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据“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英勇事迹改编。影片讲述在“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创建之初,队里既有失足青年也有人面临婚姻危机等各种生活问题。队长埃里克·马什却始终充满热情,督促队员刻苦训练。这支看似由失意者组成的团队也逐 步成为城镇的荣誉象征……然而这一切被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所打破。面对近在咫尺的灾难,作为尖兵部队的他们勇往直前,却在阻止火势蔓延时被困火海、命悬一线。整个团队的安危与荣誉也面临巨大考验。
大火烧过来的时候,感觉像有一百辆火车从身上压过,那道银白色的屏障在山火面前就同其他“可燃物”一样脆弱。与我们期待的相反,大火燃尽后的那片焦土中,没有人能站起来。 2013年6月,美国西部遭遇极端高温,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因雷击引发了美国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作为尖刀部队被派往灾区。因高温大风使火灾迅速蔓延,全队消防员于救火过程中几乎全部殉职。
不算冷门的消防题材遇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关痛痒的森林火灾,《勇往直前》与一般概念上的灾难故事片不同,它讲述的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抗,主题贴近生活又显得十分边缘化。没有再鼓吹个人英雄主义,它选择了歌颂集体主义,纪念那场真实的悲剧,告诉我们什么是消防员精神。 一部主旋律商业片在感染力上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因其改编自真实事件,还在于它将叙事重点分为两部分。这种救火任务中穿插着休闲生活图景的段落式叙述,给予了影片一种踏实的节奏,在显得专业、可信的同时聚焦消防员真实的私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他们一同成长、互相理解的快乐让人有多温暖,逝去的痛苦就有多深刻。从牺牲时间到牺牲生命,消防员肩上的责任让他们无路可退,逆向而行。
燃烧的熊运用了复调蒙太奇作为梦境般的意象在影片中频频出现,它让埃里克感到恐惧,也看到了极致的美丽。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搞清楚什么是你赖以生存的,以及你可以抛下什么赴死)如同埃里克对山火“宣言”时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欲,它象征着一种不惧挑战、向死而生的精神。 可惜当埃里克选择了为阿曼达改变,走出封闭自己的盒子后,却没能走出那场火灾。 最近复听牛姐的《My All》,感觉十分符合阿曼达失去埃里克后的心境,她的坚强真是令人心疼。 I give my all to have我愿付出我的一切 Just one more night with you 换得再与你共聚一晚 I risk my life to feel我愿献出我的生命去感受 Your body next to mine你拥我入怀的那一刻 Cause I can go on 因为我无法继续 Living in the memory of our song活在我们如歌的回忆里 I give my all for you love tonight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换得你今晚的爱
ps:向死而生是一种生活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即使死神找上门,也没有什么遗憾,所以也不畏惧死亡。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真是很渺小,08年我还在森林武警中队服役的时候曾赶上了一场几年不遇的大火,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部队都调动了,具体烧了多大面积我忘了,只是记得算上武警和军队加上地方林业消防一共上了8000多人扑了十二天,不真实经历真的不知道那有多可怕,我们中队被直升机投进了一个山沟后给养跟不上,整整三天每个人就吃了四个馒头,没有水就只能喝树的汁液,真的那时候一度都以为自己走不出来了,在大兴安岭那边的松树林火蔓延的速度绝对要比电影里面的还要快,一颗四五十米高的松树几秒中就能被火整个点燃,呼吁大家去野外游玩一定要注意防火,上两张真实的森林大火照片给大家看看
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一直很喜欢看描述消防队题材的作品,或者倒不如说,我喜欢消防队。
从当年的朗·霍华德的《烈火雄心》(现在内地译名叫《回火》),到杜琪峰的《十万火急》,再到那部《云梯49》(现在内地译名叫成了《烈火雄心》,这份乱啊),甚至还有《世贸中心》,乃至如今这部《勇往直前》。
这些描写消防队事迹的作品,个人比较偏爱,大概与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我一个哥哥,曾经就是消防队的。
这位哥哥,是表亲,也是远房,比我大不少,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消防队官兵了。由于是从是老家过来,每逢节假日或者部队休息的时候,他就来我家,因为当时我们住的城市,能找到的亲戚只有我们家,来了以后帮帮家里的忙、坐在一起吃顿饭之类的,每次还给我卖点东西,但爸妈都让他拿了回去。当然空闲时候也给我讲了不少关于消防队的故事。
我了解到很多消防队官兵的事迹,并对这个职业感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而且表哥当年也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消防的常识,我至今记忆犹新,也培养了我如今的消防和防火意识。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小时候就觉得,消防队员都是英雄,他们是在和平年代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他们的敌人是无情的火焰,而且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随后再说)。所以后来喜欢电影之后,我看了很多关于消防队题材的作品,而且这部《勇往直前》,个人非常喜欢。
原因在于,真实。
中国消防队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从名字上来看,是属于武警编制,但我国的消防队其实是属于公安部直接管辖。
简单而言,消防部队是公安部队,消防官兵是武警官兵。消防队员身穿武警军装,享有武警官兵同级别的待遇,部队工资和费用与武警一样,都是来自于国防经费,但不接受受武警部队的领导。而且所有消防器材和车辆,还有消防官兵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来自于地方经费,这一点跟公安一样。
顺便再多一句嘴,当年在写《湄公河行动》的时候,就把武警边防的隶属给写错了,搞得很多网友指正,还是我学艺不精的原因。如今搞清楚了各个武警的职能,简单说,用老话来形容,武警职能大致分为金(矿业)、木(护林)、水(水电、交通)、火(消防、边防)、土(内卫、警卫),再加上边防,只不过消防、警卫与边防归公安部管辖,各种隶属详见下图一目了然。
《勇往直前》的中文译名很俗,俗到那种根本不想再看第二眼的片名,但内容非常震撼。
电影来源于真人真事改编,2013年亚利桑那州那场大火,由于雷电和干燥的气温引起,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与9•17加利福尼亚州森林大火不同,后者是人为纵火。但美国民众,尤其是遇难者家属,对亚利桑那大火“天灾”引起的说法还持有异议)。一支叫做“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队的故事,是美国第一支获得国家级先锋队资格的镇消防队,就是因为真实,在满满情绪铺陈之后,结局令人落泪。
有人觉得这部电影跟普通灾难片不一样,确实。《勇往直前》完全不像一部灾难片应有的架势,尽管来自《创战纪》《遗落战境》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为该片提供了非常炫目的视觉效果,包括那只CG制作的火熊,还有结尾处排山倒海的火势蔓延。但之所以不像传统灾难片,就因为该片缺乏千钧一发的惊险时刻,没有险象环生的情节张力。
但恰恰是这样,才是最真实的。
现实生活中,在灾难面前的紧急关头,哪儿有那么多的千钧一发,有时候活生生的生命转瞬即逝。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剧,描写的就是消防队员的日常,他们工作中所要面对的险情,以及工作之余的情感刻画。电影两个小时,情节被塞得满满的,以亚利桑那州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为主线,穿插着队员们的生活和情感,出场人物挺多。
正因为前期非常详实的铺垫,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队长“灭霸”的严谨作风,“爆裂鼓手”的菜鸟风格,还有“牌王”的痞子气(说实话我看得时候都没发现这位就是泰勒·克奇),以及队友们之间的兄弟情,还有与家人之间的亲情。
而这一切,也让结尾那一刻更加震撼。电影没有任何煽情之处,结尾现场中,就拿几个平实的镜头和遗落消防器材的特写,让人猝不及防。几分钟之前,他们钻进防火帐时,还在互相对话,就那么短暂的过场,一切来得太突然。就算观众之前了解了这起真实事件的结局,眼前这一幕也让人屏息。
没有传统灾难电影那些生离死别的套路,《勇往直前》就是专注职业日常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这种震撼,几分钟前来自于视觉,几分钟之后来自于心灵。
而美国的消防队,概念上与我国也有差别所在。
老美的联邦制,美国消防队是独立的部门不是军队,职能更像警察。消防队隶属各地消防局,消防局与当地警察局是平级的,并依照职能,由州、市、县政府分级负责,而且所有消防经费直接由当地政府负责。
比如在美国打个911,可以来三种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详细描述),这三个部门是各自独立的,而且平级。另外如今很多美国大城市,急救车也属于消防队,以前救护车属于私人医疗机构,后来未来增强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实行了改革,将急救车也划入消防局管辖范围内。
如今美国消防队分为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其中大部分是依靠志愿人员,比如《勇往直前》中的“爆裂鼓手”,就是典型的志愿人员。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志愿消防员,只有满18岁的公民经个人申请并经2年急救和护理教育培训、280小时灭火训练,才可以成为消防员。担任志愿消防员满2年以上者,才可优先录用为职业消防员。电影中关于“爆裂鼓手”之前经历过护理培训有过情节展示。、
一般美国中小城镇,都是专职和志愿队伍相结合的方式,而格拉尼特山高手队,隶属于普莱斯考特市消防局。最后那19人,从年龄和经验上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职业消防员。
电影中,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对山火、野火的处理措施是很专业的,个人也是比较熟悉这里。
表哥经历过山火,只有一次,还是临时抽调过去的。用他的话来形容,“山火是扑不灭的”。
就像电影中所展示,风一吹,漫山遍野都是火的“燃料”,搞定山火只有两种方法,其一就是挖隔离带,其二就是“以火攻火”。
记得表哥说过,那天某地山火,大半夜直接拉过去来自各地好几个支队的消防员,干嘛?不是救火,而是挖沟,挖隔离带。没办法,山火救不了,在电影我们还看到有C-130运输机和CH54运输直升机从各地运载的水源空投,那也只是缓解火势。
(上图为贝尔204民用直升机)
但在我国当时那个年代,根本没有这种装备,全靠挖隔离带,把隔离带周边的火扑灭,剩下的只能烧光,把火灾危险降低至最小。那场大火让他们从凌晨一直干到了大天亮,周边几个武警几支全部出动挖隔离带,最终还是烧光了两个山头,才把火势控制下来。
结束之后,没有任何假期或者嘉奖,一晚上的救火,最后换来的是一瓶矿泉水、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肠,都没有“饱餐战饭”这一说,然后回部队接着出任务。
《勇往直前》中还展示了另一种救山火方法,以火攻火。
把小范围区域内的树木,也就是“燃料”先全部给他烧完了,至少烧一个圈,火势到了这里就会停止了,这种方式没听表哥讲过,但用意很明显,是建立“隔离区”,而且面对火势很大的时候很有效。电影中有个镜头印象很深刻,隔离区的火与汹涌而来的山火遇到一起,火势交汇,最后满满减小甚至熄灭了。
电影中还展示了因为信息传递有误,结果飞机空投水把自己隔离区的火给扑灭了,搞得底下的队员哭笑不得。
电影中段那一幕,“灭霸”布洛林在扑灭一次山火之后,坐在飞机上,指着下面一大片树林说道,这些都是我们救下的。我觉得这才是对于一名消防队员来说,是最大的荣誉感。
这种火攻的方式我在《上帝也疯狂2》中见过,土著人历苏为了救众人,面对草原上的火,把所有人都就地扑倒,并引燃了周围的草丛,最终火势过去,几人安然无恙。
电影结尾之处,他们最后处理也是这种方式,无奈火势太大。。。
多年之后,表哥转业回了老家,开了一家小门脸做生意,再也没有与消防队这个职业产生过任何联系,后来我回老家见过他几次,并且也给他推荐了一些消防队题材的电影,但他不屑一看。
因为他原话说了,电影中那些都是扯淡,根本不符合真实现场,还给我举例,有些电影中面对火灾,人物往身上披个棉被,用水打湿往外冲,他说这样的情节就不合理。就算不顾火焰燃烧的高温灼热,就那些浓烟,保准你跑几步之后就趴下了。然后我又说这些情节都是一些火灾逃生常识里教的方式啊,他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那就要看起火点距离和火势的大小了。
所以我到现在,一直特别注重防火意识,虽然我抽烟,但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检查一遍烟灰缸是否是空的,连烟头烟灰都要带出去,还有各种电器是否关闭。因为我知道,一旦发生火灾,财产损失是小事,有的时候火灾逃生方式,根本不管用,水火无情嘛!
可是,每次跟他谈起当年的往事的时候,话都是特别多,语气中带着感慨,因为他见证了太多生死了。他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职责”,不要觉得这个词假大空,就是因为职责所在,面对火情的时候,必须往上冲,因为肩膀上的徽章在,自己是一名消防战士,你不知道火灾中是什么,但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火场,根本顾不上什么还会引燃甚至爆炸。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出任务,高楼着火,中队里面,一位孩子,真的是孩子,只有18岁,火场中不知道什么爆炸,气浪把那孩子直接从楼梯间冲出楼外,活活摔死在他面前。每次说这些的时候表哥都很动情,都是战友啊,我虽然没有当过兵,但真的能体会到那种心情。
不要以为18岁时最小的,表哥说他们中队里,最小还有15岁的孩子,都是消防战士。而且在他给我讲的那些事迹中,很多我都不敢往外说,外界根本没有报过,某个中队“团灭”这种情况都有。
扯了这么多,回到电影。
他们也是因为职责,别看平时人五人六,一到出任务的时候,什么也不顾,就是冲在第一线,不要以为他们最后的结局,没有舍己为人啊,同归于尽啊这些常见的渲染方式。但一切源于真实,他们因为职责而牺牲。
为什么我们形容消防队员为“战士”,就是在于此。
在和平年代,他们是真正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的战士,他们的敌人是无情的火焰。还有平时我们在电视上、在报纸甚至微博上会见到公安、武警等在各种执行任务时负伤甚至殉职的英勇报道,但消防员的报道,真的不算多。
电影结尾,真实照片与电影角色融合,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他们为英雄,亚利桑那州随后连续十九天降半旗致哀。但我们的呢?至少我知道很多事迹。
我会把这部电影推荐给表哥看,我相信他这次一定会看下去,而且会很喜欢。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电影改编自9·11后消防员伤亡最惨重的真实事件——2013 年亚利桑那大火灾。
2013年6月28日,亚利桑那州亚内尔山爆发森林火灾,涉及数百万平方米。亚利桑那州政府出动250名消防员赶到现场灭火,并安排直升机进行空中洒水作业以配合扑救。
19名来自“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的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没有留下足够安全空间,被林火吞没,英勇牺牲。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些消防员为“英雄”。
据说,这也是至少30年来致死消防员最多的林火。
电影中,埃里克(乔什·布洛林 饰)就是这支消防队的队长,他亲手组建了这支消防队。
电影讲述的是这群新手在队长的带领下,逐渐走向成熟的故事。
整部电影没有明确的主线,展现的元素很多,有消防队救火的桥段,也有消防队身为普通人的生活,使得电影看起来不像是主旋律电影,更像是写实的纪录片或传记片。使得电影更真实,也使得角色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比如埃里克身为队长,他性格偏激,他永远都相信自己,不愿听从他人意见。他热爱工作,中了工作的“毒瘾”,他有当领导的能力,但也因此不善于人际交往,并且不够重视家庭。
他的消防队想要成为先锋队,就必须参加考核。而考核的内容就是实战,扑灭森林大火。
考核的过程中,拥有40年救火经验的考核人对埃里克提供了建议,埃里克却固执己见,要和考核人对着干。
事后,埃里克觉得他做了正确的决定,他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还是会这么做。但他明白,由于顶撞了考核人,他的消防队可能无法成为先锋队了。
然而考核人虽然觉得埃里克目中无人,但被这支消防队的实力所征服,所以依然让他们通过了考核。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考官都喜欢阿谀奉承、行贿受赂,正所谓“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有时候真心也是可以打动人的。
正如《勇往直前》这部电影,没有套路,没有煽情,而是靠诚意感动观众。
埃里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不会委曲求全去取悦他人,这在工作上是优点,因为这样的性格注定他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只干实事不讲废话,只做正事不做表面工夫。
但在家庭上,这就成了缺点。他太在乎工作,而忽略了妻子。他最初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候,就坚持不要孩子,六年过去了同样不愿考虑生儿育女的问题,甚至显得有点自私。
以至于妻子逼迫自己成为一名女强人,尽量不依赖丈夫,甚至出了车祸都不告诉他。
正是因为埃里克有人性的弱点,才显得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显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看起来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人。
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不违规、不犯错、没有缺点就是机器人了。
布兰登的性格和埃里克有所不同,他试图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把握平衡。
他原本是一名瘾君子,一个小混混,一个偷窃犯,前女友不喜欢他,甚至亲生母亲都觉得丢脸。
但他还心存一丝善念,他想做一名好男人,在发现前女友意外怀孕后,他想都不想就提出要负责。
前女友或许是觉得他没有诚意,或许是嫌弃他,说自己可以照顾孩子,叫布兰登离她远一点。
布兰登为了证明他不是光说不练,同时也是为了能体面地和女儿一起生活,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消防队,纵然身体素质不佳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
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使他顺利成为消防员,为扑灭火灾作出重大贡献,通过实际行动感动了前女友,也终于得以与女儿见面。
见到女儿的那一刻,这个糙汉子竟然当场激动得哭了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同时也感受到了当父亲的体验。
此前埃里克问他为什么想当消防员的时候,布兰登说:“我有女儿了,我想给她我从未拥有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责任。布兰登证明自己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言出必行。
后来,母亲开始担心布兰登的生命安全,叫他换个不那么危险的工作,使他陷入了复杂的思想斗争。布兰登终究不是埃里克,他无法放下家人。他从小没有父亲陪伴,从小缺乏父爱,他不能让女儿和自己一样没有父亲。
有趣的是,布兰登和埃里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他们都认真倾听了对方的想法,埃里克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布兰登则是更坚定了救人于水火的决心,决定继续舍己救人。
布兰登的想法让埃里克感触颇深,埃里克从中意识到自己亏欠妻子太多,决定明年就辞去队长的职务,但他已经无法挽回妻子六年的青春。
有些道理,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而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经不再年轻。
埃里克更没想到的是,他这一走,就是永别。
他终究是明白了家庭更重要,但他知道得太晚,已经无法弥补身为人夫的责任和义务。
而从埃里克的经历中,或许布兰登也能学习到珍惜家人要趁早、不要等失去才追悔莫及的道理。
麦克是消防员中的老手,也拥有音乐的天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他口无遮拦,为人傲气,他说布兰登是“笨兰登”,是“菜鸟”,甚至言语轻薄布兰登的爱人。
他喜欢开玩笑,喜欢捉弄他人,尽管很多时候都不合时宜,会伤害到对方,但他的本性不坏,否则也不会来当消防员。
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布兰登对他伸出援手,他俩也终于冰释前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麦克把家具的边角包裹起来,防止婴儿受伤,还在布兰登住院的时候陪伴在侧,都足以说明这位直男也有温柔的一面。
他爱上了布兰登的护士,但他们并没有喜结连理。电影里没有类似“你等我回来娶你为妻”的狗血台词,也没有营造旷世绝恋,甚至直到麦克牺牲,护士可能都不知道麦克爱着自己。
真实的英雄就是这样,他无法预料自己什么时候会牺牲,自然也无法及时向女神表达爱慕之心。
《勇往直前》是一部英雄主义的电影,但是风格非常写实。刻意牺牲、强行煽情、轰轰烈烈的爱情、以一敌百的开挂等等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不存在的。
根据以往观看英雄主义电影的经验,我本以为麦克会和护士上演一出生离死别的苦情戏,本以为消防员会在烈火中痛苦嘶吼,本以为埃里克会为了拯救同伴牺牲自己,本以为布兰登会开着飞机去解救队友……
然而这些桥段通通都没有,他们上一秒还侃侃而谈,下一秒就烧成灰烬。
(也不排除有些片段被删减的可能)
火灾中的19位消防员全军覆没,无一生还,唯有火灾外的布兰登侥幸存活。布兰登除了疯狂地捶打汽车桌椅,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他不是特工,也没有特异功能。
表面上他们死得并不悲壮,并不伟大,甚至显得卑微,但内核却无比感人,让人热泪盈眶。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生命在熊熊烈火面前就像鸡蛋一般脆弱,纵然有防火罩也无济于事。他们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也没有超能力,面对火灾必死无疑。
这样拍不仅仅是为了尊重真实事件,更是为了去掉那些花哨的套路,还原电影原始之美。煽情的电影太多了,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火灾,为什么要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但看到这里我明白了,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不愿苟且偷生,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拯救更多的生命。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百上千个家庭。
他们在决定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心中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我的生命不属于自己,不属于家人,而是属于广大人民。
正如布兰登所说:“我不再因为侥幸存活而生怀愧疚,而是因结实这群好兄弟而倍感荣幸。你们都知道,他们是英雄。”
看到片尾字幕显示保卫过数百公顷的国家土地,保护过无数的家庭,挽救过美国各地的人民,看到片尾展示的故事原型人物,纵然是再粗犷的硬汉也必然哭得稀里哗啦。
面对这群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们,我想说:你们是英雄!
面对这样一部克制、写实的电影,我想说:这才是英雄主义电影!
让我为之动容的场景,自然是在影片的高潮和结尾:当我看到马什在结尾面对熊熊烈火时的恐惧,当我看到布伦丹听到消息后在车里的抓狂,当我看到杜安打完电话后在车里哽咽,当我看到那19具烧焦的尸体……
他们是英雄,也是人,他们会为了工作而忽略了亲人,他们会因为吸毒盗窃而锒铛入狱……但这就是真实的他们,正是这份真实,才让你我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伟大。
英雄不是面对灾难勇往直前就能造就的,英雄是在生活琐碎中炼成的。马什面对火焰的恐惧,面对爱人的温柔,面对自己的过去,面对生孩子问题的逃避不过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但他在烈火中迎难而上,直面过去的勇气才是成就他的英雄品质。
英雄也会害怕,而害怕却给予他们强大的力量。
排片少 上座率也不乐观 但不影响这是部非常棒的片子
一个人去看的 影院里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人 全程很安静 导致我几欲泪目又硬生生咽下了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很能理解队长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他是怕一旦有了羁绊 而这份感情并不是他靠理智能够去平衡的 所以不如选择没有 倒也不用去顾虑些什么
他责怪Brendan 又何尝不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
Amanda说得没错 这是种瘾 比嗑药还来得猛烈而持久 这样的责任一旦肩负起来就无法放下了
他说自己就像那头浑身浴火却又不断奔跑的熊 其实说的时候我也没有画面感 直到最后在火势无法控制的时候 镜头忽地切到了那头熊 我愣在当场了 就好像被击中了一样 说不清是恐惧 震撼还是敬佩
都说消防员的身影是最美的逆行 而要做到像这样奋不顾身 需要的又怎么会只有勇气
和时间与大自然的赛跑 不是之于人类所能控制的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 因为他们日常所做的 都是容错率几乎为零的生死搏斗啊 他们的死去 不仅仅是壮烈 辉煌能够形容和承载的
R.I.P
7,真实事件改编,一群糙汉子平民英雄。前半部分漫不经心的铺垫着各种生活细节,后面则突然给你结局。影片最后在体育馆见面那场戏非常厉害,情绪的细节非常足,也非常细腻,感人。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好莱坞模式下的“主旋律叙事”,包含个体成长、集体荣誉、专业精神等叙事核心的类型化叙事,特别值得国产电影学习。摄影和音乐都比期待中的还要出色,很多演员都是各种好莱坞特效大片中的熟脸,但他们对人物的塑造比那种模式化的表演出色很多。
「当大火烧过的时候,你会觉得像有一百辆火车从你身上压过。」
希望这样的影片也多引进点,片名翻译也走心点
国内能引进还是不错的,虽然故事平淡却十分硬气,不错的片子,而且节奏好,人家的主旋律拍的真叫好!
国内引进的概率极低,本身灾难片+主旋律就很难博人眼球,加上卡司也不算非常响亮。但就算不引进,真的应该给广电一帮心里没点B数的人看看到底该怎么拍主旋律。中国从来不缺英雄,但凡走点心也不会让那些电影无人问津。
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丈夫,是水准差到爆的乐队主唱,是那个曾经吸毒的浑小子。我们唯一的不同,是在大火肆虐时、当我们逃离时,他们冲进火海,只留下逆行的背影。火带给人类进步的契机,也吞噬了太多无辜的生命;人人皆说“只要活着就是希望”,可真正得到解脱的是那些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
这他妈才是英雄主义电影啊!
结尾实在太残忍…水火无情,人在天灾面前是如此的脆弱无助,所以更该对这些以命相搏在一线奋战的勇士心怀感激与敬畏!遥想兴安岭大火,伤过的痛会更加刻骨…记得在东北林区工作那阵,每到春秋防火期进山的路两边挂满禁烟标语红旗,若是被逮到在户外吸烟不但要罚款还会被行拘,现在觉得这处罚真心不过分
消防员之所以受到尊敬,因为每一次救火都是伟大的逆行。侧重于讲述消防员的生活点滴和同袍之情,用从头到尾的平实烘托最后的悲壮,主旋律电影拒绝煽情好评。山火的扑救方式原来是焦土政策,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超能特效,没有过度渲染,而是选择了致敬与缅怀,平实真挚,属于那些无名与被遗忘者的墓志铭。可惜群像的刻画太节制,只留下了少部分人的面孔。
最后二十分钟实在太煽了。每年好莱坞都会拍那么几部主旋律给我们当模板,可当我们自己撸起袖子拍起来时,又毫不意外地被打回原形。
用了大量笔墨在家庭、队友之间的情感铺设,所以纵使节奏上有些不尽人意,也非常美式主旋律的中规中矩,但蓄了大半程的情感冲击力在结尾喷薄而出,先锋队面对地狱火般冲天烈焰集体卧倒、焦土与灰烬,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悲壮最震撼人心的几个镜头,整个人都看颤了,不敢二刷,太惨。8/10
普普通通的剧情片,真不理解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来的,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作为主旋律在煽情方面很克制,但重复了四五次的火灾戏,兜兜转转的叙事效率到最后,高潮还去戏剧化处理了。说它所有时间塑造人物了,它又没重心放在兄弟情上,叙事效率也不高。如果有什么可以感动人,就是真实事件本身吧。
2019年3月31日,四川凉山深林火灾,30名扑救队员牺牲。很久之前看过的电影,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就想起了这部电影,向所有救火队员致敬,英雄一路走好。电影里面是这样描述火灾的:当大火烧过的时候,就像一辆有100节车厢的火车从你身上压过。你要把脸埋进冰冷的土里,努力呼吸。只要能呼吸你就能活下来。看电影的时候,他们被大火包围了,我以为他们能挺到救援力量赶到,毕竟这是电影,最后皆大欢喜。但是我忘记了这是真实事情改编,现实是残酷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再次向所有救火队员致敬,英雄一路走好。
“因为太烂的片名而可能错过”的片子+“因为排片太少只能硬找时间勉强看到”的片子+“真实事件比电影更震撼”的片子=Only the Brave;结尾放照片的时候影院把那段掐了,一定是不想让我崩溃……同学看完以后直奔厕所抹眼泪
我就造前面有夺欢脱后面的Flag就有夺大 只是妹想到有团灭这么大。。。。。。。。片尾的真人照看得太难过了 他们都还辣么年轻╥﹏╥
其实是最多值四星的片,但是结尾着实又被感动了一把。救灾场面整体占比不大,核心在于人物塑造,灭霸爆裂鼓手督爷几个演技派真是在发光,还有詹妮弗康纳利,也好久没在银幕上见到了。这些年看了很多优秀的美式主旋律,难道我们就没有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吗?真的应该感到羞愧。
国内版删减之后,依旧达到70%以上戏份是对家庭、生活、队友间联结的日常描摹,充分说明原作的责任意识和创作方向——灾难类型为真实的人物与情感让道,煽情仅寥寥几笔,饱满的是在平凡里积攒起的情感和普通人的英雄主义。正是精准地抓住了这点,电影最后才得以呈现出残酷命运中昂扬着的生命力量。
“我让你走进我的心,我改变了我自己,我戒掉了我的瘾…你却走出了我的人生”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落脚幸存者的内疚视角,不落于俗套和主旋律,“部署”后的灰烬最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