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雷·米兰德 Ray Milland 饰)都不知道自己能否称自己为一个失意的作家,因为一个作品从来没有被公众所接受过的作家怎么能是作家呢?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唐选择了向酒精寻求安慰,殊不知,酒精只会让他的情况变得更糟。海伦(简·怀曼 Jane Wyman 饰)的出现将唐从酗酒的泥潭中拉了出来,她的温柔和善解人意温暖了唐孤寂的生活,也令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属,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
好景不长,海伦的父亲对唐和女儿的关系十分不满,在他的眼中,唐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浪荡儿而已。感情遭到否定的汤再次陷入了酗酒的危机中,甚至动起了自杀的念头。面对心灰意冷的爱人,海伦能否再一次将唐从死亡边缘中解救回来呢?
黑色电影的诞生:巴黎,1946—1959Noir Is Born: Paris, 1946—1959
◉ 如果黑色电影的全盛期是在1941年至1958年,为什么这个术语要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广泛使用呢?
☉全盛时期: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是和“黑色小说系列”相呼应的,对它的首次使用出现在对五部制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电影作品的评论中,其时,这五部电影正在巴黎连续公映,它们是:《马耳他之鹰》、《双重赔偿》、《劳拉》、《爱人谋杀》(Murder, My Sweet,1944),以及——考虑到它在其后大多数文章中消失这一事实,有点令人惊讶——《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5)。
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1960
✒︎:在我看来,《相见时难别亦难》已经过时了,片中著名的花房一幕在现在看来未免过于夸张,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酒鬼的行为状态;怀尔德的《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5)比《相见时难别亦难》早了十七年,但片中对酒精成瘾症的表现反而更接近于当代影片。
Chapter 12反馈:初稿意见的标注符号
Too On-the-Nose(过分浅白)
✒︎:当某些事情太过——过于直白并且潜台词不足时——它就被称为“too on-the-nose(过分浅白)”。换句话说,电影不光追求表达,还追求含蓄。
在过誉的影片《逃离拉斯维加斯》中,为了表明主角是一个名誉扫地、不光彩的人——你猜他是什么职业?编剧——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酗酒的人。观众看到他大步走在超市,购买了满满一购物车的酒。整个影片的多处地方都看到他直接拿起酒瓶子痛饮,大口呕吐,然后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这就是过分浅白的表现。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酗酒——不是含蓄而是露骨地,不是用潜台词而是外在直白地表达出来。
与之相比,《失去的周末》对酗酒的处理方法就高明多了。片中主角雷·米兰德是个瘾君子,他的酗酒不是用就着瓶口啜饮表现,而是他偷偷溜到窗前,打开窗户并拉动一根绳子,拉到最后,我们看到一个隐藏的酒瓶。我们甚至不需要看到他喝一口,就能意识到他是个无可救药的酒鬼。
第一章 黑暗无处不在:经典黑色电影的衍生
导论 黑色虚无的悲剧世界
✒︎:更多黑色电影的著述强调其“跨类型”的特征。不同学者所罗列的黑色电影篇目中既包括强硬风格的犯罪恐怖片,也包括诸如《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1947)和《交叉火力》(Cross Fire,1947)等社会问题片,黑帮片包括《崇山峻岭》(High Sierra,1941)和《白热》(White Heat, 1949),家庭情节剧和恐怖片的混合物则是《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45),甚至西部片《追击》(Pursued, 1947)也被当作黑色电影。这些电影一度被贴上黑色电影的标签,或者被察觉出其中的黑色气息。
其实,把黑色电影当作“跨类型”电影来看待是有问题的。这样的划分并没有找出黑色电影的本质特征,因为事实上,每一种电影类型都有“跨类型”的表征。只有当黑色电影重新流行和回归之时,黑色电影作为电影类型的地位方可被确认。
第六章 电影音乐发展史(三):1960—现在电子音乐
✒︎:起初电子音乐专属于恐怖片和科幻片。但在米克罗斯 · 罗兹萨为电影《爱德华大夫》(1945)和《失去的周末》(1945)所作的配乐中,电子音乐开始出现。
第六章 希特勒的文化革命 第二节 艺术的净化
✒︎:在新的审查和管制条件下,少数电影界人士更愿意到好莱坞那种自由环境中寻找机会。找到机会的人包括导演弗里茨·朗,他拍摄过一系列大获成功的电影,比如《凶手M》、《大都会》(Metropolis)和《尼伯龙根》(The Nibelungen),后者一直是希特勒最爱看的史诗片。朗的电影《马布斯博士的遗嘱》(The Testament of Dr.Mabuse)间接讽刺了纳粹党,原计划在1933年春上映,但在首映日将至之际被禁。步他后尘流亡国外的是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他出国前所拍的通俗爱情片,极少流露出他在好莱坞拍摄的《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和《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等电影中所展现的大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两人都创作了一些属于好莱坞最成功电影之列的作品。
第十二章 虐待倾向
✒︎:当神经症患者陷入绝望之井后,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以便让自己强撑下去。如果他的创造力没有被摧毁殆尽,他会将精力用在能让他收获成就感的事情上,并以此来应对残酷的生活。他或许会投身宗教活动,或许会忙碌于某项集体活动。虽然他不会投入太多热情,但也不会对工作造成破坏,所以他所做的事,还是有价值的。
还有些患者将自己边缘化,放弃人生抱负,以及生命中的大事,只想撤退到生活的边缘,蹭得一星半点的乐趣。他可能会从某个嗜好或者偶尔的享乐中,暂时满足自己的渴求,比如吃饭、酗酒、穿戴,或者在性生活上放纵。他已经无法从稳定的事情中获得成就感,只能寻找短暂的刺激,随波逐流,最终消磨掉对于生活的全部期待。嗜酒如命,就是这类患者较为严重的表现,查尔斯·杰克逊在那本著名的《失去的周末》中,对此描写得十分到位。
第五章 自恨与自卑
✒︎: 主动的自毁倾向,究竟会逐渐将个人人格的完整性与深度破坏到何种程度呢?不管就粗略或精巧的方式而言,一个人的完整性多少都会遭受损伤,这也即神经症的发展的结果。脱离自我、不可避免的潜意识借口、未予解决的冲突所造成的潜意识妥协以及自卑,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道德的削弱,亦即会降低了真诚待己的能力。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急性的或慢性的士气消沉或道德败坏现象。譬如,一个忽视外表的人,会使自己变得草率不洁或肥胖;他纵饮而少睡;他不注意身体——譬如不看牙科医师。他吃得很多或很少很少,从不散步;他忽视他的工作以及他最感兴趣的事,且变得十分怠惰。他可能会变得一团糟,至少他会较喜欢与一些肤浅的人或坏同伴交往。他会变得不可信任,他会打他的太太与小孩,开始撒谎或偷窃,这种过程变化在酗酒者中最为显著,就像《失去的周末》一书中所描述的一样。但它们同样可以以非常隐匿或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明显的情况下,甚至于一个未经训练的观察者也会发觉这些人在努力“粉碎他们自己”。在精神分析中,我们知道此种描述并不足够。这些情况只有当人们被自卑与无望所压倒,而致使他们的建设力量无法再压制自毁驱力的冲击时才会发生,此种自毁驱力由此具有了自由无碍的支配力,而表现于积极地使自己道德败坏的潜意识决定中。在其所表现出的形式中,会具有主动且有计划地使自己堕落的意向,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对此情形已做了描述;每个有经验的分析师都会从他的描述中看到神经症患者究竟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他们的梦境也表示了他们可能主动地将自己抛入阴沟里。
神经症患者对于这种内在过程的反应个个不同,可能是高兴,可能是自怜,可能是惊骇。这些反应在他的意识中,通常与自我堕落的过程不相连贯。
第1章 成瘾可预防、可治疗
各方都须承担责任
✒︎:大众娱乐几十年来在公众头脑里制造的印象,让人们以为治疗物质成瘾唯一的方法就是参加各种互助会。的确,无数电影一遍又一遍地强化着这一观点,如1945年雷·米兰德(Ray Milland)主演的电影《失去的周末》...诚然,循证医学疗法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而很多讲述成瘾的电影都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不过,电影的高潮部分常常有个充满戏剧化的场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克服了酒瘾或毒瘾,这种桥段在好莱坞依然很受欢迎。而把成瘾当作慢性疾病并用现代医疗手段治疗就像治疗高血压一样,这种情节与电影相比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
在豆瓣高分电影榜上,有一部评分9.6的电影叫作《控方证人》,由泰隆·鲍华和玛琳·黛德丽主演,阿加莎·克里斯蒂联合编剧,导演是比利·怀尔德,好莱坞黄金时期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他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两次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编导的作品《日落大道》、《热情如火》、《玉女风流》、《双重赔偿》等,部部精品,比利·怀尔德尤其擅长讲故事,那些机智的对白,预料不到的情节,对人性的直视,将庄重深刻和调皮幽默结合得非常完美,时时透露出温情悲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失去的周末》就是如此。
《失去的周末》的男主角唐是个没有名气的作家,三十六岁了还寄住在弟弟维克家,靠维克和女友海伦接济。电影开场是周末兄弟俩决定去乡下度假,维克兴致很高,一边整理行李一边絮说乡下的好处,唐一脸心神不宁,仿佛在盘算什么。他跟维克说自己假期准备写作,支使维克到隔壁房间去找打字机,维克一离开,唐立刻眼神炯炯地跑到窗边,抓住一根绳子往上拉,底下吊着一个酒瓶,还有喝剩下的半瓶酒,他想把这个装到行李箱。
可维克恰好过来了,唐急忙又把瓶子吊到窗外,用高声说话掩饰紧张。这时候,海伦来为兄弟俩送行,唐本来心不在焉,一听海伦待会儿要去独自看戏,他灵机一动,非逼着维克和海伦现在一起去看戏,他们宁可搭乘晚一点的火车。海伦说她一个人很好,维克说要去也是你们去,她又不是我女朋友!唐哪管这些,只希望大家都走了,他好偷偷喝酒,正推搡间,维克见窗台有个烟头,上前把它掸走,同时也发现了唐的秘密。
酒被维克倒入盥洗池,唐还在狡辩,然后维克和海伦出门看戏,留唐在房间休息,反正他身无分文,没钱买酒。
弟弟和女友一走,唐立马反锁住门,跳起来满屋子找酒,书架、床底、卫生间,这些他经常藏酒的地方都空空如也,绝望的他抱着头发闷。正好房东太太敲门说维克留了钱在糖罐里,唐却说没有,将那十美元私吞了。唐迈着轻盈的脚步进了酒吧,针对酒保不给他赊账的警告,唐把钱拍到桌子上。
以上是《失去的周末》前十多分钟的剧情,一个被酒精摆布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维克毫无疑问地错过了火车,留守在城市的他喝了一杯又一杯酒,被酒保言语刺激后,决心写出成天挂在嘴边的小说,可他一坐下来就浑身发痒,不但小说没写出来,而且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唐喝酒的欲望更强烈了,于是他卖打字机,甚至偷盗、抢劫,经过一连串波折,自觉人生无望的唐去当铺换了一把枪,得知内情的海伦前来阻止……
比利·怀尔德点石成金的地方在于它把酗酒这类普通题材拍出了心理深度。唐为什么酗酒?当然因为他一无是处的现实人生,他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受失望和耻辱轮番折磨的自尊心,再往前追溯,是因为唐从小自卑,有次他负责校报文章,偶然听到其他人对他的贬低议论,便赌气喝酒,乘兴写好文章,结果众人刮目相看,从此他的生活陷入了这样的循环。
每当唐面对压力时,他耳边就会浮现起那些否定的话语,下意识地渴望喝酒,先是心理需要,后来发展成生理需要,在酒醉中,一切都梦幻且快乐,他似乎可以成为任何人,清醒之后的世界可丑恶多了。虽然每次喝酒之后并不能保证问题解决,但慢慢地,唐严重地依赖酒精度过每次情绪起伏。这种情况不仅酗酒的人才有,也体现在暴食、赌博、吸毒等有沉溺性行为的人身上。
这类人一般自我评价不高,然而目标很高,比较情绪化,有自毁倾向,当力有不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痛苦,为了缓解痛苦,旁人可能会通过倾诉等多种方式宣泄,而他们却通过酗酒、暴食、赌博、吸毒等极端又单调的方式。久而久之,即使生活没有压力,这些自残的方式也会成为他们获取快乐(多巴胺)的唯一且高效的途径。
在《失去的周末》里,喝了酒的唐变得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绝对是一个温和有礼的绅士,是一个充满情趣的诗人,可是,一旦他的欲望满足不了,他就变得像一只老鼠,眼睛骨碌骨碌转,四处寻觅,他像一个六亲不认的恶人,对一切挡住去路的东西都咬牙切齿,他像一具行尸走肉,怨气弥漫。
影片通过对唐脸部表情的捕捉和对酒的各种特写来展现人的脆弱和对欲望的屈服,并展现了精神失常后的诡异世界,让人不寒而栗。
男演员雷·米兰德因其对唐精准的诠释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它悬念的开场和抓人心弦的紧张配乐让人想起了希区柯克的电影,到最后一刻才定下来的影片基调才让人感到它的温馨,值得一看。
当之无愧的黑色电影,黑色的酒精的沉沦弥散在整部影片的影调间,光影没有气息的把人束缚在日复一日的纵欲里。你只看到酒的糜烂,那腐臭味简直可以将一切都吞噬。唐这样的男性角色在暗色的打光下,颓废到了极致。如果你想看到导演怀尔德是如何去体现这些细节的,那么请你留意当唐在酒吧饮酒并高谈阔论时,那悬挂在他头顶上的白织灯在黑白影调的画面中,过度曝光化的处理让人物的精神状态显出已被酒精支配,对灯光进行这样的特殊处理在影片的其他地方想必你们也可以注意到。你也足可以看到当唐为躲避女友海伦而躲在房间内的时候,人物的身上只会受到微弱的外部由客厅照射进来的逻辑光源,而整个人物则陷入了低调打光的混沌中。另外,硬光的运用让唐阴郁沉闷的形象反复得到了强调。当唐前去找酒吧侍女借钱时,他脸的局部完全埋没在黑暗中,立体感得到体现,可同时你更会感受到人物此时被酒精完全的蒙蔽和上瘾。在构图上,也希望你能留意人物与空间上棱角型网格的桎梏关系,这凸显出人物此刻矛盾的心里和自我割裂的精神状况。社会的黑暗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帝国大厦间倾颓,个人的理想在一次次瓶罐破碎间满地糊涂,导演将这样时代的意象化批判渲染在一个酒鬼身上,最终还是让他醒悟,简直是仁慈。我认为反不如让他滑入黑暗,毕竟失去周末是因为他至少还能拥有周末。你看,那意识癫狂下的黑色影调间全是欲望和疯狂。
靠男主的状态简直和我现在一样,可能我比他稍微好一点。永远仿佛被推着走。男主可能是因为有一个好兄弟和好女友,我则是因为有好的家人。我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总是想逃避。在毕业后的半年里一直逃避找工作,总是为未发生的事情而恐惧和担心,又总是幻想还没发生的好事情。在这半年里因为工作和家人吵了无数次,准确地说是我单方面生气难过和伤心,将他们的随口一问当作阴阳怪气和指责,然后脆弱的自尊心就碎了一地。最后只能自暴自弃去做了刚开始非常抗拒且看不上的工作,而在这期间有无数的好的合适的工作从我的指缝中溜走。
对不想对待的人和事会先找个借口挡一下,然后事后直接不联系和放弃。对此自己还一直认为是为了他人的面子着想,其实只是自己不知道怎么面对和没有勇气和自信直接坦荡地说清楚和拒绝。
“大部分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可是我做不到。”本来我的专业是会计,即使学校不够好,但找到一份工作其实也不难。可是自从一毕业我仿佛所有的反骨都跑了出来,我抗拒所学的专业,抗拒家人介绍的工作,抗拒朋友介绍的工作,抗拒同学介绍的工作,一心只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上,我又退缩了,觉得这个工作不行,或者我不行。我喜欢读书写作,也和男主一样想当个作家,可是天赋不够,努力也不够。最后只能把自己的工作预期一降再降,直到我没有退路为止。
其实对于男主和我这样的人来说,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断了退路。当一个人不得不只能靠自己的时候,他总是有办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而当一个人作息正常,饮食规律,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可惜男主和我身边都有好的人。也因为我很清楚地了解到了自己的这一点,打算明年换一个城市生活,让自己无依无靠。如果有钱出国居住,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好一些吧。如果自己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话。 刚开始男主自欺欺人到仿佛自己都信了的心态,让我想到高中时语文老师说的,有些同学在写作业时偷偷玩手机险些被家长抓包,然后恼羞成怒反咬一口说家长不信任自己,最后声泪俱下,自己都信了自己的谎言。 男主让我想起侯麦的处女作《狮子星座》里的男主,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处。普通的导演可能只拍完美的人,伟大的导演却会拍不完美甚至讨人厌但真实的人。每次看到这种片子,我都会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也变成这样的人。 老片子真的很有味道啊。在一个下雨的夜晚窝在沙发里喝点小酒看再合适不过了。以及以前美国片子里的很多男演员真的很帅啊。对比一下现在美国的男演员,很多一旦上了年纪,体重都是年轻时的2倍,很希望他们能身材管理一下。
看到有人说不喜欢这个结局,还有人说烂尾。但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我真的都非常非常喜欢。对于像男主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以及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就像女主最后说的那样,是给我们希望的,而不是放弃我们。
真没想到是这样一部电影,根本就是一部戒酒官方宣传片,并不以故事情节的复杂与精妙取胜,而是注重在酗酒后的精神状态与心里独白上。基本上都是雷·米兰德的独角戏,他把一个酒鬼的摇摆心态拿捏的真是太好,拿下最佳男主实至名归。本片荣获194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四项大奖
"Don't wipe it away, Nat. Let me have my little vicious circle."
对酗酒后的精神状态和幻觉的刻画,精彩绝伦,表演也是无懈可击。这种通俗的故事被冷峻凌厉的黑白影像诉说得刻苦铭心,从表层挖掘到内里,称得上是对人之劣根性的解剖。虽然结局稍显光明,但你完全不知道男主是否真的能就此走向光明。这个男人也是幸运,颓废无能到那个地步,还有女人对她恋恋不舍,鼓励他、支持他,还有人希望他振作起来。也许有人觉得自己不酗酒,不会陷入男主那样的焦虑苦闷、自我堕落,但现实有很多东西可以代替酒的麻醉作用,比如懒惰、麻木、贪婪。某种程度上,本片是在讲如何清醒接受自己的问题,在自己不能如愿以偿时。
酒杯的印记形成某种冲击力,杯内的神秘原质则是开启叙事的实在界深渊。而摄影机如同布列松般注视着Don拿着酒杯的手。试想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德国表现主义以及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在美国黑色电影中复现,那么就是怀尔德的这部《失去的周末》,藏匿的酒如同某种强迫症式的凝视与恋物癖,酒精承担了一个替身,作为被海斯法典禁止的内容,在影片的中间部分,街头的栅栏被呈现为一种监狱叙事,最终转向真正的监狱——戒酒中心,铁丝网似乎有着一种扩散的魔力,如同触手缠绕着Don。《失》虽然充斥着硬派侦探般的大男子主义似乎有着一个反黑色电影的结局,Gloria是黑色电影的反面,作为救赎承接了Don所有的凝视与物化,但真的如此吗?在影片的最后一幕,它以一种环形叙事回归开场的另外视角,似乎带来了一个否定的答案。
酗酒恶嗜源于执念,放下我执生机浮现。PS:这种题材都能达成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和高水准,怀尔德不愧为一流的导演、超一流的编剧!【9】
雷米兰德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独角戏,难以拿捏的心理挣扎和小人物世相统统呈辐射状晕开。怀尔德总是有很多小心眼儿,次次叼反的香烟,天花板上的酒瓶影,折叠镜中的手枪,种种巧思细腻如同舞台剧。但是遗憾的是,剧作自身的批判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黑色电影的力量感。
影史第一部严肃探讨酗酒问题的作品,获首届戛纳最佳影片,也为比利·怀尔德首次带来奥斯卡最佳导演、编剧与影片小金人。雷·米兰德将一个堕落到为喝酒不惜大藏特藏、典当、四处欺骗与偷窃的酒鬼演绎得入木三分,戛纳与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构图与调度上,男主常常处于逼仄、阴暗的空间之中,铁栅门和铁窗也多次包围着他(关门的酒吧,戒酒中心),昭示出自我之囚的监禁宿命。戒酒病院的压抑惊悚氛围令人想及[怪房客],而夜晚独自在家时的墙洞老鼠及蝙蝠啃噬的幻觉则酷似[冷血惊魂]。戏院舞台衣兜里隐现的酒瓶臆想与家中映照于天花板上的吊灯酒瓶之影+1。影片配乐也起伏无定,令人心惊。男主角几次在街头跌跌撞撞的场景多以叠化过渡,外化了酒精中毒后的眩晕飘摇感。跌下楼梯。首尾的反向摇镜构成回环。| 妄想症是夜晚的疾病。(9.0/10)
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不离不弃的陪着自己身边,绝对是世上最幸运和最幸福的事情;入目三分的酒鬼...
这女的当自己是圣母玛利亚再世么?这种男人和人渣有区别么?突然就浪子回头了~呵呵呵 你当观众白痴么?打着5星还满嘴术语和电影史的装逼犯,你家里人知道么?
我等了80分钟就等一个能把悲剧推向顶峰的酣畅淋漓的结局,结果等来个happy ending
8/10。心理恐怖片,虽然亮点全在酒入愁肠的挣扎展现,但论的是中年男子的心理危机-青春飞逝,梦想破灭,众生嘲厌,于是酒瓶中世界提供了灵感如涌的第二生命。酒杯印痕叠积和墙上蝙蝠撕鼠的昏迷窒息感油然而生。但结局我宁愿发现唐重新写作只是小说内的情节,而现实的唐已自杀这样忽暗忽明的收场更好。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就是喝酒麻醉自己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进酒吧感觉像回家一样,在酒吧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还能赊酒喝,我超喜欢这里的。
重看减一颗。看男主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仿佛窗外挂的是杀人凶器,盒子里装的是定时炸弹?雷米兰还在照搬犯罪惊悚剧的演法,但问题可能出在导演身上。酗酒误事或者外遇念头若不涉及凶杀命案就只是一个道德范畴的轻量级话题,其适配类型应该是喜剧,就像十年后的七年之痒。虽然怀尔德曾表示并不喜欢那片,但从因材施类的角度它却是成功的。非要套上四十年代最流行的黑色外衣,很多本门所属的风格元素甚至老比利自己的编剧神功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一种大材小用或者小题大做。比如开场戏中扔到窗台上的烟头,构思巧妙宿命难逃,形似那只被桥栏杆挡下的戒指。但戒指在伍迪艾伦电影里关乎生死,而烟头在本片中只为暴露他……还在喝?
重看,依旧不喜欢无趣的故事,也依旧不喜欢自顾自的皆大欢喜结局,但如何讲故事的手法,和米兰德的表演交织在一起,着实令人叫绝。
1. 找到灯罩中的酒瓶一段是神来之笔。2. 想起那句:每个成功的故事,归根结底,都是爱的故事。这片子与其说是一个酒鬼改过自新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女人自始至终隐忍、付出、抚慰、从未言弃的故事。3.“成瘾症”与 每个人有关,谁都不会比唐包翰好多少,都有自己摆脱不掉的梦魇和心魔。
四星半。堪称和谐版的《离开拉斯维加斯》,只是酗酒,那个年代没有彻底绝望。
酒成为痛苦的两面 一方面帮助解脱一方面加重愁苦//而归根结底是对自我生命或生活的不感满足所引发的对另一事物的依赖成瘾 戒烟戒酒戒色戒毒 最难戒的还是瘾 简单解释为执念或梦魇似乎都有偏颇 瘾还是称为瘾最合适//爱人是天使 比利怀尔德是放松神导
美国首部深入探讨酗酒电影,将之视为需要帮助的病症而非恶习,也是怀德较为严肃的作品,三一律舞台化。改编自真实自传小说,战后、大萧条、同性恋背景。首尾呼应的窗外酒瓶,巧妙的反射与倒影,台词浑然天成,人物刻画出色。46奥斯卡,雷米兰德像詹姆斯斯图尔特+爱德华诺顿
B+/ 开头觉得是孔乙己,中间以为会成为《巴顿芬克》或《发条橙》,到最后五分钟还觉得可能会是《梦之安魂曲》,结果是爱情正能量……小说构思、戒酒所、酒瘾幻想三段奇佳。剧本不那么出众,影像的魅力和第一届戛纳影帝的表演反而夺目。在1945这个诡异的时间点拿到BP不知对米国意义如何。
194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的片子,看来索然无味,Wilder编剧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整个就是老娘舅剧情,人物单面剧情乏味,戏中戏也瞬即被主线吞并。立马想到朱老师的《戒烟不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