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于两个都叫玛丽的少女(Jitka Cerhová 和 Ivana Karbanová 饰)的对话:没有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于是两人决定:我们也要变得越来越坏!玛丽一号喜欢和老男人约会,在他们吃饭的时候,玛丽二号会突然出现,旁若无人地大吃特吃。玛丽一号把老男人送上火车,老男人以为她会陪着他,火车开动,她却下了火车。玛丽二号在一个收藏蝴蝶标本的男青年家中,用他的标本遮住自己身体的隐秘部位。她们在夜总会里捣乱,最后被赶走。她们无意中闯入一个没有人的宴会,开始肆无忌惮地享受美食.....本片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
《雏菊》作为新浪潮的杰作及其绽放的超女性化的感官盛宴而经久不衰。
《雏菊》Daisies,1966. 捷克斯洛伐克
现在,是时候来深入研究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Czechoslovak New Wave)电影中的瑰宝了,这些先锋艺术与杨·涅梅茨(Jan Němec,1936-2016)、杨·史云梅耶(Jan Švankmager,1934)等本土导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短暂的政治解冻期间,许多流媒体平台都有专门针对这一运动的主题放映。这些电影体现了著名的布拉格电影学院(FAMU)的创新前卫精神。有一则不确信的轶事称,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1915-85,美国电影导演)曾说过,除了FAMU,没人能够教授导演专业。
没有哪部电影能像维拉·希蒂洛娃的电影万花筒一样,体现出这场运动大胆的实验精神,它通常是通过肢体行为来上演。两名年轻女子假扮成顺从的女学生,引诱男人带她们出去吃饭。随着她们随后的无政府主义式的滑稽表演、过度的暴饮暴食和破坏派对的行为,她们把社会上对于女性的狭隘观念建构称为一场闹剧。看这部电影,不仅要看两位主演(出自非专业演员)的出色表演,还要看埃斯特尔·克伦巴赫乔娃(Ester Krumbachová,1923-96,捷克编剧和服装设计师)的奇装异服和雅罗斯拉夫·库切拉(Jaroslav Kucera,1929-91,捷克电影摄影师)的创新摄影,包括跳跃剪辑、突然变化的色彩,以及对于实验动画的插入。
也许这是“新浪潮”中最无政府主义的一幕,维拉·希蒂洛娃的荒诞主义闹剧讲述了两个鲁莽的年轻女人的不幸遭遇。她们认为这个世界是被“宠坏了”的,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恶作剧,其中没有任何东西、食物、衣服、男人和战争受到重视。《雏菊绽放》是一部具有政治美学和冒险精神的电影,被广泛认为是女性主义电影的伟大作品之一。
“我想成为拥有蛋糕最多的女孩。”——考特尼.洛夫 “人只有从思想中获得快感,才算成为真正的人。”——维拉·希蒂洛娃
三十年前,美国另类摇滚歌手考特尼·洛夫(Courtney Love,1964)的音乐将女性的最高欲望与抛掷头饰时的狂怒融合在一起;而在更早先的时候,维拉·希蒂洛娃(Věra Chytilová,1929-2014,捷克新浪潮导演)的《雏菊》(Daisies,1966)便已在银幕上塞满了极尽丰盈的糕点、馅饼和奶油泡芙—— 所有的食物都被她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们疯狂地吞噬,一口接一口地撕咬。两个喜欢穿着相配的小猫高跟鞋将乏味生活变得混乱的年轻姑娘,一位名叫玛丽的金发女子头戴花冠,另一位黑发女子也叫玛丽(两个主角都叫玛丽,分别由伊特卡·采尔霍娃和伊万娜·卡尔班诺娃饰演)。女孩们在电影中面无表情地诉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糟,”从故事的进程上展望,她们将会面临许多糟糕的事情,这意味着她们需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方式来放纵自我。
这位捷克电影人的处女作作为新浪潮(New Wave)的杰作以及极具女性魅力的感官盛宴,同时,也是一部罕见的既包含政治寓意又拥有戏谑感的女权主义电影。黑发女子在热气腾腾的牛奶浴中对金发女子说:“你没有在这里登记,不用工作,没有证据能证明你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雏菊》试图证明了她们具有某种力量,她们少女般的滑稽动作是可以破坏官僚主义和父权秩序的。
开场的黑白字幕为影片奠定了基调,尽情地使用了库里肖夫效应(Kuleshov effect,指苏联导演库里肖夫发现的关于蒙太奇的一种理论 —— 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来彰显出一种男性主义的基调和严肃感。屏幕上旋转的铁齿轮切换到了空中轰炸的纪录片镜头;与这种带有节奏感的军国主义风格截然不同的是,下一个场景便是片名“雏菊”,以及两个女孩如玩偶般地坐在野餐毯子上,她们倚靠在木栅栏上。女孩们穿着无肩带的比基尼,双腿伸直成僵硬的V字形,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在暗示电影即将上映。“我连这个都做不到,”扎着辫子的玛丽哀叹道,她吹响号角,让她的伙伴和观者都能有所注意。过了片刻她又说:“我们无能为力,”这句话也是贯穿全片的另一种重复,其强化了她们对自我缺乏能动性的虚无主义意识。
尽管《雏菊》在整体观感上总是故意呈现出一副泰然自若的姿态,但两位女主角们非常乐于将礼仪及传统的女性美德从“神圣的货架上敲打”下来。“你在做什么?”当其中一位双膝并拢时,另一位玛丽问道。“我是一个处女,我看起来像个处女吧,不是吗?”她回答说。此刻,两人面对面,背景中响起了鼓声,当一个人拍打着另一个人,画面逐渐从黑白变成了花丛中的彩色场景。
《雏菊》的镜头不断地在田园风光、城市通道和公共公寓的装饰内饰之间来回穿梭,陶醉其中的恶作剧者们尽情狂欢,把布拉格及其周边的乡村变成了一个荒诞的游乐场—— 一路上哄骗无知的老男人来买单。在一个场景中看似毫无歉意地懒散,在下一个场景中却转变成了四处游荡的活力:玛丽们在玉米地、火车隧道和码头上游逛,把Punch和Judy夜总会的摊位变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裸露狂剧场。
食物,才是女孩们的最终目标,而男性的认可或关于异性恋的前景则对她们毫无诱惑,她们有时会公然嘲讽男性的性魅力。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当一个坠入爱河的年轻男子在电话里喃喃低语着情话时,玛丽们正大口大口地吃着香肠,叉着腌黄瓜,并把香蕉从皮上扯下来直接塞进嘴里。随着歌剧音乐在背景中响起,她们热情地切割、吞咽象征性的食物,仿佛正在蚕食着电话另一头的男人。“现在我知道什么是爱了……”男子谄媚地说,而坐在一旁他所谓的爱人却回答道,“还要再来一块肉吗?“,并用叉子戳了戳她女性朋友的肚子。
《雏菊》摒弃了线性叙事和社会现实主义,颠覆了苏联时代电影制作的陈旧观念,就像它轻率地颠覆了一部关于傻笑少女的电影是不可能具有严肃性的观念一样。不管希蒂洛娃声称《雏菊》是一部“道德寓言”,这部电影在今天之所以还能如此引人入胜的部分原因是,它的无政府主义女士们几乎都侥幸逃脱了一切惩罚。“让我们准备一场宴会吧!”一个人对着另一个人再次说道,在影片的最高潮之时,她们偶然发现了酒店宴会厅里的奢华筵席。这也许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一场食物大战,直到戏剧的结尾,没有一盏吊灯、窗帘或桌布能够幸免。“这有关系吗?”其中一人举起一只破碎的杯子问向另一个。“不,没关系,”对方一如既往地回答道。
她们将自己在表演上的乏味与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中的缺乏实质内容等同起来,玛丽们把妇女和女孩曾经扮演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角色用欣喜若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仍然是有限的展示)。她们在最后一幕肩并肩地宣布:“我们真的很开心!” 《雏菊》对过度放纵和不守规则的享乐进行了无尽的歌颂,人们铭记住它的原因与其说是这部电影曾经受到过捷克政府的严厉审查,倒不如说是它预见了当今女权主义话语中超女性化的声音。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警告:上课时做的笔记,大量文段来源于网上资料和b站up主 Andyhole老王的夜 的视频,BV19m4y1w7vS,建议去看视频会比我的这个好很多。
电影《雏菊》,来自于60年代捷克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希蒂洛娃,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新浪潮电影。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片中的主角是两个都叫玛丽的女孩,毫无特长、也没有工作,谈到整个世界都堕落了,为什么她们不也一起同流合污,把一切都搞得更混乱。这是暗指当时的东欧社会巨变,社会主义政治衰败,教条主义受到打击,人们的狂热逐渐散去,对政治的理性和对社会的不满,催生了诸如《雏菊》为代表的捷克新浪潮艺术狂欢,表达的是叛逆、混乱与无序。 这种感觉很像是达达主义:反权威,反理性,电影其中便包含了许多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嘲讽。两个女孩反复利用男人的欲望对他们进行戏弄,将食物喷到男人脸上,让父权威严荡然无存,完成了对男性主导原则的羞辱。符号层面,将香肠、黄瓜、鸡蛋等男性象征部位被毫不留情地切片分食,并对电话里男性焦灼的声音毫不在意。男人的告白声只是她们进食的佐料,告白声愈烈,她们吃得越香。这让父权的声音第一次显得如此薄弱,成为了可以被随意忽视的对象,让整个性别关系都被颠倒了。同样,两人在宴会上毫无形象地狼吞虎咽、大肆玩耍,甚至开起时装会——这是通过明面上对餐桌礼仪的破坏,暗喻对男性建构的社会秩序的反抗,表达对父权社会的蔑视,这种反叛精神与达达主义的内核相吻合。 电影中同样涉及到了荒诞主义——荒诞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生命无意义、无目的、无价值的感觉。两个女孩在牛奶浴中讨论起自己的存在,妹妹说,她们没有居住证明,没有工作证明,理论上就是不存在的人,为这样的问题多想是无益的。甚至后来被骑单车的人忽略时,还怀疑不是他们看不见我们,而是我们压根不存在。最后她们通过地上残余的玉米叶,确认了自己遗留在世界的痕迹,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这表达的是人之生存里,“社会身份”对“自然身份”的压抑这一残酷现实。一旦我们对社会“无益”,似乎我们便在形式上成了“不存在的人”,这是人遭现实异化的形式之一,颇有荒诞主义的味道。 为什么说是荒诞主义呢?因为荒诞主义的代表人物加缪认为,人类是有理性和感情的存在,而世界是反理性和无感情的。它对人类的需求保持沉默,不给予任何答案或指引。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本质的,但是人却要在无意义的世界里面,去追求自身的意义。电影结尾甚至直接点明了现代人寻找社会的价值实乃一场徒劳,在影片最后,两个女孩裹满了象征社会规训的报纸,被各种舆论批评所“矫正”,被捆绑并服从规则,打扫曾经的罪过,却在“改过自新”后被突如其来的吊灯坠落带来的危难所失去一切。片尾的战争、爆炸场景,就好像在说,你们所辛辛苦苦追求的,只需要一个核弹就能被摧毁,被人生中无法预料的突如其来的危难夺走一切。如此荒诞的结局,似乎应征了荒诞主义的加缪所说的人生是虚无的,追求生命价值是徒劳的。 同时《雏菊》还带有一定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呼吁人们不要过于接受社会训导,要勇于反叛权威、及时行乐,于社会中解放自我。批判的方向仍是被高度人为建构的社会本身。
总结关键词:现代艺术、超现实主义、荒诞主义、无政府主义。
歌是《继续堕落》
歌词如下:
一起墮落囉!
加把勁吧 妳說 妳說 往前衝吧 妳說 妳說 沒有問題 妳說 妳說 沒有藉口 妳說 妳說 勇敢追求 妳說 妳說 愛情是幸福 妳說 忘了從前 妳說 妳說 邁向未來 妳說 妳說
妳是妳 我是我 沒有對 沒有錯 白天夜晚 各有一半的天空 繼續墮落
忘不掉吧 我說 我說 揮不去吧 我說 我說 沒有絕對 我說 我說 沒有永遠 我說 我說 拒絕承受 我說 我說 愛情是痛苦 我說 討厭從前 我說 我說 害怕未來 我說 我說
妳是妳 我是我 沒有對 沒有錯 白天夜晚 各有一半的天空 繼續墮落
中場休息!!!
我 我 我 我
ㄞˋ ㄞˋ ㄞˋ ㄞˋ
妳 妳 妳 妳
多麼輕易就說出口 怎麼知道不是胡說 愛情那只是傳說 算了過去 不用再說 算了未來 不用再說
妳是妳 我是我 沒有對 沒有錯 白天夜晚 各有一半的天空 愛與被愛 通通都不屬於我
繼續墮落
快完啦!!!!!!!
ㄠ ((((((((( THE END
当这边厢还在争论“电影是不是一定要有个好故事”的时候,人家东欧在1966年就拍出了这么一个作品。论类型,它肯定不是讲故事,它是一个视听艺术的Collage。Collage的直译是“拼贴画”,是欧美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各种现成的图片文字拼贴在一起,可以是家庭相册,也可以是个人收藏,也可以是艺术表达。
这个拼贴画充满了视觉和听觉的奇思妙想。比如两个女孩在餐厅和沙发上的对称构图和不对称运动。
火车运动的超现实色彩。
被剪刀解构的人。
从运动中的电梯窥伺。
以自然之美对人的污秽的暗示。
餐桌上的时装秀,比一比谁美。
蓄意践踏囤积的美食。不是挑战规则的不公,而是对秩序本身的鄙视。
对男性的鄙视
被象征着propoganda的报纸裹身的“快乐”
攻击顶端的吊灯使之坠落,玉石俱焚
还有与这些画面形成交互的奇特音效。
一定要找一句话主旨的话,那就是:既然世界这么坏,我为什么不能坏?
恣意妄为的背后,不知是自由意志的骄傲,是掩饰不住的空虚,还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或就是精神混乱的展现。
1960年代的东欧能有如此尺度,令人吃惊。
最喜欢的两个镜头是阉割的暗示和互相将对方剪成碎片,结尾她们俩在水中抱着柱子(阳具的隐喻)呼救徒劳地试图重新回归秩序,精神生活混乱的夜里看这片令人感觉悲哀。ps一种斯拉夫语言居然被讲得这么嗲(但是做作的天真和娇嗲也是挑衅姿态的一种)
看的人头疼,前半个小时还能有耐心把牛逼的摄影截下来,到了后半个小时就真是...... 跟雏菊沾边的东西果然正常人不能理解,两个傻逼少女的声音快要穿破我的头颅了。看的时候不禁在想我那位黑白色盲的同学看这片会不会控制不住骂爹
超现实的杰作,各种实验手段,在角色上,俨然女版狂人比埃罗。印象中这片被审查机构加以罪名为浪费食物。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不羁而放纵,漫溢着毁灭、破坏、亵渎与解构之力。1.大量的碎片拼贴(不论是叙事形式还是内容元素,如室内墙上的拼贴画)和高速剪辑,不时插入的密集同主题照片快剪或单镜头内的照片堆叠。2.两种对传统电影空间的破坏游戏:匹配剪辑(动作或视线)时骤然变换空间,打破连贯性;同镜头或同空间内变换不同滤镜(同戈达尔)。3.炫彩特效镜头:飞驰火车后的铁轨。4.在两位堕落少女恶作剧或捣乱时搭配古典圣洁之乐,颠覆道德与宗教。5.首尾的战争(空袭、爆炸、核弹)镜头为全片定调和点题——集体性的、甚或全人类的恶与破坏欲。6.剪刀是重要意象,先是随意将香蕉、鸡蛋等事物剪成片,直至将双方身体剪碎-拼贴。7.高潮的宴会偷吃、脚踩及互扔食物场景易引起生理不适。8.点燃悬挂纸带,以蝴蝶标本遮体,捆绑报纸衣。(9.0/10)
10/31/16课上重看,这也许是最好的新浪潮电影之一,由于多数桥段中的社会主义隐喻与讽刺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其内容并非重点,重要的地方是它是对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的检视,突破电影依赖于格式化戏剧故事的限制,通过主题上相关联的镜头语言与视觉元素来构建其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
玩得很过瘾,几乎不讲任何逻辑道理,布景滤镜艳丽色彩自由变换,让人目瞪口呆。人物不开口还算可爱,说话一秒智障。但是!这对姐妹不就是pop team epic吗!!!结尾扔蛋糕处还出现了名台词!!!
9/10。神作!剪辑碉堡,画外音碉堡,仿默片云云,视觉系流光溢彩,趁着青春干尽各种疯狂事,表现无政府主义必死。心想导演绝对是个逗逼,片尾字幕打出来时笑得前仰后合了。。。大致看了下豆瓣短评后怒打五星!谁说电影一定需要故事的?人家形式主义者肆无忌惮玩地玩结构、直捧电影阐释理论照样牛!!!
8.6;贪新鲜有如娃娃爱天下/浪费他直到花花地球全摘下
捷克斯洛伐克,1966年两个17岁女孩肆意妄为践踏食物,勾引老男人,表达自私敏感女性的深层愿望,和与现实的矛盾,此表现为这个社会被异化的一切使得人类感到远离、恐慌跟空虚的,人制定的规则、道德、政治、工业革命带来的一切都是与人的本身相背离的事物,感谢邹一,D姐
看得我整个人都精神混乱了...呵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3
跟《水牛城》一样,这部也让我有疯狂截图的欲望,每一帧都想收藏。
完全先锋派手法拍成的“剧情长片”,却难于纳入先锋派的谱系(这儿有个大弯子要绕哎),这片儿搁在60年简直潮爆了~
通过两个恶作剧少女的破坏行为来批判战争,高级的隐喻。许多电影是情节的有趣,但本作是作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有趣,拼贴式的剪辑,大胆的色彩,非常理的音效,充满律动的节奏。结局先以明快的氛围让观众共享破坏的快感,再以复原这一行为让我们痛感暴力的徒劳虚无与讽刺,脱离剧情、直接操纵情感。
半夜很困的时候看的,本来以为肯定会看睡着,结果越看越清醒,真是很绚的片子。献给那些精神世界极度混乱的人,呵呵。就是那俩女的不停吃东西,半夜饿得我啊……
片尾说这部电影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简直深得我心,五星力荐的神经病片
电影本体层面上的一种暴力美学和破坏欲,动作的韵律令人想到某种基顿式的机械感和卡通感,结尾甚至还耍起了特技,非常可爱;友邻说影响了里维特,确实哈,不过感觉里维特吸收了这片里的最精华最纯粹的地方,尤其体现在《席琳和朱莉出航记》中。
Collage.既然世界这么坏,我为什么不能坏。无论是浪费食物还是鄙视男性,恣意妄为的背后,不知是自由意志的骄傲,是掩饰不住的空虚,还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或就是精神混乱的展现。有几段还是颇为精彩的,两个女孩在餐厅和沙发上的对称/不对称构图,火车的超现实色彩,被剪刀解构的人,电梯小口中的窥伺,餐桌上的时装秀,破坏囤积的美食以及报纸裹身吊灯坠落的隐喻,还有奇特的音效。1960年代的东欧能有如此尺度,令人吃惊。
导演显得太聪明,演员显得太蠢,会让电影蠢得或者聪明得使人难以忍受。这是各地所谓新浪潮最大的弊端——不够谦虚。
瞪着眼睛很仔细地看完了,并没有get到笑点,但是因为姑娘可爱服装新潮,觉得还算悦目(虽然她俩真的糟蹋了很多食物)。大概长得好看的人连发神经都有特权吧。虽然电影看不明白,但是大宸短评好好笑 房间如此邋遢的情况下她俩的裙子没有褶,脸上粉很完整,假睫毛也形态完美… 学习了
感觉先行,大道自解。逻辑、故事皆不重要,“好玩”才要紧。两个不良二逼欢脱少女,用极其轻浮且放浪的方式,破坏、摧毁、消解、挪揄社会的规制。什么理由?没有。说不出来。不要这么严肃。想起《局外人》,她们是捷克的「局外人」,用身体欢娱道德,以堕落寻求快感。女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隐喻说有也行,却比较牵强附会。导演仅是想拍一群精神混乱的人,她们正好是女孩。虽然没有逻辑和故事可言,我还蛮喜欢的,可能我内里也有这种邪恶之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