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艳阳高照
雷内·克莱芒导演阿兰·德龙主演的老片,法语原题为《艳阳高照 Plein soleil》,出自影片最后瑞普利先生惬意的躺在海滩躺椅上时发自内心的抒情自白,影片出品于1960年。原作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天才瑞普利》,另有1999年拍摄的同名作电影,由马特·戴蒙主演。
本片是阿兰德龙的成名作。讲述瑞普利先生怎样天才的计划杀人、窃取死人的身份,然后千方百计隐瞒真相迷惑众人。故事结局当然不能说。
除了阿兰·德龙俊朗的外表出众的演技,另外克莱芒的导演,简·拉比尔的摄影以及电影配乐在当时都获得了一致好评。片中还有阿拉德龙当时的女友罗密·施奈德(茜茜公主的扮演者)友情客串。
该片的叙述结构独树一帜。最后2分钟是全片的最高潮,看到这里的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在拍摄手法上有两处很值得一提,一是瑞普利抛尸的场景,波涛汹涌中镜头的剧烈摇晃和紧张的背景音乐完美的表现了瑞普利当时孤独与慌张的心态。据说摄影师简·拉比尔是把自己独自绑在帆船的桅杆上完成拍摄的;二是瑞普利在自由市场闲逛的场景,闲散舒缓的背景音乐突然将人拉入一个与犯罪格格不入的世界,是对犯罪者备受折磨继而渴望平静的矛盾心态的一次成功描述。
阿兰德龙凭借此片一举成名,在这之前他是一个市井小混混。全凭不正当的手段与女人的钱聊以度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走入演艺圈,完全是“得了女人们的恩惠”。亦可以说片中的瑞普利与真实的他有着类似的背景,因此阿兰德龙对该角色把握得得心应手,极其成功的塑造了这一俊朗狡桀的犯罪天才——瑞普利先生的形象。
2 ) 最冷的海
最冷的海
是阶级
雷普利不是个好人,但他一开始是怀有善意的
他是菲利普的父亲顾来的,那是份工作,他没有任何目的
他对菲利普的友情和对玛姬的爱情都是真挚的,可能是他一生最深的一次
但是他太天真了。纸牌屋里有一句名言,接近权力让人以为拥有权力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喜欢吹,我朋友有什么什么
雷普利看见了另一个生活,美好资产阶级仿佛为他打开了大门,我把自己想象成菲利普,一个富二代,拥有美女玛姬
这认识几天友情和爱情是真的,还只是这幻想生活的一部分,仁者见仁
但是资产阶级对他说no
那对男女都不信任他,只是高高在上的表示自己的风度
那个胖子更是把瞧不起和怀疑写在了脸上
他不会签字,叫不出酒的名字,他不属于那个世界
在船上,菲利普和他穿的一样
其实他杀死的就是他自己
杀死自己,然后变成别人,这是通过阶级之海唯一的方法
他当初可能用同样的方法从流落街头的阶级里爬出来
对比那些生出来就拥有一切的人,他们显得愚蠢无能,从不尊重别人
他们的斗争也是残酷的,一不小心,就被不知名的野小子拉下马
阶级之海,只有沉浮
雷普利不会成为菲利普,但会成为他爸爸
3 ) 在上帝面前,掉头而去
2017年刚开始的几天就一口气看了《艳阳下》,《朋友再见》,《神机妙算》,并重温了一遍《红圈》,基本奠定了今年的基调。因为太过激动,太动感情以至于一想起来就心力透支,所以一直拖到现在冷静下来才写影评。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主角不完全是书里的Tom Ripley,更不是马达的那个Tom Ripley,而完完全全是阿兰德龙的雷普利。一个对所有人都那么温和,对每个人都很好的人,内心里却是彻骨的冷漠。也许正是这个反差深深迷住了我吧。
不能忘怀那样一个Alain Delon,一个Tom Ripley。他的魅力就在于冷漠。如果他还会起波澜,如果他内心深处归根结底还有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人,雷普利就不是雷普利。如果Ripley一开始动手的时候受了情绪的影响,如果他不是出于自己的思维而是因为爱恨情仇,一时冲动,或迫不得已,他就不是雷普利,而无异于任何一个谋财害命又因自己的所作所为惶惶不可终日的平庸者,就不是天才。一个在感情上和常人一样细腻,会因为谋杀而暂时精神恍惚的人,绝做不到在警察面前一丝不苟,充当双料骗子而从不露馅。Ripley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从不是因为情感。Ripley的悲哀不在于通常意义上的罪恶,不是没有人爱他或者不爱任何人。Ripley的悲哀高于他本人的感受能力,因此他自己也并没有悲哀这种情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天才,有能力支配身边的一切人,知道自己配得上谋杀得来的地位。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他是天才雷普利。默默无闻,埋没一生,他是天才雷普利。Ripley不爱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爱他。我个人看来,甚至在这部电影里,Ripley也不爱Marge,他最终攻略玛吉只是需要得到一切Richard,或者在这部电影里,菲利普有的东西,包括爱情,因为他值得。他在镜子前说的那些话只是单纯的模仿。尽管这个雷普利与玛吉最后柔情蜜意,我毫不怀疑假设尸体浮上来的时候只有他们二人亲眼所见,雷普利不需要怎么思考就会扭断玛吉的脖子。Ripley不仅会为了自己牺牲所有人,而且是毫无罪恶感地牺牲任何人。假设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真情感化雷普利,到了危机时刻,需要杀人灭口的时候,Ripley还是会游刃有余,不为所动,并在一切都处理干净之后长出一口气,对着窗外的艳阳天点上一支烟。就像刚刚杀掉Freddy之后,在那间躺着尸体的房间里默默吃完房东送来的鸡,就像书中的Ripley望着弗雷迪的尸体无动于衷地说:
你可是你自己龌龊想法的牺牲品。
所以Alain Delon的Ripley是那么完美。无声无息中定下了计谋,甚至已经把刀摆在身边的时候还在纸牌游戏中给了菲利普最后一个机会,或者给自己最后一个借口。菲利普不出意外地因为习惯了欺压雷普利失去了这个机会。完美的雷普利,面对警探的时候连睫毛都不动一下。完美的雷普利,弗雷迪的尸体和篮子里的食物一起倒在地上,和无助而凄惨的肉鸡如此神似,与雷普利吸食他谋杀的人何其相似。完美的雷普利,走在集市上的时候每一条死鱼都仿佛死掉的同学,在水底的菲利普,表情是痛苦的,还是诡异地笑着,还是如同熟睡的?连观众都不得安宁,雷普利不屑一顾,对可能跳出来作祟的良心冷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杆如同代表法庭和正义的天平的秤,仿佛一个上天刻意降下来恐吓罪人的征兆,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让主角心烦意乱,雷普利眼神空泛,掉头离去,与对待警探和良心无异。天才雷普利!对天网冷眼相待,冷漠地抬头望一眼上帝,抽身而去,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于蔑视。
那么Ripley的悲哀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原著只是一篇悬疑小说,而艳阳下是一部悲剧。Ripley的悲哀是与命运的斗争。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砸碎了命运的枷锁,抛弃一切也毁灭一切,咬断无辜者的脖颈吸食血肉,然后向命运露出自己血淋淋的獠牙微笑:我的牺牲品,就是你的。因为这是个不公的世界,我无力去砸碎它,但为了它不妨碍我,我可以不择手段。
Ripley误入了一个他本来见都见不到的贵族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其他的一样,充斥着庸人甚至是恶人。同样的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生就会截然不同,如同雨果所说,这个人有钱,人们叫他佳公子;这个人没钱,人们叫他流氓无赖。但Ripley,除了Ripley没有任何东西能觉得Ripley是谁。闯进了自己不属于的阶级,被没有资格享用(他坚信)自己应当拥有的东西的人包围,被当成玩物,被冷落和嘲笑。按现行的标准他是个失败者。Ripley可以忍耐所有,但一个对所有人微笑的人,可以流所有人的血。我甚至相信如果把他放在菲利普的背景下,他真的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人。然而Alain Delon的Ripley失败了。艳阳下Ripley含着笑容去接那个判了他死刑的电话,自以为是个胜利者。他当然会失败,因为世界不允许这样的手段获胜。但为什么和Ripley相伴而生的,永远是那段伤感的音乐,悲伤的钢琴?Ripley,当那个电话把你从天堂打入地狱的时候,你还是会以这样的冷静,在艳阳下抬起头来,冷漠地望着审判了你的上帝和最终胜出了的命运,和伴随你的钢琴声一样,露出一个伤感而冷淡的笑容。
结束了,但是你以为你赢了吗?从我挣扎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步步后退,一败涂地。你夺取了赢家的名义,但是我,你是打不倒的。
Ripley走向地狱的时候心满意足。
一个美丽的Tom Ripley并不是一个温柔深情但会杀人的Ripley,那是女性观众的白马王子。Ripley的美丽在于冷漠,不会表现出来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而只会摧毁一切障碍铺平道路的冷漠。不需要担心这样一个Ripley会不真实,Alain Delon已经展现了他最鲜活的一面。那是我认为Alain Delon在整部电影里最宝贵的一幕。年轻美丽的Alain Delon有点孩子气地套上同学的全套衣服,理好头发,望着镜子里那个焕然一新的自己,闭上眼睛贴在镜子上,给自己的倒影深深一吻,宛若希腊神话的美少年Narcissus,也早早埋下了伏笔:这个孩子一样的美少年,在这个恶意的世界上,只爱他自己。就像这个阳光灿烂但暗藏杀机的电影本身,温暖美好,令人迷恋,心里裹着的是你触及不到的冰冷。
此后每次见到这个镜头,都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
4 ) 两版电影与原著小说
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恩怨情仇,也是相当之多了。
同样的原材料,经过不同导演的演绎,差别也是相当之大了。
一、影像风格
《怒海沉尸》有着典型的欧洲特色,整体色彩和拍摄风格像是古老的欧洲明信片,有着暖黄的色调,意大利慵懒而又阳光的风情。节奏也舒缓很多,有着大量的闲笔,虽然跟主线剧情也许关系不大,但是很能塑造氛围。除了杀人时的狂风骤雨,其他时候的色调都挺阳光灿烂的。
《天才瑞普利》的导演其实也是欧洲人,不过风格还是比较好莱坞,电影的整体色彩偏阴郁,是作为一部黑色的犯罪电影来拍的,节奏很明快、商业化,剧本基本上还是好莱坞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格。
说起来倒也很难说孰优孰劣,不过我更偏爱前一种风格吧,阳光下的罪恶。
二、 故事
原版小说里,瑞普利和富二代还是有几分暧昧的,所以他与富二代的女友更多是两相厌的感情。他的杀人动机更多是一种想实现快速致富、阶级跃迁的心理,这也有几分爵士时代的背景色彩。
《怒海沉尸》里的这个调调不太明显,反而增加了他与富二代女友的感情戏。他的重要杀人动机也变成了眼馋对方女友。
《天才雷普利》增加了同性的感情戏,由爱生恨。最后一段,他爱上另一个男人,又在对方的喃喃自语中杀死他,这一剧情可算是神来之笔了,改编的还是相当有创意的。
说起来这两版剧情和原著小说都有差异,不过《天才雷普利》的改编完胜。
三、 结局
《怒海沉尸》的结局居然是雷普利被捕,这可能是因为当年的电影结局都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但是这个结局完全违背了原著小说的精神,也难怪原著作者非常讨厌这个结局。我也非常讨厌。
《天才雷普利》的结局还是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如果没有他逍遥法外,又如何有那种嘲弄和反社会精神呢。
四、 演员
雷普利是个自带邪气的人物,智商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马克达蒙一出场就自然减分了,这个呆呆又丑丑的样子,明显和我心目中的雷普利不符合。虽然他演技很好,但是这个形象完全不能忍,不帅就算了,重点是太呆。
阿兰德龙的帅气自然是不用说了,当年的欧洲第一美男确实名不虚传。他的气质跟雷普利也很相符,据说他出身寒微,经常没有戏演,不时靠吃软饭维持生计,所以他跟雷普利杀人之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还挺接近的。
阿兰德龙完胜。
五、 女主角
《怒海沉尸》的女主还挺好看的,而且非常有法国风情,五星好评。
《天才雷普利》的女主略丑,不符合我的审美,难怪这版的雷普利没有爱上她。
六、 男配角
《怒海沉尸》的富二代还凑合,但是光芒完全被阿兰德龙掩盖了,真是个莫大的悲剧。
《天才雷普利》的富二代表现更佳,一出场就是典型的富家公子做派,光芒四射。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马克达蒙太丑,映衬出他的帅气。
《天才雷普利》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表现也很不错。
5 ) 观影随感
这是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的1960年电影版,片名英文为purple noon。
与1999年安东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电影版本不同的是,这版《怒海沉尸》更为侧重展现人性的恶是多么没有理由,人性是如何贪婪,以及雷普利本人是如此聪明、如此幸运,没有展现雷普利对于菲利普的同性痴迷。在杀死菲利普之后,次次能逃脱警察和熟人。直到片中最后,已经看到船后菲利普尸体之后,警察让女仆叫雷普利过来,而雷普利兴高采烈的过去了,片子到此,戛然而止,我们没法猜测雷普利的结局,有可能他被绳之以法(这是普世观念:正义得到伸张,杀人者必将付出代价),但更有可能的是雷普利凭借着自己的狡猾和机智又逃脱嫌疑(这才是现实中,会发生的事情:杀人者逍遥法外,正义迟迟不来)。
而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更多展现了菲利普的自私、残忍,让雷普利最后忍无可忍、恼羞成怒,最后铤而走险,杀了菲利普,某种程度,这是雷普利的杀人行为做辩护,雷普利选择杀害菲利普是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雷普利靠撒谎获得接近菲利普的机会,却被菲利普发现其各种欺骗行径,甚至是被菲利普发现雷普利对他有同性的情愫,并惨遭拒绝之后,然后雷普利为了掩饰这一切,选择杀死菲利普,然后是发现真相的胖朋友,还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雷普利是一个聪明、幸运的家伙,同时还是一个极端残忍,喜欢扮演上帝,视别人生命如同草芥的冷酷的、反社会人格的人。
1999年的裘德洛与1960年的菲利普扮演者,很神似,可能选择裘德洛来扮演的主要原因吧。
阿兰德龙果然不愧是“欧洲第一美男”,真得是太美了,同时又有点阴柔。
阿兰德龙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举一动总是那么“优雅”,脸庞是那么迷人,但是他内心却是一个早已“腐烂”的人:他一举一动的看似“优雅”,掩藏不了他的粗俗、残忍、冷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怒海沉尸》的导演,很好地捕捉到了他这些特点。
6 ) 光天化日下黑暗的大陆欲望
影片的画面质量将人带回了旧时代的欧洲:颗粒状的胶卷质感投影出蔚蓝海洋,波浪碎片状的闪光托起了一艘孤岛,狭小的木片在光天化日下承载了黑暗的大陆欲望。
The graphic quality of the film takes people back to the old Europe:
The grainy texture of the film casts the breaking waves of the azure Mediterranean, which holds up a tiny wooden chip, bearing the black-eyed desire of the Continent in 'Plein Soleil'.
7 ) Alain Delon——天生的浪子
油画一般的画面,清峻阴暗的少年,这部电影像是为Alain Delon量身定作的一样。美丽的地中海风光,白色的帆船掩盖不住阳光下的罪恶。贪欲、嫉妒让他迷失,Alain Delon真的超适合演浪子!不过他在这里面真的就是个清瘦的少年,他把怀疑他的胖子打死之后,背着尸体下楼演得好逼真,感觉都要被压垮了。那段应该不是演的,可能是真的很重。 在银行假冒维克多的身份取钱的时候,银行柜员看着对面那个少年,少年的眼睛澄蓝无瑕,俊美无比,没有人会不沉醉在这蓝色的眼眸里。可是他却镇定又坚毅,完全让人想像不到这是一个杀人犯。在旅馆里面叼着烟伪造支票,黑白光影下的剪影,浪荡不羁的神情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阿兰·德龙倜傥魅惑之美与地中海旖旎风光之美交相辉映,但用美去消解简单粗暴的罪恶,这种尝试似乎并不成功;而最后事实败露导致的结果,甚至让人对克莱芒的意图产生疑惑。
法国人拍的意大利就好像自家乡下,每个礼拜天都可以随时回去逛的后花园一样,熟透熟透,不由羡慕他们自在的亲密态度;相比之下美国人镜头里就把意大利捧到天上去了,倒是反而更加像ripley眼睛里面看出来的。阿兰德龙不知怎么的有点乡村气息;一开始有罗密一个镜头呢,好惊喜。
CC的蓝光《怒海沉尸》美得不忍看完,蓝得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地中海,星星点点的海边小城是生活背景,阿兰.德龙雕塑般俊美沉静,一点点迷茫,即便腹黑也让人同情,他那么痴迷羊羔一样的朋友的女友,他们古铜色的肌肤触碰在一起,快要在夏天燃烧起来。1960年就有这样梦境质感的彩色胶片,奢侈极了。
完全笼罩在阿兰德龙光芒下的一部电影,或许克莱芒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片最终变成了跟随阿兰德龙的漫长逃亡
阿兰德龙长成这样,也是没想给这个星球的其他男性留任何生路。光嘴角笑起来的弧度就值得投保三千亿。和新版有个致命的差别,这版男主是直男,爱的是富少的女友,新版男主爱的是富少,又想成为他,交织在一起就变成恨和杀意了。这版最后男主居然落网了,有谱没谱,我恨政治正确性。原版小说多厉害。
劫命劫财劫真爱啊。阿兰老师美得太不像话了,差点原谅你。
老版“天才雷普利”。细节和娱乐性都很赞,可惜缺少同性暗线让故事失去了不少神采,阿兰·德龙也许是唯一例外——太性感、性感到爆炸啊!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品美男...
通篇几乎都是德隆的个人秀,其实从德隆的生平来看他也确实适合这个角色,他应该非常的明白雷普利的感受吧,当然他没有去冒名顶替,他只是去拍电影了(冒名顶替更多的人?!)。。。PS德隆对着镜子那段自恋表演真是绝了,而且还十分直观的阐述了这个角色的分裂。。。
雷内·克莱芒代表作&阿兰·德龙成名作,碧波蓝空下的完美命案+身份替换一步登天之途。炎炎夏日的意国风情,配上导演冷峻克制、干练爽利的镜头语言,冷暖调和,恰到好处。阿兰·德龙本色出演,帅气逼人自不必说,那一股子冷酷、阴狠与自恋劲儿实在让观者欲罢不能。女主演玛丽·拉福莱的清纯美貌也是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级别,当时还是德龙女友的罗密·施耐德客串亮相。同样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改编,本片比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有魅力得多,尽管删去同性场景,结尾也作了更改。片头两人各自假装盲人跌撞走路并与自愿上钩女子调情的戏份相当喜感。雷普利换装打扮、以菲利普身份对镜自High与亲吻自己镜中像的段落亦是对自恋之心与内在欲望的凝缩外化。雷普利两次杀人与处理尸体时都足够紧张,逛鱼市虽是闲笔,瞪眼的鱼却似洞穿一切。(8.5/10)
对于此版,女作家本人整体而言比较欣赏。特别夸奖德隆饰演的雷普利“非常出色”。但同时她却批评了影片那个天网恢恢的结局,将其视作“一种对罪犯必须伏法的公共道德的可怕妥协。”伊伯特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此结局“无法令人满意”。感觉“之所以如此收官,只因导演克莱芒缺乏海史密斯的讽刺勇气。”
马特达蒙像特工,阿兰德龙才更像骗子。除了阿兰德龙外,其余一切都不及明格拉的翻拍版本。
虽然瑞普利的天才度不如重拍版,但阿兰德龙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
这个版本几乎比好莱坞版还要好莱坞化:流畅自如的故事,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尾,特别是雷普利那贯穿始终的性格,这使他在作案时几乎没有一丝的道德挣扎。阿兰·德龙的明星魅力确实太强大了,观众们对他的感觉不可能有同情、憎恶、恐惧,只会被他毫无忌惮地直视别人时露出的蓝眼睛深深吸引。
其实我一直暗暗希望他能成功,不过最后两分钟的逆转令希望落空;杀人者固然狡诈心狠,被杀者亦让人痛恨,女主之前的逆来顺受和后来的转变也证明其感情并不坚贞,还有那位无辜卷入被杀的朋友也是颐指气使,维系他们的不过都是金钱;结构紧凑,剧情抓人,cast养眼!
帅得过火
色彩实在是太漂亮了。
精致,迷人,出人意料。
幸亏我先看的马特的版本,阿兰实在是太夺人眼球了,我看完之后都不去想新版的剧情什么的比原版的好,只有阿兰德龙在眼前晃啊晃
安东尼·明格拉的99版《天才雷普利》全面超越该原版!不过,除了马特·达蒙……
《怒海沉尸》就像是一部阳光下的黑色电影,拥有悦人的古典基调,同时充满迷人的惊悚魅力和弥漫的虚无,以光明之身诉说黑暗之心。阿兰·德龙饰演的穷小子丝毫不会具有任何正面价值,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罪犯,但是观众可能会一直很想他能逃脱,在整部电影中,观众这样被完全地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