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冰风暴 剧照 NO.1 冰风暴 剧照 NO.2 冰风暴 剧照 NO.3 冰风暴 剧照 NO.4 冰风暴 剧照 NO.5 冰风暴 剧照 NO.6 冰风暴 剧照 NO.13 冰风暴 剧照 NO.14 冰风暴 剧照 NO.15 冰风暴 剧照 NO.16 冰风暴 剧照 NO.17 冰风暴 剧照 NO.18 冰风暴 剧照 NO.19 冰风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感恩节快要到来,一场冰风暴也即将到来。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凯文•克莱恩饰)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琼•艾伦饰)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儿子保罗(托比•马奎尔饰)迷恋着学校里最有人缘的那位女生。女儿温迪(克里斯蒂娜•里奇)兴趣于电视里的水门事件听证会。
  冰风暴的夜晚,夫妻两个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换房间钥匙的游戏。在酒会结束后,每个妻子都可以和别家男人结成新欢。而他们儿子则赶去面对一场诱惑与考验,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的性游戏中……

长篇影评

1 ) FIFF21丨DAY2圆桌《冰风暴》:换妻游戏,已非老美专利

主持人@鲍勃粥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二天,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李安执导的英语片《冰风暴》,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果樹

《冰风暴》打了1星。不认为是个烂片,但是整体偏失望。主要是感觉李安的家庭视角在深入到美国中产阶级后,确实有带来不同于好莱坞其他导演的新鲜感,但是最终的结合成果,仍有提升空间。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我给了4星,我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李安,同样是关于家庭,相比东方式的父亲三部曲那种细腻,西方背景下家庭被描述的更加不堪,家庭个体之间的冷漠和背叛,更加直接,但同时风暴过后家庭依然能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那种表达也更加有力量。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冰风暴》2星。是李安直观上模仿奥特曼之作,本来叙事结构不甚清晰,不过托比·马奎尔的开篇伏笔与结局回扣还是概括了条清晰的象征结构,故事发生在美国,所以还是几对可以互为注脚的人物关系构成的叙事空间在闭合时需要含蓄的文明指责与发泄,然后就诞生了李安自己的私货,某种指涉时代的“东方式”意向力量,所以文本表意整个能指链条需要一场设置老练的冰风暴,和死于安叔刻意剧情杀的佛罗多。

主持人@鲍勃粥

既然有两位都提到了东方,那么在这部完全基于美国中产家庭的电影中(且剧本由他人创作),东方和西方的碰撞具体在哪呢?或者有哪些东方的表现?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东西方的碰撞,我觉得主要还是在李安的手法上吧。电影一开始第一个音乐出来我就笑了,因为完全是东方式的那种音乐。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碰撞我觉得,因为李安那些所谓东方式的“意象”,本身也没啥指涉,既然是东方导演,用个东方音乐也无可厚非。含蓄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李安作为一个东西方都吃得开的“端水大师”赋予电影的风格。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含蓄的话,第一场聚会戏,Ben的裤子被洒了,跟他偷情那位帮她擦裤子,然后他老婆一个异样眼神特写,其实已然察觉,这种东西在《色戒》里面特别多,算是东方式的细腻吧。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这个剧本很工整,也很一体两面地让不同文化和生活形式的观众都可以各取所需。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但完全不是好莱坞那种因果关系主导的情节,有很多省略掉的部分,比如我很喜欢的一场戏,Ben的老婆偷东西那场,被店员请回去以后就没有交代接下去的事,这件事也和后来的故事情节没太大关系,其实有挺多这种看似无用的情节。

主持人@鲍勃粥

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产阶级,似乎从剧本上来看这是一个非常类似于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焦虑”的题材,一种隐藏在光鲜下的危机。那么把李安这部和哈内克或夏布洛尔比较的话,有何异同呢?或甚至《寄生虫》?

场刊嘉宾@果樹

李安的风格就注定会弱化冲突与危机,虽然全片都有一种蓄力感,但最后的释放点却令我看得有点泄气,有种拳头击在了棉花上的感觉。从这方面来看,主持人提到的哈内克、夏布洛尔和寄生虫都做得更好。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我觉得不算是危机,如果这都算是危机的话,可能整个肯定个人、推崇解除更多限制的自由主义都算是危机了。和哈内克或者夏布洛尔比,李安还是更多的肯定态度,李安可能不推崇现代化一样的,靠技术剪除关系,也不推崇靠家庭掩盖一切,单就这部电影,我觉得更像低配版的布努埃尔的嬉笑怒骂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冰风暴》更多应该是在集中映射美国那个时代下的美国人吧,不单单只是这一个家庭。

主持人@鲍勃粥

可以讲讲“那个时代”的美国人。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70年代,电影里也提到了很多关于水门事件,说白了就是美国人(白人中产阶级)的一场精神危机吧,以及他们生活方式在嬉皮士运动的影响下发生很大的冲击,换妻这件事我觉得体现得非常明显了。现在国人玩换妻的也不少。

场刊嘉宾@果樹

?展开说说?其实我想对话一下,就是对于片中换妻一段的创作动机的看法。你觉得是,当时这个行为很具典型性、同时具普遍性,所以必须放进来;还是这个行为可能能从深层次上,象征什么,所以特意进行呈现?同时你提到了国人最近也换妻,那对比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这同一行为的背后原因是否一致?这个原因大概会是什么?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天呐,这个问题够我写一篇论文了,我就说说电影里吧,我觉得肯定是象征。因为美国中产阶级其实原本是非常保守的生活方式,在70年代以前,就是在当时美国那种政治环境下才产生的这种异变。

场刊嘉宾@果樹

我会这么问是因为,这是全片的一处重头戏。而且这部电影,大家都认同它是对于社会、阶级、家庭的一种剖析呈现,所以其背后肯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点的。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我想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电影里虽然写他们卯足了劲玩性游戏,但这些中产男女的性能力(尤其男人)看起来都很差,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正是李安想拍出来的。一群热切向往着性却屡屡早泄不得意的人,这点很好玩。

场刊嘉宾@果樹

我其实不太想解读成中产的空虚与寻找刺激,但是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而且现在被提出这个重点后,我也在想,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空虚。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我没有说空虚,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崩塌吧,他们那种传统价值的崩塌。

主持人@鲍勃粥

一种焦虑迫使的模仿?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好像民国中国男人剪辫子。是对传统的一种打破和舍弃吧。

主持人@鲍勃粥

那么大家认为冰风暴在电影中只是一个加速崩溃的推手而已,还是说其作为一个外在的具有单独意义的意象?想听听大家看法。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意象问题不能单独拿出来,作为电影必须要收束的一个规则设定,意象这种东西本来放在一个既有的语言游戏中才起作用的,拿出来单独列举没啥意义,离the point of the moive差很远。放在电影里看,这个规则被追问应该是个过度的问题。

场刊嘉宾@果樹

在这一点上其实李安没有整得很复杂,我认同你说的,这个剧本很工整,在我看来有点过于四平八稳。但这可能正是片中所呈现的群体的常态——四平八稳,没有惊喜,缺乏追求与惊喜。

他们也想破局但是却不敢真的去正视自己人生重要的议题,这个其实放到哪个国家的中产可能都会是普遍问题。所以主持人刚刚问到的,“冰风暴”是什么,在片中可能更加是一个警钟,它的作用就是不断预警,让全片蓄力,最后敲响,提醒这些人去正视真正重要的东西。

但就如同我开头讲的,我认为最后的敲响还是不够有力,这是李安四平八稳之后的结果,也是我认为最大的扣分点。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最后的死亡反而有温情感,没有前面铺垫的冷。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被子里那两个小孩是最暖的。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冰风暴这个结尾其实不够狠,像《饮食男女》里,让最摩登、最独立、一直逃避家庭的那个女儿最后回到家庭里做“传承”的殉难者才是真的狠。

主持人@鲍勃粥

既然你们提到了孩子的话,我再补充一个问题,《冰风暴》中孩子之间有些过度的亲昵举止和政治言论显然似乎超脱了他们年龄所代表的人群,李安或编剧这样的处理方式起到了各种效果?

场刊嘉宾@果樹

我认为他们当然还是应该被当成孩子看待,不管现实中的中产小孩是否真的会出现这种言论,主创借孩子之口去讲这些,其实就是想呈现代际的绵延,也就是说,上一辈的困境,已经开始在下一辈身上种上种子,下一辈依旧无法破局。所以孩子被观众当成孩子看待,是有意义的。

场刊嘉宾@杰瑞米太阳

我还真没太想过这种年龄设置的意义在哪里,我的直觉是和换妻这件事一样,也是一种打破禁忌,小孩的亲热戏,好像真的不多见。

场刊嘉宾@给艾德林的诗

爱与政治很多相同,但在两个人之间,就比如观众和角色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是必然的的,就像一人一票的两个人必然会顶起来,孩子在电影里体现为成年人的选票,就是他们要付出的代价,观众的看法也验证着编剧水平,我觉得还是起到了正面的效果,就是那种不能承担的,但又不得不付出的爱。

#FIFF21#DAY2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祭奠死亡的札记

冰风暴的晶莹与冷峻也不能阻挡纸醉金迷的糜烂,空虚,困顿的生活,只有真正的死亡才能平息一切焦躁,骚动,可怜的人们,不要痛恨,惧怕,憎恶死亡,人性的劣根只有在面对死亡的博大真谛面前才能褪去无望的本真,彰显出圣洁永恒的光芒,惟有死亡才能治疗人们心中无以复加的内伤,

3 ) 世界上最浪漫的话,无非一句我爱你。

1.光鲜的衣着与刺激的钥匙派对

说是钥匙派对,其实就是换妻play。

大家以治疗夫妻之间的关系,堂而皇之的凑在了一个屋子里,一群衣着光鲜亮丽的人的人,嘴里说出的却是赤裸的话题。

女人们羞涩又些许期待的笑,她们笑的那么好看,但好看的让我些许有些不适。男人隐晦的看向自己心仪的性幻想对象,拖着高脚杯,故作绅士的与好友或是可能即将与自己发生关系的对象交谈,时不时爆出一点幽默,女士被逗的花枝乱颤,甚至忘了捂上自己裂开的嘴,露出白森森的门牙。

“那位太太带着他年轻的儿子来了。”

“我多希望有谁能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来。”

也许她是你一直认为很有气质的贵妇人,也许他是你一直教育孩子前进的目标,也许她的每种妆容都是街坊邻里大姐小妹模仿的对象,也许他臭名昭著的事迹已经扩散到了隔壁街区。

但,那天晚上,没人说的出他们是醉了,还是这才是真正的他们。

本和艾琳娜坐在屋子的角落里,背景却是刚从洗手间洗清了自己所有罪孽、从新化妆成派对女王、被艾琳娜怀疑和本有一腿的珍妮,本温柔的问着艾琳娜的想法,珍妮冷漠的看着二人,艾琳娜看了一眼珍妮,有些报复的抬屁股走人。

钥匙派对正式开始,大家提议着如何抽签,一位女士勇敢的走了出来,闭上眼睛半蹲,从装满钥匙的碗里拿出决定自己今夜命运的钥匙,一个男人尴尬的从人群中走出,绅士的牵着女人的手走出大门,临了男人的妻子还没好气的祝福了一句,然后就去寻找今夜属于自己的性福了。

珍妮的手从本的钥匙边划过,是那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某个妇人的儿子。珍妮挑逗的看了看那个外表刚刚能称为男人的男孩,男孩脸上挂着笑容,裤裆里的东西像是上了镗的枪械,挺拔,活力满满。

珍妮的丈夫老迈涨红了脸,坐在后边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

倒是老本,醉的已经不成人样,匆忙的从座位坐了起来,试图拦截那属于自己的性福。但,步履蹒跚的他摔倒在了地上,也摔倒在了自己的妻子与炮友面前,大家的脸上挂着成年人都懂得的笑容,于是钥匙派对更加激烈的进行了下去。

透明的碗里还有两把钥匙,一把是属于珍妮的,一把是属于艾琳娜的。

“我想我没什么机会了。”老迈颓废的坐在沙发上,手中握着能给自己些许麻醉的伏特加。

艾琳娜决绝的拿出了老迈的钥匙,他们共同撑伞来到了老迈的车上,艾琳娜也成功的背叛了老本,她试图从背叛与新鲜中寻找到放荡与堕落的快感,但在她扶着门还颤抖的手可以感受到:

一个人,哪能那么轻易,就放弃了眼前属于自己的多年经营来的幸福,不顾其他的一切去追寻自己堕落后的感受。

回家的路上,老迈开着车,艾琳娜坐在旁边,俨然丈夫与妻子的模样。但路面的湿滑,让老迈煞不住车,也预示了后文的结果,是的,煞不住车,车就毁了。


2.男孩对于世界的探索与认知

老迈的大儿子,一个对于分子与温蒂痴迷的男孩,他时而疯狂时而又很傻,喜欢专注于自己的世界里,对自己弟弟炸毁玩具视而不见,而是专注于电视节目,甚至自己老爹老迈从出差到回家,他也是漠不关心的问了一句:你出去了吗?

他是个傻子,十足的傻子。在全班同学以及老师都诧异的表情中念完了自己的杰作,还有点恐慌的等待着老师的表扬或是同学的赞赏。

他是个疯子,十足的疯子。在冰风暴的前夜约温蒂出去看冰风暴,他觉得自己对于自己所爱的人就要付出自己的所有,不管对方接不接受,反正这些都是我最好的;在空泳池上空踩着泳池的跳板,一边试图保持平衡一边试着跳跃;在结冰的陡坡从上面划到下面,他快乐的大喊大叫,他多么希望在这个黑夜里,所有人都能感受他感受到的快乐。

在这个没人骂他傻也没人嘲讽他的黑夜世界里,他悠然自得,他自信心十足,他不怕隔壁班的痞子或是自己家旁边住着的小流氓对他嘲笑,因为他知道,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唯一快乐的可能只有自己。

但自然与导演都是无情的,俊朗的男孩坐在路边的栏杆上,目睹了电线由于电力与自然的摩擦,在空中挥舞着爪牙的全过程,他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可能真的去了那个自己想去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对分子疯狂的痴迷,他们共同感受着彼此的快乐,没人跳出来嘲讽或不理解。但,这也是他在这个世界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

尸体倒地,男孩最终还是如了自己的愿,继续以从陡坡上头划到下头的方式死去,冰冷的风暴、树木的枝桠上全是雨水结成的冰条,纯洁的世界,但真正纯洁的人已经从这个纯洁的世界永远的消失。


3.女孩对于自己身体的探索

冰风暴前夜,女孩温蒂赴约来到男孩家,她并不想看什么冰风暴,也不觉得这有多浪漫,她只是想探索自己的身体,记得隐约从父母口中得知,真正的属于男人与女人的世界。

她抽烟、她与同伴煲电话粥煲到很晚、她继承了自己母亲喜欢偷东西以求追求刺激的毛病(无论是在超市里或是自己哥哥的唱片)、她关心政治(年轻人总以为自己很了解历史,想搞个大新闻,拿衣服!)。

但她又渴求着爱与关怀,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但自己还是很诚恳的就进入了父亲的怀抱。

她渴望探索,她想进入成年人的世界,甚至不管自己探索的对象是自己男友的弟弟,或者同学们口中的那个令人唾弃的男孩(影片开头,女孩们抽着烟说她给某个男孩咬)。

就在那个冰风暴来临的前夜,她如愿以偿,终于探索到了自己从未到达过的世界,她变成了女人,并成功的收获了一句我爱你(这是本片唯一一句我爱你!是从一个懵懂又喜欢炸毁自己玩具的男孩嘴里说出!太tm讽刺了!)。


4.男孩对于爱情的取与舍

男孩是老本的长子,家里唯一的男孩,与心仪的富家女约好进行一对一的约会,男孩满怀欣喜的进入女孩家的时候,那个睡了自己所有感兴趣女孩的混蛋舍友脸上不屑的表情深深的印在了男孩心里
(这里和他老爹去钥匙派对的时候,那个自信侃侃而谈的混蛋一样,虽然那个人没抽到珍妮)。

“能帮我们去拿啤酒吗?”

熟练卷着大麻的混蛋舍友调侃着男孩,女孩看着男孩笑了,自己也跟着开心的笑了。

“如果是我,我早一拳打过去了!”压抑了快90分钟的我疯狂的想着,点了根烟,又往深处思考了一下,也许我也的选择会和男孩一样。

我不酷,身边有很酷的朋友,心爱的女孩被朋友追到手自己很绅士的给朋友让路,不会表达自己,自认为是个学霸但终究是个学渣,喜欢漫画小说与电影,幻想着有一天我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超级英雄,或者说,很有存在感的人。)

男孩骗混蛋舍友说安眠药是某种嗨药,这时女孩也出现了,于是二人扛不住睡意沉沉的进入了睡眠(这里一个镜头,是Libbets给那个酷爱大麻的混蛋舍友盖上被单,印象很深)。

“我对你有种特殊的感觉,就是兄弟。”

女孩说完话再也扛不住睡意,倒下的时候,头正好倒在了男孩身上最坚硬的地方,男孩幻想着,他也在犹豫着。

暧昧的氛围里,男孩闭着眼,也许他在幻想着,也许他在给自己打气,也许他在控制着自己。

睁眼,绝美的脸庞就在自己面前,也许放纵一下也没什么,可能是男孩懂得连大人都不懂的刹车,可能是男孩睡过去的时候预见了自己犯了错的后果,可能是男孩真的更害怕失去自己本来拥有的,男孩温柔的放下女孩的芳躯,力道控制的不好,摔到了女孩的头。

也许,力道控制的再不好一些,就不可能只是摔伤那么简单的事情。

总之,男孩匆忙的踏上了归家的列车,一边津津有味的看着自己最爱的神奇四侠。


5.结尾

冰风暴过后,大家找到了属于自己新的平衡,继续用这种平衡的关系走下去。

走到哪?



一直很喜欢李安这位导演,他的电影很精致,层层相扣,他总是像一位称职的外科医生一样,精准的切开患者的皮肤,把五脏六腑展现给你看,找到病根然后切除,像从来没有切开那样再缝合起来。也许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些不适,那是因为你把自己代入的太深了。

冰风暴,这部片子,我一直也觉得是李安拍的最好的一部片子,这部片子很压抑,看到中后段我不自觉的加重了呼吸,抽烟的手在颤抖。

瞧,那个年代的美国多像今天的中国啊。

我产生了不适,因为我把自己代入的太深了。

瞧,美国经历了那个年代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所以我也看见了希望,在片尾,一家人又变成了温暖的,男人趴在方向盘上哭,不知是后悔还是发现了什么。女人又变成了家庭的调节剂,把手搭在男人的肩膀上,告诉他别怕我依然在你身边。阳光打在两个孩子的脸上,他们依然那么纯洁,男孩笑了,不知道女孩有没有在哭。

我想,家庭也就是这样了。

从家庭三部曲开始,李安一直在诠释着家庭这个概念,从小没什么家庭观的我也渐渐的学到了一些什么。


一个家庭,大家都若无其事装作开心的样子,背地里却慢慢的展现出自己最丑恶的嘴脸,用冷暴力攻击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却把自己最真诚的笑脸留给外人。

直到矛盾的爆发,一个平衡被打破了,大家不再虚伪,坦诚相见。

然后,大家再重新找到一个平衡,继续互相扶持。

走到哪?走到继续打破平衡的那个点。

也许那个点在人生的尽头,也许那个点在……算了,导演和作者都不知道,我一个解读者何必那么认真的,不知不觉写文章又把自己的感情代入了进去。

我希望那个点在我的生活中永远都不存在。

但,生活嘛,总是要一言不合就开虐的。

选择享受或是选择屈服,由你自己来决定。

你的那个点在哪里,依旧由你来决定。

如果老本一开始就像老迈的二儿子一样说一句:我爱你,我想,这种平衡永远也不会被打破。

我总在想着,如果当初买的菠萝罐头是新鲜的,也许它的永远都不会过期。但转念又一想,菠萝罐头面临变质的同时,我也在慢慢变化,如果我能预见未来发生的事,我一定会小心翼翼的处理周围的所有事,包括不让我爱的女人从我身边溜走。

但,当初感到厌烦,不去珍惜的,恰巧也是我自己。

真是讽刺,刚爱她的时候我可以给她世界上所有动听的情话;感情危机的时候我再也不会考虑她的感受,专心的爱我自己;收到她结婚的消息时,我打出的短信是祝你幸福,心里想说的却是我爱你。


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话无非一句我爱你,它是通往幸福唯一的钥匙。

人总是这样,明明钥匙就握在自己手里却翻天覆地的寻找,站在名为感情危机的门前,感叹这条名为幸福的道路太过曲折。

付出与收获、得到与失去、善恶对错、是非因果,这些生活中看似无懈可击的借口,最后也往往在一句我爱你面前败下阵来。

我们羡慕的对象永远是别人,充满物质的生活、纸醉金迷的堕落或是一心修禅隐居在深山老林与母狼为伴。但生活永远都是你自己的,交换生活与后悔药本来就是懦弱人类的美好愿望。把握好自己的生活,把评价自己的权利留给别人,懦弱或是洒脱本来也只有一线之隔,而疯子与天才,只差了一个街区的转角。

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话无非一句我爱你。

恰巧世界上最敷衍了事的话,还是一句我爱你。

4 ) 关于冰风暴或异世界的召唤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都有一个江湖的梦想,有一个会念白莎士比亚的王子,有一种偏差的性向,有一种武功或异能,有一种拒绝的姿态. 我的自我为什么能如此的突兀,而如此孤绝直到 这样的孤绝在现实里展现给我一场 冰暴呢 ?

在冰风暴里,那样的断背山变成小男孩手里的神奇四侠漫画里的所谓的异世界, 这个异世界让你即使在平日怎样的努力隐身也会毕露 原形. 当伊连娜踏着女儿的自行车当山迪爆破玩具温迪追看水门报导保罗吸取白兰地水烟班的视线从华尔街日报移开看着电线杆珍妮摆弄自己的女性魅力,基米解释分子和几何迷恋白茫茫一片干净世界的时候,他们都多多少少的往来于 他们的异世界.

无论如何,他们的异世界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看来,都是迷人且无须隐身的。正如影片开始时的才女所解释 的陀氏说, 人为善并非出于选择,如果自身要去选择的话, 则即使选择为恶 也是 自由意志 的表现.

但这并非是个逻辑问题. 我们其实无力作恶而只能最低限度的与人为善. 尤其是这个世界努力的教我们与人为善的时候, 这就是为什么连神奇四侠 也要用反物质枪射杀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个人肉原子弹,这是个世界的危险.

因此无论英雄或俗人,都有责任维持这个世界/家庭. 家庭这支反物质枪在于对付当你的异能会对别的成员有潜在危险.

因此无论我自己有多么怪异,或拥有怎样的异世界,我必然不愿意别人的异能或异世界干扰到我的。反异能枪有一整套: 爱,身体是TEMPLE,你还年少, 江湖险恶,理性,牛仔价值论.

是的,我身上的各种异能让我更易于否定别人,无论在感恩祈祷时刻薄父亲的价值观或告戒儿子手淫时注意卫生警告邻居女儿身体不可亵渎时,其实我自己却经常在不知不觉间滑到另一个世界里,我严格要求别人的时候,自己却在放纵和惶惑,我在使用反物质枪的时候,却忘了自己的内心有着各种怪异的裂痕.

当"我"为复数的时候,自身拥有的异能越强烈越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冰风暴是一出完整而紧张的戏剧, 我们一边伤害别人一边否定自己,一边报复被伤害的一边看到报复后的恶果.

所有异能的释放是在一个冰风暴肆虐的夜晚, 换妻游戏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 大人和小孩在基督教化下对于性的举措失当,在恶劣的暴烈天气下如同虚浮的噩梦.珍妮在这个晚上抛弃了越来越罗嗦的本,决绝得有点残酷尤其是她明知道本的钥匙是哪一条.她和美男一夜之后却怎么也掩不住自己的空虚落寞向 婴孩似的卷缩在水床上。依林娜终于恶意报复了自己的丈夫本还积极的放纵了依次,她找了珍妮丈夫吉姆.可是她跑到对方家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女儿在沉在同样的放纵中.基米奔跑在冰结的大路和树林边,狂呼着,分子被凝固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异世界,被冰霜压弯了的黑色枝木,仿佛为他营造了一个扭曲的世界,他看见甚至电缆都被恶作剧似的扯下来了.电缆在他眼前断开,他快乐到好象从没有看过如此漂亮的景象,异世界的召唤从来没有这样强烈过.这样的召唤给了他一个死亡。

到最后我们的心灵停电或被冰雪围困了, 在孤绝中听不见彼此的叫喊.冰风暴是关于一个什么的故事呢, 说的是关于彼此拒绝的故事, 执着于自己的异世界,而对别人所会造成的伤害. 而悲剧就在于我们眼中的异世界明明是好的, 为什么会伤害什么的......

答案就是我们的想望必须对象化,否则就会成为虚空的。对象化意味着总要在空间上别人的身上或什么东西上占据点什么,这样我们不得不被各样的他 者 所围绕。 我的 他者.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契约,一种教化,一种伟大的伪善.

而电影所选择的时代背景, 正是那种伟大的伪善在解体的时候.

我记得看冰风暴是在七年前,那时侯还在读书,从明 珠台偶然看到的电影,当时多少被震住了. 现在再看就很难不对自己心仪了这么久的电影什么都不说了,尤其是看得很有同感的时候,甚至会有种非常强烈的害怕感觉。

当一种家庭聚餐变成一种仪式, 但家族式的威仪却不复存在时, 餐桌有时候会变成一种战场. 比如当父亲在颂扬改革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在怀念毛泽东, 哥哥在谈及自由平等时,弟弟却崇尚着尼采和超人.一家四口象各怀异能的仇敌, 无论在婚姻工作世界观都无法不伤害彼此,甚至在家庭清洁衣服整烫和餐饮口味上也存在争议时,家庭就不知不觉的滑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当然或者不会有另一场冰风暴的,不会有那么戏剧化, 但异世界的能量却在一点一滴的释放. 一点一滴, 我还能一再的隐身么?


5 ) 冰 风 暴

由李安导演、凯文·克莱恩等明星演出的美国剧情片。故事发生在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这是水门事件的年代,总统的形象、社会的权威,都受到严重挑战。而普通的人们,更是备受那个时代混乱的文化观念、性观念的困扰,家庭濒临破裂的边缘。这个普通的家庭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平静,但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进了混乱的边缘。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的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她与一双儿女无意中目睹了丈夫与女邻居偷情的场面,夫妻间一场情感风暴即将爆发。

6 ) 超级英雄在四处流荡

IFC. 9.18,导演李安坐在我前一排,放映结束后他上台,说是21年未曾看过这部片子了,抹了滴感叹年岁的眼泪。

A very strong ethical message. 好在李安说,“原作本子太愤怒了,我来自台湾,我没有那么愤怒。” 这是我全场最喜欢的comment。我觉得东亚文化里出来的人,对于家庭伦理角色扮演都熟络有心得,我们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也看透家庭琐碎,对家庭从未抱有那种西式的义无反顾的爱与信任。相反的,大多数的人心存善念,从父母每日争吵中爱起自己的父母,体谅人性那点点脆弱又相对可爱的地方,所以更坦荡些。The Ice Storm相对更愤怒,无处安放的愤怒,对世界对家庭对人生,恹恹疲于生活的母亲,只因性需求就被罪恶化了的父亲,对身体好奇又敞亮的孩子,还有那个一开始就游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青少年,最后他们将自己引爆。乍一看确实有一种亚洲家庭氛围,各自破碎,各自拒绝,爆炸之后再安然无事地回家。因此看到最后面那么强烈的伦理审判时,我有点担心这会不会是来自导演的独断审判,大笔一挥,有罪的都有罪,没罪的也赎罪。好在不是,好在李安说他没有那么愤怒的,因此我觉得好,没有感觉错他。

原著是编剧James妻子读的书,由James推荐给李安看。李安说读原著的时候他印象深刻,就在第200页他读到孩子被电死从冰冻马路上如垃圾一般下滑的片段,于是他想,this is more than a book. 他这个用词很精妙,导演的视觉想像太不一样了,读一段话,脑海里是蜃楼。李安说他就是为了这个画面拍整部电影,一开始很零散,剪了太多版本,也没办法巧妙地将讽刺,幽默,迷茫,和死亡很好地链接。他又提及,那个时候日子很慢,不像现在有死线赶着,于是他们每天完工就去纽约chinatown吃北京鸭,他请客,a peking duck banquet,大家聊天喝酒。因为片子没被出版方看重,他们都是想到什么拍什么,直到有一天李安发现自己没有任何想加进去的东西了,他想了下说,不如我们去吃北京鸭吧,于是大家就走去下城,电影工作就结束了。那个时候大家还年轻,不怕虚度时间,又被世界赋予梦想。

The Ice Storm鲜少在银幕上放映,它一直都是受冷落的,电影第一次试映时只拿了17分。因前半段有几段幽默对话,于是公司看情况不佳,就以“搞笑片”的名义卖给一个法国人。James说,我生平从未见过如此愤怒的法国人,但是他对那个法国人说,“我只是创作了这个电影,又不是我卖给你的。” 后来他们提及片子去电影节映,结束后的二十分钟后,全场起立,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欢呼鼓掌,李安说,这电影终于找到自己了。这也有趣,他们不曾觉得电影有好坏失败之分,更像是有不一样的个性,若能被人喜欢即算得理解,是谓善终。又讲到他们去取景,New Canaan,李安和James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愤怒的人,他们拍电影被赶出来。有一个grocery取景,拍摄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他们站的那块马路是私人的,某某曾曾曾祖父的,于是他们被罚款,2000美金吧可能是,James说那一天他刚好晚到一会儿,来了发现无人在,然后去city hall交了罚款才重新开始。

李安说Kevin Klein打高尔夫那一段是他导演生涯里top几的镜头,房子透明,大自然背景中的后现代房屋,半裸的男人,对人生毫无掌控力,失去重心,然后李安说,就是那么巧的,一开拍一片云就过来了。又提及他喜欢他拍人的后脑勺,他说情绪深重的时刻是god's moment,他不觉得人的正面神情足够表现那种错综情绪,而他又相信好的演员可以用头发演戏。半秃的James说,那有人没头发岂不是很难过。李安说这个电影的后半段很特别,因为暴风雪,所以是不会有光的,没有电源,一切都是透明、黑暗、冰冷的,而他要表现出这个效果来,这是对他的考验。其次,我还很喜欢母亲骑单车那个镜头,风拂过她脸,她突然长得和她的女儿一模一样了,年轻,困惑,有自己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世界因此稍微勇敢了点。也喜欢母亲去捡尸那一段,刚开始她说,我的丈夫现在在厕所里晕过去了,我与他结婚二十年多,我却毫无想要去看他的心思。可后来她还是去了,去那里,把她的人生捡起来了。一扇开到一半的门,进与出都是人生。

again,虽然少年从冰冻马路上滑下的画面甚好,我却觉得这个伦理质问太情绪强烈了点,片子被这个镜头束缚住了。李安若不是偏爱这个画面,这部电影应该会更拥有沉默力量。不在沉默中爆发的东西,才往往对人猛然一击。就如影片最后那段话,就又有点李安的味道了,When you think about it, it's not easy to keep from just wandering out of life. It's like someone's always leaving the door open to the next world, and if you aren't paying attention you could just walk through it, and then you've died. That's why in your dreams it's like you're standing in that doorway... and the dying people and the newborn people pass by you... and brush up against you as they come in and out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night. You get spun around, and in the morning... it takes a while to find your way back into the world. 生活中总有那样的黑色领域,而去往那里的门半掩不掩着,若是你不留神,就会不小心走进去。而你四处流荡,在夜间四处流荡,早晨到了,你需要花一段时间,找回回这个世界的路。

7 ) 通过李安看中产阶级婚姻道德架构的瓦解

最近在看李安的电影,看到一部97年拍的美国70年代的中产阶级婚姻道德电影,名字叫做《冰风暴》。

《冰风暴》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平凡乏味的婚姻生活,丈夫本一直和邻居珍妮特出轨,妻子伊莲娜对于丈夫的谎言越来越无法忍受,他们的两个孩子保罗和温蒂对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敏感关注,同时他们自身也正在经历青春期对异性及性的好奇和探索。电影的高潮是在冰风暴来临的换妻游戏,本和伊莲娜参加换妻游戏聚会(一对对夫妻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和别人的妻子丈夫共度良宵),保罗去见心仪的女孩,而温蒂则和邻居家的弟弟在阴暗的地下室玩着刺激的性游戏。电影的结局,本因为珍妮特选择和别的男人共度良宵而倒在洗手间消沉低迷,伊莲娜和珍妮特的丈夫回了家,两人正准备亲热的时候发现地下室的两个光着身子的孩子,珍妮特的大孩子在冰风暴中被电身亡,保罗发现心仪的女孩对自己无意虽有点受伤但是依旧平安回到家。最后一幕,本,伊莲娜和女儿温蒂去火车站接儿子,全家人在车上沉默不语,电影就在本颤颤抖抖,哽哽咽咽想要说些什么当中结束。

本和伊莲娜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离婚?任由事情继续坏下去?还是彼此坦白和好,重新开始?不得而知。

电影当中还有一些颇有讽刺意味的镜头,比如出轨的本和珍妮特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珍妮特告诉孩子,身体是神圣的殿堂,不应该随意去糟蹋,可是她自己却任性地和不同的男人上床发生性关系。和珍妮特上完床之后,本一直跟珍妮特抱怨工作和家庭的种种,珍妮特打断他说,我已经有了一个丈夫,我不想再要一个。本在聚会上责怪珍妮特丢下自己去买菜,珍妮特说,我不是你的玩偶。

温蒂和保罗,特别是温蒂,对父母的关系很敏感,因为一直感觉到父母的紧张关系,所以她自身也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愤怒状态,这种愤怒通过对禁忌的挑战-性表达出来。

再看珍妮特的孩子,在名存实亡的婚姻下面,两个孩子充满暴力和自毁倾向,特别是最小的孩子,玩爆炸和吊玩具小人,内心的阴暗和愤怒让人不寒而栗。

李安谈起这部电影具体拍摄的应该是1973年,在拍电影之前,他曾经去故事发生的小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搜集资料和访谈,当地人都说记得1971-1972,1974-1975发生的事情,但是唯独不记得1973年发生过什么事情。由此可见,1973年发生的事情你很不好很不堪,所以当地人选择性遗忘了,或者说,不愿意去面对1973年发生的事情。拍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扮演伊莲娜的琼艾伦放声大哭,那种无以伦比的凄楚和绝望让演员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巨大的挑战。电影拍出来之后,很多美国人骂声一片,电影并不卖座,说拍得好的人也是战战兢兢,含着泪水颤抖着把电影看完的。

不堪的1973年,婚姻道德架构瓦解的一年,对身处婚姻的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同时,那个年代的孩子也因为父母的过度追求自身的性解放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美国在70年代经历了这股潮流,这股潮流向东传播,到达日本,三四十年后,得益于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西方性解放潮流蔓延到国内,传统的性压抑遭受挑战,婚姻道德观念也受到很大冲击。

从九十年代开始,婚外情,出轨,养小三,包二奶,婚后一夜情,婚后约炮就像一股波涛汹涌的暗流,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涌动,引导这个主流的是中产阶级,因为这个阶级物质相对丰富,生活相对无忧,但是普遍出现精神空虚,社会的精神文明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人们无所皈依,于是对外寻求各种刺激来填补,性刺激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对性刺激的疯狂执迷,将人打入原始社会的动物本能阶段,不同的是,现在的人类,穿上了靓丽的衣装,成了“衣冠禽兽”(注:这里的“衣冠禽兽”是不带情绪的,纯粹只取表面意思,就是穿着衣服的动物,有雄性也有雌性)。众多的“衣冠禽兽”们将婚姻道德瓦解,把社会推向了一个婚姻危机时代。

追求性解放和婚姻本身是矛盾的吗?

看上去是挺矛盾的,特别是在80年以前出生的人们,那时候的人们,物质相对比较匮乏,改革开放又给了他们很多获取物质的机会,他们的重心就在于追求物质,要全身心地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情感支撑,于是很多男女因此结合了。你说他们没有感情基础吗?也并不尽然,他们是有感情的,但是这种感情有多少两情相悦,情投意合,以及精神层面的沟通和流动在里面?那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因为年轻,普通人的爱通常都上升不到精神层面,又因为社会的滚滚潮流,也让年轻人没办法沉下心来进入精神层面。当物质条件变好,精神跑出来说话,于是很多夫妻发现彼此之间已经相对无言,于是离婚的离婚,不离婚的,不管是出于面子还是出于遵守承诺,因为对方支撑自己走过最艰难的时期,不愿意抛弃糟糠之妻或者糟糠之夫,于是选择保留夫妻的名分,一方不断出轨,或者双方都一起出轨。

当年纪大到性冲动消失或者减弱的时候,自动回归糟糠之妻或糟糠之夫,于是有了“少来夫妻老来伴”。

这是很有意思又很荒谬可笑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前辈,父辈身上上演,也慢慢往年轻一代蔓延。这个很好理解,每个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中国古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另外,我们还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迷失方向,被潮流推着往前走,几十年后,又像我们的父辈一样“少来夫妻老来伴”。

我们正在经历美国1973年的婚姻道德瓦解。

当然,以上过于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忽略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像父母那样,不能像主流那样,于是勇敢地跳出来想要做出改变,维护婚姻道德。他们自由恋爱,但是对婚姻持谨慎态度,因为出生本来相对物质不缺乏,让他们不像前辈那样过于追求物质,能比较早地开始进入精神层面的思考。

还有一类年轻人会经历一段自我迷失阶段,可能恐惧婚姻,恐惧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对性很好奇,为了不受束缚也不违背道德,他们会选择单身,但是会自由地选择性伴侣,尝试各种性爱体验。尝试完了各种性体验,他们回归到理性,开始认真思考婚姻的问题。这种理性的思考会让他们在选择婚姻对象的时候更注重精神层面,而不像父辈那样只需要一个情感支撑。

这两类年轻人比前辈更早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这让他们的婚姻比只有单纯情感支撑的婚姻更成熟,稳固,美好。

他们先追求性解放,后追求婚姻,在他们看来,追求性解放和婚姻并不矛盾,他们的存在让我们在面对婚姻道德危机的时候心存一些希望。

短评

这片儿太政治,中产阶级家庭作为美国的提喻(以水门事件为联系点)。情节剧的某些处理上可以直接追到尼古拉斯·雷伊或者道格拉斯·西尔克。虽然是李安一贯的高水准优等生电影(比如大段冻雨时的夜景,那纯属炫耀啊亲),但是看得出拍这片儿时,李安心里没有爱。

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生活一片糟 活着你得到了什么 失去了什么

13分钟前
  • 塞腮
  • 力荐

李安总体属温和保守派,倡导理性开明,反对极端思维。抓住这点你就很容易理解本片的故事脉络:凯文克莱恩外遇出轨,并非只是贪恋肉欲,部分源于妻子的宗教信仰刻板严肃(由此压抑人性而逆反出强制性偷盗。女儿遗传此病外更拐向政治狂热),但他寻找新情感归宿的努力(选钥匙一幕突然爆发)在外遇对象韦弗那里碰了钉子,因为对方处在反向极端,只是玩玩不想沟通。相较于已然暗潮涌动的凯文一家,韦弗她家的危机更为严重,父亲长期外出工作,母亲在家怠教失职,最终导致儿子伍德的雪夜悲剧!相反马奎尔在意外与主观共力下克制安渡,其父未因自己的困扰而荒废教责。叙事途中李安特别构设了枯池水床尼克松面具等反差荒诞景物元素暗示涉事角色间的情感疏离或难如所愿。真正如愿哪怕十四岁少女初夜也要回归床上!PS蜘蛛侠魔戒中分很清的马奎尔伍德吊诡脸盲?

1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老片重温。李安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悲凉的讽刺,准确地抓住了美国70年代过于追求自由解放而导致的自我迷恋,从而自私,欺骗,逃避,交流障碍等问题,结尾天灾人祸合二为一。李安的电影在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影片里的细枝末节你就能逐一体会。一大堆舞台剧演员和年轻演员的表演令人惊叹。

21分钟前
  • gata
  • 推荐

冰冷的审视,一步步走向不归途,没人喊停,没人知道归途在何处。那些残存的温暖,在这个隆冬显得格外凄清。这些伤痛会伴随他们一生。

2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李安本领着实了得,一个台湾人还原美国七十年代居然如此到位。

26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谁和我讲这是灾难片的,家庭伦理片阿魂淡!(大概只是我记错)还这么大胆的换妻PLAY,结果又被李导拍的好文艺好苦闷,这样的片喜欢不起来阿~

31分钟前
  • 南條艾草
  • 较差

李安的镜头很细腻,经得起推敲,挺完整地还原了美国70年代的社会风貌。

3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你生于家庭,却又困于家庭,这世上有多少人漠然平静地生活于绝望之中。我们互相相爱,我们互相伤害,最后同归尘埃里。

3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上课放的。除了《断背山》,我对李安其他作品都不感冒。

39分钟前
  • cream.cx
  • 还行

冰风暴就是最大的隐喻。李安选角很有眼光,后来那些小演员都成角了,蜘蛛大侠,魔戒使者,蝙蝠侠女友,大象抢手....

44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当性解放如风暴般横行肆虐,所有的人都在放纵淫乱,只有小蜘蛛侠赶上了回家的末班车,而小魔戒使者的变故更让这场游戏冷至冰点。一年后《美国丽人》沿此继续往前走了一步,三年后杨德昌拍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一一》。

48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李安拍这种家庭伦理片还真的特有哲理,隐晦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会体会到不同的东西,李安可能是个有心灵洁癖的人。

49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上次看还是6年前。再看大银幕胶片版,感觉确实截然不同。大银幕放大了冰冷咸湿压抑的气氛,如片名般冰冷。上世纪70年代性解放浪潮冲击下,美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大玩换妻游戏的时候,殊不知他们的孩子也在做着性游戏。李安能如此老道犀利很厉害//【台北金马影展展映】胶片版。效果比上次在资料馆看的好很多。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彻骨的寒冷。更能体会到中产阶级夫妻面临的感情危机,以及巨大的空虚失落。空灵的印尼传统乐器配乐竟然与影片相得益彰,倍感无奈而荒诞。映后安叔讲起初次拍英语片、美国片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家庭的理解、拍完一部放下一部的心情。颁奖典礼前夜的这场放映最后,闻天祥老师总结道:政治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艺术可以。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有点类似《一一》的感觉。片头的风笛很好听。wendy骑自行车在暮秋的坡道上自在滑行,红色的披风特别明艳动人。她的妈妈忍不住问身边的人,你有多久没骑自行车了。落满一地的黄叶上接吻。当ben不停地跟他的情妇抱怨生活时,对方说,我不想听,我已经有老公了,不需要第二个。可是反过身来却教训起小孩身

5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B+】充满了象征与隐喻,李安像个洞察一切又缄默不语的智者,对少年,成年,男人,女人各自的心理都有着精准的体会,却只展露出一小部分,让观众看到的,仅仅是冰风暴最为平静的时刻。

58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据说是安叔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也不知道他是在哪部电影之前说的这句话)。在我看来,这似乎算不上一部很"李安式"的电影,电影里处处透露出的那种严肃,乃至近乎严酷的审视感,让电影如同Ice Storm一样冰冷。天知道他们下一次还会不会一起去接保罗,或许下一场Ice Storm更为猛烈。

60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看完后大概可以理解李安最喜欢自己这部作品的理由。生活变成脱缰野马的一刻,也可以被称作重生的开始。极端的冷静往往使我们滑向危险境地而不自知。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查建英说:知识分子最爱换妻游戏~李安可以回答一下~

1小时前
  • 再来一块烤白薯
  • 力荐

冰风暴 和 与魔鬼共骑 说不上更喜欢哪个 都触到我【再看,还是最喜欢冰风暴!】

1小时前
  • 娘卷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