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情片法国1975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布鲁斯·罗宾逊  Sylvia Marriott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剧照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2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4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5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6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4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5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6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7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8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19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美国内战时期,法国大作家Victor Hugo的二女儿Adele Hugo(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漂洋过海来到加拿大的Halifax寻找自己的爱人——英国军官Pinson(布鲁斯·罗宾逊 Bruce Robinson)。然而Pinson却已移情别恋,对Adele异常冷漠。Adele想尽一切方法想挽回Pinson皆告失败。而另一方面,当地高昂的生活费也让Adele难以承受,只能一次又一次要求父亲汇钱。此时的Hugo正流亡在一个小岛上,妻子病重,两人多次希望Adele能返回家中,但Adele坚持留在加拿大。恋情的失败让Adele经常想起她溺水身亡的姐姐,她的精神开始变得错乱。之后,Pinson跟着部队离开Halifax前往另一个小岛Barbados,Adele也跟随而去,在那里,她的病情日益恶化,最终被送回法国,在休养院里度过余生,最终于一战时期悄然离世。
  本片是关于雨果二女儿Adele的传记片,扮演Adele的伊莎贝尔·阿佳妮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长篇影评

 1 ) 关于自尊与名声的笑话

有人看了电影得出结论说,死缠烂打与丧失自尊是爱情的两大忌。其实,从阿黛尔不断的自我欺骗和自我幻想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她是一个自尊心过强的人,强到无法放下。而当我们平时使用“自尊”这个词的时候,难道不常是这个意思吗?如被某人看不起之后,因自尊心的不甘,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云云。若成功了,“自尊”也就鸡犬升天了,所以“自尊”成了成功学的手下是很自然的。即便我们谈到爱情的自尊时,难道不是多多少少出于“老子(老娘)没有你照样活得下去,甚至更好”的念头吗?把自己的生命意向和另一人的态度或看法死死地挂钩,即为“自尊”?如果丧失自尊与自尊太强已无多大区别,那么“自尊”这个词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人在未涉世之前,在受着关于美好(伟大)生活的教育时,对它的向往,便定型为最初的自尊(往往是最激烈的)。姐姐的死和姐夫的殉情对阿黛尔有着巨大的影响,此时,爱情便是从一而终的代名词。因此,她一生只认第一个追求她的男人。一个人的认真常是另一人眼中的玩笑,如果前者又有强烈的自尊,那么不幸与癫狂便极有可能成为他的宿命。阿黛尔·雨果即是。
阿黛尔最终疯了。不仅是上尉一次次的拒绝,更是对父亲爱恨交织的情绪。阿黛尔本来以为是父亲的看不起上尉(上尉是这样说的)才是他们爱情的阻碍,但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上尉依然无动于衷的现实,以及父亲之后的多笔汇款(还有母亲病重的消息),让阿黛尔羞愧不已,羞愧不已导致无法面对,无法面对又回到自我欺骗。就像面对爱情一样,自尊导演了这一切。自我欺骗成了阿黛尔一生的居所,甚至在她疯了的时候,已经认不出上尉了的时候,依然称自己为“上尉夫人”,而不是“阿黛尔小姐”。
电影展现了自尊的可怕与不幸,但并未仅此而已,而且影片也绝非在所谓批判的意义上来表现自尊,结尾雨果的死与阿黛尔的死的对比透露出了导演更深的思考。
雨果死时,两百万巴黎人民一路将他的棺椁泣送到万神殿,而阿黛尔死时却无人问津。这里先谈一下雨果的思想。我们所知的雨果是那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支持革命而受政府迫害的、热爱人民(尤其是穷苦人民)的伟大作家。话是没错,错的是我们理解的粗糙。和启蒙运动的许多作家不同的是,(后期)雨果的人道主义更接近基督精神,没有盲目乐观和理性的狂妄的气息,雨果的人道其实是以人道的面目而重回神本精神。“我看到一道黑光”是雨果的遗言,这其中承载着多少希望和绝望呢?见仁见智,但绝不是什么乐观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与同情”。劳动人民对雨果的推崇,是因为从雨果的作品里可以断章取义出将他们自己推上神坛的东西,而雨果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名声。
雨果是伟大的,但他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建立在对他误解上。雨果和阿黛尔,一个为了人类的灵魂而写,一个为了自己的爱情而写;一个用的是人民的语言,一个用的是自己的语言;一个永垂不朽,一个无人问津。不一样的路。但同样作为生命和意义的追问者,同样孤独而绝望,也同样曾经美好而热烈。雨果得到了名声,但那不过是历史的玩笑,而她女儿早就看透了这点,却在另一条路上疯了。
如果阿黛尔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嚷嚷“我爸是雨果!”,再常说一些“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之类的话,那就幸福了。这才是聪明人获取自尊的方法啊!

 2 ) 只有你能做到

  他说自己是另一个阿黛尔,于是她去看这部一直记挂的电影。大雨滂沱,从沉默到失语,窗边听雨,沉寂前世疯狂。诉说和书写是上天的眷顾,而我从来都不敢做这样一个幸运儿,于是不再开口,静静看导演说故事。
  在影片的最后,阿黛尔伫立在海边,长发飘飘,裙倨飘飘,阿佳尼的脸叠映在银幕上,海水在她身后荡漾。她直视着我们,痴迷而执著地对着镜头说:“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种事,只有我能做到!”
  关于这一幕,毛尖儿曾在其书中不惜笔墨地评论道:“这个镜头可能是电影观众有史以来所承受的最狂热的一次注视。阿佳妮直直地从银幕上看着我们,她急促的语气令人喘不过气来,她疯狂的美令人心神俱碎,这个镜头对观众是一个考验,因为阿佳妮癫狂的样子强烈地召唤着我们的加入:或者留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老去,或者进入她的王国,燃烧。特吕弗根本不用担心电影的写实问题,他把阿佳妮的私语放大到呐喊的地步,而观众得自己决定去留,或者分担角色的运命,或者闪开……”
  看到此刻,你确定你闪得开吗?你确定你躲得开吗?
  雨息了,或许与阿黛尔相反的隐忍之爱在暗夜中开放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妖娆。命运,总是插手的太急,不为所知也好,免得看了便忘不了。

 3 ) 缺失

这部片追寻了很多年。一直到最近才看到它的面目。承认是冲着伊莎贝尔·阿佳妮去的,一直忘不了她如婴儿般纯洁又湛蓝的眼眸。

阿佳妮无辜的眼睛和倔强的嘴角,形成了一个矛盾体。看见她眼睛时所生发的想要爱怜她的心情,在目光触及那张饱满又倔强的嘴后又会退却。她的眼、她的鼻、她的嘴,她的整张脸,就是一个正在不断述说的故事。

阿佳妮在演阿黛尔的时候,只有20岁。很难相信,这样年轻的她可以驾驭阿黛尔这样一个传奇般的女子。然而,她还是做到了,用一种独属于她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直觉得,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其实并不完全是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虽然它在表象上呈现的确实如此,但很多时,都觉得阿黛尔用近乎疯狂的姿态去追寻甚至是索要的爱,并不仅仅是男女之爱。也许最明显的一个线索便是她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于19岁溺水身亡的姐姐丽奥。

从小生活在相貌甜美可人、倍受父母宠爱的姐姐的阴影之下的阿黛尔,对于姐姐的嫉妒与羡慕也从不掩饰。她因父母明显的偏爱,而一直处在缺爱的状态下。即便姐姐死去,她依然带走了父母最珍贵的爱怜与怀念,并因着这死成为了永恒,成为了阿黛尔永远无法超越的完美之人。

阿黛尔痛恨这一切,但完全无法做任何事。她不能责怪没有过错、更何况已经死去的姐姐,也不能阻止父母不去想念姐姐,更无法在父母身上得到和姐姐同等的爱。这样的无能为力。

直到宾生的出现。是的,直到那个英俊到让人摈住呼吸的男人出现。这样英俊的男人拜倒在阿黛尔的石榴裙下,让阿黛尔在被人渴望、被人喜爱的状态中迷失了自己。因为这实在是她渴求了多年却又不可得的感情。

继承了雨果的才华、敏感,阿黛尔也同样对爱视若鼻息。她有最丰盛激烈的爱,却无人可给,要求同等的爱,却无人能达到和她匹敌的程度。宾生的出现,让她一度以为,能给她那让她灵魂都为之颤抖的爱的人出现了,而她那激情澎湃的爱也有了安放之处。她以为,期盼已久的一刻终于到来,她毫不犹豫地交付身心。

也许是命定的,太过迅烈的盛放,衰败也同样来得迅疾。

阿黛尔,这朵最娇美艳丽的花,刚刚绽放,还来不及得到世人的赞叹,便被无情之人踩在脚下,迅速凋零了。阿黛尔不相信,她全心付出的爱居然又落了空,而她曾以为得到的那滚烫炽热的爱,不过是男人惯用的虚情假意。

我想,在那一刻,阿黛尔脑中的那根神经就崩断了。她开始如魅影般追随宾生至天涯海角,并在自己一手构筑的谎言和妄想中越陷越深,终至疯癫。

一直还是觉得,她这一生,是为爱而狂,为父母之爱,为男女之爱,为了所有她渴望却又不可得的爱。宾生对她来说,是一个寄放爱的盛器。她将她所有的爱寄放在那里,所以,当盛器离开逃走,阿黛尔也只能紧随其后,因为这个男人偷走了她最重要的东西。

宾生并非特别,只是他恰巧盗走了阿黛尔至为重要的爱而已,所以,当阿黛尔意识到她的爱真正丢失时,也便任由自己失去心智,那时,她只剩一个意念,便是成为宾生的妻子,至于宾生究竟是谁,长着什么模样,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当宾生在巷子里追着已经疯癫的阿黛尔,站在她面前,唤她、摇她时,阿黛尔也完全没有反应了,面前这个男人是谁,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最重要的东西已经不在了。

其实在阿黛尔的内心深处,她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爱,姐姐才是她一生逃不开的魔障。这就是为什么她虽然每日目不转睛地盯着宾生,可是夜夜都在做着姐姐被溺死的噩梦。这就是为什么她一直要与宾生结婚,成为他的妻子,而不是情人,她一直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只有得到父母祝福的爱情才是真正的幸福。

她一直用着假名,逃避着父亲带来的盛名,也逃避着那一份可望不可及的感情,多少次,她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姐姐丽奥,哪怕死去,却是带着所有人的爱死去。所以在邮局,她向小男孩胡乱报出的,是姐姐丽奥的名字,而在父亲终于致电同意他们的婚事时,她心花怒放,跟小男孩说,自己其实是叫阿黛尔。

在父母面前,阿黛尔始终有着深深的自卑,她一直觉得,自己对于父母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当父母终于同意了她的婚事时,她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感受到了自己作为阿黛尔,在父母心中的分量。只是,这时候的她,已经无法回头了。她所有的爱,已经交付给了宾生,再也无法还给父母了。

其实仔细想来,阿黛尔真正放弃,是在父亲拆穿了她的谎言,说如若不回家便不再理会她的时候,那时她犹豫过挣扎过,一边是她最渴望得到爱的家人,另一边,是她遗失的爱。可能是觉得即便回到父母身边,她也没有多余的爱再付出给他们了,所以,她才选择了继续追寻。而当母亲的死讯传来时,她更是彻底绝望了,于是不管不顾地,放任自己继续追索下去。放弃了一切的她,终于疯癫了,只剩心里那个对她来说其实已无所谓的执念。

感情过于丰沛的人,注定将会拥有悲剧的人生。无法规避。

 4 ) 阿黛尔·雨果,蒙马特遗书,张爱......关于宿命

那天,和你说起阿黛尔·雨果。她的悲剧,我觉得是出于宿命,而不是简单的情欲。为情欲而付出代价的人们,我无法认同,可是那些为宿命而以悲剧终局的人们,我如何能不为之物伤其类而痛至心腑!诚然,我没有阿黛尔·雨果显赫惊人的出身,没有张爱玲适逢其时的才华,也没有邱妙津令人惊叹的天资,可是宿命是一样的,我感受到它,从我十一岁的那年起,直到遇见你。 张爱玲遇上胡兰成,变得很低很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是终究被背叛。 邱妙津遇上名为絮的女子,爱到可以跪在她的面前,得到的却只有无休止的不忠和谎言,以致于写下《蒙马特遗书》后,在迷乱中以利刃刺入胸口而死。 阿黛尔·雨果用一生的时间苦苦追逐那个根本不爱她的恶棍,义无反顾地抛弃身边所有的一切,甚至自尊。 而我,如果死去能让你可以爱我,我一定不会吝惜。可是我怕不能,我怕死只会让你更快地遗忘我,即使你从来都不曾真正记得。 我死了,也没有其它人会纪念我,因为我还不曾留下值得让人们记得我的文字。 宿命的绝望在于:不是你偏偏刚巧遇上了这一个带给你悲剧的人,是你这样的人,注定只能爱上这样一个带给你悲剧的、本身就有着人格缺陷的人,而不会爱上一个人格建全、会以相同的爱回报你的人! 所以,阿黛尔·雨果,张爱玲,邱妙津都一样,因为天才(或者过于显赫的出身)的反面必然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人格缺陷,而受这种缺陷的指引,所爱上的势必是同样有着某种相应缺陷的人,所以遭到背叛、无情甚至抛弃,是从爱上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的。 所以,我之与你,其实也是一样。

 5 ) 爱烬


关于爱,消失的时候,回顾都成了酷刑。空余灰烬。


她漂洋过海,背叛她的家庭,只身来到英国寻找他的爱人。尽管他冷淡得那么明显,劣迹如此斑斑。尽管慢慢地她手头拮据到不够买写作的纸张,而他和别的女人厮混,并且用她的钱偿还赌债,尽管她扮成男装潜入晚宴去讨要一纸婚姻的承诺,尽管最后连一个吻都成了奢侈的乞求。


她是维克多雨果的二女儿,一个被上天慷慨地赋予美貌,才华,家世,以及不幸的女子。她有一个在最好的年华溺水身亡的姐姐,像一缕挥之不去的诅咒压制着她的幸福。她的情人是风月场的骗子,她是义无反顾的扑火飞蛾。服从,委曲求全,低声下气,抛却自尊,甚至用嫁妆来买爱情,用催眠术来制造爱情……这么强烈,这么绝望的爱情,让人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就算你不爱我,让我爱你好吗?然而这爱,一开始就错了对象。情人的心像钢铁般冷硬。她记录着伤口,自言自语,就算看起来我还那么年轻但某些时候,看起来,我已到达了生命之秋。


她被绝望,愤怒,痛苦和哀伤轮番折磨,一次次做着溺水的噩梦。她不再像以前那么美丽,眼神空茫而坚定。她追寻的不是爱人,是爱。她质问道,你忘记了那些信,那些求婚的承诺么,你曾对我那么热情,是的,只要你愿意结婚,你可以继续和那些女人在一起,为了你,我无视一切,我放弃所有,弃绝父母的宠爱,背叛爱我的男人。只是因为我爱你。这很难理解么?
而男人说,爱一个人就给他自由。你回家去吧。
她哭着说好,但是在我们永远分手之前,请再说一遍爱我好吗?吻我好吗?



她是那么骄傲的一个女人。像一头执着地守着死去幼仔的母兽。她捏造结婚的新闻,回绝他人的帮助,如影随形地入侵他的生活,破坏他的婚约,尽管已经身无分文,疾病缠身。她的容颜因写作和痛苦而损毁,心智被孤独吞噬。头发凌乱,衣饰不整,被狗咬破了裙摆,一瘸一拐地经过爱慕她的书店老板面前。看不到母亲的死讯,用回家的路费买了情人军队驻扎地的车票,漫无目的的走着,身后是踩着她裙裾的孩童,独自昏倒在北非巴巴多斯的街头。


她的情人为了扫除这块仕途的绊脚石,想要与她对话而出现在她面前,呼唤着她的名字。而她,却已经不再记得他了。认不出他的脸,记不起自己的姓名。

最后,她被送回法国,在疗养院住了三十年。她的父亲去世时,举国悲恸,她死时,无人挂念。
时光倒流,在她动身前往英国之前,她在日记里写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女孩子,只身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跟他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

越是充满激情和天赋的女子,越是脆弱,固执。越是珍惜爱情,越是为爱情所伤。越是捍卫理想的纯洁,越要遭受现实的诘难。


然而这样一份捧在手中仿佛要将肌肉烧融的感情,又有谁敢消受,谁能消受?谁能承担,谁能回应?阿黛尔,如果谁都配不上你的爱,你为什么不去爱自己。暴戾决绝到玉石俱焚,把所有的热情倾注在怎么浇灌都不会开花的墓地上。而且微笑着,骄傲着。
所以她才是阿黛尔。一个美丽却不为人知的名字,诠释着我们死去的,早已腐烂的理想。

 6 ) 她的事业是爱情

有一些电影,从听说到期待到相遇到最终的喜爱,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对的时间,对的心情,对的电影。齿轮的契合,有的时候是需要缘分的。

如果没有阿佳妮,我想我肯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一部女人为爱疯狂的电影,一个放弃了尊严,离乡背井,追求爱情的故事。
然而,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确切的地说,这是一个女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是一个人对于自身独立性的不懈追求。

阿黛尔,雨果的小女儿。
她有一个伟大山峰一样的父亲,因此,她的名字前面,会出现另一个人的名字,永不磨灭。
丽奥,阿黛尔的姐姐。
19岁时死于溺水,深爱她的丈夫也随之殉情。这是阿黛尔生命中另一座高峰,爱情的峰,千辛万苦,却无法翻越。

小小的阿黛尔,敏感的阿黛尔,想要被人爱的阿黛尔。
她在这种巨大的传奇式的阴影中迷失了自我。

姐姐死了,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女儿。
爱,终于落在她的身上。
可是,是真实的么?
人们忘不了的是那个拥有完美爱情却早早离去的丽奥。她的遗物——美丽的衣服,她的死亡——致命的沉溺纠缠着永远的羡慕与嫉妒,统统变成了妹妹的梦魇。

阿黛尔,阿黛尔
是一个人的女儿,是一个不受宠爱的女儿。
就好像,可以随时被抹去的痕迹。

她要确定自己,寻找自己

“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女孩子,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跟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

这是她的宣言,是她对自己的力量的表现,而爱情,只是这旅程的载体。

漫长的,执着地追寻之后,她终于被自己疯狂的无人回应的爱所吞噬。

于是,在遥远的他乡,当她与那个她爱的人擦肩而过时,却再也认不出他了。

影片的最后,经历了漫长的遗失灵魂的岁月后,她最终还是葬在了自己父亲的身边。

消失在历史中的一段传奇,只有远远观望时,才会觉得美丽,也才会觉得不那么哀伤。

——————————————————————————————————————————————————----

回头说说我喜欢的阿佳妮。

《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罗丹的情人》、《玛戈皇后》。

三部电影,三个美丽又疯狂的女人。

有人说阿佳妮是本色演员,出演的总是同类型的边缘女人。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也许,这样的角色,除了阿佳妮,真的很少有人能够胜任。

某次从北京坐夜车回太原,深夜看三联周刊,其中一篇介绍一位去逝的著名摄影师。他有一个美丽到接近完美的姐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疯了。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深入骨髓的记忆,于是,他终生追寻的主题就是美丽与疯狂。

也许,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而阿佳妮,就是被上帝派来诠释这个命题的。

1974年,也就是《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开拍的前一年,特吕弗写信给阿佳妮,说:“你是个不同凡响的女演员。除了让娜·莫罗之外,我从没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张脸固定在胶片上……”“单是你的面孔就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单是你的目光就能创造出戏剧性的氛围。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那就是一部关于你的纪录片,它将可以与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我想,这是一个导演能够给演员最高的赞扬。
也是对阿佳妮的评价中,最极致的了。

 7 ) 因爱而狂,因爱而伤

    如果问我看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的感受,我会说,看阿佳妮就够了,这位美丽的法国演员在片中将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令人心酸的爱情经历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近一百分钟的时间里,我已经说不清是为阿黛尔还是为阿佳妮而心醉,这位美丽的女子因爱而狂,也因爱而伤。
    影片的开始,阿黛尔与家人不辞而别,来到美洲大陆,寻找她爱恋的情人宾生上尉,但是不幸的是一个痴情女又遇上了一个负心汉,显得已经志得意满的宾生上尉对阿黛尔深情不再,甚至赤裸裸的要求阿黛尔离开。之后,和任何痴情人一样,阿黛尔不遗余力的试图挽回这段感情。她试图为宾生还债,不断给宾生传送表达爱意的纸条,向父亲撒谎逼迫父母接受他们的“婚事”,在宾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出与宾生结合的申明,又在宾生订婚之际前去坏了他得好事。这样的情节完全可以拍出一出喜剧,或者放在今天,让朱莉亚•罗伯茨再拍一部《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但是,特吕弗真实的再现了一位名人之后并不幸福的爱情经历,现实没有给阿黛尔一点希望,可她对宾生竟还满怀深深的爱恋,甚至愿意给宾生与她婚后去找其她女人的“自由”,作为一个女人,为爱已经到了这样的境地,配上阿佳妮演绎的那种凄楚的气质,你不能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黯然神伤。“多情总被无情伤”,一个痴情女子再次被这一残酷的规律深深伤害。以至于最后,她甚至追逐爱人到了巴巴多斯岛上,而此时的她衣衫褴褛,神情呆滞,落魄的在破败的街头如游魂一般,最终,她无奈的接受了这一切,无奈的回到了父亲身边。
    这部影片中,阿黛尔表现了一代文学巨匠之女的高贵的文学气质,在片中她不断的伴随着一阵阵自述写信,记日记。这些非常文学化的语言由一位痴情女子吐出显得很有美感,让人对阿黛尔顿生爱怜。阿黛尔一直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她迫切的希望能够唤回情人对她的爱,显然,她与昔日落魄的宾生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残酷的现实令她无以应对,在父亲的施舍中苦苦追求着已经不可能的爱情。在梦中她时常梦见溺水而死的姐姐,在现实中又是无边的爱的折磨如潮水般将她淹没,她显得敏感而没有安全感,时常发出歇斯底里的嚎叫,那一刻一位因爱而狂的女子让人感到一丝悲哀。为什么不放弃,旁观者对于痴情人总是感到不解,为什么对一个对她已经热情不再的男子她会傻傻爱恋。而这正是痴情人的命门,是他们致命的弱点,是他们的阿基里斯之踵,为爱他们可以忍受一切苦难,可以背叛家族,可以伴随爱人到海角天边。但是,一旦爱已不再,他们的世界就会崩溃,当曾经的柔情蜜意面对如今的铁石心肠时,昔日的甜蜜都成了痛苦的回忆,痴情的人因爱而享受了无尽的幸福,也因为爱,他们深深的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伤害。片中的宾生英俊、威武,可是每当他面对阿黛尔时,那冷酷的表情都令人忿然,是呀,面对柔美的阿黛尔,为何他能如此冷酷?阿黛尔就如她溺死的姐姐一般,在爱情的漩涡中苦苦挣扎,终于被吞没。最后,当她到了巴巴多斯岛时,已经仿佛只剩躯体。没有了爱情,她仿佛就失去了灵魂,惟有伤心的回到父亲身边,父亲或许会给她亲情的安慰。但是,爱情呢?她的余生能够幸福吗?特别在她的父亲逝去之后,孤独的她该如何走完余生。
    特吕弗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对爱情的探讨充满了文学意味,同时,片子拍的很自然,阿黛尔作为一个痴情女子,为爱做出的种种努力都显得很自然,不觉得突兀,仿佛生活中任何一个痴情人都会如此一般。阿黛尔的自述很有文学气质和诗的韵律,而不幸的爱情命运配以诗化的语言就很能打动人心了。这部片子的很多细节都值得玩味,特吕弗的精彩诠释,阿佳妮的精彩表演都使这部唯美的法国片值得一看。
    在阿黛尔离开家庭前去寻找爱人时,她在日记中写下“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漂洋过海,从老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了能与她爱的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可是,她最终没有办到,1915年她走完一生,在一次世界大战的喧嚣中,她的死,无人理会......

 短评

那个女人着白衣,伫立海边微抬下巴,眼神痴迷狂热却坚定执着,“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片尾最后出现她的身影,风灌满了她的衣袍,然她毫不在意,如此的决绝与执拗,一开始就具备了蛊惑人心的力量,也预见了最后的悲剧。

4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电影若有100分,90分给阿佳妮。

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千山万水,千山万水,去和你相会,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做到

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死缠烂打和丧失尊严是爱情里的大忌。

13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蓝光# 第一次看时写的:从此记住了阿佳妮那双摄人心魄的眼睛,的确如传闻中拥有令摄像机破碎的悲剧力量。今晚二看阿黛尔的故事,中文名情泪种情花,当年还很同情阿黛尔,现在居然不断地联想到同样爱得如痴如醉的中森明菜,两个女孩都为一个渣男丧失了人格尊严,踏遍生命的千山万水,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17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唉 阿佳妮太美了! 应该让万峰老师跟她谈谈。。

21分钟前
  • 娃娃爱夏加尔
  • 还行

想必特吕弗当时在摄影机前对着他的爱人说,只有你才能这么浓烈盛情地爱。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你可以爱到失去自我,爱到天涯海角随他去,爱到忘记自己姓名。可你不知道图书馆的小伙计也深爱着你,每个买两先令白纸能见到你的周三,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可你不知道那个只在你信中出现的文豪父亲,他也爱着你,是你一直在逃避。偏执狂一生都只跟自己过不去,不渴望幸福的人又怎么会真正幸福。

26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她最大的痛苦是下决心要爱一个人爱到至死方休,到了最后就成了自己与自己较劲了

27分钟前
  • 闲闲
  • 推荐

本片最大的遗憾就是让阿佳尼这样的绝世佳人来扮演Adele Hugo这样一个13点,以至于你只能对她又爱又恨,而不是又惊又怕。特吕弗并不能借由雨果这个姓而使得Adele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他只好求助于阿佳尼的美貌......

28分钟前
  • sabretooth
  • 推荐

实在没什么好说的。生来就是为传奇做注脚

3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其实我觉得那个男的挺不容易的。

34分钟前
  • superfei
  • 力荐

弗朗索瓦·特吕弗代表作,阿佳妮凭本片首获奥斯卡与凯撒奖影后双提名。①朴素的剪辑,运动长镜头,冷静克制的叙事和配乐,删繁就简,直击人心;②叠化的溺水梦魇,绝望而疯魔,最终还是没能逃离父亲与姐姐加诸于身的光环和阴影;③游荡,痴狂,相逢已是陌路人;④阿佳妮令人心碎的天空之眼,叹戏如人生。(9.5/10)

3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你以为她是执迷不悟,其实她是执迷不悔。

40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戏剧的表现手法,阿佳妮的个人秀。无法理解阿黛儿的爱,更情愿相信她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逃离雨果小姐的称谓。

43分钟前
  • mOco
  • 还行

【B-】故事毫无起伏且不连贯,每讲一段就一个生硬的黑屏带过去,看到最后也无法对阿黛尔的人生有什么唏嘘和共鸣,特吕弗调度再细致也没用了。全片都靠阿佳妮的个人魅力在撑,也好在阿佳妮完成的不错。

46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除却巫山不是云”,古今中外真是少不了这种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但阿黛尔错就错在她努力想摆脱父亲的名声,却又每每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把父亲搬出来,她真是不仅辜负了自己,更辜负了自己的名字。阿佳妮真是很美。不过我也庆幸自己年轻的时候疯狂地如此爱过,更庆幸没有像阿黛尔一样结局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白富美、条件优越的姑娘都要看看这个片子啊。尤其是小时候爱情故事读的太多,特别相信美好爱情、婚姻关系的,从小生活在蜜罐中甜蜜家庭关系的女孩子都该看看此片。渣男的套路这里都有了,他对你炙热爱情的回应套路这里都有。讲真,渣男不算差了,并没有图你的美色、金钱、地位,碰到凤凰男你将被扒皮

5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三星半。自古佳人爱渣男,一个为爱痴狂的女人,不断追寻却又不断被无视与抛弃,此时20岁的阿佳妮可能自己都没想到,片中的阿黛尔似乎也是自己日后跌宕不幸感情生活的写照。导演的客串好可爱。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不知当年特吕弗拍《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时用的摄影机还在不在?因为承受了阿佳妮那样注视的摄影机玻璃即使不疯狂,也一定是碎裂了。”至少我的心快碎了……这是一部个人的悲剧史……真的,我从来没见过哪部电影将一个人的悲剧如此完整、如此彻底地呈现在银幕上……我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走近阿佳妮,走近特吕弗的……也许这不是一部最典型的特吕弗电影,但它却是我最爱的一部。透过阿佳妮的疯狂,他将一丝冰冷注入胶片深处……性格决定命运,可什么决定性格,出身吗?如果每个人的一生在它出身的那么一刹那已然定格,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1小时前
  • 无痕~似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