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约翰·卡索维茨 John Cassavetes 饰)、哈里(本·戈扎那 Ben Gazzara 饰)和亚奇(彼得·福克 Peter Falk 饰)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他们携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如今,三人都已经步入了中年,有了各自的家庭,也不约而同的感受到了中年危机所带来的的压力。
三人共同的好友斯图尔德(大卫·罗兰兹 David Rowlands 饰)如发心脏病去世的消息传来,震惊了三人组,他们搭上了飞往伦敦的飞机,去参加好友的葬礼。斯图尔德的死让三个男人开始重新审视起各自的生活来,他们突然发现,也许他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并不是人生的最优选择。
三个有家室的中年男人的城市漫游记,从纽约到伦敦,只为寻求早已被生活和家庭磨灭掉的新奇与激情。卡索维茨的影片永远都将状态放在第一位,由状态与脸来渲染氛围和支撑叙事,即兴的痕迹也让影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尤其是本片,观众就像三个男人的好友一样陪他们疯闹,陪他们虚无。大量游走在街头的段落展现着他们不愿回到家中的决心。三人从参加完葬礼开始,踏上了重新寻找生活激情与意义的旅途,他们疯癫的从街边跑过好似《祖与占》里一女两男跑过天桥的画面,基情满满。三个人用极不协调的僵硬姿势打篮球,他们人人都有一个体育梦,这也是美国精神之一,话说卡索维茨篮下命中率还挺高.......但就像他始终强调的,他太矮了。三人在黑暗的餐厅里与女人们把酒言欢,女人们一个个展示着歌喉,画面里烟雾缭绕,这三个男人在迷醉中彻底进入疯癫状态,这一幕像极了《面孔》,中产者的狂欢面孔。哈利回到家中和妻子展开了疯狂的对峙,他知道妻子不爱他,但仍要逼着妻子说爱他。这就是疯狂过后将要面对和回归的家庭生活和常态,强烈的反差,摆脱不了的压抑与消耗。影片里最有趣的两个小片段一个是卡索维茨在火车上用点烟-掉烟-再点烟-再掉烟的顽皮恶作剧来逗刚和妻子吵架的哈利开心。另一个是卡索维茨作为牙医在给女病人看牙时女病人因为恐惧而表现出的神经质状态逗得卡索维茨自己也狂笑不止。这是卡索维茨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各种表演上的小细节与随意感能最大化的感染观看者的情绪。再加上卡索维茨电影里角色都会带有神经质般的疯癫状态,典型如吉娜.罗兰兹,这种个体精神被异化后的发泄状态有着深深的虚无感,这也是卡索维茨作品的核心。影片后半段从纽约来到了伦敦,三人寻欢作乐,赌博把妹。总把矮挂在嘴边的的卡索维茨把到了一个高妹,然后在房间里上演了一出你情我不愿的精神SM肉搏,最后高妹爱上了他,但他只追求一刻的激情与发泄,他是三个男人里最玩的开豁得出去的.......阿奇找了一个亚裔女孩,阿奇曾说他和妻子之间不曾拥有美妙的性爱,因为他太慢了......然而这个不太说话的亚裔女孩似乎也没有带给他美妙的体验,用阿奇的话说“通过你的接吻方式,我能猜到你在管弦乐队待过......”。家庭矛盾最严重的哈利看似是最需要性解放的一个,但他确是表现得最绅士的一个,不过他最后留在了伦敦。三人行剩两个回来,影片开头他们失去了一个朋友,结尾又失去了一个,一个身体死了,一个心死了,只有浑浑噩噩的两个行尸走肉才能理直气壮的回归。
父亲节却看了一部三个嬉皮士式的丈夫们的颓废生活,哈里,格斯和阿奇是纽约的三个白领,都有妻有子,可是他们在全片中全然忘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所作所为像混混,在纽约胡喝胡吸不说,还飞去伦敦赌钱狎妓,颇有乐不思蜀之感,全然忘了自己在纽约的家庭,格斯和阿奇最后悔悟了,回到了自己的家,还给自己子女买了礼物,尽了做父母的责任,而哈里仍然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厮混在伦敦,实在对这个丈夫父亲无话可说,不知道导演本片要表达的主题是啥,全片充满了浓浓的颓废的负能量,实在不适合父亲节观看。
深陷事业、家庭、情绪困境的三个中年男人的一次出走!它一如既往,从卡索维茨创作三元出发:压抑、焦虑、矛盾(三者可以有无数个前缀),而核心依旧是情感! 严肃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笑点,而“真实”的创作氛围仿似滤镜,为电影烙印上卡索维茨独有的标识!爱,爱,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影像85分 影像中充斥着压抑、焦虑、矛盾,这是卡索维茨创作三元(母题),是影像三元(氛围),也是当代中年又或许社会多数的情绪三元! 剧本90分 中年男人的出走,从某种意义上,只是理智的短暂逃离,生活已经够复杂了,生活带给中年男性的压抑与焦虑更是复杂,失去激情和理解的家庭矛盾是中年男性最大的痛苦,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外遇,也只是短暂逃离.. 导演90分 厉害的导演无一例外,让演员成为导演的演员。 表演100分 创新90分 作品分91分 内容系数0.9 影史分82分
随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蓬勃,美国电影人不甘示弱,以约翰•卡萨维蒂为代表的新电影(或者说独立电影)得到发展,以反思存在为主题,以多元化和试验性为特征,以《夫君》(1970年)为例,简单聊聊。
反叛虚无。如果说《受影响的女人》站在女性角度,关注婚姻生活中女性异化,那么《夫君》便是男版《受影响的女人》,三个稚气未脱的中年男人,在朋友的葬礼上,像醍醐灌顶一样发现生命的脆弱,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兴的剧情和即兴的表演,为人物打上了叛逆的高光(卡萨维蒂的主角们都有些疯狂)。为了逃避虚无,他们重拾少年遗梦,最终发现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归家庭便是既安全又自然的选择。
散点叙事。三个压马路的男人喋喋不休,漫无目的,走到哪算哪……,特别像夜游巴黎的安托万,而在大街上无实物打球的那段戏有点安东尼奥尼的感觉。松散的情节和随性的人物,展现一种随越而安的宿命感,也侧写了三个男人对生活的反叛,这样的叙事策略在卡萨维蒂的处女作《影子》就已初见倪端。
粗粝质感。影片有大量的街头和对话镜头,画面多以近景和特写为主,跟拍的质感就不如固定取景讲究,在粗粝中更具现实感。比如,三个男人在大街上像小孩一样打闹,景深是停下脚步看热闹的路人。(你演你的,我看我的,都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印象里,好像除了《首演之夜》,导演的其他影片也有类似的拍摄手法。
环境音。值得一提地是影片采用真实的环境音,比如汽车呼啸而过,为大白天压马路的男人们增添了童趣;比如咖啡厅的背景音,烘托了男人的无所适从和不安……,全片没有音乐烘托,靠背景音配合画面,是非常大胆的先锋尝试。个人觉得没有不好,只是突然就理解了中年男人的生活的确是缺了点什么,才会变得如此枯燥乏味。(有点像吃饼干不喝水,干噎)
嫖妓都嫖的那么猥琐混乱,三个光鲜男人空壳一般的虚伪人生
二十年抱着同样的女人做爱,忍受着她的琐碎与无情,委屈极了,对朋友说她在床上真的不行,谁说男人就没有丧偶式婚姻呢?中年以后,哭笑不得就成了生活,一铲一铲把自己埋葬,190的女孩东方风情的妹子,不再有了征服欲,回到家是五个孩子嗷嗷待哺。曾经的星辰大海成了长夜与泥潭。只能喝酒,一杯敬过往,一杯敬长夜,一杯敬友谊。
因为好友突然逝去引发的中年危机崩溃,中产的焦虑压抑空虚极致爆发的冲击力近乎恐怖般可怕,但到头来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卡萨维蒂太会写了,真实丰沛饱满,好奇他是怎么指导演员达到他想要的样子。
这部无聊到我了,召妓那段稍微有点意思。港女一直在重复一句话,大概是说你真不是人,你自顾自好好的,你自私,残忍。。。重要的是,人家听懂了。
不常规,所以评判准则也相应改变。拍摄是用心的,三个着丧服的中年男子,所到之处总有温馨的暖黄,凉爽的青绿,这代表了夫君们的向往吗?可能,我不乱解释,但影片整体画面颜色真好看。摄影角度倒不怎么讲究。另外,故事让我想起一些人,感觉好相似。。。
六星哈!三巨头飙戏能量炸裂,太强了,我无暇顾及任何事、无法移开目光,被吸。仨中产白男嘻嘻哈哈乱七八糟毫无重点的破事却丝毫不觉枯燥装b, 全程笑cry,唱歌比赛派对上老头儿突然唱起B'KLYN简直了沃日,笑得我ahdjkshssdgdjkdj室内调度一如既往slay,当然,还有我无法拒绝的对人的孤独的nuanced的描绘。光速上升到我最爱的Cassavetes第二名。Falk的温柔格外动人,之前没看过Cassavetes输了赌局的失落也戳劳资心口但我还是最喜欢Gazzara
卡萨维茨坚持不用配乐实际上在疯狂地消耗观众的精神力量,落入和角色一般的困顿境地
2019SIFF。無論卡薩維蒂在本片中對男性「頑童化」的描寫是一種揭露還是藉口,其中強烈的「直男」+「放縱」傾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會激怒一大批人,從另一種角度講,本片其實是男性在「男權社會」中心理的崩潰,印證了那句「解放女性就是解放男性」的名言。
美哉导演/男主间的爱!原本平衡的四对夫妇三缺一后顿失衡,围绕棒极了的卡萨维兹Ben和Peter那个争风吃醋啊(虽然Ben一幅我才中心左搂右抱的小样,虽然三人各自找了妹子419)这一回合Ben大胜,还好后来又拍了个别的片(Mikey and Nicky)弥补Peter..
“你地都唔系人来嘅,甘样对D女人。你地自私,残忍”,广东姑娘实锤了。这三个男人是如何天天混日子不上班还不被炒掉的?
If you want girls,I can give you girls. If you want boys,I can give your boys.
约翰·卡索维茨导演的影片,故事讲述三名已经结婚的中年汉,由于受到一名朋友之死的打击,于是参加完他的丧礼后,竟冲动地飞到美国去作一次周末的放荡。第一次看约翰·卡索维茨导演的作品,这部影片给人感觉太沉闷了,前面节奏太拖沓,看的想睡觉,到后面才有点给力了。演员卡司又有彼得·法尔克。
【长春电影节展映4K修复】好友的突然辞世点燃了三个《husbands》中年危机集体爆发的导火索,他们开始打球游泳、街上狂奔、趴体买醉、缅怀青春和过去,每个人都像是心里住着一个大男孩的顽童,幼稚调皮、顽劣脆弱。但是面对家庭,又立刻表现出男权思维下的控制欲占有欲,甚至家暴,蛮横又自私。影片前半段过于冗长乏味,一度像是看纪录片,让人昏昏欲睡,特写长焦镜头令人无比压抑。但是后一小时三人集体出逃伦敦的放浪之旅,渐入佳境,短暂抽离现实的牢笼,寻求身体和心灵的慰藉,赌场寻欢酒店召妓,却无法俘获芳心,自以为是优越感顷刻破碎,内心的虚伪和生活的空洞极尽讽刺。导演精准捕捉到了这种城郊中产阶层真实的精神状态,演员表演即兴,电影时间和现实时间一致。比较喜欢广州女孩那一段,虽然粤语没听懂。(142分钟版本令人失望)
看完差不多崩溃了。累完一天看一部这样的电影真是身心的双重折磨,甚至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绝望,生活的牢笼困死了女人也击溃了男人。柯西胥应该就是从这种把演员逼到极致和没完没了的吵架肉搏中获得了灵感吧?应该也是卡萨维茨最私人的一部,开始就用了吉娜的照片,并大胆承认自己对金发高个女性的偏爱
10/30/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看的是142分钟版本。被悲痛和恐惧所激发的迷惘与丑陋。好几场戏都太长了,不是因为无趣,而是其中有太混乱暴力的能量和情绪。但那些荒唐的瞬间又让我笑得停不下来。三位男士的表演有生命力。欣赏Cassavetes电影里的野蛮活力以及他调度这种活力的才华。“I’m just uncomfortable in front of you. That’s it. There’s nothing personal.” LOL.
完全可以更紧凑些,节奏有点拖沓冗长,有些地方演员明显是在没话找话,很窘迫很尴尬,当然,这也是采用即兴拍摄的手法所不可避免的弊病,但导演完全可以在做后期剪辑时有所取舍。
9.0/10。①三个总角之交的死党中年男人因被一位共同好友之死刺激而离开家庭工作在外纵欢玩乐的几天。这些纵欢充满虚无与焦虑感,反应了这些男人被家庭所桎梏的中年危机。②影像上和《醉酒的女人》极其相似,精彩的即兴表演、粗糙影像、低饱和度调色、无目标叙事(生活流叙事的弱化版)、特写+虚焦、塞满人物的构图,但有些内容的趣味不够(或者说累赘),人物表演也不够《醉》那样「焦虑」(片中过多的笑点个人认为是败笔)。③开头的静照片段同质于《堤》(只不过这次停滞的是男主们的人生)。
(一刷三星)喜欢开场墓园“say he's a funny guy”那段,喜欢59分钟处三人说好去伦敦后从兴致勃勃变得无所适从,当然也喜欢结尾。仿佛像是呼应开头的失去一个伙伴(去世)似的,结局像是又失去一个伙伴(Harry没有回美国),苍凉感直涌心头。
A / 卡萨维蒂到底是怎样让人物拥有那么醇厚的浓度的?
卡萨维兹总能在演员们的即兴表演和无主题的叙事中捕捉到直指人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