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市海港码头发生管道爆炸,整个罐区的原油都顺着A01油罐往外流,化成火海和阵阵爆炸,威胁全市、全省,甚至邻国的安全。慌乱的市民们四处奔逃,一辆辆消防车却逆向冲进火海……
二刷了《烈火英雄》,用几个词形容:残酷,震撼,敬畏,大爱。这部影片的代入感很强,观影的全程让我提心吊胆。大火焚烧整片荧幕,看着火光冲天的屏幕和迎面而来的窒息感让我犹如置身于火海之中,演员们拼搏付出很多场景都是身处火场里实地拍摄,所以很多细节镜头逼真而震撼。里面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油罐要爆炸了,江立伟消防员赶紧叫大家撤退,但所有支队的消防员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往前冲。起初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后来才发现这就是救火精神,临危不惧,迎火而上,这就是消防员战士。可能上一秒还温暖幸福的人,下一秒便献身火海。一切悲喜情仇,于火场之中,都是那么的无情。也由衷地感叹,生命在灾难面前何其渺小。这真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和做到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即便是飞蛾扑火,也在所不惜。在灾难面前,每一线希望的背后可能都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这些无名英雄,时刻准备奔赴火场的消防员们,他们用血肉之躯,保卫着人民大众的安危,他们是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向每一位置身于火场之中还义无反顾的人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消防员战士们辛苦了!
全文7200字,有点长。
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其实不太方便对一部影片做出好与不好的评价,而且电影本身就是比较主观的商品,再优秀的电影也有瑕疵,再不济的电影也有价值。但停写很多年关于影片的观感,今天却为什么又突然冒出来这么一篇呢?因为在这个最热闹的暑期档,本人是对《烈火英雄》抱有比较大的期望的,虽然不奢望它能够以一己之力把坑填上,能够补补血也就算好了。提前看过影片之后,心里隐隐有些担心,过了首轮点映之后目前的口水战,基本也印证了我的部分担忧。实在心疼这个题材,和这个暑期档,忍不住,写点个人愚见,既然影片已成型,就算是一种愿望吧!
以下内容,仅作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作品本身出发。
以下内容包含深度剧透,请自行斟酌。
在写具体内容之前呢,先对《烈火英雄》电影本身整体评价一下:
满分五星
题材:六星
无论是取材于社会原型还是歌颂消防员,这题材简直就是不要太好了!
导演/编剧:二星
编剧于勇敢、陈国辉,于勇敢未在网上了解到他的资料,陈国辉,也是本片的导演,曾导过《拼盘》、《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怦然星动》等作品,评价都在中下水平,不是年度十大烂片中的常客,但作品也没有太优秀的闪光点,至于导这部《烈火英雄》,可能是看中了导演导的比较多群戏类型的吧,毕竟这样救火的影片还是有很多群戏的。从结果来看,导演发挥了他自始至终都比较稳定的水平。
演员:三星半
双男主之黄晓明,从状态以及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极力摆脱霸道总裁的影子,但邪魅一笑仍然是教主在未来演艺事业中提升面部表情管理的重要课程。整体表现虽不经验,还算合格。
双男主之杜江,相对人物性格更容易呈现,比较良好的完成刻画人物的基本功能。
男配之欧豪,支线剧情,戏份不多,可能人物性格比较贴近欧豪近年的角色,把握的很准,小小闪光。
女配之谭卓,人物限制较大,发挥空间有限,剪辑及人物角色安排的问题,导致一度变成功能性人物,不惊不喜。
女配之杨紫,支线剧情,戏份不多,泼辣的大妞劲儿,一句你大爷的还算加分,结尾哭戏偏软,节奏问题,小功小过,无伤大雅。
其他配角及客串,多属功能性人物,余不一一。
特效:两星半
记得采访导演好像是说过90%是真火,如果是真的,那我可能要把特效分降到一星半了。尤其是江立伟最后被炸飞牺牲那段,90年代香港武侠剧的特效。
服化道:四星
江立伟面部长时间被火烤的特写,医院抢救消防员的特写,化妆师要表扬,各级指战员,政府官员,群演的服装也都符合实际,道具一比一还原,这些都是需要表扬的。
影片宣传物料:三星
主海报两款,一款为一般售票网站使用的,还算不错,另一款又是叠人头,很败路人缘。
立牌,未见到,可能做的不多。
预告片,中规中矩。
贴片广告,受时长限制,还算吸引人。
其他,露出较少。
上映前的点映策略:两星
对于一部比较有信心的影片,在遇到相对较冷的市场,题材很燃,但又需要一定科普知识的电影,选择做点映的口碑发酵带动影片热度,甚至达到出圈的目的是正确的选择,但时机和节奏把握不好就会反其道而行,优秀案例《哪吒之魔童降世》,失败案例《银河补习班》。
正常节奏,影片上映前2周,一线不超出二线城市业内看片,增强对影片信心,对同档期对手分析;上映前一周的休息日,一线不超出二线城市每个城市重点区域一家影城限制点映一场,主要获取影迷口碑发酵及上座率,便于控制口碑及增强影城排映信心;上映当周的工作日,全部影城黄金时间限制点映一场至影片上映,进一步释放口碑及保证上座率。
综合:三星
这样一部描写消防员的影片,稍有不慎的批评可能都会招来无脑的谩骂,所以以下的内容,只与大家讨论,如果影片换成这样拍摄,或表现形式,是否会比如今更完美。本人不才,没写过剧本,不知道如何把想表达的内容以剧本的形式展现出来,说的可能都是些大白话,凑合着看吧。基本靠记忆整理,有错漏的地方也请海涵。
以下根据影片的时间线整理
1、扑救火锅店大火,江立伟怀抱把自己的氧气罩给小女孩和另一位消防员撤退遇到消防通道堵塞,江立伟破窗自救。
不足:影片第一个高潮部分,展现江立伟舍己救人,机智冷静。但据我所知氧气瓶与面罩的连接管不超过1米,破窗的距离不少于3米,江立伟把女孩交给另一位消防员出现了BUG。
建议:增加一个抱送小女孩儿后脱下氧气罐的动作,可以给近景,动作连贯,影片时长应该不会增加超过0.5秒。
2、破窗后大火,室外消防员攻进火锅店,在火锅店一层灭火,下一个镜头江立伟抱着小女孩走出火场。
不足:基本交代清楚消防员灭火的危险及救护的及时,但并未交代江立伟如何从被困的2楼下来的,脑补可能火灭从楼梯原路下来,也可能破拆消防通道堵塞下来,不影响大局,但错失了一个对堵塞消防通道危害的强调。
建议:减掉一个近景的消防员冲屋顶的镜头,增加一个破拆消防通道的镜头,时长不变。
3、灭火后复查,马卫国吐槽江立伟抢风头。
不足:从后面的剧情来看,马卫国与江立伟并不存在个人恩怨,本片侧重点也不在于升职加薪的勾心斗角,我的理解更多可能是为江立伟后面的心理障碍做前期的性格侧写,个人觉得意义不大,容易误导观众两个队长原本就不和,一个爱出风头,一个被打压欺负。
建议:删掉吐槽的话,增加对讲机功能(从后一个镜头新兵对马卫国打手势往里进,马卫国回手势同意,可能未配备对讲机),马卫国叮嘱新兵认真检查,火场复燃非常危险,尤其火锅店可能会大量存储液化气罐,新风、空气、氧气、助燃巴拉巴拉的(物理化学学的都不好,就是做一下小科普),这也为之后复燃爆炸做铺垫,并科普了普通观众,门下有烟倒抽进门里是为什么,也对后半段下水管道燃爆崩飞井盖做了互文和前期铺垫,时长不变。
4、火锅店爆炸,带火的燃气罐砸入车内,吓的车主弃车而逃。
不足:本人认为这段主要为表现爆炸的强度及危险性,但却有头无尾,就好比半夜楼上脱掉一只鞋,还在等另一只鞋却迟迟不落地。
建议:用其他物品代替带火的燃气罐砸入车内,或增加一个消防员抱燃气罐离开汽车的镜头,优点就是更燃更有戏剧冲突,缺点就是可能要增加5秒左右的时长,而且与当时的情绪调动不符。
5、江立伟被撤职,与马卫国在门口相遇。
不足:这一点我不确定我说的对不对,因为确实对消防内部的规定没那么清楚,但我认为江立伟被撤职并不公平,救火任务完成,无论老板是否撒谎火锅店内没有其他易燃易爆物品,派新兵检查火场复燃应该是正常的程序,影片所谓的艺术加工,也就是老板这句话是说给观众听的,这样在爆炸的时候才更有戏剧的反差。而意外爆炸导致新兵牺牲应属非指挥错误,所以不应该用撤职这样的形式让江立伟离开特勤中队。但战友在面前的牺牲,毕竟对心理冲击是异常巨大的,PTSD是合理的一个安排,之后的剧情也借用了这个理由,那就应该让江立伟主动辞去队长一职,申请到偏远地区消防中队,尽量避免再出这样的火场来逃避。并且在两人对视的展现又隐隐感觉俩人暗中较劲的感觉,而从之后的剧情来看,其实俩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建议:撤职通知书改为调任通知书,江立伟收拾东西的画面不变,出门并未与马卫国碰面,经过宿舍门口,马卫国搀扶家属出来,江立伟转角流泪,时长不变。
6、田地抓猪,群众讽刺。
不足:这一幕主要展现江立伟从特勤中队到东山中队的落差,但我觉得没有必要用人民群众来踩,显得格局比较小。
建议:删掉群众讽刺,周浩抓猪连着两个狗啃屎,之后向江立伟抱怨我们应该是救火的,不是在这抓猪的,江立伟或是保持尴尬的笑容,或者是简单安抚一下,也可以为后半段江立伟要东山中队撤退,周浩对江立伟发火的前期注脚,时长不变,或者少1-2秒。
7、马卫国接替队长,日常训练,郑志摔倒。
不足:用一个长镜头来表现消防战士平常的训练,可能是镜头调度的问题,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专业、干练,甚至可能都没有我在抖音上刷到的消防比武看的激动,另外没有登天梯的展示,就是一个消防员扛着简易梯子跑到楼下,一下搭到2楼,迅速上去之后搭到3楼,这个从视觉效果上看特别热血,没有真的是很失望,不过有个小细节值得表扬,在之前火锅店救火的时候,郑志就表现的照其他人差一些,在这里郑志摔倒,也算一个小互文了,这段主要剧情也是为了介绍郑志即将退伍,态度消极,对最后牺牲在前期增加了反差。
建议:这个属于导演现场调度的问题,多借鉴一些平常训练、比赛、练兵的视频。时长不变。
8、幼儿园江立伟父子与同学父子的矛盾。
不足:这一幕导演主要想表达的是江立伟作为消防员平常几乎没有时间陪儿子,又因为战友的牺牲被人误解。但首先逻辑不成立,普通市民不会知道江立伟“害死”新兵,并且我也不认为是江立伟“害死”的新兵,另外如果孩子之间争吵,对方的父亲上来一把就推到了江淼,如果我是江立伟,就是没有PTSD我也要跟对方起争执啊。
建议:减掉同学父亲推江淼的镜头,减掉卡脖子的镜头,增加同学的父亲说养你们也不知道干什么吃的,小火锅店着火你们却弄成个大爆炸,江立伟听后脑海中回忆现场情况,呆立,想拉儿子逃避(PTSD在本片的作用应该更倾向于江立伟的逃避,和后续救火的担当反差,而不是在这里的狂躁),儿子赌气、失望跑远。
9、江淼质问江立伟是否害死了人。
不足:剧情如果按原剧情不变,一个是江淼等江立伟回答的时候的节奏问题,有些脱节,另一个就是浪费了一个背景交代的机会,人物设定江淼有哮喘,但只有在母子逃难的时候有一个瓶子的镜头,走失后有一个瓶子的镜头,在被好心人前往上船的时候有提及,很突兀。
建议:原剧情不变的情况下,加一个江淼哮喘病发作,江立伟也没来得及解释,还在PTSD中发呆,李芳救孩子,时长加1秒。
10、外籍船只导致火灾。
不足:这一幕主要交代起火原因,科普下起火知识,但这个船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虽然跟主线后续剧情没什么太大关系,一个圆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圆,但如果不把这个圆做成闭环,那这个整个的圆就不圆了。
建议: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通报的时候交代起火原因,和船长船员被扣留接受调查,或者也可以顺着油管船只爆炸,时长增加3-5秒。
11、接到火警出警。
不足:同7,尤其是给周浩的水平45度大特写,帅是够帅,但没有了紧急感,缺少了急迫感。
建议:多看一些火警出警的监控视频,动作麻利迅速干练,减少慢镜头,增加快速剪辑。
12、市民逃难。
不足:救火现场穿插了大量市民逃难的镜头和支线剧情,作为一部主讲灭火的电影,拍出来世界末日的感觉,对于大连原型改编过度,虽然是为了展现火灾失控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一方面影响了展现火场的节奏,还反而让观众觉得政府在应急预案上的迟钝与不力。
建议:删减大量机场、地铁站、轮渡、火车站、高速公路等逃难镜头,增加在应急避难所、家中躲避,政府出动大量警察、交警、武警等职能部门疏导、安抚、协调镜头,增加各地消防支援镜头。
13、灭火直升机。
不足:没记错的话灭火直升机应该是要抛洒干粉对A01油罐进行灭火,但由于火势、气流等问题没有成功,成功的话也就没后续剧情了,但用大量的镜头展示抛洒失败,对剧情并没有推进作用,而且出现一次之后就再无后续,并无交代,虎头蛇尾。
建议:减掉飘散各处的干粉,增加干粉没被抛洒到油罐上方,但落在了阀门附近,使阀门附近的火势有了很好的控制,增加王璐的口述报告,由于油罐上方温度过高,导致气流紊乱,直升机灭火失败,并以目前的火势,无法展开第二次直升机灭火,虽然干粉落在了控制区使控制区的流淌火火势大幅度减弱,但对油罐主体并无有效作用。即对以后直升机再无出现做了合理说明,更为后面大家争论最凶的点铺垫了合理的环境。总时长不变。
14、第一次关阀门。
不足:江立伟叫魏雷的名字我是比较疑惑的,可能是我走神了没注意到前面有什么交代,但我的记忆魏雷应该是港口的技术人员,负责临时供电的吧,江立伟这么突兀的就认出了他有些出戏,当然这段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但重点是并没有利用好这段剧情对两进两出的阀门做个简单的科普,既然是两进两出,4个阀门,我关掉2个出的就可以了呗,为什么4个都要关闭呢?缺乏必要的科普。自拍那一段有待商榷,但最后分别拿着自拍告别时候的台词,还是有悖当时的情绪渲染的。
建议:两个人对话,关掉了一个阀门,江立伟表示胜利在望,魏雷解释需要4个都关掉,因为油罐高温太热,虽然出油阀门关闭,但照目前的火势,可能会沿着进油管逆流出来,所以4个阀门需要全部关闭。(对话我瞎编的,有专业人士可以用专业的话术表述一下)
14、吴晨光组织敢死队。
不足:台词过时,大意:是党员的,家里有兄弟的出列。党员这个就不说了,家里有兄弟的就该着比别人更应该成为敢死队吗?这个儿子就不是母亲的儿子了吗?这话放到抗日战争年代没问题,你不做敢死队,可能整个中国都沦陷,一个人的牺牲,也是为了换回家人的生命,但你目前和平年代救火,就不应该从一个高级指战员的嘴里说出来,即使,这是当时所面临的现实,我自愿牺牲我的生命和服从命令的牺牲生命,无论是从情感升华和伦理道德上都差了很多。
建议:吴晨光特写拉远:各中队队长,目前形势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刻,由于……我们现在必须手动……马卫国:报告!特勤中队请求执行命令,自火灾以来,我们一直坚守化学罐区,体力各方面等比较有优势,2个阀门我们会很快就关上的,让我们上吧。吴晨光:不行,你们的命令是死守化学罐区,一步都不许离开。江立伟:报告!东山中队请求执行命令,我进去过一次,对里面地形比较熟,而且老马,要关4个,而不是两个,化学罐区可等不起你。吴晨光:好吧,你再带一个……。之后接原剧情台词。以上台词还可优化,只是大概这个意思。时长大概加5-10秒。
15、执行任务前兄弟二人短暂的聊天。
不足:整段没毛病,甚至那一句台词:这么大的火,连只烟都点不着。一语双关,点睛之笔。但剪辑到领到命令之后,影响节奏和整个情绪的渲染。
建议:整段挪到马卫国知道江立伟牺牲之后的回忆片段里。
16、江立伟徒手关阀门。
不足:这一段应该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了,原型派拿出716做对比,说8000转已经改小了,大连那个80000转,原型也是脱掉面罩、徒手;质疑派主要说现场那么大火,人早焦了,而且为什么不多派几个人进去。首先说原型派,多数是根据报告文学《泪》(简称)的描述记录,加以采访截图佐证,现实比电影更残酷。不过你要清楚,报告文学毕竟是报告文学,也并不是现场勘探记录,我不质疑80000转和徒手关阀门的事实,但你要清楚,不同的火场情况不同,现场的火势、通风情况、等等都千变万化,最起码从电影的表现来看,现场的环境,人类是不可能正常呼吸那么久,徒手也不可能转那么多转阀门,这与意志毅力没有关系,那么高的温度,可能凭借着意志转个一圈半圈的,但当你再想转的时候你的肉,你的神经都已经成焦炭了,用意念转吗?想想你家小时候的暖气片,这种温度可能用意志去克服,最后也是血肉模糊,但如果换作学校热饭用的锅炉呢?这个用意志也能克服吗?再说质疑派,现场即使能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环境,但旁边的A01就是个大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爆,这样危险的事情与情与理都不可能派进去那么多人,而从电影的表现形式来说,这也只能是江立伟带一个人进去,然后再让另一个人逃生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升华塑造,所以这并不是槽点。
建议:还记得前面13说的直升机吗?误打误撞把阀门核心区域的火灭了,现场环境可控,温度不高,可以让演员脱掉面罩把脸露出来,也可以再最后关头徒手关阀门了,这样的设定,就合逻辑,剧情就顺了。中间转阀门的剧情就可以保留,但由于管道爆炸,导致新的流淌火又要蔓延过来,剧情就可以接着江立伟让周浩先行撤退,趁着火势还没大,摘掉已经破损的手套,加快效率,但一定要江立伟闭嘴,别跟油罐唠嗑,用剪辑的手法切换化学罐区,油罐区等增加紧迫感,临死前说句遗言。
(其实我个人觉得牺牲江立伟的角色没有牺牲马卫国的角色更感人,江立伟双手严重烫伤,但留了条命回去与经历走散的母子团聚,马卫国牺牲,再也没让父亲“失望”,父亲最后对着遗像敬礼。纯属个人觉得啊。)
17、马卫国指挥错误,郑志牺牲自己拯救全队
不足:这一段也是争议比较大的,整个中队的突击冒进,我觉得这才是队长的指挥错误,两条水带都被烧断,还再用最后剩的一条往里突,导致全员被困,被困不呼叫指挥部,你们是甘愿牺牲了,但守卫化学罐的任务谁做?好在郑志回来了,算是不深究对讲机的事了,然后导演你来了个让水罐爆头的恶趣味是什么意思?水枪的压力是很大,但再这么个关键时刻,你非要逗笑破坏这个严肃的气氛吗?
建议:马卫国指挥三组成扇形反攻,反攻区域逐渐扩大,但由于刚才井盖爆炸把旁边的铁塔削断了,只有细微的筋在连着,正好悬在了三组水枪后面水管的正上方,随着冷热气流不断冲击,岌岌可危,但消防员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候抢泡沫的郑志回来,从远处看到了上方的危险,扔掉泡沫跑过来大声提示战友,恰好这时发生燃爆,钢筋折断,铁塔的一部分如同闸刀一样落下,郑志为了保护水带,壮烈牺牲。
18、徐晓斌保护远程供水牺牲
不足:原型中确实也有一位因为保护远程供水牺牲的消防员,但这种被垃圾缠住活活淹死的就一点都不壮烈,质疑派说为什么清污的就两个人,人死了却来好几个,我是不赞同的,这个确实各有分工,人手也没必要给清污的那么多,但问题的关键是其他配合部门的人呢?警察、武警都哪儿去了?消防人手不足,这么大的火灾其他兄弟部门是看热闹的吗?那这个角色必须得牺牲,怎么办?
建议:按原型拍就好了,为保证远程供水,力竭身亡,被海浪卷入无力挣脱,因为只有这样,兄弟部门既无法代替这项工作,只能在旁边打援,又不会因为救上来没有施救的过程让人诟病,也包括不用王璐离岗过来哀悼了,说真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监督可以离岗,实在很难想象。
以上,基本就是凭借记忆能想到调整的地方,好与不好仁者见仁吧,真心是觉得离我心目中的作品差了太多,惋惜有感而发。
如有想探讨的朋友,文明留言,尽力回复。
最后,对所有消防官兵,所有为了人民的,所有为了这个国家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烈火英雄》其实还行,但不会像《哪吒》那样一边倒的好评了,而是会口碑两极分化。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
视觉效果比较出众,也有战友情、亲情、爱情,有热血的地方,也有催泪的瞬间,同时还歌颂了消防员和医生,很容易触动观众的家国情怀。
那为什么我又说它会口碑两极分化呢?
因为这部电影什么都拍了,但是拍得不够好。
首先是剧本中规中矩,再加上导演的水平有限,这就导致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很燃,有的人看了却无感;
有些桥段有的人觉得直戳泪点,有的人看了却觉得尴尬。
《烈火英雄》不至于是烂片,但又达不到佳作的水平,有亮点,也有槽点。
黄晓明作为影片的绝对主角,他饰演的江立伟也是贯穿全片的线索。
因为一次意外,他被降职,被造谣,家长们诋毁他,儿子的同学们也唾弃他,甚至他的亲生儿子都受到影响,对他产生了怀疑。
你救了人们无数次他们一次也不记得,你犯了一次错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落井下石。见不得别人好,这就是人性。
做英雄很难,背负着误解和污蔑继续做英雄更难。
领导说他不适合做消防员,应该退役,但他选择与火灾战斗到底。
因为消防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
面对流言蜚语,他不解释,不反驳,不开脱,只是默默地继续工作,继续救火,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最无力的言语,是诋毁;最有力的言语,是实力。
灾难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承诺:等这次回去,天天都陪儿子上学。
因为他知道,这次很可能回不去了。
马卫国曾经只想抢头功,他认为“尖刀部队”就该不顾一切往前冲,守卫化学罐区太大材小用了,应该交给其它人来做。
正是战友的牺牲让他明白:所有工作都很重要。
不管是冲在前线的,还是幕后工作的(比如王璐),不管是善后的(比如电影开头牺牲的孙岩),还是清理垃圾的,缺一不可。
他终于明白了死守化学罐区的意义,带领战友筑起一道人墙。
他超越了曾经的自己,也赢得了父亲的肯定。
因为即将退役,郑志常常消磨时光。
当战友们被烈火困住,大家以为他要逃命,结果他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大家的生。
从当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到后来在岗一天,就付出百倍努力,把每一天都当成最重要的一天,他实现了自我救赎,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徐小斌为了保障远程供水,不惜清理海洋垃圾。
他干的是最脏的活,但他的人是最干净的。
同时这也体现了海洋垃圾的危害,你朝海里扔的每一个垃圾,都可能转化为杀人或杀死动物的子弹。
王璐很关心男友的生命安全,可是为了工作,为了责任,为了对战友们、对万千百姓的生命负责,她忍住了问候男友情况的冲动。
没想到这却成了永久的遗憾。
直到徐小斌英勇牺牲,在领导的同意后,她才匆匆来到海边,看他最后一眼。
出现火灾,不管你正在拍婚纱照,还是在安抚哭泣的儿子,你都必须立刻到岗。
爱人和家人固然重要,但是责任和使命更加重要。
所有人都在逃难,他们却不能走,只能咬牙战斗到最后一刻。
因为从他们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消防员是一个无私的职业,因为他们用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消防员也是一个自私的职业,因为他们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从而让家人承担失去自己的风险。
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家人吗?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家人在他们心目中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才不愿看到别人失去家人,所以才会去从事消防员这样一个为万千家庭保驾护航的职业。
他们知道,即便是他们不做消防员,也会有别人做消防员。
即便是他们不牺牲,也会有别人牺牲。
但他们宁愿牺牲的人是自己,他们就是要从事如此高危的职业,不惜牺牲自己来拯救更多的生命。
他们牺牲了一个家庭,却拯救了成千上万个家庭。
《烈火英雄》是消防员的故事,又不仅仅是消防员的故事。
灾难面前留下来的不仅是消防员,还有千千万万的医生。医生和消防员的工作不同,但救死扶伤的精神是相同的。
人人都只顾自己,江立伟的的妻子李芳还愿意帮助孕妇。
正是因为帮助孕妇,她才会去医院,才会和儿子团聚,这就是命运的神奇。
你积的每一次德,都会在有一天得到回报。
还有那对好心收留江淼的老夫老妻,他们不惜斥重金为江淼多买一张船票。
当江淼旧病复发,他们也不心痛高价买来的船票,对他不离不弃。
那句“我们在这里住一辈子了,要不不走了吧”更是年度催泪瞬间。
中国人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荣归故里”,有“衣锦还乡”,还有“叶落归根”。
很多人逃难,很多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关闭希望之门,甚至有人趁火打劫,抢夺超市的物资。
也有人虽然牵挂儿子,但也义无反顾为孕妇伸出援手。
也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打消了逃命的念头。
正是因为有那些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正是因为有那些吃人血馒头、发国难财的人,才衬托出消防员、医生、热心肠的市民的高尚伟大。
有燃点,也有泪点,不是烂片,但和佳作还有距离。
《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的美剧《切尔诺贝利》。
同样是灾难片,为什么《烈火英雄》达不到《切尔诺贝利》的高度呢?
因为《烈火英雄》侧重点在于歌颂消防员的英勇事迹,以及消防员与家人、爱人、战友的感情,这些都是标准的商业片的路线;
而《切尔诺贝利》讲的是人性,讲的是灾难背后的那些细思恐极的真相和黑料。
《烈火英雄》是外在的、表面上的震撼,《切尔诺贝利》则是内在的、深入人心的震撼。
《烈火英雄》中,对于爆炸的原因只是略有提及,就是高层明明发现了安全隐患却不及时上报,但是探讨得不够深入。
除此之外,码头的负责人多次欺骗消防员,不让他们知道实情。
包括人们抢劫超市、黄牛坐地起价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可惜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假如导演能够对爆炸的原因、码头负责人的言论,以及灾难对人们的影响深入剖析,全面展现码头高层隐瞒真相、封锁消息,工作人员谎话连篇、推卸责任,人们打砸抢烧、为了活命不择手段……那么本片将不仅仅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会比现在有深度有内涵得多。
我们不仅需要看到这件事伟光正的一面,还应该看到黑暗的、丑陋的、恐怖的那一面。
《烈火英雄》的确很燃,但燃是不够的,在燃之后,还应该让观众有所思考。
我们看看导演陈国辉的履历,都是《全城热恋》《全球热恋》《新娘大作战》《怦然星动》之流。
《烈火英雄》比上面几部电影好得多,导演也尽力了,可是无奈水平有限。
这才导致江立伟会说“等这次回去,天天陪他上学”这样的台词。
你一听到这句台词,你就知道江立伟这次回不去了。
就好比那些动作片中主角说“干完这最后一票就退休”,最后多半不能活着退休。
还有技术员魏雷和江立伟合影,稍微看过几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一拍照就说明后面要死,和《湄公河行动》是一个道理。
这两处“暗示”都太明显了,过早的剧透很影响观感。
另外一个体现导演水平有限的地方在于,电影中的燃点、泪点,大多都是靠配乐来烘托的。
燃点不够,配乐来凑;泪点不够,也是配乐来凑。
过几个月出资源了你可以试试关了声音再看一遍,观感肯定大打折扣。
除了过于依赖配乐之外,电影里还有大量慢镜头,其实很多地方都没必要用慢镜头,真正优秀的导演应该学会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当然,bug也很多。
比如温度那么高的环境,消防员们都敢把脸露出来。
可能导演的考虑是,戴上面罩观众就看不清演员的脸了,所以江立伟即便戴了面罩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氧气用尽的剧情让他摘掉面罩。
其实我宁愿看不清演员的脸,也希望电影能更专业一点。
再比如江立伟竟然徒手关闭阀门,给人一种“温度也不是很高”的错觉。如果他用什么东西包裹着手都还好一些,双手直接接触阀门未免有点夸张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烈火英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狼2》,原因在于它们有个共同点:
原本它们可以拍得更好,成为中国商业片的里程碑,但很遗憾的是,视觉效果一流,可是文戏拖了后腿。
对商业大片而言,视觉效果决定下限,剧本决定上限,假如剧本足够优秀,视觉效果差一点也没关系。
从《战狼2》到《空天猎》《流浪地球》《烈火英雄》……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总是去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剧本。
同样是主旋律电影,为什么以上电影都出现了很多差评,而《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却高达9.0?
真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电影不够打动观众。
中国不缺主旋律电影,缺的是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商业片不缺技术和视觉效果,缺的是好剧本。
我希望人们能把追求视觉效果的精力抽一部分出来,去思考怎样讲一个好故事。
《战狼2》这样的电影我们已经有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更需要《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电影。
上周六点映期间就看了《烈火英雄》,可直到现在我才提起劲儿来为这部片子写点什么……除了“近期大半心思都放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这个因素外,也是因为该片能说道的地方确实不多。
作为一部致敬英雄消防员、具有“主旋律”性质的电影,有些地方其实不能太过苛责,事实上,观影时我也流泪了——但这种情绪的涌动,更多是因为影片题材、背后事实以及重度煽情。
若单纯从片子本身出发,尤其是一部上院线的商业电影,《烈火英雄》拍得相当一般……至少,它没能完全发挥出该题材真正的力量。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消防/救火”故事是灾难片的上佳选项,也是最能展现英雄主义的主题元素,年代久远的不说,近些年的《逃出生天》、《救火英雄》、《勇往直前》等中外影片,相信大家都会有些印象。
《烈火英雄》的一大亮点和优势,在于它选取了一个独特的“战场”:石化工业区。
不同于大楼着火、森林山火等火灾,“油气工业区域”大火主题在同类作品中还是首次见到(若有遗漏请指正),这是一个颇为新颖的选材,而且,也只有实现一定“工业化”的国家才有条件拍这样的电影。
《烈火英雄》中发生在滨海市海港码头的故事,其原型是“大连7.16油爆火灾”,这次平民零伤亡的火灾救援过程堪称奇迹,影片中你甚至还能依稀看到一些“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影子……
从制作规模上来说,《烈火英雄》在国内同类型电影中是空前的,拍摄现场1:1实景搭建了港口油罐区,所有演员无替身进入火场演出,实拍+特效加持下,片中的大火烧得非常“旺”,场面和画面很有冲击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以“不说教”的口吻,反映了一些消防安全隐患以及环境保护问题,比如片头火锅店的救灾中安全通道被堵导致逃生困难,油罐区灭火时海洋垃圾阻塞远程供水等等,可以说很有现实意义了。
与此同时,《烈火英雄》也不仅仅只聚焦于救火现场,它把视角扩大到了整个滨海市,拍出了一部“灾难片”的全景。
最典型的要数火灾发生后,恐慌情绪在市民们之间迅速传播,大家争相外逃,李芳寻找失散儿子的这条故事线了……
可是,“全面发展”也带来一个问题,影片的连贯性不好,节奏感也有些失衡。
“李芳寻子”这条线本身不算怎么出彩,除了展现大灾面前城市失序外,最大的作用还是凸显主角一家的感情,可拆散放进片中,加上过于按部就班(保守)的拍摄演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烈火英雄》更大的不足,是在“专业性”方面存在多次不规范操作,像是刚拍结婚照的“准夫妻”王璐和徐小斌闹别扭,在作战指挥室的王璐要求徐小斌汇报供水情况,徐小斌居然装没听到,直到总指挥吴晨光发问才回话,如此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显然太“跳脱”了。
此外,男主江立伟存在“知情不报、擅自行动”的行为,这是很典型的美式英雄主义作风,放在我们消防官兵这支纪律队伍中也显得比较违和;而江立伟和马卫国两人想在火场抽“告别烟”的细节就更让人一言难尽了……
我明白,这些人性化处理是想让片中的角色们更加有血有肉,但这部影片在商业滤镜之外仍有纪实意义存在,多少应该更符合一些客观现实为好,无论对消防员还是观众都是一种尊重。
实际上,这个不足也体现出《烈火英雄》另一个问题:情绪先行,事实后进。
比如特勤一中队在被流火包围的时候,没有及时用步话机报告火情和险情,而是“戏剧性”地把希望都放在了平时丢三落四的战士郑志身上,等郑志牺牲后,队长马卫国又突然用步话机报告了情况……而这场戏里并没有步话机损坏或更换的特写。
可以说,影片中有不少地方,汹涌澎湃的情绪已经完全凌驾于客观实际之上了。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有,观众不自觉地会被感染,毕竟消防员们抗击大火、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是真的;可副作用也很大,无论能不能煽情的地方,影片中后期似乎都带着些煽情的味道,手法实在是不高级。
在如此“声嘶力竭”的语境下,影片中的“人物孤光”反倒是弱了。消防官兵们坚守阵线的身姿令人动容,江立伟、郑志、徐小斌的牺牲让人伤心,我也忍不住流泪了……但我哭得“不甘心”,因为我觉得泪水更像是被电影过分渲染“骗走”的。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商业性灾难动作片,《烈火英雄》的品质相当一般,但影片是献给消防员们的,仅凭这个主题和立意,它就值得尊敬。
最后要讲句公道话,说影片“煽情”,也只是站在部分普通观众的立场上说的,若是对有过亲身经历或相关记忆的人而言,这句话就没良心了……
导演陈国辉也曾担心过《烈火英雄》是否太煽情,但真实事例打消了他的顾虑:“当他们面对那么大的火,背负着那么重要的责任,在那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做出超出常人的举动,所以他们是英雄,我们只是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故事。”
电影就是电影,可有时候,电影不仅仅是电影。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看到很多网友对《烈火英雄》的负面评价,大多集中在煽情上。
不得不承认,整个影片的拍摄手法上的确有煽情成分,暴露了导演的并不高明之处。
然而,那些英雄的故事,我坚信是还原真实,不带刻意煽情和刻意拔高的。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真实灾难的人,我也对导演在拍摄手法上的煽情,抱有深深的理解。
9年之前,我还是一名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4月14日,我亲历了一场大灾难的报道:青海玉树地震。
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赶到灾区的记者之一。
作为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女孩子,我本身的性格是胆小而不能吃苦的。
然而到了真实的灾难场景中,你会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我赶到灾区的时候的第一个24小时,我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几乎粒米未进,水也没喝几口,只是在累到实在不行的时候,在帐篷里眯了大概二十分钟。
凌晨两点多,我站在一片坍塌的宾馆废墟上采访救援。站在两三层楼那么高的废墟上,余震一阵阵的袭来,晃得人站不住。废墟又高又不稳,腿肚子又直打颤,说摔下去就摔下去了,然而生性胆小的我当时一点都没觉得害怕,只是在后来回想时,觉得脊背发凉。
要知道,我平常明明是一个连过山车都不敢坐的人。
在那十几天里,我们一开始连吃的都没有,后来才有得吃方便面和烤麸罐头;
我们在帐篷里穿着衣服直接睡在沙土地里,直到后期才慢慢有了睡袋和行军床;
玉树一天有四季,温差极大,正午如夏,午后下雨,夜晚如冬。晚上睡觉时沙土地又阴又冷,整个人就像泡在凉水里;
没有自来水,我们洗手都是奢侈,来例假却无法清洗的女记者苦不堪言。
我记得我每天顶着海拔4000多米上的烈日骄阳,徒步几公里去采访,还没有防晒霜,晒的皮肤又粗又黑,回家休假我妈看到我,愣是不敢认。
可是那时候什么感觉呢?亲戚朋友打电话来说注意安全,你根本都不会跟他们说多苦多累,当时心里就是一个感觉:自豪!
就像电影中杜江跟黄晓明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现在又牛逼又帅?
就像电影中和黄晓明一起管阀门的那人一样,觉得“这牛都可以让我吹一辈子了”!
很多人觉得导演在煽情,人物塑造过于脸谱化,突出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我没经历过抗震救灾,也许今天看了电影的我也会觉得煽情到尴尬,
然而经历过才会体会到那种危情时期平凡人迸发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再真实不过了。
就像孩子经历了家庭变故瞬间会变得懂事一样,灾难会让人迸发出做英雄的力量。
在玉树,当看到一具具尸体,看到人们恸哭,看到刨废墟刨到手掌血肉模糊的救援者,看到四面八方的人都赶过来救援时,那种情绪真的会感染,感觉自己头上的英雄光圈,都能绕地球八圈。
当时的我,别说只是采访了,假如让我去抗震救灾,哪怕奉献生命,我都义不容辞。
更何况是那些一天到晚接受的都是“荣誉与尊严”,“为服务人民能够奉献生命”教育的消防员。
电影中,黄晓明觉察到了油罐要爆炸,大喊让队员们撤退,可是队员们却并不领情,觉得太丢脸,宁愿做英雄不愿做狗熊。很多人觉得这一段的处理太假了,一味拔高消防官兵的人物形象,为了煽情而煽情。
然而,宁做英雄不做狗熊,我相信这是所有消防官兵,在那种极端环境下,真实的情感。
电影改编的原著,鲍尔吉·原野的纪实文学《也证明了这一点:整个大孤山消防中队成立不到一年,除了队长刘磊和指导员是现役军人,其余20人全部都是合同制消防员。
但让人们意外的是,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个逃兵。
从进火场开始,刘磊一直都冲在最前面。他心里只有两个念头:老子今天就要死在这儿了,35年没白活;逼不住火,人跟106号罐一起完蛋。
其实何止是刘磊,所有的消防员,不管多大的官,似乎都有一个念头:死在火场,比病死要来得光荣伟大。
经历过,才会更觉得这种情感的真实。
在玉树灾区的时候,我采访过一批从东南沿海过来救援的消防官兵。他们在一次救援任务后,全体累的瘫倒在地上,顶着高原的烈日骄阳,就那么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看着让人心疼。他们说,救人倒不累,主要是这种气候很难适应。
后来我听说他们因为全体不适应而连夜撤退了,当我们记者在一起讨论这件事时,第一反应是他们挺不容易的,第二反应就变成了:替他们感到丢人。
在那种鸡血的环境中,你虽然会想到他们从东南沿海来到西北高原需要克服怎样的气候条件和高原缺氧环境,虽然会想到消防官兵们也有家有口,虽然会想到他们应该首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你仍然会想到:当逃兵真的丢人,连娘们都不如。
并不是关键时刻撒腿就跑才是真实,才是人性。
不想当逃兵而想做英雄,也是一种人性。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真实,只是因为这种人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该怎么说呢?
真正的伟大,总是看起来很假。
那场大火里真实的伟大是怎样的呢?
关闭油罐阀门的转数不是8千转,而是8万转。当时的消防员为了加快速度,真的脱掉了身上的呼吸机和手套,徒手在滚烫的阀门上转动。手磨出了皮,起了泡,立刻被烫平。
负责坚守化学罐区的一队消防员,也真的给家人拍了视频,那是准备付出生命前,留给家人最后的纪念。 一个消防员在车顶把水带,已经被熏得昏了过去。战友把他送进医院进行高压氧舱治疗。直到苏醒,整整8个小时,他的双手一直保持着把水带的姿势,掰都掰不开。 一位消防员恰巧接到家中急电,父亲的白血病极度恶化,生命垂危。他原本打算这天晚上乘车回家,也许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但最后一刻,他放弃了探望父亲,毅然决然前往火场。
这些故事如果放在电影里,我们一定会觉得太煽情,太不符合人性和逻辑,然而,这些故事却是真实的。
我们习惯了冷静和理智,警惕一切煽情,而面对现实中的真性情,反而冷静得没有一丝人味。
就像面对杨紫最后没有坚守岗位,流着泪去看一眼牺牲的未婚夫的剧情,这是多么正常的,人性的举动!
然而,我却看到有网友在骂逻辑不通,简直侮辱智商——作为一个消防指战员,竟然如此没有敬业精神!剧情应该是强忍悲痛继续奋斗在第一线,救援结束立刻奔向未婚夫见最后一面,感情爆发,这样的发展更为合理也能升华主题,还点了消防战士的敬业奉献和纪律严明。
你看,如果一个人危难关头强忍悲痛继续奋斗在第一线,我们会觉得是媒体的造势宣传,太不讲究人性,太过虚假;
而如果一个人心里惦记着自己和家人而不那么敬业,我们又会觉得逻辑不通,不够升华主题。
真的,太难了。
我理解那些网友关于煽情、关于虚假的评论;也理解导演在拍摄中的“煽情”和“刻意感动”(其实并没有)。
只是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可能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再相信英雄主义了。
身为昔日消防队员的“家属”,这里也给各位普及一下我们身边的故事
“你太不了解消防员了”
这是电影中,侯勇饰演的指导员,给了油罐区负责人一耳光之后,对其怒吼的一句话。因为这个老小子隐瞒险情,他觉得如果消防队员知道真实情况(手动每个阀门需要80000转)的话,很可能不去了。因为每个人都有“畏险”心态。
我想,这句话就应该代表了《烈火英雄》这部电影的所要表达的主题了。
记得在美国电影《勇往直前》(就是那部描述2013年亚利桑那州大火中消防队“格拉尼特山高手队”真实事迹的电影)的评论中曾经说,我们关于消防员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少了,那部电影中,我们都知道了美国消防队的英勇事迹,但我们呢?我们很多消防战士的事迹大家是不了解的。
没想到才过了两年就被打脸了,不过这个脸,被打的很开心。
不夸张的说,《烈火英雄》是国内第一部如此详尽描述消防队员事迹的电影。无法回避该片的商业诉求,但本片实则用了大量镜头语言和群像化的角色特征,来让更多观众了解和理解我国消防战士的故事。
我们或许无法深述大型火灾现场的情况,这些情况甚至觉得任何关于生死的感悟一说出来都失去了光泽。我只是知道,悲壮的现实场景即使犹如史诗般辉煌与动人,却仍然需要视觉化的力量。
所以,这篇文章,在评述电影的同时,也给各位普及一下关于消防队员的故事。不是“消防知识”,而是“消防队的知识”。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知识则亦穷矣。”——朱熹的《百丈山记》
每个人都有“畏险”心理,消防队员也是一样。但并不是说你害怕就可以不上,你干的工作的就是这个,要保护广大老百姓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烈火英雄》根据鲍尔吉·原野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最深的水是泪水》改编,虽然改编自文学,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原文学真实的事件基础和背景,就是“7·16大火”真实事件。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访了188名官兵,历时四个月撰写了这套长篇报告文学。
有着真实事件为基础,作为商业片,本片自然会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加工,这也是该片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改编自文学而非事件的原因,为的就是堵住喷子的嘴。因为键盘侠们可以随时见缝插针,说电影XXX处不符合事件、胡编乱造等等,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搞不清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也是醉了。
即便如此,原文有多少朋友看过不得而知,但最起码,但电影中的几个情节和桥段,是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这一点查阅事件资料就可以了解。
PS,本文隐去了全部真实事件背景和角色原型姓名,因为电影是电影,事件是事件,不要混淆,二者有着不同之处,尤其是对于消防员这个职业。
黄晓明饰演的江立伟,就有真实原型,每一个阀门需要手动关闭8万转才能关闭,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身上的防火服被炙烤得发烫,皮肤也像被火燎一般灼痛。手掌被磨出了水泡,水泡又被磨破出血,手上的伤口又被火烤得滚烫的阀门给烫平了。”
电影在有限的时长中,突出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险情,不过并没有具体表示黄晓明一行人关了多少时间,手动8万转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或许不了解,但真实情况是,当时攻坚组几乎连续关了近10个小时。
“在关闭阀门的时候,由于烈火不断烘烤导致昏昏欲睡,这时身边的爆炸竟然成了提神的闹钟。”
这些都是真事,电影中对其进行了艺术化的呈现,直接反映了消防队员的行为。而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当时战士渴了没水喝,就打开消防水带喝里面的水。电影真实还原了这个细节。
另一方面,杜江饰演的马卫国守卫化学罐的情节,也是基于真实事件:
“从到达这片阵地,消防车就没有后退一步,泡沫补给不断的被送到这里。”
此外,印小天饰演的工人最后逃跑,那位负责人谎称关闭阀门“只需二三十分钟”等等,也是源自真实事件,这些内容查阅当时资料就可以了解,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烈火英雄》在电影拍摄技法上,采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也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加工,也有不少煽情。这一点与《勇往直前》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事件不同,虽然我更喜欢后者那种写实感。
但本片电影化增强的好处,就是情绪渲染。比如谭卓那条主线,火场以外的城市描写,完全陷落的城市,不得要领不得秩序,一座荒城,拍得也是很大胆,很有灾难片的感觉。看到这些情节,我们就能明白,这是虚构的电影,不是纪录片。但火场以内的部分,才是写实的地方。
消防队员“畏险”吗?我想肯定有的,但遇到险情,他们必须第一个到达现场,因为这是职责,他们是战士。
看过小弟《勇往直前》那篇文章的朋友应该了解,我一个哥哥是消防队员,我从他口中听到了不少故事,所以对这个职业也相对比较了解。
我这个哥哥表亲,说是表哥,但“一表三千里”,他应该是我老姥爷哥哥他家的,这一下就隔了不少代。而且从我姥爷那一辈,我妈他们家就已经离开了故乡,来到现在居住的城市,很少回故乡。原本我们之间是没机会交集,但正因为他从老家来市里当兵,反正都在一个城市,我老爸当年也在部队,所以我们家就挺照顾他,他也是赶着节假日的时候也会来我家,这样一来走动的也就多了一些。(本来想找一张老哥的照片,但实在找不到了,见谅)
他比我大不少,我当时好像刚小学,人家都是消防战士了。老哥面相很好,因为长了一副笑脸,怎么形容呢?就是那种整天都笑呵呵的表情,但他不是在笑。正因如此,他始终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这也是我跟他能聊得开的原因。老哥来到部队后,迷上了打乒乓球,我们也经常切磋,期间他跟我讲过很多他遇到的事件,什么KTV着火啊,XX饭店煤气罐爆炸啊,他也被临时抽调去救过大型山火,而且最夸张的一次,是去过小型飞机失事的现场,那飞机直接掉人家饭店里了,之前都以为是煤气爆炸,直到消防队去了现场,才知道是一架飞机。。。
很多事件我迄今为止都记忆犹新。我小时候就觉得,消防队员都是英雄,他们是在和平年代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的,他们的敌人是无情的火焰,这是我从小对“消防官兵”的认识。
老哥是武警,也是消防队员,没错,这也是当年我一直搞不懂的地方,都说“去当兵”,基本是义务兵,结果老哥是消防队员,消防队员是“兵”吗?
在2018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改革之前,消防队员算是兵,而且是有着历史传统。
下图为昔日中国消防徽章,如今已成过去式
估计很多朋友不了解,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诞生在中国宋朝,叫做“潜火队”
《东京梦华录》“防火”条记载,汴梁城内,“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瞭望。”
《武经总要》里也记载了潜火队的专业装备,比如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丈余,中施转轴”;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取水”水袋:“水袋以牛马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放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
由于宋朝没有义务兵,都是实行职业军人制度,当兵是志愿入伍,再加上“潜火兵”以灭火为职业,平日里就像打仗的军人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潜火队”是军队的编制。
可见我国一开始“消防队是军人”的传统,根源在这里。
到了近代,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消防迎来严峻的考验,因为战事的缘故,火灾不断,而且军人也不够用了。这个时候,义务制便在此时逐渐拓宽。
1941年6月3日《新华日报》记载:
“敌机滥炸重庆市区,投下巨量之烧夷弹,战时消防总队全体人员之英勇服务与有力焉。渠等均来自民间,且大半为义务职,其勇于工作之精神,实值敬佩……”
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安部于1955年10月成立了消防局,由于当时条件困难,公安消防队伍自1965年5月1日起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为5年,单独编成公安消防部队。至此,消防部队,正式进入现役。
1982年,武警部队成立,消防部队自此纳入武警体制,这就是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武警消防部队。只不过由于之前消防部队隶属公安的缘故,这其中的隶属关系也是比较复杂。
比如,消防属于武警序列,享有武警官兵同级别的待遇,是军人。部队工资和费用与武警一样,都是来自于国防经费,中央军委发工资。但消防不接受受武警部队的领导,属于公安现役部队,而且所有消防器材和车辆,还有消防官兵的各种福利待遇,也是来自于地方经费,这一点跟公安一样。
说白了,消防部队是公安部队,消防官兵是武警官兵。武警消防官兵的衔级叫警衔,但是设置上和军衔基本上没什么大差别
上述是2018年10月9日改革之前的隶属。如今不一样了。
“泵房爆炸的时候,一股火浪像红箭沌上天空,巨大的冲击波撂倒了地面上所有的人”——《最深的水是泪水》
《烈火英雄》的故事背景是2010年,那个时候消防部队还没有改革,所以他们是武警官兵,是他们的肩章和头衔上,我们能够看到“特警中队”的字样,队徽也是旧的。
“特勤”说白了就是特殊任务,有点类似军队中的“特种”,但特勤部队与特种部队有区别的,特勤战士并非是特种兵,而是普通军队的特殊任务执行者。
比如武警内卫特勤部队,是武警部队的主力部队,受武警总部的直接领导。主要担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值勤和处突。比如保护外宾啊,处置社会事件等等。
消防部队特勤中队,就是应付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成立的综合性消防队,是消防队的拳头部队,具有救火、救援、防化等多方面功能,一般一个消防支队有一个特勤中队,有些较大的城市的消防支队会有几个特勤中队或者特勤大队。主要有三大特色:
★消防队里面使用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实验型消防中队。设备和管理经验先在特勤中队实验后才会大规模列装。
★针对特殊区域,例如偏远地区,有争议的地区,危险地区等专门设立消防队。根据不同特点编制也大小不一。少的40人,多的有100人。
★经常会去执行一些火情危机,危险系数较高的艰巨任务,工作的艰难性和队员自身的危险性都比一般消防中队要高。
可见,特警中队中,包括装备、人员素质等都是比较高的,电影中也有相应的展现。
PS,支队与中队
省一级的消防部队都叫总队(正师级建制),市一级的叫支队(正团级建制),县级的是大队(正营级建制),大队下面有中队(正连级建制)和特勤中队。所以说电影中黄晓明与杜江的职位是连级。
很遗憾,咱老哥当年并不是特勤中队,实际上连一线消防官兵都不算,我记得问过家里人,老哥当年应该是从事通讯、调度一类的消防官兵,具体什么职位我也不太清楚,只记得需要出任务,但真正进火场的次数不多。有点像电影中,杨紫那类职位,负责联络和汇报。
我哥是义务兵,我们的义务兵的征兵制度想必大家也比较了解,基本体检过关就可以入伍,文化水平要求基本没有,年龄方面有时候也是有猫腻,我哥就是高中没毕业就去当兵了,用他的话来说,队里还有14、15岁的孩子。
《烈火英雄》中,也有义务兵的存在,至少郑志那个角色就是义务兵,因为之前杜江饰演的中队长还教训过他:“是不是快退伍了,就可以混一天是一天?”
改制之前的消防部队,是义务兵制、志愿兵制、士官制、干部制相结合,这是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近代百年的历史传承,就是最大限度保持部队的稳定和战斗力。
可见,义务兵制度最大的功能是不缺人,但是义务兵役只有两年,很多新兵刚刚手练出来了,就退役了。部队人员的流动性太大,不利于保持战斗力。所以又有了志愿兵。兵役期,志愿留下来继续服役的,很多成为了一线消防救援力量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消防这种特殊工作,经验最重要,并不一定是军校出身。
《烈火英雄》中,郑志这个角色的安排,目的性很明确,当然电影肯定不能过于直白。别看平时人五人六,一到出任务的时候,什么也不顾,就是冲在第一线。片中的郑志,憨憨的一个小伙子,最后一个人扛起100多公斤的消防水带,也是无所畏惧,最后就这么消逝了,令人痛心,更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海水并不深啊,人怎么就死了呢?”———《最深的水是泪水》
《烈火英雄》中,欧豪饰演的徐小斌,也是有原型的,是一名烈士,2010年刚刚结婚。上面那句话,是角色原型的妻子,站在他殉职的海水里说得。原著报告文学的书名,大概也是来源于此。
PS,电影中有一处没有表现出来,就是当时厂区的蓄水池由于电力系统烧坏无法打开,战勤保障大队只能赶到距离火场三公里之外的渔村海域取水,一共为前方输送了6万吨的水源。
有一处还是比较真实,就是原油泄漏到海面之后,浮油厚度达40cm,使得战士们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潜水清理供水浮艇泵海草和原油。但角色原型是在清理水泵的时候被海水卷走,电影中改成了被脚腕被缠住无法脱身。
生与死就在一线之间,是这个角色的真实反映。火场就是这样。
老哥当消防员的那几年,见证了很多生死,其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就是一个18岁的孩子,死在了他的面前。
有一次他出任务,高楼着火,中队里面,一位孩子,真的是孩子,只有18岁,火场中不知道什么爆炸,气浪把那孩子直接从楼梯间冲出楼外,活活摔死在他面前。每次说这些的时候老哥都很动情,都是战友啊,生命的转瞬即逝,来得这么突然。
用老哥的话来形容,每次火场,基本都是指挥员坐镇,老兵带着一群新兵蛋子进了火场,有的新兵连水枪都不会用,碰到液化气、燃油甚至一些其他化学物品的时候,直接用水来灭火,不出幺蛾子才怪,但这些你能怪这些新兵吗?所以如今消防部队迎来了改革。
想起了《给爸爸的信》中于荣光对李连杰说的那句话台词:“(公安)一个月几百块,你玩什么命啊!”
职责所在啊,你不知道火灾中是什么,但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火场。你不进去?你是消防员,你不进谁进?
仅过去十年,全国就有300余名消防战士牺牲在救援一线,平均每月3名。
“老百姓和火之间,还有我们!”——《烈火英雄》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层建筑不断拔地而起,这时武警消防部队就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技能已经由单一的灭火任务的兵种转变成能执行多任务的兵种了。大到灭火救援、抗洪抢险,小到防虫治害、跳楼开锁、上树救猫应有尽有。
这事比不稀奇,随着火灾安全科普的不断加深,火情在119报警比例中已经大大减少,这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适用,所以如今的消防队,是多元化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快速反应,所以称如今的消防部队,为“快速反应部队”更合理。
而面对如今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消防任务,消防部队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所以,2018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划归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部消防局。改革方案明确写着,是行政单位。
至此,武警消防,成为了历史。“武警官兵消防战士”的称号作古,他们从军人变成了公务员。
改革的好处,专业性和体系更强。以往的义务兵制取消了,现有士兵变成了合同制,招生也更加规范。说白了,不再是义务兵打天下,而是职业化了。虽然,改革之初,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退伍军人的福利没有了,而且之前我就看过报道,消防车救完火,下高速的时候要收费的情况。但我相信,一切都在缓慢的更迭,未来一些政策也会落实,拭目以待。
因为崭新的中国消防员,荣誉感是不会变的,“消防战士”的称号,依然在。
所以,我认为《烈火英雄》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科普电影,真正让大家了解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动人事迹,这就足够了。
让我对过去这支在和平年代,伤亡最大的兵种,致以最高级别的敬意,也让我们对未来改制后的“消防战士”,愿所有的消防人都得到善待,愿每一次逆行都不会孤单。
老哥早已退役,没有赶上改制。如今他离开了服役的城市回到了老家,我也来到了北京,所以跟他的联系也就就不多了,只知道他退伍之后想留在城市,去过书店工作,但不知何故还是回到故乡,因为这个还离了婚。
他在家开了一个小门脸,新嫂子我都没见过。我琢磨着今年国庆有必要回去看一看,上次我给他推荐的《勇往直前》也不知道他看了没有,这一次,我当然要给他推荐这部电影了!
对消防员多一点了解,也就多一份理解。
武警消防改制是武警部队改革的一小部分,按照“军是军,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则。
以往武警职能大致分为金(矿业)、木(护林)、水(水电、交通)、火(消防、边防)、土(内卫、警卫),再加上边防,其中消防、警卫与边防归公安部管辖。
下图为武警部队改革之前的肩章列举
如今武警消防退出现役,与其一同退出现役的还有公安边防、警卫部队;武警水电(改制为企业)、森林(和消防部队一同并入应急管理部)、黄金(改为事业编制)部队,而交通部队司令部被裁撤,另外跟边防有血缘关系的海警部队正式转隶武警部队。
至此国家给这些部队的定位是:
★武警内卫部队(包括机动部队)、被降格的交通部队、海警部队是“军”。
★公安边防、警卫部队是“警”。
★武警水电、黄金部队是“民”。
★消防和森林部队现在还不好定位,因为涉及到应急部和公安部职权划分的问题,是“警”是“民”还需未来考证。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怎么说呢,以前当兵的时候也是消防,干了森林消防两年,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也就灭了几起不大不小的山火,参加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震救灾。打心眼里是佩服这些搞城市消防的,不但面临的问题比我们多的多(比如抓鸡抓鸭救人帮助老百姓这些)火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像影片中的煤气罐爆炸之类的,每一次出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此为钦佩。当看到消防车出动,看到那些熟悉的工具再次映入眼帘,心中涌起一股非常亲切的感觉。实在不忍心批判这部电影,奈何拍的真的很一般。本来看完电影出来的时候违心地给了四星,后来刷影评看到一个大连人说,当初“7.16”火灾所有大连人都是乖乖在家等着,没有弃城而逃,降了一星,有点败好感,改编不能乱编。最后给三星,多一星给消防员,也不违心。
回来之后补了一下纪录片,讲真的比电影精彩,以下为纪录片链接。
//v.youku.com/v_show/id_XNDI5MjAyMzk5Mg==.html?spm=a2hzp.8244740.0.0
1.纪录片中,消防员抽调海水对附近油管进行降温,灭火主力几乎全靠泡沫,影片中虽然也有抢泡沫的片段,但是并没有表现得当,观众看来更多得是用海水灭火,实际上光靠水是灭不了火的。
2.纪录片中几乎调集了全市所有的公职人员和社会力量,警察武警医疗人员皆有参与,影片只在火场看到了消防员,其实都拍出来,感觉会更好些。
3.纪录片中灭火方案设置得当,在油罐区和化学罐区足足铺设了五条防线,火场一共设置52个阵地,消防员打水枪累了,站不住了,就坐着打,靠着打,趴着打。影片完完全全没有表现到位,群魔乱舞不知道拍些什么鬼,镜头全部聚焦一中队和黄晓明。我在想这些镜头要是拍出来该多振撼人啊。
4.真实事件真正牺牲的只有徐小斌一人,是和战友因为清理垃圾脱力被海浪吞噬,不是影片中那样被缠住,影片拍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为死而死,完全不震撼,真的想骂人,消防员不蠢的好吧。
影片展现是消防员英勇救火的事迹,可是者救火,救火,真的表现到位了吗?我看到的是有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镜头聚焦在火上面,各种火势的特效。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被黄晓明演的江立伟和杜江演的马卫国带领的几个消防战士上,另外三分之一被市民和杨紫方面的指挥中心支配。至于救火,我认为救得太形式化了,拍成了一部类似美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着重描述了江立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不合我意。最关键的黄晓明演的也太尬了点,完全get不到火场的惊险。
画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如果去掉那些尴尬的台词,我看着是比较震撼的,特效用的还是比较到位,这方面比较好,如果不考虑炫技减少一些这些特效,认为会更好
优秀的画面配上震撼的BGM,渲染的氛围还是可以的。
1. 比如说出警的时候有一个战友在喂鸡,直接扔掉跑起来,比较真实,但是他们的战友那么整齐得跑,又很假了,特别是这一段还给杜江一个特写,看的要吐。事实上警报一拉,我们就跟疯了一样往车库跑,根本没有这么好整以暇,穿消防服也是乱哄哄的,怎么快就怎么来,记得微博有一个视频挺火,就是消防出警,车库刚拖完地滑倒四个消防员的那个视频,那个才是真实的出警。
2.拍消防员抓猪那段,很有代入感了,什么杂事琐事都是搞消防的来,可是把人民群众表现的也太坏了。
3. 黄晓明找杜江要烟那段,真的是影片唯一的闪光点了,这才是一个常人会做的事情。这样真实的感情才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啊。
4. 火场留遗言那段,我不知道是否真实,当了两年兵,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阵仗,只在抗震救灾的时候写了一次遗书,不过看着挺感人的。
5. 医院那段,有感动到我。
6. 最后吃鸡腿那段,也挺感人的。
上面是我觉得能get到的煽情,无法get到的煽情还有大把大把的,用煽情堆砌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影片,尬点太多,有些记不清了,最尴尬的就是三个消防员的死。
1. 比如徐小斌的死,郑志的死,江立伟的死,完全都是为死而死,形式感太过了,我表示完全没有代入感,这是生怕不知道他们在演戏吗?为什么拍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能考虑一下现实呢,能不能有点真实感。
2. 一死人全体消防员默哀,我去,这在火场可能发生吗,要默哀也是事后默哀,当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根本集中不到这上面好吧。
这我认为是影片无法让人形成代入感最关键的一个点,台词几乎都是念出来的,完全没有火场的紧张气氛。么得感情,么得起伏的啊?你确定你们这是在火场吗?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消防员几乎都是癫狂的状态了。真的一听他们开口说话就特别出戏。
还有郑志的死叽叽呱呱得不知道演些什么搞了半天(完全忘了),渲染的也太过了,就好像在说,大家看我,我在演戏呢。
总之三个消防员的死本是很震撼人心的,可是演出来的感觉,就根本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真的太差劲了,这是给消防员抹黑的吧。
另外还有一些火场救援的细节,比如黄晓明在四周都是大火烘烤下能不能坚持几个小时这种BUG就懒得说了,什么手套氧气管这些为了影片效果都无关紧要了。
还有一个很败好感的点就是我最前面提到的把大连人民编成了弃城而逃,就算为了体现公职人员的伟大也不能乱编啊。虽然这个改编有一部分的闪光点,还是喜欢不起来,可以做一个全城祈祷的情节我觉得也不错吧,又能收获一波眼泪。
最后想说一下我对比自己的部队经历看到的不合理的地方,因为确实当兵时间太短,没经历过什么大事,也不知道别的部队是不是和我的部队是一样的情况。
1. 对于战士来说,和队长基本么得感情的,平时都是班长排长带训练啥的,队长基本上不会和战士接触很多,火场救援的时候,队长基本也不会冲锋陷阵,都是坐镇指挥的,影片让一个中队长上前线,不知道是不是刻意。(这个评论有战友说了,中队长冲锋陷阵的也有很多,看来是我们队长架子比较大的)。
2. 对于一个即将退伍的老兵来说,确实是能混一天是一天,但是军事素养是合格的,比新兵更强,不可能出现影片郑志的那种连训练都搞不定的情况。还有火场中拿水枪被作用力拍到自己头,搞笑吗?没摸过水枪的新兵还有可能犯这种错误。(这里有网友说在那么大的事故面前压力太大出现失误也能说的通,而且水枪出水作用力真的很大。)
3. 特勤一中队救火的人太少了,应该就五六个吧。一个中队3个排,9个班,连后勤100多号人,排长带班长带战士,就算分配了任务打散了,觉得也不该就这么几个人,群演太不到位了。(这个评论里有战友说了,有些中队的编制人很少)。
4. 消防车出警,我们中队从来就没关过车库的门,不知道其他部队是否一样(这个也解决了,一些部队是关门的)。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拍的很随便,重心放在特效和几个主演上,关于剧本的打磨太差了。说是给消防官兵看过一致叫好我是不信的,关于救火,也就最开始火锅店救火还拍的比较好,后面什么鬼都不知道了,不喜欢这类题材拍成个人英雄主义,很假。希望以后拍这类题材的电影能多考量现实因素一些,这部影片还是很失败的。
不够真实,刻意煽情,多展现一些消防员战斗的细节或许会更好,不是只有死人才能体现伟大的,真实才最能感染人。最后给个三星吧,消防员真的很辛苦也很危险。
影评写得很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给三到四星吧。 你的观点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但不是搞城市消防的人,对这只队伍不是很了解,有些错误的观点还是得到了附和。 我是城市消防的一员,感觉你对业务也是比较了解的。很棒。 确实,灭油罐火灾需要大量的泡沫,包括地面流淌火也要用泡沫来覆盖。水枪一般用于罐壁的冷却。 你说那些细节,比如群众语言激烈,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森林消防可能不大于人民群众接触吧。有时,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得不到体谅,加上自己着急,就会语言激烈,现实中经历过,比如今年年初我参与一场地下车库火灾,火势已经控制,但有些人担心自己住房的安危,在一旁谩骂我们,每每听到这些,虽然都很克制,依然尽心尽责,但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 对于人物的刻画,我也认为有些太浅了,但编剧还是挺厉害的,用一些细节就塑造了比较鲜明的人物角色。 人物的牺牲,抛开真实事件,毕竟是改编嘛。我认为郑志的死是不合理的,因为中队长非常莽撞的决策,团队陷入危机,一人救多人,多人却不能救一人,眼看却无采取行动,最后牺牲,有些尴尬。 郑志牺牲后中队长那段台词,其实是北京喜隆多大火时,中队长和副中队长牺牲后,在场的消防局副局长所说的话,当时大家哭成一片,这番话很鼓舞士气,让大家再次投身灭火战斗中。但安排在这里确实有些出戏。 其实从这点也能看出,队长还是要带头冲锋陷阵的,包括我也是这样做的,经常自己会把水枪。中队的弟兄不是很多,我对森林消防也不是很了解,一个小的消防中队,可能也就十来个人,我们这里,特勤也没有超过四十人。 个人认为人多少对电影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车库门还是要关的,可以保持车库内的清洁,保护器材车辆,要进小动物什么的破坏装备可不行,北方冬天更是不能开门,不然连车都着不了,派几号车开哪个门,一般人还没上车呢,车库门就已经开完了。 不知道森林消防有没有试过加大压力的水枪,一个人基本上是控制不住的,开得猛的话,后坐力会直接把人顶飞的,拿不住水枪乱摆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容易伤到人。 大连的火灾可以说是让远程供水系统一战成名,是火场供水的重要保障。 很多人拿电影和大连的真实火灾对比而纠结,我认为这样不大对,因为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场火灾的影子。 我看到有人说天津的事情不能拍什么的,感觉挺气的,好像自己很了解一样,事故调查报告自行百度。 我感觉比较难受的就是电影中有很多战术失误,应该是导演为了制造剧情而故意为之的吧。我认为其实并不应该这样做,真实的消防队在处置灾情时还是比较专业的,不会范如此低级的错误,这样拍,怕是会误导观众,质疑消防队伍的专业性吧。 不吹不黑,确实被感动了,有很多经历过的东西再现了,消防队伍确实不容易,生活和工作是矛盾的,生与死是矛盾的,付出了很多,舍弃了很多,留下了很多遗憾。为了职责,生死犹去。不是不惧死,穿上这身衣服才能懂得吧。
映后再一次听到导演谈起一位消防员说过的话,“我不怕死,怕你们不知道我们干了什么。”黄晓明也说,“作为演员的我们还活着,但生活中很多真实的消防员牺牲了。看完后,请忘记我们,记住他们。”改编自消防员真事的电影,有太多地方能触动过往的记忆,会很为他们难过。连场大火,照得影厅都格外灼热。
做为取材真实事件致敬消防员的诚意之作,1:1场景的真实搭建与还原,以及真火使得火灾场面更为震撼,当然最动人的还是无畏的消防员们。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消防员工作和生活中更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更多人了解,虽然情感会略显饱满,但就像导演说的,当你接触到现实中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且比电影本身更为感人的时候,就觉得有义务保留下来,这也是创作者一种动人的坚持吧。
记得之前看别人爆料说,黄晓明为了演好消防员这个角色,不仅和消防员深聊过很多次,拍戏期间在生活中也穿着消防服,只为找到角色最真实的感觉。不得不说想把一个平凡的消防员演好还是很难的,外表可以靠妆发,氛围可以靠道具,而真实的眼神和气质却最难表现,这次黄晓明演活了一个真心英雄。
非常勉强的三星片吧,挺遗憾的一部电影。题材是个好题材,消防员的故事也非常值得一说,如果搭配成功的类型片元素,以灾难片或英雄电影的方式来做,应该会很好看吧。可惜,导演水平实在是太……全程尬煽,还有那从头到尾铺满的配乐,反倒让这部本该成功的影片有些廉价感。包括演员的表现,也太硬了。整体,是部特别遗憾的电影。
3星半。1.玩命煽情催泪,目的基本达到,但让本片丧失了一定的“真实感”,这是此题材最重要的。2.和银河补习班一个毛病,为塑造英雄狂加巧合悲情狂立flag。主角一次失误不仅丢工作还得和继任者碰面顺便巧遇烈士母亲哭泣,去学校不仅被儿子同学瞧不起,还被亲儿子捅一刀。3.为营造悲壮感强行让角色牺牲,降低配角智商,只有主角队伍冲锋,其余人是空气。火场救火第一,请停止类似“看警徽”“自拍”等行为,演讲口号式发言过多。4.黄晓明这一ptsd角色可能会拯救部分人“黄晓明ptsd”症状,但很遗憾没治好我的,对他演技巅峰印象停留在《风声》。杜江哭戏颇有代入感,泪汪大眼会说话。5.火焰特效偶有“失真”。6.大银幕对杨紫的脸真的不友好。7.最催泪的其实是片尾真实的录像。8.很会营造紧张感,火场抽烟那段不错,演得好,有人味儿,顺带缓了下节奏
要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题材好,消防官兵的辛苦,真想一个⭐都不给,这什么导演,编剧?能好好拍吗?在救火生死关头,看的激情澎湃的时候,马上镜头强行转到煽情部分,瞬间就无感了!
拍消防员题材的影片挺少见的,透过影片,观众在真切看到平时大家很少关注的人民英雄同时,也是对全体观众火灾防范的一次警示,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有趣的是,导演并没有按照寻常主旋律电影的拍法,创造性地以灾难片方式来拍,在大特效的加持下几场火灾戏观感相当震撼。
烈火奶奶
想来想去还是给了三星,就是把场景展示给大家看,你们哭吧哭吧,使劲儿哭!虽然煽情赚了大量泪水,但也仅限于此而已。
3.5 黄晓明终于有了代表作,老姨母们在哪?
总觉得黄晓明和杜江的角色应该互换一下,老觉得哪里怪怪的……配乐铺的太满了,好多段落感觉像是拿错了音轨,音乐情绪和画面情绪各走各的……不过作为国产灾难题材,作为主旋律电影,已经是近些年做的不错的了。但是,主旋律电影不应该找内地导演拍吗?香港导演讲故事的时候,总觉得要么用力过猛,要么姿势不对……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可当初7.16火灾时,不敢说所有吧,起码大部分大连人都还是很淡定的,没有弃城而逃。电影里搞的跟丧尸围城似的……
演员表现都不错哦!高度还原了现场,好几场戏让人落泪。张哲瀚好鲜,而我当年追的是印小天,韩丁太帅。作为上一代四大小生,黄晓明和印小天竟然同台对戏了,但是戏份不可同日而语杨紫演技真的好,又美啊,和偶像赵薇一样耀眼。救火如救命,谢谢那些曾经或正在奋战在前线的消防英雄们。
《烈火英雄》挺催泪的,有点沉重,但很感人,用真实的画面和质朴的镜头语言,讲出动人的故事。火灾现场太震撼了,烈火迅速蔓延,爆破不断,人在火龙面前好像显得特别无能为力,灾难性的事故看得人毛骨悚然。这次比较惊喜的是黄晓明,表演自然,能从角色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真实的感动,那句“就想完成任务,活着出去见我老婆孩子”,应该是很多消防员的心声吧。他们不想做英雄,更想做一个能守护住自己心爱之人的普通人,只是消防员这份荣誉,让他们需要面对更危险更可怕的火海。这次的江立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黄晓明,不耍酷,不扮帅,甚至脸上有疤。但这样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有力量。始终满脸血迹、油渍的江立伟面目模糊,而他的勇气与信念却格外的真实动人。
导演不行,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换成林超贤应该会拍的更好。电影一味的煽情,如同口号化的英雄宣传片,人物塑造也很脸谱化。
看看这片现在俩标签“主旋律+烂片”你就基本能get全片了,就跟央台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消防员宣传片一个调调。演员拍下来应该真蛮苦的,可是这个本子真是让人无力吐槽,没水了也要人肉盾牌站在火前,还说什么这是为了死去的兄弟??对不起,这种廉价的感动不要也罢。谁愿意做这种烈火中的英雄?想想大凉山的兄弟吧。
因为一次意外,大人们诋毁他,小孩们也唾弃他。你救了人们无数次他们一次也不记得,你犯了一次错他们就落井下石。做英雄很难,背负着误解和污蔑继续做英雄更难。领导说他应该退役,但他选择与火灾战斗到底。因为消防员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马卫国曾经只想抢头功,正是战友的牺牲让他明白所有工作都很重要,终于明白了死守化学罐区的意义,也赢得了父亲的肯定。郑志因为即将退役而消磨时光,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徐小斌为了保障远程供水,不惜清理海洋垃圾。他干的是最脏的活,但他的人是最干净的。出现火灾,不管你正在拍婚纱照,还是在安抚哭泣的儿子,你都必须立刻到岗。所有人都在逃难,他们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因为从他们成为消防员的那一刻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在这里住一辈子了,要不不走了吧”贡献年度催泪瞬间。
政治牺牲了,大家默哀了片刻。教主一直在转圈圈,然后挂了。灭火不讲技术活,只管大叫流淌火。配乐慢镜头比火还泛滥。两个小时的电影可以尬两辈子。
看了点映,片方真勇敢,什么货色都以为自己是哪吒。导演的能力就在那里了,触到天花板也就这水平了,公益广告式的拍法特笨拙,为了生猛的节奏,导演狠起来连他自己都害怕,早就没精力兼顾整体的叙事节奏和各种细节了,强煽赚眼泪才是他唯一的目标。配乐老师全程戏精,无时无刻不再给电影跌份儿,灾难级现场,就像是随便贴了一条生硬的配乐音轨,连带着把混音老师和音效剪辑老师的劳动成果都给毁成噪音水准。值得一提的是,大反派烈火演的真不错,秒杀所有演员,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猛,什么时候该消停,黄教主演的是新时代的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导演拍的挺努力的,仿佛时刻掐着你的脖子喊,我都煽成这样了,你不哭还是人吗?经验告诉我们,人一哭成傻逼就没有思考能力了,不信等着瞧。
消防员科普电影,大连7.16大火为基础,黄晓明、杜江、欧豪都有真人原型。入戏极快,火场戏份效果不错,但后半段有些过犹不及,一片通红看多了眼睛难受。由于涉及真实事件,所以电影在限度内也算完成了任务,让我们真正了解火场英雄不为人知的事迹。真正加分的地方是在火场外,完全陷落的城市,不得要领不得秩序,一座荒城,拍得也是很大胆,很有灾难片的感觉。
两星都是给演员的,看得出来他们拍的很辛苦,还有一星给片尾的消防员吧。但如果主旋律电影以后都是这样,真不敢想,简直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