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里斯蒂安·施沃霍夫执导,改编自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同名小说《Deutschstunde》。这部二战反思小说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长两小时影片,尽管无法完美呈现原著内容,但也剥离出来一条主线,很好描绘了人们的亲情友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遭受的扭曲。
历史上的德国曾是资本世界和共产世界的交界:引发欧战的纳粹作为极右的代表,与日后受制于苏联的东德鲜明对照,然而这两种看似格格不入的意识型态,却都曾以相同的教条规范人民。这段历史也成为今日电影创作的两种面貌,一为纳粹对于艺术的诋毁,二为苏联对于创作的限制(例如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国代表《无主之作》),两种对艺术创作的迫害都指向同一个原因——极权。
本片改编自德国作家齐格飞蓝茨(Siegfried Lenz)的作品、世界50大小说《德语课》(Deutschstunde)。《德语课》取材自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在纳粹时期遭到“禁画”的真实事件,是战后德国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更被德国中学列为必读经典。
本片採倒叙的方式,由在少年感化院的西吉被要求写一篇题为〈善尽职责的快乐〉的文章开始,但他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思绪也飘向了早已逝去、在二战期间发生的肃杀揪心的往事。“善尽职责的快乐”这句话贯串全片,片中每个身为“德国公民”的人,都在努力克尽己责,但不是每种尽责的方式都与国家利益相符合。
人要选择服从,亦或追求自由,是当时生活在德国的难题。西吉的父亲颜斯是纳粹党的一员,他经常要求西吉监视画家好友麦克斯,因为当时政府已经下了“禁画令”,但麦克斯仍旧无视禁令照常作画。
“善尽职责”是否就能带来快乐?
或许对父亲颜斯来说,不论是为政府服务,或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都一样会感到快乐。只不过,前者无需面临杀身之祸,只要与政府站在一起,便能掌握他人的生命与自由;也不需要思索自由的意义,成为一个平庸的“恶人”似乎比较“快乐”。
更为讽刺的是,纳粹党人之所以会是“恶人”,很大原因在于德国输掉了二战,若当年轴心国获得胜利,那麽世界的准则将被改写。也因此在片中,即便英军压境,颜斯依旧要求大家整装投入战事,因为他的信仰已经完全服膺于纳粹,他的快乐来自于他如此善尽职责。更因为直到纳粹投降前,他所深信的真理依然完好运行,为了保有这份“快乐”,他必须更加地善尽职责。
颜斯的好友、画家麦克斯所追求的“善尽职责”又是完全相反的面向。虽然政府下了“禁画令”,但麦克斯依旧日日于画布上涂抹,因为画画的能力、产出的画作是他标志自己的最大象徵。绘画表现了他人生的每一次闪耀或蒙尘,不论是画下他与好友颜斯爱上的同一个女孩,将颜斯成为纳粹爪牙的丑态绘出,将髮妻的愁惧遗于白色画布之上等等。他的“善尽职责”是记录世间百态,记录围绕于他身边的爱恨情仇。
这样的记录在当时足以成为罪状,因为每一个不再信任国家的灵魂、每一个不再忠于国家的面孔,对于掌握政权的独裁者来说,都足以撼动政权根基。独裁者害怕那些藏在画裡的寓意,期盼人民永远愚钝与天真,艺术的纯粹在他们眼中複杂得可怕。因此,父亲颜斯与画家麦克斯的两种“善尽职守”终将对撞,而横躺在他们之间的就是西吉。
恐怖的幽魂仍在
西吉被迫与父亲颜斯合作,但却又为那些画作所著迷;小小年纪的他在服从与自由之间摇摆,从未真正地与哪一方站在一起。“善尽职责”的意义,或许直到二战结束后他才逐渐明白。
父亲颜斯在二战结束多年后返家,却依旧按照纳粹当年的规矩行事,将房中的画拆除、烧毁。颜斯是离不开旧时代的人,因为他无法适应新的价值观,也不愿就此撒手任自己的信仰崩解。他固执地在自己可以宰制的范围内,成立一个小小的纳粹社会——而这样的人,直到今日依然存在。
另一个无法脱离旧时代的人则是西吉,因为他明白如同父亲颜斯一般的人仍然存在,甚至可能永远存在。在父亲颜斯放火将西吉过去偷藏起来的画作烧掉以后,西吉开始窃取画家麦克斯新的画作,因为唯有将它们隐藏起来,才能永远保存。
然而西吉忽略的是,这些画作的价值从来不在于画作本身,而是人们观赏这些作品后所得到的启发,那才是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艺术得以改变社会的一种方式。
西吉因为他的“善尽职责”而入狱,然而在监狱中,他或许才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他明白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也终于在服从父亲或追求自由中,找到了自己该走的方向。他坚持写下这段改变他一生的故事,如此他的职责才算圆满达成——这次他不再偷画,而是以创作抚平心中的紊乱,也以创作记录这段价值观摇摆的时光。
腐败的天堂
西吉藏画的房子裡有许多动物的尸体,对比贴在牆上的画作显得特别有张力。这个小小的空间,正是当时德国的缩影,也是所有极权国家的缩影。这些国家弊端丛生,而人们对它视而不见。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是无能为力,那些弊病就如同动物尸体一般,没有人敢触碰,任其越来越腐败。
然而在这些地方,也绝对会有一群“顽固”的艺术家们,不断地创作。不论是以文字、图像,或声音,他们传达自己的信念,也纪录这个国家发生的悲剧;或者更单纯地,想留住当时已经难寻的人性之美。这藏画的屋子是纳粹时代的世外桃源,也是西吉在这样幼小的年纪能够攫住的光辉。
直至今日,即便是转型正义足以作为世界楷模的德国,仍有许多曾经的刽子手未被揪出,更遑论曾经的纳粹佔领地中,帮助纳粹迫害平民的人们。而当今世界仿若回到了战期,困顿的生活与对未来的迷茫,彷彿将再次成为极端主义的温床。导演期待透过《偷画男孩》反思今日的反民主浪潮,提醒人们:若稍加懈怠,1930年代的德国就会再度于世界各地重生。
片子的语言、环境和色调,对我来说都太熟悉又太陌生了。常年生活在西德内陆的我从未见过那样冰冷的海,绵长冬季里虽然天气一样阴冷不见阳光,但是在我住的地方,下倾盆大雨的情况屈指可数。
片子里,Siggi问过画家和姐姐,那栋空了的房子里的人去了哪里,是不是已经死了。画家说,他们一定没死。姐姐迟疑地说,他们是去了更好的地方。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我曾经和一个德国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经历过纳粹统治的祖母从不愿意提起这段历史,只是说,“我们都听到过一些传言,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被带走……有人说他们被装上火车送到了其他的地方关押起来,也有一些大胆的人说他们都被处决了。但是我们都不愿意相信,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了真相……我一直觉得自己对那些人也负有一些责任,保持沉默的责任。”
聊起这些,我有种时空割裂的错觉。我只见过现在我所生活在的富裕、现代化的德国,而那人和人不断猜疑、割席、撕裂的情景,我同时在许多其他地方见过。画家那些讽刺纳粹的色彩大胆的画,已经在简中世界无影无踪的李志或者My little airport,艺术像年轮一样,记载着撕裂的社会如何教曾经亲密的人们越来越远。 有次回看2009年Concert YY 黄伟文作品展,听完有许多同过去不一样的感慨涌上心头。容祖儿唱过《黄色大门》时几乎是泣不成声,而何韵诗唱《痴情司》时做着和当年舞台剧《贾宝玉》一样的造型,并在舞台上讲“红楼梦是一个中国人的悲剧”。从2019到2022,标签和禁忌越来越多,像一道道裂缝横在人和人之间,让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她转战内地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打开另一条事业的道路。她专注社运甚至被捕,不再遮掩自己的性向或爱人,沿着随心随心的路越走越远,向外面世界奔驰。
爱人远去不再回头,青山绿水不再依旧。命运要令我学识奋斗,但我只懂得荒谬。
开场是男主成年以后在监狱中上语文课,然后通过男主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尽职的快乐(主题:为了尽职泯灭亲情、友情,泯灭人性)。
【故事闪回到男主少年时期政府下达禁令禁止画画,而身为命令执行者的警察父亲要监视和自己一起长大的画家马克思(也是少年西吉的教父)。最后教父被父亲告发,画作全部被没收。(40:53秒32%)】~
时间再度闪回到监狱中的现在时,写出命题作文的西吉被认定何以出去了,但是西吉坚持要写完尽职的快乐。~
【时间再度闪回到从前。新人物克拉斯出场,他是自己的哥哥也是逃回家的逃兵。最后四处躲藏的哥哥受伤被父亲亲手送给宪兵。没收马克思的全部画作。搅乱马克思妻子的丧礼现场。自己被英国士兵带走。看到马克思在小屋里画姐姐的脱衣舞写生被姐姐发现。(1:36:25)】~
再度闪回到现在时,监狱里的过成年生日的西吉,收到姐姐的来信后警察劝说西吉只要交出作文就能被释放,西吉依旧不愿出去。(1:38:20)~
【时间闪回到少年时期。已经长大的西吉和即将出门的姐姐遇到了被释放回家的父亲。回家的父亲依旧病态的执行着已经被取消的禁画令,甚至这次不是没收而是直接烧毁。最后连自己以前藏画的废弃房屋也被父亲尾随发现并烧毁。过了一夜,马克思画的姐姐的裸体画像被报纸登了出来,父亲和母亲大怒,双方打了起来,姐姐因此再次离家,临走前问弟弟要不要一同离开,弟弟没同意。弟弟偷了马克思的那副姐姐的画像,被马克思报警调查,无果。在马克思的画展上,西吉想要偷窃雕像,离开的瞬间看到马克思画的自己,忍俊不禁的拿起了那副画,被设伏在一旁的警察抓捕。跑了一路警察没有抓到,在晚上埋雕塑的时候被赶来的父亲和马克思抓获,并在第二天被警察带走。在送往警察局的一路上,尽是战争结束后回家的伤残士兵(1:58:25)】~
时空闪回到现在,即将被释放的西吉带着一大厚摞自己写的命题作文离开了监狱。(1:59:35)
{导演景别节奏:先近景、特写、镜头深入人物内心情绪,然后再对切,结束后跳全景交待人物所处空间环境,然后再切中景。}
父亲尽责贯彻上司的命令,即使泯灭友情、亲情、人情。
西吉从旁观者一步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父亲,尽责的要保护这些画,直至到偷盗被抓的地步。
故事线铺得很好,关于父亲这个角色,冷血执拗,一方面他严格履行他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关乎个人的价值判读。第一次没收画作,是因为“禁画令”,专制统治严禁绘画写作音乐可以传播思想的方式,官方称其为“堕落艺术”,愚民最好统治,第二次电影里也没有明显提出,战后,马克斯要那幅画大概率是为了自己名声大噪的画展,而家人生气,是因为“绘画自由”的问题。寻找边界。三个孩子,克拉斯为了父亲追求的荣耀,被迫成为士兵去杀跟他没有关系的人,他是个逃兵,是个看见动物尸骨就会发抖的可怜人,内心已经极度恐惧被扭曲,父亲代替他们一家人对他抛以冷漠;希尔克像这个故事里大多数的女性角色,沉默善良可爱知性又勇敢,她可以勇敢离开讨厌的地方,对抗家里主宰的父亲;而西吉,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父亲有意的培养“告状”“潜伏”“伪装”里,他古怪阴郁,不知道可以相信谁,也不知道可以被谁相信,他的精神世界是在Max偶然的教他绘画慢慢构建起来的,还有滩涂上的动物尸体,还有海水沙滩,在犹太人被迫“迁移”的住所(这里,西吉爸爸一定也参与了),总之,主宰是他自己。那座房子里,主题就是死亡和杀戮,人们的惊恐,愤怒,这就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而当他的精神花园被父亲有意焚毁,当然应该愤怒,画可以被烧掉,压抑不能,它只会随着心里的火焰越燃越高。
关于西吉之后为什么一直偷画?他习惯了这样把偷来的画藏起来,是怕被发现,按照童年的记忆,被发现之后,父亲会大发雷霆,会运用职权让马克斯陷入困境,家里会冷冰冰,父亲会讯问甚至殴打辱骂又再次让他做卧底;而他和马克斯的关系,在Max因为他被抓走,他履行诺言照顾他的妻子但最后事情败露,又陷入了上面的死循环。他很少说话,愿意做的事就会去做,保护画,帮哥哥,不愿意做的会沉默,会自虐报复自己。即使很多年过去了,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性格和心结又息息相关。
战争结束了,Max是最先放下的一个,他的妻子很早就说过,“当你落入水中时,不会被我们任何一个抛弃”,他帮过西吉帮过克拉斯即使被延斯拒绝也向这家人伸出过手,不计前嫌,父亲是骨子里的自卑心理,他只擅长执行命令,并且靠这个穿上军装,他秉持的心里的正义给他带来了一切也没有比他更善于发挥这些的人。但是谁能想到,一直被压抑的是西吉 呢?
对比起《乔乔的异想世界》,其实是在同一时期外界环境雷同,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的不同性格,乔乔基于善良,而西吉是被造就了扭曲的性格。但是在那个时代,怎么做都没有错,如果西吉一家人和乔乔一样,他们说不定会有一样的结局。虽然,战争的施加者在受害者遭受的苦难面前不值一提,但是西吉的哥哥,爸爸包括自己,都抛出了一个疑问。战争,真的会有收益方吗?
今天跟后浪观影团又看了一场云上放映,好想整个投影仪,浪费了我这堵大白墙。
终于染指上了后浪的电影活动,和现在电影app合作放映,映后嘉宾是看电影的阿郎老师,关注他很久了,终于见到活的了,虽然也是隔着屏幕,但是能感受他对于电影的研究,对于文学的热爱
德国电影,好像是第一次看,以前都是听德语音乐剧,尤其德扎!太爱了!现实主义➕严谨➕压抑
这部片子也是,有些浓浓的欧洲电影风格,写实,严谨,压抑,沉重,但精致,美丽,艺术,深度
Deutschstunde德语课
读法:diu te si dangde
以前只会Ich liebe dich和Ich liebe dich auch、nien…… 现在又学了个长单词。真心觉得德语很好听,以前没学后悔了都
说下电影,很平静,很让人喜欢
枯藤老树昏鸦,二战德村烧画
一部非常适合秋天看的电影,昏黄的色调,阴暗的光线,枯萎的植物和沉重的战争侧面表现,所有元素综合而成的压抑之感尤为浓郁
但是大场景、空镜、海边、天空这些画面又如油画般唯美,让人心情开阔,极为舒适。每一帧都不舍得删除,都能当朋友圈背景图。
“这画是病态的”
烧画,成了德镇版的焚书坑儒,它是对艺术的抵抗,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压制与否定
在这其中,画出优秀画作的画家,男主1号马科斯,就成了牺牲品,他的画每一幅都很好看,却都离不开被销毁,被处理,被撕碎,被燃烧的结局
烧画这一段,不禁让人想起了燃烧女子的现象那段,都充满着浓浓的衰败感。
开头那段“尽职的快乐”还没get到是意思……原著里的梗吗?
开头的倒叙,再到中间插叙,然后回归现实,节奏很慢,平平静静地讲述一个“画作检查制度”的人性过程……
镜头太美了,想再看一遍
故事里头基本没出现战争的场面,但战争的气氛一直阴森恐怖。
这头怪兽一直隐蔽在墙角窥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来肆虐一番。
当年的德国,全民皆兵。
要保证上下一心,还是用了很多的手段。
禁画,大概只是其中一种。
一幅画,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就能动摇整个统治基础?
或者只是害怕吧,一切有可能动摇权力的,都应该扼杀在摇篮中。
因为这一纸文件,两位好朋友从此分道扬镳。
一个是制度的捍卫者,一个是自由的捍卫者,矛盾不可调和。
但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到底谁有理,有时候得看“拳头”。
你认为有理的,哪怕是真有理,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只能给我憋屈着。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位画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报复朋友,画家倒也是做了些不那么光彩的事儿。
这也导致了和小男孩的决裂。
故事中的“画”,基本是无处不在。
这或许就代表着来自底层无言而苍白的抗争。
故事中的老爸,是个不折不扣的“制度执行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冒犯”了制度,那也得铁面无私。
这“可贵”的精神难道一点也不香吗?至少当权者很喜欢这样的。
人类学会思考,上帝都要哭泣。
人民学会思考,上帝不知道应不应该哭泣。
这位父亲,并没有那种明知不对但无法反抗的纠结。
是个彻头彻尾的“走狗”,哪怕“禁画”已经废止,他还在愚昧的坚守。
满清遗老,德国也曾有过。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可是,洗脑这回事儿,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权者倒台了,另一个又上台了。
思想统治这回事儿还得继续。
故事里头的男孩,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还得写一篇作文。
《尽职的快乐》,你写了没?
没写?那赶紧啊,专家组在等着呢。
或许是因为海浪,滩涂,沙丘,高而枯的杂草,火焰和画作,这部片让我想到《燃烧女子的肖像》。色调和质感也都是很好的,但叙事,就像不少人说的,后面没有交代清楚,我需要细想、分析后,才明白西吉偷画是因为「被迫失去、被剥夺」的ptsd,而非他爱那些画爱到想私藏。西吉的这个动机很重要,它与父亲战后依然烧画的行为相呼应,让父亲不仅仅是对体制和规则僵死的盲从,而是点明:战后社会中每个人都带着过去那个异化人性的社会的伤痕在生活。由此,这部片的反思上了一个高度。
时代的烙印 正直的邪恶 我不喜欢这里面的海 太冷了
无可挑剔的镜头语言,毫不留情地一帧一帧刻画着人的天性、兽性、奴性
你偷画,我藏画。你虐待我,你折磨我。母亲只是在一旁沉默。我不知所措,难以分清对错。我的姐姐独立勇敢且叛逆。我还有一个教父,他教我绘画,他带我看落日海边的夕阳。你们让我的灵魂撕裂又愈合。然而撕裂的灵魂终究不能还原。坚持要写完最后的作文,忘不下被带走的哥哥。埋在土中的舞女,沙滩上惊起海鸥。
他孑然一身,没有爱,在那个没有稳定价值的时代里。
根据德国二战后最知名的小说之一——伦茨的《德语课》改编的同名电影,在考究的摄影、充满意识流和象征色彩的影像手法,以及充满张力与压抑氛围的戏剧意象营造等方面,让人印象深刻。几位主角的人物塑造与表演都可圈可点。唯一的缺憾是最后半个多小时节奏略快,对人物性情转变交代不足。而影片内容本身,正是二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德国电影反思极权主义、反思权力对人的异化的思想文化谱系的一部分。恪守职责与遵从内心道德律之间的矛盾,国家法制与私人情感之间的矛盾,家庭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等,在影片中都展现无余。值得反复回味与沉思的好电影。
恪尽职守之恶,主线竟然不是“德语课”。活在这样的家庭太压抑了!为什么一家三口不把父亲杀死?纳粹余孽思想未灭,典型日耳曼长相的Ulrich Noethen饰演铁腕纳粹军官简直天作之合,不寒而栗。被破坏没收的画作,遍地海鸟骸骨的破屋,一望无际的海滩,平静寡言的影像,以阴郁唯美、恰如油画质感的摄影映现,挤压出沉郁窒息的基调,奈何节奏和场面调度把握失彩。小男孩长大了好帅!终于等到出场的Louis Hofmann小帅哥哭唧唧弱态我见犹怜。(年初的《波斯语课》,年末的《德语课》。渴望多年奈何都无缘,终究等到这一天,天时地利人和,逮到机会来到港澳“特供”德国电影节!去他爹的北京特供德国电影节!)@德国电影节澳门站
3.5 可能是属于德国民族更擅长的命题作文,平庸之恶在此处题为“尽责的快乐”,抓耳挠腮的男主回首自己在滩涂边的童年,交出了一大摞笔记本答卷,电影的情绪很大程度依靠环境来展现,除了父亲离开后有大家都有一丝欢愉轻松,其他时候基本音乐都没,色调黯然压抑,天气永远阴沉,海边的飞鸟只剩骸骨,连长长的秋千都倚着被禁锢的悲伤灵魂,剪辑干脆利落,没有废话,绝望到骨子里时,人也许就像临终的邻居一样,只能故作欢颜对你说一句:“多陪陪他。” 节奏略显不均,如果前半程加紧一拍,后半程放慢一小步,多些阐释与铺陈小男主的性格转变就更好了
大人如何把孩子逼疯,又让孩子来负责
电影本身还好了,说是隐喻,差不多也都快明着来了……观影交流请的大佬非常推崇,但我恰好一直对这种手法不太感冒,并不觉得有高杆到哪里去
一个海旁滩涂,两户人家,折射出第三帝国对文化和人性的蹂躏和摧残,父亲的人设代表着反人类的第三帝国。摄影上的考究给影片增色不少,每一帧都犹如一幅油画,紧贴主题。有点惋惜的是,对儿子长大后的心理变化刻画不够,略有跳戏。
纳粹影响下的畸形的家庭模板,父母都是不正常的,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男孩从受父亲霸权控制高密到救哥哥护教父反对父权,这都挺清晰的。但是直到男孩过渡到青年时期这个转折出现的时候,一种突然到来了。男孩小时候长期受到的影响是应该要有所体现的,比如他偷偷拿走教父的画,把撕碎的画收起来等等。可青年了却直接窃画,这个行为应该是没有任何铺垫,是直接给的。一个少年被毁灭的故事应该不会在这么重要的节点上没了细节啊。片子的摄影确实好。
按照弗洛姆的说法,有种人希望通过成为类似国家民族这样的大幻想的一部分,而消除自己的无力感,而有的人是通过掌控别人来消除自己的渺小感。纳粹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西吉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同时,对权威的顺从也是导致人的异化的原因之一。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爱国主义与民粹都是有精神病症的人。可惜的是西吉这个孩子。想起了文革中张红兵举报自己母亲,并导致自己母亲被枪毙的事,都是一样的,都是得了精神病的人。
非常有力道的一个故事,特别高级,但是片子最后半小时的节奏在改编上显得略仓促,男孩长大后的心理变化有点跳,但这正是这个故事的厉害之处所在,如此处理就显得不够细腻,让主题的冲击力变弱,可能是原著小说改编难度太大吧。男孩游走在父亲和画家时间,在两个男人的对抗中,画家也没有比父亲这种人善良多少,甚至更糟糕。
片名《德语课》不够有概括性,反而是德语课的作文题~尽职的快乐更能概括影片内容。影片讨论了二战纳粹德国文化高压下的一个小乡村的故事,为了尽职男主的爸爸(警察)不分是非对错,不讲亲情友情,残忍对待自己的朋友、孩子。很久后上级的画画禁令停止后,他还继续执勤,继续仇视画家,烧画,而男主也继续偷画藏画。父子俩都犯了后遗症。每个工作都有职责,但是一些特殊时期,我们能否分清是非对错,尽职就永远是对的吗?影片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灰色的的画面,有些压抑但又不至于喘不过气,故事也不血腥,值得一看。是二战反思题材的重要作品。
三个被战争所束缚的男人啊,传统的德国对战争反思,片中几乎看不到什么二战或纳粹的痕迹,但又处处刻画了他对人们的影响。画面是老传统的风格,配这部电影在合适不过了。
尽职的“快乐”,可见战争与极权逼人疯狂。
文大革命也不是只有这里才有,摄影还不搓。
鲜明可见极权政治对个人、对艺术的戕害。鸥鸟、滩涂与大海横贯电影始终。全片色调暗沉、昏黄,可在父亲离开后,那片海水都变得清亮起来。男孩阴沉地骑着自行车,一遍遍沿海而行,这样的镜头占据了他孤单、摇摆的整个童年。联想起《劫掠欧罗巴》这本书。
看着他从一个小孩长成大人,感触很多。喜欢他姐姐和那个舞者。他教你画什么?画痛苦的感受。这句台词有惊讶到我。或许这就是画画的意义吧,是安慰,通过描述痛苦去消解痛苦的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