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2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3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4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5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6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3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4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5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6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7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8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19 甜蜜的永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67年的布拉格,圣诞节即将来临,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之中。16岁的少年米修(迈克尔·贝兰 Michael Beran 饰)暗恋着邻居家的女孩金德诺(克里斯蒂娜·科胡托娃 Kristýna Nováková 饰),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两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亲密,米修小小年纪就饱尝了求而不得的痛苦滋味。
  之后,金德诺的母亲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居然爱上了米修的阿姨,因为这段姻缘,两家人重修旧好,米修终于找到了机会向金德诺倾诉了他深藏已久的爱意,但金德诺对于这段感情似乎十分怯懦。金德诺即将跟随父亲前往伦敦游玩,面对离别,米修能够坚持自己小小的爱恋吗?

长篇影评

1 ) 东欧国家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喻

《甜蜜的永远》是捷克1999年的电影,那一时期,揭示、讽刺前体制是东欧电影的重要题材,直到现在都有不少涉及这方面的电影。东欧国家这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隐喻,大到故事结构,故事中人物的设置,小到每一句台词,都不会忘记要挖苦挖苦,臭一臭。这部《甜蜜的永远》是布拉格之春前夕,发生在社会中层人家的故事。电影人物大多是属于倾向自由民主的人士,有前反法西斯人士,军官父亲,有老师和学生;有正直善良的,也有善于投机的,没怎么多演,只是后面旁白提到过;有向往西方自由民主的,有被新事物深深吸引的年青人;有政府的影子,甚至还有美国的影子;……

这些人聚在一起,争、闹、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前东欧相对而言并不是很封闭,外面的情况大家还是知道的,不同思想的人聚到一起,争斗和吵闹免不了。但这些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后来都成为亲戚了,吵归吵,大家还是在一个圈子里,谁也跑不掉,这是不是在隐喻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实呢? 选择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在善与恶、高尚与平庸、进步与落后之中寻找和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并非容易,电影也隐喻地表现了这种困惑和艰难。希望也是这部《甜蜜的永远》的一个主题,任何时候都要做好坚守,守护住了自己的希望,阳光总有一天会照到身上的。电影也以一种幽默感处理失望和烦恼,东欧人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是以这种态度对待和处置问题的。

2 ) 并没那么好

很年轻的导演,99年的片子,上映时导演32岁。
挺欢乐和温馨的一部片子,最后结尾有点惆怅。不过惆怅更多是跟爱情有关。
私下,觉得结尾贴历史事件有点做作。本身故事并没有讲好。故事围绕着小男主角一家子展开。父亲、叔叔、姨妈、邻居……讲男孩的爱情讲的模糊,讲不同意识形态讲的又不够深刻……其实里面的人物都有脸谱化的嫌疑。
这个方向也涉嫌“投机取巧”。大事件中的小家庭。
影片的魅力来自于演员的观众缘,孩子中最小的两个不错,妹妹和表弟。一对男女主角根本就戏,偶像范的在那保持深沉。
捷克电影中这种欢乐的气氛真是很难拿,和南斯拉夫电影很像。大概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热情奔放的民族吧。不过他们深沉下去就一定要挖到骨髓里。

3 ) 1968,布拉格的春天很温暖

进入1968年,捷克开始了一个小阳春,尽管整个的红色世界还是料峭阴寒,但布格拉却是温暖如春。这是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二十余年来最为快乐的时刻,坚冰开始解冻,大家在阳光下伸着懒腰,打了个惬意的呵欠。不过,这段自由而快意的日子并不长,很快严寒就到来了,进入秋季,旁边的强邻即以革命的名义,就如二十余年前一样,将坦克与飞机开进了布拉格,捷克人的春梦早早地结束了,那点小小的自由不复存在,重新坠入铁幕之后,严寒重新封冻这片曾经温暖的国土,直到二十一年之后,捷克人才又重新走出阴霾。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布拉格之春”。

捷克电影《甜蜜的永远》(亦名一屋两家三代情)就写了这段历史,通过一栋楼里两家人的生活,以捷克人特有的幽默手法,细致而真实地描写了这一年,转瞬即逝但又注定会成为历史的1968年。影片整个的基调温暖而又凄凉,幽默之中含着忧伤。那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岁月,那是一段让人回味的生活,严酷之中早早盛开的花朵,却又是如此的短暂,让人低回不已。影片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将残酷的政治隐藏于充满着趣味的生活之中,但又能时时见到政治的影子,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小楼本是少女金德若的家,她的父亲曾经是苏联占领之前捷克的旧军官,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也对现在的政权充满了敌意。他家的这栋小楼里自革命之后,又搬进了另外一家人,就是金德若的同学兼朋友马修家,而马修的父亲是共产党政权的军官,对于共产主义有着强烈的信仰,并对自己的身份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这两个家庭国恨家仇集于一身,自然充满了矛盾,甚至纠纷不断。年轻的马修爱着金德若,而金德若却另有所爱,这让他很纠结。金德若的父亲脾气急躁,对女儿及妻子都要求严格,还时不时地在阳台上大喊发泄自己的不满;马修的父亲则很乐观,总是能搞到很多产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东西,目前正是春风得意,不过他对马修也很瞧不上,总认为他不争气。

影片就在两家迎接圣诞的节日气氛中展开,那是1967年的冬天,虽然外面严寒,但已能感觉到一种温暖的气息在两个家庭间流动。毕竟离布拉格之春已然不远,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人性社会主义,搅动了已经持续二十余年的沉闷气氛,开启了政治自由化之路。捷克国内政治气氛的相对宽松,我们可以从两家人的生活中即可看出。马修一家在快乐团聚,祖母与叔叔都到他家过圣诞,气氛轻松而快乐。而在金德若家,这一家三口的圣诞似乎更加政治味一些,唱着圣歌,同时还在占卜,金德若的父亲宣称着共产党政权最多还有两年的时间。

圣诞之后的政治环境似乎更加地宽松。金德若的男朋友能时不时地收到远在美国的父母的电话及礼物,最后离开捷克去到了美国;马修的姨妈也在报纸上征婚找丈夫,带来的礼物也有资本主义世界的玩具及颓废的西方唱片;学校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宽容,街上也不像红色国家那样死气沉沉;甚至他们也在探讨着那段政权易帜的敏感日子,讨论着为那些为祖国而战牺牲了的战士重新立碑;孩子们在家外面挂出了银幕,放映着好莱坞的影片;连金德若很倔的老父亲,不停在阳台上发泄着自己对现政权的不满,似乎也没有人管。二十余年铁幕中的封闭,现在开了一道口子,人民又回复到了战前的日子,过着正常的生活。这种没有讨厌政治干扰的生活,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是多么的可贵而难得啊。

金德若的母亲去世了,而脾气暴躁的老父亲却与马修的姨妈对上了眼,这样这两家同居一楼却又有着不同背景相互瞧不上的家庭,政治仇恨的坚冰开始化解。金德若的男朋友去了美国,不过马修仍然得不到爱情,金德若说他们已经变成了表兄妹,不适于谈情说爱。最后,金德若的父亲与马修的姨妈结婚了,两家人其乐融融地相聚在一起,讨论着他们及国家的未来,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在融合,似乎布拉格已经进入了正常的社会,而政治不再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此日深夜,飞机的轰鸣声在头顶上响起,苏联大军已经压境,此日正是布拉格之春结束之日。温暖而短暂的春天已离他们远去,而阴冷而沉重的铁幕又重新落下。那种沉闷的政治气氛又会渗入到他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直到二十一年后铁幕被彻底地撕开。

影片以自杀开头,又以自杀结尾。自杀的主角就是马修父子,自杀的地点都在他们住宅前面的小屋里,而两者自杀则都是以滑稽收场。马修的自杀是为得不到金德若的爱情,自杀带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味道,他是以自杀来做给金德若看,想换取她的爱情,他的自杀让人莞尔;而他父亲的自杀则是为理想的幻灭,他是一个有着坚强共产主义信念的军人,同时也是个爱国者,而现在苏军的入侵则让他的价值观发生崩溃,他已经无法去面对这种信仰与祖国之间的尖锐矛盾,他的自杀带着一种悲凉的味道。而这父子俩不同原因的自杀,又很奇妙地联系到一起,首尾相接,形成一个框形,其实这是在暗喻着人生,也在暗喻着政治。

金德若的父亲带着女儿及新婚的妻子及继子,按照原计划去英国看望兄弟并度蜜月,只是他们不会再按照原计划回到已经不再温暖的布拉格,当然他们也无法回来了。他们生活于自由的英国,将封闭得紧紧的房子,以及一只呆在鸟笼里的小鸟,留在了身后。而马修则留在阴郁的布拉格,再也无法看到他所深爱的金德若。当然,青涩的爱情只是他温暖的回忆,而他需要更多的勇气来面对并不友善的生活,还有那个沉闷的不再温暖的城市。

1968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布拉格的春天昙花一现,而更多的地方却严冬下的狂热。

4 ) 甜蜜的永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在运转,淘气小男孩的世界是不让妈妈给自己找继父,米修的世界是爱着金德诺,金德诺的世界是小男友和对抗父亲,父亲的世界是喋喋不休的抱怨和发怒,母亲的世界是没有原则的忍耐。还好每个人在自己世界的运转没有超出常规,所以一切还是维持在和平的状态。
无法忍受离别的米修喝酒把头塞进烤箱自杀,满脸红肿的望着金德诺,那是他无法达成的心愿,是那个年纪里最深的无力和绝望。温情的失落,滑稽的自杀,随着战斗机的轰隆隆声不再安逸的城市,预示一切都不会持续太久。

5 ) 布拉格没有春天

11/560 五星佳作。

最后一句话直击人心:这部电影献给那些一夜之间失去朋友,爱人,父母和孩子的人,丢下你独自一人的人。

这部电影政治元素很隐藏,却无处不在。把握了此出发点,便很好理解。 本片剧本编织绵密,深入挖掘生活,真实性嵌入每一个场景,台词,表演,服装,于散漫庞杂走向凝炼聚集,于开放走向闭合,于家庭走向国家,走向漂亮到令人感叹,回顾整个剧情,以米修爱慕邻居金慕若为核心点不断发散,辐射三个家庭,近景镜头深入刻画这三个家庭13个人的肖像,尽管矛盾双方是常见的儿女与父母,但是叙事却将重点放在父母身上,这是打破常规之一,也是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好办法,以往我们见到的青春片里面,导演绝对站在青少年一边,表现父母,家庭和学校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灵创伤,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仍有父母与孩子作为冲突,但导演给了更多篇幅给家长,这群中年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特长,信仰,喜恶,导演花了大篇幅去展现,描述中年老男人的生活,结尾俄国踏过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土为这群中年男人写下一曲挽歌,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站在中老年男人的角度来思考的。

该片大部分为室内剧,景别很小,估计成本不高,重点放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导演最优秀的地方正在此,12个人3个家庭如何安排故事,一开始铺开信息面,然后慢慢编织出逻辑线,按照生活流的方式去控制节奏,缺点就是场面调度一般了,开场控制有点乱。

刚刚看了一篇影评,他的切入点是政治,果然跟这部电影更贴合,更能清晰明了地解释导演的整体框架,而我写出的这篇,则完全是在不了解任何背景之下以自我的基础知识来推演的,这样就没抓准导演创作的出发点,以后必须注意,一定要了解影片创作的背景,导演历程及背后的故事,不然,很容易落入瞎猜的尴尬局面。

6 ) --星期二::Pelisky(Cosy Dens)甜蜜的永远

名字太肉麻 但是电影我非常喜欢
电影里面的人们夸张的大喊大叫 感受平易近人的生活

挺少看到捷克的电影的 以前看过这个导演的分道不扬镳

短评

平凡的人生,对生活微笑~

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捷克温馨家庭版阳光灿烂的日子。。。巨变前部队大院众生相,意外地波澜不惊~不同立场各样人生颇为有趣,有着甜美的回忆掺杂着道不明的苦涩不安,以及躁动的青春~不过本来以为是部青春片,居然这么甜蜜家庭,还挺让我意外的~

8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印尼《哎哟妈妈》歌声开场,社会主义跟不结盟运动的时代,近看都是黄金调调的生活,像孩子一样玩心大发或一根筋认知的成年人群像,钟意塑料制品的一号父亲抵死抵制布尔什维克的二号父亲,立场不同但在子一代和观众的注视里都是玩闹,又丧又欢乐。片尾68年来了,捷克导演的素质是能用忧伤化解生活的摧折

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国恨家仇通过邻里人家展示,少年的烦恼,成人的颓望共同组合成为“布拉格之春”。

1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生活气息很强,对我这个不了解捷克历史的人来说,政治只是它最浅显的一面,我更喜欢拿它当作是一部“缩短版的《地下》”来看,它抒发的是导演对自己国家的爱,利用最普通的一面来展现一个特殊时代下小人物的面貌,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都要承受战后留下的创伤,但只要保持希望,人消失,情还在。

14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布尔什维克还能坚持一年,最多两年”,谁知道一等就是二十一年,太恐怖了

18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推荐

还记得那个段子么?俄国人把坦克开进布拉格的时候,布拉格的漂亮女人们都在大冷天穿着比基尼出来迎接俄国士兵,对他们说,“你们想看这样的身体么?回莫斯科去吧,你们那儿也有!”

22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甜蜜的永远。什么都不能永恒,只有回忆。献给一夜之间变得孤独的人的电影。音乐很甜,生活很酸,调在一起百味杂陈。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捷克人的幽默,捷克人的自嘲,当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消融时,春天也已经走远了....

32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力荐

深受纳粹迫害的变成了法西斯,坚守共产理想的最后被“共产”,开始唯唯诺诺的终也得不到爱情,就像那些一泡进热咖啡就软掉化掉的塑料勺,空有期待。

35分钟前
  • 喜乐
  • 推荐

与其说是以温情的生活图解政治,不如说是导演对于布拉格之春的怀恋,全片充满着暖性的光辉,无懈可击的佳作

39分钟前
  • RD
  • 力荐

开心的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好么 毕竟阳光那么好 你那么美

4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资料馆2015.1.30.7pm 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中断了另一种社会主义探索,两家人中其实更侧重描绘的是共产党军人家庭,我倾向于本片看作对某种可能性丧失的叹惜。其中本土或邻国自己的工业探索(塑料杯、勺)在喜剧感之外也很动人。在后冷战语境中易被当作对失败者的审判,但它本身展现的丰富与质感超出与此。

45分钟前
  • xīn
  • 推荐

铭记及表达的方式。说句不相干的话:戈尔巴乔夫某种程度上是罪恶的终结者,获诺奖也理所当然。

46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遥远而美好的捷克。在这16岁你如此失落,而我永远走在这一岁;这春天,你曾经失去,而我们,永远不会有。哦,捷克。

48分钟前
  • 忏聒
  • 力荐

有些情节挺有意思的,但整体不太紧凑,能看出那个时期的捷克很追求美国文化,那双黑皮鞋文神在水牛里也穿了同款红色。(快满16岁的时候,爱她爱到无法自拔,只想死。)

5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全片的基调就在首尾父子两代人的自杀,滑稽又苦涩,国家命运映射在了个人情感上面,爱恋的美国小伙走了,混蛋的苏联来了,与近邻不太情愿的结合,音乐与电影文化的冲击,主义党派新旧的对抗,外部世界发展与坑爹的新鲜事物,就在嬉笑辱骂与自嘲中,在68年的布拉格,最后的笼中鸟和字幕慰藉。资料馆胶片

5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源自于生活,此片献给那些一夜之间失去所有,唯独剩下自己的人

59分钟前
  • 西来
  • 力荐

18-3-2008 12:30pm ua taikoo

60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很特别的民族,虽然政治上的苦难并不少,但是在电影中总有幽默感。纵然时局动荡,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却不会让人过多地悲伤,反倒总是倔强而坚强。少年懵懂的爱情和父亲的信仰都破灭了,可是看看被遗弃的小鸟,最后还是活得好好的,而好好活着就是最高深的智慧了……

1小时前
  • 高小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