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港的码头上,以约翰尼为首的黑社会势力无情地压迫着码头工人们。曾经是拳击手的特里(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来到码头为约翰尼工作。他的朋友乔伊因为向犯罪委员会揭发约翰尼等人的罪行,被其手下,也是特里的哥哥查理从楼顶上推下摔死。乔伊的妹妹伊迪(爱娃·玛丽·森特 Eva Marie Saint 饰)发誓要为哥哥复仇,与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展开调查。知情人都不敢出面告发。特里也目睹了乔伊被害的经过,虽然同情伊迪的遭遇,想要帮她逃离黑社会的迫害,但他没有告发哥哥的罪行。在与伊迪的接触中,两人渐渐产生感情。当伊迪得知他是杀害哥哥的帮凶,她拒绝了他。之后哥哥也为了救特里而被约翰尼杀害。无数罪恶的事件让特里决心去揭发约翰尼的罪行。在码头上他被约翰尼的手下打成重伤,神父和伊迪赶来支持他,一直沉默的码头工人们也觉醒了,他们团结在一起,为了正义抗争。
本片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卡赞想给自己洗白,拍了《码头风云》。
陈凯歌想给自己洗白,拍了《搜索》。
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洗白的技巧多么重要……
-
戏里的道具很出彩。
除了意外抢戏的那只手套,「鸽子」和「大衣」的设计也是影史经典了。
「鸽子」第一次出场就非常融洽,把 Joey 赚到了天台。这个计谋非常严谨:Joey 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不敢出楼,所以用他最喜欢的鸽子,把他骗到不用他出楼的楼顶鸽笼旁,再把他从高楼推下,简直天衣无缝。
镜头语言上的信息展露顺序如此精心,加上「鸽子」在英语里对「告密者」的隐喻,我感觉这场戏已经把鸽子用尽了,没想到后面还能接着出现,还能再次升华。
我写过一个戏,戏里的小主人公因为他照顾的一窝奶猫被坏孩子折磨至死,兼被掀起失去亲人之痛,而暴走。
当时我竟然还没有看过《码头风云》。
「大衣」的戏只有两场,让人想起《西线无战事》里的那双靴子,斯皮尔伯格那匹《战马》——它们在不同的主人间流转,仿佛它们是死神本身。
-
神父最高光的时刻是杜根死后。(忽然想起「忍死须臾待杜根」……)
他激情传道,解释着 crucify 的真意。其实他当时就在被 crucify,而且完事之后,他就升往天空了。
-
影片中对工会的抨击,我毫不赞同。它的辩驳其实经不起严谨的推敲。要了解接近真实的美国码头工会生活,《火线》第二季大概才是最好的虚构作品。
但即便我对《码头风云》的意识形态完全反对,仍不能否认它是这样杰出的一部佳作。
一场是著名的出租车后座那场(马丁•斯科塞斯在《愤怒的公牛》里直接引用了这一段)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在CC影碟花絮访谈中所说的,卡赞的《码头风云》之于美国电影就如同罗伯特•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于意大利电影。《码头风云》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道德思辨色彩与当时流行的“黑色电影”相比,似乎多了一层对群体价值观的探讨。“黑色电影”往往聚焦于主人公的个体道德选择困境,《码头风云》则将个体困惑进行了一次辐射。对抗黑势力工会成功也不该只归功于主人公的单枪匹马,而是依靠码头工人的集体觉醒、共同抗争。 《码头风云》被普遍看做是卡赞为自己辩护的作品。1938至1975年间,美国众议院成立调查委员会--反美活动委员会,从事反共产主义调查。在影片拍摄前不久,卡赞刚刚在委员会作证,指证了几个与共产党有牵连的同事。“告密者”是卡赞一生无法卸下的道德重负,在《码头风云》中,他有意用特里这个角色来澄清自己只是一时受到“黑帮”蛊惑、利用。电影中一个工会老板说“你背叛了我们,特里”,特里则回答他“我现在就站在这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欺骗自己,而自己却不知道”。在这儿,特里成了“告密者”,他也受到了排挤,但很快,他却成为了道德觉醒的象征。在影片结尾处,特里在与约翰尼的较量中尽管倒下了,却换来了工人们的团结,他们终于有勇气对工会说“不”了。虽然卡赞在《码头风云》中力图为自己的告密行为进行辩护,但我们仍然发现他的辩词是矛盾的。《码头风云》中的正义势力是工人阶级,邪恶势力则是贪图利益的资产阶级。作为曾经左翼战线的代表,卡赞还不能那么轻易地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所以《码头风云》对于卡赞是矛盾的,在他之后的《登龙一梦》、《美国、美国》等作品中,我们仍能看到这种矛盾性。《码头风云》的力量大部分来自于它的“攻击性”。影片在纽约实地拍摄,那年冬天异常寒冷,我们在电影中可以清晰地看见人物说话时呼出的白气,而影片中大量群众演员也是使用的真实的码头工人来扮演。卡赞试图用“真实”来向“虚伪”发动进攻,这是他面对告密指控的一次反攻,为自己辩护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揭穿那些批评他的评论家们的“虚伪”。
神秘的教父、糜烂的性生活,马龙白兰度像是身上围绕着许多光环,神一样的存在;而他晚年的悲惨生活也一再出现在娱乐新闻头条。其实子女的祸兮和父亲有多少关系呢?那是他们自己的造化,自己的选择,别把子女的所有悲惨都怪罪在父母身上,马龙白兰度无论如何都是这百年来最闪耀的巨星。
“码头风云”为马龙白兰度获得了第一座小金人,故事极为传统,其脉络清晰、故事流畅、细节处理精彩,如果说编剧和导演是正常的发挥,那演员在细节上的精彩表现是影片加分的最大原因了。
有一段戏,Terry和女主在街上边走边聊,女主的手套掉在了地上,他捡起后拍打干净,然后套在自己的手上,又拿出口香糖咬一段,再咬下一段,那是Terry 第一次仰慕一个女孩,想为她做些什么,想为她改变,那一点点的紧张和兴奋,流露在手上的动作和嘴上的动作。
另一段是Terry和哥哥在车的后座上,他们讨论着生死,Terry控诉着自己的命运被操纵,从而成为现在这样被人唾弃的“叫花子”;他轻轻推开对着他的枪口,兄弟间没有那种剑拔弩张,他脸上充满忧伤和痛苦,他的哥哥陷入了反思,最后哥哥选择放Terry走,由自己承担后果。
电影里,马龙白兰度不是那么的帅,他的右眼眉骨上化了一段裂痕,是Terry作为拳击手留下的伤痕,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他的“美貌”,使他显得阴沉而且是个十足的混混。
这部影片里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还有鸽子的表演。房顶那几只乔伊留下的鸽子一直受到Terry的照顾,一些小孩子也来照看他们;但是当Terry选择出庭作证时,被看成“告密者”,告密者的鸽子被那些小孩子一起扭断了脖子;镜头转过来,当Terry选择反抗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被压迫者为了生存都选择默不作声,成为冷漠的旁观者。导演在这里把人性中的冷酷和自私用很冷静的镜头展现出来,彼时如此,现实也不过如此,为了生存大家都在苟延残喘,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
相对于现在的特效片来说,我更喜欢黑白电影,总觉得黑白电影更能用剧情和演技打动人心。《码头风云》反映了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 讲述了码头工人特里能够站出来指证工会上层盘剥、残害工人罪行的故事,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看得人很心酸,黑白色的画面让剧情更显凄凉阴冷。而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不动声色的把握住了特里良心的反省和自责,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等等复杂的情绪。
马龙·白兰度;
大名鼎鼎的“教父”。
多少人特地找《码头风云》来看,只是因为他。
这是马龙·白兰度在生涯突破之作《欲望号街车》,和夺得戛纳影帝的《萨帕塔传》之后,继续和导演伊利亚·卡赞合作的作品。
伊利亚·卡赞,这个名字如今只有老影迷能记得了。
但没有他的话,马龙·白兰度的生涯轨迹可能完全不一样,说不定会大器晚成,而不是在而立之年就成为一位好莱坞巨星。
当时马龙·白兰度不仅一度是伊利亚·卡赞的御用男主角,他还参加了伊利亚·卡赞创办的“演员工作室”学习表演,这很可能是他演技从熟能生巧到炉火纯青的一块垫脚石。
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这两个后来一起主演《教父2》的家伙,也都是“演员工作室”的学员。
到《码头风云》的时候,马龙·白兰度的表演不会令人失望。
故事聚焦美国纽约港码头,讲述一个叫特里的退役拳击手,从加入黑帮,成为杀人帮凶,到良心挣扎,最后决意与黑帮为敌的过程。
特里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路转变历程,这就要求演员要诠释出角色的前后变化。
扮演特里,马龙·白兰度一出场就是一个愣头小伙的样子,眼神里无时流露着玩世不恭的感觉;
遇见女主角伊迪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对于伊迪,特里有着两种心情。
一种是对于伊迪哥哥查理死去的愧疚;
另一种就是标准的苗条淑女,君子好逑了,马龙·白兰度顺便演绎了什么叫撩妹教科书。
重要的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的表情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特里从一个早早躺了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为爱痴狂,懂得思考对错的人。
也许是想复制《欲望号街车》,马龙·白兰度和费雯·丽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出奇迹,伊利亚·卡赞这次也选择了一个更倾向于表现派的女主角。
爱娃·玛丽·森特,演艺事业起步于百老汇,她舞台剧的表演习惯延续到电影,因此在她转型电影不久的《码头风云》,她的表演具有着表现派的夸张表现。
而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更注重真实自然,所以在《码头风云》中,也是可以看到两种表演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到了后半部分,特里从困惑中走出,最终蜕变成了一个狠辣的斗士。
马龙·白兰度的神情自然过渡到一个果敢、无畏的状态。
如果说前面他是一个你可以随意上前开玩笑的哥们,那后面他就是一个你绝对不敢随便上去惹他的愤怒公牛。
观众很难察觉到他是怎么转变过来的,这就是他这次表演的成功之处。
第一个奥斯卡影帝,也就是这么拿到手的。
优秀的表演,如果没有优秀的剧本也是白搭。
《码头风云》对主角特里的角色弧光塑造堪称教科书。
促进角色转变是多方面的。
有爱情,有亲情,还有隐藏在角色心底的良知;
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有三个角色作为代表。
爱情是伊迪;
亲情是特里的黑帮哥哥,两人车内对话的那场戏也堪称经典,不只是表演上的,内容上解释了这对兄弟的痛苦过去,这令到两个角色都变得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同情。
可以说,兄弟情的表现,比男女主角的爱情更为动人。
所以真不要误认为这是黑帮爱情片。
良知就是巴里神父了。
神父成为了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关键角色,因为基督教在美国是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所以他的介入,成为了工人们反抗黑帮,反抗资本家的重要力量。
三个方面可以分为三条故事线;
爱情是男女主角的谈情说爱;
亲情兄弟在黑帮的成长经历;
良知是巴里和伊迪追查查理死亡真相的剧情主线。
三条故事线互相穿插交通,驱动着剧情的推进和特里的成长。
一切是那么地扎实,才使得高潮部分极具爆发力。
果然最佳剧本是没跑的。
《码头风云》的意识形态输出较为突出,堪称是有点黑帮版《摩登时代》的意思。
这令到反派角色有些脸谱化,也成为了电影批评的争议点之一。
伊利亚·卡赞如此想要表达对资本主义的控诉,想必是和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好莱坞政治黑名单事件”有关。
当时,包括卓别林在内的多位“左派影人”被驱逐出好莱坞。
因为顶不住压力,他选择供出同行,以求自保。
这让他的事业没有受到影响,但却背负上了叛徒的骂名。
多年以后回看《码头风云》,其实也并非只有马龙·白兰度和怒怼资本家的主题令人兴奋。
还有后来出演了其他经典的演员。
爱娃·玛丽·森特,50年代末被希区柯克相中,出演《西北偏北》;
由于这部商业制作是《007》系列的模板,所以她也堪称是“邦女郎”的原型了。
扮演大反派约翰尼的李·科布,没过多久就演了《十二怒汉》,同样演的是一个动不动就咆哮,给主角制造威胁感的狠角色。
相信更多人是通过《十二怒汉》对他留有印象的。
对于不那么熟悉好莱坞历史的观众,看到“教父”马龙·白兰度和这些演员对戏,会不会有种关公战秦琼的感觉呢?
对了,这还是195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就算不是马龙·白兰度的影迷,也可以尽情食用,体验到真正的电影艺术。
确认不喜欢伊利亚卡赞,意识形态还敢更浓点么?女主的长相完全不是黄金时代审美的标准,不过我很喜欢;最后李克布那个单手伸指威胁人的动作瞬间穿越到十二怒汉去了@_@......
个人意识和良心的觉醒,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反抗罪恶强权;马龙·白兰度在车里反问哥哥当年拳击比赛的黑幕那场戏真是有力度,“我本可以成名,不会沦落到这地步”;白兰度表演松弛,道德焦虑拿捏得好,配角各种熟脸。
工人们只需要一个被打得快死了还是站起来走向工厂的领导者,然后他们就能用脚投票完成剩下的所有反抗。但先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Impeccably shot and acted. Don't like the ending and Bernstein's music is overbearing.
马龙·白兰度的方法派演技,从男孩到男人的过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联想到【神枪手之死】中的凯西·阿弗莱克。★★★★
电影紧凑的剧情和节奏几乎毫无赘余,大放异彩的配乐令人心颤,人物内心的悲壮和觉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观众的心窝和泪腺,也许需要一支烟才能平复自己无法控制的复杂情绪。在黑白色庄重的画面里,这部电影让年轻的马龙·白兰度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铭记于心。
摄影光照效果太赞了,继《第三人》后让我觉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乐很赞,和某部很相似,暂时想不起来。出头鸟很危险,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发展群众基础,而发展群众基础可以利用和善的公众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来团结大众。信仰与利益的交战、个人与集体的冲突。逃避责任就是装的和别人一模一样。
故事简单破烂不惊 看着在有意的放大表演 各种细节各种貌似临场
3.5。男主矛盾的外因设置可看性强,构图和运镜也漂亮。腥味四溢的码头腐化了人心,生计为上的愚懦观念颠倒了黑白,临终干架之前后,旁观者从静默、骚动到抵触的转念递进太秒速,以站位一边倒的符号化表达也浅了些。如果砍掉正三观结尾,如果没有神父一角,或许就是教父成长记了。
万恶的资本主义政府下的工会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3.5星
本片别名一定是《无产阶级之惩戒》..对白和人物塑造还成,但镜头语言没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不过工会等于黑帮的概念还是过于简单了吧。白兰度的表演在好莱坞真是自成一派,
【B】当年的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简直高大全伟光正,看得到后世许多励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个奥斯卡男配角!吓尿!
白兰度经典的“捡手套”即兴表演非常棒,看出来Eva刚开始被白兰度的表演吓住了。这么结尾有点猎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对环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结尾才大概知道几个地点间的空间关系。卡赞总有浓浓的棚拍感。
写实风格,外景拍摄,马龙白兰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单事件,告密者的辩护。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剧本表现出对纽约港和天主教势力的强烈批评,而卡赞将30年代心理影片遗风融为了社会问题剧中的人性深度。有学者认为本片带有麦卡锡主义与无意识法西斯主义痕迹。
城乡结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白兰度的表演是伟大的:电影一开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帮的工会摆布,带着奄奄一息甚至阴柔的气质;但后来,不管是女孩、上帝还是工人应该夺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个人连眼神都恢复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头。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和米勒的萨勒姆女巫直接对话的作品,两位大师有些不可思议哈
一个资产阶级导演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反思与控诉,代表了该阶级内思想先进分子的觉醒。Marlon Brando将一个无产阶级群众面对强权时的表现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阶级力度。
白兰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吗~~违和感简直不能更强。集体觉醒动机不够充分,过于理想化,节奏拖沓,拙见,属于当今一年能出几十部的电影。t100
一只鸽子停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我也站在天台上,孤单、沉默的望着天空。如果我们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猎物,你会拍打翅膀,我也会挥动拳头,不再沉默。
1955奥斯卡最佳影片。1.马龙首获影帝之作,虽影响力不及欲望号,但表演更为自然写实。2.卡赞拍此片,目的是给黑名单告密行为辩白。3.车内兄弟的经典对话场景,"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来表达他深深的痛苦",明灭的光线则似内心挣扎的具象化。4.背叛与良心,乌合之众,鸽子笼,配乐大赞。(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