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国内”,一场单纯与媚俗的行为秀
就在刚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突然被同住的室友叫住,告诉我篮球场有几个河南人在吵架,让我去听。当时的一瞬间感觉十分讽刺,这让我很窘迫。我不禁想起电影中关于地域性的探讨,或者说传统和非现实的穿插,虽然还是太浅显了,有些失望,但不得不说还是很真实。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人跟你探讨关于你故乡的理解,很多时候不愿意探讨,虽然并不是因为厌恶故乡,相反,我一直试图写一本关于那里的小说。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将之加在我身上,我更愿意作为单纯一个人活着,而不是某某地的人存于世。但事实是,别人不愿意这样认为,在强制性被划定的圈子里,独立性变成很可笑的一件事,所以从小细节上,安妮执意要付自己的话费会被一旁的韩国女人感觉没有人情味一样。一如她光明正大索要自己喜欢的东西,导致僧人不得不把情人给自己的钢笔给了她。以及第一段安妮的故事里,宗秀说到韩国男人面对外国女人就走不动路了,因为好奇。而在第三个安妮的故事里,宗秀就成为了那样一个男人。虽然三个故事看起来是不同的人物关系,但最后安妮却都与(至少每段故事都有戏份的几个人物)建立了一模一样的关系。烤肉摊和沙滩前英语不流畅的黄衣服救生员、觊觎安妮却有了一个怀孕妻子的宗秀、旅店热情的女服务生,甚至是一个在口中一个真正出现的僧人,以及出现在开头和后半段的陪伴女人。这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口中不断拒绝的往往就是那个不自觉去成为的。而安妮,一个放松随性却时而暧昧时而分明的迷糊法国女人就成为了连接这一切可能性的关键人物。她其实只是一根柱子,插在这些人面前,而矛盾便随之展现,细节的棱角也直白地折射出了它的光芒。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二个安妮的故事。洪尚秀的这个套子还是很美好和精致的,由一个女作家在哆哆嗦嗦的生活里变换了属于逃债女人的故事,从而写下的三个安妮的故事,每一个都有灯塔,每一个都有一起去商店的路,每一个都有差不多的人物,而且性格都一板一眼。女导演安妮、等待情人的安妮、失意的安妮。或者片子里最单纯的角色除了女主角就是救生员了,操着不熟练的英语试图去打开安妮那个陌生的世界,虽然不喜欢镜头推进的做法,但是帐篷和歌声的确是片子里最有味道的一幕。纪录片感觉的拍摄手法也总会产生现实即使如此的错觉——虽然其实何尝不是呢。
而每一个安妮和救生员却都要就灯塔是什么展开甚至有些无聊和苍白的对话。包括僧人和安妮之间的交谈,这些刻意的苍白或许可以看出洪尚秀试图去展示的地域性之间的疏离和沟通,虽然最初半个钟头里我感受到的媚俗文化居多,周围人那种对于安妮的好感,包括对于安妮的看不惯,其实多半也是因为她的肤色,她半老徐娘,她开放豁达,她忧伤得很得体。而整个亚洲多年来对于欧美人长期的刻意讨好(或者这也是不自觉的集体行为秀)甚至是不自信展露无疑。安妮是游离于那个世界之外的,而那个世界也是我所看到的世界,现实里的世界,包括韩国孕妇看到丈夫和法国美人试图亲吻之后的吼叫,这一切都是传统以它犀利的一面揭开着那个或许更美好但很难搭建的桥梁的斑纹。浅薄地说,这如同那个很多人都听过的笑话——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掉进了坑里,外国人在坑外大喊,How are you?结果中国人答,Fine,thank you,and you?而在片子的结尾,安妮也终于和救生员众望所归地做爱了,而最后救生员却最终如丢失一个梦境一样留下了惊愕而呆滞的目光。而安妮却最终留下了一个浑然不知的背影。一如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关系,和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一样。
所以说,得了吧,其实永远还是在国内而已。
2 ) 《在异国》小梳
1. Lifeguard、Umbrella、Lighthouse,对命的不安一再被强调。
2.
“这真漂亮”
“你喜欢吗,送给你”
“不必了,这我自己可以买啊”
但是
“我用这支笔写字、画画,生活真是离不开它”
“送给我好吗”
“你咋突然这样,很奇怪诶”
“不知道,就是突然想要啊”
3.
“Why am I so afraid?”
“Because you are afraid.”
“But why?”
“Because [ you are afraid ]."
“What, what's the meaning?”
“You want a meaning?Ok,I draw a circle on my hand, the meaning,here you are. Understand?”
4. 洪导片里太想表达一些观念,导致看起来有些作有些傻;不能很好地消解太理性的部分,感受起来就很生硬了。(嘿,刘俊相这个救生员当得还真有情趣,真的不冷吗,这么近看见都在抖了真的不冷吗,还“I can protect you";全洲民族学女教授表示“这帮韩国男人怎么了”,看见 Huppert 就都生硬起来了?
3 ) 伊莎贝尔·于佩尔之灯塔在何方 方汉君
1
灯塔在何方?
《在异国》(2012年)中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三个女人,都莫明其妙地在一个名叫莫杭村的地方寻找灯塔。难道这三个女人都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难道她们都亟需找到灯塔,以找到命运路径的出口?直到最后,她们都没能找到,似乎她们还被困在人生的死海中,苦苦泅渡而永远迷失。但这只是表象。
《在异国》中陡然的推拉镜头,让人晕眩。洪尚秀多少有点炫技的意味,想是借此突出人物的微妙关系。其实,不用如此伸展,观众就可一目了然。同样,我们在他1996年的《猪堕井的那天》和他后来的诸多电影中,都能找到实验电影的痕迹。
想来在韩国,洪尚秀跟金基德一样,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导演,有创新,有想法,也想有深度。似乎李沧东更技高一筹,两者还可兼得。如同安娜寻找灯塔一样,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当然,就电影平和性和内延来说,无疑我喜欢洪尚秀多于金基德。洪尚秀的大多数电影,如同侯麦的电影,有一种轻微潜蚀人心的力量。
2
大海边的莫杭村,25岁的允珠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照看一家私人旅馆,闲散无聊之际,她写下了与小旅馆有关的三个女人。三个女人都叫安娜,反正都是于佩儿出演的,这辨于识认。第一个安娜,由韩国导演忠素带到这儿,想让这位法国朋友好好休闲下,另藏有一份私心,想跟安娜劈一腿。但随行的还有他身怀六甲的妻子,这是位喜欢呷醋的女人,知道自己是个大肚婆,无法满足蠢蠢欲动的老公,何况老公一喝多酒就乱性,这是比烧酒还烧她心的大事。这种担心一直延续到第三段。
这对夫妻俩依然出现,只是此安娜非彼安娜,是位离了婚专来此散心的法国女人。他们并不相识,只是在小旅馆不期而遇,果然忠素喝多酒后,就背着睡觉的妻子带安娜看一件特殊的秘密。结果二人来到一处芦苇丛生的沼泽地,所谓秘密就是男人老套把戏——“我”,正当她有意成全他的“我”而伸出嘟嘟嘴时,大肚婆在桥上即刻杀到,一阵棒喝,二人落荒而逃。
3
三段安娜都与一个海滨的救生员相关。每个安娜第一次来到海边,都是相同的场景。一个小伙在游泳,上岸后,安娜们皆被他健硕的身体所吸引。年轻就是力量。小伙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比划着回答,说从来没看到过这儿有灯塔。没有。每次,他都会带她们到他的小帐篷,他就在那儿睡。
第一个安娜进去坐下,听他唱给她的歌,即兴的现编现唱,她很感动。离开后,这位晚上兼营送炭工的小伙,送炭到小旅馆。他们一起正在就餐。小伙对安娜的格外热络,让忠素夫妻满脸惊讶,怎么你刚来就认识了这个小伙。尤其是忠素告诉她这儿的男人靠不住,治安也很乱,你还是小心为妙。
4
这种情节在最后一段,同样出现,只是忠素说话的口气不一样。第二段的安娜在救生员的小帐篷外徘徊了一阵。起先她来时丢了手机。这手机很重要,因为她是背着老公来此跟一位导演幽会。这位韩国导演怕人认识,跟她在一起时总是若即若离的样子,怕被人拍照上传到互联网上。这网络本来是方便人的,现在看来倒封杀了人的隐私空间,导致时下公共场合中的私情天地越来越逼窄。
所以,手机一掉,安娜慌了,怕老公打电话,如果是小伙接听,身在香港的老公会大感意外,怎么我妻子跑到一个鬼不拉屎的莫杭村去了。好在导演来找安娜,敲门没人应,一打手机,才发现手机在小伙手上。开门的安娜一听,赶忙跟导演一起来到小帐篷,可空无一人,一打,手机响了,她进去拿到手,二人即走开。这个导演在海滨激吻安娜时,安娜连给他两个巴掌,他蛮愕然的表情,但她笑着说我爱你。因为我爱你,我才抽你巴掌。这比较符合于佩儿饷演过的自虐和被虐的角色,如在《钢琴教师》中。
5
第三段的安娜跟随小伙子,立于寒风凛冽的海滨,二人喝不了少烧酒。最后,她随他进了小帐篷,睡了一夜。有没有那个,没交待,想必不用猜想了。只是着急坏了陪同她的大学女老师朴素。这位老姑婆带着老和尚苦苦寻找失踪的安娜,一无所获。曾走到小帐篷边,问从里面出来的小伙,他说没看到什么外国女人。看来他也有点蔫坏。
女教师带安娜专门来此度假,原来是冲着这儿的老和尚。这位老僧有学问,写写东西,还懂英语。安娜所提问题,他都能一一化解,但仍不能如安娜的意,还被她索要去了一支昂贵的勃朗钢笔。大学女教师怪嗔他为何这么贵重的笔竟然送给了她。他说我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但你知道,这支笔是我当年送给你的。他挠着光头木然的笑笑。原来他俩曾是对情侣。不知为何又分道扬镳又为何仍保有这种理不清的微妙关系。
人生的命运真是太奇诡了。三段相似又迥异的故事,三个安娜的盲动与风情,犹如这部影片的给人所带来的堆砌和混乱,难以澄清又无法驻留,尽管莫杭村的海滨很美丽,但终归只是休闲小伫而已,而非人生的久留之地。因为灯塔总是孤悬于茫茫的大海之上。而安娜只是在海边,离真正的大海还很遥远。
2013、8、21
请关注公微影评号“经典光影手册”
4 ) 交错时空的故事
2014年第八部电影《在异国》,韩国导演洪尚秀作品。
以为很无聊,慢慢地竟然看进去…
同一个地点
同一个旅店
同一个海滩
同一个法国女人
同一个男救生员
同一个蓝色雨伞
同一个岔路口
但是,讲了不同的三段故事。
不想去揣摩导演对故事的用意,单纯看三段故事本身,男人女人的心思却是一目了然的,“导演”的意乱眼神儿,救生员的谄媚语气,无不希望女人能投怀送抱梦想成真!
三个故事貌似毫无瓜葛,仔细穿穿线还是有太多故意留下的痕迹,藏好的雨伞,海滩摔碎的烧酒瓶,以及一直在寻找的灯塔?!…嘿嘿,在电影里藏细节这事儿,怎么想怎么兴奋!!真调皮!!
5 ) 性是很难的事情
看了这片就想着动笔写本子的有木有!觉得三段式、人物道具固定、情节推倒重来,好好玩儿的有木有!
看过于佩尔饰演的三个女人,很能带盐法范儿的有木有!第一个女导演,扣子开到胸口,紫色衬衫,夹脚拖,叼根烟,很随意的文艺女中年做派;第二个阔太太,那高跟鞋俗气,到海边亲吻附赠扇耳光,好肥皂剧,她做了一个少女祷告状的有木有(见海报);第三个弃妇,很收,也不是太幽怨,终于找到灯塔,在一个韩国男子的帐篷里!我会想说这样一类剧情,对于佩尔来说,是不是有点。。毕竟她已不年轻,可是完全没有问题!她就是可能五十岁也一样万种风情。
生活就是来嘛,搞一下嘛有没有!片中女人抱怨男人只知道性,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多知道一点性呢?对的对的,女人要孕育要抚养(你看嘛,文素利演的女人多沉重),她需要负更多的“责任”(片中的原话啊,竟然探讨起人生!),没有心思去“性”。是没有心思,还是被驯化——我是妻子是妈妈,对家庭忠诚。最后一个女性,当她被丈夫离弃,两儿子已经长大,都有各自的生活,接下来,她就该寻找自己的生活了。要不是家庭变故,她可能还不会想到来到遥远的韩国,抱着烧酒瓶跑到海边放纵一把。放纵并非就指向性,但没有束缚就无所谓解放。邂逅上床,在所难免。好像假装很伤心,被丈夫抛弃了,跑到亚洲一个偏僻的海边,满目萧索,又是拜佛又是跟大师问大哉,最后还是在一个肌肉小伙纸身上找到答案。人就是这么好笑。女人男人都一样。这是洪尚秀YY的法国女人,真正的法国女人,感悟人生才不会这般大费周章,当下就解放。
洪尚秀一直喝烧酒就是想忘掉他是男人的这个现实,可是毕竟忘不掉,只能拍电影,匹男人(请用武汉话念)。所以说,男人想着那事儿,还想着如何将那事儿与光明正大相结合。那事儿本身并不阴暗丑陋,可他这么一想,也不得不丑陋了。所以说韩国男人提醒异国女人,那个谁谁不可靠,就是想说自己可靠,赶紧靠过来。怪不得,韩国女人剑拔弩张,身边的猫一闻到鱼腥就偷跑了。还是《海边的女人》好啊,满不在乎,争的无非是先说再见,最好连再见都不消说,还是修炼得不如男人。所以,应该有一部《男人是女人的未来》。
6 ) 洪尚秀的生活大品
不确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洪尚秀就有了只用拍身边电影圈子里那些破事儿的特权,似乎在他身上按个监视器,一部部趣味横生的生活片就能掉出来。毕竟影迷们总对那个围绕着八卦光晕的娱乐圈以及装腔作势的艺术圈充满兴趣,置身其中的人只要有着忙碌又有趣的生活同时善于自嘲,那么跟着他的那个监视器,就会变成一条有着不同模具的自动化生产线,抖落出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有时的产品是电影节选片人,到充满艺术片全球各大影展去忽悠,然后在影院呼呼大睡,醒来后还鄙视隔壁同样睡着的观众(《电影节桃花劫》);有时的产品是电影学院青年教师,哭天喊地的扑向姑娘,天亮后明确“我们还是不适合在一起”(《北村方向》)。
这一次的产品,则是一个在国外勘景并度假的导演。在国外的,不是洪尚秀自己,而是一个法国女导演安娜(伊莎贝拉.于佩尔饰),而且这个导演,还是由一个因与母亲到海边小镇躲债的电影学院女生为平复心绪而随便写出来的。不过,别因此以为这又是一部要往戏中戏复杂结构去堆积的艺术片,执笔的女生在开场不久就完成使命,退出电影故事时空,只是偶尔以提示式的画外音交待其创造的法国女导演行程。与大多追逐艺术片的学生一样,这个创造出来的剧本也是三段式的。第一个安娜是个当红导演,被一对当地导演夫妇带到海边小镇;第二个安娜则在这里约会老情人、一个谨慎的担心狗仔的韩国企业家;第三个安娜则因为丈夫被韩国女人抢走,而被民俗学家(尹汝贞饰)领来“事故”发生地看看。穿插其中的,除了由扮演电影学院学生的郑由美再次扮演的民俗主人女儿,还有一个妙趣横生的海滩救生员(柳俊相饰)。三段故事像是可以任意推拉的三重门,彼此叠加出一种神秘的节奏和气场,并且它注定是独一无二的洪尚秀式作品。
千万别因此就去虔诚的挖掘什么关于灯塔的隐喻秘密,别去将这简单的结构打乱成充满哲学暗示的毛线团。这就是一出电影学院学生临时练笔写出的小品,即便乘以3,也就是一个中品或大品。但如若你坚持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来源质朴生活,那么一切洪尚秀的生活大品,也就是真正凝炼生活的艺术品。不熟悉其作品的观众离开影院后咒骂着:“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嘛,这也叫电影?于佩尔演的怎么如此做作?”熟悉的观众在影院没心没肺的笑着,极其认可这种故作肤浅故作眉飞色舞样的表演。
毕竟,在再也来不及追赶艺术样式更新换代脚步的当代,任何反传统反电影反艺术的创作,都可以被视为珍品,因为当代性赋予人类短暂却充足的选择空间,让任何人都不用被牵着指导着,就能在艺术大超市上找到符合自己心境和趣味的货品——譬如洪尚秀的生活艺术品。
7 ) 并不复杂的电影
结构三断式
来自一名女学生的创作 剧中剧 有点实验感
1西方女导演 韩国招待员 老婆 救生员
2西方世俗女人 韩国男导演 韩国女招待员
3西方孩子般的女人 韩国招待员 大师 大师的女人即安慰女人者。
1实验性
女学生的创作的话,这个故事有女学生的虚构又有女学生的影射
再在洪尚秀的创作中,这个故事又有洪尚秀对女学生的虚构对女学生创作的虚构又有洪尚秀对女学生生活了解的影射和自己了解面的影射
2故事差异性
三种情爱模式
西方女导演与救生员
西方孩子女人与救生员
救生员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如说是救生员的故事吧。
其实就是三个思想层次不同的女人和救生员的故事
(从女学生的角度来展示自己的优势)
很明显最后的这一个关系最深,关系产生的如做梦一般,这时候大师就出现了,陪护者就出现了,救生员就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就出现了。
三个叫Anne的女人,三段截然不同的爱情遭遇,相似的台词,不同的语境,灯塔或许就是爱情。洪尚秀的轻松玩乐之作,三段式在幽默和桥段上有些过于重复,好在他那生活小调并没有丧失掉。第一段实在是太喜感了。
时不时看一部洪尚秀真让人放松,又是他最拿手的小段子,又见导演、编剧、教授等一票文化干线人士。文素利真厉害,在洪的戏里怎么搁都合适。三段里有克己,有偷腥,有欢爱,洪尚秀不动声色的作者技巧越来越简单纯熟了。
坦白说有些地方还挺好笑的 我只是觉得这个片子也可以不拍 谢谢
非得要讽刺一切才开心吗?非得榨出所有人那张表面健全的人皮下面的小和愚蠢才甘心吗?最后佛教大师出来的时候,我都有点同情他了。洪尚秀永远嘴角挂着冷笑,讨厌着全世界吧。
看倦了大善大恶玩味人生哲学时看看故作肤浅故作眉飞色舞的小品电影实为简单随性的观影享受。
女人如此聪明,看出和尚对钢笔的珍视,教授对话费的介意,老公对他人的多情。男人如此蠢笨,示爱只会生硬地写歌,避嫌只会刻意地躲远,发情只会拙劣地扯谎。最聪明的女人装作看不出来,最愚蠢的男人以为足够聪明。寻觅梦中的灯塔,踩碎现实的酒瓶,找回丢失的雨伞,夺掉挚爱的钢笔,爱情里哪有人救生。
简单随意,而又耐人寻味的文艺小品
于佩尔在前两个故事里跟韩国帅呆救生员没做成最后一个故事终于做成的故事。刻意推拉的摄影并不喜欢,意义不明。与阿巴斯的《Like Someone in Love》有些相似,但后者入围戛纳让我觉得更有说服力一些。
结尾再收的好一点几乎就要五星了。于北蓓演得很放松,三个版本故事的节点选得也很巧妙,就是脑洞不够大,有些时候挺无聊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里几段YY还是很有趣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数据库电影。
「寻找灯塔(阳形隐喻)」既是麦高芬又是主题,但实际却是在重复-差异的叙事结构中试图解构婚姻、情欲、宗教。和尚与安娜那段展露禅宗机锋的戏特别精彩,机锋抖的那么厉害,却瞬间被解构掉了。
韩国英语真....
白日梦|至少知道你肯定在某一个角落|2012.10.17 11:30 MK2 beaubourge;10.18 21:45MK2 Bibliothèque(AVEC@@ so 2 fois)重看 两天重看两遍,这件事是十分不好意思讲的(悠生别怪我装傻)
洪尚秀的电影现在越来越简单随心了。于佩尔的表演中难得出现了小女人的性格,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结构上仍然是洪尚秀的玩法,不但大玩戏中戏、梦境等多重叙事嵌套,同样演员、同一场景,甚至相同台词的三段式也很有意思。唯一的遗憾就是猥琐度没之前的高
蓝色女导演留给救生员一封他读不懂的信;红色富太太老是幻想她的情人会无比浪漫缠绵;绿色怨妇在海滩扔了一个烧酒酒瓶。邂逅处处都有,和遗憾一样多。雨伞和救生员衣服的颜色始终没变,只是灯塔明明灭灭不可寻。(于佩尔甚至用了三种走路的方式)
No/Smoking, Rohmeric McGuffin, Bunuel twist ... :v
3.5 只要心中有骚情,处处都会有艳遇
像是戏剧结构一样的三段发生在海边的故事,只喜欢第一段故事,因为比较简单而单纯。
海边的外国女人。第一段:亲爱的救生员…… 第二段:白日梦 第三段:我没见过什么外国女人。
存在于剧本中的三段故事,第二段现实加梦境,并在细节上暗示这是一个封闭结构;同样的场景和人物考验着观众的耐心,演员们来回穿梭在相同场景中,却演绎着不同走向的故事,呈现出的差异既梦幻又真实;对韩国男人的辛辣讽刺好笑的很。
尹阿姨好可爱~~ 其实还不错呐, 可能是喜欢画面和故事的轻松吧...最后来了个禅师, 就够了, 禅师还用Mont Blanc哈哈哈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