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前哨 剧照 NO.1 前哨 剧照 NO.2 前哨 剧照 NO.3 前哨 剧照 NO.4 前哨 剧照 NO.5 前哨 剧照 NO.6 前哨 剧照 NO.13 前哨 剧照 NO.14 前哨 剧照 NO.15 前哨 剧照 NO.16 前哨 剧照 NO.17 前哨 剧照 NO.18 前哨 剧照 NO.19 前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15:05

详细剧情

  斯科特·伊斯特伍德、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奥兰多·布鲁姆将主演Millennium Media打造的阿富汗战争题材影片[前哨](The Outpost,暂译)。罗德·拉里执导影片,影片则根据CNN记者Jake Tapper著作改编。影片故事将围绕53名美国士兵的真实故事展开,这些士兵与阿富汗东北部约400名敌方武装分子拉开持久的作战。他们所建造的前哨基地位于巴基斯坦边境仅14英里处的三处陡峭山脉底部。基地则面临塔利班恐怖分子的袭击。而驻扎在那里的士兵则面临着巨大威胁。片中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扮演克林特·罗马沙军士,卡赖伯·兰德里·琼斯扮演专业军士Ty Michael Carter,布鲁姆扮演的Benjamin D. Keating在阿富汗战争中不幸丧生。该片预计将在今年8月展开拍摄,影片也将在戛纳电影节寻找买家。

长篇影评

1 ) 究竟是鸿毛还是泰山,见仁见智吧

也不知道美军决策者们是怎么想的,把哨所设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里,除了几辆卡车悍马车,基本没有重装备,空中支援也不是说到就到。翻看我朝历代各种兵法典籍里,这样的排兵布阵怎么看都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几十个山姆大叔的大兵从直升机上下来以后,除了感叹shit中的shit,实在是没别的形容词了,好在已经确定了撤离日期了,过一天算一天呗。

平时山上随便来几个塔利班散兵游勇,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朝底下的哨所来几枪,开心的话再点缀几个RPG。好在塔利班的农民军无论在作战水准上还是武器装备上,跟美军比基本都是业余段位,所以日常除了让美军紧张一下,也构不成什么太大威胁。塔利班们打几枪就跑,美军也回敬几枪几炮也不追,大家平时你来我往的,倒也算是和睦。

周边村民们知道美军快要撤摊闪人了,除了想方设法多讹点钱以外,也会卖情报给塔利班俩头吃。塔利班被美军压着打了这多年,若是平地上遇到美军重装备,别说对抗了,逃命逃得稍微慢了都会被美军毫不讲理的空地一起轰的渣都不剩。

也许是平时这仗打的实在是憋屈,眼瞅这股山谷里的几乎没什么像样重装备的小股美军也如此得瑟,而且还快要闪人了。塔利班内部一想,再不把看家本事拿出来,这人都要丢到姥姥家了,见真主时候怎么好交代,怎么好意思跟安拉真主开口要一百零八个处女呢,得嘞,一起抄家伙去干丫挺的吧。于是,数百塔利班们漫山遍野的就组团来攻打这个山谷shit营地了,把平时压箱底的RPG和迫击炮都拿出来了。按天朝老话讲,想要乱拳打死老师傅。

美军虽然人少缺重装备,单兵武力值也不是吃素的,靠着精确射击楞是让塔利班农民军们很难冲进来。但子弹从四面八方过来,再牛的射手们也开始出现了伤亡,眼瞅就要弹尽粮绝被一锅端的时候,总算等来了空中支援,这才没被团灭。

在撤退的直升机里,幸存者们回望被炸毁的山谷基地,大家都感慨万千。

也难怪金毛特总说,再也没有比浪费着纳税人的钱,让宝贵的士兵们去烂摊子里送死更愚蠢的事情了。可惜美帝的政体特点,决定了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该扔钱还得扔钱,该送死还得送死,甚至明知是无意义的送死,还得硬着头皮去。

美帝这样一个在全世界到处插手到处发动战争的国家,其战争电影的主流却是反战的。无论场面多模花哨,装备多么牛掰,最后都会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考验。

反观某一直以爱好和平以与友邦为善自居的大国,近几十年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连隔壁邻居内战甩过来的炮弹,也只是偶尔谴责一下而已,强烈这个词都要慎用。但出品的战争电影,除了斗志昂扬就是诙谐戏说,完全不把战争的残酷性当回事儿,感觉就像砍瓜切菜一般随意。

这样一对比,也是蛮有意思的。

2 ) 疯狂吐槽下美军的打法

看了前哨, 实在想吐槽一下, 我实在不能忍受美军这个样子, 实在有损我心目中蓝星第一的形象,换成我兔, 这仗就跟玩一样。

基地的选址就不再讨论,山顶和山脚其实没区别, 这地方没后勤就没法活, 建在山顶上,难道永远不下来? 人家伏击你一样。 所以问题不在前哨的选址,问题出在基地的建设上。

美军前哨就是一个随时打仗,几乎天天打仗的阵地,到了这个程度, 这个基地简直修的不是漫不经心,而是严重自杀的境地。大约美帝就想着如何生活舒适了,没想着怎么打仗。看了电影的同学就发现, 其实美国大兵都是冤死的,死在跑来跑去的过程中,简直就是送人头。 建设基地的时候,直接挖掘交通壕不行了嘛? 一点成本也没有,基地的建设肯定没少用机械,多挖点交通壕算啥? 一个两米深的交通壕,上面盖上伪装网,有条件可以做水泥预制件加盖, 同一个位置至少有三个路线可到。敌人的子弹还能打到人? 因为对面没有重炮,大规模进攻也没有用迫击炮充分火力准备,就一个RPG,射程最多300米,我盯着RPG射手不行了? (当然对面要是有反坦克导弹,需要更远程火力掩护,不过那个算重炮级的火力。)不乱开火,就等着他们冲上来,不冲咱就等着,过一会航空火力来把他们都炸死算了,连枪都不用多发射。 美国纳税人多可怜,花这么多钱让这些小伙子疯打,几十万发打死一个敌人,效率太低了。美国GDP再高也不能这么玩。

修好交通壕,基地的周边可以挖防护壕,防护壕下设平行工事,远距离根本看不见,打不到,等他们下了防护壕就知道子弹有多硬了。炮党那么菜,修这种工事还手拿把攥,害死我解放军多少人,没炮没优势火力,没几百号人都填不平一个壕沟。 剩下就是一个大门了, 一个L型的门设置不就足够了? 对面啥都看不见,一挺机枪看的死死的。 话说要是我军,一个连两天就能用工兵铲修出这么一个基地来,就是美国少爷兵不想干活。

话说这地方,高大上的直升机还不如机枪塔管用,美帝就做集装箱式的机枪塔,重甲保护,带有瞄准设备,1000米外的塔利班挨个点名,对面没有重炮就别想。要是塔利班能拉重炮,那归情报部门提前预警。一个基地周边6个机枪塔,每个配双联老干妈,10000发子弹,对面没炮,来一万人也不行。要是我兔,反正五对轮便宜量又足,可以开过来几辆五对轮干这种活,当然要是炮塔换成四联14.5毫米机枪塔那就彻底舒适了。塔利班要是跟我兔这种配置打一回,就绝了再来的想法了。

重点部位保护也是一塌糊涂。发电机这么重要,需要专门有多重围墙保护。 轻易被人家打坏,结果就瞎了。迫击炮阵地为啥不设置到坑里? 参考二战的迫击炮工事就够用,现代条件下可以做一个钢铁罩子,上面开一个狭缝天窗,给炮口留开空间就可以了,这些美国大兵就可以吃着饭,打着炮了。话说他们其实准备挺充分,把周围区域已经细分标定好了,说敌人出现在啥位置,直接调好就可以把炮弹打出去就可以了。这是通行做法。这么聪明,自己不保护好自己,那不瞎了。

这些人倒是挺英勇,就是没预案。一个基地,各部队的职责应当相当明确,有自己的阵地,每个单位,乃至每名士兵的射击纪律需要十分严明,除非失去了战斗力,否则其他单位不需要无谓增援。指挥官要有预备队,首先击破敌军的弱势方向,这样逐次缓解压力。看到美国大兵英勇无敌,就是跟没头苍蝇一样,简直跟没受过训练一样。这些人还能躲在车里, 聊聊天, 回忆下过往, 也就欺负对面更傻, 为啥不一发RPG送他们回美国。

3 ) 千万别被满满二流山寨风的海报骗到,其实蛮硬核的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微信公众号哟~!关注就完事儿了喽!

前一阵儿的《灰猎犬号》凭借着过硬的质量与老戏骨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加持收获了不错的口碑,紧张刺激的海战也着实让钟爱战争题材的影迷们爽了一把。

意犹未尽?先别急,其实最近还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硬菜”同样值得推荐,它就是——

《前哨》

单看本片的阵容的确算不上很强,最有辨识度的也就是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以及“小东木”斯科特·伊斯特伍德。(越来越有他老爹的硬汉神韵了)

不过《前哨》在海外的口碑却是意外的强劲,在烂番茄上收获了92%的媒体喜爱度,在相对严格的Metacritic上也收获了71分,基本与豆瓣目前的7.1持平。

影片改编自CNN记者Jake Tapper的著作《被遗忘的前哨:美军阿富汗战争亲历》,主要讲述了阿富汗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卡姆戴希战役。

2009年10月3日,坚守在基廷前哨站的53名美军与约4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展开殊死较量。

如果不了解这场战役,你很容易会认为这是一场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式的背水一战。

影片并没有急着在一场名不正言不顺的战争中创造道德制高点。

这场艰苦卓绝的“以少胜多”反倒是处处反映了当时的种种荒谬状况。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哨所所选的位置,按常理来说“以少胜多”怎么也得占个“地利”,借助地形优势巧妙安排战术以达奇效,然而基廷哨所的位置却烂到连一个路人看了都会觉得离谱。

哨所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中的一处偏远山谷,三面被高山环绕,站在山腰上向下望,哨所一览无余,基本就是个活靶子。

就连上山巡逻的美军都说在这种地形下,一旦哨所面临大规模进攻,大家可以说是必死无疑,标准的易攻难守。

几乎所有来到这里的士兵都注意到了这个严重问题,然而哨所却因为各种原因在此驻扎数年。

在影片展现的这段时间中,即便遇袭是家常便饭,指挥官接连送命,哨所的关闭时间仍是被一拖再拖,最终拖到了战役的爆发。

《前哨》在视听方面非常强调影像的纪实感,影片的前一小时虽然更多的是驻守美军的日常,但敌人数次的突然袭击却让人始终绷紧神经,突如其来的爆炸与死亡如影随形。

上一秒刚要洗澡,下一秒就被迫全裸拿起武器反击,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单独拿出来稍显滑稽的一幕却是这些士兵在此鲜活的印记。

无论是军人间的日常互动还是战役爆发之后,观众的视角总是跟随着穿梭在哨所中的士兵,犹如一位身临其境的战地记者。

尤其是后半程的战役有着极强的临场感。

有种亲自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穿越枪林弹雨的体验,感受着战争中的混乱与恐惧。(实在可惜,若是在影院中看一定是加分的)

大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去感受哨所深陷泥潭的压迫感,即便是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刻,也没有几个展现全局的镜头,更不用说作为敌人的武装分子了,完全可以被视作是丧尸一样的存在。

不过这样的好处在于观众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在分秒必争的存亡之际,每一位士兵所做出的选择。

就连最后振奋人心的空袭轰炸,也融为了衬托角色坚定意志的背景。

《前哨》的战斗场面之所以过瘾,除了拍摄手法与对各种武器装备的考究还原,演员才是真正的“秘密武器”。

片中哨所里的美军有一些甚至是“本色出演”,不是一般的军人,而正是当年亲自参加这场战役的战士们。

专业的技术动作自然驾轻就熟,更可贵的是其展现出的人物状态。

这种特殊的还原度还真是常规操作赶不上的。

为了纪念他们死去的战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些死里逃生的士兵愿意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回到那段残酷的回忆中。

在后半段的主要战役中,导演罗德·拉里展现了在高层领导缺失的状况下基层军官与士兵的协调作战能力。

面对弹药紧缺与人员伤亡,众人反应迅速,指挥所中随时掌握战况。

不过加上前半段,就能看出导演想要表现的远比一场精彩的战役更多。

即通过种种细节展现军队高层的政策失误与教条的官僚主义。

除去哨所的选址以及撤离的各种拖延,军方高层不顾实际状况便命令将体型庞大的轻中型战术车开往哨所,而后又莫名其妙将其调回。

山区中糟糕的路况让每一次通行都伴随着生命危险。

而哨所军人与当地村民的关系更是清晰地展示出了这场战争的尴尬。

尤其是基层军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军方高层过于理想甚至有些方向不明的战略产生的冲突。

哨所的任务之一说白了就是搞好军民关系,通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援助项目以及更为直接的经济补贴让当地村民与美军站在一起,以此孤立塔利班。

然而百年来在这片穷山恶水中就没消停过的当地村民根本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听闻了美军即将撤离的消息,居然搬出了一具死了好几天的女孩儿尸体,硬说是美军昨天的攻击造成的,以此要求赔偿金。

即便是杀害了哨所指挥官的敌人,士兵们也因为所谓的“维持军民关系”而被迫放弃追击。

本来哨所的地里位置就糟糕,如此一来便更是束手束脚,成为了美国身陷阿富汗泥潭的一个缩影。

来参加“和平”会谈的,就是昨天袭击过你的人。

而今天笑呵呵跟你握手的人,明天又变成了冷血的敌人。

流水的外来者,铁打的阿富汗。

在相互仇恨与部落冲突从未停息过的国度,除了令混乱升级,人们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

显然,片尾字幕中被特意标注出来的“明显无法自保”,才是这场战斗背后更加值得思考的部分。

4 ) 越真实,越美丽!

戏剧创作强调冲突,而战争本身就已经是人类冲突的最极端表现了,所以理论上有关战争的故事不需要再刻意制造冲突,只要展现冲突就可以了。战争片拍到今天,越拍越真实,一方面枪火爆破,流血死亡这类的场景,在道具技术和电脑特效的加持下,越发逼真。另一方面,是故事视角的客观,真实,不鼓吹、偏袒任何一方,尽可能真实地如实呈现战争本来的面目,越来越关注战争中的人(大多是军人)们的内心,偏爱刻画人在战争环境中崩溃,绝望的状态。越真实、客观,越能成为一部好的战争片已经成为共识,但要做到不容易,前者需要发达的工业技术的支撑,后者更对剧本的审美高度有诉求,本片无疑二者都做到了(而且是在非常有限的预算内),全片就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军事行动,干脆利落,精准高效。

凌烈的字幕

影片伊始,字幕就直接定下了沉重的调子“哨所里的人都将死去”,简洁的字幕后,几名新增兵员在武装直升机里的谈话也释放出恐惧的气息。到达哨所营地后,发现果然是一处随时被死亡笼罩的人间炼狱,三面环山的敌人时不时倾泻下一阵弹雨,恶劣的地形使得士兵们只能被动防守,但同时大兵们似乎恐惧是神经已经有些麻木了,每天照例的交火成了家常便饭,白天在对方的火力威胁下只是稍微有些收敛,晚上还仗着敌人没有夜视仪,在营地里乘凉开趴体。亲历过战火的人会知道这样诡异的场景是多么的真实,战场上令人窒息的气氛是士兵们最可怕的敌人,他们会用一切方式给自己解压,舒缓紧张的情绪,否则仗还没打就疯了。

手提摄影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观众就是大兵的一员,贴身观察了营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他们一起执勤,打闹,吃饭、睡觉,一起探讨人生以及焚烧粪便。影片前半部的节奏与铺排非常棒,短短几十分钟既十分清楚的讲述了哨所的军事局势和政治处境(同时成功营造出递进的紧张感,譬如村民们逐渐倒向塔利班组织,塔利班的武器装备偷偷地在升级,阿富汗翻译不停地喊“狼来了”,都给人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又生动出营塑造了营地士兵们的群像,很多人仅靠一两句台词,立马勾勒出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形象(譬如那个看守疑似间谍的大兵,竟然跟对方分享起自己的童年创伤)。东木大人的公子扮演的中士“罗姆沙”理论上是男一号,因为群戏的需要戏份被压缩了不少,加上这个趋于完美的角色有些老套,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倒是跟他有几场对手戏的士官“卡特”非常亮眼,本片我最喜欢的段落就是大雨中卡特执勤时通过步话机与罗姆沙的对话,大意是罗姆沙说耶稣会保佑我们进行这场正义之战,卡特回怼说塔利班也是这么想的,罗姆沙说:那看结果吧,我们不可能都对,卡特回答的很精彩:我们可能都错

对战争的正义性有怀疑

后半部将影片推向高潮的攻防战如期而至,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我无法做出精妙的解析,但是好赖还是看得出的,最难得的地方还是跟前半部分一样,极高的还原度(还有战斗中的真人演自己),不美化也不黑化,真实就是力量,三十多分钟的战斗场面看下来气都顾不得喘。事实上这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塔利班几百人,美军几十人),时间也仅仅持续了一天,也没有什么战术兵种配合,就是简单的一边攻一边防,但是逼真的现场还原让我们感到战况非常激烈,有近在咫尺的体验感,这是靠枪火效果的出色和演员情绪的到位共同造就的。在子弹倾泻如雨和炮火摧枯拉朽中,着重刻画了拯救大兵梅斯的段落,没有人天生是英雄,人性的光辉因为真实而闪耀,卡特几次鼓起勇气质问,仍不敢踏出车门,但在他的坚持下,上司拉森同意并提供了掩护,卡特顶着枪林弹雨将梅斯救上车,之后又和拉森一起把他抬到了医护站,精疲力尽的卡特原本对这场战争有着莫名的质疑,此刻似乎寻找到了其中的意义。梅斯大量失血,战友们踊跃捐献,梅斯身上流动着同袍之血被送上了直升机。然而片尾劫后重生的卡特被告知,梅斯终究没能挺过去。看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影片传达的信息:这就是战争,有热血,也无情。没有高调的爱过朱毅,没有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的英勇,倒是有士兵们对这场战争一以贯之的态度,片中在决战前代理指挥的中尉邦德曼对着大家说:我们的目标从未变过,罗姆沙立刻回答:对,活下去!

这道题谁来答?

我来

片中的政治态度也是中立且有高度,没有妖魔化村民和塔利班,村民们面对这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美国兵,态度必然是暧昧和狡猾的,塔利班武装是一个模糊的存在,没有直接描述,但你能隐隐的感到即使是协议区的阿富汗人民也在为之输送着血液。大家都看得出来,这个苦逼哨所完美象征了美国在这场战争在那个的处境:尴尬和无奈。片中第一位指挥官本杰明(精灵王子演的那个)是个颇有政治才能的军人,在因为上级的一道荒唐命令送命之前,勉强维持着与村民的和平局面,即使这样,在谈判时面对明知一天前拿着AK47对着自己营地扫射过的年轻人,也只能息事宁人。第三任黑人指挥虽然看上去胆小又怂包,撒尿都不敢出门,但他是唯一个活着调离岗位的指挥官。哨所原本7月份就该撤离,但是为了给阿富汗总统竞选造势,拖到10月份,造成了最后的惨烈之战。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里,战争本身就是政治。士兵也是筹码,很多影迷说美国军方高层脑子有病,把哨所设在这个兵家大忌的地方,其实高层聪明的很,在纵深腹地设置哨所,有战略和威慑甚至宣传的需要,至于官兵的损伤,只要不离谱,都是可以接受的Necessary loss。

如果真如美国独立宣言中说的那样,“人人生而平等”,那么美国大兵和塔利班分子的生命也是等价的,最后的决战中,美军看似惨烈,也只是死亡8人,山上的塔利班则在美军空中打击下尸积如山官,片中帮德曼中尉在通话里说:空中支援来了,让他替天行道吧,英文是“do lord’s f--king work”,这里跟前面提到的罗姆沙与卡特对话有了微妙的呼应,耶稣似乎站在了实力更强大的一方,镜头一转上山负责清剿剩余敌人的波蒂斯上尉看见漫山遍野的尸体和战斗机投下的巨大弹坑时,不禁感叹道:还好他们是我们这边的!这里的“他们”一语双关,既是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又是耶稣本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二战中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无数同盟国的人发出的类似的慨叹:幸好他是我们这边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拥有了原子弹的一方自然也就拥有了正义。战斗结束,夜幕降临,身披长袍的阿富汗妇女来到营地为死去的塔利班分子(应该是其家属)默哀祈祷,目睹此景,卡特说:要是有人这样缅怀我们就好了!罗姆沙说:嗯!这是两处瞬间赢得我好感的地方,波蒂斯上尉和卡特各自的一句话,让我感到了一丝丝对逝去的生命的悲悯以及对战争的清醒认知:双方都是在为信仰战斗的人,而上帝站在那一边,他们无从选择。

自言自语的都是实话

活人永难平等,死人可以。

5 ) 真实的绝地反击

片尾连续30多分钟的战斗场面质量很高。 海报上的这支疑似M110,在片中从未出现过。唯一一个狙击桥段,还是美国大兵顺了阿富汗政府军的一支SVD。 维基百科显示,2009年10月3日的这场战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塔利班那边大概组织了三到四百人,美军这个前哨阵地只有58人,另外还有些正在训练的阿富汗伪军,打一半还全跑了。从清晨开始,美国皇军差不多鏖战整个白天,阵亡(KIA)8人(起亚在美国卖不出去就因为这个,忒不吉利),受伤27,伪军也有十几个伤亡,这在美帝的阿富汗战争过程中已经算是重大伤亡了。对面大概战死150,当然大多数是被中午才到的空袭消灭的。 本片战斗场景还原度较高,塔利班真的一度冲进的围墙内,随即美军组织了有效的反击又把他们赶了出去,与电影表达不同的是,围墙外的阔剑地雷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所以从三面山上涌来的塔利班最终也只能猛攻大门。这个哨站的真实样子比电影里的还操蛋,基本上兵家大忌都占全了。在这地方驻扎,不被打死也分分钟被吓死,拉个屎脑袋顶上乱飞RPG,谁受得了? 斯科特东木感觉渐渐上路了,一招一式越来越像他爹,尤其是眼角的皱纹,总感觉他会从腰里掏出把左轮来乱射。至于精灵王子,这张脸确实不大适合战争片。

6 ) 军人使命

一直以来,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观众能透过电影的叙事角度去了解一段历史,无论是知名的《敦刻尔克》、《决战中途岛》,或者描述二战德军春季攻势《旅程终点》、越战龙潭战役的《危机:龙潭之战》与救人无数的医疗兵《最后一搏》这些相对不为人知的战争故事,都让我们详细看见发生世界某个角落的真实事件,并对整体世界局势演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而《前哨》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7 ) 不算出彩的美军现代战争片

看过不少这类美军硬核战争片,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拆弹部队、锅盖头、危机13小时……美军战场遍布全球,维护世界和平、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 前半段照例展现军营日常,大兵群像吹嘘打闹,想家想老婆想孩子,抱怨长官抱怨战争抱怨山姆大叔……表达反战情绪。至今已觉不新鲜,枯燥无味,关键人太多太杂,脸盲症又犯,谁是谁叫什么都记不住,反正也不用记,后面打起来就看一爽呗。 终于打起来了,一群大兵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蹿,谁守哪个点位、往哪里补充弹药,乱哄哄没个章法。指挥官在指挥室气定神闲地呼叫空中支援,对眼下正发生的战斗没有起一点指挥作用。知道这是真实战场环境,突然遇袭寡不敌众还被居高临下,被吓屎都不夸张,但对观众来说,太糟心了。 类似片子的情节基本都是这样,只要不是神剧,被突袭就是呼叫空中支援和快速反应部队(QRF),援军到来前只有死撑着和眼睁睁看着战斗减员。但怎么处理好等待救援期间的节奏和氛围,扣人心弦,是要看导演功力的。

片尾照例也展现一段大兵的PTSD,战争永远是年纪大的政客和将军们发动的,却要一群年轻人去赴死。出字幕后还有原型人物的节目访谈片段、照片,片中部分人物还是请原型出演的,在片场拍的访谈花絮,字幕跑完最后是一张大合照,就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系列那种。

8 ) 大半小时的枪战片段

美国的急性策略显然害死了不少士兵,这种地形在建造时就该想到劣势,可能中国风水和兵法还为普及世界,但也千万别普及了,这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血智慧,肥水不流外人田。

真正的打仗,你只能靠经验来冷静自己,如果没有经验,那不好意思,可能你在被炸愣的时候下一秒就嗝屁了。

不管训练再好,始终是在没有炮弹在你身边轰炸时进行的。打仗最好的训练就是实战,训练只能提升装备操作的熟练度,而只有实战经验才能保证你在真正的战场上正常运转。

美国的士兵在电影中向来就玩世不恭,但真正到了打仗时还是非常拼命,当然也有胆小鬼。不过好在对于枪械和装备还是比较大方,什么夜视、ACOG、红外都是蛮全的,还有迫击炮,虽然后面都没用上。

对于这种特战的还有野战的装备还是得跟上的,因为毕竟不是打室内的反恐,远距离没有光学瞄准镜真不是开玩笑的,机瞄100米眼睛就已经非常辛苦了,长时间远距离瞄准眼睛肯定受不了。

这剧我算是看得非常爽了,枪战迷嘛。而且也看得出导演的用心,这种人架摄影还跟着跑,一边给演员的表情特写,还一边给观众带来切身体会。总的来说纪念片一般都是5星的实力了。

短评

据点选址不合理,且不设外围警戒线,攻得很凌乱,守得很狼狈。注定只好多发奖章来追认止痛了。

8分钟前
  • 適時詩士
  • 推荐

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平庸电影,原事件真兵执导加1星

9分钟前
  • Haley
  • 还行

真实战场的体现,感觉完全可以给PLA做学习观摩,美军的个人战斗和组织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老兵,需要重点打击

12分钟前
  • 杭飞狐
  • 还行

看得出来经费不多,但是细节很用心,稳扎稳打

16分钟前
  • wxsg
  • 推荐

竟然让当年参加战斗的老兵自己演自己,非常真实。最后老兵访谈做的也不错。整部电影值得观赏。最后啰嗦一句,那个黑人指挥官真是数贱合一:投鼠忌器,优柔寡断,贪生怕死,还喜欢讲political correctness。

19分钟前
  • 荆楚浪人
  • 力荐

写实题材,完全不偏不倚的观点呈现,当然还有平铺直叙的叙事。战场环境效果做的不错,但论调度别说黑鹰坠落了,连勇者行动都不如,过多的中近景特写和跟拍,突出角色紧张状态,却忽略了战场宏观局势的呈现,大部分时间给人一种错觉这帮美国兵是在跟空气打仗,听个响就完了。PS,奥兰多·布罗姆客串了一个军官,开卡车从山上翻了下去,大概致敬了自己当年《黑鹰坠落》里从飞机上掉下去的名场面。

2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片尾插入的几个前亲历者访谈以及制作特辑片段,结合影片,能看出导演尽量贴近事实高度还原的一种真诚。这类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通常不容易拍到尽善尽美,毕竟还原现实往往比较枯燥和零碎。授与同一个作战单位且在生军人达两枚荣誉勋章,五十年内首次,阿富汗反恐太难。再加上平庸的陆军策划和管理,导致该惨剧。对于这部真诚之作,豆瓣打分过低。BTW,Netflix2018年的八集纪录片《荣誉勋章》里第二集,就是还原了这部电影的背景。

22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死绝之地,伤亡惨重,群众关系、统战工作不是这样搞的~

25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塔利班每人尿一泡,都能把男神们淹死。

3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战斗场面不长也不够激烈,优点是第一视角比较真实。最奇特的是机枪都在无防护的地方,敌人还常打不中,作为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觉得这个营地从选址到防御建立都太TM的奇葩漏洞百出了。只能感叹美军单兵作战的强大和塔利班的弱鸡。

32分钟前
  • 1号游客
  • 还行

太惨了,美国派兵去阿富汗到底为了啥啊

35分钟前
  • KevinL
  • 推荐

导演后半段犹如卖拷贝灵魂附体,把前半段看得昏昏沉沉的我一下子给炸精神了。不过实打实的战争场面拍得还不错,有点身临其境那味儿了~

39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奥兰多布鲁姆上一次在摩加迪沙从黑鹰上摔个半残,这次在阿富汗又摔山崖?是被诅咒了吗?虽然不是什么神作,但也不难看。

42分钟前
  • 黏土
  • 还行

基廷前哨战斗。拍得实在很一般,就用黑人上尉连厕所都不干上来影射陆军领导失利?塔利班能调动这么多高机和迫击炮去打基廷前哨才是问题好吧。

44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看海报像一部碟市烂片,但是事实上是《拆弹部队》之后最好的现代战争片之一,既有《锅盖头》的那种群戏和对于战争的思考,又有《美国狙击手》那样极具临场感的战争动作戏,导演在预算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很多大片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几段战争戏长镜头尤其让人难忘。

4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分这么低可能是因为大家讨厌美国佬四处侵略发动战争吧,平心而论电影还是很好看的,没有瞎矫情,而且贵在真实:子弹会打完、机枪会坏掉、通讯会阻断、伤员救不回来。奥兰多布鲁姆在战争片里总是那个非战斗减员。

51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把基地建在这个位置的也是个天才了

53分钟前
  • Car1
  • 还行

美帝犯了军事上的左倾冒进主义,政治上的右倾孤立主义,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手法笨拙了点,场面还是挺好看的。

58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手持摄影的运用,藏于暗处的恐惧和基于第一视角的展开,有点像此前《生死之墙》带来的卓越互动效果,后半段的枪战吵到耳鸣但也足够沉浸。除此之外,在叙事方面的繁重和“场面/情节”上的失衡略微影响了它的表达。当时政背景被导演特意调到最弱的时候,它更多关于绝处逢生的无畏,也算是一种简单干净的处理了。

6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驻阿美军的操蛋日常,整备训练,收买人心,防冷枪,还差点被塔利班一锅端,最后索性炸光基地走人了事。美国阿富汗政策失败的缩影。

1小时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