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沿海小城生活着刘氏一家,脾气固执、恪守规矩独居村中的爷爷刘士堺;嘴硬心软、极爱面子的父亲刘卫国;宠溺儿子、热心公益的母亲王佩芬以及执着摄影梦想,在南方艰难谋生的孙子刘守闯,但一家人已经很久没有一起吃过一顿晚饭了。
渔村一年一度的谷雨渔民节即将举行,但谷雨祭海仪式却只有刘士堺及老张一辈的老人十分上心。三年在外,突然归来的刘守闯带回了下个月结婚的消息,难得相聚的一顿晚饭,却不料将刘士堺与儿子刘卫国深埋心底多年的矛盾却也爆发出来。
刘守闯女朋友钱璐的到来也为这个渔民家庭带来变数,两代父子彼此间的坚持与妥协、鱼刺精神的传承与消逝,城市的开放与渔村的固守,房子问题下的中国式婚姻,汇集在这个普通的中国北方渔民家庭当中,在渔民节开海的日子里,等待解决。
倘若细心推究,观众可看到《沿海出发》其实是一部密密有刺的作品,看似波澜不惊,底下却波涛暗涌:
当下最为尖锐的城市与农村的矛盾、当下最为关注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永远亟待解决的上一代与下一代的矛盾、永远围绕“房子”、“孩子”、“面子”的中国式婚姻……
在此试举一例,譬如,孙子“刘守闯”这个名字,背后是有其用意的。
“留”、“守”、“闯”:
身在此地,我是“留”还是走?
对于传统,我是“守”还是放?
而我终究,是要“闯”一“闯”。
以上的这些刺,只要拿出任何一颗,明摆在台上,都能成为毁灭性的力量,但这就不是《沿海出发》了。
《沿海出发》以它的化骨绵掌,将这些全部以温柔化之。它所要做的,不是血淋淋的撕扯、揭露,而是包容、和解、成长。
故事中,三代父子逐渐得到了和解。
刘士堺的忽而死去恍如一场洗礼,使得故事中的所有人再次重新出发。祝福之下,刘守闯与女友再次驶向了南方。
这一切正如电影贯穿始终的那个“鱼刺的故事”,下一辈终将成长。
看到有人说《沿海出发》是中国低配版的是枝裕和,其实不大一样。除了中国式家庭的“柔”,《沿海出发》其实有其“硬”的一面。渔民文化、渔民精神是电影要探讨的核心之一。祖父刘士堺象征老一代的渔民,已经迟暮,父亲刘卫国象征新一代的渔民,外强中干,孙子刘守闯所象征的年轻出走派,早已与渔民身份断层撕裂。影片巧借刘守闯这个“外来闯入者”,深入现今的北方渔民文化。但是《沿海出发》对北方渔民文化并没有给出一个残酷的答案,而是指向了另外一个充满治愈的方向。片尾,以春生为代表的“留守青年”,乘风踏浪引船出发。以刘守闯为代表的“出走青年”,沿海驶向了更远的未来。渔民血脉,代代相继。老一代的渔民精神,终于在新一代上得到了重生。
今天随石岛芬芳社工组织的亲情观影活动看了本片。看之前听实验中学于老师说看哭了,我怀着一颗好奇心进行了观影。电影开场平淡无奇,主角的荣成话还非常不地道,用我们荣成话叫半土不洋的,只是里面的风景非常熟悉,所有的场景我都知道在哪里。看电影我看到了父子之间两代人观念的冲突,讲述了我们本土文化随着老一辈人的老去正在慢慢消融,比如蒸大石榴,譬如像我这样的人对谷雨节根本一无所知,只是知道有这么个渔民的节日。还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没落,渔业产业后继无人。电影看出来作者对祖辈的怀念,对家乡的眷恋,直到到最后我才看明白讲述了我们的父辈同辈,我们的祖辈同辈,讲述了三代人父子、祖孙的感情故事。那种历尽劫波兄弟在的感情让我眼泪止不住哗哗的流,特别是影片最后的兄弟情,把影片推向高潮,虽然没有香港带头大哥那种义薄云天,但也细腻深刻,让我哭了一路。从东山时代影城到王连马岭洪家,再到东岛刘家村,一路饱含热泪。路上我问车上的小朋友你们看了是不是没有什么感觉,她回答是的没啥感觉。我说因为你还小。因为你还小这话好像不久之前哪位长辈还意味深长对我说过,一晃却是我要对别人这样说了。送的服务对象正好是我们王连的老乡,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我所熟悉的,每一处都有我的故事,想起那些学有所成四散的发小,那些天涯漂泊的同学,想起电影中那做兄弟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兄弟情,我哭的稀里哗啦。作为一名留守在家守土有责的人,我有义务维护家乡的传统文化,也有义务尽量帮我们的孩子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6.0 全片节奏拖沓,质感欠缺,稍微指出几点观感不佳的地方。
1)男主第一次去爷爷家,爷爷一开始表演身体较为僵硬,可能是对应老一辈的木楞,但是实属不佳。
2)男主和爷爷坐下后,摄影过曝或者打光过度。
3)演员台词尴尬,可能这个导演看来比较写真吧。但是大多数对白,基本上是没有连续十句是通畅沟通的。
4)男主演技堪忧,面对父母看法,一直皱眉、回避,这不是一个好的表演方法,特别是男主女朋友来爷爷家吃饭的那一段,可以说是灾难,个人认为。
5)最后时候,老张一杯敬海,一杯敬龙王,剪辑切换海面和龙王庙的过渡和表达方式显得略拙劣。
6)导演在表达爷爷住在最靠海的位置是因为和村里的人关系并不佳,那么最后一幕为何是爷爷和老张一家主导整个谷雨节,这是逻辑上不通。
7)对个人观感而言,文艺片不等于有温度就可以降低其他要求。全片最佳片段是最后老张举起两碗酒捧杯仰拍,气氛烘托很好。以及五个人一起走在沙滩上,爷爷倒下的那一幕。相信这两段是大多数观众最能引起情感上变化的地方。其他片段的摄影调度问题仍明显存在。
8)全片在导演看来符号线索安排还是较多的,但是仍有过度刻意表现的感觉。其中一处是开头和母亲与女朋友独处客厅这里,都是在看非诚勿扰,这里真的太刻意安排了。而且,父亲一直在学习,以及对于男主事业的了解并没有可观的镜头表现出来,如果有父亲看摄影相关的镜头在本片前1/2处,会更好。 并且,对于男主摄影的夸赞过于浮夸。在我看来可能是光凭嘴说,没有客观素材支撑之处。
9)男主和朋友在沙滩上喝酒的场景太亮了,对于台词中的凌晨而言。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对于导演还是意义重大。在情感上,可能可以引起很多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在老家的中年人的共鸣。这其中的隔阂与现实生活的苦衷不言而喻,相必大家感同身受。
最后祝本片有好的成绩。
这是我的家乡,荣成。
村里的老头老太太就是这么爱八卦,谁家孩子从外面回来了,谁找了个漂亮媳妇。 爸妈就是这么爱孩子,希望孩子出息,希望有一场风光的婚礼,希望一切按自己的设想。 爸爸会借酒劲教育下孩子,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的话不全好使了。 妈妈温柔贤惠,勤俭持家,爸爸孩子起了冲突会从中斡旋,但还是会劝孩子听长辈的。 再隔一辈,爷爷奶奶和孙辈格外亲,爷爷奶奶也有更大的智慧。 还有一帮狐朋狗友,他们的荣成话往往最正宗,嘴里经常蹦出各种“俚语”,最喜欢和他们喝点酒,和他们出去疯。
这部电影真的是拍出了荣成人的特点。
在这边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不会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男孩子很少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片中的父亲对爷爷在情最深处也就喊了一声“爸”。
荣成人大多语速不快,个别字还喜欢拐着弯拖长音,这种说话方式不太适合抒发情感。所以荣成人从不矫情,这部电影虽然说是文艺片,但也矫情不起来。
特色归特色,电影中的冲突,在中国家庭中也很常见吧。
从大学开始,到工作,离家好多年,和父辈在生活和观念上开始产生差别。这也发生在我身上。
我可以想象,当我要独自为人生中某件大事做打算的时候,父母会说出那句“你懂什么,你以为这是你自己的事吗”。
父母会关心你的整个人生。父母在和他们亲戚朋友吹牛的时候,你就是他们的全部资本。
必须要按他们的规划活着吗?
电影里的全部泪点,就是从妈妈和儿媳的对话开始的。
妈妈接受了这个南方儿媳,接受了儿子留在外地,接受了不办婚礼,接受了房本写两个人的名字。
当然,这是全家人的意见。
荣成人含蓄内敛,好像遇到事真的不能沟通。
但荣成人都有智慧,最后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现在开始期待今年春节回家,和全家人一起看这部电影。
根据导演本人的小说改编。个人化味道非常浓的东东,属于导演自己的回忆吧?
情节平淡乏味倒还罢了,毕竟小津安二郞等人的片子也是不追求情节的,但你拍不出平淡却真实自然的感觉就是你的错。还有人说这是是枝裕和(低配版)的,没有那么大的头戴那么大顶帽子,是会遮挡了眼睛看不到这个广袤的世界的。
其实你真在室内学习小津长镜头、固定机位到底,室外则学习是枝,倒可能有点意思,总比你自己什么都不懂乱来强。
不是拿个相机拍几张照片,画一幅画就是艺术的。
对白说教灌鸡汤得有点过。
原来荣成属于威海市,我就说怎么从未听过。威海搞的房地产坑了不少人,我一位老师,在那儿的海边买了一套做候鸟,但升值不了,这两年候鸟也飞不太动,房子等于闲置了。
一股海蛎子味。而且诸位的面无表情演技加背课文一样的读词。吃饭这出戏真好啊。杭州的房价是真高啊。
有幸在上映前参加了校友展映。国产电影很少能看见这样一部平静、舒服的作品。吃海鲜长大的我,这部片子真的太让我感到亲切了。
觉得电影缺少一个优秀的表演指导,很多表演上的细节不行,因而也难以成为一个佳作。另外,影片开始时节奏太慢,表达上显得浮于表面。电影直到男女主在爷爷家一起吃饭,才开始将观众带到电影里。海边三代人那个意象化的镜头美是美,但总感觉人物间情感底子上还是不够深,就稍微觉得技巧大于内容。电影里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关爱是可以感受的,但是最大的缺陷是感受不太到男主对家人的亲情,缺少细节。例如是否可以在男主爸爸喝醉酒坐妈妈车回家那里,增加一些可以体现男主对父亲的爱的细节。
有文艺片的壳,没有文艺片的魂
讲述了普世的共通的代际间的的亲情 一座小城 围绕一个家庭 有传统 中国式沉默的父亲与爷爷 渔民文化 古老仪式有年轻 大城市中的艺术梦想 有现实 房子 孩子 病痛 离世 还有友情 兄弟情 不过爷爷真的 去世的很刻意 当然是影片情感的高潮情绪点 但我就看着他拍照 就知道是最后一张 然后一定要他倒下 两代人出画 死的毫无铺垫 或许人生就是如此无常吧 可我不想接受并未曾经历也难过着 很想问却没问 影片不这么写的话有别的结局吗 希望以后可以更好
这个biang导演pe的这个破电影那么这么各样人,我看就是得为儿。半虚拉夜看得我guo被窝呜呜地哭。想俺爷、俺奶、俺爹、俺妈了,想去赶海,逮虾,逮螃蟹。zou外场呆时间长了,都闭道家儿好了,唉,还是zou家儿愈作啊,还有银一堆儿哈着酒胡诹八扯。这个biang导演,pe的真好。那天和老爸视频的时候聊起了最近有什么电影,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影片。威海籍导演的影片在威海上映也没什么稀奇的,也没往心里去。看过了预告片以后感觉不一样了。虽然不是威海人,但是都是胶东本乡本土听到威海话也觉得亲切,况且老爸的一个好朋友就是威海人,一辈子也不会说普通话。普通的渔民家庭,代际冲突,传统与现代,尤其是预告片的最后一句“没有也得弄,规矩。”电影看得我难受,想家,最后的两个老爷爷是真的催泪。
很温情啊
你一天到晚怎么打算的,一开场就蛮有感触的。两代人的代沟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的,年轻人或许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所做的和预想的总有些差别。该片让我动容的不是守闯和钱璐的那句,你到底有什么打算,你又想去哪玩。而是结尾的父母之爱儿,则为之计深远。这也是故事的主题吧。三代人不同的爱。不同的观念或许都在角色名称里了。结尾收的过急了,有点遗憾很多事没交代就到了结局了。故事没讲完就算了吧。很多事还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更懂些吧
8090后这批离家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感动!
…
2018年难得的能把我看哭的电影吧,总以为自己已经刀枪不入了,没想到在18年结尾可以看到这样的片子。后半部分无论是寓意,构图,情感的渲染,真的都太太太棒。非常非常的喜欢,人世间最美妙的便是当下,无论他令人忧愁,还是给人带来欢乐。所以,麻烦珍惜当下吧,趁花草鲜艳,趁世界和平。
作为处女作,摄影相对出彩,几处镜头让人想到是枝裕和。情感非常真挚,但整体还比较生涩,比如台词的日常感、剧情的流畅性、叙事的节奏感等等(挪用豆友短评:该片缺少一个优秀的或者说专业的表演指导)。方言片该有的生活气息和拍摄手法所追求的某种艺术形式不够搭调,也和演员导演剪辑等等都有关系,因此情节拖沓感多于写意留白。不过还是会偏爱这类描写乡土和普通家庭的小成本片,支持一下。--2018.10.14 @嘉里中心百美汇
学生作品,还不错,稍微有点冗长,节奏很慢
加班回到家,刷着知乎,随便打开一部不知名的国语电影。边玩手机边看完,挺喜欢大海的地方,对应南方就是边远山区。和发达的一线城市确实不一样,封闭,代沟,思想见识不对等,家庭矛盾,还有传统工艺/捕鱼技术的坚持,都一一呈现。最感人的在于三代人在海边结伴走着,老爷子就倒下了,但是生者继续。
静不下心来,这部电影可能不太适合你,很有可能你一开始就从电影院走了。但是,生活就一定是波涛万丈的吗?似乎并不是这样。平淡如水才是生活的本色,偶尔无常。导演想要表现的就是生活本身,平淡中有波澜,波澜后归复平静。有心人,有情人,必会心有回响!
地方特色片,水准可以说很低了。
镜头都很美,演员和演员之间的对手戏差了点味道
爷爷倒地的镜头如此直白地呈现,除了大煽情外没有任何好处,且与通篇留白的基调格格不入。导演说原片近三小时,成片删去了许多细节。而就这院线版来看,还能删个十几二十分钟(杭州路演)
演员演技是硬伤,剧情也很平。不过导演很年轻,影片能够上院线也很了不起了。文艺片不是镀金片,期待殷导以后出佳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是片子最后结束时出现的一句话。记得应该是战国策里的,说的很对。片子中刘家三代的感情很深,但都是隐忍而不发,这何尝不是我们现实中的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