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4日,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造成7643名同胞无辜丧生。影片讲述了湖南常德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战争来临,教养院面临生存危机,细菌战突然而至,给风雨飘摇的教养院再蒙上一层阴霾。生死离别之际,一段陪伴、一次成长。苦难如同乌云,终将迎来日出。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时照冤魂。”
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片尾,一位常德细菌战幸存者的留言,被细心地翻译成英文,静静地在黑色的幕布中,停了5秒。
孩子眼里的战争,委屈又美好。
委屈,从前平静幸福的生活,怎么就突然终止了。
委屈,妈妈爸爸,怎么就不见了,不管我了。
委屈,饭,怎么就不够吃了,豆腐都不能多一块了。
委屈,医生,怎么就不管用了,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咳嗽、发烧、隔离、逝去。
委屈,说好的友谊地久天长,怎么就,只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了。
美好,当我从饥寒中醒来,睁眼看到的是,干净的医生,吃到饱的是,雪白的米饭。
美好,慧娟姐姐,对我真好,她有长长的辫子,她有大大的力气,她从水里救过我的命,还从水底帮我找回了口琴,那是爸爸送给妈妈的口琴。
美好,豆丁弟弟,对我真好,他是全教养院跟我最好的男孩,我们俩一起抓过一只萤火虫,还一起在烛光照影下,看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大。
美好,豆丁弟弟、慧娟姐姐、我,一起看过日出,用荷叶遮过雨,闻过稻花的香。
美好,胡万宗教官、尹兰医生一直都没有放弃我们,他们把自己的灵魂都分成了好多份,每一份伴着一位逝去的孩子。
画面拍的慢、美、静、洁。
如果你不想起历史和战争,那就是田园。
如果你听见了背景中的炮声,这就是煎熬。
春,25分钟;家骏不肯穿教养院的院服,穿着旧衣服,等着父亲来接他。
夏,5分钟;唯一跟父母有联系的口琴,丢了。
秋,15分钟;口琴第一次响起,庆祝失而复得,感谢,友谊地久天长。
冬,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字幕滚动,垂垂老矣的家骏坐在电影拍摄现场,回忆当年,有日出,有荷花,有伙伴。
你若百度,
《云上日出》是中宣部支持、国家电影局影视精品扶持项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常委、法学家夏家骏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湖南常德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2018年11月4日,是,常德细菌战77周年纪念日,
【花絮】
《云上日出》是一部没有日本兵出现、没有国民党标志、没有共产党参与、没有出现十字架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备注】
龙标:2018年171号
电影中的口琴,是,国光。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云上日出》这部电影,我觉得应该是“工笔画战争片”。没有浓墨重彩,没有榴弹枪火,用一群孩子在教养室发生的一切折射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细菌战。这是一部需要用心细细品味的电影,因为在这工笔画的每一笔中,都是用无数生命来描摹的,这样一群孩子所经历的一切只是万千苦难中的一瞥而已,但却触目惊心,如遭重击。
《云上日出》以主角夏家骏和他的母亲展开,母亲用生命保护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当然,生逢战争年代,这第二次生命也如同草芥,但夏家骏却幸运的活了下来,如今的他80多岁,用他的真实经历讲述着他们这一群孩子经历的苦难与成长,从侧面控诉战争贩子的残暴。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少年在困难时期,敢于克服困难,奋力前行的坚定信念!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大的一个教养室收留了29个孩子,这里作为战时的避难所,可以说给孩子们提供了最佳的生存环境,但也难逃战争余波。
前面的剧情看似平淡,讲述着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铺垫则恰恰起到了妙用,它展现了孩子们的童心。以四季为节点,摘花、捉鱼、收庄稼是孩子们纯真的传递。随着情节推进,战事临近,孩子们也纷纷得了怪病,医疗资源的匮乏导致孩子们因病而死。医生的到来并没有减缓痛苦与死亡,孩子们已经察觉到不对,他们发现自己的小伙伴被医生带走后没有一个回来,而且被她烧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寻求答案,这时的他们已经开始成长,熊孩子没有再去欺负夏家骏,所有人的眼神中都有着一份坚定,他们明白需要报团取暖。
作为一部主题鲜明的电影,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线索是日本飞机空投的很多纱布。可能有的观众不知道,这些纱布上沾染着日军为细菌战发明的鼠疫病菌。日本发动的细菌战,除了臭名昭著的731之外,还有这一场在湖南常德实施的细菌战,造成7643中国人死亡。另外,日军在浙江衡州、宁波、鲁西等地也发动数次细菌战,受感染人数达到1200万人之多,日军的行为可怕可恨,令人发指。
影片以直接戳心来打动观众的地方有好几处,胡教官以生命取回疫苗算一处,另外一处则是夏家骏背着豆丁眼泪哗哗流的画面,饰演夏家骏的小演员表现十分精彩。而真正让人动容的则是豆丁那一句“我是不是长不大了”,夏家骏以蜡烛投影,靠距离变大,虚幻的满足了豆丁为人最基本的权利,想想都让人心痛。当医生为剩余孩子注射疫苗时,没有一个孩子害怕甚至哭泣,这一场经历已经让他们变得强大,正如夏家骏独自一人迈开大步离开教养室,虽然前路未知,但他已然无惧。
作为一名母亲,其实内心对儿童题材的苦难电影有所抵触,不想去触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毕竟揪心的感觉并不太美妙。比如《失孤》《亲爱的》等,我都是做好心理建设才敢去看。当然,这或许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去面对,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到大环境,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
总体来说,《云上日出》没有刻意回避苦难,但也没有因此掉入到睚眦必报的窠臼中。没有通过战场、残杀来渲染战争残酷,导演却另辟蹊径,以真实故事从侧面对战争和人性进行反思。其中有好几个镜头对着鱼缸中的金鱼,因为金鱼代表着自由和希望。很多时候,儿童的视角会令成人汗颜,这点在影片中也得到强化,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并没有成人强烈。缓缓的剧情推进,也在诉说着战争并非某一方投降就完结的,它所带来的后遗症将持续数年,且永留伤疤。战火焚不了童心,苦难需永远铭记!这样一部有深意的电影值得业内外反思。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云上日出围绕教养院的小孩子相互救赎 在自我煎熬中成长 文艺的基调后面隐含的是细菌战沉重的历史 画面是真的很清新很美 孩子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开了他 最后只剩他一个人怀着希望依然坚定 触动的是孩子知道好朋友感染后背过头去哭泣的画面 表面有多平静 内心就有多触动 印象深刻的还是画面中的红色的鱼 那是生命的象征 活力 不能忘记过去 忘记等于背叛 以及 多关注一下被历史遗漏的实施和受难的人们吧 真的是沉重
生活如同苦难,但是一定会迎来日出。
人活在世上,就如同被困在水里的鱼,如果能飞上天该多好啊。
以家俊这样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记录战争爆发后他在教养院与其他小孩子度过的时光。
平实的叙述
希望这段故事能够鼓励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成长中的挑战要百折不挠,“细菌战这段历史永远不应该忘记,我们要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它、记住它,缅怀逝去的生命,呼唤和平。”[1]
一部反映细菌战争的好片子,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争,没有血腥,没有炮轰和血肉模糊的尸体,就是十几个战争遗孤在教养院里的生活,毫无预兆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面临死亡,幼小的年龄早早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深刻的就是导演说,历史不应被遗忘,正式历史,正式错误,中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日本欠受伤害的人一个道歉
电影《云上日出》12月11日全国上映了,有时间的朋友们带上孩子,让他们了解一段70年前战争中孩子们的命运,让战争远离孩子,关注最后的幸存者。高山流水饰演的慧娟姐姐,没能再长大,在关爱孤儿院小朋友的奔波中感染病毒死去,只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段细菌战历史,才知道和平的宝贵。不要让大人的利益战争牺牲无辜的孩子,孩子们有权长大看世界!熊玮导演团队用四年时间给历史真相注释,给常德细菌战刻记下传递的载体电影。一起支持他们吧。
他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他们死去!
2018年,距离侵华日军发动常德细菌战已经过去了77年,而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余下18位。
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是否会抚平伤口?当伤痛渐渐被遗忘,那么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
有些事情如果现在不提,恐怕就再没有机会提及了!在《云上日出》即将上映之际,【话娱】与导演熊玮一起聊了聊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和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影响了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古文,也是熊玮的人生信条,并真正为此付诸行动。
电影《云上日出》讲述的是细菌战背景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一段金色时光,主人公原型为细菌战的幸存者夏家骏老人。
一位吃百家饭长大的战争遗孤,从湖南偏僻山沟外出求学,一步步奋斗,为国为民,终成大家,一生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夏老的故事和精神让熊玮有了表达和倾诉的欲望。
“夏老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体弱多病在他年纪很小时就去世了。其实他很小很小就感受到了世间的冷暖,人生应该阅历的,不应该阅历的事情,他全部都经历了。”
我们的童年不应该在“玩弹珠、捉螃蟹、摸田螺、吃南瓜饼”这些欢愉的时光中度过吗?
“可是夏老没有”,熊玮轻声叹道:“我想帮他圆一个梦,他以前跟我讲过,他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可能只有一些片刻记忆,但我帮他补上了这些记忆碎片。”
熊玮形容与夏家骏的忘年之交像是一杯水,可以清淡,也可以沸腾。当水沸腾起来,那些被尘封的往事似乎也找到了兴奋点,立刻在杯子里舞动起来,上翻下滚 ,上窜下跳。
“老爷子80多岁了,他还想着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多做点事情。那我们不应该为那么经历困难的老人有所行动吗?我将来能量大了,我还会为更多的老人做更多的事情。”
熊玮向【话娱】说到,除了还原夏老一个金色童年,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对先烈们的缅怀。
“仅以此片献给战争中苦难的孩子”,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的主题。谁是苦难中的孩子?或许你们听说过一位叫蔡桃儿的女孩,她的梦里有鸟儿轻盈翻飞,但她来不及长大成人,注定做不了妻子和母亲。
死于细菌战那年,这位常德女孩还不到十二岁。
“现在老人不就是过去的小孩吗?他们在苦难中幸存下来了,如今仅剩下10来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个群体?我觉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采访当晚,熊玮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还能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
熊玮告诉记者,他以前拍摄过一部叫《请别将我遗忘》的纪录片,记录的是熊玮父亲那一代人的群体。“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当年他们为国家战功立业,牺牲了很多的青春,甚至牺牺牲了很多生命。他们曾经很苦难,他们即将离开。《云上日出》《请别将我遗忘》都是我送给老人们的礼物。”
在了解到《云上日出》的题材和背景时,或许很多人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看到战争中孩子们的伤口被无情揭开,害怕看到被鼠疫感染惨死后的痛苦表情,害怕看到那些被活生生钉进了棺木的小身躯。
然而,当真正面对《云上日出》时你会发现,电影中并没有脏乱,没有大场面,甚至没有出现过一个日本兵,只是描绘了一个属于孩子们的“桃花源”。
熊玮告诉【话娱】,之所以不愿意用浓烈、惨烈的手法描述战争,主要还是从当下青少年或者孩子的立场去思考。
“影片第一受众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倘若把特别惨烈的特别灰暗的画面传递出去,会不会对他们产生恐惧感。”
在他看来,对细菌战危害过于直白的手法可能会给受众留下阴影,反而与记住历史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是我对战争的一种思考,我希望这些孩子看了以后,不要受到太多的影响,又能够去接受、了解那段历史。”
毫不追求感官上的视觉刺激,却温暖而有力量,这是我们能在《云上日出》中感受到的情绪。
不过从某种程度而言,或许有些观众会认为“缺少一些戏剧冲突”。熊玮对此并不认同:“我为孩子们营造的地方可能叫做乌托邦、诺亚方舟,或者桃花源,在这样一个如同世外桃源的世界中,他们凭什么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且不说正义是非,但他们使用的是无差别的生化武器,我就问施暴的人,你没有孩子吗?”
说到这里,这位湖南汉子的情绪显得有点激愤,仿佛那些没有墓碑的、连长大的权利都没有的孩子们都浮现在他眼前。“难道一定要打打杀杀才叫戏剧吗?难道平静就没有张力吗?或许我理解的不对,但是我把它表达出来了。”
其实在【话娱】看来,有时候那些充满美好和希望的画面,更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反差。当看到孩子们在河边吹口琴,一起做南瓜饼,拥抱美好的秋收,却明知等待着他们是一个噩梦般的结局,心就不由疼得抽搐起来。
影片中让【话娱】最有感触的画面是,当家骏来至病床前来跟豆丁告别,弱小生病的豆丁问家骏:我是不是不能长大了?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多么简单的一个愿望,可是战争不会让他长大。
很喜欢几位小朋友的表演,特别是饰演少年家骏的荣梓杉。那场告别戏是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从刚开始的难掩悲伤到最后决定陪伴时的释然微笑,少年家骏多样的情绪转换,一气呵成,催人泪下。
“他的表演我觉得成人演员都很少做到,因为那是一种很天然的表达。我当时觉得,那孩子就是家骏。”
熊玮表示,这不是一部讲述苦难和贩卖眼泪的电影,但那场告别戏让在场80%的人都哭了。“我们摄影师是个大粗汉子,也是一位父亲,当场他就控制不住了,就在那哭。我就问你怎么了,他说你不也哭了吗。”
熊玮告诉【话娱】,当初选定演员时荣梓杉正在横店拍戏,因为看过他出演的《山河故人》感觉不错,于是从南京一路驱车到横店,当面谈了几次就敲定下来了。“他很认真,很有灵性,他觉得夏老是榜样的力量,觉得人生里面不可或缺得有这些东西在。后来我想了一下,不是因为我,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也许就是因为影片内容的表达是正能量的。”
采访中熊玮多次提到自己作为传媒人、作为电影导演的责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尽到了我的极致,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现在很苦难,说不定哪一天通过我的努力,乌云散去就见到日出。也许将来影响的人不一定很多,但是能影响一个那也不错,能影响十个,就算赚了,能影响一千个,可能就达到我的期望了。”
从走访细菌战受害者,到辗转各地取景,再到布景还原气氛、演员集中培训围读剧本……这段旅程中熊玮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很多支持和认可。
“有些人说我不要工资,我们一起来完成,也有很多人说你没资金了说一声就可以,还有人说我没有钱,但是有能力,我愿意陪你一块往下走。”
对于熊玮来说,《云上日出》让他“欠了很多人情”,如果影片能够让观众了解历史、为他们带去战胜困难的力量,那这人情便算是“还上了”。如果这部电影还不够,那就通过未来一部一部的影片来还。
从湖南益阳老家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读书后,熊玮就开始拍摄影片,2014年,导演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4“向上·向善”电影大赛中,以《我的成人礼》从2000多部作品中摘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和最佳导演等大奖。
说起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这位80后导演也变得欢欣起来,他指着身上的休闲装笑道:“当年我还上了《新闻联播》呢,好像当时就是穿的这身衣服。我很喜欢‘向上·向善’这四个字,然后很大胆向团中央提出申请,没想到就真的授权给我了。”
谈及公司取名“向上·向善”的含义,熊玮进一步解释道:“向上是一种力量,让你更多的去关怀、去表达、去传递能量。上善若水,水可以润物细无声,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我希望我这辈子都在为这四个字而努力和坚守”,熊玮表示:“未来我想打造更多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熊玮向【话娱】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在全国十三个省都有真实历史事件、真实人物改编电影的布局。此外,一部讲述灾难的电影、一部讲述东汉时期士兵坚守的电影已在筹备当中。
“目前公司关注的有各种现实主义题材,有工业化的大制作电影,也有关注小人物生活状态的电影,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真实。因为真实的东西最容易让人感动,或许让你触动,让你治愈,让你对生活有了勇气,重新找回梦想。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传递给这个社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熊玮自己可能不知道,说这句话时,已经让坐在他对面的【话娱】记者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已久,即将爆发的力量。
荣梓彬演技太成熟了,一种从头到尾的克制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是电影问题太多了,好几场矛盾爆发得莫名其妙,配乐太满,慢镜头太多,节奏也太慢。个人觉得不如拍成口述历史的纪录片。
第一眼,朝阳哥哥,是你吗? ps:湖南常德,那是我大学舍友的故乡,她妈妈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宿舍寄一只酱板鸭!
被以另类视角描述战争的题材吸引到一家荒无人烟的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想要以小见大以儿童教养院的纯洁侧面讲述战争的残酷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故事实在太过薄弱撑不起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太多不必要的漫长镜头语言以致很多用来丰富故事的时间资源都被浪费在了看上去很美的镜头和配乐上
镜头真的长,主角们都还可以。剧本故事的不足被表演稀释了些,群众演员生硬念台词,音乐也填的满满当当没有给群众太多表演空间。
质感不错,别的不行。小演员从这部片到隐秘的角落,突飞猛进。
荣梓杉也太帅了吧演技太好了 但是剧情太空洞了 很多地方也太不真实
有几个细节比较跳戏,同样,有的细节值得推敲~有几个画面拍的很美,但是感觉片子本身背不起这个主题。
说起常德,很多朋友可能想到桃花源,酱板鸭,刘聋子...却很少有人知道,77年前,这座位于湖南北部的城市曾遭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643名百姓无辜丧生,数万同胞染病,冰冷数字背后是“路上寻尸骨,湖中哭亲人”般触目惊心。如今,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剩18位老人,却依然没有等来一句道歉,而日本政府只是在等待他们死去。我们可以不为仇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刻意要拍成小清新,但这段历史能清新吗?所以无剧情且节奏拖沓。即使“绑架”上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也不值得浪费时间看
对这部影片的爱,就像影片本身,看似平淡,但就撼人内心~
在儿童商店买东西送了票,带孩子去看的。影片刚开头时作为一名母亲,看到生死诀别的场景有很打动泪点的地方。后来看完电影孩子也问了我很多问题,过去没想过给孩子讲这么沉重的历史。孩子后来说“希望全世界都不要有战争”。作为家长,我觉得这个影片的教育立意是很有用的。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是故事讲得不太好,矛盾爆发、情节过度好多地方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的结果就是一直出戏,只能说浪费了一个好故事
看起来有一种卡尔维诺式轻逸实验味道,舒缓的节奏把握、干净的画面处理、日常细节的刻画描摹让人思及战争苦痛才倍感悲切。我感觉这片子蛮精彩的处理就在于找到一种超越沉重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
导演太过依赖于演员表演,特别是不断给荣梓杉的长时间特写,即使他可塑性非常强,在这个年龄其实经不太住镜头的如此注视像夏家骏本人说的,那是他最美好的记忆,滴水的荷叶,金黄的麦田,回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工师,所以我们接受违反常理的大面积柔光和温柔的河畔剪影,接受近乎纯净的服化道和包裹在真空里的孩童视角,到头来,一切不过幻梦一场。片名云上日出,英文译作Dawning,像是A Silver Lining,是希望吧
熊导不愧是拍纪录片出身的,画面超级美。整部片子就是好好的娓娓道来了那个年代的一个故事,隐忍的、厚重的,为我们呈现了那个年代。
剧情冗长拖沓,虽然是不同角度的战争片,但是没把重点表现出来。在秋千上拿荷叶挡雨的片段太可爱了。最打动我的反而是电影结束后夏家骏老人的自述,活在战争年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小演员的表现不错,但我对荣梓杉已经“审美疲劳”了,总是那张苦大仇深的脸。未来总有希望,可真相到来之时,道歉却迟迟未到。
导演的水平驾驭不了这么沉痛的历史。就拍拍风景、拍拍花鸟就好了。(小杉同学加油鸭,未来可期)
导演似乎不懂得舍弃,长镜头极多不知是否因为设备有限。荣梓杉好会哭,真是给新手导演做嫁衣惹。
电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