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贾斯汀·塞洛克斯乔什·卢卡斯比尔·萨奇科洛·塞维尼瑞茜·威瑟斯彭萨曼莎·玛西丝杰瑞德·莱托威廉·达福卡拉·西摩

导演:玛丽·哈伦

剧照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3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4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5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6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3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4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5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6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7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8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19 美国精神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9 04:44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他身份使得调查这一系列罪案的警官从未把他列为嫌疑对象,而另外一名同样嗜血的杀人狂却想作下一件更为血腥的案子,成为真正的杀手之王。贝特曼的双重性格让他终日忙碌。然而罪恶终是无法掩盖,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案凶手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贝特曼会被抓住吗?

长篇影评

1 ) 意义危机

又看了一遍,关于凶杀的真实性已经谈论够了,就像有人说电影的主旨还是要让观者注视到人物的内心层面上而仅非行为——结尾贝特曼的那段独白提到的自我逾越和面临意义危机的主题上。如果读到小说的话,可能一些立意上的诠释能显得较之清晰些。后来有幸读到拉斯·.史文德森的《无聊的哲学》,里面对精英阶级的边缘现象有很多哲学上的细节例证,其中也不出意外地谈到了《美国精神病人》,借此托物言志,摘录到这里。





书里还提到同样将无聊与越界作为看待世界主要视角的《威廉·洛弗尔》里的主人公,就年代来看,在《美国精神病人》里,谋杀与虐待的血腥场景是必要的,其原因是,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威廉的罪行过于四平八稳了。

《美国精神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来到这里的人,放弃你们所有的希望吧”——这是但丁的《神曲》地狱篇第三首诗里地狱之门上的戒令,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不是出口”,整个故事就以这两句话为框架。正如贝特曼清醒地认识到“我的生活就是地狱”,但当他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理解。

在小说里,给贝特曼带来强烈的情绪震撼的几个情节之一,就是一个熟人有着比他更为漂亮的名片。在贝特曼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他们富有而整洁,有着优雅的外表。正因为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所以只要有任何差别,无论在读者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对于贝特曼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他看到两种不同商标的矿泉水时,兴奋得无法自制。


上帝死了;世界毫无意义;正义死了;性完全被量化,沦为一个金钱与数量的问题,这就是贝特曼的世界。对于时尚的依赖显示了自我个性的渺茫,亦即一个人无法使自己区别于他人,而这个表层根本没有深度。在这样一个世界,人如何能够寻求意义呢?贝特曼的答案是:将其推到极致,然后越界;穿越一切想象得到与想象不到的界限,从而制造差异,打破千遍一律。通过在血泊中行走,取出别人的脏腑,他感到自己确实能够抓住某些真实。现实在他面前一晃而过,读者完全不能确定什么是贝特曼的真正行为,什么仅仅是他的想象,因为除了他自己的唯我论的现实外,没有任何评判标准,“这就是这个世界、我的世界的运转方式”。这样的唯我主义与传统的存在主义思想完全一致,与“焦虑”、“恐怖”、“恶心”等术语的运用完全合拍。尤其是焦虑,在《美国精神病人》中起着核心作用。在很多场合下,贝特曼提到一种“无名的恐怖”,还对他的秘书谈到恐怖的各种形式,但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种恐怖几乎没有什么形而上学的深度,贝特曼的邪恶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恐怖的感觉。

贝特曼在世上是一个孤独者,除了极为泛泛的人际交往外,完全与世隔绝,他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无聊。贝特曼存在主义式的放逐以及完全与虚幻世界中的生活,使他不可能同情任何人,也榨干了他身上所有的人性。事实上,贝特曼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内涵,但坚持认为不可能更深入地去理解自身。然而,这种不可能并非来自令人绝望的无聊,而是他自己根本没有思维可去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分析能告诉他自己是谁,原因是:“没有答案”。这种无法克服的无聊以变态的邪恶来做出补偿。

《美国精神病人》缺乏真正的叙事结构,只是由一系列的单个事件组成。这反映了贝特曼对于自我的破碎感知。缺少一个承前启后的真实历史,就使得贝特曼必须随时随地寻求个人身份。连贯的体验以叙述的维度为前提,但贝特曼无法将周围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叙述,除了一堆信息外,他给读者提供不了任何东西。

这样一个抽象的个性化进程无法给生活提供实质的意义。人们需要一个与无限相关的目的。在精神上,我们有与贝特曼相似的地方,但拥有他缺少的一些能力——创造纯粹象征化的表达来抒发对文明的不满的能力,认识到自身之外的关键界限的能力。正是这些能力,使浪漫主义与野蛮状态保持了一步之遥。为何要遵守这样的界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实用主义的答案:不这样会更糟。

从很多方面来看,贝特曼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主义英雄。存在主义的典型口号是:只有个人生活才有价值,才能创造价值。正因为这些价值纯粹由个人来决定,因而也完全是武断的。既不能从自身寻求所必须的意义,我们才在外界找到这种意义——例如,时尚。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并不长久。为了克服这种缺憾,我们总在寻找新的东西。

大多数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意义危机。制造有意义的假象,在转瞬即逝的事物上寻找身份认同,因此这种身份也是昙花一现的。现代解放运动的本意是解放个性,但结果却是人性的泯灭。我们的生活,完全就像是旅游。鲍曼:这个世界是旅行者的地盘,这个世界是供人享乐的,享乐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审美意义是唯一需要的意义,也是唯一能够承受的意义。然而,随着这个进程——将一切美学把所有人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及整个世界,留给非审美特性的空间越来越少,世界也逐渐丧失了其意义。


——《无聊的哲学》

2 ) 帕特里克的子宫疾病

取这个名字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前几天在上课的时候。教授跟我们讲到歇斯底里病。当时感觉很有趣,说歇斯底里病在从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古希腊吧)被认为是子宫在身体里面到处乱窜(佩服这想象力)造成的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喉咙那里像堵了一团东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个描述蛮形象的。挪用到这个片子里来也正好。

这个片里的帕特里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严重失语的人,虽然他没有子宫可以乱窜(笑)。这个帕特里克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导演想说的真正的问题是。在他们那个国度,帕特里克所处的或者更多的社会阶层已经没有办法说话了。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怎么不能说话了?片子从头到尾他不都在说话么?但是仔细想想,帕特里克说的那些话。有人认真听过么?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其实是关于话语的电影。当然了很多朋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方法。关于社会压力,关于性等等。其实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什么样的女人做爱不都是关于话语权的斗争么?

在影片里,帕特里克关于自己的一切描述都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场就是帕和自己的未婚妻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帕对他的未婚妻说:“我疯狂杀人的渴望无法自抑。我就是无法满足,我们得谈谈。”而这个女的在做什么?东张西望,回过头来问一句“我们谈什么?”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旁人问帕的问题和帕本身其实根本无关。所有人都被商品所异化了,所有的人都在自觉地维护他们的那个充满了商品的,歌舞升平的社会。

帕特里克怕什么?怕的是被人无视,怕和别人一模一样或者是显得比别人差。但是在那个维度的美国,很不幸的是,人人都差不多,就像那一大堆名片一样。良心话,我看着都差不多。都是一堆单向度的人。

就是在这一群的差不多先生中间。帕特里克怕被别人比下去。怕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糟糕。

帕特里克本身在他的社会群系里是没有话语权的。替他说话的是环绕他身周的商品。名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名片代表了什么?代表了他的社会身份。每天美容健身塑造出他的外表却没有变法显示出他的本质。保健的技师会夸说:“哇,你皮肤好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把皮肤看成了一种商品。你可以有这样的皮肤。我也想要。这就是商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商品替他发了言,所以他才可以混迹在所谓的雅皮士圈子里。

但实际上呢?商品说了太多。自我反而无话可说了。从衣食住行乃至于肉体都被商品化的人物能有多少自我?名片不能代表帕特里克。那只是一堆身份头衔。住哪里,吃什么也不能代表帕特里克,肌肉多皮肤白有什么意义?让自己成为一个高级播种机么?

那么问题出来了。帕特里克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说实话,我自己也不会明白我自己是什么的。

正因为帕特里克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想要从喉咙里那个不存在的子宫后面挤出两句话来。所以在电影里他才会不断地向其他人诉说他的罪行。当然,在影片结尾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直露的自我宣告最终会被其他人视作玩笑。还是很好的那种。我想这也是导演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说不出话。在权力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自己的男子气概没有得到满足怎么办?于是帕特里克把咸猪手伸向了漂亮妹子们。但是结果如何呢?帕特里克找来一个站街女。还自己给她取了个名字。他妄想这个用金钱买来的肉体(其实他想要的是心)是属于自己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站街女,他希望她是他理想中的那个女人,是他欲望中的那个女人,那个object a 。

这当然是一种妄想。object a是不可能真正找到的。你以为找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现实上也就一个应召女郎。你也许觉得对方很特别,但天知道对方会不会觉得你还不如一根电动按摩棒。从床戏场景里就看出来了,在和她做爱时这个女人的表情是冷漠夹杂着一种鄙视。

于是我们可怜的小帕在两性的战场上也光荣败北。当然,这其实不能怪他。这是他找错了对象。或者说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对象。男人理想中的那种女性是不存在的(本人男)。

所以。在性的话语权的争夺上,好吧,不能算彻底的失败。但他也的的确确的是被无视了。

至于他在杀人。在做爱的时候还要录像。或者还要不停地说话。究其本质是一种被他者凝视的渴望。希望自己被关注。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变态杀人狂的书。里面就说到。其实有一部分杀人狂就有这种心理需求。既然常规的话语得不到关注。他们就用血肉和死亡来发声。当然,我并没有为杀人狂开脱的意思。他们更不是自由民主的斗士。他们只是一群该死的病人而已。

关于失语症。影片里也有提到。帕和他的朋友在一起high之前。旁边有个莫明的声音再说:“失语症?那是病毒引起的?”这是导演很直白的提示。至于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之后影片里二次取钱杀人之后了。帕走在路上捂着喉咙。暗示着帕那个不存在的子宫的作祟。
男子气质受到的挫折。社会话语权力中的失语最终造就了这样一个疯狂地变态。

与此同时,扩大开来看。社会同时也受到着这个子宫的折磨。帕杀了保尔之后。拖着睡袋里的尸体走出公寓。一路的血印子。保安居然没看见。朋友看到他。也是问一句:“哇,睡袋不错,哪里买的?”喜欢着帕的那个好基友本来可以和帕快乐的在一起。因为说真的。这个基佬是一个很合格的娘娘腔吹嘘者(请原谅我的用词,不吐不快)。但是到了那一句话让他失去了他的帕特里克。就是那一句:“我记得那天晚上的你,你戴了一条红色条纹格的华伦天奴领带。”

帕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失语症就是无视。因为这种对不正常的东西就像看不到一样的态度。所以才有了后来帕再去保尔公寓故地重游时候那个房东老太的暧昧态度。是的。不用争了。这些杀人案都是真的。只不过整个社会把这些东西选择性遗忘掉了(就像河蟹,我在作死不用理我)。帕特里克翻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整个万恶的米帝至少算半个帮凶。

好了,作死到此基本结束。没查错别字,也没好好再次梳理可能显得有些没头没尾。初次发文。中间有很多想法并不成熟。依托的理论依据也很狭隘。各位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唯愿要喷的筒子怜惜一点新人,轻喷。

3 ) 除了一幕戏

除了一幕戏,这部电影仿佛就说通了。

从原版小说1991年出版开始,围绕American Psycho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当这部曾被论为unfilmable的作品于2000年被最终搬上银幕之后,有关它的争论仍未停息。除了有关作品主旨与表现手法的种种议论之外,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读者和观众,那就是作品中表现的种种凶杀案究竟是主人公Patrick Bateman真实犯下的,还是幻想出来的?

单单就影片作为讨论对象,这部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真实派主张Bateman的确犯下了数宗杀人案,包括谋杀Paul Allen。作品实质上除了对于Bateman的变态性格与行为进行直接且细节化的呈现之外,同时也讽刺了在当今物质奢靡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世俗而疏远的关系。片中人物经常互相叫错姓名,甚至在结尾处当Bateman向其律师坦白犯罪经历时也被律师误认为是Davis。按此推理,律师声称其在伦敦与Paul Allen共进午餐也极有可能是又一次“误认”事件的上演:在浮夸年代,姓名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早已脱离,人际关系也慢慢地趋向于表面化与程式化。Bateman身为投行金领一族,坦供罪行却无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现实的一次黑色幽默式的嘲讽。
然而似乎虚幻派一边的理由更多:Bateman所有的犯罪均是在其与被害人之间封闭进行的,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案件的真实性,更何况Bateman曾多次暗示或坦诚他犯下命案但无人采信(即使最后一场的警方追逐,除了最终被杀害的警察与门卫等人之外也并无其他旁观者);另外更为直接的一个理由是,其犯罪的证据会神秘消失(如被害人所遗留的血迹等等,一般人无法完全清除得不留痕迹可Bateman似乎做到了,否则许多案件不会以失踪罪来进行调查)。

虚幻派占了上风,但除了影片中的一幕戏,剧情的确也说通了。正是这一场戏的存在,让凶杀在真实与虚幻间游离不定,不曾确凿。
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这就是个人的理解:电影中这一幕戏的意图似乎就是为了说明凶杀案的确存在过。虚幻派似乎把前因后果都说通了,唯独除去这一场戏。但真实派存在的漏洞也很多。整场电影最终在一种不确定的结尾中落下帷幕。

DVD彩蛋中有两位编剧的一段争论:他们一个认为案件真实存在,一个认为凶杀是构想出来的。最终在影片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他们互相争论不下而妥协的产物:两种说法均有道理,却又都说不通。影片最后一个镜头Bateman背后的那扇门上写着这样一句告示:"THIS IS NOT AN EXIT",这也是原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它似乎隐晦地告诉我们:单纯地讨论凶杀是真是假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出路,因为连作者与编剧本人也不曾知道答案。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旨也绝非讨论凶杀案的真实性。这种混沌或许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上去。

4 ) 很有魅力,很变态,很强大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于是这个片子。。。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Bateman夺门而逃。真囧。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于是大受刺激。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啊呀好恐怖哟。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

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总之很强大。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5 ) 病态的不是他,是这个社会!

我一直都没有这个困惑——patrick干的当然都是真的!
公寓那幕被很多人当作他YY杀人的证据,其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
尸体是房东太太第一个发现并清理掉的——因为被发现死过人的公寓就租不出去了。作品就讽刺的就是冷漠而金钱至上的美国社会,我不管你有没有犯罪,反正不要挡着我的财路。
至于房东太太怎么办到的,它跟patrick枪法如神,或者很多人叫错很多人的名字一样,是影片夸张的手法之一,你真把它当作悬疑推理片来看我也没办法,那样影片当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可是它不是。老美如果拍悬疑片,他们很喜欢把观众恐怖片方向引。

而且如果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影片讽刺的力度会大大地降低。顶多就是社会压力把一个人逼疯罢了,你想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幻觉里即使把地球炸了,也只是害死自己一个人而已,怪就怪你丫抗压性不够。
正因为他干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影片酷毙了。 有psycho的,是america。
电影的用意是就表达:这个社会,都有病。人人唯利是图,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恐怖的不是血淋淋的杀戮,而是社会的置若罔闻,这个现实的体认才让人毛骨悚然,让patrick沉沦绝望。

每个人,脸孔都是模糊的,甚至自己——宝贝,因为没人在乎。绿魔警长关于日程的自问自答,律师认不清泡阿伦等等。patrick杀了那么多人,警察一时找不到他也不追查算了,反正是例行公事——这很夸张,可是社会就是这么夸张荒唐,想他当初杀完泡阿伦拖那么大个尸体从大厅招摇到街上,唯一引来的注意也不过是"哇靠,哪来这么酷的睡袋?" "= = J.P.G"...而大家的人生目标也不过是 要定到多洗鸭餐厅的位子,然后在下届名片大赛上大出风头。


当时因为意犹未尽,看完后还想去搜原著和影评,却发现很多很多人讨论的重点都是patrick究竟有没有杀人,搞得我还一度怀疑自己看懂了没有。为验证想法,还去国外的一些网站(甚至还有yahoo ask = =)搜过,包括作者和导演都说过,patrick并不是在幻想(貌似有位编剧不认同。。。)


我不会写流畅优美的影评也从来不敢,太多珠玉在前。只是为了christian bale再上豆瓣找资料,发现这怎么还是争论重点。
百度争论这个不奇怪。豆瓣上也有这么多人把它当悬疑心理剧看也忒浪费了这电影吧。别拍砖,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俗辣小影迷而已,匿了。


ps 这电影后来看了很多遍,有时为了音乐,有时就为了看他的袖扣,还有西装,还有雷朋眼镜,还有他洗澡和日光浴。。。。

6 ) 脸,身份以及灵魂:Nothing

看片时总是忍不住想快进,跳过一些镜头接着看下面,然后我真的这么做了,发现前后剧情接不上——只不过跳了40秒或1~2分钟,剧情就跟不上了。
硬着头皮倒回去从刚才看的地方继续。

会这样不断地想快进,当然是因为不舒服。
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部片子的级别的确够呛。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
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
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

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

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

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
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

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

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

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
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
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

7.音乐

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

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

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
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
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

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

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





From FoxChristy

7 ) 美国精神病人



Christian Bale总是那么幸运 先前是由《太阳帝国》摄制组的几千个少年中脱颖而出 之后又打败了莱昂纳多等人拿到了《美国精神病人》的角色 众多名导演与这部电影失之交臂 里面包括 奥利弗斯通 柯南伯格 我们所熟悉的B级片导演天才几乎全部曾经对这个剧本虎视眈眈过

最后各位绅士理所当然的把拍摄权让给了来自加拿大的女士Mary Harron 因此一部充满女人味的惊悚电影诞生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 收集到了尽是不满意的答复 例如电影没有原著预期的残酷 不够黑色 而彰显原著本色的只有BALE一人卖力的演出 导演似乎火候不够 剧情的发展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直到最后依然让人一头雾水......

尽管骂声总总 却在观影结束后注意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疑问:关于故事的主人公Patrick到底有没有杀过人?

这是导演留下的唯一悬念 它之所以存在完全不是为了让观众去分析结局查明真相 重要的是此悬念发人深省 惹人思考 就像你寻味一件事情 反复的推敲后必然可以得出一个真理 电影的魅力正是在此 当我们浑浑噩噩的盼到屏幕上THE END 而久久不能散去的是电影中蕴含的无奈和人生哲理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记忆中的许多部分和影像中如此相似 因为贪慕虚荣或者是金钱名利曾经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数次的浮想联翩~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臆想天地 在那里我们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底线 在十分安全的前提下 可以大胆的幻想 肆意的游戏你尽可能想到的任何一个人或事 这种自娱自乐更多的依附在孤独空虚的人身上 他们挥霍无度 身旁美色成群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呼风唤雨 像电影中的订餐规则 一张名片的精美印刷 都代表了一个上层人士的权利和品味 身为旁观者的我看起这点来却觉得十分有趣 有点孩子们挤在一起“过家家”的任性 每个人都想做大踩住其他人的脑袋 接而使得他人无地自容似乎是本性 也是种劣根性 与生俱来的东西在电影中放大之后着实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尴尬局面~~

Patrick好歹是接受过哈佛商学院教育的高材生 优秀表皮下的愤怒总是可以压抑很久 这时的他会笑的异常开心 而真正孕育在心中的是早已把底线踏破之后残暴的一面 记得电影中一个很可笑的场面 酒吧不刷卡的尴尬导致Patrick开始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啤酒女郎 此处相信每个人都认同了他嗜血成性的一面 在结局处真实剖析的确是导致他精神分裂臆想症~

我不能断言现实中成功人士多半都是懦弱的一份子 真正因为愤怒爆发漫骂使用暴力的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年轻的过去 忍辱负重也许太过于悲壮 悲壮的是虚伪的脸伪善的笑

这部电影有N个中文译名 我挑选了似乎最适宜的一个《美国精神病人》 美国的精神病人属于一个地域的典型 他们都处在富裕高物质享受的中产阶级 有点《美国美人》的无奈 却遭遇了黑色笔墨的渲染 内心压力之大 迷失方向后窘迫的大脑已经无从确认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要求~


小时候最怕鬼 长大最怕人 如果人人脑中都住着一个精神病人 不怕他杀 只怕自取灭亡


短评

主角让人想起另一本传记电影里的半阴阳的同名角色。DP感觉也挺适合这个角色的,前半部分。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剧情会这么走:一个未觉醒的同性恋杀人犯不小心错杀了自己潜意识中的爱人,然后知觉后发癫似的狂杀女人。因此这不只是个压抑的社会关系导致的错乱杀人事件。2000年,那时候双子塔还没倒。

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牛掰的精分。3P那里太2B了笑死奶奶我了。。。JL是什么物种,尼玛长生不老啊!

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C+】女导演为电影带来了别样的浮华气质,对上流社会奢靡的灯红酒绿展现很好。但另一方面,对凶杀,男主角的心理讨论都非常薄弱,仅仅是在不断重复动作和堆砌细节来对比,最后电影也只能成为一部高配小时代。(比名片那里,真的非常郭敬明)

10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三星半。this confession has meant nothing,最后的这句对白,不知道做了多少影视剧的题旨。这部电影很直白,架在了一个精致的当代社会的背景下,贝尔的表演自由开放,引领全片,类似于《小丑》,很难有别的演员跑出来,成为了主角的表演秀。影片的本身的逻辑,也十分简单,技术层面一直做减法,摄影、陈设、配乐这些都是,所以它十分的让人好接受,看上去结构比“电影”要简单,更像是“画作”,讲究的是冲击力,说回《小丑》也是同样的电影,病态的主角玩弄世界,那个电影还需要常规得交代来龙去脉,背景前史,这部电影则简单得不需要,只需要在对白和动作中说出自己的欲望,且是当代的最基本的人人都有的欲望,这同样也是一种高级。

12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名片上的名字不重要 重要的是名片的质地与设计 那些命案事实是还是臆想也不重要 那些人根本没活过

16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我喜欢名片桥段..

18分钟前
  • conythebunny*
  • 还行

贝尔!贝尔!贝尔的极致表演!

1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其实是美国梦的精神病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甚至到了反复强调名片印法和能否订到高级酒店位置的地步..人们也就在这样的虚荣和无谓中发了疯..拜金社会的沉沦总是需要一种解脱方式,就像在每日的精心男士保养中嗅到鲜血气味一般,是一出无药可医的悲剧.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精彩。batman确实是个理想中的好基友,难怪要翻译成美色杀人狂。。。但是fuck,我真的看不出那几张名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华尔街混的大亨们真的都是这德行?

28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前半段的烘托实在是太好玩了,活脱脱一个极品中产阶级啊

33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有钱人的品味,印名片比字体。有钱人的爱好,穿雨衣劈同事。有钱人的兴趣,聊音乐拍3P。 有钱人的幸福就这么简单,有钱人的快乐你想像不到,有钱人长相英俊又差不多,有钱人坐进欲望号快车夜行大都会,漫无目的,杀人为乐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要说我有什么喜欢的类型的话这部就是:冷笑话,衣冠禽兽,杀杀杀。有点社会批判就更好了不过这不是必须的。这片有种难以形容的加拿大味道,好似美国人的pod people。对bale从此路人转粉。

36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出乎意料,竟然这么喜感,贝尔真有喜剧天分

39分钟前
  • 娘卷卷
  • 还行

贝尔的演技我就不说啥了,让他演精神病院的院长都可以。影片对美国中层阶级第二代年轻人的物质化表达了批判,虚荣及利益至上的心理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极端的表现。发现贝尔很喜欢挑这种极端的人物去演,本身也是怪咖一个。@mywiz

44分钟前
  • Q不Q
  • 还行

反感蝙蝠侠的都来看这部吧,因为这部他演的实在太好了,汗

47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

48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其实我更倾向虚幻论,电影的英文名字是psycho而不是killer或其它,暗示了他是个在重压之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嗑药磕多了导致的,然后片中很多细节也揭示这一切原本是他画中的臆想世界,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作者意图很明显,是在讽刺这个极具腐蚀性的社会,贝尔的演技没治了!

5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做完bateman做batman,片首還要說:I'm not there. 呀,還有牆上的robert longo。

57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

1小时前
  • m89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