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风的第一声呼吸
电影诗人Franco Piavoli的作品,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每一帧镜头都好似一幅画,可以拿来做电脑桌面的感觉,超级美,一场视觉的盛宴,光线的运用和画面结构的布局柔和而不失鲜明,层次分明又流畅适当。
几乎贯穿整部影片的钢琴曲舒缓恬静,适合电影的基调。
不需要字幕,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需要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聆听这个世界,诗歌一样的电影,一定要打开全屏才过瘾
2 ) 杂感
当看到父亲在电脑上敲下“无尽的基因排列造就了我们的独特性,也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多样化,还有我们的孤独“时,我猛然发觉了这部电影的一个特点:除最开始一起坐在花园里享受阳光以外,这个家族里每个人几乎都未和其他成员同处于一个画面中过。
特吕弗曾在《四百击》中特意将安托万和他的母亲分割到不同的画面中,以不同框表现母子间糟糕的关系,而在《安妮霍尔》中,伍迪艾伦使用了正反打来拍摄辛格与安妮的最后一场对话,仿佛在提示我们两人已经形同陌路。在这部散文诗一般的电影中,导演似乎运用了与上述两者同样的手法来暗示家庭成员间疏离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父亲在监督农场的工作,在读书,在思考;母亲在用枯叶作画;大女儿(就是弹钢琴的女人,我不太确定她在家族中的位置,但从开头红发的女儿高兴地拉她一起离开来看,两人似乎是同辈。)陶醉于琴声中;小女儿在大自然中嬉闹;爷爷似乎身患疾病,只能躺在床上消磨时光;奶奶(存疑)则离家远行,彷佛在寻找着什么。这个家族的成员们的行动轨迹被剪辑打散成了一条条近乎平行的线,比如说当母亲呼喊女儿的名字时,导演特意插入了一个父亲的沉思镜头。画外母亲的声音响起,表明两人处于同一时间,而父亲对母亲的呼喊置若罔闻,依旧沉浸于思考中,就像那是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事情一样。就算这些轨迹们偶有交集,也不过只是凝视,或是一声问好而已。在旁人看来,一种”相顾无相‘识’“的孤独感弥漫在这个家族中。而剧中人对此可能也有所察觉。”现在我的咒语魔力不再,剩余的只有,我自己的力气。“母亲吟诵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似乎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对照以反映不同成员的心理。比如在下雨时,大女儿忧郁地凝望着倾泻而下地雨滴,父亲赶紧关上了窗户,在野外的小女儿则微笑着漫步于丛林中;再比如在河水面前,小女孩显得愉悦,奶奶则无奈而伤感地呼号。这些都很值得玩味。
对于这部几乎放弃语音而依靠画面和声响来表情达意的电影来说,阐释的空间是巨大的。即使是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个人都可能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作出不同的解释。我所谈的只是我个人的想法,绝非这部电影的正确解读(也可能这种所谓的”正确“解读根本就不存在)。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出。
3 ) 无声的告白
一部风格比较另类的影片,几乎没有任何故事性,缘何还如此吸引人呢。
感慨自己不懂外语,不晓乐理,本来就缺乏对白的85分钟似乎成了一部默片。但观影之后再细细体味,此片的特色也恰巧全集中于此了。
导演像一位诗人,总是试图去捕捉淌过血液的任何一丝刺激,人有情绪是自然的,可偏偏云彩、花朵、树林,乃至虫、草还有流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变得多愁善感了。
导演又像一位心理专家,在他的眼中,任何抽象得莫可名状的复杂感情都俨然变成细微如涓涓流水般的心灵体验,不需过多的言语,就像海伦在你手心划过的一个个字,清晰明了,难以忘怀。
个人暗自揣摩着导演的一片良苦用心,姑且作两点小结:
其一,人与物该如何共存、交流。从第一个画面开始,估计大多数朋友都舍不得错过接下来的每一分钟了吧。盛夏是最热情的,天上有万里的晴空,枝头有嗡嗡的蝉鸣,地上还有金黄的丛生野草。盛夏是动人的,一湾溪流,一缕阴凉,一簇鲜石榴,一片向日葵,哪里都让你全身上下松弛,毛孔自然开闭。可盛夏也是落寞的,屋外烈日当空、繁花盛开,屋内气氛凝重、阴暗冷清 ,一边风景煞好,一边人走茶凉。万物皆由自然而生,随自然而去。除了水、土、空气和阳光,花草还有别的过多要求么?可人呢,除了欲望,剩下的也只是欲望。但凡常人都有喜怒哀乐,若要过于纠结、固执甚至贪婪,恐怕内心永无宁静可言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的就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统一。唯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主动体察世界的关爱,心才得以纯净。
其二,三代人的情怀。两个女孩属家中幼小青春一代,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只是各自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一个好动,她热爱自然,喜欢体味清澈河流滑过肌肤的妩媚柔情,甚至与乌龟逗趣也会喜笑颜开。她崇尚自由,当看到男孩在水中惬意地游泳,在陆地冒险地骑行,都忍不住追随而去;当狂躁的风暴肆意袭来,她也不为之动容,只为等待亲切的雨水浸润娇嫩的心灵。她也多愁善感,是期盼与兴趣不期而遇,还是渴望和王子七夕相约。另一个则爱静,她独守空房,通过灵巧的指尖驾驭钢琴,展示着自己不拘一格的才华,也传递着内心的热情与孤独。琴声悠长,但是也很苍凉。仿佛置身空旷的草原,远离世间纷扰,独自追逐着梦想;又放佛时光溯流,回到17世纪的北欧,明明朝气蓬勃却深陷情感之渊。
中年一代焦虑万丈,或许是等待着心肝宝贝健康成长,或许是无奈于父亲的卧病在床。女人无所事事,内心的烦躁令其坐卧难安,女儿离了一会儿,也会四处寻觅,亏了还有个制作树木标本的爱好,即便算不上艺术品,也能消磨了时光。可我还是难解与她在最后一幕滴落的眼泪,虽说白天里遭遇丈夫闭门独处的一瞬,可未免过于矫情了,或许是与丈夫的心灵有些隔阂吧。丈夫似乎是个画家,擅长刻画心灵之窗,那些画里透出的精神的确让人过目难忘,甚至有些胆战心惊。午休时的梦境似乎跟他的画作和生活经历都有关系,而落水呼救的场景想必是内心失意无助而渴望解脱的投射。夫妻俩看似物质生活自如,实则精神世界贫瘠空虚。黑人们在烈日下忙碌收割,他们却静享生活的安逸,此乃第一层反衬。而夫妻对于黑人们忙碌之后的歌舞聚会饶有兴趣,此乃第二层反衬。
老年一代的情怀恐怕是最难理解的。在经历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洗涤与历练之后,多数细小的事情难以从他们的表情中展露出来。不过,多亏导演用心。对于老头,当聆听到舒缓悲伤的钢琴声时,他在落泪,说明其心怀悔恨,或子女,或情感,或故知,又有谁知道呢;当孙女雨后归来向其问好时,他开怀笑了,说明其充满爱心,对生活依旧保持着热情和信心;当一个黑影在天窗的光线映射下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极有可能那是他的幻觉,似乎在带出他和黑影(90%概率是离开家的老妇人)的不寻常关系。对于老妇,当即将离开院落(不知她是否属于这个家庭),她那深邃而坚毅,固执却悲伤的眼神是很令人印象深刻。从那一刻起,每个人都会被带动思考,她究竟缘何离开,又去向何处,真的不打算归来了么。在车站时的寂寞等待和高速路前的无助凝望,似乎在揭示这个年老女人正在寻找一件不同寻常的东西,但无奈的情境总让人觉察出她的可怜与世事的变迁。最终通过江边她未得到应答的呼喊和屋内凋零的花朵,印证了她的寻觅之旅以失败告终。
一个夏日的下午,一个平凡的家庭,一些日常的琐事,要将这样一些零散的信息有效地加以组织,即使要有条有理地讲出来让观众产生兴趣,恐怕都会是一个莫大的挑战。然而导演却做到了,而且讲得如此凄美动人。音乐、美景、幻想,还有自然的声音,导演将每一项事物的可取之处发挥到了极致,当然除了语言。此时才真正明白,只要用心去想去听,无声的告白更能撼动人心。
4 ) 想念风的第一次呼吸
语言的缺席,让思考有机可乘。
在连续或不连续的镜头排序中。我们不断反问是什么和为什么,企图在蛛丝马迹中用推测弥补语言的缺失,满足对情绪的好奇。
这是一个平静的,再普通不过的下午,窗外的风让他们想起了风的第一次呼吸。
男人大概率是个生物学家或哲学家,但是在他的梦里他却表现出一种狂热的害怕。他害怕黑人会站在自己的书架前翻看自己的书,害怕自己会溺死在河里,害怕自己会和黑奴一样去喂猪。在梦里,他内心有深刻的对阶级的捍卫,确也反映出一种自身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缺失。家中的老女人自己拼贴着些植物标本画,平淡的过了了一个下午,在床上最后却流泪了。
全片在成年人身上的都贯穿有一种年华易逝的悲凉。男人抚摸自己年轻时的画像,与镜子中的自己反复比对,无奈夕阳将最后的光投射在他脸上。红头发的老女人出走了,她去寻找些什么。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她在河边无奈的喊着什么。
只有在女孩子身上才看见些许生气。她沿着河堤跑,看见了河里游泳的男孩,起摩托车飞驰而过的男孩。她一直奔跑,奔跑。她对一切感到好奇,感到渴望,但奔跑却是求而不得。
在时间的流逝中体会每一个人的情感,霎那间即使是在这样一个风平浪静的下午,没有语言却也能震耳欲聋。
人与人之间离得那么近,心却离得那么远。只有在风的第一次呼吸时,他们曾经心灵相通,那便是值得追忆的年华。
5 ) 你是否在每个清晨都有一次新的呼吸
不愧是电影诗人Franco Piavoli的杰作,非常适合周末的下午,倒上一杯咖啡蜷在沙发上消受。
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画,诗人对生命的敏感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一次风吹,一道皱纹,一声呼唤,垂落的眼帘,拂过脸庞的头发都是心灵的述说。Piavoli非常擅长光线的运用和画面结构的布局,这让他的电影看起来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光线柔和而不失鲜明,画面布局层次分明又流畅合理。还有大量的剪影,背光,和被玻璃反光处理过的变形,几乎贯穿整个影片的钢琴曲舒缓,静谧,正如整个影片的基调。
他的神来之笔是把安静的生命对立面的东西天衣无缝的柔和进了影片,不显山不露水,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入了另外一个境界。一个是看电视节目时画面展现的呐喊,暴力,枪声,急速法拉利,还有色欲。一个是他在做梦时出现的腾跃,诡异,颓废,紧张,死亡,恐惧。最后他的噩梦在一阵教堂的钟声中结束,诗人难道在告诉我们上帝之手是解决人之痛苦与癫狂的正解么。
在一片钟声中,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钟声渐渐淡去,经历了生命巅峰的人们从各自生命的苦难中获得了新的体验,无法排遣光阴的怨妇,失去方向空洞茫然的丈夫,情窦初开又忧郁的少女,生命吹残的老人,好像都看到了各自的希望,因为生活里还有某种快乐所在。对一个老人来讲,它简单到一颗成熟红石榴的芳香,裂开口的石榴,包裹的不是果实,是一颗颗如红钻般晶莹的宝石。
生命的轨迹经历的是一如死水的平静也好,一成不变的窒息也好,激情跌宕的起伏也好,回到了激情的高潮,于是我们看到黑人在河边尽情敲鼓,扭动身躯的画面。他们让我们忘记了生命的复杂,有的只是简单的热情,于是我们又重新燃起了一种叫做热情的东西。
只是,在某个深处,还是有一个声音在呐喊,那些让人迷失的东西,从来没有远去,与其说他们不会放过我们,不如说他们像爱人一样爱着我们。她们不想离去,也不会离去。钢琴声又一次响起,黄云飘过,斑驳的树影仍然在摇曳,投在简白的砖墙和木门上,只是曲子不在单纯舒缓,出现了波澜起伏的重音,就像是被震撼过的心脏需要强烈的冲击才能体会到那惊心动魄的时刻。黑人又开始歌唱,在黄昏的流水前,男人的脸写满了一种东西叫希冀,女人的面庞有了期待。
夜晚来临,一如既往的虫鸣,月儿挂枝头,将柔和的月光洒在桌上空空的花瓶里,隐约渐进的风声不知道带来的是什么,但就算是疑虑也给人带来了生命的活力。风儿忽然消失了,只有虫鸣依然清晰,这个安静的世界,明天醒来时,它可以一样也可以不同,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每个清晨都有一次新的呼吸。
Sounds fantastic
与世界一起轻呼吸ps.115f04ea05026
美哉,应该大屏看。
稍纵即逝
那么静,那么美。生命三部曲最后一部
这是一个奇怪的影像,没有故事情节支撑,所有的镜头却充满了叙事性,有意思的是整个电影摄影机从来不做摇动!!!!神人拍的电影
其实并不完美~~
我想大概人一辈子总要有那么一次不计后果的美丽冲动。
蝉鸣声声,夏光袅袅,琴声悠悠,流水潺潺。
墙上斑驳的光影流动,涟漪中徜徉的鱼,麦田里的草垛,沉思的目光,微风拂过窗棂的背影,静物安然在虫鸣里,滚淌在眼窝的泪珠,奔跑在向日葵地上的少女,暗夜深蓝的月亮,星空和云彩,巧笑和呢喃,梦魇和幻想,爱情和欲望;看似无关联的片段,组成被忽略被遗忘的日常诗意,钢琴曲和镜头美到融化。
电影的世界 需要磅礴的交响曲 需要尖锐愤怒的摇滚呐喊 也需要此般静谧安宁的散文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
用微觀的角度去聆聽這個世界.
写意电影,画面很美。
【7.0】即便《风的第一声呼吸》根本没有什么剧情,但是我又说不出算是什么类型片,还是默默标上了“剧情”二字。更喜欢首尾的两个安静部分,不是说不喜欢中间热闹的跳动,两者都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感受和诗意。只因个人认为无论是情欲、睡眠抑或是看电视和工作,我们都是孤独的。河边那貌似永不停歇的非洲乐队,有点耐人寻味。定格镜头(可以看作拍摄范例),运动中的绿色镜头都很美,绿色本来就是轻松盈动的,只不过这两年被人娱乐化而已。
美!
终于看了,没看懂
一部不需要字幕,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它几乎不是用来看的,却需要你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如果神作这个词只能用一次,我毫不犹豫的献给它!当然,五颗星是不够用的。
光与影,少与老,动与静。中文里“静”的意境最好的诠释不是完全没有声音,而是类似“空山闻鸟声”这种留白的对比,片尾一片虫声的夜晚可谓得此真谛
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