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距离
心理惊悚类型的电影现代看来并不是很少见的题材,但是在制造悬疑气氛和情节突变上,现代还是有很多此类型的电影缺少一个高明的剧本,以及一个技巧出众的导演。从制造悬念的意义上来说,【收藏家】其实远没有比早它几年诞生的【偷窥狂】和【惊魂记】表现得更加出众。在剧情设定上,【收藏家】比另外两者甚至弱化了很多,但是从主题上来看,【收藏家】所要探讨的和另外两者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即是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部心理分析类型的电影。
电影开头点出男主人公弗莱迪是一个爱好蝴蝶标本的收藏家,管风琴配乐让人联想起巴赫的古典乐,刚刚留下一丝神圣感和身心净化感,画面就转为他在偏僻郊区买的一幢洋房。这时主人公才有了台词,用近乎是心满意足的语气,开始讲述他跟踪并绑架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米兰达的事迹。
表面看来会让人误会是一个“禁室培欲”类型的故事,但是弗莱迪并不打算冒犯他的客人,大多数时候他好像只是个送饭的。在他眼里,米兰达是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天使,走到哪里都讨人喜欢,一举一动皆为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留恋和着迷,表示不会逾矩,对于绑架一事的解释,他的目的单纯只是为了给米兰达那样遥远却美好的女孩制造一个了解他喜欢他的机会。
这样的解释,已经说明了所有问题,可是米兰达的态度却表明这样也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从她被绑来到最后病逝,她都没有放弃过要逃离的想法。而了解弗莱迪,可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最困难的事,同样也是对于观众来讲最困难的事,是理解弗莱迪。
影片当中有这样两个片段。第一个是弗莱迪带米兰达到他的收藏室去看他收藏的蝴蝶,他拥有最全面最稀有的收藏品。蝴蝶标本都是从捕捉活物变成死物这一过程来实现。两个人都从中看到了美,不同的是,弗莱迪将蝴蝶做成标本是静止的、丧失生机活力的美,米兰达却指责他很残忍,为了要时时看到美杀死了这么多的蝴蝶。就像她企图放走的蝴蝶被弗莱迪制止了一样,她几次三番想要逃脱也都没有成功。这是一次二者价值观不同的一次正面交锋。另一个片段是关于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米兰达非常喜欢这本书,然而弗莱迪直言他无法理解书里主人公上最好的学校,有很棒的父母,什么问题也没有为何行为举止那样叛逆,这是很违背常规的。他询问米兰达喜欢这本书里主人公的什么地方,米兰达说欣赏主人公是真实的人,像现实生活里的每一个人。这是很奇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这本书原著的主人公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屡屡碰壁,对自我价值感到困惑不解的人。实际上,这个人无法融入他所到之处的情感对弗莱迪而言应该是不难理解的,或者说似曾相识的。反而是米兰达这样一个走到哪都讨人喜欢的姑娘好像很有共鸣。这又是一次价值观的冲击。接着弗莱迪干脆抨击毕加索,借此抒发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他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在米兰达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常驻客,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里又一次企图使这次绑架“合理化”。从这个片段分析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他们之间的距离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性格截然不同,几次沟通都是以争辩和怨气结束,可以看出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另一点,是来自于弗莱迪本人的心理问题,当然,电影本身也是心理惊悚题材,男主人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极度自卑和极端占有欲导致的心理扭曲,最终果然发生了悲剧。
本片由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威廉惠勒是一个集大成者的大家,拍片类型涉猎广泛,多种题材都能很好得驾驭。【收藏家】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异色。虽然电影的镜头语言受限,没能很好还原小说的深度,但在惊悚氛围营造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女主角一直紧张惶恐的眼神,还有难以置信的表情,和男主诡异冷静的神色,再加上管风琴配乐的神秘感,逐步建立起一层令人心慌的恐惧窒息。高潮部分米兰达在雨中打伤弗莱迪做最后一次绝望的努力,被头破血流的弗莱迪强行按倒在雨地中拖行,更是叫人触目惊心。雨声,尖叫声,哭喊声,此时没有加上任何配乐,冷的人毛骨悚然,脑子里一根弦紧绷,被镜头拉扯弹拨,随时可能断裂崩坏。这一幕的处理非常刺激。二人为本片贡献的表演双双获得了当年的戛纳影帝和影后。
电影涉及到心理范围,借由心理问题延展放大的是一个现实问题,社会分层,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命题。不被某个世界所接纳的困顿,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无力的体会,惠勒很好得抓住了这个感觉,选角方面很是制造了悬念,男主这样一个英俊、有礼、敏感、害羞的人,好几次几乎就要同情他,就马上被他扭曲的意识击退。在这部电影里,心理探索只是表象,没有触及深层,但是,同样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很不错的心理惊悚类电影。
2 ) 隨時成為標本
"全世界的人是在尋找著你, 但沒有人會尋找我" 這是一個孤獨者的獨白.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別人看不穿" ...................道理........也就如此.
人有時會因自己過于偏離道德的想法而興奮甚至到窒息邊緣, 這種臨死的感覺反而讓人更來勁. 當你想追求某人或某物時, 你總會先乖乖地天真地做好一切的計劃, 并且打算按部就班, 但到真正踏出第一步時, "不擇手段"的想法就會躍現, 不管你是否真的會行動, 但這種想法是的確會由生.
我們都愛讓傷痕累累的自己或滿腔熱情的自己先在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發泄出來, 甚至會產生一種幻覺, 覺得所渴望的東西就在眼前, 接著就會開始慢慢幻想著擁有的感覺. 當一切落空時, 心就如被刀割, 手中的刀就算刺入肉體也不為所動, 鮮血的涌現或許會讓自己的幻覺顯得更凄美, 因為, 我們已不知不覺飛入上帝所安排好的玻璃罐.
3 ) 这只是一场梦
直译为《收藏家》,更多地中文译为《蝴蝶春梦》。这部片可以说是《精神病患者》和《沉默的羔羊》的结合体。片中的男主人公喜欢收藏蝴蝶来制作标本,绑了心爱的姑娘囚禁在地窖希望能通过相互接触久了产生爱。可惜自卑心理极强的男主对女主所做的一切这根本就不是爱,米兰达也只不过是男主的众多标本中的一只漂亮的蝴蝶罢了。有句话说得好:“美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米兰达最后死得好冤。
整片气氛营造得很好,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惊悚不足,柔情有余,但是男女主角的表演精彩之极,不愧捧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男女主角大奖。
4 ) 这是一部发人共情引人犯罪的电影
导演惠勒用极克制的手法展现了自己描绘阴暗的才华,他造就了一篇触目心惊的人性寓言。
历史上有数名连续杀人犯与绑架犯声称《蝴蝶春梦》和它的原著小说《收藏家》是其犯罪灵感的来源。连续杀手莱纳德雷克和吴志达最爱这部电影,1985年,他们就像影片中的弗雷迪一样建了一个地牢,专门用来囚禁女性,最终强暴并杀害了至少25人,有些受害者的被害过程还被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不止是罪犯,就是正常人也经常会有这种类似的情感,很想要但却得不到,只能通过暴力手段把她占为己有,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想想而已,真要这样做还需要很大的决心和特别的条件。影片中的弗雷迪真实的可怕,把那种强烈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克制而又热烈,深爱而又痛恨,到最后,发现自己需要的仅仅是被尊重被爱戴而不是女孩的美貌或是陪伴。
5 ) 对变态者的轻信和仁慈就是将自己致于万劫不复
如果这部影片放到现在,一定是以女主逃出升天为结局的。
女主一开始对绑架者的轻信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有机会时,心慈手软又是注定结局的必然。
事实告诉所有人,和一个变态人格,不用正常方式待人的人,千万不要用常人思维去以为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还有机会,和他们谈条件,谈可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会有任何结果……
这样的犯罪片只能留在过去了……
6 ) “你到底是要杀我,还是要奸我?”
《蝴蝶春梦》( The Collector)的故事是这样的:
#是的,开始剧透了,方不方?#
男主中了彩票,买了一栋地处偏僻还带地下室的房子。有了这么好的硬件,当然得绑架个妹子关地下室玩玩。男主果然也就这么干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这么干的,章子怡饰演的那个角色忍辱偷生当了几年性奴。美国前两年也有个片子是这么干的(原谅我一时没想起片名),女主还在禁室里生了个娃,娃还长到五六岁,还逃了出去把妈妈给救了。
不过,《蝴蝶春梦》不打算玩“禁室培欲”这一套。女主在地下室苏醒过来后就问男主:“莫非你是要搞我?”男主马上“呸呸呸”,表示这么说你就俗了,哥们很尊重你,绝对不会干出这种人所不齿的事。
这就是《蝴蝶春梦》里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男主绑架了女主,关在地下室,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却绝对对她没有非分之想。奸也不奸,杀也不杀。
干嘛呢?
男主坦白,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女主了解他。因为他从小就爱慕她,但是她却从来不可能注意到他。
哇,听上去不错呢。有点金基德的感觉了呢。
威廉·惠勒当然不可能是金基德。
男主强调了无数次“我非常尊重你”,女主为了活跃气氛,提议你讲个黄段子好不好,男主露出了难以置信以及臣妾万万做不到的表情。女主说,你要是不讲,我就讲。
男主要的不是女主的肉体,他要的是女主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对他的爱。
然而怎么可能,强迫怎么可能产生爱,暴力怎么可能产生爱,强权怎么可能产生爱。
女主好几次试图蒙混过关了,都被男主发现了。男主就像《喜剧之王》里的嫖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寻求真爱,轻易不会上当。有一次女主还试图勾引男主,男主差点就心神大乱,可还是把持住了,并对女主的这种低级的行为表示谴责。
你得真心爱我才行呀。打炮多简单啊,谁稀罕呢。
有一些人觉得,《蝴蝶春梦》讲的是人的孤独,人和人无法沟通,等等。
我觉得,要是这样看电影,真的不如不看。
关孤独何事,关从小自卑何事,关无法沟通何事。
男主这种人,就是会干出这种事。他不孤独,不自卑,能有效沟通,一样会干出这种事。这种人,就是“没有正常人的情感”。
威廉·惠勒这种狠角色,才不CARE“人的孤独”、“人和人无法沟通”这种破事,在他看来,这都不是事。这是你们这种豆瓣文青才会CARE的。
在我看来,《蝴蝶春梦》的好,是拍出了那种“没有正常人的情感”,这当然会发生在一个变态的身上,而在1965年那个年份,它更会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主义身上。
你必须要爱一个国,爱一个党,爱一个思想,而且得是全身心投入的那种爱,有一分私心都不行。哪怕你想用你的肉体换来平安,也绝无可能,谁稀罕你的臭肉体,我们要的是整个的灵魂。
看《蝴蝶春梦》,就能完完全全的看到这种恐怖。
1947年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在美国文化艺术界进行清洗,把威廉·惠勒列入了黑名单。看了《蝴蝶春梦》,你就会知道,“非美活动委员会”有多么愚蠢。
7 ) 花瓶和杨伟
女主漂亮,全片没有大尺度镜头,不过身材和颜值可舔。演员本人有170!
1960年代老片,女主打扮却明亮可人,鹅黄卫衣、短裙短大衣,青春与都市气质诱人。
男主其实高富帅,演员183,颜值也很高。不过角色就是定位杨伟,这个人设引起变态密室囚禁戏码。
总起上看,就是花瓶和杨伟的对台戏,就看女主美色吧。
"Dead means gone forever,forever".他喜欢鲜活的她,怕是也喜爱死去成为又一个标本的她。猎人收藏猎物,猎物也终于依附于猎手,但当猎物失去最初的光泽显出矫饰的原样,猎人便不再需要对猎物尊重。惊悚氛围不是着重点,两人一屋所表现的戏剧张力,与囚禁片言外的寓意更引人入胜
威廉惠勒真是全才
伟大的寓言。所有使用暴力的侵占者,本质上都是软弱可怜的,占有不等于得到,驱壳不会让人满足。唯有爱,才能真正让人从身到心的属于你。而这很难,比暴力要难的太多,唯有强者才能用爱去征服,而弱者只懂得强占。
唯一一部获得戛纳影帝影后的影片
争论麦田守望者和毕加索那段很赞 蝴蝶标本屋子中最后一个镜头里标本如纸抖动 占有美的爱欲变了质 "My only mistake was aiming too high... I ought to have got someone who would respect me more. Someone ordinary. "
一學藝術史的社交蝴蝶碰上個搞行為藝術的孤獨症 但這個頭腦簡單保護動物協會的小清新藝術生設定不太對 照這邏輯小姐姐不該覺得小哥哥的反浪漫行為藝術性又感迷人麼 一段羞澀無辜卻紳士到位的表白加上特伦斯這張孩子氣固執清秀的石膏像臉 小姐姐你這第一反應不符合審美呀 跟小護士跑串場了嗎
寺山:“搜集”等于“独占”,亦即是一种性压抑的补偿。为什么电影里的变态都长得这么好看,卑鄙哦。
精彩!男女主演和导演对镜头的掌控都非常出彩,最喜欢邻居大叔过来找男主时浴室水流下楼梯的画面,运镜太棒。最后一分钟男主自述大反转,片子里从来就没有爱,观众们都被骗了。
被囚禁的蝴蝶已丢失了自由的灵魂,只剩下空虚美丽的外表。病态之人的疯狂是没有理由的。密闭空间下的戏剧张力总能令人惊叹,男女主角的完美演绎精彩至极~
人際間最大的悲哀-無法溝通
4.5 观看过程中心一直悬着,弗莱迪要的只是服从,他并不懂爱。Terence Stamp把这个敏感,害羞,绅士的绑架者演得太可爱了,我都对他产生了同情甚至好感,可惜最后我才发现他是个变态。
对愤怒的克制,对欲望的克制。也许男主角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爱,而是一种尊重。所以他会如此尊重地对待一个被囚禁的人。(敲门、拉椅子……)戛纳十分少见地把最佳男女演员奖颁给了同一部电影。威廉·惠勒,演员的伯乐。
若由品特来改编这个剧本,相信会对味得多。君不见福尔斯那本装模作样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经品特一改,也生出了别样滋味。这个剧本,在对权力和性别议题的开发上,还远远不够。有一笔点出了狱卒男与囚徒女之间的阶级差别造成的文化口味落差,那非常有趣,可惜也是浅尝辄止。不过特伦斯斯坦普仍是那么动人
扭曲阴暗的变态男应该统统死光灭绝物种!
Terence Stamp这么帅,他来演这样的畸人合理吗?从票房角度考虑,是合理的,而且帅哥总需要变态的角色来证明演技。 关键是,这样一个自闭型的变态角色居然被演活了!从受害者角度看,唯一的经验是:遇到野狼,只能勇敢地与它对视,选择骄傲地死去。除非你能说狼话。
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男主要做这么蠢的事情呢,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注定失败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女主并没有真的反抗(可能是因为“有教养”的关系),搁现在的早就心生千计逃出生天了。惠勒的技法不差,可能想模仿希胖的《惊魂记》,麦高芬等等的悬疑的铺陈,放在60年代的美国电影坐标也是古典式精品的存在。但到后半程渐渐和自己预想中的剧情走向重合,作为优秀悬念电影的累加惊喜感逐渐被消解,而且略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以为自己在看一则变态爱情故事,到最后成了“神经病养成记”,但人物弧线又几近为零,几个角色仿佛是僵死的,像让我们看二人的关系情绪笔墨却多在悬念上。还算有几句精彩的台词,悲剧的结尾略有一点寓言的意思。
蝴蝶标本这个在西方用的很多,比如福尔摩斯里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男性利用对女性的束缚作案,但是这种属于极端案例,并不是所有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性都通过把妻子绑在椅子上或家暴的形式来逼迫妻子做她不愿意做的事。还有一部英国电影是描述一个蝴蝶标本极端爱好者,在一次中了彩票后,隐姓埋名,买下了一个古堡,从此开始猎艳女性,将美丽的女性采集蝴蝶标本式的收集,但他最终也并无心真的要害她们,他只是因为一直被人看不起且内心孤独造成心理扭曲。我对囚禁属性本质不怎么反感,也是爱欲表达之一种,文学或影视作品本来就是强调欲望本体的。掌上明珠,爱到痴狂本身都是爱欲表达必然是转化为占有欲的,当然,这和旧社会把女性占有纯粹当生育工具或劳动力圈养不同。现实当中,必然是要让自己开脱想开,但文学或影视就不需要这种束缚。——k君
一个痴汉囚禁美女的密室故事。疯子比狂人还要克制一些,囚徒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更理智一些,且说一句给所有单相思的人,不爱你的人即使你捆着她绑着她她也不会属于你。看到最后才明白,男主搜集的的不是美丽,而是死寂的灵魂;他需要的不是爱,而是被尊重的享
地位对等时尚不得,何况如此境况。我觉得我的爱会同男主,占有,巅狂,孤独。某个层面来讲,他不过只是放大了某一部分人的情绪。片子整体来看比较平稳,喜欢。
永远是男孩 每一贞都忧伤 真挚 孤单的男孩的姿态 拘谨 胆小 规规矩矩 心事重重 用礼貌教养掩饰自卑懦弱 单纯地喜爱 不为情欲占有 渴望理解 尊重是底线 喜怒不定 情绪化 于孩童与暴君间转换 远离集体 沉浸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