震撼之余,又有如此多的镜头提醒着我们——那段时光我们也曾年轻。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各自憧憬的生活仍旧饱满生长。将来还是个未定的命数,所以权且让我保存期待。
如果可以。希望跳跃成长。虽然它也可以美好,可供观赏。可惜伤口结痂,始终带了无法抹平的苦涩。不过还是应该说声感谢,至少是它,授予了我们最真挚的模样——敢爱敢恨,并且忍受疼痛。
那些年我们一起流过眼泪、磕破嘴角、寄过情书还攀过篱墙。纵使疼痛,可是一直勇敢。

8 ) 用十年勾勒出的梦破碎了

五一小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台湾文学与电影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其实之前听早就看过朱天文的小说,由于阅读匆忙,觉得她的文字晦涩,有的甚至有点太不入流。我一直不懂得小说,到底怎么才算一篇好的小说,是要给我们震撼?给我们留下思考?亦或是体会在阅读中的欢乐? 有点离题了。看过小说《小毕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深的是小毕的妈妈春英,那时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她的命运,今天看完影片,那种感觉越来越深刻。
对于一个女人,未婚先孕是件影响自己名声和前途的事。所以当春英找到了一个能照顾自己并承诺能负担六岁的儿子上到大学的男人时,她只别无他求了。她感到这样就是幸福了。可以说,连自己嫁给谁她都不会介意的,我想,作为一个母亲,她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儿子能快乐平安的成长,她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在将近十年的生活中,她一心一意的扑在家庭里,她几乎不出去串门,“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 影片中的她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美丽的温婉的。虽然平平淡淡,但我们却从她任劳任怨,孤言寡语中体会到,她是用她的心,用她的手来经营一个美好的梦——让儿子读上大学。这也是她之所以与这位男的结婚的重要原因。我想,她的生活中是没有爱的,当好朋友问她:“你幸福吗”,她只能迟疑的回答:幸福。是的,相对于其他未婚先孕并带了个拖油瓶的妈妈来说,她有了晓得落脚点,她是幸福的。然而,相对于那些恩恩爱爱偶尔有小吵小闹的夫妻,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拥有真爱,这是可悲的。影片中很少描写她和丈夫的恩爱温馨的场面,她一直以来把他当成恩人而不是爱人。她是幸运的,所嫁之人, 可以说是个脾气好有素养的大陆富商,对儿子从不发火从不大声呵斥。所以春英把自己无私的奉献于这个家,十年如一日。没有爱只有报恩,又给丈夫生了两个小胖娃。
影片一开始描绘的是些年少的活泼有趣的画面,我们时而被小毕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里。可是美好之后总会有遗憾,美好之后总会有缺陷,这是导演苦心经营的情节。这个家庭看是很美满却总有漏洞。小毕的继父虽然很好,但小毕似乎不是很认同他,跟他只是有一种生疏感。后来他用各种方式来气他,写字条,偷便当等等,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叛逆少年成长张过程中必然会遇上的,是指反映了孩子在这个看是美好的家庭中缺失的爱缺失的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妈妈一直在苦心经营着孩子的大学梦,沉默寡言,更别说教育;爸爸视他如己出,然而生疏感还是有的,该打的时候该教育的时候还是不能做到。随着小毕的偷钱,高潮也就来了。
“你又不是我的爸爸。”就这么一句话,伤了全家人并搭上一条命。妈妈苦心经营的十年的梦似乎被儿子打碎,一心想报恩一心想让孩子读大学,或许因为这句话一切都没了。爸爸十年来的关爱被小毕一句否决,这是多么伤人的话,整个家又会发生什么事?
春英自杀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她是用她的死来换取儿子对继父的重视,换取丈夫对自己的承诺。她就这样安然的去世,抛弃了三个儿子一个丈夫。或许她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因为她对自己活着的意义早已不明确,如果死能引起家里人的重视她就觉得已经值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抛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和丈夫,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母亲至此,谁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结局还是挺温馨的,带着一种缺憾性的美。“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小毕终于成材了,他的父亲也过得挺好。我只是觉得恍恍惚惚缺少了谁,没有了她来享受这一切,这一切少了它本应该有的光芒。想必她会安然微笑地看着。

短评

当陈坤厚+侯孝贤的组合引入一位女作家朱天文后,立刻呈现出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大陆老兵和台湾少妻的故事在当年的台湾社会多有真人原型,不过此片还是将重点放在孩童的成长上。李宗盛的配乐非常好听。纽承泽长大以后居然变成庹宗华,哈哈一定是基因突变了吧~长大后的朱小凡好美!

1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力荐

7/10。台湾电影摆脱不了本土与外省的纠结,小毕、母亲和老毕在婚后的生活关系客套始终无法靠近,母亲的谨小慎微代表了国民党统治下本省人小心翼翼的写照,官方身份的老毕对母子的宽容与博爱无法解除压抑关系,小毕则是国语教育下桀骜不驯的新生代,当最后老毕气得叫小毕找他的亲爹跪,彻底撞击了母亲土生土长却沦为寄居者的自卑心态,选择了自杀。朱天文的散文式剧本像是捡拾成长记忆的碎片,片段堆叠漫无目的又和主题有某种微妙的联系,这也促成了风平浪静的镜头不时随着人物做缓慢移动,主体是小毕经历的台湾时代变迁,却是以观察者小帆这种被边缘化的女性视角叙述,小毕和小帆的情感种子没有发芽,但没有停止后者对他的默默关注,可惜相比文字间接的描写,电影的直观叙述难以获得时间静静流淌的无穷韵味。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淡淡的叙述,没有波澜壮阔,连自杀都拍的轻巧,但在此之下的积淀却是相当厚重;成长便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伴着若干一蹴而就的瞬间。就是不太喜欢旁白。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为何调皮的弹弓会变成冰冷的刀刃?为何平淡如水最终会选择深海长眠?生活不应该是低头顺从,也不应该是摇头违逆,可谁又知道生活应该怎么过?生活这条河谁又不是摸着石头在过。愈远了愈近,愈久了愈真,生活的面貌本不是短时期能看清的,就像我们谁也不会料到毕楚佳会从钮承泽长成了庹宗华的模样。

17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三半。美术和摄影很稳。说是小毕的故事,但是不少篇幅在妈妈身上,而画外音视点又是邻居小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桀骜不驯的小刺儿头长成钮承泽我是有点难过的,再长成了庹宗华我是不信的。童年生活处我想这个家庭不要发生什么不幸就好了——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妈妈的旧友真好,感觉每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的阿姨,但是这样的女性不会是苦情戏的主角。工厂女工的不伦恋暗合四小龙工业发展背景,时代灰姑娘。台词真是句句到点,老毕哭“冤枉”(好演员),待她如女儿,可知相敬如宾下的寄人篱下。“其实这世界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了,故而宁可玉碎”。

20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VP8IYtpGk&feature=related

2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有些艺术作品就宛若一座阻拦后人的大山,他们的能量太过强大,以致使人望而生畏,渐生怯意,卡尔维诺的小说、黑泽明的电影、朱天文的剧本皆是如此。ps:有关我们一代童年的电影,大陆的场景架设都是虚空的,是富豪的,而那些真正的童年情怀在底层,在贫穷与理想之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大陆文化断了根

22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段平凡的史诗。多年前就读了朱天文的原著短篇,相比之下电影要丰富很多,台湾老电影那份质朴恬淡也渐行渐远了。

28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青葱岁月长大成人

30分钟前
  • 黄无苏
  • 推荐

读起《小毕的故事》总会令人产生出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这是因为作者把人的生命体验搁置在了第三视角里来观察。朱天文估计想要观众看到台湾新一代年轻人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而在纤弱的旁白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物理时间的流逝。但这种轻描淡写的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史来说终究是太过潦草些。

3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有些时候幸福太轻易的破碎,令人猝不及防,心口闷闷的疼。一个不多求、勤勤勉勉、一心为家的母亲,她的温顺与体贴便足以令人感动。人会有自己曾经的桀骜不驯,在人生的某一刻,会出现那么一个令自己彻底转变的契机。过去,就让它过去,会有那么一个崭新的未来,带着对逝去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望。

3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故事比较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一个“爸爸”后的生活,表面上融洽的情景似乎预示了妈妈自杀的悲剧。

35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10.08@沪宁高铁 “愈远愈近,愈久愈真。” 贵在朴素清淡的调子里、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人情味与童真心。朱天文的眷村故事另一则,由钮承泽到庹宗华的童年与青春。妈妈张纯芳好美好美。(最近看了不少饱受过誉的鸡肋片,找老片子调剂一下胃口。

4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钮承泽也太老成罢了,16岁就长成这样。

44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八星八箭。太真实太生活了,很多场景和我的童年场景有所重合,比如在学校倒垃圾,统一蒸饭,比如租书(长大以后开租书店的理想就这么破灭了)。另外,钮承泽长大以后能长成庹宗华?这是在韩国当的飞行员?另另,导演居然是陈坤厚,我一直以为是侯孝贤呢,无知了。

49分钟前
  • 溯夜
  • 力荐

已下 真像主讲paolo说的那样,这更多是一部家庭片,反映时代反映关系反映极端又普世的一种状态~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巧妙的细节。后来听了大家的讨论,明白原来跟原著小说相差很远,从意境到人物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成了另一个东西,但对我这样没看过原著的人并不妨碍。自杀后电风扇那段很震哦!

52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少年小毕,做的很多事都似曾相识,如乘时光机器回到童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特。又是一部回忆与乡愁的电影。开启5月的侯孝贤时代吧。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想我很多年后都不会忘记,有一个深夜为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哭到吵醒了室友。我们都长大了啊,始终是长大了啊,没有神力,千疮百孔的长大。我也曾是纽承泽,不晓得有没有一天能长成庹宗华。

1小时前
  • 哪吒男
  • 力荐

毕妈妈的一生是只有毕伯伯的。其实,这世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故而宁可至碎。故事很短,生命很长。只有一直走下去才会明了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1小时前
  • 荒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