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灯下

剧情片英国1940

主演:Anton WalbrookDiana WynyardFrank Pettingell

导演:ThoroldDickinson

剧照

煤气灯下 剧照 NO.1 煤气灯下 剧照 NO.2 煤气灯下 剧照 NO.3 煤气灯下 剧照 NO.4 煤气灯下 剧照 NO.5 煤气灯下 剧照 NO.6 煤气灯下 剧照 NO.13 煤气灯下 剧照 NO.14 煤气灯下 剧照 NO.15 煤气灯下 剧照 NO.16 煤气灯下 剧照 NO.17 煤气灯下 剧照 NO.18 煤气灯下 剧照 NO.19 煤气灯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1 16:39

详细剧情

  Twenty years ago, old Mrs. Barlow was killed in her home at 12, Pimlico Square for her priceless rubies. The murderer searched the whole house without finding them, then disappeared. The house has been empty since then, but now Paul and Bella Mallen move into the apartment. Bella Mallen suffers from forgetfulness and nervousness - at least that is what her husband tells her. An elderly horse wrangler, B.G. Rough worked as a policeman twenty years ago and still remembers the unsolved case. He notices that Mr. Mallen looks just like Louis Barre, Mrs. Barlow's nephew. And why does Mr. Mallen so mysteriously leave every night just to go into the apartment next door, nr. 14?

长篇影评

1 ) 《Gaslight》:心灵暴力的悬疑典范之作

1944年版本的美国影片《煤气灯下》改编自帕特里克·汉密尔顿1938年创作的剧本,当时的米高梅公司请来查尔斯·鲍育和英格丽·褒曼及约瑟夫·科顿主演。影片是一部很棒的悬疑片,环环相扣,疑云密布,张力十足。曾导演过《乱世佳人》、《费城故事》、《一个明星的诞生》及《窈窕淑女》等名片的导演乔治·库克,在营造悬疑紧张的气氛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它是套层结构的剧作,以一件案件为开端,而杀人凶手就是易名的女主人的丈夫,他为了牟取宝石以及巨额遗产,设计圈套逼疯妻子。剧本本身十分严整,也对工业起飞后,女性独立生活,远离家园在城市生活的隐患,《煤气灯下》更是在工业化的发展下,人性扭曲的最好表喻。
《煤气灯下》围绕英格丽·褒曼饰演的女主角宝拉展开,描述一名青年安东为得到美丽女子宝拉的姑妈遗留下的钻石和大笔财产,把自己伪装成潇洒而体贴的丈夫,同时又想法设法吓唬她,并让她相信自己已经疯了。影片的情节紧张,悬念迭起,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英格丽·褒曼、查尔斯·鲍育等演员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师绝妙的布景将人带到维多利亚时代,令人身临其境。英格丽·褒曼精湛的表达了一个在爱情的假相下,被逐步谋害的牺牲者。故《煤气灯下》一举获得7项当年的奥斯卡提名,最终英格丽·褒曼首次收获一尊奥斯卡影后“小金人”。本片还获得“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奥斯卡金像奖,而该片更让“点煤气灯”这一俗语在英语中沿用下来,意指让人发疯。这部电影逐步地展示了软弱善女子是如何被强硬恶郎君哄骗,胁迫而被动的相信了自己患有精神上的毛病,电影叙事就像套索一步步的收紧,这个过程很有戏剧张力,让人想往下看,想知道剧情如何进一步演变。
英格丽·褒曼的演技令《煤气灯下》大放光彩。华丽的衣饰,风光旖旎的环境,衣香鬓影的社交场所,都衬托出佳人内心的寂寥与苦痛;从一开始渴望浪漫的纯真新娘,慢慢自我怀疑挣扎的寂寞少妇,到饱受精神折磨却无人诉说的病人,她一步步的演绎恰到好处,在今天看来依然没有半分的“过”,也没有半分的“不及”。另外电影中场景有力渲染增强了观影效果:夜雾的弥漫,昏黄的路灯,忽明忽暗的煤气灯,夜半天花板上奇怪的响声,还有早出晚归的夜猫子丈夫。在影片上映的年代,由开关控制出气量从而掌握明暗度的煤气灯,是照明的必需品。借煤气灯的逐渐昏暗,无人的天花板传来奇怪的响声,寂寥的少妇胡思乱想而昏卧在床,煤气灯下,有多少罪恶,有多少痛苦。
《煤气灯下》无疑是心灵暴力的典范之作。意识或无意识间,我们可能都是“煤气灯下”的那个人,敏感而小心翼翼的生存,放弃对抗,放弃自我,怎样保护我们的心灵?怎样拒绝他人的强烈暗示?怎样拒绝心灵暴力?
安东是一个资本的信徒,虔敬的苦行僧。珠宝作为资本的代言,像奴隶主的管家一样不断举起鞭子抽打着他,让他为自己奋斗。而他似乎在享受着这种怪诞扭曲的奴役。“珠宝是有生命的。”这是他由衷的感慨,与其说珠宝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不如说他是被珠宝呼来喝去、无所不为的小厮。资本挥舞着看不见的鞭子,完全控制了他的灵魂,仿佛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祇,摆出最残酷的诫命要求使徒们用整个人生去遵守、跟从。追寻珠宝是安东的信仰,这个荒诞、畸形的信仰和我们生活中熟知的那些宗教一样,把人变得非常纯粹。《煤气灯下》显然是继承着狄更斯的精神。人心里还有一片净土,还有纯真与仁慈,还有善良与理性,艺术家有责任书写它们,让它们压倒一切,形成美好的“心愿之乡”,同时对世俗烦嚣发出一声召唤。电影艺术家也是同样为资本肆虐的世界准备了一份重磅炸弹,向着不合理的一切发出挑战并且赢得胜利。
当然,影片采用的方式不是让罪恶的安东自己发生转变,被某种光辉的力量感化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是创造了另外一个纯洁的“小男孩”,他比资本催生的能量更加强大,并且是一个有能力战胜安东的人。这个人就是青年侦探伯林。一次偶遇,轻轻地招手,一个美妙而朦胧的梦境便进入了有些阴森的世界当中。他感染着耶稣基督的气息,来到这个人世就是为了那个神圣的、救赎的使命。在宝拉的灵魂即将成为牺牲品的时候,在那个姑娘的生命都岌岌可危的时刻,他坚毅而勇猛地站出来去拯救,拯救人们献给资本的无辜的祭品,也拯救自然的良善与公道正义。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宝拉那个被无数邪恶的暗示所摧毁的神智,更重要的还有一颗即将对爱发生绝望的心。他的爱是童年的梦,是最纯洁、最真诚的追寻。一只手套正像是一粒种子,被埋藏在心灵的肥沃的土壤里,终究要长出参天的枝干,触碰着天堂,荫庇着自己深爱的女神。他感到儿时的那个人复活了,那个爱着自己的明星又出现了,带着未曾昭雪的沉冤,以及眼下的危机。
在强烈的反对声中,他开始了自己的长征,这个长征就像安东求索珠宝一样充满艰难险阻,永远要求着人的坚韧、耐心与能量。两个男人安东和伯林分别象征着对资本的信仰与对爱的信仰,而宝拉隐喻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被资本腐蚀着的人,每一个用一片真心去拥抱世界,却被冷冰冰的世界欺诈、伤害、抛弃的人。而最后的揭秘、战胜与团圆也不仅仅是破了一桩案子那样简单,那是人心之爱的凯旋。影片是一个天路历程。我们离天堂很远,中间隔着荒蛮辽阔的资本沙漠;我们离天堂很近,它就在心里的某个恬静的、安逸的角落。它在那里输送着永不枯竭的甘泉,把荒漠改造成爱的宫殿。这种改造是爱,也是仇恨,我们因为追寻着天外那个爱的世界而不得不先去仇恨,我们仇恨着、消灭着那些因着无厌的贪婪而去扼杀爱意的罪行。就像安东最后要被警察带走一样,资本也将被打入地狱。
然而,有个性不代表孤芳自赏,敢于挑战权威并非我行我素,相反,在争名逐利勾心斗角的演艺圈,英格丽·褒曼的与人为善和宽广胸怀却有口皆碑。当初大卫·塞尔兹尼克曾经打电话劝说英格丽·褒曼不要参演《煤气灯下》。大卫·塞尔兹尼克觉得英格丽·褒曼是他培养出来的大明星,如果把她的名字放在海报右边,会损害其威信。但英格丽·褒曼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用不着计较名字放在左边还是右边,况且两个姓名同样大小,都在片名之上。就算是把名字放在片名下面,她还是要和查尔斯·鲍育合作拍片(当时好莱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演员的名字放在片名之下,而电影明星的名字写在片名之上,其中又以左边为贵)。经过争取,大卫·塞尔兹尼克最终答应让英格丽·褒曼参演《煤气灯下》。但为了保证影片《煤气灯下》的顺利拍摄,她主动把挂头牌的机会让给了和她配戏的男主角查尔斯·鲍育,当时查尔斯·鲍育性格极为自负,在接演《煤气灯下》时听说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愤怒的查尔斯·鲍育为此拒绝演出。英格丽·褒曼得知亲自去说服片商把查尔斯·鲍育的名字排在自己前面。
当她第3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时,她公开赞扬了所有被提名的候选人,并谦逊的表示,真正得奖的应该是她的这些朋友们。有人在总结英格丽·褒曼的艺术生涯时说:“她从来不跟与她一起演出的主角闹矛盾,对姊妹演员总是赞不绝口,乐于担当配角。这也许就是她至今仍然在同行和观众中受到好评的原因之一。”在《煤气灯下》中查尔斯·鲍育扮演的丈夫是电影史上最早的丧心病狂的丈夫了,其卑鄙无耻的手段不断为后来人所模仿。他使出种种阴谋,一心要把英格丽·褒曼逼疯,以便将她送入精神病院来谋财害命。他暗藏英格丽·褒曼的珠宝和墙上的绘画,却又指责是英格丽·褒曼自己所为;每天他出门后,把煤气灯转暗并在阁楼制造声响。英格丽·褒曼想起自己的母亲曾患精神病,自己也不禁怀疑已经发疯。在这部电影里,英格丽·褒曼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她凭借瞬息万变的表情微波,挑起观众的心弦,将那个自以为发疯的柔弱女子诠释得丝丝入扣,最终这部影片把英格丽·褒曼引到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上。
《煤气灯下》中的另一个亮点是约瑟夫·科顿,他在《煤气灯下》里饰演青年侦探伯林。约瑟夫·科顿和查尔斯·鲍育一样,都是此片最成功的选角。《公民凯恩》是约瑟夫·科顿的电影作品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了,约瑟夫·科顿在《公民凯恩》中的戏其实不多,也没什么挑战性,但他还是丝毫不抢戏地完满完成了任务。在《煤气灯下》拍摄期间成就了约瑟夫·科顿和英格丽·褒曼一段似是而非的情。只是约瑟夫·科顿的脸,总有股落魄才子的剪影,就像他始终优秀但交不出杰出的成绩单。在还没接拍《煤气灯下》之前,英格丽·褒曼已经开始了在好莱坞她如日中天的演员生涯,先后出演了《卡萨布兰》、《战地钟声》等多部著名影片,她与查尔斯·鲍育主演的《煤气灯下》为她赢得了17届的奥斯卡金像奖,这也是她的第一尊奥斯卡金奖。
之后她几次与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合作,与格利高里·派克主演了《爱德华大夫》、与加利·格兰特主演了《美人计》。英格丽·褒曼有着北欧女性的高挑身材,可这个高度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在拍《煤气灯下》时,由于查尔斯·鲍育身材相比太矮,两个人在演拥抱接吻镜头时,查尔斯·鲍育不得不站在小木箱上。而在拍远景时,为了怕大家看出英格丽·褒曼比男主角还要的高大身材,导演只好让一个站着一个坐着,扰乱观众视线。据说当年在好莱坞,只有《战地钟声》的贾利·库柏才能俯视英格丽·褒曼。其他男演员都需要一点额外“帮助”,才能在银幕上显得比英格丽·褒曼更为高大。20世纪40年代中期,尽管英格丽·褒曼与彼得的婚姻出现了裂痕,她的事业还是螺旋上升。她不顾大卫·塞尔兹尼克的告诫,坚持扮演不同类型、性格各异的角色。如果说她以前扮演的都是些大同小异的角色,那么她在《圣玛丽的钟声》中扮演的角色,同以前相比绝对称得上是天渊之别。其实按照挑剔的影评家的看法,英格丽·褒曼并不算顶极的演员,她没有费雯·丽那样精彩绝伦的演技,也没有凯瑟琳·赫本的炫目魅力,她甚至算不上特别美丽,但是如果你要找一个人来代表所有的女影星显视电影永恒的魅力的话,英格丽·褒曼身上那种特殊的气质就会使你无法忽视她。更重要的是英格丽·褒曼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的审美观。她面庞丰满,形容端庄,举止优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健康淑女形象,并且,最难得的是,尽管她身形高大,行动中却带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温柔,这对饱经战乱的人们无疑具有特别的魅力,正是这样的魅力,让英格丽·褒曼在好莱坞如日中天,在二战中和二战后的影坛都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2 ) 内心要足够的强大

电影很好,一部上个世纪的黑白老电影如此吸引人,除了剧情还有演员,英格丽褒曼演的真是出神入化。

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结局。结局给观众的感觉是女主和侦探在一起。我不喜欢这个结局,不是说侦探不好,侦探在电影里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正义、睿智,似乎没有缺点,女主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恰恰就是我不喜欢的地方,女主之所以会轻而易举被丈夫控制,就是迷信爱情和爱人,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爱情和爱人。这才是她的根结所在。

女主这样的人用佛教的话叫“心力弱”,很容易被掌控,比如爱情、比如爱人、比如周围的声音,很容易失掉自己的主见。

如果女主与侦探相好,其本质与丈夫相好并沒有什么不同,无非是运气好了一些,从渣男到暖男。但如果侦探也是别有目的,女主是否有能力自救,而不是再一次的被英雄救美。

我说的意思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或男人或爱情或其它的东西。

我们要能做的了自己的主。如果能自救,遇到渣男也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但如果不能,那就全听天由命了。

3 ) 煤气灯下影重重

《费城故事》后,看《煤气灯下》,我对乔治·库克的仰慕和崇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窃以为煤气灯下可以算是《蝴蝶梦》《深闺疑云》和《爱德华大夫》的某种杂糅。而相较于后者,库克对褒曼的调教明显胜于希区。我想若是这部片子由希区执筒,那故事的讲述方式可能更为刺激,镜头语言更为丰富,但演员表现定难超过库克。

善良美丽的少女落入虎口,这个故事的开头就剧透了凶手,妙在如何延期拯救的时间而不显拖沓。格瑞格林对宝拉的恶意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这点上,这部电影更趋近于希区的《深闺疑云》。记得特吕弗曾点评褒曼和芳登,说芳登对于褒曼而言是那么孱弱纤细。而在库克的《煤气灯下》,我看到的褒曼不是芳登,胜似芳登。褒曼气质冷静高贵,加之身材高大,要浑然天成地表现懦弱胆小本非易事,但她的表现上佳,甚至覆盖了她本色的气质。

除了褒曼,本片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查尔斯·博耶。他俊秀的五官总让我想到迈克尔·凯恩。他在1943年就拿到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在此片的表演让豆瓣上的娃直呼他贱人,由此可见他演技的精湛。

约瑟夫·科顿和查尔斯·博耶一样,都是最成功的选角。作为他后《公民凯恩》时代的一部知名作品,科顿的戏其实不多,也没什么挑战性,但他还是丝毫不抢戏地完满完成了任务。这部电影还成就了他和褒曼一段似是而非的情。只是他的脸吧,总有股落魄才子的剪影…就像他始终优秀但不杰出的成绩。

《煤气灯下》还有一个看点是阿婆迷们喜欢的。在这里能看到年轻时候的莎乐美女士……至于莎乐美是谁,就是1978年电影版《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黄色小说家……那时候她的神态就是那样,经年不变,岁月莫洗~只是年轻时的容貌确很妖媚啊~

最后感慨一下“Gaslight煤气灯”,这个片名看起来就很悬疑,看起来就像家庭谋杀案,看起来就很维多利亚时代……想到乔治··奥威尔在《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中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谋杀的种种“追忆”,而后诸多侦探小说、犯罪小说、悬疑片的涌现和卓绝风采,不得不赞叹那个将美好与丑陋的最高级合二为一的大英帝国时代的神秘莫测。

4 ) 我也曾生活在煤气灯下——《Gaslight》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生活在被质疑的环境中。从初中开始,身边总有人说我胖,每当有人提起这个话题时,其他人总是跟着一起附和。最开始我还会辩驳,渐渐地我的声音淹没在人群中。直到大二之前,我都没有穿过裙子、短裤,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天,我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只要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会觉得自己胖的无药可救。
直到快毕业,说我胖的人告诉我,因为真的胖的人他们不能开玩笑,而正因为我不胖,他们可以和我开个小玩笑。
后来流行起了一个玩笑,我们班有一个憨厚可爱,但不太爱学习的同学A,每门课结课前,他问我们结课作业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都会热情地告诉他没作业,或者作业时XXX,总之没有人会告诉他真相。旁边的人听到有人这么说的时候立刻心领神会地告诉他一样的“谎言”。
而朋友A有一次因为我们的玩笑差点错过了一天的课,因为我们骗他第二天老师放假。
我的朋友B曾经交往过一个男朋友C,B渐渐地和我们都疏远了联系。有时他会打电话跟我诉苦,她说C经常几天都不主动联系他,有时实在没办法打电话过去,想了很久C接了电话告诉她,他在打游戏,一会儿再回过来。B和C经常因为这件事争吵,C总是说其他人的男朋友如果在打游戏根本不会接电话,他能接电话已经很好了。而且在一起这么久了,两个人总不能像之前一样天天聊微信讲电话吧,没有男朋友能做到。B举例了身边在一起很久还每天联系的情侣,C又说她也不可能完全清楚别人的情况,更何况自己真的爱她,对她已经很好了。B想了想C的好,又觉得自己有些作,每次吵架都以B的“对不起”结束。
最后,他们因为无休止的吵架而分手,B在和我说起她的故事时,还在问我她是不是做错了很多。

仿佛每个认真、正直、随和又对他人充满信任的人头顶上都笼罩着一盏煤气灯,而很多点灯人也对自己的行为毫无察觉。而我觉得这些伪装成“玩笑”的行为,比男主蓄谋已久的犯罪更为可怕。因为后者,周围总有清醒的好人能帮女主走出困境,告诉女主真相;而前者周围的人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而这些心理暗示可能会带给“受害者”很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之所以会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受害者,就是因为更容易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随着不断地暗示,他们会更怀疑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从而更加相信别人的看法。
这些“加害者”往往都是和“受害者”更为亲密的人,他们会先取得“受害者”的信任,让受害者相信他们的爱,并树立起权威。之后开始扭曲对错,把所有事情都分出对错,并把错误推到“受害者”的身上,最后是事不关己地离开“受害者”。

所幸,女主有了侦探的帮助,最后走出了男主的带给他的阴影。
但生活中的我们不能抱着需要一个好人来拯救的想法,因为很有可能你会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些时间,让自己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轻信周围人对自己的判断。

5 ) 为什么那个警探不能是女的?

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在救世主还是个男的,为什么不能是女主自救呢?为什么不能是身边的女性帮助她呢?

剧情很精致,前面每一个伏笔都有回收,节奏把握地很好,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疲惫之感。 先以一桩骇人听闻的凶杀案开头,吸引观众注意力;剧情进展迅速,前几分钟就交代女主的背景、动机、抛弃事业成为全职夫人、弹钢琴男就是男主角等一系列信息。

开头教唱歌这一段在《公民凯恩》里或者《布莱克书店》里也有,导致我对教唱歌的老头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

在列车上引出女邻居,勾结起两方剧情,引起下文入住伦敦广场房,(by the way, 我相当不满意这个太太的份量,她让我想起《蝴蝶梦》女主的那位partner,同样的chatty。如果能把女邻居换成阿加莎或者马普尔小姐那样的侦探角色,就完全不需要那个男二警探,还可以体现女性互助。)

新角色(女佣和警探)引入地恰到好处,推动了故事进展。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女主角,她起码能对男主话中不合理和不合逻辑之处反驳一句,结尾也算出了一口气,我看这片的时候数次都想创死男主,以及在女主上楼的时候抱怨她为什么不拿上那把枪。

pua的套路就是这样: 1.否定你自己的判断、感受、想法;强加给你对方的判断和看法。 2.阻碍你的社交,不让你和他人外界多接触 3.不尊重你的意见,让你做对方想做的事 4.经常指责你否定你,产生愧疚感,或让你感觉自己不够好 5. 让你放弃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比如事业,爱好,朋友等等,围绕着他打转。 6.剥夺你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总要控制你的时间和行动。

6 ) 心理控制的教科书式解读

简直是心理控制的教科书式解读

1.隔绝对外界的联系

2.假意制造物质世界的反常现象,使其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如无人条件下的gaslight的突然变暗,其实是人为改变。

3.通过第三方,加强其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挫败。比如女仆,通过旁人的不信任感和鄙夷,让其丧失自尊。

4.制造错误,加强惩罚,彻底摧毁其自信心。宝拉一次小小的反抗,被利用来打击其在众人面前的自信心。

要想挣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通过发现核心物件来重组自己的认知架构,比如揭示所有真相的那封信,还有那块宝石。

7 ) 煤气灯下·心理暗示·心灵暴力

从希区柯克开始,悬疑片和心理学就像琼瑶阿姨所说的“两个泥人,一齐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心理系的学生上课总少不了观赏几部悬疑大片,看完大片之后也不忘做上两篇心理分析报告,从【爱德华大夫】里的精神分析,到【后窗】里的偷窥癖,再到【惊魂记】里的人格分裂。这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煤气灯下】亦可在心理系学生的观影手册上占一席位。

先撇开心理学不说,【煤气灯下】是一部很棒的悬疑片,环环相扣,疑云密布,张力十足。

少女宝拉的姑母在自己的画像下被人残忍杀害,宝拉为了忘却这段往事离开了伦敦,却邂逅了风度翩翩的青年安东,在安东热烈的追求了宝拉迅速坠入爱河,两人携手回到伦敦的旧宅共建爱巢。但是,每当安东离家,宝拉总会听到奇怪的响声,看到煤气灯渐渐昏暗,丈夫却告诉她那只是幻觉,姑母的死亡、丈夫的暗示、使女的轻蔑、压抑的环境,宝拉被一步步逼近崩溃的边缘……

曾导演过【窈窕淑女】的导演乔治顾科,在营造悬疑紧张的气氛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

希区柯克曾经在一篇名为【我为何惧怕黑暗】的文章中说,惊骇可以使观众惊慌地跳起来,而悬念则使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和焦虑的状态。如果一桌人坐着打牌,突然发生爆炸,那紧张可能只会持续15秒,但如果换个拍摄的方法,先拍正在倒计时的炸弹,再拍打牌的人,那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观众们都会屏息凝神。

而在【煤气灯下】中,炸弹就是温柔体贴的丈夫安东,在黑暗的房间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在数着炸弹的倒计时惴惴不安。这颗定时炸弹是什么时候安放的呢,大概是在安东神色大变粗暴地夺走宝拉在乐谱中发现的书信的时候,也可能更早,从安东说服宝拉回到发生过命案的老宅开始。

查尔斯鲍耶饰演的完美丈夫安东,不得不承认是个心理学高手,沉着冷静,残酷无情,一步步把女主角逼入绝境。他所用的招数,就是心理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古时说的“攻心为上”。读过【三国】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诸葛亮是怎样间接死在司马懿手上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派来的使者,蜀军之事一概不问,只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睡多少觉,平时忙不忙。使者据实说了,司马懿便叹道:“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诸葛亮吃的少忙的多,怎么能长命呢?结果诸葛亮听了这话之后,自觉“神思不宁”,没多久就死掉了。

司马懿利用心理暗示,成功地“咒”死了诸葛亮,可见心理暗示的力量。

从中国古代回到这部美国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上,让我们来看看居心叵测的丈夫是怎样利用心理暗示来把可怜的妻子逼向崩溃的。

安东是早有预谋的,他安排了和宝拉的浪漫邂逅,疯狂相恋,闪电结婚,当他们按照计划回到伦敦的时候,安东对宝拉就伸出了暗示的魔爪,开始了对她的逐步洗脑。

在安东对宝拉的洗脑过程中,有几步必由之路:

1 信息封锁

即让对方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触一种信息。在电影中,从参观伦敦塔时的胸针事件,被拿下的画像,晚会上丢失的手表,一直到否认宝拉曾经在乐谱中发现的信件,安东都在向宝拉传递同一个信息:你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你总是忘了做过什么事情,你出现了幻觉。这样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宝拉,使得她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感受,神志恍惚,心力憔悴。

2 关系封锁

即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从搬进伦敦老宅的第一天起,安东就找遍了理由禁止妻子与外界的接触,对热情邻居的到访置若罔闻、对舞会的邀约则以身体不适托词、老管家耳聋不方便交流,对新雇佣的女仆也叮嘱有事只向自己汇报,他既不让妻子参加交际,也不让妻子外出散步,名义上是对妻子的呵护,实际上是将妻子隔绝起来,实现关系的封锁。

3 适度的威胁

要么使用暴力,要么用歇斯底里的咆哮。安东显然用的是后一种,每当宝拉表现出不满和放抗的时候,安东就拿出丈夫的威严来,稍加严词,宝拉就委顿下去了。

4 树立权威

即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在电影里,安东是擅于用人证和物证来证实自己的正确,画像被拿下了,他就找来管家和女仆对圣经发誓,取下画像的不是管家不是女仆,那只能是可怜的妻子了,这是个思维死角的问题,喊捉贼的往往就是贼,但是慌了神的宝拉怎么会怀疑到丈夫的头上呢?安东还”巧妙“地安排了胸针和手表事件,说实在的我现在也没搞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移花接木,难道他不仅仅是宝石大盗还是魔术圣手么?总之,他总会做到证据确凿不可置疑,然后让满脸失望和无奈把女主角逼疯。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总结道:一对一的洗脑,满足以上几个条件就足够了。因为实施洗脑一方的人,太有毅力太坚决了,被洗脑的一方最后会投降,而且,在开始投降的时候,会抱着宁事息人的态度想:“算了,这一次认输吧,我太累了。”

果然,这就是宝拉的噩梦的开始,安东一次又一次的洗脑接踵而至,宝拉的心理防线一溃千里。

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和宝拉自身受暗示性强也有很大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金曾将人分成两类: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人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受暗示水平和较低的独立性。电影的女主角宝拉就是典型的场依存型的人,她对自己的感受不够自信,往往受到外界的影响。

自己听到头顶有脚步声,看到煤气灯变得暗淡,却要找来半聋的管家求证,在丈夫的不断暗示下对自己的记忆和精神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影片的最后,即使在最后,侦探向她揭露了真相,而丈夫一旦回来,只要对她重复:“那只是你的幻觉”,她便又犹疑起来。

我想,宝拉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宝拉没有父亲,母亲很早过世,寄养在姑母家里,再加上纤敏的艺术气质,自然会早就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容易受暗示的主要原因。

但是,宝拉也是有过反抗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人们由于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的推动,有时会对外界的影响做出的反向反应。宝拉在安东的操纵下,凭直觉感到压抑不公,只可惜这微弱的反抗在强大的安东面前完全不堪一击。

在安东巧妙编制的暗示牢笼里,宝拉每天都经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彷徨失措。正在这时,侦探柏林出现了,他打破了安东的封锁,真相才大白,宝拉才没能沦落到疯人院里。

在电影里,安东的犯罪动机是几块有价无市的珍贵宝石,现实生活中,这样为宝石狂热的丈夫是少有的,但是,家庭中恶意的心理暗示并不少见,并渐渐演变成家庭暴力中冷暴力的一个支流。

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家庭,精神暴力往往取代拳打脚踢成为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知识分子社会期望高压力大又爱面子,心理容易压抑又难以发泄。对配偶干涉自由,故意贬低,故意刁难,降低对方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在我们生活的某些角落里,说不定就有一个像安东一样衣冠楚楚文雅英俊的丈夫,和一个濒临崩溃的绝望妻子。

心灵施暴是法律的死角,受害者中,不仅有女人,也有不少惮于妻威窝囊过活的男人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之上,任何以爱为名的打压于踏践都是爱的谎言。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加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我们需要做的,是坚信自己清楚自己的感受,暗示来得再汹涌澎湃,我心坦荡,一马平川。

PS:下周三的考试打算写这个,写得太多,到时候肯定狂删,祝我及格,晚安好运:)

8 ) 爱情中不止有甜甜蜜蜜,还有你无法察觉的精神家暴

家暴,除了我们熟知的对躯体的拳脚相加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对心灵的拳脚相加——精神家暴。这种家暴无形但却致命。通过对被家暴者进行精神的打压和控制,被家暴者通常会开始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最后因此成为精神病患者,严重的还可能会轻生。

该片由奥斯卡影后英格丽·褒曼出演,讲述的是一名天才演唱者宝拉在继承姑母的遗产后,嫁给一位钢琴家安东的故事。这不是一部描述美好爱情的故事片,而是一部精神摧残史。如果细看,你会发现这也是自己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精神摧残。

01

甜蜜的婚后生活使宝拉事事都听安东的,为此还搬到了安东要求居住的姑母在伦敦的旧宅。那座旧宅也是姑母惨死的地方,姑母是被人残忍谋杀的,但谋杀者却一直没找到。因为看到过姑母在这栋旧宅中的死状,宝拉时常会感到害怕。由于丈夫晚上要出去教钢琴,所以她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家。她经常听到卧室的上方的脚步声,还时常感觉到忽明忽暗的煤气灯。但是这一切,在丈夫回家后却又消失不见。在跟丈夫安东倾诉过自己的恐惧后,安东却告诉她没有这回事,全是她自己的幻觉。

同时,家里有两名佣人,一老一少。老佣人腿脚不便,耳朵也听不太清,每次有事都无法及时回复。年轻的佣人却总是摆出一副不耐烦的蔑视样子。时间久了,在丈夫的暗示下,宝拉越来越害怕年轻女佣,觉得她瞧不起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害怕出门。渐渐的,她开始否定自己,精神也变得恍恍惚惚。有时候觉得明明拿在手的东西,下一秒却消失不见……

这部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精神家暴的电影,在当年上映后社会影响巨大。

一位心理医生在看完此片后专门对此类精神家暴的事例进行调研,最后出了一本有关精神家暴的心理学著作。煤气灯效应,从此也成为了精神家暴的代言词。

英格丽·褒曼因在此部戏中出色的表演拿下了人生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02

《煤气灯下》虽然是一部上世纪40年代的老电影,但其内核却为现代的我们所熟知——PUA。跟现代的PUA一样,电影中的安东使用了3个步骤,一步步把宝拉变为他的猎物,以达到他侵吞宝拉姑母财产的目的。

封闭社交圈

结婚前的宝拉是一个个性外向、真诚大方的女孩。在跟安东结婚搬到伦敦后,却一直被丈夫找各种理由禁止外出。不仅不让她外出,也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跟她接触,包括热情打招呼的邻居和家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女佣。安东告知年轻女佣不要理会宝拉,因为她神智不太清楚。

这就是为什么宝拉一直觉得女佣在蔑视她的原因。同时安东还告诉女佣不要让外界的人接触宝拉,更进一步地封闭了宝拉的社交圈。

杜绝信息交流

一旦朋友圈慢慢封闭起来,信息也不可能正常流通和传递。因此,宝拉也无法从外界获取任何正确的信息。就拿宝拉觉得忽明忽暗的煤气灯举例。除了她自己和老眼昏花的老女佣,没有人能看到这个现象,自然也就没有人能够去证实煤气灯是否忽明忽暗的猜想。

心理暗示

在一次执着要出门后,安东无可奈何的把宝拉带到了舞会上。临走时,宝拉把一个很贵很好看的胸针别在礼服上。当舞会开始后,安东突然质问起宝拉她的胸针去哪了。宝拉一低头,发现胸针不见了。随后,在安东突如其来的指责下,宝拉一下子情绪崩溃。在众目睽睽下,安东告诉大家宝拉精神状况不好要带走她。

丈夫都说妻子精神不好了,妻子肯定精神状况不太好了。在舞会上的所有宾客都这样想。这就是通过制造假象对旁观者进行心理暗示。在胸针是否遗失的事上,安东反复强调胸针是被宝拉弄丢的,就是因为宝拉的精神状况非常差。这是对宝拉的心理暗示,使得宝拉也相信自己的精神状况非常差。

“谎话说一千遍就可以成真。”心理暗示一旦达到一定的次数,再假的消息也会有人信。有时候这个信的人是当事者,有时候是旁观者。

结合这三个PUA步骤,我想到了前不久关于家暴的两个新闻。

一个是受害者美妆博主宇芽被前男友家暴,另一个是施暴者蒋劲夫对前女友的暴力行为。

在施暴之前,两个施暴者对于受害者都是从关闭社交圈、到杜绝信息交流、到心理暗示,最后再到人身控制,进而施暴这一系列步骤。

在电影当中,宝拉最后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明白自己并不是精神失常,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自己曾经深爱的丈夫所为。可惜的是,新闻中两位被施暴的当事人却没能逃过身体被施暴。

03

精神暴力,不同于行为暴力,它往往都是无形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很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当你真正意识到这是精神暴力的时候,即使能够脱身,最后也会身心俱疲,甚至变得不再相信他人。精神暴力不仅仅包括封闭社交圈、杜绝信息交流和心理暗示三种方式,它还有一种很明显的方式——言语暴力。

当一个人没有由来地、不断地言语否定你的时候,那就要注意,你很有可能正在遭受精神暴力。

“你长得太胖了。”

“你压根就不适合写作,最好一辈子都别碰笔。”

“你最好回家生孩子,不要想着能在职场上有所发展。”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的话,也许还会有人会从心底里认同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这种人,在我看来,就是太善良了。善良到有些懦弱。如果被别人没由来的否定,那出问题的一定不是被否定者,而是否定者。

电影中,宝拉能够从精神暴力中挣脱,是因为有“多管闲事”的侦探帮忙,我们普通人却没有这样的伙伴。

其实,在面对疑似的精神施暴行为时,有几个方法可以鉴别出:

第一,观察对方是否在一步步的隔绝你与外界的联系。在与一个人的交往中,发现自己原来的朋友一个个远离,也没有新朋友,变得越来越依赖对方。

第二,观察对方是否时长用言语打压。一旦你分享一件你认为自己做得很成功的事情,对方还没听你讲完就用言语打击、嘲讽、否定。

第三,故意在其他人面前造成一种“你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办不好”的假象。在有第三方在场时,如果对方表现出一副你什么都办不好需要依靠对方的行为。

这三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判别身边的精神施暴者。

煤气灯效应的施暴者可以是身边的任何人,可以是同事,可以是配偶,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父母。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无论是谁,都要警惕身边的煤气灯效应的制造者!

短评

男主深谙PUA套路啊,让无亲无故的女主以为自己精神错乱,下一步就是假装出国借机弄死继承房子财产了吧?然而有个问题,房子十年都没人住为什么不趁机去找呢。点煤气灯的细节很有时代感,但是这个时代的扮相不适合英格丽褒曼。PS gaslight作动词表示精神控制的意思就是从这部电影来的。

6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褒曼是那么的美,那个时代的美女都是那么的丰腴,好像古罗马的雕像一样。换到现代,这就是赤裸裸的家暴,心理刻画太好了。

10分钟前
  • 无相
  • 还行

这类型的电影黑白片有绝对的优势

15分钟前
  • |
  • 力荐

看见一条评价“这样的悬疑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了”,哪里不能满足了我看到闭气

20分钟前
  • 骤雨至
  • 力荐

勉强及格。第一次认真看褒曼,骨架倒是够宽的,演的也不差,全片近似于室内剧,居心叵测的丈夫设计逼疯褒曼,始终都在这宅子里做文章,库克在这一节的调遣和布光还是很见功夫的,爱好侦探的老太太(这个老处女是致敬阿加莎的马普尔小姐吗?)和知晓一切的男人作为观众和上帝视角,分担了单调室内戏的节奏,也强化了丈夫举动的威胁性,剧作上是很聪明的。美中不足是结尾,最后半小时,男人闯入褒曼家揭开谜底,丈夫也同时找到了搜求多年的钻石,这种交代可以说是很匆忙了。而全片丈夫折磨褒曼的动机也因此显得莫名其妙——你偷人家钻石而已,骗褒曼结婚为何还脑控人家?当然,单纯看褒曼被整治的神经兮兮,倒有几分密室调教的趣味,不知当年的观众是否能从中感到了快感

2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经典之作不多说,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真相大白后褒曼在楼上对丈夫的控诉,从叙事讲是画蛇添足的,但加了这条玄言的尾巴,却使片子有了一种古典戏剧的道德感和形式上的整体感。

26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1:42。女人们可以把它当成反PUA教程。当然,不要指望出现一个胖侦探上帝视角拿了剧本来救。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边界才是正途,以及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一个人给你的感觉很不好,很多时候要相信你的直觉,这种人十有八九不是控制狂就是家暴男。

28分钟前
  • 祭司(Ojas)
  • 推荐

必须得为褒曼结尾“发疯”那出戏加一颗星。全片呈现最好的当属各种精神暗示的悬疑设置,以及雾里的伦敦

29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观影初期看过碟;非常希胖倾向,即使男人脸上写满坏蛋二字,悬疑氛围依旧挺浓厚;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女主这种性格,那么容易受人控制、自我催眠、毫无主见,看得很憋气。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四星半。褒曼虽可怜但更可恨,蠢不可及。一开始被逼病还能解释为那个年代妇女孱弱封闭易受蛊惑,后来侦探跟她挑明了其夫是真凶,本应霍然而愈,还一副困惑混沌的死相,人笨万事难啊。后来的擒凶也太儿戏不稳慎,另逻辑牵强,凶要盗宝早就可潜入翻找,何必绕大弯跟褒曼结婚才入室。气氛营造不错,挺吸人

33分钟前
  • 小重山
  • 力荐

1.乔治·库克代表作,黑色电影经典,英格丽·褒曼凭此片首次加冕奥斯卡影后,她将一位饱受童年阴影困扰、纤弱而敏感的女子演活了,片尾“发疯”段落则发掘出了角色的另一面。2.片名“gaslight”此后亦增添新义(动词),成为精神控制的指称。3.查尔斯·博耶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此外,影片还通过布光、构图、运镜与剪辑等手段强化了心理暗示感,突出冷暴力丈夫与神经质妻子之间失衡的权力关系。4.多次复现的场景:夜雾中的伦敦,零星的汽灯兀自耸立,可怖的树影与尖刺状的栅栏。5.整体看十分希胖,一开始观众便可推知大部分实情,主要通过观者对女主的认同与关心来引人入胜;出现了[深闺疑云]中的托盘牛奶,以及[蝴蝶梦]似的高傲诡秘女管家。6.以酷爱侦探小说的老太太(想及马普尔小姐)这一第三者作铺陈与调剂,伦敦塔渲染惊悚氛围并预表真相。(8.5/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直觉得神经质的角色让费雯丽来演才传神,没想到褒曼也能刻画的入木三分,美艳绝伦的英格丽就是凭借这部片,从昏暗的煤气灯下步入了闪耀的奥斯卡殿堂

37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影片的情节紧张,悬念迭起。英格丽·褒曼、查尔斯·鲍育等演员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师绝妙的布景将人带到维多利亚时代,令人身临其境。本片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两项金奖。另外还有一部1940年的英国版本,不知道这部是不是翻拍自那部电影。

3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查尔斯博耶和英格丽褒曼的表演真是太棒了!!1944年的悬疑片现在看也照样从始至终抓住人心。查尔斯在电影中演过如此狠毒居心叵测的丈夫,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挚爱自己妻子40多年,妻子生病死后也随之而去的好男人。虽然他的自杀现在看来会觉得很极端,但又很羡慕他们这样一生从一而终生死相伴的爱情~

41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力荐

因为王力宏被科普这部电影,女孩子结婚了一定要工作,不可以成社会绝缘体。别把男人,当成唯一的依靠。而且girl helps girl

45分钟前
  • 求gpa过3
  • 力荐

由「煤气灯操纵法」走红预先知道了大概情节,这部电影还是看得让人非常难受。英格丽褒曼绝色,美得让人想哭。被丈夫隔离虐待,封闭绝望得让人想哭。我本来还很好奇,为什么七八十年前的老电影会提出现代关系中的情感操纵,这么领先于时代。仔细一看,男主的动机并不是完全占有女主,而是为了掩盖他的犯罪活动。试图把妻子逼疯,骗遗产骗年金也好总之是为达成某种金钱利益,这种主题就传统得多了。比如《指匠情挑》就设置在维多利亚时代。才貌双全教养良好但没有好爹的旧时代英国男,把向上攀登的手段都密集使到女人身上,真是教人喘不过气来

46分钟前
  • 滕子京
  • 推荐

悬疑设置、气氛营造都不错,情节编得却不圆,推理成分太少,经不起琢磨。其实谁人不是活在各种洗脑策略和心理暗示之中,无意间受害或施害或帮凶?星座解析说你是个内向的人,果真你就慢慢社交障碍了;群体众口一词说某人性格有问题,果真你也越瞧他越不顺眼,并参与孤立排挤之。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婚恋恐怖片、枕边人洗脑操控代名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视作《深闺疑云》姊妹篇,悬疑气氛的调度和褒曼科顿的阵容确实很希区柯克;幽闭大宅的哥特情节剧+浓雾弥漫的黑色电影,片名决定影子要充当重要角色;几乎没有非声源音乐,戏剧张力足够了,而音效是恐怖片用法;鲍育的表演太有层次感,甜言蜜语和戳中痛点,变脸就在一瞬间,情绪这么不稳定非盗即奸;开场褒曼老师的话意味深长:你曾遭遇过悲剧,恋爱了就能摆脱过去→殊不知前面有个更切身的悲剧等着她掉坑;女性配角们都活灵活现,尤其谋杀小说爱好者、吃瓜群众热心大妈,这角色太像希胖电影里出来的了。

52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看各种心理暗示如何把人逼疯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常用标签里竟然有希区柯克?可怜的乔治库克……【Aug 26, 2015 影院看感觉Boyer特别适合演神经病,Lansbury奶奶当年超级可爱,这片卡司真棒。IB演得是真好,Cukor也确实是位顶级的actor's director

54分钟前
  • \t^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