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瑛饰演的报社编辑记者恩书在寻找新家的时候,没有选择合同到期的单间公寓,而是选择了与分居的父亲被迫同居一段时间,从而体会到了家的意义。
一直以为关于生活温情的电影,是日本影视剧的专属。没曾想,原来韩国电影也可以。
2019年10月在韩国釜山电影节公映的《房子的故事》,一部关于房子与爱,慢节奏的故事。
有时候,爱需要用心去体会;有时候,爱需要用语言去表达;有时候,爱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因为,人呀,有时候,心会很麻木;有时候,话会很苍白;有时候,行动会很迟缓。
爱,很复杂。而没有爱的房子,从来不是家。
读过大学、在报社当编辑的女主角姜恩书,一直未能找到最满意的公寓。
于是,在房屋到期时,她暂时和早已与母亲离婚的锁匠父亲,住进了没有窗户的老旧小院里。
小院里的一切都没有变。电子锁时代,父亲依然只修带钥匙的锁;父亲从未放下手机,只因他是“随叫随到的锁匠”;墙上贴着的日历,也是几十年前的那张阳光、沙滩和海洋……
台湾版翻译为《打开名为家的门》,我认为,台版更为传神。
因为在被迫和父亲同居的过程中,三十岁的女主角姜恩书,不年轻、也不老的模糊地带,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房子,什么又是家。
曾经的她,常被妹妹嘲笑:“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什么都不懂”,被朋友嘲笑:“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你有问题”。
终于,在送走父亲后,告别了又阳光、又洁净的公寓,回到了父亲留下的,那栋无窗、无光的小屋。
父亲不在了,可是,父亲为了她来住,专门换上的粉红色窗帘,置办的粉红色毛巾,还依然新着呢。
钥匙和锁之间,需要磨合。人与人之间,同样也是。
家庭关系、关于房子的一切、引而不发的情感,是东亚三国中、日、韩共同的话题。
中、日、韩三国的男性,作为父亲的男性,总处在失语的状态。即使是表达,也多是通过暴怒的方式。
中、日、韩三国的房子,不仅仅是住所,更是承载着梦想、幸福,以及任何与美好联系在一起的词语。
中、日、韩三国的情感,都是表面平和,内地下却暗流涌动。你得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耳朵去倾听。
这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冲突。
在传统社会,父亲很少出现在家庭生活中,少了与家人羁绊、发生争执的机会。同样,那时候的父亲权威,因为经济地位相对更高,所以拥有绝对性。
可是,在现代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大宗族的奔溃,小家庭的出现,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区域界线模糊——正如电影中女主角父亲,他的锁店和住家,只是一门之隔——家庭成员和工作伙伴之间的情绪界线,同样变得模糊。
家在何方?何以为家?
通过2015年上映的电影《念念》,才女张艾嘉说,在她看来,“家”所包含的情愫非常丰富:一个人如何实现自我的成长,如何和伴侣、和父母以及孩子和谐相处,这一切情感都需要在家庭中实现。
而“家”常常被等同于“房子”。可能是,能看到海岸线的别墅,或者是,有落地窗晒太阳的公寓,但一定不是,落满灰尘、年久失修的破旧小屋。
现代社会逐渐发展,送给了我们,许许多多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比如,旅行——女主角的母亲和继父,计划着去阿根廷浪漫游;比如,公寓——女主角不断搬家(电影里说,她已经搬家超过8次),获取新鲜感;比如,爱情——女主角的好朋友不断更换男友,获取所谓的“灵感”来“保持青春”。
我们忙着去适应新生活,去适应现代性,从而得到更多甜——女主角父亲的徒弟,开传统锁的能力很差,但是学会了开电子锁,已经有能力购买一辆豪华的轿车。
我们不愿意承认时光流逝,很多东西都到了被淘汰的时候——女主角父亲的邻居,一位开杂货铺的老奶奶,孤独地死在了家里后,杂货铺从此永远关上了营业的门。
但是,就像周杰伦在《半岛铁盒》中娓娓唱出来的那样。
在这个半岛铁盒里面,装满了回忆。
那些埋在内心深处、不敢言明的小秘密,那些青春懵懂、家长里短的情愫,那些爱恨交织、希望绝望的小往事,都在盒子里面暗自伸张。
需要我们做的,不是去留念,不是去缅怀,而是去打碎,坦然接受所有一切,甜蜜的、苦涩的,狠狠地打碎。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美好。
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流年去抚摸一切。
愿我们所有人,为心找到遮风避雨的家,找到打开家门的钥匙。
有时候,爱需要用心去体会;有时候,爱需要用语言去表达;有时候,爱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因为,人呀,有时候,心会很麻木;有时候,话会很苍白;有时候,行动会很迟缓。 爱,很复杂。而没有爱的房子,从来不是家。 读过大学、在报社当编辑的女主角姜恩书,一直未能找到最满意的公寓。 于是,在房屋到期时,她暂时和早已与母亲离婚的锁匠父亲,住进了没有窗户的老旧小院里。 小院里的一切都没有变。电子锁时代,父亲依然只修带钥匙的锁;父亲从未放下手机,只因他是“随叫随到的锁匠”;墙上贴着的日历,也是几十年前的那张阳光、沙滩和海洋……
也许,你也曾经感受过流离失所? 在灯火辉煌的城市,有着体面平淡的工作,在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公寓间辗转,始终没有找到那份可以被称为“家”的感觉。 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姜恩书,经历了无数次的搬家后,终于又迎来的新的搬家。这一次,她始终没能如愿找到自己满意的房子。 她尚未衰老,也不再年轻。却在与家人并不亲密的关系和独自一人的生活状态下,步入了没有家的孤独感。父母分开多年后,母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姐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恩书和她的父亲,都在孤独地各自生活着。 父亲是一个锁匠。他始终留在他们原来的家里,用开锁的手艺养活自己,孑然一身,孤独地沉默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住处,恩书搬回了父亲的家作为找房子的过渡。那是他们一家人曾经的家。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用平淡如水的方式和冷静克制的表达讲述了本质上如此相似的孤独的父女俩的故事。 我们经常读不懂家人,甚至也读不懂自己,于是在迷茫的摸索中互相伤害着走完了这一生。有的时候,电影就这样帮助我们读懂人生的那些未尽之言。恩书的朋友喜欢看无声电影,恩书不懂,她总觉得话要说出口。恩书的爸爸,恰恰就是从不说话的无声电影。 他年轻时也许诺恩书的妈妈要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公寓,但条件并不允许。他还曾许诺在拥有公寓的时候,两人要一起去地球的另一端旅行。为了实现这一切,恩书爸爸不给自己的房间安窗户,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斗志离开。而梦想最终只是梦想,直到他们夫妻二人分开后多年,恩书的爸爸也没能离开那间房子,或许也失去了离开这里的信念。 最终恩书的妈妈在济州岛拥有了明亮的房子,跟着新任丈夫飞去了阿根廷蜜月旅行,房间里弥漫着柑橘的香味。恩书爸爸因为恩书姐姐没有告知长辈就擅自结婚怀孕而和大女儿断绝了关系,其实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女儿的消息,也一直在想念着她。他甚至偷偷拜访了大女儿的公寓,在外面拍好了照片,却并不告诉她自己曾经去过。在恩书手机里看见外孙外孙女的照片时,他也爱不释手。 也许很多人最终都会活成无声电影的样子,却失去了向观众一样用心去感受电影的习惯。于是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就成了永远的误会。我们经常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身边的人。但万幸,有时我们能用第三个人的角度,站在故事之外,听别人讲述原来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个找不到家的恩书,最终与父亲达成和解。 父亲离世了,一辈子住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最后躺在棺材里获得了一缕阳光。岁月温柔而残忍,像水做的刀,划开每个人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没有意外,时间的齿轮只是像流水一样前进着,我却在这对父女相处的最后一段时光里读到了一丝坦然。恩书又回到了剩下自己,但并不再流离失所了。 遗憾与失落,空虚与寂寞,似乎总是情感丰富的人类内心的常态。即便我们避免不了所有遗憾,逃脱不开所有离别,对抗不过所有痛苦,抚平不了所有伤害,但在这样一个无比简单平凡,却能让人泪流满面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填满自己身躯的力量。 我想,这是电影的力量。
这部电影很多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老父亲认真地挑选毛巾,比如微微抬起拌好的面,比如开始制作腌菜……或许对像他这样的人来说,做远远比说容易。本来这种节奏挺好的,但电影结尾用父亲的过世来渲染父女情谊反而很做作,或许是编剧或导演希望去描述一种深沉的感情。但现实中,如果一段亲情已经缺席很多年,它并不会因为人的不在而得到确认,或许持续去描述一些小事的温情带来改变更实际一些。
恩书是报社编辑,独自在首尔生活,正努力找房子。 她的父亲进哲是一名24小时营业的锁匠,独自住在仁川的老家。 恩书没想到自己会搬回家乡和父亲生活。她在那里重拾家族记忆,而一生都为别人开锁的父亲,也因为恩书的关系,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房。 在不同的房子中流转,但哪个才是家? 淡淡的感觉,打开门就是家,作为开锁匠的父亲,等待着女儿… 一碗三养泡面,桃子的泡菜,家的味道!明亮的柑橘就像触手可及,留下涩涩的气味。
描写家庭的关系、父女关系的影片很多。朴齐凡导演的这部处女作品,我却无法给它一个明确的类型。它不像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强烈的代际冲突和跨文化冲突被刻画得很具锋芒;它也不像是枝裕和的影片,看似拍摄得日常平凡,其实剧情设计中埋伏了许多冲突和引爆点,有种暗流涌动的感觉。
是枝裕和影片中的家庭关系中通常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矛盾导火索或故事背景,家庭关系冲突就是从这些开始的。比如《如父如子》中,抱错孩子这个事实是引发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比如《小偷家族》重组家庭是这部剧中让人重新思考“到底亲人关系是什么”的重要背景。
是枝裕和影片中矛盾冲突往往不是通过画面的剪辑来表现,更多是通过剧情的推进来慢慢体现,通过台词慢慢营造氛围。这部《房子的故事》以女主角恩书找新的公寓的事件开始,讲述了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以父亲和小女儿的故事作为主线。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略带沉重和压力的话题,而这部影片弱化了房子代表的经济属性——买房在影片中是一个故事背景。围绕房子这个主题,导演牵出了四人家庭的过去和现在。
影片是从小女儿恩书的视角下阐述家庭关系。这种视角是来自关系中的“子辈”,对事物的理解仍带有孩子般的任性和理想化。同时,和中年视角的理性和冷漠相比,它也更柔软,更温情。这可能就是无法将这部作品类型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它不像前人那样将影片内核上升到了不同文化冲突的社会高度,也没反应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直接地还是深藏地。它就像你一个同龄的朋友在跟你谈心时,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和家人相处的烦恼。
影片实际上讲述的是人从幼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对待父母的心态上的转变,从一个完全被照顾的孩童心态,到慢慢理解父母,从父母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变化。这种转变必定是让人不适应的,但它是自然存在和发生的。在这一点上,导演的设计编排更好地展现出了这种自然的变化。
影片中有许多隐喻,首先是房子,剧中出现了多种房子:母亲济州岛的独栋别墅,姐姐家的公寓,父亲仍然在住的恩书从小长大的家、恩书曾经租住过的地下室、正在租住的普通房子、酒店式公寓、以及正在看的各种公寓。房子即是故事的开端,也是推进故事的重要线索,故事最后以“房子”作为结束。不同的房子代表了角色正在过着的不同的生活,也代表了不同角色对生活的定义。而恩书一直想找寻的不是一个容身之处的公寓,而是在公寓里的家人的温暖。房间、窗户、钥匙也是故事中非常重要的线索,随着剧情的推展,不同的场景下的窗户和钥匙有着不同的定义父亲不愿打开的房门和没有窗户的房间也是影片的一个彩蛋,等着大家去观影打开哦!
影片中还加入了许多精心设计的小细节,让人应接不暇。比如说母亲只用过一次的结婚纪念旅行包、恩书一整罐装满钥匙的透明罐子和留着的家的钥匙(暗示着已经搬家多次但依然对家有所怀念),父亲用家乡的水蜜桃腌制的泡菜、给女儿准备的粉色毛巾,父亲测试安全带可用(表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并暗示着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独自生活)、影片最后父亲棺木上的碎屑的碎屑(雷同于父亲制作钥匙时的碎屑)等等。这些细节对影片的主题表达有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家观看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放过,虽然这些细节和场景较为碎片化,被拆成很多个小段落,但这个由小片段慢慢累积的过程,也是情绪累积的过程,到影片最后完整地呈现了这对父女之间的点点滴滴,情绪也到达最高潮。
人间的父女关系有很多种,大多数来自东方的父亲会被我们贴上“不善言辞”、“爱得深沉”这样的标签。在这个“父亲笨拙的爱”主题的刻画上,影片应该说是无功无过。片中笨拙不会表达的父亲像就是一张亚洲父亲的画像;有点任性的小女儿也像极了亚洲家庭里被宠溺的小女儿。就像上面提所说到的,这部影片更重要的价值是“女儿”这个角色在心态上的转变,从理所当然地接受父亲的付出,并对父亲有一些怨言,到慢慢理解父亲的生活、工作和内心,到旁敲侧击地帮助父亲重建和姐姐的关系、希望他能够改变性格的弱点,以及最后带着真的理解与接受反馈对父亲的爱。
父女关系,本是一个双方关系,即女儿视角的父女关系,和父亲视角的父女关系。但是本作品大部分情节都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甚至有点“越俎代庖”的意味,比如说父亲喝酒后,会摸头杀女儿;父亲对过去没有买到的公寓拍照留念……等等这些情节更像是一个年轻人脑海里的中年人会呈现出来的样子。摸头杀是年轻人才会用来表达爱意的动作;对过去的遗憾年年不忘也更像是年轻人才会有的情绪,成年人更多的是把这种情绪埋藏在心里,不再显露。
就像我们设定少儿节目需要一个特殊的腔调念台词一样,这些情节更像是一种凭空想象和不真实设定,但在观影过程中并不会不觉得这种设定不适合,我比较愿意认为这种设定是导演无意识地理想化的操作。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乌托邦的作品,导演理想化了父女以及父亲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到最后都有一个让悬着的心放下的结局。
甚至对婚姻关系也是一种理想化的描述,在韩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82年出生的金智英》等作品里和近年来发生的比较轰动的社会事件,韩国女性面对着极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一个离婚的女性在社会上,也会面对各种指责和非议。而在影片中,母亲这个角色可以自由地选择婚姻,选择想要的房子,选择自由的生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描述了。
这种理想化设定潜藏着一种前提:任何不完美的关系都是可以和解的。在这个设定之下,一切理想化的剧情也都合理化了。母亲从没有窗户的,到济州岛的独栋房子,到可以在窗子里看到海的阿根廷。影片最后的空镜头让观众情绪得到最大化的上升,舒适的海边大房子,配合着让人遐想的对白,这让影片的乌托邦达到了最高潮,或许我们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遗憾,若你开启这部影片的90分钟,脑海里会只有美好。
韩国电影《房子的故事》(《집 이야기》),2019年10月4日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映,85后导演朴齐凡执导,李裕英、姜信日、徐永嬅主演。
这部电影有一个看似寡淡的故事,不疾不徐的节奏,人物性格丰满细腻,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再加上无处不在的生活细节,看到最后,极其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一、亲情的羁绊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对于感情的表达,同为中华文明圈的韩国和我们一样,在“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虽然知道一定是说出来的好,但是十有八九还是会选择放在心里、沉默不语,让对方猜,亦或正话反说。好像对方一定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什么都知道。然而,亲密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无妨,一旦二人不在状态,那么结果就不会好看了。
电影中姜父和妻子、女儿们的感情都是如此,明明爱着她们,却不肯说。面对大女儿恩珠的未婚先孕,一气之下将其赶出家门,接着是妻子,最后是小女儿恩书的离开。原本溢满着水蜜桃味儿的家没有了。没有留窗户的房子本来是将来住进公寓的激励,最后像报纸上排的不留缝隙的版面一样,成了几间透不过气的仓库。压抑的姜恩书在回家第一晚,需要打开门才能入睡。
二、注重细节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身为报纸编辑的姜恩书因为公寓租赁到期,从开始在首尔四处看房子,到回到仁川暂时与父亲同住,又因为父亲的离世,最终领悟生活的真谛,回归到从小生活的,留着成长记忆的家中的故事。
与其说恩书在寻找栖身的房子,倒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已经丢失的家。
电影一开始,在中介的带领下,恩书穿梭在一间又一间公寓之间,房子看起来也很不错,但是看完的结果都是以她摇头结束。
这时,恩书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镜头一转,她提着一个纸袋出现在济州国际机场的GATE4出口,去一个小渔村参加母亲的婚礼。
母亲的房子有着宽敞明亮的窗户,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大海,房间里充满了济州特产柑橘的味道,继父看起来也不错,但是恩书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
婚礼结束,恩书和姐姐恩珠一家四口返回首尔,在侯机时与恩珠一番争吵,可能恩书也不知道心情不爽的真正原因吧。接着,母亲出现,称要去阿根廷度蜜月,这是她们父亲当初许诺要一起去但是没有去成的地方。这次,是现任老公陪同一起去,而且还要去其它地方。
这时候,“父亲”这个人物被母亲很自然的提起,他是一个和小女儿恩书关系最亲密的父亲,尽管被一旁刷手机的恩书否认,但是父亲就像站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就这样出场了。
感觉这个开头铺垫的很不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明明像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为什么会分开呢?
姜恩书深夜从济州岛回到首尔快到期的公寓,没有带钥匙,一个电话叫来24小时服务的开锁匠,原来这个开锁老头就是恩书的父亲。
这个时候,故事才算刚刚开始,恩书联系上多日不见的父亲,是亲情使然,让她决定回仁川从小长大的家暂居。
在汽车上,路还是那条路,可是路旁原本经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原来,随着她的离去,原本熟悉的东西早已经开始变的陌生。
在恩书的眼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然而说出来的话却伤着妻子、女儿们的心,生活总是与其背道而驰。他辛苦地劳作,开锁开了一辈子,只想兑现结婚时的承诺:带妻子去挂历上那个世界的另一头,搬进洒满阳光的公寓。然而最终只能在江边看飞机飞过;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靠着恩书给他打的那个小小的洞,享受片刻奢望中的阳光。
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牵挂,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三、没有距离感的小人物
这部电影的人物不多,主要以恩书和父亲的感情,来揭示他们那个家庭所遭遇的一切。二人的性格正如恩书母亲所说,有共同点,都不喜欢表达,且敏感而内敛。
在济州岛,恩书对母亲的再婚很不高兴,接母亲手提包时露出不悦;在机场听母亲和姐姐谈话,看似不经意的刷手机,实则用心感受经历的一切;一次次看房子时的心不在焉,否定所有的房子,却又心有所属。
父亲更是如此,倔强、善良,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麻烦别人。明明做了,却又不说,怕自己做的不好,索性还是以对方的意志做为自己的选择。比如恩书回到家的那晚,分明提前做好了饭,恩书说了句“吃中国料理吧”,他就把盛好的饭又倒进锅里,叫了炸酱面。结果却是,恩书并不是想吃炸酱面,她只是以为父亲没有做饭,才叫的外卖,或许她更想吃的是父亲做的海鲜大酱汤。
知道女儿回家住,买了毛巾叠好放到到浴室柜里;深夜去地铁站接下晚班的女儿回家;知道女儿喜欢吃水蜜桃,提前做好罐头放到冰箱里;知道自己去日不多,把水蜜桃打成酱做成泡菜,冷藏在冰箱……
李裕英和姜信日分饰恩书和父亲,这两个角色仿佛给他俩量身定做,再也想不到有谁比他们更适合。
四、无处不在的对比
先来看恩书和父亲的职业,恩书是纸媒编辑,父亲是开传统锁的锁匠,二人的职业分别受着网络媒体和开电子锁的冲击,从这一点来看,他们都被生活的压力挤压着,活的并不轻松。
恩书回到仁川,父亲要把她打包的纸箱拆开,她说找到理想中的房子,就会搬走。父亲打开一半箱子,迟疑片刻,没有说拘留的话,又默默地关上。到后半段,恩书从箱子里往外拿衣服,她有了想留下来的心,然而,父亲因为卖毛巾的邻居突然离世,想起了自己,于是甩脸子给恩书。他们仿佛两个齿轮,怎么都咬合不上。
恩书记忆中的家是水蜜桃味儿的家,那是母亲做的水蜜桃罐头和泡菜,如今变成父亲在做,可惜没有了母亲和姐姐。母亲在济州岛家中的柑橘却成了恩书最新的记忆,所以最后她带着父亲去旅行,特意去那个房子外驻足观看。水蜜桃也好,柑橘也好,代表的是母亲的爱,一家四口逝去的时光。
父亲给一个女人去开锁,在等待拿钱的那一刻,他看到阳台窗户透过来的阳光,那阳光让他想起年轻时曾经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希望,也想起了最终因为没有钱无法实现。现实却是,在故意没有留窗的小房子里住了一辈子。希望和现实是多么露骨的讽刺。
父亲把大女儿恩珠赶出家门,当知道自己得了重病,又偷偷跑去远远注视女儿和外孙。
恩书找了许多房子,同时也否定所有的房子。这个房子并不是表面上那些明亮的公寓,而是早已丢失的家和亲情。
找房子和回家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就像旅行与观光客,二者的区别,前者是奔赴下一个旅行地,后者游玩结束就回家。
说到底,父权社会下,一个家中的女性只有这家里的媳妇,而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这是问题所在。父权社会下,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一旦出嫁,婆家才是她的归属,她的根也紧紧地和婆家连在一起,太后的子女说到底也是本家的子女。而女儿是要外嫁的,嫁出去之后,即便是公主,代表君主,也没办法改变她已经成为驸马家媳妇的铁条,她的儿女也是外姓人。日本确实有公主登位,不过人家是有要求的,要么嫁给亲哥哥,保住皇室身份,这一点也只是把自己从女儿变成媳妇,和太后称帝没有区别。要么就是一生不嫁,老了把皇位传给本家侄儿,这样的公主没有出嫁,在家从父,还是自家女儿,而且毫无选择地把皇位传给自家人。在父权社会下,一切以父系为纲,公主称帝是根本不可能的。说到底,父权社会下,一个家中的女性只有这家里的媳妇,而女儿是别人家的人,这是问题所在。父权社会下,女子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一旦出嫁,婆家才是她的归属,她的根也紧紧地和婆家连在一起,太后的子女说到底也是本家的子女。而女儿是要外嫁的,嫁出去之后,即便是公主,代表君主,也没办法改变她已经成为驸马家媳妇的铁条,她的儿女也是外姓人。日本确实有公主登位,不过人家是有要求的,要么嫁给亲哥哥,保住皇室身份,这一点也只是把自己从女儿变成媳妇,和太后称帝没有区别。要么就是一生不嫁,老了把皇位传给本家侄儿,这样的公主没有出嫁,在家从父,还是自家女儿,而且毫无选择地把皇位传给自家人。在父权社会下,一切以父系为纲,公主称帝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于家的那些事儿,总能让人五味杂陈,到了不年轻还没老的模糊年纪,感觉尤甚。舒舒服服看完,越看越能共情,越看越感动…那个父亲身上,是多少父母的影子。
很细腻的父爱,看到最后那把太平间的钥匙,忍不住想哭。女儿偷偷给棺材凿了个洞,弥补父亲生前居住房子没有窗户的遗憾。
现代社会能给人类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就两样:爱情和公寓。当我们走进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既不年轻了又还没老,或许也会像活在模糊地带的女主角一样两难。张艾嘉建议《203040》的人赶快为心找一个家,周董也提醒我们要记得《半岛铁盒》里那些回忆的甜。但当现代人真正回到了家,却多是发现年久失修的门渐渐生出了锈,而钥匙与锁似乎也有些不太搭:父亲对于女儿的饮食习惯略有惊讶和不解,并以冷暴力进行着抵抗。女儿对于父亲的生活方式也是满腹牢骚,且嘴上还有碎碎念式的抱怨。显然,二者需要更多回合的相处,才能将彼此个性里的棱角打磨得锃亮和丝滑。这部有关《房子的故事》记录的正是日常里钥匙与锁之间平凡而细腻的摩擦。年华似水,时间如砂。久久不能打开的心结在不断尝试之后终于开始松动,长期无法化解的矛盾也因一束光的到来而有了转机。
这种故事还是日本比较会拍。
第24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公映电影。风格延续了这几年韩国的温柔清新风格,讲的是关于两代人的亲情关系、买房寻求安身立命的故事。韩国的房价寸土寸金,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租房合约到期 迫不得已搬去和独居的爸爸同住,爸爸性格古怪、妈妈再嫁、姐姐离家,这个家早已经支离破碎,并不会因为她的回来而变得好一点。其实爸爸并不是自私小气,他只是对生活无能为力而已。妈妈再嫁之后决定去阿根廷度蜜月,她问妈妈为什么想去阿根廷。她说:「大概是刚新婚的时候吧,你爸爸因为不能带我去度蜜月而觉得抱歉,想说至少买个旅行包给我。从百货公司回家时,他看见飞机飞过,突然许下诺言:如果有天买了公寓,我们也找一天飞到地球的另一边。可惜到最后,那个旅行包我也只在最后离开那个家时用了一次而已。」而她最终和另一个人实现去地球另一端的蜜月承诺。
恰到好处吗?发达国度的年轻人,和父母的相处,其实很难很难
「房子又不會跑掉,一直都在。」「是啊,只有人會離開。」太驚喜了!大概是今年以來數一數二喜歡的韓國電影!這種溫溫暖暖的電影,韓國拍的恰到好處,尤其色調調的特別溫柔,每每都讓我臣服。本片的故事設定非常巧妙,鎖匠和女兒之間的和解,爸爸為各式各樣的人們解開了幾十年的房門卻怎麼都解開不了和女兒、前妻的心門,直到最後一刻,才終於有機會能夠和解,留下的卻是打的開但再也沒辦法得到回應的門還有日曆之下整潔白皙的牆面。以導演處女作來說已經非常優秀,節奏恰到好處,倒是結尾希望能再更有力一點,可能是太喜歡看鎖匠和女兒之間的相處了,尤其是那一幕看著手機照片的精巧轉折,所以對於結局還是有些不捨,整體來說大概是這個月份看到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了。
太触动人心的一部电影了,细腻,平淡地娓娓道来,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全是生活的细节。女儿在寻找房子的同时,意味着在寻找自己丢失的家。放在心里和说出来相比,一定是说出来好,但是事实却是沉默不语……父亲明明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却与其背道而驰。想拥有一个明亮的公寓,想兑现新婚承诺,最终却蜗居在没有窗户的房子里一辈子,直到躺进冰冷的冷柜、棺材,那缕奢望的阳光虽然照进来,自己的承诺却让别的男人帮着妻子去实现……真没想到这部电影是一个85后导演所拍,岁月的温情与无奈,亲情的羁绊与分离不开,全部化在一个个镜头里,最终戳中观者,泪流满面。
85年的韩国导演处女秀挺让人惊艳的,这种平淡如水却情绪丰富的电影一定是安静但又张力的人才能拍出来的。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那么平白直叙的情节,但就是会在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景色把你深深的感动了。母亲的房子面朝大海满是橘香,父亲的房子破旧陈腐年复一年,女儿的房子租来租去却依旧找不到合适的定所,最后女主的那一笑,释怀了生活给予的一切,真好。
人是复杂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大部分的人,总能在最阴暗的地方沉沦,那么他们,是否也值得最后的一丝救赎
227——女主有些像王珞丹,没有感受到父女情深——20200331
7分。一个如同《小公女》一样的辛酸故事。女主租的房子到期后与独居的父亲同住一个屋檐下,父亲的房子又小又破,连窗户都没有。父亲也曾梦想远大,可惜最后一生被“囚禁”在这小破屋中,不仅与前妻离婚,与长女翻脸,甚至与女主也无法交心。以为只是短住,结果却在那幽暗的房屋里度过了一辈子。有的人一直无法迈出那看似简单的一步,假如房屋的窗户没法打开,也尽量把心灵的窗户打开吧。穷是难以避免的困局,但穷并不是阻碍亲情的理由,而亲情也许是某些人唯一能得到的温柔。电影自然又舒缓,不仅讲述了父女之间的情感,更描写了一个失意男人的困顿一生。也曾想要看尽全世界的美景,结果却止步生活的柴米油盐。
李裕英老态凸显啊,这是转变戏路走实力路线了;老爸的角色不胜任啊
取下画框,那印记就像一扇窗,那房间唯一的一扇窗。
恩书的好友说:“电影这种东西就是要用心感受”,父爱亦如是,它悄无声息,无微不至,可能只是简单的试一试安全带,可能只是用心腌制的泡菜,可能只是精心酿造的水蜜桃罐头,可能只是偷偷买好的粉色毛巾......机械锁会被淘汰,报纸会过时,但亲情的弥合可能只需要一个微小的举动和永驻心底的挂念。
常去的书店已关门倒掉,常去的布店老奶奶已走;儿时的房间和写出的文章一样密封不透气,更似仓库而不是家;曾许诺带你去挂历上的世界另一头,而今却只能独自到江边看飞机升落;修锁的父亲就像无声电影,再婚的母亲家里摆满柑橘;人去楼空的冰箱里,还剩一盆水蜜桃腌辣白菜……泪流满面
以不温暖演绎出了温暖,错误的人在对的时间在了一起,真是分不清好赖人了。
【釜山电影节展映】父女和解题材影片,属今年电影节韩片中的惊喜佳作。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充满自然与温馨。由房门带出开锁匠父亲的登场,由寻找房屋引出父女同一屋檐下的境况。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父亲角色,在点滴细腻的举止中塑造出固执老派、技术娴熟而内敛善良的形象。看手机一场戏的精巧转折让人莞尔。结尾有猜到但还是很触动。钥匙-孔洞-挂历-窗户的意象更是动人的闪光点。济州岛之旅会是梦境想象吗?部分拖沓的故事线还有精简空间。
东亚人共有的那种沉默内敛的亲情和羁绊,拍的还挺克制的。
随叫随到的锁匠能打开一切机械锁,却打不开自己心中关了几十年的门。冷漠的面庞下面,无时无刻都是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检查着所有细节,体贴的照顾着家人,他比谁都要明白,比谁都更在乎,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无微不至。在他那斑驳的心墙上,自始至终为心爱的人留着一片海洋。私心超级喜欢,电影的细节非常强大,前后呼应也做的很好,有日影的细腻,也有韩影的性格,配乐也很舒服到位。李裕英和黑木华好像,不仅长相,连电影的气质都非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