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讲述已育有一子的人妻怡敏(林辰唏 饰)在高中时候与学妹亭亭(程予希 饰)展开了一段青涩却暧昧的同性密友期,此时的她尚未意识到亭亭对她的迷恋已超出姐妹之间。直到多年后两人再次重逢,那段青春的未竟之爱让两人原本平静的生活,激起了未知的波澜。
虽然才出两集,但是完整看下来,真的不会让人失望。至少说故事是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
学生时代,暗恋过的人都应该做过类似的事情,因为喜欢某个人而认真练习一件事情,因为想看她/他一眼而找理由晚点回家或者故意在他/她要经过的那条路上等,因为和他/她说了一句话而开心一天,因为在意他/她的每个细节,所以能发现他/她自己都不知道的习惯。那种心情,可能会有点孤单但是更多时候是幸福的,每天都充满期待。长大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你再这么投入的爱一个人了。
所以能够理解学妹再才看到学姐的主动,毕竟是那么小心翼翼付出过的感情。她一直存着她的号码,可能无数次想鼓起勇气发条短信问候,又自我否定的把打好的字删除,怕发过去得不到回应或者已经是空号,还不如就安慰自己,不用去找她,说不定会有重逢的一天。结果人生就是很奇妙,梦想中的重逢真的出现了,所以哪怕不是喜饼掉在车上,相信学妹也会鼓起勇气打通电话找理由约见面。因为她想念的可能不仅仅是学姐,也是过去那个每天充满期待的自己。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① 放肆地喜欢,克制地爱
《花香》采用双线叙事,时空分别设置在怡敏和亭亭的高中时代,以及二人长大成人,分别步入社会和家庭后。高中时代的恋情,始于亭亭在球场旁,对怡敏崇拜又爱慕的眼神;亭亭主动走到怡敏面前申请加入校队,语义含糊却态度明确地说:“学姐,我是认真的。” 这样的开场略显老套,我们能在许多偶像剧中觅到相似身影。
但《花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在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框架下,笔调清新、细腻又暧昧地勾勒出两个互生情愫的青春期女生对爱情的探索,毫不回避这种初萌爱恋中的甜蜜与尴尬,放肆和小心翼翼。《花香》所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本真样态,无关性别,无关身份,每个人都能在这对恋人的日常相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得不感叹导演邓依涵对女性之爱的把控之精准,仅凭几句台词、少许细节,便让“高冷学姐”怡敏与“可爱学妹”亭亭之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譬如,亭亭能听出怡敏口头禅“没关系”的弦外之音;怡敏担心自己运动后有汗味,亭亭说自己闻不到;亭亭酒后许下诺言,将来赚钱给怡敏花。而二人无意间的亲吻、赤裸上身触摸彼此心跳、伏在耳边轻声数数等举动,更是让厌倦了工业糖精的观众们品尝到久违的清甜。
对于二人多年后的 “第二次恋爱” ,导演则敛起机锋,笔调变得更加克制、温婉。这既暗合陷身传统婚姻无法喘息的怡敏,在亭亭面前的欣喜和纠结,也体现出亭亭对怡敏人生选择的体谅与包容。
时过境迁,怡敏已为人妻、为人母,婚礼上的不期而遇让她尴尬又兴奋。尴尬在于,当年她因恐惧对亭亭恶语相向,一句 “恶心” 几乎伤透了亭亭的心;兴奋在于,她在一段近似 “守活寡” 的糟糕婚姻中无力脱身,而亭亭是照进她晦暗围城的一束光。
剧中,导演反复拍摄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语是 “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亭亭正是那朵栀子花。岁月呼啸,只有她关心怡敏过得开不开心,她一直没有换电话号码,她依然记得二人间 “高脚椅” 和 “没关系” 的秘语…… 这份女性独有的柔软和细腻,为怡敏死水般的生活带来救赎,也让她的心旌开始摇动。
尽管亭亭依然坚持不婚主义的底线,但她变得更加成熟、包容。她深知这份同性之爱的禁忌性,也理解为何当年怡敏急着与她划清界限。所以,在怡敏的丈夫面前,她替怡敏保留住秘密和体面;在怡敏的孩子小哲面前,她同样予以无限的怜爱。亭亭的不渝坚守和默默守护,让她成为全剧最闪光的角色。
② 东亚女性困境 《花香》不是一部只会撒糖的百合剧,里面承载着导演的社会表达。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她的绑缚,这也是她人生不幸福的根源。剧中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对具体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全方位地对怡敏的自我意志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制与破坏。
一是怡敏的父亲。这位男性角色从未出场,却时时被怡敏挂在嘴边,处处控制着怡敏的生活。他不管怡敏安全,罚她深夜练球后独自回家;怡敏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决定未来规划;他很少关心怡敏,被怡敏吐槽 “赚钱比陪小孩轻松” 。 二是怡敏的丈夫。他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踩了几乎所有女性的心理雷区:缺乏家庭责任感,日常活动是打电动和玩手机;对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耐烦,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担心儿子的怡敏;在怡敏面前,对只有一面之缘的亭亭评头论足;因为工作,他在婚姻生活与子女教育中全然缺位。怡敏呢?当年却因为丈夫的无能没有出国,放弃了也许比现在锦绣十倍的前程。
三是露阴癖男。他在怡敏终于要面对真实自我的关键时刻出现,用下流猥琐伤害了怡敏的心灵,也给她一记当头棒喝:对这个世界袒露真我,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怡敏,思想早已被驯化得谨慎、保守、克制、规矩。
虽然她知道自己对亭亭依然存有爱意,也只有在亭亭面前才能展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女性姿态,但她依然在孩子与职场让人焦头烂额的夹缝中,恪守着东亚女性被赋予的 “主内” 天职,甚至无意识地劝亭亭 “养儿防老” 。
而这种男权教化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当学校得知露阴癖男的事,找到怡敏和亭亭调查时,亭亭非常自然地写下当晚发生的事,包括她与怡敏的特殊关系。在亭亭看来,这种同性爱恋无比正常,而她要做的,是实话实说,保护更多女同学不受伤害。但怡敏却在楼梯口与亭亭决裂,并给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不是意外,是我跟你太好了。”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东亚女性普遍的身心困境。她所有的沉默、纠结、自责和言不由衷,背后的原因都令我们深思。
③ 题材滤镜与道德审判
《花香》在如此短小精悍的体量里,能将故事讲述得这般动人心扉,实属出色。但在我看来,《花香》的总体质量并未达到9分水准,观众对它的喜爱更多是出于题材滤镜,即百合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视角的天然光环。
如,剧中的男性角色都十分单一、脸谱化;情节编织过于平淡,剧集整体架构、节奏把控有所欠缺;对人物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消隐,让怡敏的心理挣扎略显悬浮,也局限住了《花香》的故事格局等缺憾,都等待着导演在下一季进行弥补。
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有一撮针对《花香》的道德审判之声,认为该剧三观不正:将亭亭第三者插足、怡敏婚外恋当作正面案例来宣扬,同时怡敏有骗婚之嫌。导演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将怡敏的丈夫塑造得巨婴、惹人厌恶,并尽可能地压缩他在剧中的戏份,似乎都是在帮观众为怡敏的婚内出轨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抚慰。
但我认为,大家不必对剧中人物这般口诛笔伐。艺术作品之所以宝贵,正因为它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无限包容和尊重,它为我们在社会法理和伦理秩序的约束之外,开辟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如果我们仅以一句 “渣女” 或 “小三” 就全然否定掉怡敏和亭亭情感世界里的曲曲折折,人性中的那些隐秘和挣扎,其实也在无形中扼杀掉了艺术多元化的可能。
它们所注目的,都是人类情感中最隐秘、最纤细也最本真的角落。它们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则,却是一部作品的最动人所在。
先从人物分析开始吧。 学姐(江怡敏): 她是一个从小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就像亭亭说的是掌上明珠,而且从两个人的零碎对话中可以看出,在学姐家中,父亲是有话语权的那一个。她和母亲是附庸,一个靠丈夫赚钱来花,另一个对父亲的管教言听计从。这种长年累月的服从性家庭教育下,形成了学姐在任何边缘行为下都会习惯性地退让、忍耐、服从的软弱性格。 在她的世界里,是没有反抗和对峙这一说的,也没有所谓的自主的权利,因为这些都是在父权笼罩的家庭中不被允许的存在。所以当她和亭亭的关系发生了质变,或是说早已质变只是在她尚能欲盖弥彰的范围内时,她要强迫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后退,退回到最初她的价值观中的「朋友」的范围。即便这种退出让她痛苦,但是她也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这是其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怀着这样的想法,她结束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又听从家里的安排结婚生子,看似过上了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亭亭没有再次出现,可以预见到怡敏的一生都只是从一个笼子走到了另一个笼子中,麻木且认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句话完全就是她的真实写照。她每天除了要像男性一样上班,还要照顾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回家理所应当地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她的丈夫像是另一个巨婴,一个生活上的白痴,他对于妻子在生活中的面面俱到坐享其成,以至于怡敏只是参加一个婚礼,他帮忙带一天儿子,隔天孩子就因吃坏了肚子而腹泻。同时,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再晚,吃完的餐具也应该是由妻子回来收拾的。 面对这样的丈夫,怡敏有想过要反抗吗?显然没有,她认命了,「命苦呗还能怎么样呢?将就着过吧。」大概是这种想法。所以当她从沙发下抽出丈夫打了一天的电玩手柄,拖着疲惫的脚步去收拾餐具,听到丈夫对婆婆「夸赞」自己「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的时候,她感觉不到高兴,只是觉得悲哀但无力。 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进一步彻底地失去了自我,连手机桌面都是儿子,一周五天在外出差的丈夫,完全指望不上。面对精神障碍的儿子,她显然要付出比其他母亲更多的精力,因此她的生活里,没有「我想要」,只有「儿子需要」,说得难听一些,这是一个守活寡的母亲。 而亭亭的再度出现,仿佛向她十五年死水一般的生活中投了一颗石子。她自以为压下去、只是一时冲动的少年情愫再次唤醒,或者说她沉睡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这逼得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早已面目全非的自己。 十五年后的重逢,惊喜、愧疚、感激以及过去未能表达的爱使怡敏感受到了短暂的快乐。而亭亭对于她生活上的帮助,也让她感受到了家庭中另一半「同伴」的作用,因此她开始重新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情感。 过去,她对于自己与亭亭之间的感情是极力否认的态度。可当她在婚礼时看到一对女生同样幸福地举办婚礼分享喜悦时,她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在别处」的好奇与兴奋。所以当亭亭试探性地对自己做出情侣剪的亲密接触时,尽管她感到紧张,但同时也怀着猎奇的心理,就像她高中时代在亭亭的怂恿下第一次相互触摸对方的身体。最后的拥吻是她情感到达的顶点,这一刻她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从她主动抚上亭亭的脖子,对她的吻予取予求时,这十五年来的委屈,悲愤,懊恼,对过去自己软弱逃避的愧疚,以及从未消失过的爱,瞬间把她和亭亭淹没,在这一刻,她用行动代替了语言,正视了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对亭亭那么多年的爱第一次正面做出了回应。 江怡敏终于成了江怡敏,而不是王太太,或是小哲妈妈。 分割线———————————— 学妹的晚点发。
第六集前面用了接近一半的篇幅来烘托学姐的两难。
她不是没有尝试过。她说了“我已经喜欢上别人”,她说过那个人是亭亭,她也说过亭亭“懂我”。这是她的一面。
但丈夫让她走的时候,她眼里头一次含着泪,那泪水也是真的。她走出房门,但门并没有被真正关上,也说明了她做这个决定时深深的痛苦。这是学姐的另一面。
在楼下的路上,她两次张望甚至回头看了一下她的家。我为她面对这种抉择时的心碎而难过。
学姐终于为爱奔赴一次了,但是为什么这条路走得如此苦涩呢。
本来就够苦的心情,还要意外得知学妹住在男朋友家,她心情除了苦,可能还有一些辣,似是被人当众扇耳光的那种辣。按响门铃后,还要忍受一段亭亭和男友的对话,开门之后学姐那个眼神,真是冷得让人害怕,但又令人心疼。
走在马路上的两个人,都是穿着居家服,一个是需要兼顾丈夫小孩工作、负担满满的高领毛衫,一个则是年轻情侣在家穿的小背心热裤搭件外套。两个人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件事,但是要做的决定,所付出的代价,却完全不同。
学妹叫住她,叫的是“怡敏”,全剧第一次。
亭亭在学生时代一直叫的是学姐,十五年后从来没有叫过她“学姐”或是“怡敏”,我个人觉得,那一刻亭亭是认真的想跟怡敏重新开始,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跟她在一起。但在那一天之前,她可能心里都不确定怡敏会真的愿意跟她走,但是第六集那天晚上,怡敏终于第一次主动出现在亭亭的生活里,那给了亭亭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所以才第一次叫出了“怡敏”。
在天桥上,学姐先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她愤怒,她不解,她质疑这段时间以来亭亭的动机。因为亭亭的出现把她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搞得混乱不已。而原本她是那样一个循规蹈矩、不起波澜的人。
“我做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感受不到吗?”对亭亭来说,所有事情包括男朋友,都是可以让步给对学姐的爱。因为这份爱,她接受学姐的所有,包括她的好,她的克制,她的胆怯,她的拒绝,她的逃避,甚至她那句“我们很恶心”。她一直记得,亭亭一直记在心里,她甚至接受了学姐的建议去找男朋友谈恋爱。只是为了不用再想起学姐那句“恶心”。
所以当学姐质问她为什么要介入她的家庭时,亭亭再也绷不住了。她把前面五集故事的委屈倾泻而出,控诉学姐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抛下她。当初在小巷子遇到暴露狂,学姐叫她不要碰她;学校过道里,学姐说她们以后各回各家;大学以后,学姐开始交男朋友、和男朋友同居,说亭亭以后也会找到陪她的男生。
当初第四集的时候怡敏对亭亭说“我们这样很恶心”,这是一个单方面的评价,她的这种定性会让亭亭难过委屈;但第六集的时候亭亭跟学姐说“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吗”的时候,这才是让我真正破防的瞬间,因为这说明亭亭自己的价值观曾经崩溃粉碎过。她那么自信、那么勇敢、那么一往无前的性格,但有过很多个夜晚,她恨自己喜欢女生,恨自己喜欢学姐,恨自己如果不是这样就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她一直换男友的原因。因为她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感,在我们观众都获悉她和怡敏双向奔赴的故事里,她却孤单地怀疑着这是否只是一场一厢情愿,十五年。我们可以很肯定她不爱她的男友,但是在这种男女关系中,她可以稍微喘口气,不至于被那个真正爱着的人的话所桎梏;也能让她稍微能够忘记一下,自己喜欢女生、喜欢学姐这件事。
这段时间亭亭重遇怡敏,并且和怡敏发生关系,让她好像又能慢慢找回曾经的自己。她还是当初那个为爱可以付出一切的学妹。她可以坚定地对着学姐说出:我喜欢你,这件事从来未曾改变。
但同时,她一直没有信心学姐会选择和她在一起,在这种犹豫下,她才没有及时和男朋友终止关系,而且还被学姐亲自发现。
所以她才会说“我可以去跟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有个前提,如果,这是怡敏要的话。
这时候,她们的对话出现了一个停顿,亭亭满眼盼望着学姐能说一句话。就一句话。她就可以重获信心。
结果等来了学姐一句:其实我从来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怡敏说她羡慕亭亭。跟她在一起很快乐。每一次在一起的时光都好像最后一次。她不停地说着和亭亭在一起时的感受,但她却没有说她想要什么。
亭亭抛出去的球,学姐没有接。
我感受到的,是两个破碎的人。一个其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却下不了决心去追求的人,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的却三番四次受挫的人。
亭亭知道学姐没有接她抛去的问题,只能伸手抱了抱她。她这么爱面前的这个人,看着她无助无力也没办法恼怒。
怡敏说了一句对不起,那句对不起是她对亭亭所造成的伤害道歉。亭亭的泪,一颗两颗地落下,可能那一刻她心头上的委屈终于得到了舒缓,但是随后学姐下一句的道歉,她知道这是为了这次的离开而道歉。“所以你又要抛下我了吗?” 亭亭虽然是含着笑地问,但她心里是害怕极了。
学姐可能是感受到她的害怕,离开了亭亭的怀抱,很温柔地擦掉她脸上的泪。麻木了五集的学姐,终于流露出了她对亭亭的温柔。然后她好像弥补似的,郑重地讲了一句:亭亭,我很喜欢你。
亭亭听到后的那个表情,我觉得代表了她心里的某一块是补上了的。她这十五年来的缺口,比所有人想象的可能都要大。
“可是”后面的话怡敏没有说完,她主动抱紧了亭亭。她也忍不住皱了眉头落下了泪,那是一种充满惋惜、不甘的落泪;随后她的手紧紧地抓住了亭亭的发梢,再也没有放手,切换角度后,她的表情是另一种神情,有种做了决定后的平静,尽管泪还是止不住的掉下来。
有些人认为,“可是”之后是不忍说下去的告别,也有人认为,“可是”之后是她骤然不舍的心情。
这个结局像是导演(编剧)借着这次重遇在她俩身上生生划了一道伤口,伤口可能会溃烂直至死亡,也可能是长出新肉的良机。我能看到她俩内心脆弱破碎的地方,也能看到疗愈的种子已经种下了。鲸落万物生,破碎了才能重生。
最后借林二汶的《无忘花》歌词结尾:
老情人 心照不宣
冬雪会倦情感会乱
睡醒已是明天
仍期待下一花季可再见
情深不见底不必怕缘浅
会承受你的改变
我从未要你解释 没有名份的吻
无忘花枝不需折
花笑独欠人不见
不记明日黄花昨日现
百折千回 时日流转不了断
好情人 有聚有别
总可再遇抱拥每段
再想已是明天
长留在我心的你不会变
文/李镇
近年来,港台地区的同性题材作品不再小众,频频出圈,不仅现身各大主流电影节,观众群中也热度颇高。
但无论是《谁先爱上他的》《叔·叔》,还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局限性都很明显:只专注于男性群体和男性视角。
台剧《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反其道而行之,以独特的百合题材,一开播便冲上豆瓣9分高位,足见观众对这部剧的偏爱。
本剧讲述了怡敏和亭亭两位女性,高中时期曾有过一段隐秘的同性情谊。多年后二人重逢,那段未竟之爱又让二人平静的生活激起波澜。
《花香》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它又是否真如观众说得那样好?
《花香》采用双线叙事,时空分别设置在怡敏和亭亭的高中时代,以及二人长大成人,分别步入社会和家庭后。
高中时代的恋情,始于亭亭在球场旁,对怡敏崇拜又爱慕的眼神;亭亭主动走到怡敏面前申请加入校队,语义含糊却态度明确地说:“学姐,我是认真的。”
这样的开场略显老套,我们能在许多偶像剧中觅到相似身影。
但《花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在青春偶像剧的传统框架下,笔调清新、细腻又暧昧地勾勒出两个互生情愫的青春期女生对爱情的探索,毫不回避这种初萌爱恋中的甜蜜与尴尬,放肆和小心翼翼。
《花香》所书写的,是人类情感的本真样态,无关性别,无关身份,每个人都能在这对恋人的日常相处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得不感叹导演邓依涵对女性之爱的把控之精准,仅凭几句台词、少许细节,便让“高冷学姐”怡敏与“可爱学妹”亭亭之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譬如,亭亭能听出怡敏口头禅“没关系”的弦外之音;怡敏担心自己运动后有汗味,亭亭说自己闻不到;亭亭酒后许下诺言,将来赚钱给怡敏花。
而二人无意间的亲吻、赤裸上身触摸彼此心跳、伏在耳边轻声数数等举动,更是让厌倦了工业糖精的观众们品尝到久违的清甜。
对于二人多年后的“第二次恋爱”,导演则敛起机锋,笔调变得更加克制、温婉。
这既暗合陷身传统婚姻无法喘息的怡敏,在亭亭面前的欣喜和纠结,也体现出亭亭对怡敏人生选择的体谅与包容。
时过境迁,怡敏已为人妻、为人母,婚礼上的不期而遇让她尴尬又兴奋。
尴尬在于,当年她因恐惧对亭亭恶语相向,一句“恶心”几乎伤透了亭亭的心;
兴奋在于,她在一段近似“守活寡”的糟糕婚姻中无力脱身,而亭亭是照进她晦暗围城的一束光。
剧中,导演反复拍摄栀子花,而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亭亭正是那朵栀子花。
岁月呼啸,只有她关心怡敏过得开不开心,她一直没有换电话号码,她依然记得二人间“高脚椅”和“没关系”的秘语……
这份女性独有的柔软和细腻,为怡敏死水般的生活带来救赎,也让她的心旌开始摇动。
尽管亭亭依然坚持不婚主义的底线,但她变得更加成熟、包容。
她深知这份同性之爱的禁忌性,也理解为何当年怡敏急着与她划清界限。
所以,在怡敏的丈夫面前,她替怡敏保留住秘密和体面;在怡敏的孩子小哲面前,她同样予以无限的怜爱。
亭亭的不渝坚守和默默守护,让她成为全剧最闪光的角色。
《花香》不是一部只会撒糖的百合剧,里面承载着导演的社会表达。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男权社会意识形态对她的绑缚,这也是她人生不幸福的根源。
剧中总共出现了三个相对具体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全方位地对怡敏的自我意志和心理健康进行压制与破坏。
一是怡敏的父亲。
这位男性角色从未出场,却时时被怡敏挂在嘴边,处处控制着怡敏的生活。
他不管怡敏安全,罚她深夜练球后独自回家;怡敏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决定未来规划;他很少关心怡敏,被怡敏吐槽“赚钱比陪小孩轻松”。
二是怡敏的丈夫。
他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踩了几乎所有女性的心理雷区:
缺乏家庭责任感,日常活动是打电动和玩手机;
对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不耐烦,大庭广众之下训斥担心儿子的怡敏;
在怡敏面前,对只有一面之缘的亭亭评头论足;
因为工作,他在婚姻生活与子女教育中全然缺位。
怡敏呢?
当年却因为丈夫的无能没有出国,放弃了也许比现在锦绣十倍的前程。
三是露阴癖男。
他在怡敏终于要面对真实自我的关键时刻出现,用下流猥琐伤害了怡敏的心灵,也给她一记当头棒喝:
对这个世界袒露真我,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怡敏,思想早已被驯化得谨慎、保守、克制、规矩。
虽然她知道自己对亭亭依然存有爱意,也只有在亭亭面前才能展露出久违的笑容与女性姿态,但她依然在孩子与职场让人焦头烂额的夹缝中,恪守着东亚女性被赋予的“主内”天职,甚至无意识地劝亭亭“养儿防老”。
而这种男权教化的可怕之处还体现在,当学校得知露阴癖男的事,找到怡敏和亭亭调查时,亭亭非常自然地写下当晚发生的事,包括她与怡敏的特殊关系。
在亭亭看来,这种同性爱恋无比正常,而她要做的,是实话实说,保护更多女同学不受伤害。
但怡敏却在楼梯口与亭亭决裂,并给出一个荒唐的理由:“那不是意外,是我跟你太好了。”
在怡敏身上,我们看到众多东亚女性普遍的身心困境。
她所有的沉默、纠结、自责和言不由衷,背后的原因都令我们深思。
《花香》在如此短小精悍的体量里,能将故事讲述得这般动人心扉,实属出色。
但在我看来,《花香》的总体质量并未达到9分水准,观众对它的喜爱更多是出于题材滤镜,即百合题材的稀缺性,以及女性视角的天然光环。
如,剧中的男性角色都十分单一、脸谱化;情节编织过于平淡,剧集整体架构、节奏把控有所欠缺;对人物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消隐,让怡敏的心理挣扎略显悬浮,也局限住了《花香》的故事格局等缺憾,都等待着导演在下一季进行弥补。
更值得讨论的是,目前有一撮针对《花香》的道德审判之声,认为该剧三观不正:
将亭亭第三者插足、怡敏婚外恋当作正面案例来宣扬,同时怡敏有骗婚之嫌。
导演在创作之初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她将怡敏的丈夫塑造得巨婴、惹人厌恶,并尽可能地压缩他在剧中的戏份,似乎都是在帮观众为怡敏的婚内出轨提供某种心理上的抚慰。
但我认为,大家不必对剧中人物这般口诛笔伐。
艺术作品之所以宝贵,正因为它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无限包容和尊重,它为我们在社会法理和伦理秩序的约束之外,开辟了另一方自由的天地。
如果我们仅以一句“渣女”或“小三”就全然否定掉怡敏和亭亭情感世界里的曲曲折折,人性中的那些隐秘和挣扎,其实也在无形中扼杀掉了艺术多元化的可能。
纵观古今,有无数经典佳作中的人物,都生长在道德暧昧之地:
《小城之春》中,周玉纹在丈夫戴礼言与情人章志忱之间的艰难抉择;
《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和苏丽珍的假戏真情;
《盛夏未来》里,吴磊和张子枫的动情一吻;
《导演请指教》中,备受好评的曾赠短片《爱情》里,张晚意对张雪迎的一见钟情;
……
它们所注目的,都是人类情感中最隐秘、最纤细也最本真的角落。
它们也许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则,却是一部作品的最动人所在。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上一次被拉片上头还是十年前的《得闲炒饭》。然而许鞍华导演到底是仁慈的,塑造了一方LGBT的乌托邦。
两部片子写的都是bi-girl,都从中学时情窦初开,都是三十多岁的偶然重遇(一个是婚宴,一个是产前辅导),两个人中似乎都有一方有点“渣”。
但看完《得闲》后的心情是开阔和疗愈的,女主一方有自己律所的精英,一方是大银行的OL,一班中产阶级思想开放的友人,聚餐开几千块的希腊酒,遇到歧视便上街游行,一切那么顺理成章,性别似乎也从未是羁绊(如果不是吴君如的角色“无脚雀仔”的渣女人设,大概连故事情节都很难有起伏波动吧)。
《花香》,太真实,些许沉重。虽然有青葱时光的氤氲美好,有重遇后的暧昧炙热,但也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有车有房”的老公,两人也不得不在社会的眼光中和生活的羁绊下挣扎。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人家”。浪漫的产生不需要物质,但是缺乏物质的浪漫更容易被生活的一地鸡毛戳破。香港人懂,努力“揾钱”是实现人身自由的基础,不婚没娃是远离道德谴责的前提,如此的话,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能过得很好。
但我们大都更像《花香》吧。《得闲》像是中年人上了岁数的加了滤镜的回忆,时过境迁,剩下的都是云淡风轻的调侃。《花香》是当下,是我们刚刚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伤口还没有愈合,注定不会是一出喜剧。
我喜爱这个片子,从第一秒就喜欢上了它的摄影入画质感和光线,两位主演的演绎不俗,将成年后的内敛和青春时候的纯洁清新表现得细腻入微。某些转场对比让我热泪,某些台词具体到令我感伤青春的伤疤竟这么多年还在。
gagaoolala营销的方法将一部不足100分钟左右的的电影长度截取为6个约15分钟的剧集,每周五播出的这种传播方式也很适宜这部剧,每集播出后都有相当热的讨论度,“超话”截止到今天已有越4.1万粉丝和4千多贴子在女同剧中属于现象级别的,观众被细腻的情节和对话吸引回忆了过去的青春相似经历。我本人与剧集中的情节相互比较或者像回忆检讨我青春时期恋爱做的哪里不对哪里不成熟,现在又有哪里成长起来,每集分割的节点和讨论也是如此吸引我思考,随着第五六集的播出后,我似乎被迎面打了一个闷拳,所以要在此处“叫疼”。
看到第四集我对自己说都2021年了,不概率不会有那种lgbt的阴郁压抑文学结局出现,因为它太老套了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了,且第一集即交代了同性婚姻已经合法化的背景,两位女主当然能认同两个女人在一起组成新家庭或者新情侣的关系,并且希望结局展现“我们这样不恶心”来比较15年前在校园中的台词“我们这样很恶心”,但我没有看到这部剧的编剧来推翻那种谬误的“恶心”。
随着剧情的推进反而走向了另外一种女性社会压力中的不得已和压抑生活,似乎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选择的,选择本身也成为了选择需要勇气,特别是第三集到第四集之间交代了亭亭和怡敏已经在恋人的位置在一起相处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毕竟家里要有高脚椅都的青春梦想已经实现了。但怡敏还是没有对现有生活状态试图作出改变的想法和开始掌控人生。也只有亭亭提出要不我们带小泽走这样勇敢的话,来尝试压迫让怡敏思考,但显然此前并没有思考什么,因为回答是令人失望的“这是我家啊”+看向恋人的空洞眼神。
异性恋和同性恋没有优先度的孰高孰低,异性恋婚姻对与同性恋情一样的美好,那么相处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两位的对话和相处还是如此的简短不明,如此的如幼儿梦语,言语不清,到底是要走出婚姻迎接恋情还是要出轨一段时间重新回归家庭,你给交待嘛!面对亭亭提出来的“我们带小泽走”和“我可以陪你”我们怡敏还是不置可否,此处被王仁修拉着王小泽出现的打断了,并且三位成年人、人走入短暂的客厅修罗场,我们怡敏也是一直用眼神指挥亭亭走,送走亭亭(我几乎认为此处出轨已经结局),怡敏似乎想要和仁修修复关系找到婚姻的痛点,突然蹦出“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令我不解,也许是慌乱时候的口不择言,亦或者是潜意识倾斜于与亭亭的感情,当我认为bi&bi间终于要豁出去走向新生活了的时候,迎来的是他妈的第六集我们怡敏看着女朋友接回送来小孩,坐在车上听老公的安排不要下车,在车上的眼神也是躲闪不要和女朋友有交流,总之就是在外听话老婆人设。回家后与仁修吵起来的时候也只从自我角度说起亭亭“她懂我”,没有看出一点想要离开家庭做选择,或者与老公认真讨论的婚姻修复计划和想法在里面,终于还是在仁修说出多次“你走吧,你走”后离开辛苦经营的家庭,漫无目的的开始走向未知,到此处我不清楚怡敏的人物动机,直到她在天桥处坦诚喊出“我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剧集表现的是沉默的大多数的选择吗?他们从不选择?他们只做“对的”事情,或被事情(大学-男朋友,怀孕-结婚,与初恋再遇到-出轨,被发现-离家)推着走,他们似乎不具备自由没有选择,令人十分泄气的是我们怡敏几乎没有自由意志(超话中参与讨论的姐妹依靠她表演中的细节来推测怡敏的心理状态可见一斑),那么一切都将没有价值,难道我们只是享乐么?与亭亭的再遇到只是沉闷婚姻中的一次抬头换气吗?然后再继续低头划水。
这周末看完所谓“HE式的开放性”结局后还是久久想要发泄一番不满,诚然,欧美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后相处的剧情,东方姬剧倾向于描述在一起之前的剧情,文化上的差异令我天然更加喜爱这种内敛和细腻及女性秘密风格剧集拍摄审美也是我十分钟爱的,但在内核上面我认为在此时此刻是不妥的或者完成度欠缺,此剧的描写角度是怡敏的角度几乎是怡敏的全部生活,我们从怡敏的视角来看,但没有感觉到怡敏从高中到30多岁的成长,高中从父,结婚从夫,还是那个高中生的怡敏,即使大胆到“出轨”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爱人,什么样的家庭。
难堪到几乎是被丈夫赶出家门,与亭亭在天桥上最后一场戏,两人一个狼狈的穿着毛衣,一个穿着急随手拿出的男朋友的外套,红着眼洒泪台北深夜的天桥至上,两位30几岁的双性恋女士发泄后共同感动随着我这些天单曲循环的主题歌慢慢远去、淡去,可是,一会儿她们要各自到哪里去呢?
我的女朋友一直在生活中不断地教育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难道导演/编剧要传达的内核也是如此两位女士需要各自的家庭或者男性友人来支持生活和经济面临难以抉择的困境吗,我不同意。
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年轻姬的时候看the L word时候被局中人tina的一句台词“我们可能真的成就了lez girl电影,想一想那些中西部女孩看到此剧的情景”所振奋提示焕醒了自我意识,我不就是当时那个“中西部”女孩之一。
我的女朋友一直教育我“艺术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传递达出来对人和和世界的理解”。此剧传最终所达出来的思想和理解我实在不能认同全部,人生并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也不是偶遇焕发的短暂出轨的美好,艺术是keep on the sunny side和自我意识觉醒,这些我认为是道德之上的东西,很多人指正剧中出轨的道德瑕疵和亭亭提出可以立即与男性友人分手的“渣”,但是我认为只要有女性意识觉醒,拥有了和对生活把控的能力,这些所谓道德瑕疵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或者我在此处找到一种知晓理解两人秘密的感觉,但漫无目的或者根本无目的的出轨和无感觉得感受硬凹造型的风景和转场现在想起令我难过,我和嬛嬛一般喊出:这么多天的观剧感情竟是错付了。
希望传说中的粉丝向第二季能有些硬内核,不要把选择本身作为拥有阻力的选择。
看到许许多多的评论是站在学妹的角度去理解剧情,觉得是学姐不够爱,辜负了学妹的一往情深。亦或是觉得学妹爱的卑微而可怜。本篇想站在学姐的角度做一个阐释。
1、学姐到底爱不爱学妹?学生时期,一直都是学妹非常主动,大胆。不管是想办法加入篮球社接近学姐,还是强吻、索吻,要拥抱,都是学妹在主导。学姐无疑是喜欢加心动的,否则不会去温柔地配合她,又时不时在意学妹的感受。但是到底算不算爱呢,那个时候只是青春期少女懵懂的感情。作为一个优秀的三好生,学姐被灌输的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一个被灌输主流价值取向的人,意识层面是很难接受非主流非大众思想的,性取向也不例外。所以学姐尽管喜欢学妹,但是她的脑子里有一套女孩子的成长准则:读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跟一个女生携手人生,单是想一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对于许多人来说,性向是流动的,没有单一的说一定喜欢女生或男生,有时候只是喜欢那个特定的人而已。学姐喜欢学妹,但是并不讨厌男生,因此大学顺理成章交了男朋友,还告诉学妹要跟男生谈恋爱,要结婚生子。因为那是她根深蒂固的逻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勇敢的正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大多数人其实做不到。更别说在那样的年纪了。
但是,多年后经历了疲惫的婚姻后,两人再度重逢,学姐体会到了学妹的温柔,她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学妹会充满爱心地对待自己自闭症的孩子,她感受到了久久缺失的关心和疼爱以及和学妹肌肤相亲的美好与温存。那个时候不懂的,没勇气的,无法正视的,逃避的,现在全清晰了。所以她才勇敢地告诉丈夫:我爱上别人了。如果这都不算爱,那怎样才算呢?
2、学姐的犹豫。最后一集在天桥上,学妹说自己有多爱学姐,为了学姐可以马上跟男朋友分手,确实挺感人的。许多观众对学姐的反应不满,因为学姐没有像其他偶像剧的主人公一样表决心,而是似乎犹豫了。是的,当学姐跟丈夫摊牌的时候她一定下了很大决心,可是此刻却犹豫了。为什么?相比之下,学妹分手相对容易,可是作为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人,离婚却不是儿戏。丈夫尽管不竟然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比较懒惰,但是也是有家庭责任感的,赚钱养家,买房买车,脾气也算温和。在她告诉自己喜欢别人之后,丈夫决定调回台北,对孩子也更疼爱有耐心,表明他很在乎家庭想要挽回,这些是学姐产生犹豫的第一个原因,丈夫的表现让她心软。接着夫妻发生争执,丈夫说出:她能给你什么?她能赚钱吗?有房有车吗?无疑是当头一棒。爱情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没有经济基础的感情不是说不可以,只是很难,特别是还有一个自闭症小孩。学姐的压力是很大很大的。爱情很伟大,爱人很重要,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失去了稳固的经济保障,正常的社会支持,孩子咋办呢?这一点在学姐深夜找学妹在破旧出租房里发现学妹跟男友同居强化了。从学妹母亲叙述中,学妹工作不稳定,男友不停换,这无疑让已为人母的学姐犹疑。特别是学妹并非痴恋自己,而是马不停蹄恋爱中。即便学妹的表白十分感人,但是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爱情不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如果学姐带着孩子离婚跟学妹在一起,最后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跟学妹分道扬镳,那种痛能不能承受?尤其是对孩子的打击?
3、所有看似伟大的爱,有时候只不过是自我欲望的投射。学妹的爱很感人,可是某种程度上,学妹有一些过于自我的我行我素。她是那种我想爱就一定要爱要表达。她是外向型,学姐内敛型。很多东西学姐没有说出口不代表不在意,也许反倒是许许多多的深思熟虑。面对已经结婚生子的学姐,学妹还是毫不考虑地表达自己的爱,如果是糟糕的婚姻,把学姐于水深火热解救也罢了,学姐的婚姻尽管不完美,但是还算行。提出跟学姐带着孩子私奔,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想法:你们怎么养孩子?父母不管了吗?私奔很浪漫,但是要有条件有基础。你们咋样都行,但是你们不能坑孩子呀。
当然,如果有足够勇气,两个人勇敢在一起又何妨?其实事已至此,某种程度上学姐已经别无选择。如果再回到丈夫身边,裂痕已无法如初,只会让已经不尽如人意的婚姻雪上加霜。也许两个女生在一起,一起努力赚钱好好生活一切都变得特别好呢?
学姐在天桥上喊:你都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的确,比起学妹再见学姐时情难自已,勇敢追爱,学姐面对的情况要远为复杂得多。特别是…自己下定决心,却发现学妹还在跟人同居,能不奔溃吗?
其实有时候,爱需要勇气,而生活需要深思熟虑。学姐的内心经历了什么,只有学姐才懂。作为一个观众,如果还有第二季,当然希望相爱的人能勇敢的在一起,并且用爱的能量克服所有困难,一起携手美好人生。这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比单纯的“我要我们在一起”,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高脚椅和没关系的故事,未完待续。谁能不爱钟挺亭2022.10.23更新:恭喜金钟!
看了两集呜呜呜完全对我的胃口:年上年下,一见钟情,久别重逢…学姐好酷我好爱以及我真的太喜欢听台湾女生说话了!黏腻感十足。放学骑车那段狠狠戳中我“我发现你很爱说没关系耶”“有吗?”“嗯。而且你说没关系的时候都不是真的没关系”影像配乐都很有氛围,蛮舒服。百合花会开!,20221022恭喜花香拿奖!!
同夫好像没有同妻那么可怜
“王太太 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66666丈夫最后的质问,亭亭有房子有车有钱工作稳定吗?这是现实的问题,她没有回答,我觉得一个可能是亭亭没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她不知道,她和亭亭谈了好几集的恋爱,去找亭亭还是去的原来的家,她不知道亭亭现在住在哪里,应该是亭亭妈妈和她说的,所以说她没有关心过亭亭的生活,她只是觉得亭亭懂她理解她,她从来没想过和亭亭有以后。
第三集woc!学妹你他妈也太牛了!!!
对哦,为什么非要碍于约定俗成,非要迫于父母之言,非要自欺欺人,非要结婚,非要有小孩,非要和异性在一块才能是家呢?只要能和彼此相爱的人听听日光,闻闻月亮,摸摸佳肴,尝尝花香,朝朝暮暮地在一起不才是最值得珍惜和守护的湾港吗?
没有政治正确性支持lgbt的意思,只单纯感觉台湾拍同性片有点上路了,比起很多夸张的类型片,做得格外有真实感。
救命救命对情绪,表情,心动的每一刻,人物的台词,那种微妙感抓得太准了,虽然东亚女同电影宿命就是遗憾错过,不能说出口的秘密和年少时短暂的眷恋,但这种抓耳挠腮的小心思,小尴尬,小思念,这种百转千回,默默思虑的隐秘情感真的太能戳中东亚女同的心了
像孙燕姿和欧阳娜娜拍MV
怎么都喜欢不起来,特别是E05那句“你明明可以很特别 为什么要跟大家一样”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喜欢同性并不是希望变“特别”,反而更希望这很“普通”,对学妹完全get不到,倒是觉得挺烦的,明明目的性那么强就是不表白,等人成家了再搞这一出,就很没意思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好家伙,近年来lgbt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名字要长
太真实了太东亚了,一声叹息。我相信没有一个女双不会从中得到共鸣,深刻理解剧中每一个人的欲望、痛苦和不堪,理解亭亭那句“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人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理解亭亭执念的所有记忆、承诺和期待,也理解学姐和所有人相处时所展现出的讨人厌的、苦大仇深的、犹犹豫豫不知所措的那部分。道德卫士和恨双拉拉和没有过荒唐青春期的人不适合看这部剧。程予希的眼神要把我的心捏碎,林辰唏虽然演技吃力但是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哎,爱情就是爱情。虽然是一名钢铁直男,但是假如我的老婆是深柜,我很愿意祝福她去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人生只有一回,真正的心动何其难得,遇到了就不要难为彼此了……
床戏那段拍得好有呼吸感,克制试探暧昧渴望全都感受到了!
表演上可圈可点,小学妹在和学姐的对手戏中基本是完全碾压。(第三集给我撩傻了)镜头语言朴素(和女人相处就是浅景深大长焦,和男人在一起就是大广角),伪纪实的简单正反打加小的长镜头。总体,主要胜在情感真挚。真是前有小蛋糕,后有小学妹。看完直让人感叹“男人能不能他妈别出现快去死”
被能够把暧昧氛围拍出来的纯爱剧拿捏得死死的
“王太太,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唔护~学妹也太会了吧!我发出可怕的姨母笑
已经结婚生子的学姐在跟学妹上床前对学妹说:“你真的不结婚生孩子吗?这样你老了会没有人照顾哦。”学姐仿佛全然忘了自己的儿子是自闭症,自己的老公是个她出门就只能叫外卖、她不拿就找不到家里任何东西的人。到底是在指望谁来照顾老了的自己啊?到底有多少人亲手扔掉了珍贵的东西,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妄想里过了一辈子。
看了访谈,与其说是演员会撩,不如说是导演真的很会拍。平淡的台词下,画面却拍得暧昧丛生。再次证明了拍百合剧好的女导演的重要性。可惜了,播出平台限制加百合二字,注定是小众圈的狂欢了。我分外痛惜却又无可奈何。如果是耽美,跻身豆瓣top250又何惧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