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的半年度最佳
看电影前是被海报吸引,看完后是被那股感情死死牵着脱不开来。
如果说美国人的片子讲究的是强烈和一泄到底,英国人就是持重再持重。特别是英国新现实主义衣钵下的作品,总到最后一刻才把那情感的阀门彻底拧开。
暴龙的演员个个都是角儿,收得住,放得开,不过火也没有不到位。从头到尾一丝表情的变化都稳住了气息,这是看完片子让我最唏嘘的地方之一。
片子也不复杂,无外乎讲的是暴力的循环和暴力中人们的无力。就像海报的隐喻,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暴力,不同的是有的被孕育爆发,有的被默默压了下去。
原声也很不错。更惊喜的是,片子让我很后知后觉的认识了Peter Mullan这个长得像老白的好演员和见识了Paddy Considine的导演才华,这两人我以后跟定了~
2 ) 妄图用善良掩盖绝望——试从意识形态层面分析《暴龙》
一身街头随意打扮的男主角从一条陋巷的赌马场走出,因与别人争吵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而踢断了自己心爱的狗的肋骨,狗随后死去。这是本片中男主角的出场方式,从这一场景与随后的几个场景可以看出,男主角是一个:混迹街头、无法控制自己愤怒、独处的老人。之后,在男主角一次后悔自己发怒的过程中,女主角出场,从她的出场方式可以看到她善良、乐于助人、有坚定的信仰,通过她的帮助,男主角的情绪得到平复,并对于信仰有了新的改观,这在男女主角第二次相遇中可以看出——男主角受到女主角的影响,当晚并没有对带狗欺侮小男孩的邻居动手,这也是影片中他的第一次反常的隐忍,随后在第二天,汉娜向男主角/观众透露:她当晚曾为男主角祈祷(这无疑体现了创作者对信仰力量的认同)。本片所有的故事,即在以男主角以及几个配角为代表的一类“街头人士”,与女主角及其丈夫为代表的“宅邸人士”之中发生。
一.街头人士及其暗语:Tyrannosaur
片名Tyrannosaur来自于男主角对去世妻子的嘲讽(男主角听到Tyrannosaur便会情绪失控),其妻子终日吃垃圾食品,遂得糖尿病招致截肢与失明最终死去,在现实中的欧美国家,这类疾病一般多发于阶层地位较低的社会成员,可见设想到其妻子生前男主角所处的贫穷而又粗鲁的家庭环境,男主角的朋友也是“街头人士”典型的代表,在酒吧以身为凯尔特人的口号(原始性)为男主角抱不平、言语中夹杂着电视栏目俗语(处于传播框架尾端,受大众传媒控制),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即是邻家的小男孩,他的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街头气息的幽默,无论是困境、尴尬还是危险,他都能不慌不忙地揶揄两句,这和男主角对妻子Tyrannosaur的嘲讽一样,只有在街头文化的语境里,直接、随意地侮辱自己妻子才不会显得突兀,这一幽默的侮辱背后需要对粗鲁的认可、对礼规的不服从、底层人天生的幽默感,但最核心的是这背后的人情味,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和“宅邸人士”泾渭分明。
事实上,故事开始于男主角妻子去世五年之后,与此同时男主角最后一个挚友也不久于人世,男主角所处的是一个逝去中的旧世界与尚未准备好面对的新世界的交界处,Tyrannosaur之所以让他情绪波动,即在于这一词语来自于他回忆中的旧世界,在那里他嘲讽妻子、与挚友一起行恶。可到了现时境地,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于是便本能的继续行恶,直到他遇到对信仰充满热情的女主角。
二.宅邸人士及信仰
之所以将汉娜及其丈夫称为“宅邸人士”,因为他们所有的交流几乎都发生在阴暗的室内,他们生活之处和街头人士不同(男主角可以在草坪上和对门家阳台上的邻居交流),完全无法从外面窥探,也正因如此他们每个人的变态、阴暗才不会暴露,尽管他们的住处“五个房间,两个车库,修剪整齐的草坪”,但彼此之间的生活则保持着礼貌的完全的隐蔽,换言之即宅邸人士没有街头人士那般原始的人情味。和宅邸人士关系最为密切的符号,即影片中女主角与丈夫笃信的信仰,在上文中关于男女主角第二次相见的场景分析中提到,创作者虽然展示了有信仰者的危机,但危机却并不是来自于信仰本身,而是来自于信徒自身的错误,如女主角自己造成将自己困住的幸福家庭谎言、惧怕戳破自己谎言的懦弱导致自己受害、饮酒等等,所以,在女主角向耶稣照片投掷东西时,耶稣并不是遭到信徒反叛的封建符号,而是一个受误解的信仰圣人,这也正是创作者内心所相信的。
三.影片中的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
从以上的情节与人物描述不难看出,在影片中存在着创作者影响下的双重文本,一个是显性文本:失意的街头男子的老友不久于人世,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着旧生活的逝去,他追寻他人的拯救与依靠,找到了微笑的看似善良的女店员,在来回的交流中男子仿佛找到了有瑕疵但可以容忍的新生活,却得知女主角已经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原谅她,并等待她出狱与自己过上新生活。
但在这层文本之下,是创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明显存在的痕迹,即本片在上文中已经指出的隐性文本:女主角在电影开始呈现的宗教的救赎姿态,使迷惘中的男主角萌生了极大的感触,使他意图放弃自己的旧生活,走向获得拯救的新生活,此时的女主角和创作者站在宗教的同一战线(女主角夜晚祈祷→主角便没有打带狗人),但随后影片通过对女主角违背宗教姿态的饮酒、懦弱、谎言、谋杀的行为来展现出女主角并不是信仰的所谓代表,但创作者对信仰的看法并没有随着女主角的变化而变化——女主角成了假信仰者,男主角心里所追寻的信仰的拯救其实并不存在,所以,他对以往的旧生活的摈弃是无妄的,男女主角都未能真正的走出各自的问题,在女主角对男主角发火并要求其离开后,她便已经失去了有信仰者的光环,逐渐展开了自己虚伪生活的真实画面,事实上她和男主一样,是追寻拯救的无信仰者,这一文本体现了创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倾向直接导致了他在创作女主角行为时全然不归结于宗教而只归错于女主角的行为。
总的来说,导演本身是站在有信仰角度去阐述故事的,是一个受难者追寻信仰之力的过程,导演并不意在于讨论信仰被挑战的危机,而在于讨论无信仰之人的危机,在这一语境下,导演随意地将两个无信仰之人尚未解决的危机用善良的情节掩盖,这正是有信仰的意识形态明证。
3 ) 隐忍的爆裂
人们常常用咄咄逼人来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丧失了人的尊严。我等待,我观看。恩惠也许来,也许不来。也许这种既平静又不平静的等待就是恩惠的使者,抑或恩惠本身。
4 ) 暴龙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包裹着黑暗外衣的温情夹心的故事,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开始被几个相当不理性的暴力镜头所蒙蔽,以为这是一部相当黑暗的残酷的片子,那么你错了一半,因为接下去发生的故事急转直下。但是你也对了一半,因为急转直下的故事并非冒着粉红色浪漫的泡泡,只是它更黑暗和残酷,但是它却奇妙的治愈了第一种暴力。
Joseph是一个中年失偶的坏老头,他寻衅滋事,谎话连篇,在社区声名狼藉,处处惹人厌烦,总是轻易的被各种小事挑起他的怒火,歇斯底里的发泄让他的人生完全失控,直到他错手踢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自己的爱犬。他突然被震慑了,他再次体会到失去亲人的感觉,心痛、悔恨但是却无法挽回,于是他尝试克制自己病态的冲动,但是这种不能向外发泄的能量几乎要将他自己摧毁了,他不明就里的跑进了一家福利商店,里面堆满了二手的衣物,他躲在衣服后面,浑身战栗,不知所措。同样不知所措的还有福利店的店员,Hannah。出身在富人区,笃信天主教的Hannah惊恐的看着这个不速之客,却不知怎么充满勇气的前去和Joseph交谈,并且为他祈祷,她的温暖融化了Joseph缺失关怀和爱的内心,放声痛哭起来。但是故事并没有成为王子和公主的童话世界,Joseph并没有从此获得了拯救,反而他仍然用他粗俗的话语伤害着Hannah,只是Hannah并不放弃,表现出一个虔诚的教徒的超然人性,坚持不懈的祈祷,让人恍惚以为这是一曲关于宗教力量的颂歌。
当Hannah带着Joseph对于自己身为不同阶层的嘲笑回到自己漂亮富庶的家中,等待自己的却是让人不安的彷徨、紧张和忧虑,很快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全然不同于Joseph如此潦倒和破落的人生的所谓中产家庭在虚假外衣下的绝望。Hannah无助的面对着一个自己曾经深爱,现在既无法面对又无法放下的人们眼中的完美丈夫,一个因为自己性能力的缺陷无法满足妻子而内心扭曲变态的成功人士,他在这座别墅以外维持着翩翩风度和关怀细心,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内心的汹涌波涛和即将喷涌的盛怒,但是只要这扇门一关上,他就变成了一个禽兽,肆意的折磨和虐待着自己的家人,爱人和亲人。但怒火过去,他又哭得像个孩子一般,请求Hannah的原谅,勾起两人回忆曾经当初的美好。Hannah毫不意外的宽容、抚慰着他,接纳着他的残缺和不完美,正如上帝告诉她应该做的。Hannah,正如Joseph后来回忆中自己肥胖的妻子,善良并对一切罪恶采取的包容。只是她们的善良并没有如圣经里所述的那样拯救了自己的爱人,而是因为这种纵容彻底的摧毁了他们的脾性,也毁灭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因为丈夫目击Hannah帮Joseph在福利商店试一件参加葬礼的衣服的场面,而被报复,摧残达到Hannah所不能继续承受的地步,Hannah选择在第二天清晨匆匆的离开了家,她无处可去,因为不会有人会相信她所遭受的待遇,她找到了Joseph,他忽然成了唯一能够接纳和拯救她的人。他们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虽然这个古怪的老头总是磕磕碰碰的,时好时坏的对待自己,但是Hannah总是感觉到一种温暖和安全感。于是她参加了Joseph老友的葬礼,剥离了感伤和遗憾以后,那个葬礼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派对,彼此陌生的人们之间弥漫着理解和亲切,Hannah在这些人中逐渐放松和享受难得的自由和肆意,她愉快的笑着,舞蹈着,喝酒攀谈,仿佛从来没有这般被简单朴实的生活滋养过。清晨,当她听到Joseph边做着自己爱喝的仅加牛奶的茶,边说起自己五年前去世的老婆,因为庞大的身材而被自己昵称为“暴龙”时,她彻底的融化了,她爱上了这个自称不是好人的怪老头。而Joseph对于前妻的思念和爱也忽然打开了闸门,汹涌而来,他拥抱着Hannah却若有所思的了悟,正因为Hannah所经历的苦难,那些似曾相识的瘀伤和红肿,让Joseph对自己的妻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陌生人的痛苦忽然成为拯救Joseph灵魂的良药,他忽然明白自己无法抑制的狂躁和暴力的缘由真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个如此深爱或者说是溺爱自己的人,却没有被珍惜,那种隐含在潜意识中自己不想面对的遗憾,成为他深深的枷锁。至此,Joseph 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救赎,他似乎从来没有那么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Hannah去面对她的人生。
故事的高潮出现了,Joseph拿了Hannah的钥匙,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一间间的寻找她那在清晨应该熟睡的人渣丈夫,准备狠狠的给他一拳,没想到的在最后一个房间,看到的是一具已经死去数日,已经开始招惹蚊蝇的死尸。是的,就是在那一夜,Hannah无法忍受变态的丈夫强暴自己,还意图在她的身体里插入玻璃,为了自己仍然保留希望成为母亲的机会(一个传统美德的女性的愿望),和这些年所经历的所有非人的待遇叠加的压抑总爆发,她拿起了一旁散落的刀子,直直的插进了丈夫的脖子,利落的割断了他的大动脉。在几乎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痛快淋漓的完成了这么一个了断。直到Joseph不可置信的回到自己的家中,看到沉浸在爱和家庭温暖中的Hannah,和她破费心思的准备妆点房间的鲜花和正在准备的食物时,他似乎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曾看到的一切正式这个逆来顺受、可怜而善良的女人所作所为,观众也不能。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残酷、血腥,但是那样美丽和让人着迷。从此,王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星期祭扫自己一直忽略的老朋友,并且看望自己落难在监狱服刑的公主,等待着公主真正被救赎的时刻。这看似不算什么快乐的结局却带有让人满足的温暖,似乎这样的结果对男女主人公是最好的结局。
我一直对台版翻译的片名《沉睡的暴龙》很有兴趣,谁是暴龙?谁在沉睡?是所有像Joseph和Hannah丈夫的施暴者?还是那些像Hannah一般的受暴者?也许还有更多人,Joseph的妻子,邻居孩子Sam,Sam的母亲,那些忍受着恶犬骚扰的邻居们,或者更多的,每一个观众和我们每个人。我们对于生活中问题、伤痛、不公的麻木和容忍,让我们做得还不如一个癫狂的Joseph那样勇敢。我们是否也在等待自己的临界点,等待瞬间爆发时的无意识,等待纵容之后的对彼此的毁灭,我们正在将自己酝酿成一条随时爆发的暴龙。
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动物在临界反应之前,只能承受一定量的羞辱责罚,这是它的天性,懂吗?”
5 ) 忽喇喇似大厦倾:英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
记得在多年前曾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如今的英国就像是夕阳,残喘得带着余晖向天边的角落沉沦。对于这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很清楚。尽管时不时,英国人还是会将这个国家曾经有过的辉煌拿出来,孤芳自赏一下,带着酸味地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在英国生活了近十年的我,接触过这个国家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层次、各种教育背景的人。感触最大的一点,便是人们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悲伤感。尤其是一些中年以上的中产阶层,常常会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降低而唏嘘不已。
对于此,有些电影人开始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的症结处。通过他们的电影,观众看到了英国的另一面。和前几年的《这就是英格兰》(2006)一样,《暴龙》/Tyrannosaur(2011)同样关注了英国普通人的生活境况。在这样片子中, 观众找不到英伦时尚的精致, 嗅不到皇室的贵族味, 觅不到莎翁笔下的风花雪月,也看不到私家侦探或MI5间谍们的神秘身影。应该说,这两部片子对英国现状的关注更接近于狄更斯笔下的英国—萧条中带有一丝伤感,伤感中透露出一丝希望,希望中又流露出一丝痛。所不同的是狄更斯笔下的英国以及根据其小说所改编的电影对于当代的观众而言多了一层历史感,而《这就是英格兰》和《暴龙》则是对当下英国底层社会的真实写照。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做作的精雕细琢。 但其略带粗糙质感的电影画面却恰如其分地将残酷的现实社会层层剖析并一一呈现给了观众。
事实上,《这就是英格兰》和《暴龙》这两部片子在制作上还是相当有些渊源的。《暴龙》的导演Paddy Considine和《这就是英格兰》的导演Shane Meadows是多年的好友,两人同上一所学校,并一起组过乐团。而Considine作为演员的成名作便是由Meadows导演的。Considine也参与了《这就是英格兰》的剧本创作。两部片子的制作人都是Mark Herbert。 同样的,这两部片子都得到了众多好评,并赢得了包括英国独立电影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相比于《这就是英格兰》单纯对于英国底层社会生存现状的探讨,《暴龙》则加入了一条对跨社会阶层交集的叙事主线。片子的男主人公Joseph (Peter Mullan) 是个有暴力倾向的中年鳏夫。酗酒的毛病让他徘徊在自我毁灭的边缘。他的形象让我想起当年住在诺大附近时,经常在路上碰到的一个酒鬼。差不多的岁数,同样有点邋遢,不到四、五点钟便喝得醉醺醺的,一路走来摇摇晃晃,嘴上不是自言自语,便是骂骂咧咧。每每看到他向我走来,我便有意无意地绕到马路对面,唯恐他一时失去理智,抡起手里的酒瓶子向我头上砸来。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Hannah (Olivia Colman)的形象也很典型。她是个慈善二手店里工作人员。在英国这样的小店满大街都是。店员也以义工为主。这些店员中有的是退休人员,有的是家庭主妇,也有的是为了给自己简历上多添一笔工作经验的学生。对于前两类人来说,收入并非他们到慈善店做义工的初衷,因为他们往往衣食无忧。他们参加义工是为了为社区服务,但同时也是为了那条让他们与人沟通以及体现自我价值的渠道。而电影则将这两个典型形象交织在了一起。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Joseph便是以一个需要救助的形象所出现。他似乎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让自己陷入不断的麻烦中。然而在他看似乖戾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孤独的心。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唯一的爱犬也被他在阵怒之下踢死了。住在“下只角”的他,整天面对的是肮脏的街道和自己狭小棚屋的黑暗和局促。而Hannah则以一个救助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笃信上帝的她看似有个令人羡慕的平稳生活。她试图借助上帝的名义来开导躲入慈善店的Joseph。 然而随着得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在Hannah那平静的表面下藏着对家暴的隐忍和恐惧。而上帝只不过是她为了给自己承受创伤所找的一个借口, 并以此来麻木自己内心的苦楚,逃避现实的残酷。可以这么说,两人虽然在表面上一扬一抑,但内心都是孤独无助的。
而与两人相对应的则是为让人胆战心惊的两个角色—Joseph领居的那个混混男友Bod (Paul Popplewell) 和Hannah的老公James (Eddie Marsan)。前者比Joseph更暴力。整天带着条斗犬以欺负弱者为乐。而后者则在是虚伪的代表。在外人面前他戴上文质彬彬的面具,而在家里却时时对妻子的身体和心灵进行双重折磨。前者总是对女友的儿子呼呼呵呵,并无情的将小男孩心爱的玩具丢给他那条恶犬取乐;后者则总是疑神疑鬼,时刻监视着妻子的举动。尽管两人分处社会的不同阶层,但都代表着道德的沦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小男孩受伤的脸和Hannah的身陷囹圄都让人在感到错愕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深层问题唏嘘不已。电影并未将英国描绘成一个绝对绝望的国度。结尾处逐渐转为明亮的色彩处理,多少让人感到了一丝希望。
然而,尽管电影的焦点对准了社会问题,却未能给出实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这是个棘手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帮助有需要的人们的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像Bod那样靠福利吃饭,整天无所事事的街头混混们。这群人往往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少有上进心,对自己的未来也从不报什么希望。他们靠着政府的救济,混吃等死。这群喜欢摆出一幅“老子是流氓,谁怕谁”的态度的年轻人总会让一些稍为上了点年纪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感叹一声世风日下。而以James为代表的伪君子们,也少有真正的关心过社会问题。对于这群人,自己的私利、权势、和利益才是根本。而像Joseph和Hannah这样夹杂在两者之间的小老百姓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社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有心无力。当然, 电影人不是社会专家、也不是政策制定者。对于让首相等人都抓头脑疼的问题,如果非要他们在一两部电影中给出个明确的解决方案,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所以对于像《暴龙》和《这就是英格兰》这样能够关注现实题材并予以挖掘的电影,已经让人看到了英国影人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并不得不对他们所表现出的诚意而感到敬佩。
6 ) 生来必反抗
每一个细胞都是坚韧的,从原始的自然继承过反抗价值的基因,是复仇的儿子,是不可饶恕的情人,也是自我毁灭之路的生父
7 ) 暴力的循环
这是部太压抑的电影,就像海报的设计风格一样,电影也充满了浓郁的黑色气息。一开始男主角的各种暴力表现,加上酒后的喃喃自语,以及不受控制的愤怒,就让人觉得莫名的压抑,男主角的暴力似乎是不受控制的。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他一塌糊涂的生活,老婆去世了5年,身边没有任何子女或者亲戚,心爱的狗被自己不小心一脚踢死,最好的朋友也因为癌症即将离世。他每天喝酒赌博度日,动不动就迁怒于别人,他的愤怒让人摸不着头脑,令人生厌。
直到有一天,他在怒不可赦的时候跑进了一家店,为了平复愤怒而躲了起来。小店的女主人,也就是女主角,是个前程的基督教徒,她不停的安慰他,甚至为他祈祷。可惜男主角并不领情,甚至恶言相向,说她是因为没有孩子才笃信基督教。故事情节随之转向女主角,她的生活看似幸福(除了没有孩子),其实他丈夫是个人前有礼,人后变态的伪君子,他不停的怀疑、折磨、侮辱、甚至殴打她。男主角多次光临她的小店,有一天被她的丈夫撞见,其实本来并没有什么的二人在她丈夫多疑的眼里却成了妻子的不忠行为。然后就是一番不由分说的殴打和侮辱,虽然女主角则一再忍让,最终还是受不了折磨离家出走。她来到男主角家里,男主角看她没有亲人朋友接纳,只好让她暂时住下,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天有时尴尬有时融洽的日子,两个人都喜欢上了对方。最后男主角决定彻底解决问题,拿了她的家门钥匙,准备去找他丈夫说清楚,却发现女主角那天其实是把他杀了之后离家出走的。
电影为什么叫“暴龙”?片中的解释是男主角给死去的妻子起的外号,因为他妻子很胖,每次上楼都像是有只暴龙在楼梯上。其实人内心的愤怒就像是深藏在体内的暴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男主角时常被自己的暴力倾向困扰,他自己也说妻子是个好人,但是如果妻子还活着他依然还是会像对待狗一样的对待她,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女主角则将自己的愤怒深深隐藏,几次她丈夫对她施暴之后她都选择原谅他,可是从她的眼神看得出她内心的“暴龙”已经形成,直到最后愤怒将“暴龙”“激活”,犯下大错。
为什么他们会被暴力所困扰?从男主角的口中大概能得到答案,他说恨他的父亲,所以我们大概能猜到他小时候的经历。邻居小孩子更是为这点提供了印证,孩子的经历其实就是他小时候的缩影,看到孩子充满暴力的环境就如同看到以前的自己。施暴的人和被施暴的人到最后其实都是受害者,这其实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最可悲的是那个邻居的孩子,最后被恶狗咬伤了脸,他的未来会不会还是在这样的暴力环境里打转呢?真叫人为他捏了把汗。
还好导演安排了一个还算是光明的结局,不然看完电影观众真的可能会“郁郁而终”。
结尾感谢名单里还有加里·奥德曼。彼得·穆兰的暴怒,前些年看《我的名字是乔》也是这种状态。写实、冷酷与绝望,生于心底的暴龙。想去改变自己,才发现真正需要改变的远非只是自己,从而引申成社会问题,这才是片中生活的恐怖之处。
英国中年硬汉的暴怒,各个角色性格分明。情绪也随着一条恶犬的命运而发展,不错。片中描述的英国社会太让人胆寒,每个人都像一座火山。不过的确我还是那么恨打老婆的男人,死了活该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条暴龙,幸福指数高的人都是“驯龙高手”,反之则被暴龙驱使,以致生活一片狼藉。正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转变仅在一念之间,也是积淀之后的爆发。压抑,暴躁,冷色调,又有点黑色电影的气质,和《死人的鞋子》差不多,很喜欢这样的调调。
这又是一部讲究人性黑暗的电影,主人公天生狂暴,描述自己老婆善的时候也颇有微词,女主角看似信教虔诚也最后被丈夫搞的崩溃杀死了他,而丈夫呢,阳痿患者要早治,内心的暴力与恶,通过一对中老年男女来展现,最后主题靠大段独白体现,不精彩
没有配乐,没有渲染,纯粹安静的流淌着的暴力。性无能,信仰,伪装,死亡,在玻璃上泛着涟漪。每到换季节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受,躁动,抽搐,每个细胞都渴望毁灭。
自称英国今年最好的电影,直接无视TTSS。好难评价,电影情绪太强烈了,极端的人物性格以及苦痛的经历让我差点看不下去,但是情绪的表达还是极具感染力。结局既无奈,又现实。正如海报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暴龙,它深埋地下,只有在我们饱经人事痛定思痛之后,它才会悄悄苏醒.......
压抑与崩溃的情绪太沉厚,勃发时带有摧枯拉朽的架势,只是惊悚之处节奏把握稍显薄弱,甚至显示出某种疲态。兽性与人性在生活的绝望中很有沉郁的气势,看一个虔诚的女教徒坍塌的一刻,令人震颤。(演员演得很给力,可能昨晚我实在太困。我还是应该多加一星的,好了,4星)
暴龙暴怒暴力循环,,老爷车+老无所依+。。。各种性格角力,各种莫名吸引,各种违心抗拒,各种意外的情绪拐点。。愤怒的长成是日积月累的,愤怒的爆裂是一触即发的。压抑导致怨恨,暴躁则生戾气。提早了断未必是好手段,但不至于积怨过深。
喜欢这个糟老头,彼得·穆兰。这个电影,可以看作是《蛮童之歌》(男孩A)的老年版,各种性格角力,各种莫名吸引,各种违心抗拒,各种意外的情绪拐点。结尾稍弱,表演满分。
主题还是相当沉重的,但有些片段非常好笑,比如那个小男孩sam。。。其实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头暴龙,尤其是那些长期逆来顺受的人
用面向自我的暴力抗拒现世的驯服,却最终屈服于规则和衰老。当然,衰老也是规则。这电影真够拧巴的。
这电影的含蓄和寓言式的味道很像【白丝带】,小男孩的角色就在展示暴龙是如何长成的。剧情的悬疑设置形成巨大人性上的反差,信仰与暴力,理解与爱,善与恶都在于人心,就像女主一次次的原谅丈夫还是最终的结果。这种极端的角色很适合演技爆发,可惜的是最终角色性格转变全靠旁白显得欠缺力度。★★★★
沉睡的暴龙,这片太压抑了,不过对妻子家暴的男人只有一种解释,性无能啊……
我只是没想到,英国也会有这样逆来顺受默默哭泣的女人。更想不到,这样的题材我们拍了无数次,也没有人家拍得如此切肤。演员的演技都太棒了。
自称英国今年最好的电影,直接无视TTSS。好难评价,电影情绪太强烈了,极端的人物性格以及苦痛的经历让我差点看不下去,但是情绪的表达还是极具感染力。结局既无奈,又现实。正如海报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暴龙,它深埋地下,只有在我们饱经人事痛定思痛之后,它才会悄悄苏醒.......
生活总是无休无止的妥协,心中那沉睡的暴龙,或许会苏醒,或许会永远沉睡。这是一部带有情绪和充满张力的电影,时而平静,时而沉痛,那无奈之感引发共鸣。编剧很棒,演员表演的出色,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的确难得~
“我不想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中是完美的,一旦了解你,你就有欠缺了。”冷色调下的压抑故事总是特别的吸引我,演员出色的演技也一直带动着情绪,尤其是毁容后的小男孩那一次回眸实在印象深刻。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头暴龙,只在于你会以什么方式让其爆发而已。★★★★
在动物还击之前,只能忍受那么多的惩罚和羞辱,那是它的本能。人也如此。上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我们自己才充当好上帝的角色。角色由内而外拓展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电影中的音乐特别动听。要去找原音听下。这部电影开头和结尾不错,中间平淡了。“我不想了解你,因为你在我心中是完美的,一旦了解你,你就有欠缺了。”这也适合网友之间啊。
英伦洗碗池现实主义电影的又一力作。文本是写,那些被伤害、被侮辱的人的心灵重建。镜头语言,是用特写和虚焦,来调度怜悯之心与暴力入侵。他们的妥协、他们的暴力,好像皮筋,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拉扯。在这个病态世界,要么你强,要么堕落。如此冰冷,那落空的拥抱,是显得多么的温暖。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