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奥公爵(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迎娶了美丽的妻子秋丽安娜(劳拉·安托妮莉 Laura Antonelli 饰),虽然家有娇妻,但是天性好色的图里奥公爵还是整日在外面沾花惹草,这让年轻的秋丽安娜感到非常的寂寞。
随着时间的推移,秋丽安娜渐渐无法忍受这样压抑的生活,一次偶然中,她邂逅了一位名叫史蒂芬诺(马西莫·吉洛提 Massimo Girotti 饰)的男子。史蒂芬诺是一位贫穷的作家,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他的才华深深的吸引了秋丽安娜,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最终,这段背德的感情被图里奥公爵所知晓,然而最让他感到愤怒的并非妻子对自己的不忠,而是史蒂芬诺低贱的身份。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比成年人单纯。
《狩猎》《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等影视作品,就让我们看到了孩童的阴谋与谎言,乃至人性中暴力阴暗的一面。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电影同样聚焦这个主题,带我们进入儿童的隐秘世界。
有人评价:它就是今年最吓人的惊悚片,没有之一——无辜者
这是一部挪威电影,提名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此前仅拍过一部长片电影《盲视》。
影片讲述了一位失明女子和她幻想出的另一个内在世界,在虚与实的切换和交错之间,呈现出了他精湛的故事编排能力。
凭借这部处女作,他一举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圣丹斯电影节编剧奖,可谓一鸣惊人。
在这部新作中,埃斯基尔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想象力。
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群孩子之间,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
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益达和家人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益达有一个姐姐安娜,她患有先天性残疾和精神障碍,无法自由行动也不能清晰说话。
从外表看来,益达和大多数童真可爱的小女孩无异。
但在她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恶魔。
她会面无表情地踩死脚下的蚯蚓,站在阳台上朝楼下吐口水。
或许是觉得残障的姐姐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她还会把这份怒气报复在姐姐身上。
趁大人不注意时,她会使劲掐姐姐的皮肤,甚至把玻璃的碎片放进姐姐的鞋子里……
搬到新家之后,益达认识了一些新的小伙伴。
其中有一个名叫本杰明的男孩,他和益达一样,同样内心住了一个恶魔。
本杰明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和离异的母亲一同居住。
他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偶尔还会被年纪更大的男孩欺负。
和益达见面后,他们逐渐成为了朋友,两人内心深处的恶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联结。
在本杰明的带动下,他们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一只小猫。
事后,益达感到过惶恐和后怕,但本杰明却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乐。
除了喜欢虐杀动物之外,本杰明还有一个更让人毛骨悚然的特点:
他拥有一项超能力,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甚至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在益达面前表演过这项超能力,还在与益达的姐姐安娜发生争执时,使用超能力将安娜弄伤。
实际上,除了本杰明之外,安娜和另一个小女孩爱莎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超能力”。
安娜可以使用自己的意念控制物体的运动,让旋转中的盘子始终保持旋转。
而安娜、爱莎、本杰明三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理感应,即便他们相隔很远,也能感知到对方的所见、所听和所想。
这是一个只存在于几名孩子之间的秘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这一切毫无察觉。
而这种超能力一旦不被约束,被恶念支配,就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灾难。
本杰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报复欺负过他的男孩,使用超能力控制一名陌生人,将这个男孩杀死。
和母亲发生矛盾后,他也使用超能力将其残忍伤害。
恶意一旦漫无边界地滋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莎为了阻止本杰明继续杀人,和他争吵起来,结果却被本杰明报复杀害。
为了结束这样的悲剧,曾经与本杰明为伍的益达站了出来,想要制止他再次犯错。
而拥有超能力的姐姐安娜也和益达联手,至于他们能否成功,就留待大家去电影中寻找答案了。
《无辜者》的制作团队说:“这是一部成人电影,讲述了进入儿童秘密世界的令人震惊的旅程。”
此前,像这类聚焦“恶童”内心世界的经典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去年的爆款国产剧《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超越成年人的缜密心思,阴谋与算计。
提名奥斯卡的《狩猎》,展示了小孩子用谎言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全过程。
还有更加赤裸的《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恶童的血腥暴力和残忍杀戮。
不过,要说到儿童犯罪题材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一部作品——威廉·马奇的小说《坏种》。
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曾评价道:“如果你想知道八岁的小孩能有多坏多冷血,那就读一读威廉·马奇的这部小说吧。”
可以说,这部诞生于1954年的小说开创了儿童犯罪题材的先河。
后来的《孤儿怨》《第39号案件》《尤伦卡》等电影,均改编自这本小说。
《坏种》同名电影于1956年上映,并荣获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2018年,这部电影被翻拍,由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使面孔、恶魔心灵的小女孩艾玛,成为了无数人的阴影。
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犯罪基因理论。
它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从出生起,身上就带着犯罪的基因,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但在这部《无辜者》中,导演却不仅仅是想表达“性本恶”的论调。
恰恰相反,他通过片中超自然的设定,以儿童片的外壳,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电影中,拥有超能力的爱莎和本杰明都生长于单亲家庭。
爱莎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玩洋娃娃,而本杰明则建立了自娱自乐的秘密基地。
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家庭关爱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甚至还受到过暴力对待。
此外,片中的儿童和成人之间,也存在着一重天然的屏障。
儿童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进行交流,所以即便是无法说话的安娜也能和爱莎产生心理感应。
但是父母和儿童之间却沟通困难,他们不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只会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粗暴地解读儿童的表达与情感。
片名叫《无辜者》,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电影中一起又一起的悲剧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赋予几名儿童的超能力。
电影用这个看似超自然的噱头,隐晦地探讨了儿童世界里善与恶的界线与转换。
安娜、爱莎、本杰明都拥有特殊的超能力,他们是儿童中少见的特例,也代表了两类人性的极端:
安娜、爱莎代表的“性本善”,而本杰明则代表了“性本恶”。
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益达一样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在儿童时期善恶观也并不稳定。
这样的人可能会从小就淘气、恶作剧,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但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他们也会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善恶有正确的判断。
于是在电影末尾,益达选择与曾经的好友本杰明决裂,和姐姐安娜一起对抗恶魔。
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善与恶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
总的来说,《无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和惊悚片。
它没有怪力乱神的阴森场面和突然冒出的跳跃式惊吓,更多地是呈现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心理惊悚。
配合片中阴冷的摄影和沉闷的配乐,在惊悚氛围的塑造上张力十足,让人全程都头皮发麻。
如果你也喜欢这类心理惊悚电影,这部年度惊悚片一定不要错过。
海报&基础信息
主观评分:6分
剧情概述
讲述了一个凡人小女孩与3个超能力神仙小孩的故事。3个超能力小孩里面有个没人性的坏男孩,虐猫,杀人,弑母。有一个黑人小女孩想阻止男孩继续作恶也被杀了,最后凡人女主和亲姐姐,以及一些在阳台上的陌生人,发功干掉了坏男孩。
评价概述
印象深刻
唯一能提取出的一个思想,可能想表达,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知。由于无知,他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但他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受到的引导教育、原生家庭环境等等。所以这部电影支持“环境>天性”。
就像Ida,虽然又是踩蚯蚓,又是摔猫,又是“欺负”姐姐,但她一直是好奇的,想要知道后果、想做又有点不敢的那种心理。
而小男孩是喜欢Ida的,所以为了讨好她用尽一切手段:去摔猫、杀猫、表演自己的超能力……因为喜欢,且对很多行为的后果无知,所以显得很极端。他受到妈妈、大孩子的欺负,自然而然的就是想着去报仇。本没有什么道德对错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是,Ida生在一个比较文明有爱的家庭,受到的是正面的引导,她也知道有的行为是错的、“做坏事”,所以会问妈妈怎么办。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小男孩受到妈妈的家暴和虐待,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无论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报复伤害自己的。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人的本性:自利、自卫。
“ 要是有人对你做坏事怎么办?”
“那就告诉大人。”
“要是我是大人了呢?”
“那就告诉警察,自己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点可以思考,还有小朋友的演技着实很棒很厉害,其他的就真的很垃圾了。情节极度拖沓松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还有人物设定很扯淡,什么神仙斗法超自然。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母亲说:告诉大人。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
《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看到有人觉得电影太慢很无聊,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蛮喜欢这个节奏的。节奏慢慢推进,人物性格也有转变。
开头的时候,觉得益达这个孩子好坏啊,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姐姐安娜,她到底有多坏呢?用力掐姐姐的大腿、把碎玻璃放到姐姐的鞋子里,看到这些我很震惊,以为她会一路坏到底。但是当他看到本杰明踩死猫咪的时候(猫咪在现实里没有真的被弄死),她似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伤害别人不管有没有危机他人的生命好像都不太好,她不太喜欢杀死猫咪的本杰明了,仓皇而逃。
其实益达是幸运的,爸爸妈妈恩爱,对孩子们很好,因为安娜脑瘫,很多精力和时间用来照顾安娜,益达心里肯定不平衡,但是从妈妈给益达道歉那里看得出来,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做的很好,有错误就要承认。
本杰明的家庭似乎没有那么幸福,没有爸爸出场,妈妈似乎也没有很疼他,打骂似乎也是常事,所以他暴躁易怒甚至偏激邪恶,他没什么善恶观,没什么同情心,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孩子们演技真的太好了,无可挑剔,难以想象主角就是几个孩子,能把一部恐怖片演的这么好,看起来平均年龄也就十岁吧。
还有电影以杀戮为结局总感觉怪怪的,虽然本杰明该死,但是两个孩子就这么用意念杀了一个人,这件事在她们以后的人生里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无辜者》是埃斯基尔·沃格特执导的惊悚片,由四名儿童演员领衔出演,于2021年9月3日在挪威上映。
第一部分 相遇
6岁的益达一家坐在车内,她有一位患有脑瘫的姐姐安娜,为了姐姐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她们准备搬到新的地方生活。益达端着一张老成的脸扫了前座的父母一眼,在她们没注意到的时候往安娜的大腿上狠狠掐了一把,又若无其事的朝父母的方向看了一眼,正正身坐好。到了新家之后,她第一件事从阳台向下吐口水,第二件事走下楼在湖边踩死一只蚯蚓,第三件事在湖的另一边遇到了一个小男孩—本杰明。
第二天本杰明主动向益达打招呼,并带她来到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在森林中本杰明自己盖的小屋。在那里藏了一种特殊的弹弓,他能用意念控制,用这弹弓发射那些被他称之为“坏人”的人。益达也尝试了意念控制,很显然她并没有异能。回到家中她与父母分享朋友的异能,父母却鼓励她去操场上与其他孩子踢球,听从父母的建议她一个人走到操场,操场空无一人,很显然新地方的规则她并不知道。扑空的她把失望发泄在安娜身上,她把地板上的碎玻璃塞到安娜的鞋子里。
安娜她不会说话,也没有痛觉,智力不如3岁的孩童。脚被玻璃刺破也没有任何反应,痛觉却心电感应到了这片小区的另一位女孩身上——白癜风女孩爱莎,两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心灵开始建立起连接。
益达带着安娜外出散步,遇到本杰明,开心跟他展示自己的技能,掐自己姐姐的胳膊她不会有反应,本杰明随后上手确认,益达脸上闪现复杂的情绪。随后丢下姐姐与本杰明去踢足球,本杰明被球场其他孩子欺负,两人又回到了秘密基地,在那里跳出一只流浪猫——雅芭,两人玩得不亦说乎。随后他们却把猫咪从高楼丢掷,丢掷后本杰明哭着跑下楼查看猫咪情况,猫咪没死爬到地下,本杰明看到之后擦干眼泪一脚踩下,益达接受不了返回寻找姐姐。
第二部分 相处
安娜、爱莎、本杰明、益达四人成了小区朋友,爱娜、爱莎与本杰明三人都拥有超能力,她们经常相约验证彼此的超能力。她们两人爬上楼梯,两人在楼底下向身边人的耳朵说话,楼上的人用意念猜测。玩耍过后各回各家吃晚饭,安娜与益达父母热情地招呼两位女儿吃饭,还准备了饭后甜点。本杰明回到家母亲在床上躺着,他自己打开冰箱倒了一杯冰可乐充饥。爱莎回到家一个人轻车熟路地打开冰箱翻找剩下的零食,边看电视边消遣。
第三部分 爆发
随着三人对超能力越来越熟练,本杰明爆发了。他用超能力控制厨架山的铁锅砸伤自己母亲的头,母亲昏倒之后控制锅,把一整锅滚烫的汤浇到母亲腿上,随后他走到母亲身边无声的啜泣,擦净母亲脸上的血,无视母亲的呼救,安然无事的坐在桌前吃饭。
本杰明对付的第二个对象,是之前在球场上欺负自己的男生。他用意念控制另一位高大的男性从背后拍死了这个男生。
第三个对象是给益达演示自己最新获得的超能力,他在操场旁边用意念控制折断了一个男生的腿,断处白骨生生刺出。
第四个对象他把手伸向了昔日的小伙伴爱莎,在晚上制造幻境控制爱莎的母亲,用刀刺死了爱莎,鲜血染红了地板。安娜感应到崩溃大哭。
第四部分 终结
为了结束这一切,益达告别母亲,独自踏上终结之旅。在天桥上她用游戏飞机为饵,从背后把本杰明推下。推下天桥之后,强大的求生欲激发了本杰明更大的超能力,他再次使用幻境报复益达,益达在逃跑途中手指割破痛觉唤醒了她,躲避迎面驶来的汽车,逃过一劫却计划失败。
妹妹受伤之后安娜挺身而出,在益达与本杰明第一次相遇的湖边与他决战。身边来来往往很多大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小孩,襁褓里的小孩子却开始哭泣,玩耍的小孩子也纷纷停下侧头,在家里的小孩子都跑到阳台观看。决斗结束后,世界恢复了运转,本杰明垂头坐在秋千上没有了呼吸,除了小孩子,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观看贴士:这部电影没有让人看不懂的烧脑桥段,也没有过于暴力血腥的画面,全程看下来会有一点平淡,不过导演拍摄的孩童视角才是细思极恐。也让我反思,孩童的世界是不是很大程度上隐射了自己的家庭呢?
大家说的没错,确实是年度惊悚片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整体基本上没缺点,但不懂为什么要选一个棕色小男生做那个evil。移民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本地白人家庭最后成为救世主。2021年了这么cast真的没问题吗?不是zzzq,只是观感真的很奇怪,一直有种把小男孩搞成恐怖分子的暗喻感。
懒得吐槽“自闭患者都是魔法天才”这种一厢情愿的stereotype了,孩子们纯真的残忍不意味着拍的时候要装腔作势,这次糟糕的《无辜者》是《捕梦网》,上次平庸的《西尔玛》则是《魔女嘉莉》,沃格特总能为斯蒂芬金式故事找到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比《圣人莫德》那样毫无灵魂的平庸Arthouse Horror还要恶劣糟糕,类型片自然是要绑架观众的,但它们使用的是类型元素和类型桥段,而不会像这样全靠无休止地把孩子、小动物、弱势群体往危险情境里推。一味拒绝奇观,却依旧难掩剥削本性,同样是施暴,电影只是粗暴地从哈内克式的电影中抽来了模糊的人物动机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它所借用(反对)的类型片传统毫无革新之意。这样一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的充气类型片,不知应该从何谈起“想象力”。
姐姐自闭,可以掐青大腿或者塞入玻璃。动物弱小,可以碾压蚯蚓或者踩碎猫头。当孩子拥有能力,可以控制意念并且伤害他人。当成人拥有权力,可以凌驾弱小并且重置秩序。鞋里的玻璃渣和大腿的木刺不痛,被忽视的冷漠和无人理解的寂寞更像弹弓。被照料的孩子在广场上哭泣,孤独的孩子才感知到邪恶的凶险。
年度最佳惊悚片预定
一部充满童真和美好的儿童电影。寓教于乐,适合阖家观看!
3.5 从《闪灵》《它在身后》中汲取养分,把一个超能感应的奇幻概念做成了完全心理内化的惊悚恐怖片,大量视点镜头和声音的有效运用,把情节氛围推向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和不安(一种关注终于选了部“纯正”恐怖片了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后半段一直在想本杰明的妈妈应该已经臭了吧应该已经臭了吧。。。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咋最后拍成了儿童们携起手来以暴制暴这么阳光的结局,可怜大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暴力欺凌的现实写照,善恶势力的抽象表达,儿童成长的心理活动,以及向恶向善的人性转变。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三星半。氛围塑造和想象力都很可以,但是吧,作为养猫人士,有些情节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拜拜👋
估计会有人说这个故事和大友克洋的《童梦》太像了……
可以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之一。是《闪灵》的又一种变奏,也是《它在身后》的一个回音。高潮戏的处理真的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隐喻也非常有趣:能力(武力)本无善恶,但不懂如何使用之人,最后只能被围而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