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冬天,浙江某小镇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镇上“林源记”老板的女儿林明秀(马薇 饰),因穿了一件日本面料的旗袍而受到同学的鄙视。她回到家中哭闹,责怪父亲尽卖些东洋货。此时林老板(谢添 饰) 也正为县党部勒令停售东洋货伤透脑筋。不得已他只好把东洋货冠以“国货”的标签出售。年关将至,正是讨债用钱的时候,各商铺纷纷以打折甩货来相互倾轧。“一.二八”沪战爆发的消息使林老板添了新的忧虑,因为他还欠着上海某商行的货款,此时上海客人(陈述 饰)来催债, 林老板只好跟钱庄借贷,然而钱庄非但不肯,反而要求他还清陈债,幸好伙计寿生从乡下收帐回来,才打发走了上海客人。而此时“林源记” 的竞争对手“裕昌祥” 放出了林老板准备携款逃走的谣言,小股东们纷纷上门讨要本钱,林老板只好求余会长(韩涛 饰)帮忙辟谣,余会长却借机提出让林的女儿做警察局长的姨太太,林老板闻言仨魂吓跑了俩魂半.......
水华导演的代表作,以第三人称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30年代林家铺子林老板在官僚的欺压,被客人的逼迫讨债,倾尽所有也走投无路,最终带着女儿逃走的故事。
影片在氛围营造、剪辑摄影技巧、情节安排十分突出。
当林老板性格发生转变之时,大雪纷飞,寒冷的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渲染出当时凄凉萧瑟的氛围,表现了林家铺子的凄苦,暗示了林老板性格的转变。
在技巧上,有几处十分值得注意。一,当林老板撕毁和上海客人的合同时,镜头拉远,林老板的面部神情在画面中从清晰趋向模糊,暗示林老板逐渐浑浊的内心。二,当上海客人在店内等候时,影片并没有做许多的镜头切换,而是以长镜头体现时间的缓缓流动,以此营造出等待的“漫长”,以此体现客人的焦急。三,结尾处底层民众暴乱的那场戏,影片做了大量的镜头切换和机位变化,以混乱快速的画面突出场面的混乱和人们的慌乱。
影片在情节安排上十分优秀。林老板在一开始只收到几位客人的催债,他仍然保持着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当他面对官僚的欺压、竞争对手的诽谤时,他感到招架不住,因此开始被迫地不顾穷人安危收取借款,但是当他面对寡妇时,还是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当他被捕之后,他走投无路,最终只好违背与寡妇的诺言,私自逃离。这一情节塑造出了从善良到堕落的林老板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真实可信。
但是影片采取第三人称讲故事的形式破坏了影片的沉浸感,使得观众仿佛在凝视着影片中的人,有一种俯视之感,个人不太喜欢。
1959年由水华导演、夏衍编剧,改编自茅盾同名小说的《林家铺子》,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场于浙江小水镇上演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式悲剧,通过展示林源记经营命运以小见大,揭示了民族工商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苟延残喘,以及被卷入利益纷争的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无可奈何。
影片剧作结构完整巧妙,故事以林源记的经营为主线,从亏本买卖、债主催债到余会长要钱、警察局长要人、裕昌祥要货的绝望境地,整个过程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真实描绘了当时生意人做买卖的艰难生存图景。
在电影语言上,影片剪辑流畅,镜头运动灵活多变,推拉摇的组合用以展现场景,服务叙事,更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成功塑造了林老板复杂饱满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他对权势充满恭敬,做事老道,仍难免于陷害设计;另一方面,因现实所迫,他不得不对同样苦难之人表现得冷漠和缺乏同情。林老板被上海供货商和钱庄催债后回家一段,导演用叠印闪回的技法将林老板内心心理视觉化,突出了他此时的绝望和落魄。同时影片十分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漫天飞雪中是人间的悲欢,而结尾的湖上泛舟图,既暗示人物未知的命运,又带给观众无限留白,富有民族意韵。
建国之后14年,林家铺子所在的乌镇等地已经完成了公司合营等三大改造,林家铺子的后人或者是同行们的新故事更发人深思,可惜,无人再像茅公当年一样予以采访描写。
茅公这一原著精彩之处被夏衍先生大都保留。大背景一二八后日寇在上海挑起战事,全国抵制日货,主要线索林老板经营费尽心机,次要林小姐的婚事。结局是林老板与女儿连夜出逃,林家铺子倒闭,庄户、会长、警察店内抢掠,老太太、寡妇等小投资户家破人亡。
片头小船悠悠驶入小镇,一盆污水倾倒显示屈辱时代1931,配角林小姐放学回家,显示出抵制日货的背景。回家换取衣服,一小瓶日制化妆品掉在地下,很符合林小姐的身份需要。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马薇表演的嗔怒娇羞很细腻传神,加上结尾指定结亲那一桥段的伤感羞涩,十分感人。
商会会长查取日货,林老板在“饭都吃不起,还上什么学”的怨气中,向老伴索要了一只手镯,变卖了400元去向会长送年礼,透露出党部王委员(纳小恰与日后警察局长属意林小姐契合)、警察局长等背后人物,被允许卖日货。过了第一关。随后与对门裕昌铺子压价竞争。夜晚老婆子来要九元利息拒买手帕而跑入对门,激发起林老板八五折降到八折,赢得上风。其次,筹款进货遭庄家刁难,在一元便利货的热销中,狠心将下线家的存货搬来,再次领先,又有老婆子、寡妇听信谣言提款。此后,上海商家作强硬催款,临走前拿走礼物却将林老板精心填写的正月进货单丢下,林老板沮丧地制止了伙计送去,已是心灰意冷。随即女儿被会长使坏介绍给警察局长,他被诬陷捞一把要走,扣在商会,对门来低价扫货。无奈之下,只得连夜收拾,抛妻弃店,带着最后的积蓄和女儿,走为上,小船悠悠,船舱里的林老板满目憔悴,悲伤茫然。
可以说这是一部精心雕刻的经典影片,剧本将原著精华尽数汲取,并颊上添毫增添了许多细节,绵针密线,环环相扣,照应紧密。主配角表演朴实自然、惟妙惟肖,极容易带人身临其境,很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摄制的时间是1963年,已是建国之后14年,林家铺子所在的乌镇等地已经完成了公司合营等三大改造,林家铺子的后人或者是同行们的新故事更发人深思,可惜,无人再像茅公当年一样予以采访描写。再过数年,影片被集中批判,几乎一无是处。乱像丛书、人妖颠倒已经进入了古华的《芙蓉镇》了。
这是很老很老的一部电影,偶尔在电影频道看的。看了这个电影,觉得它如果翻拍的话,绝对没有这么真实的感觉了。里面的老物件(墙上的年画,柜台上的铁脸盆,一米多点宽的木头床……)只有小时候才有,现在都绝迹了。然后觉得吧,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好假。贫下中农都穿着崭新崭新的衣服,地里爬泥里滚的打仗军人腿上是洁白无瑕的绑带,偶尔有几件破衣服,那造假的痕迹也太明显了。相比于那个兵荒马乱,弹尽粮绝的年代,现在的人太富裕,连剧组都没有旧衣服了。
物件虽老,但是故事并不老。虽然林老板是迫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才一步一步走向绝路,虽然他很可怜,但是更可怜的是那些底层的人民。那个抱着小豆子的寡妇,那个家里有两个小孩老婆子躺在床上以泪洗面的小铺主,那个孤苦无依赚点手工的老婆婆……这些人更可怜。而林家铺子的员工们还喝得起酒,吃得起饭菜和肉。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大不了卷铺盖逃走。林老板欠了这么多底层人民的成本钱,让多少家庭破产?弱肉强食,在哪个年代都这样。上层建筑的坍塌,得牵连多少底层基础?我对林家铺子没多少好感,倒是最后民众的奔溃绝望让人甚是心疼,那寡妇钱没了,孩子也没了,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
其实这个算不上影评,就是本人啰嗦了点。
山河国破,生民难有幸免,林掌柜在乱世之际,还能在街口赁出一桩买卖,做下一笔生意,勉强维持,已是不易,带着妻儿,老少两个伙计,得力一个帮手,屡使减价手段,拨算盘而让利,见假币而送货,用热销的一元货照顾避难同胞,也只是想维持目前生活而已
但面对这一场又一场的乱世,军国的相逼,同行的挤兑,小民的猜疑,局长的催梦,也是难以支撑,顶不住了,把女儿配给忠厚帮手,包起太太的私房,抹了桌上的秘密水痕,背了生意,带上女儿,荡起小船,遥望天涯,小鱼甩尾,一走了之
即使商行银号当铺巡捕这些大鱼不打紧,只是留下来的帮手女婿,躺在床上的留守太太,被各路要帐人马分的七七八八的心血小店,投以小本的邻里街坊,这些游荡虾米,又当何去何从,新中国聚了又散的曙光,如今又在哪里
【连锁零售店生意经,不为商品获利,只为占有现金】
在将近100年前的中国,就有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采购价格出售商品,甚至稍微低于进货价出售商品,居然让一些人发财。
因价格被压到批发价或重置成本以下而受到影响的,仅仅是零售店里的几种品牌,但其他行业的确也有不少批发商会以购入价出售商品——这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手段,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靠这种滑稽的策略居然可以兴盛而发财。乍听可能令人难以置信,其实这种发财逻辑很简单,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比如,香烟制造商给批发商九十天的赊欠期,若是重要的大经销商,付款期限还可以更加宽松。中国借贷者通用的宽限期是全世界最灵活的,往往长达几周或数月。批发商会给可靠的零售商一个月的赊欠期,但不会超过一个月,与此同时,他还向小商小贩兜售以换取现金。就连数学水平一般的人都能看出来,倘若他自己争取三个月的赊欠期,给别人的不超过一个月,每月营销额为五千美元,那么他手头总归有两个月的营业额,即一万美元。
所有中国人都认为,手头有一万美元还发不了大财,要么是傻子,要么太倒霉,他们这么想多少也是有道理的。与那些身处资本充足、低利率国家的人相比,他有更多种能让资本迅速获取收益的合法途径。如果他比较保守,可能会成为银行家,以高利率发放小额贷款。至于利率高到何种程度,可从近期上海一桩诉讼案看出来:原告要求索回本金,外加每月10%的复利,他称那本是他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得的。
法官则认为,如此索赔非常过分,因此未予批准;但倘若债权人以每月2%的复利索赔,法庭很可能就会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新年时,双方甚至能够以更高的利率达成短期借贷交易,批发商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就能让钞票在几年内翻倍。如果他敢闯风险更大、回报更多的行当,就可以选择投资数家零售店,或不同行业的一家乃至多家批发商,如此一来,周转资金就会翻一倍、两倍甚至三倍。他可以通过买地和修建小店面来获取有利可图的稳定租金,拥有土地就能收到更多钱,买更多土地,修建更多商店,实现利滚利。
-----其实《林家铺子》这部作品里有过详细的描述。
观影思史,林家铺子将林老板这一小资产阶级形象塑造的如此鲜活,振聋发聩。哪怕是一个从没经历过饥荒灾祸的Z时代青年也能深深体会到旧社会吃人的道理!毛主席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当时中国各阶级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的分析是多么的透彻明了!
以下摘自毛选:第一卷第一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⑺,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农和手工业主所经营的,都是小生产的经济。这个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虽然同处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但有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这一部分人比较第一部分人大不相同,他们也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⑻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近年以来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感觉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他们觉得现在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洋鬼子”,骂军阀叫“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理由是:洋人和军阀的来头那么大),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为他们有一个从前和现在相反的比较。这种人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上所说小资产阶级的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战时,即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我们从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⑼和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看来,这个断定是不错的。”
当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写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这不才是《我和我的家乡》?笔力太深,把层层盘剥写得清清楚楚,最紧要的是把视点放在了中间层,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的苦衷,更看到其吃软怕硬的一面,每个人都在乱世中求生存,若你身在这套系统中,满心也只有无奈和无力。几番衬托下,更显出结尾的恐怖,豺狼虎豹都撕下脸皮来,上演起“吃人”的一幕。现在看不到谁继承这套中近景的文人电影语法,更少见这种力度的社会表达。并不仅仅在悲惨中回旋,这点便压过《祝福》一头了。
在“十七年”时期的名著改编热潮中,《林家铺子》比《祝福》更具代表性,“独领风骚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在十七部为国庆十年献礼的影片中,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影片在工农兵英雄形象林立的情况下,将视角对准了以林老板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独特的题材与写意的风情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林老板”这个复杂多面的角色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一方面他在压迫者与剥削者面前无力反抗、怯懦无能,一方面又将压迫与剥削施加于更弱小的群众。这个角色固然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势力狡猾的人——他是迫于生计才展现出了另一面,而非本性。事实上,影片也没有批判他的行为,而是着力于刻画乱时代下“小鱼”和“虾米”。一些评论将他归为“会被同情的反派角色”,我觉得只是为了修正这部电影模糊的思想倾向。
众生相;弱肉强食;战争历史背景导致的生活苦难。多亏了矛盾的原著和夏衍的编剧功底,让整部电影的文学底蕴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再加上演员们传神但不绝佳的演绎,道具等各种生活小细节的精心设计,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历史生活感十足;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现在这样的电影作品少了。
国难当头日货八折,挥泪甩卖亏本走人
1949-1979期间罕见的一部正面塑造资产阶级形象的中国电影。影像叙事太流畅。
小小的林家铺子道尽了世态炎凉,当观众把无限同情放在走投无路的林老板身上时,却发现还有更多苦难的百姓遭了秧,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放在今时今日依旧如此。
这样的故事真是高明,把林老板的处境刻画得如此悲惨无助,最后再说,更悲伤的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一场更深重的悲剧立马在脑海中立体起来。何尝不是呢?那个时代的那个社会,唯有死亡是解脱。唯有自私是良药。唯有把良心摘了才能够存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影史十五佳NO.08
看过《林家铺子》,大家就明白为何今天沈阳的商铺会集体关门歇业了。影片开头,一艘小船行驶在江南小镇,忽然从一侧的窗户里倒出一盆污水……我很好奇,那个倒污水的人究竟是谁?
不可不看的中国老电影。
我个人始终认为,茅盾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仅有二,一是茅盾文学奖,作为最高政府奖,在其早期推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二是《林家铺子》,除此之外,其余的作品均经受不住时间之考验。而对于电影,不得不说,夏衍的改编很成功啊。
别具风味的献礼片;没想到杭州居然是4K修复首映 听工程师介绍放映前一天都还在测试微调 最终拷贝由孙馆长随身带来 在本地领教帝都级别的映前导览真的赚了;遗憾修复的槽点还是不少 似乎粗暴的DNR和AI辅助外加重混立体声已经成为常态和潮流 “磨皮”修复对该有的原生噪点颗粒伤害极大 放映拷贝不知是不是太过赶工的缘故 些许镜头的背景都出现果冻状画面了 片头片尾的镜头中部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彩色光斑乱入 匪夷所思....自主修复之路任重道远
确实经典,拿到当下来看,某些商业黑幕依旧存在。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乱世求生存,借过借过。
林老板从后门上船走的那一幕。前几年周庄还有一个同名小布店,“睹物思古”,不由自主进去买了两块蓝印花布。。。。。。
惊艳了,前现代的后现代杰作。新影旁4K修复版。
【资料馆4K修复】看完后浑身冰凉。导映时介绍是如何如何的中国式诗意电影,怎么可能,分明是巨大超级的讽刺现实主义力作!看似是用略带同情的笔触描绘林家百货铺的惨境,实则无一正面形象,全员恶人,绵里藏针的叙事巅峰。想想那些疫情期间哭穷喊赔的饭馆老板,想想那些卷款跑路的美容店、健身房、培训班,想想P2P理财、OFO单车,谁值得同情?!
这样的故事永远演绎不完,相煎何急。
去过乌镇再看这片儿感觉不错(乌镇有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拍摄地在乌镇30公里的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水华大师的活儿真细,尤其美术。表演甚赞。剧作则是矛盾迅速升级的苦情戏。至于所谓中国电影美学,确实不算明显。这片儿写的事儿,搁到现如今,也差得不多啊,这就是名作的超越时间吧。
张亮。上甘岭的杨德才,喜盈门的仁文,林家铺子的寿生。共同特点:以配角甚至不算第一配角身份入影却主宰了通片戏剧冲突的最高潮。杨德才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如此高光以至总让人以为演得就是黄继光,但据考证角色原型似乎来自十九岁苗族战士龙世昌;一向寡言惧内的仁文被爷爷训斥不如五岁孩子(于绍康演得真好)之后终于忍无可忍雨夜出手为他自己也替所有观众扇了强英一个大耳光!来到本片,破财免灾救出了林老板,担惊受怕的一家人关起门来想出路,寿生默不作声只用指尖沾水桌面上写了个“走”,恍然间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没有外人在场因何不愿当面直说?恐怕还是心知这个节骨眼上撂挑子走人纵有千般借口也犯了生意人的大忌——失信!但凡还有一线希望,也绝不要出此自决本门的下下之策。寿生自然难以启齿只能用写。
乱世的熟人社会:1.无市场;2.断供;3.年关催贷;4官家、商会的保护费;5.抛库存变现,补流动资金缺口;6.民贷恐慌,挤兑。总结:选易变现的投资,及时清贷,持币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