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当老师的爸爸拒绝为他的校队申请书签字,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年少时光,隔壁怪爷爷成了晓阳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踢球,一起出游。孤独的夏天,他窥见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秘密。2018年的晓阳会不会仍怀念那个闷热、美好又充满烦恼的夏天?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这并不是一篇专业的影评,而只是一段个人的呓语。记得2018年的7月1日,暑假正式开始前、世界杯临近尾声的最后一个周末,我一人在房间里捧着平板乱划,无意中就遇见了这部带有浓郁夏日风味的电影。故事发生在水乡绍兴的台门的西小河,所谓台门,是当地对传统老宅子的统称,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这样的老宅在绍兴逐渐凋蔽,然而在古城西北角的西小河畔还保留着一片,恰如其分地,这里就成了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讲述了男孩顾晓阳一个夏天的成长故事,如同电影的简介那样,1998年夏,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晓阳也想像他一样。当老师的爸爸拒绝为他的校队申请书签字,忙着角逐梅花奖的妈妈也没空搭理他。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年少时光,隔壁怪爷爷成了晓阳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踢球,一起出游。孤独的夏天,他窥见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秘密。
故事的结尾,爸爸信誓旦旦的副校长没有评上,蠢蠢欲动的婚外情也成了自作多情;反对老屋拆迁的郑爷爷,最终还是丢下了沉睡于墓地中的孙子,随儿子一起去了遥远的深圳;“坏人”沈老师最终去了另一所学校;最后的最后,只剩下晓阳一个人孤独地在院子里踢球,若有所悟地品味着成长的真谤。一切都仿佛英语老师唱的那支歌:“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地谈了一些。”那个夏夜的所有秘密,最终都如同晓阳的百宝箱一般,被锁进了台门老院的深处,终成为记忆里那片氤氲的暑气。
2018年的晓阳会不会仍怀念那个闷热、美好又充满烦恼的夏天?至少,2023年的我,还在怀念2018年初见这部电影的那个夏天。那个夏天,即将结束一段婚姻关系的我,心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如释重负,我主动换了新发型,重新迷上了偶像剧,拾起了久违的写作,还反复前往西湖乌镇和西塘,在盛夏的水乡追寻失落已久的浪漫。那,便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后的青春时光,也是独属于我的“西小河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把伤感、离别拍得蛮小清新的一部电影,很适合夏天看。
一开始是被海报和剧照吸引,治愈的森林系配色,给人的印象感觉是一部比较温柔的电影,果然,电影将矛盾化作温柔刀,用轻松的笔调淡写成长的残酷。电影里河的镜头颇多,心中一直有股执念,有水淌过的电影总该是不错的。
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小河流水的悠长,正如儿时度过每一个普通的夏天,其实发生那么多细碎事情,只是日子一久也会自然随流水淡忘罢,节奏缓而不慢,基调算比较轻快的了,这种叙事风格我还蛮喜欢的。
电影选景真的不错,里面好多空镜都蛮惊艳的,绍兴古镇的古朴美真的一绝,笔者如果能住这种老院,一辈子也不想搬了好吧更不要说不满足。电影也在有意探讨守旧与革新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变化,妥协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给电影更添淡淡的伤感。
张颂文演这种中年教导主任的角色可谓是得心应手,谭卓很美,演技也很自然,戏曲扮相也很英气,荣梓杉那时候还挺小的已经看出一点灵气了,电影中给小宝坟头放玩具那个地方真的有戳到观众泪点,爷孙档真的很爱,爷爷最后一句“看球的都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英雄”饱满的人物形象直接立起来了,可谓是升华之笔。
结尾的戛然而止还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当小清新电影来看也还好,算是一大段留白吧。人生就是有很多的意外与遗憾,有时我们并没有办法改变,只能说服自己接受,对于顾晓阳乃至电影里的所有人物来说,接受与不接受都是一种成长,因为光阴似水,总会推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所以,珍惜当下片刻光景,珍惜还拥有着的每一个夏天吧。
感谢这部电影,带给了我对于过去的每一个夏天的怀念。
人的一生能有多长。斯芬克斯谜语里,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怪胎的一生,不过是从爬行到蹒跚的过程。儿时的天真稚嫩,少时的壮志难酬,中年的生活危机,暮年的垂垂老矣,在抵不过三位数的短短一生里,你在哪一个春天自缚,又在哪一个夏天破茧,那些成长带来的欢悦或是阵痛,在哪一年随记忆里的你远去,成就了当下的你。面对成长,是在一生中一刻不停的奋进。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儿童视角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夏天。1998年,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主人公晓阳怀揣着一份足球梦想,却只能小心翼翼的隐藏。这是记忆里最初属于自己的秘密,一个装满了梦想的铁盒子。每晚在父母睡后蹑手蹑脚的打开,一件一件的端详,再一件一件的收好。孤独的成长之路上,这些都是珍宝。
导演在提到这部处女之作的儿童视角时谈到,“成长就意味着‘纯真丧失’,儿童视角就代表了这一份纯真。这份纯真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是懵懂的,而在面对自己本身的情感时又是那么直白真切。”每一个阶段的自我都应当被重视,面对足球的热爱,友谊受挫的痛心,对成人世界的不解……这些对于儿童来说大过天的情感体验,是飘散在每个人童年记忆里的情结。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的儿时珍重的那些,在这种回忆的共鸣里被一缕一缕的牵引。你是在哪一个夏天长大的,那些曾经重要又细碎的情感,跟随着哪一年夏天蒸腾的露水消逝了。
面对成长,绝不是字面意义上那么简单。晓阳的父亲在学校里做了十年的教导主任,谨慎,一丝不苟,小心翼翼,为人师表的道德约束和时代洪流的不断翻滚,他感到自己在停滞。这种停滞让人到中年的他几近窒息,已经没有初入职场的志气,没有如胶似漆的爱情,妻子的不断攀升与成就更让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在轨道上运行着的一切看似平稳却也最易破裂,这种透着压抑的生活逼着他想要打破,又告诉他不能放肆。他可悲又可怜,全场所有的戏里,最令人五味杂陈的一出:那一幕歌舞厅里,肆无忌惮地蹦着的那个人,是久违了放肆的他自己。
时下,人们常常讨论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又无力与青年人竞争的处境让很多人不断的禁锢着自己。这种禁锢不是说情感出轨意义上的禁锢,而是全方位的无时无刻的谨慎。工作上晋升变慢,容错率需要压缩到最小,家庭中父亲的形象不可侵犯,一家之主的责任更监督着他生活中每一刻的言行。人是需要妥协的。正如导演在访问中谈到的“中年人的和解”。影片的最后,这位高大严肃的父亲与自己和解了,向妻子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向孩子下放了自己的权利。他也成长了,是一出闹剧后的成长。回归到了自己本来的位置,一切却在悄然改变,原本自己都默默承受着的,变成了一个家庭共同努力着的。闷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秋天的空气不会再让人透不过气来。
顾宝明扮演的爷爷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孙一起练足球,看世界杯,逛球场,爷爷既是训练晓阳足球的教练,更是倾听晓阳烦恼的朋友,同时也在一步一步了解晓阳的过程中放下了自己的执拗。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是孤独的。虽然晓阳生活的台门还保留着群居的生活,但却没有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能够代替兄弟姐妹,爷爷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陪伴的存在。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晓阳的纯真打动了爷爷,也让爷爷有了对于生活的新希望。即使是已经暮年的爷爷,内心也在不断的成长着。又回到了关注自我的那个话题上,人已暮年的自我感知一定是孤独的,看着爷爷每日悉心的给黑白照片上的爱人换着桌上的鲜花,梦里不停念叨着的宝贝爱孙小宝,就知道这段孤独的日子就是老人心中最重的心结,解开了放下了,也就真的能走向下一段旅程了。
夏日的西小河宁静的流淌着,氤氲着的湿气和满眼的葱绿诉说着这个夏日的故事。成长是痛也罢欢愉也罢,都会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随着河里的水汇进记忆的海里。这片海里,一定也有你。
文/笑傲江湖
有幸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周全导演的电影作品,这部西小河的夏天是他的第一部长片。整部好似一部纪录片,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多采取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的机位。没有炫技,内容朴实真挚,细腻平滑。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家庭,生活的捕捉”西小河一部分也是导演童年时的缩影,那个寡言少语,不善表达的顾晓阳,代表了大多数孩子的状态,在那种家庭因素下的被动和听话。周全导演的作品一直在突出与家庭的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故事。这点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晓阳与父亲的沟通,非常有戏,在同伴被取消资格时对父亲说的“爸爸,爸爸”,代表了他欲言又止想要替同伴争取,又害怕同父亲沟通内心的一种封闭状态。影片中的演员们无论是张颂文还是谭卓,董晴老师都是非常优秀出色的,至今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得不说导演似乎在选角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和研究。影片中的郑爷爷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非常非常巧合的是观影当天爷爷的扮演者顾宝明老师不幸离世,也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纪念方式。邻居郑爷爷是顾晓明的人生导师,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每个人的儿时都应感谢有这样的贵人出现,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基于生活,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是倍受好评,妻子杨惠芳的隐忍克制与成熟魅力,父亲顾建华的大胆举动与传统思想禁锢相碰撞,沈老师的时尚新潮与敢爱敢恨…
青春里有台门,有足球,不失纯真,又同时凸显了90年代下的社会变迁,看得出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沉默的拥抱,也同样聚焦家庭与女性的关系,期待未来更多的作品吧!
今天看《我不是药神》的点映,又看到了谭卓。她引起我注意,既不是在《春风沉醉的夜晚》、《hello,树先生》中,也不是在《暴裂无声》里面,而是在《西小河的夏天》。这几部电影我都看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谭卓大概被我误认成郝蕾了——正如许多观众一开始会犯的错误那样——《hello,树先生》中的她基本没留下印象,两部都是好多年前看的电影了,当年道行也没现在深,看不出明堂。《暴裂无声》里的谭作倒是认出来的,因为扮演的是农场妇女一开始真没认出来。倒是在《西小河的夏天》里,谭卓直接把我惊艳了。然后我才回过头去找到她以前的作品,原来好几部我都看过,就是没啥印象了。
找资料的过程,一个信息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谭卓原来出生在吉林长春,也就说是一位东北姑娘。在《西小河的夏天》里演一位地道的江南妇女。一开始我觉得,演母亲的角色应该就是江浙之地出身的吧,不然怎么能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如此地道、如此令人信服呢。相较而言,演父亲的角色有很浓的舞台表演腔调在,但谭卓演的母亲则活脱脱将一位绍兴妇女的“厉害”表现出来了,尤其当她发现丈夫在外面有外遇对象的时候,那种在家苛责赌气、在外不甘示弱的说话方式与肢体动作,实在太真实了。我的出生地虽然不在绍兴,但离绍兴不远,同属于一块地方,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见得太多了。
同一地域的人在习性和观念上有一种养成的相似性,这恐怕是常识,不仅拜物候环境所赐,同时也是共享相同的文化使然。谭卓演的母亲成了《西小河的夏天》中最为真实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她给这部电影获致了一种地理上的真实性。尤其当谭卓唱起越剧,那些听越剧长大的人恐怕也会被她所骗,以为她是专业越剧演员,不然身姿和唱腔怎能诠释得如此成功呢?在谭卓身上,似乎看不出曾经接受过表演训练,因此在表演上较其他演员也就少缺一些“演”的痕迹。非常自然,非常真实,如果不是在看完后查了一下资料,我是不会相信这是一位东北姑娘演的。在我的印象中,东北姑娘和江南女子可谓天壤之别。
这说明了谭卓的演技真的高,同时也反映出她下了很多功夫去诠释这个角色。就拿表演越剧这段来说吧,如果没有真下功夫去学、去练,是断难有电影里获致的那般真实的效果。后来查资料也证实了一个猜想:谭卓确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表演训练。或许正因为如此,她的表演才没有落入窠臼,没有陷入表演模式里。这在电影中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两相对比之下。
《西小河的夏天》里,张颂文扮演的父亲一看就是演出来的,而且还是在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表演体系下完成的;顾宝明也是,观众已经过于熟悉他在台湾电视剧里面的扮相(不太懂为何找他演爷爷,很多人觉得电影像电视,有一部分是他的原因),董晴扮演的女教师也是,而且还相当青涩,她是适合去演电视剧的。唯有谭卓超拔突出,让众人相形见绌。她有本领消隐掉真实的“我”,让角色来重塑自己。即便只是为了看看谭卓惊艳的表演,《西小河的夏天》也值得一看。请记住这位女演员,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出来不怕被骂,在顾建华和英语老师去舞厅跳舞之前,在界线被突破之前,我挺能和这个中年男人共情的,谁不会被青春和涌动着生命力的美好事物吸引啊?
当这种吸引只是停留在欣赏和微小的善意时,当他很认真地询问她作词的细节时,当他拎着别人送的杨梅,看着她尝第一口的时候,我能理解他。
可是当他们到了舞厅,我心中善意的揣测渐渐消失,随即而来的是失望、愤怒……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我爸。那时候我还很小,不能确知那几年里所有事情的所有细节,我只知道,我妈很痛苦,比杨惠芳还要痛苦。我不知道后来他们离婚又复婚有没有我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复婚的时候,我妈真的已经原谅他了吗?还是只是为了我呢?我不知道,我从来不敢问。他那几年反复失信对家里造成的伤害,某种程度上藉由我提早到来的青春期重新施加在了他身上。只可惜,我妈永远是受最多伤害的那一个,因为我爸大部分时间不在家,而我的叛逆不分对象,妈妈变成一直受伤的人……
我今年也就二十二岁,还很年轻,我无法切身体会人到中年是什么状态,身上有多少不得已和压力,我很想理解他,可我一想到这些就还是忍不住愤怒,还是对妈妈感到愧疚。我一直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如今我们家很好,我经常和朋友说,父母是我的朋友、战友,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爱我。我们都在成长,且会一直不断成长,十年前的事情在心里只剩淡淡的一片投影。所以我在想,父母子女,怎样过这一段缘分,才能算不相互亏欠?
徘徊在中年的爱情与家庭、以生死为结的少年与老年。导演对片顾主任这个角色的塑造很用心,他渴望新鲜事物,不与腐朽同流,但同时又呆板老套。他对孩子的学业关心备至、对妻子的事业又平平淡淡,两个身份的自尊心作祟;尽量为家庭、工作负责的他,面对新来的爱情滋味,竟又抛开一切去追求,可爱又可厌。
跟八月很像,都讲一个又乖又叛逆的小男孩暑假,都借由他的视角展现了家庭邻里关系,也都寄托了对90年代社会变迁的感慨,一个是内蒙小镇,一个是江南水乡。这片导演是留美海归,监制张家振廖庆松及一众金牌幕后,特别是戏骨级演员令整体制作水平更精细,场面更完整。两片都舒心自然,多线索处理都较克制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看球的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对不对?
98年夏天,10岁的顾晓阳跟邻居爷爷连说两遍:皮耶罗才没有乳臭!也是在那个夏天,12岁的我,拿着罗纳尔多和皮耶罗的世界杯球星卡,跟我爸说:他们是现在世界上最厉害的前锋,但我还是更喜欢蓝衣服这个。只是不知道,顾晓阳是否和我一样,后来因为皮耶罗成为尤文球迷,并在2012年夏天因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有幸在韩国看到首映,惊喜,完全不像处女导演作品。关于成长的故事,表演都很细腻,特别是小朋友,非常有戏;画面也很好看,打破了之前对处女座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期待国内上映。
王晶的《赌侠1999》之后又一部致敬98世界杯的电影。对传统儿童成长视角有所突破,成为那个年代的绍兴记忆群像。父亲的角色演的尤其称赞,装束表情和情绪波动太到位了。
台湾编剧融入江浙地域,侯孝贤的痕迹明显,用儿童视角看待三代人的成长,成长主题不止着眼于儿童,成长势必要有失去的代价。爷爷的角色还代入了菊次郎的设计,但落脚点稍显不足。导演基本功扎实,故事、情绪、节奏都在掌控之中。
影展到目前最舒心的一部电影,导演很踏实,不装文艺不装逼,稳稳当当的拍,不挂野心挂在脑门上,导演功底非常的扎实,叙事非常的流畅,讲的事情和《八月》一样,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片子。我很欣赏这样的新人作品,新人就应该先让证明你能走,会讲故事,能控制情绪和节奏,会走以后才会有奔跑的可能性。
类比近年的华语儿童片,也就是ilo20%水平或八月30%水平。且大段陷入槽点满满的抓马情节剧格调,部分台词写了还不如沉默。但话说回来,的确有很多场戏抓到我了,地域温度把握得还行,谭卓演得很好。
3.5星,还可以,与《万箭穿心》这样的作品不同,更像是日本或台湾的家庭片,情感很克制很冷静,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往事,父与子、教育方式、中年危机等,虽然平淡,但沉溺于其中的一种现实,包容、理解、新的环境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在克制的情绪中感受到家庭的羁绊
名不副实。演员们一直在尬演,无法直视。故事一般,镜头一般。为了追求风格而制造风格,全然没灵气。
儿子享受九八年的夏天,父亲却渴望一个春天(这个角色与情节是全片亮点了)。埋了不少细节,但这种对上世纪末的整体搬迁,有如贩卖老厂子机器,始终还是四平八稳儿童片。
国内观众有个需要改正的观影误区:不是小成本就一定是小众文艺片,类型片也不仅仅局限于大体量大制作。这部新片就是典型的家庭剧情片,好莱坞三幕剧式剧本,鲜明的角色,几条线互为关系,起承转合流畅工整,导演的诉求也非常清晰。最难得的是,处女长片在台前幕后都做到了精准又精致。
还不错,值得鼓励。篮里的花和脸盆里的手帕好评。谭卓的表演惊艳。
摇摇晃晃的足球梦,大人们垂死鲜活的婚姻,丢在水池的手帕,唱词里不得善终的梁祝,倚靠在墓碑上的合照,将被拆迁的台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时在那些湿漉漉的夏天里,为何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那么深的寂寞、空旷、失望与委屈。
用小孩视角来看这个夏天大人们的情感和遭遇,中年人后院起火,谁说非要烧个精光才罢休,也有被生活绊住手脚摔在火苗上直接灭掉的,看电影让人直怀念背着书包给家长添麻烦的时候。
朱朝阳太惨了,小学也是这样度过。而且爸爸还是同一个人。
非常不明白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长片为什么要在与自己的成长阶段完全相符的时代背景里选择丝毫不带自己感情的冷血拍法 并且滥用集体回忆 用刻板印象处理人物反应推进剧情发展 只能说本子太浅功夫又没到
看完仍旧对这部电影拿到釜山的观众选择奖感到不解 顾宝明极好 但影片本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处处都是模仿的痕迹 虽然处女作有模仿无可厚非 可是后半段明显质量下降 以及明显模仿《一一》让我不适 还有舞厅尬舞 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都喜欢跟着贾科长和《白日焰火》拍这样远古的蹦迪戏来宣泄角色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