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破浪1996

爱情片其它1996

主演:艾米丽·沃森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凯特琳·卡特利吉  让-马克·巴尔  阿德里安·劳林斯  桑德拉·沃  乌多·基尔  米克尔·盖于普  鲁夫·拉加斯  菲尔·麦考尔  罗伯特·罗伯特森  芬利·威尔士  David Gallacher  大卫·巴特森  Dorte Rømer  克劳斯·赫朱勒  

导演:拉斯·冯·提尔

 剧照

破浪1996 剧照 NO.1破浪1996 剧照 NO.2破浪1996 剧照 NO.3破浪1996 剧照 NO.4破浪1996 剧照 NO.5破浪1996 剧照 NO.6破浪1996 剧照 NO.13破浪1996 剧照 NO.14破浪1996 剧照 NO.15破浪1996 剧照 NO.16破浪1996 剧照 NO.17破浪1996 剧照 NO.18破浪1996 剧照 NO.19破浪199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6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子贝丝(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不顾宗教束缚嫁给了石油工人亚恩(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饰)。恩爱生活并不长久,亚恩在一次石油作业中身负重伤,沦为瘫痪。贝丝非常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这个悲剧。为了唤醒丈夫的生命力,贝丝挑逗不同的男人,和他们发生关系,让亚恩的病情可以被情欲的力量征服。丈夫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然而,村里的人都对贝丝投以唾弃的目光,贝丝亦被送进精神病院。为爱牺牲的信念在贝丝心中强烈燃烧,将再一次把她逼入绝境。

 长篇影评

 1 ) 丧钟为谁而鸣

  忘了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看到一本小册子,上面介绍拉斯冯提尔——凌迟人性的大师。被题目吓住。但即刻回忆起,大一上学期上中外名著导读课,期中作业就是些看《黑暗中的舞者》的影评,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导演所营造的诗意的音乐和话剧般的桥段,冲淡或者稀释了片子本身所要表达和叙述的残忍。但可爱的雯子还是哭到天昏地暗,好像在寝室哭的头痛到当天晚上社团的例会都没有参加。
   其实,我一直想看另一部,三部曲之首《破浪》,反正直译过来就是这样,还有种翻译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算我刻薄,算了,还是直译吧。以仓促的消费时代的眼光或者以正常现代人的理性看,贝丝这个北欧女人的爱情多么离奇荒诞。买的碟翻译很烂,演员的英语也很破,所以,在看的过程里,对Emily这个演员我大抵是厌烦的。
   冯提尔的镜像语言这次是我所不熟悉也难以理解的,每个段落都像未完成般,随后画面立刻跳到另一个段落,虽非意犹未尽但总心有不甘。所有的影评都在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牺牲、爱情的故事。我再加上一个,纯粹。
    若你见过比这更“纯粹”的爱情,记得告诉我。反正我是没有见到过。
    上帝是贝丝忠诚的信仰,已故的父亲是贝丝忠诚的信仰。爱情,却是贝丝的最高信仰。西方的新人们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神父每每问起,无论对方生、老、病、死,你都不离不弃?《破浪》在158分钟里把教堂李看似仪式看似程序但在西方人心里犹如咒语般力量的几句话说明白。“贝丝不是为她自己活,她现在完全是为你活。”多多对躺在床上高位截瘫的亚恩说。
    “我甚至都不能与她做爱”。因为教会不准离婚,亚恩要贝丝趁着年轻再找个情人,贝丝断然拒绝。除非,这样做可以挽救亚恩脆弱的生命。我想起,达利所说,人之所以要做爱,是因为人还要活,只要人类再也不恐惧死亡,那么人类也再也不需要做爱。《荒人手记》里提到,非洲野象习惯群居,每每在同伴快要死亡时,便作出性交姿势试图唤起同伴求生欲望。爱与生的力量竟同源同体,难怪爱的深切与恐惧总是可以无比接近。亚恩让贝丝相信,只要还能传递性爱的力量与他,他便具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和决心。
     贝丝真的相信,爱是她的最高信仰。若与陌生男子做爱可以唤起丈夫生存的勇气,让亚恩全身血液再次获得流动的力量,与谁做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生命的气息向丈夫传递和感应。性与爱的行动可以分离,对象事实上仍然同体。尽管躺在陌生男人身下的贝丝泪流满面,抽泣不已。亚恩短暂的好转坚定了贝丝如此的决心,察觉到的人都反对,在那传统而教律严明的丹麦村庄,教会绝对不会允许如此伤风败俗的女人继续留在教会。这不是上帝和亚恩在贝丝心里的第一次冲突,事实上,电影中每一处贝丝在教堂向上帝祷告的段落都是一次冲突,但这却是最激烈的一次。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将教会作为上帝的力量在世俗社会的代表,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带有原罪,要获得救赎成为更好的人,就要步步向上帝接近,这其中,教会社会是脱离不了的一环。由此,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力量得到确立,教会也开始了中世纪漫长的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但只要贝丝知道,教会力量不等于上帝。奥古斯丁尽管确立了教会的位置,但教会毕竟与上帝还是遥遥之距。贝丝心里的真正至高无上的上帝告诉她,要拯救亚恩的生命就要这样坚持信仰的去做。这是最纯粹的信仰,最纯粹的爱情。她全然没有自己,或者说,亚恩就是自己。
     真正爱贝丝的嫂子多多和医生理查德森告诉贝丝快停止,严厉母亲警告贝丝继续的下场,甚至,多多用残酷的方式对贝丝说,“他是一个病人,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贝丝的回答是,“因为你没有这样救哥哥,所以他死了。”贝丝甚至去做了妓女。
    不只是爱情里的纯粹,甚至到了一种性灵上的通透。《圣经雅歌》说爱比死更冷,爱却是恋人最华美的衣裳。用做爱的方式而旺盛的生命活力传递与奄奄一息的亚恩,让他身体里的血液脱离死气,开始的活动流转。不单纯甚至不能用“牺牲”来陈述贝丝所为,“牺牲”这个词语里仍旧包含委屈和承认自己的让步,而且是最高程度的让步。对于全然没有自己,或者自我早已与亚恩融为一体的贝丝来说,这不是“委屈”亦非任何道德化意义上的让步。若说委屈,世俗社会力量的压迫确实给贝丝带来委屈,但这委屈却丝毫与亚恩无涉俞正就无涉,世俗社会的力量一点也不能渗进在贝丝心里盖然两分的信仰领地。
    信仰领地的纯粹和干净还有坚定,抵御世俗社会力量的入侵,严格捍卫着至高无上的爱情。此刻,这里的爱情早已无需捍卫,早就在贝丝生命的力量与亚恩融为一体之时得到最完全最彻底的表征。被教会驱逐,被村里小孩欺负,亚恩病情也急转直下……世俗社会的打击完全不能动摇贝丝。但是,若她再也不能见到亚恩,那么这场拯救和信仰的坚贞维护的意义当然灰飞烟灭。所以,贝丝选择了灰飞烟灭。
    完全合乎她的心。我若不能救你,就是不能救我自己,躯体的存活当然没有意义。甚至,这个结局早在我意料,否则,若不如此残酷,冯拉提尔怎会誉为凌迟人性大师?但是,冯拉提尔又给了观众希望。首先是理查德森坚持要给贝丝下葬,尽管她的灵魂要被打下地狱,接着奇迹般恢复的亚恩偷出贝丝的尸体,抛进汪洋大海,与此同时,从不鸣声的教堂连连鸣钟。
     但我却暗自嘲笑冯拉提尔。结局到贝丝的灰飞烟灭就足以。他认为他所安排的贝丝的死去足够让所有的观众震荡屏息,还魂不力。便用后缀来为色调补上光明。但若贝丝的灰飞烟灭换来亚恩生命力的恢复,这场爱情救赎里就没有任何失去可言。在高洁的信仰领域里,贝丝无须世俗社会再后的肯认或勉强的“原谅”,那补上的光明色泽还是与贝丝纯粹的心灵无涉的区域,侵蚀不了早在天国俯视尘世的她的纯粹的眼睛。所谓的“凌迟人性”事实上只在世俗社会里有意义,在贝丝合二为一的信仰和爱情里,《破浪》早给了观众无限光明。如此这般,丧钟为谁而鸣?

 2 ) 《破浪》:丧钟为爱而鸣

8.5/10分 本作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拉丝冯·提尔的作品。

1.本作基本遵循道格玛95的拍摄要求,尽是手持镜头,镜头晃,实景不打光,画面暗,这也是影片风格。虽然有时候并不认同拉丝疯的故事,但他的画面表现力以及对文本的驾驭能力在当世导演里确实是一流的。

2.故事分八章,章节过渡的音乐用得挺好。主体故事是挺毁三观的,结果就是妻子献祭了自己让丈夫的病好了,故事完成得很扎实。本作看似是让人质疑爱,质疑上帝的,爱让人行苟且之事,控诉与讽刺了小镇人民与教会的伪善与封建,但结尾爱的献祭真的让丈夫站了起来,上帝显灵,丧钟响起。这其实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坚信爱,更加笃信上帝的。

3.女主演得真好,脆弱,偏执,神经质,对于爱坚定的笃信,对她而言,爱即是上帝。那对眼神犹如天使。结尾真是神来一笔,如丁一言“丧钟为爱而鸣”。

4.我自身经历尚浅,也并不能理解影片所有的表达,对于一些宗教隐喻也无心细究。但还是惊叹影片对人性的把握,男主在生死面前,企图用性唤起对生的渴望,在死亡面前,性成了他最大的欲望。而对于女主这个生人而言,爱欲却是最大的欲望,她又疯狂笃信爱情,宁肯让肉体受辱,接受了丈夫“爱的要挟”,为善良而死,为爱而死。影片展现了伤痛对于男主的异化过程,由于肉体能动性的丧失,内心患得患失,疯狂的向外界寻求自身存在的证明,以滋养自己的自尊与安全感,渐渐向内心的狭隘与龌龊屈从,“满脑子邪恶”,最后他真的站了起来,内心再愧疚却也于事无补。

 3 ) 破浪--一个人的宗教

对于这样一部深受好评的有深度的经典片子,我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也不能说多么有共鸣,甚至在看的时候一度感到不适和不解。
但就是这么奇怪,谈不上喜欢,但忍不住在看完后一遍遍去想它。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单纯天真的Bess生活在70年代苏格兰的一个封闭小镇上,凯尔文教长老会的统治着这个镇子,这群穿黑衣的老头刻板压抑,自以为是,他们制定规则,排斥女性,可以随意在葬礼上诅咒一个看不顺眼的人下地狱。当地的教堂也缺少温馨,黑灰色的调调和乏味说教的布道让人无法想象上帝的慈爱。唯有北欧石油工人Jan的到来给Bess的生活增加亮色,Bess不顾众议和Jan结婚,沉浸在极度狂喜中。但是好景不长,新婚燕尔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Jan马上返回海上石油钻井船上工作。孤独的Bess拼命祈求上帝把Jan带回家,不管用什么方式。没过多久,Jan果然回来了,却是因为工伤而瘫痪。虔诚迷信的Bess深感内疚,隐约觉得Jan的负伤是自己的自私祈祷所致。Bess长期守在Jan身边,悉心照料他,但Jan忽然提出一个不可理喻的要求:他请求Bess去找别的男人寻欢,Bess不依,他于是骗她说,她这样做可以激发自己的生之欲。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理睬这样的请求,但偏执的Bess不是,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下流的陌生人发生关系(因为正直的人不会接受她的请求),自然也招来了小镇上所有人的鄙视和不齿,她所依赖的教堂马上将她驱逐,连疼爱她的嫂嫂和爱她的医生都无计可施,只能把她的疯狂行为解释成受了巨大刺激后的精神错乱。在一个阴冷的早晨,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Bess被母亲赶出家门,在路上又被一群小孩扔石头,穷追猛打,最后昏倒在教堂门口,牧师冷漠不屑地瞥了她一眼,走开了。Bess的嫂嫂只能忍痛将Bess送去精神病院,可Bess竟然逃跑,最终死于流氓的凶残虐待。在Bess一案的法庭现场,长老和法官要求医生为Bess的行为作出医学解释,有所顿悟的医生说,Bess完全正常,她遭受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的Goodness(暂且翻译成善良吧)。镜头一转,Jan拄着拐棍,已经能够行走。按照镇上的规矩,Bess无权躺入教堂的墓地,只能被抛弃在乱坟岗,还要被长老们诅咒下地狱。Jan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将Bess的尸体偷出来,带到船上,在深夜放入海洋,清晨的时候,天堂的钟声响起,船上的人和镇上的人都能听到。

单看情节,你可以说它扭曲,荒唐,肮脏。可是我慢慢觉得,这是一个纯洁而虔诚的宗教故事,关于一个人的信仰。Bess生活在一种极端宗教的环境中,宗教是她身体灵魂的一部分,而单纯善良的性格使她比一般人更虔诚,但是另一方面,Bess又有着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发的创造性,压抑的环境和不安分的性格造就了她精神分裂的气质,于是她创造出了自己的上帝。她扮演上帝和自己对话,一会儿抬起头,乖顺无助地,轻声祈求上帝,一会儿又低下头,发出严厉的责备或指示,那是在模仿想象中的上帝在自己对话。这种神经质的对话贯穿全片,这是Bess自己的宗教。Jan在瘫痪中对Bess的要求是最不可理喻的,外文评论中的一种解释是,Jan希望Bess可以抛开自己,享受正常的快乐,于是编出善意的谎言骗她,不料竟被她曲解;另一种解释是Jan极端自私,并且在瘫痪和药物的作用下心理变态。至于事实如何导演也不想说清楚,就像现实中人物的复杂。Bess由于深爱着Jan,又因为Jan的瘫痪感到内疚,认为可能自己自私的爱和对幸福的贪婪惹怒了上帝,于是相信接受惩罚和考验可以换来Jan的康复。她投入肮脏的怀抱,接受无情的摧残,像在用纯洁的身体反衬和洗刷人类的罪恶。就像童话《金心》里的那个小女孩,把身上的东西分给所有生灵,在走出森林的时候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据说这是导演灵感的来源。当她坐着小船向流氓窝驶去时,眼中有分明的凄楚和恐惧,再一次和上帝对话之后,她坚定了信仰,整个人焕发着殉难的英勇和对Jan的康复的信心。这一刻让我想起受难的耶稣,任人鞭打,凌辱,用所有的苦难,为愚昧罪恶的人类寻求救赎。影片最后,Jan的康复和天堂的钟声都肯定了Bess的虔诚,导演要表现的Bess,绝对不是一个无谓牺牲的疯子,即使表面看上去是这样。影片要表现的信仰和宗教,绝不是凯尔文教长老的那种自以为是和冷血的教条。

影片的几个章节之间有着图书插画式的桥段,是苏格兰海边荒凉诡谲的风景(从北欧回来,看到这种风景很亲切),配以六七十年代温柔的老歌,静止的画面中只有一个运动的小物体,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可以是Jan回来的那架直升机,深浅变幻的彩虹,载Bess去受难的小船,桥下的水流。我以为意境深远。

原罪,受难,救赎――这是我看到的《破浪》。

 4 ) 以爱的名义精神分裂

    晚钟敲响在天堂上面
    传来星空的回荡
    生者依旧依旧习惯擦去泪水
    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看拉斯·冯·特里厄的《破浪而出》结局,忽然想起这几句诗。诗中的沉静和拉氏电影的沉痛有差别,但究其内核实则殊途而同归。
    拉氏的电影总那么震撼,他习惯把善良和美一点点碾碎在眼前,让你在极度压抑中体验苦难的狂欢。从他的电影里我体验到尼采所讲的酒神精神,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说“悲剧能让人的灵魂净化”。
    和比约克饰演的塞尔玛一样,艾米丽·沃森饰演的贝丝也是看起来不太正常——拉氏总是让这种偏执的人来演绎终极故事。
    ——And What's your talent,then,Bess?(那你的天分是什么,贝丝?)
    ——I can believe.(我能相信)
    是的,她能相信。她经常自言自语,和心中的神对话,连表情都惟妙惟肖。这应该是长期在精神上独处的结果。她不信大众的神,也不信自己的意志,她的信仰只有一个指向:爱情。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贝丝也不能幸免。
    整部电影分成了八个段落,结构与《狗镇》有点类似。开头的音乐很好听,还有那些场景,从海边小屋到蜿蜒山路,再到流水潺湲,每处均有寓意。
    的确,电影开头的那场婚礼让人想起《猎鹿人》,那部片子中最初的狂全部变成后来折磨终生的回忆。而贝丝的婚礼并不顺畅,甚至有点慌乱。她首先接受神父和乡绅们的诘问,表情是那么沉迷。接着新郎简迟到。贝丝愤怒了,整部影片中她似乎只有这一次愤怒,当简乘坐的直升机降落时,她冲上去。好友都都劝她不要这样,否则会弄脏婚纱。她不明白,在贝丝的心中,这时还接受不了爱情的一点瑕疵。
    “贝丝,你的胸怀最宽广,你总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受过帮助的人,对贝丝的评价。这在一方面说明贝丝在平时的为人不错,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东西对贝丝都不重要。她只要爱情,所以当别人都对这场突入其来的婚姻感觉惊愕时,贝丝却认为这是她祈祷了多年的结果。
    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没有钟,所以没有人为他们敲响祝福的钟声。这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隐喻,一切在刚开始便注定了。
    稍后便是两个人的生活,像寻常人一样幸福。做爱时,贝丝会说“谢谢”。一起睡觉时,听着简如雷的鼾声,贝丝只有甜蜜的笑。看片时,这种笑容让人刺痛,谁都知道在你最想睡觉的时候,耳边的打鼾有多可恶。
    简是个石油工人,他不得不离家去工地。然而正是那种幸福的记忆,让分开后的贝丝备受煎熬,几乎进入精神危机。贝丝在电话亭给简打电话,沉浸于两个人的性爱回忆中。贝丝对自己心中的神祈祷,希望让简回家。
    简在工地出了事故,全身瘫痪,住进了家乡镇子的医院。时光流逝,每个人都认为贝丝和简的爱情遭遇了考验。
    简告诉贝丝,要她去和别的男人做爱,然后把经历告诉自己,这样自己才能活下去。贝丝开始不同意,后来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她真的认为不这样简会死。为了简,为了自己的爱,她同意去找别人。于是她首先找到喜欢自己的医生,在医生家喝酒后,躺在床上一丝不挂。然而医生拒绝了她。贝丝把自己裹在毯子里泣不成声。
    站在简的角度考虑,他这样做是为了贝丝着想,而他不明白这恰恰是对贝丝最大的摧残。贝丝为了简开始放弃自尊,放弃原来的观念。她按照简的说法做,希望能以此来激起简的欲望,让病情好转。她的人格开始分裂,爱情与身体完全割裂,也将自己与世俗社会中完全孤立。最终贝丝的母亲也将她赶出家门。
    后来,在遭遇了水手的施暴后,身着妓女装的贝丝被一群孩子追打,羞辱。她昏倒在地。当地的体面人来把孩子赶走,却不会对她给予任何援手,还是朋友都都赶来,把贝丝送进医院。濒死的贝丝在动手术前,去看望简,可是同样濒死的简仍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贝丝死在了医院。朋友都都替她在简的病床前祈祷,希望他能活下去,并站起来走路。
    最后一部分是贝丝的葬礼,充斥着人们的唾骂声。而简居然真的活了下来,而且站起来走路。在夜色里,他偷走了贝丝的遗体,他不能让贝丝沉睡在这片屈辱的土地上。一向阴冷沉郁的拉氏在这里使用了浪漫的结局,当贝丝的遗体被沉入海水时,屏幕一片黑暗。继而便是钟声想起。
    青天白日,影片的视角却完全变成了俯瞰,这是天堂传来的钟声。如同都都对简所说的:“她在为你牺牲,她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了。”贝丝的爱情,也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
    这个结局冲淡了电影的悲剧气氛,也变得让人感情上容易接受。事实上,简又怎么可能站起来?即便你把爱情当作信仰,并为此付出了所有,谁又能来保证你梦想成真?人心难测,何况是神的心。
    《破浪而出》中也包含了拉氏对良心的拷问。如同《狗镇》中的孩子一样,这部电影中孩子也是那么阴鸷,对于弱者的欺压让人不寒而栗。而与《黑暗中的舞者》中塞尔玛的好友琳达一样,贝丝也有好友都都。拉氏的主角往往是女人,男人在其中都那么无力,危难时刻也只有女性才能闪耀出慈悲的力量。

 5 ) 在只有显示屏的光亮中看这部片,气氛压抑得刚刚好

恰好昨晚熬夜麻将,今天中午醒来本来也没太好的精神状态,想去学校却没有bus,屋里的灯泡刚好坏了超市也不开门,种种机缘巧合,导致了在压抑的环境中看这部片子,从而折射出一份难得的压抑色彩出来,不写点东西,总感觉不畅快。

当然,故事的爱情主题,是动人的。从新婚蜜月,小鸟依人,到难依难舍的短暂别离,丈夫回工地上班,到相思成灾,等电话等到睡着以至来电声音都不能叫醒,因想念心中的他而事事心不在焉。细微的镜头就将人物的刻画,二人世界的浓情蜜意,表达得一览无余。

然而乐极生悲,女主人公Bess实在受不了相思的煎熬了,竟然忍受不住跟Father祈祷,让她的丈夫早点回来,与之厮守。闺中怨妇,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料,祈祷的力量似乎真的发生作用了,她丈夫Jan竟然在工地发生意外,被砸成个废人送回来,命是保住了,不过全身瘫痪。呜乎哀哉,命运弄人啊,这下子是可以长相厮守了,可是一个废人,还能有意思么?用Jan的台词来说,甚至连行夫妻之礼都不行了,而Bess还那么年轻,刚过门就成了活寡妇,sigh。

Jan为Bess着想,跟她说去找个好点的男人吧,做情人,然后把ml的感受告诉她,那样他会继续活着下去,就如同他在和她ml一样。同时她还不能跟他离婚,因为当地的宗教不允许这种离经叛道的事情发生,他们是在教堂里结的婚,该婚礼是得到Father的公证和祝福的。当然这个出发点,也是为Bess着想。然而Bess已经为爱昏了头,竟然就去找他丈夫的主治大夫要献身。幸亏主治大夫是个医德和rp都比较高的帅小伙子,否则就要发生不可原谅的错误。

然而,Jan的病情没有好转,Bess以为,这是自己没有按照自己丈夫的话去做而导致的后果,因此在Father前再度请示,表达了自己行动的决心和意愿,终于走上街头,打扮得跟青楼女子一般寻找陌生的男子来凌辱自己。这事,在那种宗教势力so强的社会氛围中,必然是一件道德沦丧rp变负的异端。是以当她在次踏入教堂的时候,被牧师驱逐,并且有家难归,她老妈都拒之门外了。可以说差不多整个社会都抛弃了她。当她寻找心中的Father时,也得不到回音,于是整个世界就如同疯了一般。

主治医生还在不断的给Jan做手术,但是Jan宁愿早点死去也不想再拖累Bess,因此在一个逮捕申请上签字,好让他们把Bess抓到精神医院去治疗。这个是主治医生的建议,因为他也很爱着Bess,希望这样能挽救Bess,脱离精神世界的苦海以免被love逼得失常。警察叔叔将Bess强行拖走了,但是Bess却溜了出来,她决心拯救到底,再次登上水手的船去献身(上次没献成,自己恐慌的逃了出来)。这次真的献身成功了,水手凌辱了她并且报了上次的仇,割破了她身上哪里导致大量失血,主治医生gg都就不回来……终于女主人公看着自己心爱的丈夫,悲伤离去。

事情没完,Jan在祈祷之下,竟然奇迹般的,能下床了,但是却面对着爱妻的葬礼。当地教会同意埋葬Bess,但是不能举行葬礼,只能诅咒她下地狱。如此为爱献身的精神,对Father言必听之的典范,怎么能下地狱?impossible,因此刚出院的Jan偷偷的将Bess的dead body从棺材里偷出来,让他的工友带到工地葬掉,从而躲过一场下地狱之灾。不可思议的,神圣的钟声在工地响起……

嗯,说实在的,这次看片的感受,唯一就是想吐,很压抑的感觉,特别是Bess那种笃信Father的行为,片中她姐姐也骂她很Stupid,都为人妻子了还迷信这种神的Power。在主治医生gg看来就是没长大的孩子般,虽然着急却说服不了,只能苦笑。女主角功力颇好,依偎在Jan怀中就犹如一个十多岁的少女,清纯可爱;为爱而牺牲时,却如同一个老妇人般,痛苦的表情,有点精神病态的眼睛,尤其传神。最受不了的是她在跟Father祷告的时候,自言自语,一会儿以Father的身份说台词,一会儿以自己少女般的口吻傻问,一个人在少女和女巫的表情中切换,如果没有分裂也是该进医院观察的。人物的表演很好,灯光效果背景音乐等也恰如其分的烘托主题,确实让偶都睡不着,尽管缺眠。

最后,提一下片中的每一个Chapter开始时候的插曲,个人认为比较悦耳,可惜不知其出处,打算搜一下来欣赏,如有知道的,还烦请知会一声,多谢先!

 6 ) 如果你知道我有多爱你

Bessie & Jan,教堂里昏暗的灯光,男人们的黑衣,迟到的新郎,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这将是一场不被祝福的奇情。

疯狂降临在爱情里,生命都变得苍白。除了在一起的欢愉,所有的现实都被忘记了。寒冷的苏格兰北方,纯得如婴儿般的姑娘,来自海上油田的异教徒——高大的金发男人。

摄影机的视角是摇晃的、好奇的,仿佛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在观察这个世界。

“If you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 you might get upset.”人们都说Bessie很脆弱,她需要时时被人呵护在掌心。当婚姻缔结以后,Jan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生命的全部。他知道。可他不知道她会为他牺牲一切,哪怕是生命也无所谓。只有上帝,祂在注视着我们,怜悯我们为爱所犯的罪。

 7 ) 爱情中不能承受之痛

“我想进一步发出誓言,我将作为一个导演而克制住个人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把拍电影当做去创作一部"作品"(work),因为我认为瞬间的比整体性更重要.我的最高追求是力求把真实从我的人物和场景中迸发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不惜放弃任何品味和美学考虑来达到这一点.我仅以此作为我的纯洁的誓言”
以上来自道格玛95导演宣言。
作为道格玛的代表,拉斯冯里尔的良心三部曲我看的顺序有点颠倒,依次是《黑暗中的舞者》《破浪》《白痴》,除了《白》其它都久久让我的心不能平静,当然《白》带来的不是恐惧和无奈的哀叹,更多的是愤怒。三部曲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既是《黑暗》中的母亲,又是《破浪》中的妻子,也是《白痴》假疯真痴的被家庭遗弃的主妇。
这个可怜的女人,善良而脆弱,敏感而神经质,柔弱而锋利,决绝而勇敢,悲哀的是在三个故事中都被男人所出卖。拉斯冯里尔本身作为一名男性导演用其独到的眼光撕开了一个又一个现实生活中被掩盖的伤口。这些伤口存在于宗教与生命、爱情与性,家庭与伦理道德之间,更直接浓缩成了男性的私欲和贪念。
镜头之下的女人并没有很高的地位和收入,却有着惊人丰富的对于自我的认识。
《破浪》之外,想到的是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爱情似乎只会加速死亡,仿佛只有借助非常态下的爱情,才能够自由表达出对爱的渴望,爱有很多种,恨也有很多种,爱情也是离不开性的,但是打着爱情的旗号,以性为目的的事件却不断发生,男性的尊严即使在婚姻当中也必须表现为支配妻子的性吗?《破浪》中的丈夫,最终恢复了健康却毁灭了自己对爱情虔诚忠贞的妻子。
拉斯冯里尔的每一部作品都严格按照道格玛宣言,这样朴素的现实主义作品犹如一个平静的午后突然来的狂风暴雨,让人的情感理智瞬间崩溃又归于平静。
以下附《Dogma 95宣言》(即《纯洁誓言》,The Vow of Chastity)全文如下:
    影片须在实景现场拍摄,不可搭景或使用道具;
 
    不可制作脱离画面的音响,不可制作脱离音响的画面(除非存在于现场的有声源音乐,否则禁止使用音乐);
 
    须手持摄影机拍摄,影片的故事不必在摄影机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但影片的拍摄须在故事的发生地点进行(任何移动或固定镜头只允许在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使用脚架);
    影片须是彩色的,不接受特别的照明(如果现场灯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这场戏就必须删除,最多只能使用摄影机附件的单一灯光);
    禁止进行光学加工或使用滤镜;
    影片不可包含表面行为(如谋杀、武器等元素的禁用);
 
    禁止背离当时和现场(也即影片必须发生在当时当地);
 
    不接受类型电影;
    影片规格须为学院标准35毫米格式(注:Academy 35毫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35毫米影片技术规格);
    导演之名不可出现在职员表中

第一部获得道格玛资格认定的影片是《那一个晚上》(托马斯•温特伯格,1998年),因为影片是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后再放大为35毫米胶片的,所以在影院放映的时候会显现出明显的粗颗粒,该影片获得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二部是《白痴》(拉斯•冯•特里尔,1998年),第三部是《敏郎悲歌》(索伦•克拉格•雅格布森,1999年)。至2000年,已经有15部左右的影片获得了道格玛影片证书,这些影片的导演除道格玛95小组的成员之外,还有法国、美国、意大利、瑞典、瑞士、阿根廷、韩国的导演。

 8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一个非常容易制造感动的年代——并不是说没有值得感动的故事,而是呈现在你我面前太多的感动,让人觉得刻意、拙劣和低级。有些电影或是电视,总是从画面里散发出铜臭的气味,总是会漏出商业的马脚。也许这样的东西也能挣取眼泪,可却很难进入你的灵魂。没有触痛灵魂的感动,既廉价,又可耻。

只有像破浪这样的影片,把一个人用生命去守护的价值一点点撕碎给你看,即便是天国的钟声响起,给影片的结尾一丝暖意和安慰,也难以释怀久久的痛楚。当医生不能理解贝丝,嘲讽的问她:你有什么才能时;贝丝天真的说,我会相信(i can belive)。贝丝的疯狂扰乱了教会的规范,他们以神的名义遗弃了她。而贝丝却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能爱一句话,你们怎么能爱一句话。为了给丈夫生存的意志,这个女人从怀疑到信仰,从信仰到死亡,被社会遗弃她,并没有被神所遗弃。中国历史传统里没有基督教文明,很难真正理解诸如祈祷、天国的力量,可我是愿意相信,丈夫是被妻子救活的。

鲁迅曾经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破浪而出,就是这样一部把爱情撕破了给你看的电影。在这之前,我只看过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这也是六七年以前的事情了。模糊的记忆被破浪唤醒,我想拉斯.冯.提尔涉及的是更为普遍的主题——爱,不同的是,黑暗中的舞者讲述的是母爱,破浪讲的是情爱。如果直觉是正确的,那么我更愿意说这也是一部把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爱——撕破了给你看的电影。

 短评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6分钟前
  • 不是方先生
  • 还行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1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18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23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27分钟前
  • 蘭女
  • 还行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28分钟前
  • Hephaestus
  • 还行

昏黄的现实与灿烂的梦,冯·提尔一如既往地将他对男性女性的见解投射到银幕中,荒芜刮风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缚的小镇,看似蠢笨的女孩看着路边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爱,而这座小镇则开始显现其恶毒的面目,在阴暗扭曲矛盾的山穷水尽后,我们在最后开始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因爱之名”的故事。

32分钟前
  • TWY
  • 推荐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35分钟前
  • hitchhiker
  • 还行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39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 必得已死来句读。 实在不喜欢这片,女主的太过依赖自私 让事情都走了样 爱情不应该是这么揪心的

44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还行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46分钟前
  • X
  • 力荐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4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51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52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5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5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1小时前
  • raisonneur
  • 还行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1小时前
  • 安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