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金属之声

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里兹·阿迈德奥利维亚·库克保罗·拉西劳伦·利德洛夫马修·阿马立克克里斯·佩尔费蒂迈克尔·陶威廉·泽法尔茨亚历克斯·基尔戈尔杰米·加扎里安

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

剧照

金属之声 剧照 NO.1 金属之声 剧照 NO.2 金属之声 剧照 NO.3 金属之声 剧照 NO.4 金属之声 剧照 NO.5 金属之声 剧照 NO.6 金属之声 剧照 NO.13 金属之声 剧照 NO.14 金属之声 剧照 NO.15 金属之声 剧照 NO.16 金属之声 剧照 NO.17 金属之声 剧照 NO.18 金属之声 剧照 NO.19 金属之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一个摇滚乐队的鼓手(里兹·阿迈德)突然发现自己失聪,他的乐队搭档露(奥利维亚·库克)和他都很懊恼,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影片去年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作为导演处女作获得媒体好评。

长篇影评

1 ) 听障人士的观影体验

我是14岁左右听力开始下降,并开始佩戴助听器。

主人公的感受我或多或少也都经历过。但现实和电影往往相反,平静与接受是常态,但哀怨与愤怒也会常常闪现。

形而上的观影体验上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自我救赎自我和解的故事。

但具体意义上的我只能说,电影对于听力损失这件事的表达上与别的作品中失去家人,失去尊严,失去双腿等等,失去别的东西时的表达太过于如出一辙。

得出这个感受可能是因为我真的失去了听力。但还是希望以后出现同类型作品时候在感触上能更深刻一些吧。

2 ) 坦然面对一切,不再纠结

(此文由手语讲述翻译成汉语)

我用手语讲观后感,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尝试这样的想法:先打手语再转写成文字,可以比较一下手语讲述和文字写作有什么区别?对我这样的听障手语使用者来说,是哪种表达方式会比较自然?

前些时候下载了《金属之声》电影,一直忙着没有时间看。直到一位好朋友催着我要好好看这部影片,我朋友和家人都支持我植入人工耳蜗。于是,我终于找个时间好好看《金属之声》,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故事。

我结合个人感受用手语讲述的观后感可能有些剧透,本人经历和感受比较特殊,读者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看不看。

一开始就描述一位主角……对了,我的手语讲述为什么不提主角的具体名字?这其实是手语的一个特点:打手语讲某某是以"以貌取人"方式抓住对方的脸型、身体特征赋予手语名字,不会直接给出具体姓名(其实是因为有些姓名无法用手语直接表达)。

好了,继续说下去。那位主角(鲁本)和女朋友(露)都是做音乐的,男方击鼓,女方唱歌,他们有自己的房车,吃喝穿住都在车里,经常到处跑,搞搞演唱会挣点钱,还卖些东西比如小礼品等等,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

有一天,那位主角击鼓时候发现自己听力下降,去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检查,发现他听力确实下降,不能再恢复到正常水平。主角急切问医生,能做什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听水平?医生明确说他听力已不可恢复,但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维持正常听力那个状态,植入手术需要6-8万美元。这笔数目对他来说非常昂贵,又没有什么积蓄,对此非常纠结和犹豫,要回去和女友商量。

自从他听力下降之后,女友都是先用笔写下要说的话再给他看,他看后开口说话表达想法。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他们来说非常费劲。

主角是靠击鼓为生,零听力几乎做不了什么音乐工作,为此而烦躁,甚至脾气大暴发。他女友跟一个聋人社区联系,希望能改善一下他的烦躁心态和暴躁脾气。社区负责人(下面简称“老人”)也是一名听障者,因为他参加越战,炮弹落到他耳边爆炸致聋,但保留了之前的说话能力。老人说主角可以去社区适应失聪生活。

老人跟他交流的时候,背后有一个屏幕能够显示老人说话声音的内容,这样他能看文字了解对方想法,省去笔谈麻烦。那个设备并不是自动语音转文字设备,是美国很早就普及的人工速记设备,人工速记员在幕后听着讲话人的声音快速打字,输入的文字会有所延迟,但比较准确。

老人给他提出一个要求:入住社区,一不能用手机,二不能上网,还要呆很长时间。最后,她女友租了一辆车回家,只留下他孤独一人在社区里。

在社区里聋人们聚餐的时候,他们彼此用手语交流,有说有笑。他在当中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感觉很孤独。后来他虽然学会一些手语,仍然感到不快乐,孤独感始终伴随着他。老人找了一个备有纸和笔的房间让他单独待着,并教给他一个法子:如果无法平静,就用笔写下心情,这样可以慢慢找到一个平静时刻。

主角尝试多次,始终无法接受,不断回忆着和女友相处的那些美好时光。后来他下决心变卖心爱的房车以及乐器、生活用品,悄悄地去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是还没等手术伤口愈合,他又希望能够赎回那辆房车,于是回到聋人社区找老人希望能借一些钱,老人拒绝了他的请求。老人意味深长说聋人社区本是给失聪的人们一个平静,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聪事实,这是他们和社区的重要信仰之一;主角却不能接受这一切,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将导致他们的信仰消失。最后,他黯然离开了聋人社区。

老人曾提到他的手语名字是"猫头鹰"。猫头鹰象征不安,正好符合他的心态和性格。

等到人工耳蜗开机一段时间后,他找到女友家并住几天。女友家里开了一个朋友聚会,他此时发现带着人工耳蜗一对一说话能听清楚,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却听不清别人说话,这正是人工耳蜗的局限所在,即使最好的人工耳蜗并无法恢复到正常人听力。他终于明白昔日时光不再回来,当和女友相视的时候,他心里流泪流血。等女友睡觉的时候,他一个人又悄悄走了。

他无目标游走着,周边充满乱七八糟的声音。他找了一把长椅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一切,嘈杂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最后他拿下人工耳蜗体外机,此时此刻他竟然感到了一段平静,正是社区那位老人所希望他的那样……

我也是聋人,跟他不同的是小时候就因为发烧打针致聋,第一次入读聋校,初次看到同学们都用手语交谈,又害怕又好奇。后来因为年龄小,很快接受并习惯于这一切。

但聋校毕业后走进社会却发现自己无法跟正常人流畅交流,不能表达所想所要,很多时候需要笔谈,对方也需要有些耐心和爱心才能认真交流,沟通障碍重重。幸亏科技发展很快,可以上网用文字交流,又用上语音转文字,给我们听障群体的就学就业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是即使拥有这一切,我们的沟通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正常人更习惯于用语音交流,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打电话和面对面交谈来解决的,他们甚至其中而不知觉。我虽然是一名手语使用者,但更清楚除了专门从事聋教育或手语工作之外,正常人学手语是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根本不可能奢望他们学好手语跟我们通畅交流。

所以我们必须从狭小的交际圈子跳出去,更现实去认识这个“残酷”的美好世界,我甚至考虑过做人工耳蜗手术,从头重新开始呀呀学语……然而,《金属之声》给了我一个启示:

即使戴上人工耳蜗,也永远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可以做到通畅交流。首先要让自己“平静”下来,“平静”其实就是认清失聪生活的真相,摆正自己的身份定位,坦然接受一切。

我现在可以坦然说,我是一名听障者,习惯跟聋人同胞用手语交谈,和正常朋友手口并用交流,与领导同事用文字交流(信息必须准确,不耽误工作)……人工耳蜗手术,我到了合适的时机也会去做,但只是改善听力状况,聆听一些声音,享受快乐音乐。谁也无法预料此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也不知道,还是顺其自然吧。

3 ) 【视频】干货!《金属之声》全片解读!

陈小姐:2021奥斯卡黑马佳作现身!全片读解!

影片是在亚马逊流媒体上的线。一上来很猛喔,一场重金属音乐的现场演出,乐队一共就两个人,他们是影片的男主女角。金属乐非常复杂,分好多好多流派。短短一场戏,有几个标志性元素可能可以帮助观众迅速做一丢丢判断。他们应该属于重金属音乐中的死亡金属乐。这种音乐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超高速、强有力、攻击性的鼓点,另外主唱的演唱几乎不带旋律感,而是以一种近乎咆哮的方式嘶吼。在歌词方面,死亡金属乐写的内容总是会涉及到一些极端的行为。还有,请注意,男主角最显著的正面纹身是please kill me,切一个房车里的镜头,让你注意女主角手臂上的自残痕迹,表示她有自我毁灭的倾向。点点滴滴均暗示着强烈的死亡符号。这些信息都在最短时间帮助着观众建立对人物的判断。

好的导演不是用台词叙事。好的导演就是懂得用视听语言叙事。有观影经验的观众,要习惯接收到这些信息。这又是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今年的奥斯卡绝对不是小年啊,新人辈出!

他们生活在一辆房车里,以巡游演出为生。平日里两人的闲谈话题也会时不时涉及死亡,聊了以后,有些话就会直接变成他们的歌词,soulmate,很令人羡慕。又是一站巡演,两人在做着准备工作,影片到这里,我都以为这是一支音乐题材的电影,但是很快剧情直奔主题。男主人公,鲁本,忽然失聪了,原来矛盾做在这个点上,一个鼓手失聪了。鲁本非常惶恐,他独自去药店咨询并迅速接受专业检查。女友也很崩溃,决定立刻停止巡演,把他送去一个失聪人士的互助社区。

离奥斯卡颁奖日期越来越近,所以我最近集中看了大量的奥斯卡各奖项入围影片,与上一个读解视频所推荐的《thefather》一样,这部作品也拿了6个重量级提名,我记得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音效,最佳剪辑和最佳原创剧本。我看了以后的感觉,这是一匹十分值得期待的黑马级的作品。这个片子,男主和男配都太强了。甚至让我时不时去对标那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今年,看了《father》,原本以为安东尼爷爷的影帝已经稳了,但是鲁本,演得太好了。今年的演员奖竞争超厉害喔。而且根据经验判断,最佳男女主最后也很有可能颁给《蓝调天后》的两个黑人主演,因为奥斯卡真正的风向标——工会奖,已经揭晓喽。

乔是失聪社区的精神教父,在他的组织下,社区无偿为失聪人士提供住所,教他们手语,组织他们互助。突如其来的失聪让鲁本陷入绝望,女友为了让他安心留在社区,毅然离他而去。鲁本勉强开始了他在社区的生活,导演很有耐心地细致展现了这群弱势群体在深林中的生活内容,他们的世界虽然无声,但是他们很快乐。

一个以声音为生计的鼓手,失去了他的声音,等于失去了世界。影片经常用音效模拟出鲁本的主观听觉,让观众切身感受那种什么都听不清,仿佛被蒙在鼓里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忽然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鲁本很郁闷,超郁闷。剧作对主人公心理刻画的走向是合乎人之常情的,你非常能够感同身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绝望。乔带鲁本来到手语学校,手语学校有个漂亮的女老师,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这个片子的演员真的都非常好。

思路那么清楚、表达也那么清晰的影片,难以相信这又是一个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导演耐心地展现鲁本在失聪后的郁闷,有些怪怪的乔,可以说是他的心灵导师。他要鲁本学着安静下来。乔在一开始就说了,这里修复的不是一个人的听力,而是一个人的心灵。影片就此构筑起了一对矛盾,也是本片深刻的主题,到了这里你看出来了吗?鲁本的进展是做在与孩子的一场对手戏上面,这里也设计得很好,闷闷的金属振动有点像鼓声,这是他第一次在这个世界为自己找到了一丝存在感。

鲁本开始渐渐与这个无声的世界交融了。他开始能坐得下来了,可以写东西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很纯粹的、不带功利性的交流,其实是非常可贵的,非常温暖的。导演处理得也很纯粹,很节制,不煽情。乔看到鲁本的状态越来越好,提议他留在这个世界,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鲁本忍不住又去网上找女友的视频,他疯狂思念女朋友,他想念外面的这个有声的世界。

让他重新听到声音,当代医学不难做到,只是需要钱。鲁本变卖了他所有的家当毅然去做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乔对他非常失望,他拒绝再为鲁本提供帮助,把他赶出了社区。当观众第一次跟随电影声效,跟随鲁本重新获得世界的声音的时候,我也与他一样激动不已,但是他听到的始终是一个失真的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呈现出一种尖锐的金属质感。

鲁本飞到法国,找到女朋友的家。女朋友其实是富二代,不得不离开鲁本的她,回归到了布尔乔亚的生活中。当天刚好是女朋友父亲的生日party,昔日的重金属女王不再嘶吼,而是唱着忧伤的法兰西香颂,曲调与歌词都暗示了两人情感的分道扬镳。两人分手的戏也处理得隐晦而含蓄。女友的造型变了,她从前染白眉,长发及肩,手臂上遍布伤痕。如今她活脱脱适应了白富美的新角色,俏丽的短发,漂亮的眉毛,不再伤害自己,讲优雅的法语,唱香颂。他们曾经那么要好,无话不谈,空气在他们的交流时不会冷却。但现在,他们已不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一场高明的分手戏,其实不需要太多。能懂的观众可以懂。

鲁本离开了女友家,他在街上坐了下来,看到一群孩子。他开始思念失聪社区的孩子们了。影片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非常高明。教堂的钟声传来,在鲁本听来,仍是刺耳的金属之声。他终于,主动摘下人工耳蜗……世界忽然安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其实一直在说,不能这样结束,我靠你这样结束我抽死你鸭。

影片,结束了。

眼前一黑,我又一次体验了被一脚踹下山崖的感觉。

从6个奥斯卡奖提名可以看出,这匹黑马处女作有几个显而易见的看点,也是影片极大的优点。技术层面,影片的剪辑、声效非常出色。影片的对白量不大,因为是描述一个听不见的世界,所以要靠镜头来讲故事,出色的剪辑让叙事很清晰,人物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声效很用心,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境遇。两个表演奖的提名是对演员的充分肯定,男主是英国演员,也是一位说唱歌手,生于198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鲁本这个角色在表演上很有难度,镜头数量多,几乎整个影片是他的独角戏,大量内心的激战,深沉内敛的情绪处理,他太棒了。男配在饰演一位古怪的心灵救赎者时,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寥寥几场谈话戏很见角色性格,据传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失聪人士,所以他流利的手语很可能源于真实生活。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关涉弱势群体,但是,如果导演把重点做在对他们给予同情,那就真俗了。他们,不需要同情,需要同情的过得猪狗不如的是我们啊!如果,这部影片仅仅只有简单的一个鼓手失聪的故事,它是不可能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的。

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觉得是一匹黑马,是因为在一个失聪的表层故事下,我又一次看到作者探讨了困扰当代西方知识分子永恒的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昌明,真的能带领人类前往更美好的家园吗?其实,这部视听语言极其朴素的作品,探讨的问题与炫目的英剧《黑镜》,和我读解过的美剧《西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

影片中指代科技的是现代医学,指代精神家园的是林中失聪人士的社区。现代医学,尤其是西医,哪里不好医哪里嘛,对吧,哪里坏了换哪里,几乎可以说是现代人的上帝,而科技这个“上帝”究竟会把我们带去何处?

我生活在上海,以中国现在的国力,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所出产的文艺作品,怎么能不去触碰人类共同的痛点命题呢?不知道托了谁的福,还真没有。只看到新外滩滨江带多漂亮,房价有多贵。

所以,难得出一两个娄烨,探讨都市现代性,不容易啊。

西方最前卫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均是指向这个主题。因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可以说就是西方当代哲学的核心中的核心。对于这部影片的理解,我觉得可以借用当代活着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观点,不应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而应强调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失聪社区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貌似回复到了一种前现代的纯粹和美好。然而鲁本强烈的要回归正常生活的欲望还是促使他倾家荡产拥抱了现代医学,将科技奉为上帝的他,却永失所爱。故事的走向是一种作者态度,是意识形态,是创作立场。

最后,街上的孩子指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交往关系,头顶的教堂钟声指向的是精神世界,是信仰,是家园。这部作品好就好在,提出了思考,但并没有尖锐的批判性,导演只是让鲁本摘下了耳蜗,在影片的最后,重新思考他的人生抉择。

所谓“金属之声”,象征的正是这个物质世界露出来的本质材料。这个本质,真的是我们想要去往的方向吗?

4 ) 《金属之声》——矛盾满身,此为人

金属之声

一、关于自己的矛盾:

“理想生活——意外、不如意(失聪)——愤怒、偏执——尝试接受——不甘——抵抗——接受不理想生活”

这历程,和很多人的生活有挺多的相似,不相似的部分在于,我们很多人在接受“意外和不如意发”生前,从没有到过自己内心中理想生活的状态。

从未得到,与得到后再失去,世人与主角的各有各的不幸。

二、关于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主角面对失聪采取了向外寻求解决途径

“失聪人群社区”面对失聪,选择的是向内寻找解决途径。

借由管理人之口说出的“教会资助的是有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信教的人”,表现了

但是在解决路径上的本质分歧,使得原本没有矛盾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隔阂。

即“世俗者”与“非世俗者”之间存在原生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不会因为人们的是否善良而发生改变。

更宏观来看,其他原生对立的人群也是同样,即便各自群体内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理念的不同,无法达成一致。

此为世人与世人的矛盾。

三、关于自己和爱人的矛盾

主角的抗争是为了能够和爱人回到过去“流浪”的生活,但在爱人在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状态以后,选择了更简单的生活方式

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本质是人对于生活理性思考的结果,

当观众也平静接受男女主角分开时,便构成了观众自我的“爱情”和“理性”之间的选择

四、最后

金属之声既是一切的开始,又是一切结束,当主角选择把欺骗大脑的拟声设备摘下时,他又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未曾到过的境地,

我们所面对的生活亦是如此,经历过了,然后只能继续想着未知出发。

5 ) 穿透金属的阶级与伤残之痛

整个片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失聪人士的视角,优秀的音效配乐让观者模拟还原了听障人士的环境,我自己确实也有一个有听觉障碍的亲戚(虽然尚未到使用手语的地步),所以这一点体会很深。

此片一共讲述了两个视角:一个是残疾人的,一个是底层平民的。

影片的结构是由男主失聪起因,寻求帮助加入救济会,自己卖掉房车乐器做助听器手术,跟女友再会,最后独自取下助听器结束;其实仔细分析会发现,几乎是每一环都和男主的阶级身份有关,之所以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才加入免费的救济会,身份差距悬殊才只能和女友分道扬镳。男主想做的,也不过是想从听障人士的身份回归“正常人”的身份,所以在男主卖掉房车,寻求救济会主席拉西桑借钱之后,拉西桑会质疑他你是否吸毒了(因为拉西桑之前因为酗酒而妻离子散)

拉西桑拒绝借钱并且怀疑鲁本吸毒

两者观念不一样的核心在于,拉西桑认为本身听障群体和正常人是没有区别的(可以理解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毕竟是基督教的救济会),而鲁本认为有(鲁本是无神论者),并且自己想迫切的回到“正常人”的群体中,所以拉西桑最后忍痛拒绝了鲁本想再借助的请求。其实这一点在前面鲁本修房的时候就提到过了,拉西桑认为不需要修,一语双关我们也不需要被人为的“治疗”

这个差点哭泣然后强忍住的表情令人心疼,演的太好了

当男主从美国飞到法国老丈人家里,出现在聚会上时,他这两种身份的差距在女友亲友面前暴露无遗(穿着和耳后的助听器)

鲁本注意到女友的困惑和难堪

女友露跟随她父亲演唱优雅的法语歌,这对曾经玩金属的人来说真是一种讽刺

由此,男主的悲剧性就更加体现出来,现在既无法融入“正常人”,又不能再回教会跟随他们的理念,他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财,也失去了谋生的本事,最终在人声、金属的升噪之中听到了教堂的嘈杂钟声——这时的教堂意向很有意思,既是点睛的金属敲钟声,教堂又代表着救济会本身。

讽刺的变调钟声像是在嘲讽男主花光钱做助听器手术一般

所以最终男主脱下帽子摘下耳机,自动放弃成为“正常人”。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虽然男主片尾的行为非常金属,有反抗精神,但是之后呢,字幕过后,丧失了生存技能和最后一点钱的他,或许只能穿梭于大街上领取政府的救济金过活。

不过谁在意一个没钱的聋子呢。

6 )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失去究竟是人生的残缺还是必经的过程?

换个问法,失去什么人生才算不再完整要人怜悯?

我觉得Sound of Metal在片名双关,结构互文,台词沉心的基础上,其实探讨了这个更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虽不是音乐人,但看着Riz Ahmed(Ruben)外星人一样的大眼睛,我们却依然格外心痛~

片中Ruben失聪后如同失去人生的执念,多多少少人都会有,只是筹码没有那么大; 互助会一样的庇护所则提供了一面完美的镜子,没有什么需要修补,也没有什么需要找回,只是人生需要学会新的体验,走进新的角色~

女友Lou的出现和离开也同样给出了对待失去的不同行为,当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时,救赎的方法是付出微薄的所有接纳一切,还是斩断羁绊让对方成熟面对~

片子尝试用Ruben两种人生观皆有的体验,以及争议性地用addiction来比喻对鼓手生涯的追求,来留白对于失去命题的答案,让观众跟着金属声走向静寂的同时,听见自己的内心,得到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人生即是失去,听障人士应当只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救过命的感情终将在对方报完恩后失去羁绊。

听上去残忍,但就像歌里唱的,去挥霍和珍惜是一件事情…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7 ) 摒除杂音,静听内心

北京时间4月26日,第9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电影《金属之声》摘得「最佳音效」桂冠,在颁奖季又拿下一个声音类大奖。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听觉层面的感受才是这部电影所希冀突破的关键所在。

《金属之声》并不是第一部聚焦于听障群体的电影,但或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那一个。

面对这样一部由听障演员、听障语言(手语)和听障文化所构成的剧情片,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贝克尔在同期录音和后期制作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以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听觉世界」。

这一期莫非听电影,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在颁奖季名声大噪的作品,是如何使用声音设计为电影抛光的。


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

本片的主角鲁宾是一名重金属乐队鼓手,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中给他的听力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在一次巡演途中,他骤然失聪。

面对突发状况,鲁宾毫无准备,这一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仅仅靠「看」显然是很难理解的。

声音设计师尼古拉斯曾担任电影《地心引力》的拟音师,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能够注意到那些真实存在却很难被察觉到的声音。

为了还原真实的失聪体验,尼古拉斯在拍摄时大量使用了接触式麦克风。和传统设备不同,接触式麦克风通过物体的振动而非空气传声来拾取声音。这些经过特殊设计的微型设备被置于演员里兹·艾哈迈德的嘴巴里、靴子中,以便收集由身体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

技术本身并非奇观,恰到好处的使用赋予了它意义。以鲁宾为代表的部分听障人士感知声音的方式与接触式麦克风的工作原理相得益彰。

失聪初期,鲁宾的内心狂躁不安,彼时的他还在受「听觉」控制,但在乔的指引和听障社区同伴的帮助下,鲁宾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鲁宾通过拍打滑梯来和社区里的孩子交流,或许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仅从听觉角度来讲,这一声音对于二人和观众来讲都微不可闻,但有节奏的振动感却能够经由滑梯传递出来。

小男孩趴在滑梯上,感受它的振动

这也是鲁宾从「听」声音到「感知」声音的转折点。打鼓和敲镲的声音逐渐由一种外在的声波振动转变为他内心的节奏,尼古拉斯所使用的录音技巧和捕捉到的真实且自然的声音,使这一变化不再抽象。

声音是一种记忆

乔曾告诉鲁宾,越战时一颗炸弹在耳边爆炸致使自己失聪。几十年过去,他仍记得那一刻在耳边响起的音乐。

对于像乔和鲁宾这样后天失聪的人来说,声音是一种记忆。

为此,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采访了多位后天听力障碍者,根据他们的回忆来构建听力受损后的世界——来自外界的声音并非会被平均地削弱,而是过滤掉了大多数高音,只留下低频的部分。

为了使观众在听觉上沉浸其中,尼古拉斯及其团队通过混音重现了这一感受,声音传入观众耳中就像沉入水底一样变得又低又闷。

但尼古拉斯并没有将这一技巧应用于整部电影中,而是让声音随着剧情的进展变换。

药店里,饭桌上,教室内……观众所听到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沉闷且夹杂着带有金属音色的噪音。这一声音选择的背后是视点的移动,观众得以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中自然地切换:有时是鲁宾听我们,有时是我们听鲁宾。

钢琴演奏声时而清晰,时而沉闷

这种变换也体现在声音响度的强烈对比中。

电影开始时,鲁宾起床使用榨汁机和擦拭器械的声音十分清晰。但随着他听力的恶化,这些声音逐渐消失了,生机勃勃的清晨变得寂静起来。

这一时期的鲁宾难以忍受低分贝环境,「发出声音」是他证明存在的方式。为此,鲁宾屡次通过嘶吼来制造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显得格外突出。

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回忆的边界,也在声音变换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听障社区与「无声」文化

在演员里兹看来,使用手语交流时,人们能够看清对方的表情和肢体的律动,彼此之间很难有所隐瞒。

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感也体现在了声音设计中。

鲁宾首次参加听障社区互助会时,房间里充斥着人们打手语发出的肢体与布料摩擦声,窗外的虫鸣也清晰可闻。在这里,环境声得以被凸显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鲁宾都生活双重屏障之中:丧失听力使他无法像从前一样生活,不懂手语又让他难以融入听障社区。

但正如乔所说:听障并非是需要修复的问题,真正的阻碍只存在于人们心里。听障社区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鲁宾的任务就是学习去做一位「聋人」。

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声音的选择和鲁宾的心境完美契合。

乔向鲁宾解释听障社区文化

初入听障社区时,集体生活一定程度上抚平了鲁宾的暴躁,有关女友露的消息却又让他焦虑不安。在这段时间里,声音的变换显得混乱且嘈杂;

当鲁宾失望地发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不能让他听到如往昔般动听的声音后,人们所享受的音乐、宴会甚至于女友露的歌声,也都变成了刺耳的噪音。

在为人工耳蜗设计音效时,尼古拉斯将录制好的声音分层,去掉了其中令人舒适的部分,并将剩下的声音重新组合为令人抓狂的金属噪音。这无疑是本片在听觉上最令人不适的部分,此时的鲁宾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

影片结尾处,经由人工耳蜗传来的教堂钟声像敲钹声一样回响着,鲁宾摘下了助听器。电影里的一切声音都被擦除,仅剩鲁宾眼中的画面和屏幕前观众的呼吸声。

即便是对于完全失去听力的人而言,真正的「无声」时刻也很罕见,此处的声音处理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化表达:在这一刻,鲁宾仿佛抵达了乔所描述过的「上帝之境」,那里有着他所从未体验过的平和。

鲁宾在公园里摘下助听器,望向四周

如果说手语冲破了沟通障碍的藩篱,人们借助它来理解彼此,那么本片以「有声」表现「无声」,在声音设计上作出的尝试也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并未在鲁宾「乐队鼓手」的身份上着墨太多,但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却贯穿始终——从燥烈的金属乐到刺耳不适的噪音,当它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被渐次打破,那些深埋于心底的声音也变得清晰起来。

短评

【4星】沸腾躁动的生命,突然戛然而静,改变的不止入耳的声音,还有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耳聋并不是一种残疾”,咖啡甜甜圈纸笔,我也想在大钟塔下,这样近乎无声地只身静坐,不受纷扰,去思考自己的未来,去感受被忽略的事物。奥斯卡“最佳声音效果奖”,应该很有竞争力;支持男主提名。

4分钟前
  • 达远
  • 推荐

看了一半觉得还是那种很套路的美国独立创伤片的拍法,没想到在第三幕去了法国以后开始渐入佳境,无论是派对唱歌的那场戏,还是最后的收尾,都处理的非常惊喜。模拟听障者的主观声音设计自然不用多说,摄影也很不错

5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实际上,整部电影就是删掉矛盾冲突的好莱坞模板传记片,遭遇不幸--拒绝接受--逐渐接受--主动接受很好莱坞,但电影风格完全不同,也导致很多观众觉得电影节奏太慢,内容过于冗长,但生活里接受事实绝不会过于戏剧化,这部电影非常写实。生活就是逐渐被迫接受事实的过程,学会接受虽然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太难了,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妥协的结局。有些电影经历过才能看得懂......

9分钟前
  • AaronSSA
  • 推荐

昨晚选择这片作为春节前观影收尾太幸运了,是今年最英明最神迹决定,太有纪念意义了。这片太棒太棒了,必须五星级吐血推荐!看到片尾真的收获到了难以置信的温暖能量和无穷的动力,从去年到今年一整年的生活,因为这部电影变得有意义了。放下执念,你的任何不甘心,任何不舍,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像男主角一样主动脱掉的。你失去的一切,在心如止水的宁静中,你会收获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喧嚣,没有了各种欲望,你终于可以享受当下,心平气和幸福地感受不完美的自己带来的一切。你不再恨自己的善良,软弱,优柔寡断了。看好电影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吗?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就能过好一生吗?在最绝望的时候,看一部好电影自己就能重新站起来吗?我说,可以的,我观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可以的,我的幸福快乐温暖终于都已经找到了

12分钟前
  • 四夕中心
  • 力荐

完全不像一部美国片!奥斯卡6个提名,声音设计应该很有竞争力(就看今年是表彰观念还是表彰工艺了)。开头看着挺套路,但是后面真的蛮神展开的(完全没想到“学着与不完美和平共处”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写而且尤其这么大段的听障社区的戏),能拿到编剧提名也是挺惊喜的(这片完全不按独立坞套路走啊)。当然论听障,跟《聋哑部落》一比还是没那么猛了……真想电影院看一次!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太能跟上本片思路…主演去互助小组的时候我心想他这种摇滚青年肯定是没法过这种清教徒生活的,不是说这种religious气息太浓的互助小组本身有什么不对,但是两者气质冲突太大不可能调和的。所以我猜大概10分钟后主演就会逃跑然后继续拍他和摇滚纠缠的事,结果片子接下来拍了1个小时这事?what?我整个人就懵逼了。所以这片子为什么要叫《Sound of Metal》,我看叫《Sound of Inner Peace》恐怕更切题点(有豆友建议叫《deaf heaven》,好!)

20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一个类似《骑士》的故事,鼓手失聪后的自我救赎,挣扎着想要恢复正常,结果安装人工耳蜗后却发现再也回不去,接受了无声的世界,也就接受了平静的内心。音效设计特别棒,通过音效就能瞬间切换视点,镜头语言简洁而高效,结尾处大概就是所谓无声胜有声吧,留下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2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声音处理只是一种技巧,意味着镜头的主观性。但影片不能因此发生质变,因为主角没有个性,失聪后一切都顺遂发展,偶有情绪波动发泄一下也就过去了。挣扎和痛苦都拍的太表面,给的不够。导致摇滚鼓手这个身份没有必要性,演技说实话也就那样。这种标准应试申奥片也是一种类型,一开始就能望到底,人物弧光和叙事情感已成为另一种流水线批量制作。

24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一点看不出来是处女作;音效处理的很搭;个人最喜欢第三幕,第二幕不怎么样;Riz演技很可以;Olivia演的也不错,金属风扮相真没认出来…

28分钟前
  • KD6-3.7
  • 力荐

男主这一双会讲故事的眼睛,实在是抓人,从毒液的时候开始关注他,一直在等这个力作的资源。不得不说,里兹演的真的很好,那种痛苦、折磨、对抗和不安,到最后的settle down,让观众跟着他的境遇一起体验跌宕起伏的人生,这样的经历不就是当代贝多芬吗。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结尾的起床对应开头,只不过此时,已经物是人非。

29分钟前
  • 碾子Lee222
  • 推荐

还以为又是音乐人飞蛾扑火的炸裂之旅,没想到静下来真正潜入了听障人的世界。Ahmed最后的眼神静如湖水、深似海沟又暗潮涌动,彻底瓦解心房,Olivia Cooke也可圈可点。Darius Marder的编导有12年松林外的冷峻和温情间的平衡,又是一个擅长剖析伤男的好手。 top 2020

34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精细的人物画像,笔触始终低沉。整洁的剧作让人一度失去追问的欲望,尾声却迎来意料之外的自由。频繁代入失聪者的角色,用音效的切换模拟出一种loop:隔绝外界的声音,混沌不清或嗡嗡作响,再重返立体环绕的现实声场,反复温习着某种失而复得。然而听觉的障碍不是本质,情感的疏离才是,当喜悲不再相通,失而复得也不再具有意义。于是,他选择放弃声音:loop终于被打破,隐形的高墙坚不可摧。

3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还能听到 真好

37分钟前
  • maxime
  • 力荐

太喜欢这片子了,我彻底被代入了这种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来回转折的生活状态,“三天走不出阴影系列”,很多细节和声音来回切换的处理做的太棒,连里面的十来个空镜头都很棒,这居然是处女作,里兹阿迈德太性感了啪!

40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娓娓道来失聪后的适应过程,可能比戒毒还难,因为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听力状态,尤其是对搞音乐的人来说。

4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声音部分的设计很有意思,对听障人士的声音世界的模拟,代入感很强。尤其作为一个听力受损的人,很能明白男主的那种绝望。中间有点套路了,好在最后拉回来一些。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莫名对标下这周在院线同由“声音”做文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在本片面前大概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失去了听觉的鼓手,犹如被夺走了灵魂,于是开始重新用新的器官来触碰与学习这个世界。狂躁的发泄与自弃,仿佛没有尽头的黑暗;之后是渐渐接受变化视为馈赠与终于能够放下。Ruben的心路历程被揣摩得很细腻,也完成了很自然的情感转变。但这之外,更出色的其实是对声效的极致运用,摘下耳蜗的“全世界突然安静”,激昂高分贝的鼓点(甚至见识到去年TIFF期间有观众被抬出的那条花边绝不算炒作…)还有配合人物情绪的声音片段…我提前给本片奶个技术奖提名,Amazon劝你好好给公关!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表演十分细腻一人挑起大梁,不做作不煽情,几乎没有音乐成份,冲音乐来许要失望。另(实际考虑)西方地方小乐队出事网上筹款几万刀不叫事,有没手的吉他手,没腿的鼓手,半失聪鼓手也可谓自身亮点,为何要放弃音乐?是为女票打鼓还是为音乐打鼓?海报与片名都不该打擦边球。

51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一个失聪鼓手的自我挣扎和救赎之旅,最终他接受了听觉的逝去,与新的自己和解了,也获得了一个不一样感知的世界。非常棒的电影和试听。

54分钟前
  • Xingxing ZHANG
  • 力荐

大爱此片。估计和很多没看简介的观众一样,开始以为是金属乐手传记,到开头不久演出前出现耳鸣时,竟立马揪心地共情主人公,一阵阵煎熬涌上心头。作为摇滚乐手,却没如期脸谱化呈现焦虑暴躁,而是一系列的抗争、接受、学习、改变。声效系统和音效剪辑是这部关于声音电影的绝对品质所在,刚开始还想试着辨清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下会不会有声音分别,没想到就跟着主人公进入渐渐失声的情景,这绝对是一趟对账于VR的VSR(Virtual Sound Reality)体验。营地去留的逻辑也交待的令人信服。

5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