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2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3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4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5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6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3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4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5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6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7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8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19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影片讲的是,忠厚本分的年轻人皮特是个泥瓦匠,他十分孝顺父母,还亲自为他们造了一所房子。然而父母对他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之后,他遇上了心爱的女人艾瑞卡。他们一起搬到了慕尼黑,然而,生活的重压,金钱上的困窘却让皮特这个年轻人渐渐改变,最终沦为了阶下囚,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妻子爱他……
  该片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莱纳尔·沃纳尔·法斯宾德的最佳电影代表作。

长篇影评

1 ) 他那么热爱生活,生活爱他吗?

相比法斯宾德其电影,本片前十几分钟略枯燥,因为他讲故事的效率都非常高,但很快明白其用意——看似平淡对普通人没有恶意的生活,是如何将普通人一步步逼入绝境。婚后,片中多次重复男主的朴素期望:我想你开心,我想别人有的你也有。不顾身体健康,着了魔似的加班,还是无法添补金钱的空缺,公司放假不敢休息,怕被裁,最后还是被裁。

被裁后,人站在地铁面前,一班又一班停了又走,明明可以上去,恍惚中愣了很久,才回过神来,生活还要继续。法斯宾德电影很少用这种信息量不大的静止镜头去表达人物情绪变化,而这一用,妙笔生花。

父亲婚礼上只给了他五张,婚后小孩出生,老婆不能工作,向父亲借六张,对方迅速又冰冷地挂了电话,最后窘迫得回老家,还是说不出口。有个细节,片中一开始插入0.5秒他举起电话砸什么,我以为是片源问题,后来,这个动作重复了三次,并且一次比一次完整,我才明白一开始0.5秒的片段,是表达人脑海一闪而过的可怕念头,随着生活的紧逼,情绪的积累,慢慢占据人大脑的过程,这个太厉害了!如此完整熟练,合乎主角情绪,切合电影主题的用法,就这么轻而用了,要知道,很多电影但靠这个手法就能拍一整部电影,并且会在结尾来个悬念大作文章。但法斯宾德没有,电影一半多点就给了结尾,对于电影本身又自信又负责(很多导演水平止步不前,就是过于自信到自负,忘了对电影内容负责,盲目自恋)。

运镜,减少了大量正反打的聊天镜头,让画面不枯燥不呆板,特别是镜子或类镜子的运用,比如精美画框玻璃倒映三个人,暗示他们的不和谐,两人婚前准备做爱,利用镜子把两个人本应该面对面的人分开……还有很多,有时间细聊。

他在泥泞的路上向姑娘求婚,与其说路泥泞,不如说生活坎坷;工头对他的压榨;钱能生钱的资本家玩玩游戏(片中是犹太人玩老虎机付了酒钱)就能愉快生活;采访人利用他的故事赚钱,最后何不食肉糜地问了句:你活着开心吗?仿佛问了一个不属于他世界的问题。

不知何时为生活不停奔波,不顾一切,拼命追逐,只在追逐的过程嗅到过开心的气味,却从未含进嘴里,以至于突然有一天被问起这个问题,才觉开心这个词是如此陌生。他苦笑着,无奈地,仿佛放弃了抵抗,无力地用手背拍拍了那个要记录生活变化的录音机(细节如此之多)。

他那么热爱生活,生活爱他吗?

极其细腻的情绪与故事,循序渐进而微妙的变化,醇熟、自信、创新的技术,让这部电影的后劲如晚霞中的潮水一遍又一遍向我涌来。(有时间拉片)

而这一切,是建立在,这是一部预算很低的电影。

2 ) 给你买钻戒房子的好男人,背后承受的竟是这些?!

前段时间日本NHK拍摄的一个纪录片,将中国底层的年轻男性群体彻底暴露在镜头面前,很多人看到这个纪录片都思绪万千,青年男性的生存问题再一次被集体围观,但是这个问题却又不是这个时代的特产,在四十多年前的德国社会中,青年男性的生存同样举步维艰。

1976年上映的《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是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第25部长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叫做彼得,他学泥瓦工出身,但是父母并不贫困,当他习得一身手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给父母造一座房子。

街坊邻里都在夸赞这个孝顺的小伙子,连他的女朋友艾瑞卡都是因为他的孝顺才和他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他被称为:

虽然别的父母有更好的房子,但是他们没有像你这样孝顺的儿子。

但是彼得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孝顺就对他万般慈爱,而是表现的稀松平常,甚至有时感到厌恶。

而在房子完工仅仅两个星期之后,彼得的父母貌似就忘记了这个房子是他们的儿子建造的。

这也让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告了“索爱失败”,彼得希望用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舒适开心,无非是为了能得到他们的慈爱关怀。

法斯宾德运用了一种大闪回的叙述策略,如同《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调解会上不断叙述脸书的历程一般,《我只希望你们爱我》其实也是彼得在采访者面前一直回忆自己的琐碎往事。

将自己为父母造房子,但最终并未收到爱的反馈作为第一件事,无疑奠定了悲剧的开始。

因为小伙子彼得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冷漠,在他小时候,为了让母亲开心,他摘了邻居家花园里的花送给母亲,尽管这个行为有点违反公德,然而彼得母亲却不顾儿子善意的目的,在酒吧里异常严厉地体罚他。

而这些零星的事件也奠定了《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的主题,彼得始终在追寻他人之爱的路上,但是却满身伤痕地狼狈收场。

为了逃离父母的冷漠,他独自来到了大城市慕尼黑,在一处建筑工地上班。为了让妻子过上好日子,他开始疯狂地打工赚钱,并用手边的存款购买了整套的家居用品。

在享受大城市现代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成为奴隶。

作为影片的主体部分,彼得和妻子的相处模式其实和父母并无二致,在他的眼里,妻子和父母一样都是他至亲之人,所以他同样不计回报地付出。

某种程度上来说,彼得夹杂着两种无可救药的病态,一个是因为自小养成的模式:

付出而没回报;一个是社会压迫他的重担:只能无休止地工作,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

他在慕尼黑的整个生活便是如甜蜜的炼狱,一边观望彼岸的美好,一边做身负巨石的西西弗斯。

为了让艾瑞卡“幸福快乐”,他每次回家都要给妻子带着大束鲜花;为她购买昂贵的风衣;甚至在没钱还款的情况下,还要给妻子买项链、缝纫机。

与其说他不计成本地让老婆快乐,还不如说他透支了所有爱的资本和额度。

艾瑞卡可以像《蜗居》中的海萍,但彼得永远也不会成为苏淳。

而当妻子鼓动他向有钱的父母借钱还贷时,他却犹犹豫豫,始终不敢开口,他只知道独自承担这一切,即使受苦受累,也要打碎牙齿吞下去,他像是一个没有脸面寻求父母爱意的孩子。

比如,他有次通过电话向父亲借了笔小钱,但父亲的回应却生硬而冷漠,没有任何问候,仿佛是一种侮辱,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彼得自此再也不愿向父母开口。

然而大城市的生活,每分钟都需要金钱来维持。而彼得却又因为在工地迟迟上不了工、拿不到休假费,最后萌发了抢劫酒吧老板的念头。

当他最终决定抢劫时,却意外看到老板对他的儿子不胜其烦,一边赶着儿子,一边骂他啃老,而当老板关上门的那一刻,彼得终于发狂似的用电话猛砸他的后脖,导致老板意外死去。

但是这个可信的画面在影片前半段却有另一个呈现:彼得用电话砸死了父亲,随后向他的母亲倒地哭泣。

这样一个心理镜头其实已经将彼得的内心抚摸的异常透明,彼得之所以砸死老板,是因为老板辱骂儿子的言辞让彼得感觉就是他的父亲在辱骂自己,所以他才会抑制不了冲动,砸死的虽然是酒吧老板,但是在彼得的意识中就是父亲。

为什么看到别的父亲骂儿子啃老,彼得会如此激动呢?

要知道他不仅不是一个啃老族,甚至还为父母造了一座房子。但是这个可怜的男人已经走向了极端,他认为自己不该向亲人索取丝毫的物质回报。

然而实际上,他却无法不在心中动起那个心思,极端扭曲的心理只会让他走向极端,而当我们目睹这个悲剧场景时,却不会对彼得产生丝毫恨意。

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如同当下的中国,而那时候为了满足大量的工作岗位,很多外国工人都来到德国工作,低廉的工资和高强度的劳动,让外籍工人相比德国本土的青年男性更有优势。

无数的“彼得”们便处于这种时代的焦虑之中。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斯宾德的一种顾自哀怜,因为法斯宾德本人的童年便是如此,直到长大之后,他也没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母爱的施舍。

但是从另一层面来看,它也是一部有着尖锐冲突的社会问题片,悲剧的男主角只会付出和给予,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双方共同的快乐,而正因如此,男性只能被现代社会一层层剥皮,一点点吞噬,最后彻底湮灭在房贷、车贷、各种物质贷款中,永远不能翻身。

《蜗居》时代的中国年轻人还对未来抱着苦涩的希望;《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中的德国男人对未来抱着无法弥补的缺憾:亲人即地狱;而当下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态度是什么呢?

我想不到有关未来的任何事,只能看到拥堵不堪的“现在”:无休止的知识付费、喧闹的娱乐节目、从不回落的房价、整日对于年纪和婚恋的自嘲······

3 )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在法斯宾德的眼里,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压迫工具,双方都会用爱来压迫彼此,而在生活表现上,则主要是虐待与被虐待的关系。《爱比死更冷》里的三人关系,便是艾玛与法斯宾德及罗瑟在生活中关系的一种借用。

同样的,法斯宾德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付出的场面屡见不鲜,无论是《佩特拉的苦泪》中可怜的佩特拉,还是《狐及其友》中天真的福克斯,或是《十三个月亮之年》中为了爱人变性的依薇拉,及《莉莉·马莲》里为了爱人冒着危险偷取资料的薇琪,无一不是为了爱不惜付出一切的人物。

而所有那些所谓的爱的殉道者在无谓的感情投入之后都不得不成为了无所依托的孤魂野鬼,在他们中间有隐忍甚至向往被施暴、被压迫的艾菲.布里斯特;从战争的阵痛中挣扎着活下来却遭到丈夫和情夫的双重叛卖的玛丽亚.布劳恩;将纯真的爱情葬于战火,在纳粹的淫威下始而惶然失措,继则随波逐流的维莉;一边对着镜子暗暗诅咒着斜歪着身子倒在床上的男人,一边用直勾勾的眼光渴求着他们在她身上一次又一次粗暴发泄的娄西娜……

爱演变成一种经过美化的剥削形式、一种最恰当、最阴险、最有效的社会压迫手段,把历史的进程变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相互折磨、相互撕咬最终相互吞噬的过程,是“魔镜”打碎后一堆反射着尘世幻象的残片。

4 ) 消费主义的侵蚀

法斯宾德拍过一部《玛尔塔》,讲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了将会折磨和控制自己的男人。随着女子在爱情生活中发现这个事实,面对男人变本加厉的控制,她已无法逃离。

《玛尔塔》的叙事呈线性发展。在影片的后半基本是展示男人可怖手段的升级,缺乏人物关系上的变化,不禁令人感到乏味。总体来说,我惊讶法斯宾德把这部电影选为自己的十佳之一,我没有理解。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乍看上去也是一部讲渴求爱,但被折磨的影片——那也太无聊了!但我还是依着豆瓣简介上“可能是法斯宾德最好的作品”这一殊荣慕名观赏。

对于这部电影,我是惊喜的!我认为法斯宾德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把,被爱折磨这点当作主题(一种受害者叙事),而是更多着墨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富有层次。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法斯宾德在开头的正叙段落后插入了在电影结尾才发生的“皮得杀人”。仅仅一闪而过的画面承接皮得因为杀人进入监狱后,与心理治疗师谈话的未来场景。未来发生的皮得与心理治疗师的对话涉及皮得对自己父母、妻子的看法,在全片穿插。

法斯宾德在告诉观众,皮得(在电影结尾)是一个施害者。这与电影正叙开始时皮得面对父母低微的态度所表现的随和个性相悖。

法斯宾德还并列了“幼年皮得因为偷花被父母惩罚”的回忆片段和心理治疗师问及皮得幼年时光的未来片段:皮得给心理治疗师说自己小时候很乖,和父母生活没有不开心的时候,而这与观众看到的回忆片段并不符合。

在脱离正叙的未来,皮得不仅是施害者还是撒谎者。那么看上去随和的皮得是怎么在正叙中一步一步变成这样的呢?

正叙的第一个段落是皮得给冷漠的父母造房子。父母因为这个房子对皮得态度好转,让皮得感受到了罕见的温暖。因为皮得为父母造房子的事,城里的人交口称赞皮得是一个孝子。更重要的是这些称赞“影响”了皮得的爱慕对象艾瑞卡,“使得”艾瑞卡同意与皮得交往。

似乎是房子为皮得带来了他人的赞扬,带来了父母的友善态度,带来了艾瑞卡的爱。法斯宾德紧接着就用字幕卡戳破了这一短暂的幻觉——房子建好两周后,父母又变回以前的样子。

物品,大到一间房子对人带来的变化在法斯宾德看来似乎都是有限的,不持存的,不真的。

在往后的生活里,皮得愈发注重给艾瑞卡带来各式各样的物品——商品。仿佛皮得爱他人的方式就是消费主义式的让艾瑞卡拥有别人也有的东西。

但是艾瑞卡对皮得的爱很明显不是建基在皮得为自己买了多少东西,带来多少好处上的。虽然正叙里皮得和艾瑞卡已经结婚,法斯宾德再次运用闪回的方式插入了皮得和艾瑞卡第一次上床的片段。艾瑞卡从矜持的拒绝,到因为皮得的失望而同意发生关系。这之中完全没有物品的介入,足以说明艾瑞卡并不是一个因为物质条件爱上皮得的人。

但皮得却无法逃离物质的囚笼,他只能通过不断消费,消费并不必要的商品来维持自己的尊严。

德国社会糟糕的经济形势,劳工待遇令皮得无法以正常途径获得他设想中的生活,最后为了维持尊严,欠贷、偷钱。

物质带来的感动无法持续,意味着不断需要新的商品来维系这份爱——但这可以叫爱吗?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是法斯宾德又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他在家庭生活的情节剧中更进一步,表达了社会上消费主义对人带来的影响,值得一看!

5 ) 用力燃烧自己也只能得到灰烬

“写作者未必能塑造真实的他人,只能塑造真实的自己。”

这部带有法斯宾德自传色彩的电影,没有想象中的艰难晦涩,故事整体也不是那么复杂难辨,破碎凌乱的时间线描述的其实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其实可以把整个影片理解为男主角皮特在杀死小酒馆老板之后,面对单独审问,对自己简短一生重要事件的回顾。导演则把皮特脑海中的事件回顾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片名《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短短八个字写尽贯穿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心态。

皮特小时候送给母亲的第一束花,虽然是从邻居家偷过来的,最终是以父亲的冷漠回避和母亲的毒打为句点。正如他在面对连木制衣架都被打断的责罚也一声不吭,在缺爱的畸形童年环境下成长的皮特默默逐渐走上一条窄路。

搬进城市之后,为了让妻子开心,皮特逐渐变得偏执。即使是在妻子多次明确而坚定地拒绝之下,皮特依然透支性地消费,透支性地工作,利用贷款进行奢侈消费,最终留下一屁股烂账。故事情节就这样逐渐走向失控。皮特在一次又一次内心里隐秘的情感塌陷后,终于崩溃。在酒馆里砸死骂儿子啃老的酒馆老板。

在观影过程中,我几度控制不住自己试图冲进画面扇醒男主的冲动。因为他渴求他人之爱的姿态卑微得近乎乞求,却又可以轻易理解。皮特并不是啃老族,甚至是他一个人建好了父母的房子。但在建房子时,偶尔来到父母酒馆的皮特,听到的却是父亲炫耀式的对宾客说:“请他做房子的好处就是不用花钱。”母亲对他的回家也没有丝毫高兴的反应,只是冷淡地指责:“你指甲里的灰弄脏了房子。”皮特生长在缺爱冷淡的环境里,有因此格外需要他人的爱,比爱自己更深。但是,想要被爱还是应该先爱自己。

鲜花作为跑皮特表达爱意的方式在影片当中出现过许多遍。不管是与妈妈、妻子、或者是妻子的奶奶见面,他都会送上一束新鲜的花朵。从这一很小的行为中可以看出,皮特对取悦别人以获得他人的爱这件事有多么执着。但在影片后半部分,皮特已经疲于上班整日流浪时,他献给妻子的不再是花朵而是一束绿植,则直接用视觉展现了皮特内心的转变。影片里还有一个对比:皮特在探望妻子奶奶时,曾两次到楼下买东西,第一次是带着希望与信心刚搬到慕尼黑时,买的是蛋糕;第二次是影片后期的疲惫与沉重,皮特要买的就变成了啤酒。

在画面方面,本片许多画面不是距离极近就是隔得很远。记得皮特一个人坐在地铁的长椅上,画面明明是彩色但近乎到抑郁的黑白,惨白的阳光照射灰尘一点一点浮起,最后还是在下坠。

“你快乐吗?”

我以自我强迫的形式拼命给予爱,

还是得不到回应,

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6 ) 乞讨的爱情-----《只要你爱我》

主角peter是一个乡镇青年,虽然爸爸有钱,但是德国人是鄙视啃老的,所以他爸爸没有义务把钱都给他花。他爸爸和妈妈感情不和,在外面也有情妇,家庭表面和谐,实际是空架子摆设。
Peter的害羞、木讷,使得他很脆弱、敏感、幼稚。他好像一个孩子似的乞求别人对他的爱和关心。这一点和法斯宾德的幼年是一致的。所以说这部电影有很多法斯宾德自传的成分。特别是主角,从形象到气质上,都很像法斯宾德,他对女性有一种母性的依恋。
peter不断的用物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满足他太太的需要,做着蓝领的工作,却高攀白领的日子。他不断的买鲜花给他妈、他太太、他丈母娘去讨好,显得极其虚伪可笑,她太太明知道丈夫负担不起,却听之任之,怂恿peter向他阿爸借钱还债,表现的也相当粗鄙市侩。法斯宾德用现实主义的冷眼旁观视角,赤裸的解刨了一对农村夫妻来了大城市以后的心理活动轨迹,让人信服。
peter薪水微薄,期初他想通过加班弥补经济漏洞,但很快他发现根本不可能赚足够钱还债。索性连班也不上了。他欺骗妻子自己照常去上班,其实是迷惘的在街头游荡。终于他鬼使神差的买了一把枪,他的命运结局是什么呢?不用猜,当然是被钢筋水泥丛林吞没了。
法斯宾德的这部电视电影很平淡的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但艺术表现很有力。比如用桌子腿分割人物的画面,比如peter在地铁站的长镜头等等,都是精心调度的结果。值得欣赏。

短评

又等来两片法斯宾德。。。这一片是没想到的太太太棒啦!哇哦哦哦哦!每一场戏都像在对我说话。可以打败恐惧之恐惧排入我最爱的10部法斯宾德之一!这个男主角真是!我见犹怜啊。。完全是老法的正太版双影人。一部十全十美的电影,每一秒都那么正确!

7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终于看到这部片子了,期待了很久,果然没有叫人失望。成本低,但内容细腻,绵软而又刻骨铭心。这更像是法斯宾德的心灵自语,所以我一直以为我得了和他一样的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里全然不见法斯宾德的狂烈和粗暴。大量的推拉和移,稳而含蓄。

9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6星

10分钟前
  • 达立
  • 力荐

7.6;在法斯賓德看來,愛一旦產生,剝削機制會持續作用。這已和社會狀況、個人性格缺陷無關,我們只有看到一個被愛衝昏頭腦的人。開頭懸掛在男主角頭上的不停變換指向的若干手指已經定下了悲劇的基調

12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没什么比一颗黑洞般的心更可怜的了。在极力寻求爱的时候,它早已离你很远。如果有的话,应该就是刚好还在一个焦灼的消费社会。

15分钟前
  • 赛博大象
  • 还行

杰作。情节在时间轴中的游离重构了故事性,爱的无能迷糊了因果,唯一确定的悲剧性是循环本身,在隐秘的相似性中收获了悲哀的共鸣。法斯宾德对镜像构图和前景遮挡的偏爱近乎迷恋。

16分钟前
  • Heathcliff
  • 力荐

法氏的电影里,除却《十三个月亮》,最直抒胸臆地痛苦着的就是这部《我只希望你们爱我》了。作为德国战后情感史的编纂者,他的最大史学成就便是毫不留情地点明情感的资本化进程。男主角为何陷入自甘被人情感剥削的田地,这都与他身处的市民阶级牢笼有关。影片里多次出现的分期付款成为了这种情感买卖的最佳隐喻。最终男主角对替代父亲的谋杀故而水到渠成:他父亲作为金主,以施舍钱来取代实际的父爱,他是金钱关系中权力的最上层,故而最早坍塌。

1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法斯宾德的场景大部分设在室内,狭小的空间,人寸步难移,这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充斥压抑和沉闷,不开阔的视野里焦躁的绝望气质在延伸。这也意味着他的镜头调度很厉害,在小空间范围内的移动进退自如,又通过门,窗口,各种框框,演员在站位之间的高低相对,正面与背影的错身等等方法去形成镜头里的夹缝,以此在叙事时制造出一条棱角分明,曲折如闪电的硬朗小径,使其镜头特色自成一格,而这种场景设计又与人物情感和电影基调相辅相成,里面持续流淌着的单调就是法斯宾德想表达的的德国普通家庭近乎窒息的单调,取名《我只希望你们爱我》,真够直接,而这里面他有多坦诚就有多可怜,为了得到家庭之爱,他变得扭曲无能,枪杀他者之后,从嘴里叫出的也只有那个在影片里和他一样孤独的老人了。真是残酷啊,与现有生活决裂的可能性为零,一切无望,爱比死更冷。

2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终于让我找回了当初看《恐惧吞噬灵魂》的感觉。

22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他曾说,自己拍的这些,随时都可以扔掉,都是垃圾。也许对于他而言,电影创作,只是一种发泄的手段,一种表现的形式,他把自己想说的,藏在灵魂中的那些刺,一根根拔出,让你看,就是这些,他不安。本片拍了“一个可悲的失败者”

25分钟前
  • 初美
  • 推荐

男主终究不明白,爱其实可以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情感,而一个人感知爱的能力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生活的窘迫并不代表爱的丧失...

30分钟前
  • 伊菲吉妮娅
  • 推荐

原生态家庭关爱的缺失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影响太大了,自童年起,他就生活在渴求父母赞美的期待里,永远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永远给自己施压,永远不安永远怀疑;他已经丧失了爱的能力,只有能否让他人满意的衡量标准,可叹可悲;法斯宾德自身经历的投射。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年轻人皮特可以说是导演自己,法斯宾德的童年一直被笼罩在无爱和孤独的阴影下,所以会比别人都更渴望获得感情和关注。而他获得感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慷慨的赠予,这种慷慨甚至有些疯狂及不计后果。我只希望你们爱我。

36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劲儿贼大,猝不及防看得PTSD发作。法斯宾达拍缺爱的人和爱无能真是一绝。父母辈冷漠无爱使子女继续为爱开展互相及自我剥削,沟通永远失败,拥抱亦有膈膜。男主角始终瞪着亮晶晶的疯狂的眼,像个误入歧途的啮齿类动物。本来想不明白这部和《R先生为什么疯狂地杀人?》有些像为什么后者我看得很愉快但对这部感到恐惧,后来意识到是子女和父母这层关系触发了我强烈的心理阴影……恐怖片大师法斯宾达,好狠一人

38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男主像我,疯狂透支蚂蚁花呗,花钱一时爽,还款火葬场。

43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我的镜子。

44分钟前
  • 阿成
  • 力荐

在所有的人际情感关系中,「索爱承责方」无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关键问题是,当对爱的需求超越了个人存在的最低意义与人格底线,剩下的只有被弗洛伊德称为的「受虐者」的起源,将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自我的义务,并且随时等待着「人格定时炸弹」的爆炸,法斯宾德对此刻画与剖析入木三分。

4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不被爱的人是最不幸的。

52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镜头感迷人,法胖的几乎所有电影都是自我映射的小一部分,这是多么复杂又丰沛的一个人,让人同情让人爱

54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赞同法斯宾德的电影“不存在观众”,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切割,是旧日阴影无法褪去的伤情回眸。1.影片中的皮特一如法斯宾德的自我投射,原生家庭的冷漠、疏离即是造成内心扭曲的敏感根源,渴望感受爱、拥有爱,试图借由物质的一味付出及取悦维系感情,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最终不堪重压,像是购物的分期还贷般透支全部生命。2.倒叙穿插闪回丰满人格;《恐惧吞噬灵魂》《R先生杀人》的文本延承:畸观人设&婚后心病。3.家庭和谐表面的涌动暗流,最后杀害房东的举动亦有弑父的二重含义(结合场景/年龄/对白);火车停站,皮特居窗口之中,仅一个镜头实现迷惘/觉悟的心态转变(鲜花/绿植同指意);关于镜子:在多数场景中,镜子都作为皮特的眼睛观察外部事件、反映内在思绪。4.最后一个问题:“你快乐吗?”还是得不到回应。(8.5/10)

55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