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资源严重匮乏的荒凉西部。一个名为约翰(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饰)的男人来到此地,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力排众议开设了一间妓院,为自己在小镇上挣得了一席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就连远近闻名的当家头牌米勒夫人(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饰)亦慕名而来入了伙。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风流倜傥前途无量的约翰吸引了米勒了注意,前者亦为米勒的无限风情所折腰,情投意合的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小镇上又来了一个外来客,他成为了约翰在事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究竟是妥协还是抗争到底,约翰有着自己的打算。
一直不太想象得出一部完美的电影是什么模样。个人觉得事物完美是一种假象。所以当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说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我思考它是如何完美的。一个小意外,电影前半个小时没有字幕,我的英语不够好,几乎是盲看。而现在当我想写点东西,却是对前半个小时更为印象深刻。当麦凯比在雨中骑着马走过森林,伴随着伦纳德科恩的歌曲,真是太美了。你会知道他将要开拓什么。但我没想到是一家妓院。刚开始,真是糟糕,一个妓女还用刀扎嫖客。当然米勒夫人闻风而来,妓院成为了小镇上最棒的地方。米勒夫人很能吃,当她吃完,也很能说。而麦凯比喝生鸡蛋。要是没记错,他在电影里喝了三次生鸡蛋。每次喝完都是一个转折。最后一次死亡。电影最后在大雪中麦凯比对付三个杀手的追杀。麦凯比凭借地势和他一直自傲的聪明解决了三人。然而他也受伤了。在厚厚的雪中缓慢爬行,想去找米勒夫人吗?他一个人孤独的在雪中死去,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如同雕塑。米勒夫人像是失去了灵魂一般,在鸦片馆抽着鸦片。孤独之外的另一群人,在为扑灭教堂的火而欢呼,而传教士已经捐躯。
一部很悲伤的电影。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得不到。
豆瓣的片名是《花村》,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忽略掉麦凯比和米勒夫人的关系。他们是合作者,情人。但两个人在这样的“花村”,似乎无法真诚的去诉说爱意。
关于《花村》的摄影: 01.轨道配合变焦镜头,实现长镜头段落的镜头内剪辑。 02.镜头主动运动:推拉摇移、变焦、转换焦点、建立丰富人物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03.景别上,及调度上: 以全景展示人物和环境,使人物融入环境之中。 以近景、特写、大特写展示人物,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产生密切,焦着的联系。90年代的《双旗镇刀客》的室内分切,也是这样做的。 人物小全及中景,只在人物产生调度过程中才使用。人物调度完成,即刻进入近景,特写的人物及关系。《游戏规则》是这样做的。 04.光影: Saloon中红色渐变滤镜、tobacco、柔光滤镜及大光圈行成的浅焦效果,让画面像一幅幅古典的油画。 05.打动人心的两场: 吊桥枪战:Cowboy告别姑娘们,就卷入一场无妄之灾,就是许多人命运的寓言。 最后雪地里的枪战:这里没有英雄,没有传统西部片的主角光环。人们在雪地里同样流血,惊慌失措。人们,包括妓女们,一起去救教堂火里的火,成功后一起欢呼。宗教,或许是最后的解脱,救赎。
PS:多年前看这些片子,未解其中深意。多年后再看,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吧。
日格蒙德是美国摄影师中率先使用负片前闪的,用在罗伯特 • 奥尔特曼的《花村》
上。这部影片以它的现代主题和超凡的电影摄影突破了西方电影的类型限制。日格
蒙德用前闪来帮助制造
一种使人想起20世纪初褪色画面的古旧风貌。除了前闪,
我还用了各种柔化装置,包括很强的朦胧效果镜
,
日格蒙德回想起,在制片厂体系中想要拍摄一部视觉风格迥异的电影并不容易。
“要是没有奥尔特曼的支持,我不可能完成它,因为几天过后,他们就会把我扔出片场。
制片方被样片吓坏了。他们打电话说,
‘怎么回事?我们在银幕上看不到任何细节。,
奥尔特曼敷衍他们说,
‘别担心,温哥华这里的洗印厂很烂,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是底片一旦送到好菜坞就都好了。
’然后他们就信了!当然,项目快结束的时候,
制片厂意识到被骗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观众将会爱上这部电影。
日格蒙德一边追湖《花村》遭受的歧视,一边大笑。“好笑的是,在那部能片之后
也许在世事苍茫后,只要我所在的社会还存在,自己就一定会喜欢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很明显,罗伯特大叔是很诚实的学习者,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见他所受伯格曼的影响的痕迹,对于众多人物的生命延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同清教徒一样,对无论是离奇还是松垮的世界进行构建。他还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人,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有点夸张但足够真实的电影化还原,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卡萨维茨的被迫躁动)或是浪漫的传奇化(比利怀尔德所做的事情),而更像是作为一个探索者在好奇之后对所作所为的审视,赋予现世的回声。他的作品,细节与讽刺甚多,因此解读起来很是困难。我现在先尝试着解读一下花村这部我很喜欢的作品,希望不会太乱,在豆瓣上见笑了。
第一点是他通过对话的场景,来反映此阶段人物的状态。
正反打和双人镜头的交替出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态度与感觉。影片进行到24分钟时,一段尴尬的对话。场景闯入者想来套主角麦凯比的信息,他先是处于控制地位的站着,麦凯比坐着(后面转为一起坐着,不过依然没能唠上磕……),而导演并没有直接在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前继续保持镜头的流动,或者切换角度来凸显二人的对话地位不同,甚至不是过肩正反打,而是变成了俩组单人镜头的对话剪辑。这样一来,对立的感觉就树立起来了,摄像机如同刚好夹在二人对话的隔阂上(东京物语是在这点上做得最好的),很妙的就表达出了人物关系。而外反打的镜头用于牵扯到利益纠纷的对话上面,这样用一种被监视,以及二人不得不相互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如同希区柯克的一些悬疑场景),尴尬的交流就表达了出来。
而米勒夫人和麦凯比的关系也是如此。刚开始创业,我们看清虽然二人的双人镜头很多,但米勒夫人一直处于领导的地位,餐馆那段很妙,对米勒夫人的特写加上持续的对话表达出她的掌控位置(那个桥段想狂人皮埃罗,咳咳),吃饭时对她所吃食物的拉近暗喻对话的中心,如掠食一样的商业行动。当然,后面来二人的对话场景就发展到双人镜头,麦凯比有控制地位,以及隔开的小屋子来突出二人的个人语言环境和感情了。
第二点,剧本的小线索配合影像来构建整体。
牧师和教堂不是单单的外来人和信仰,我本人觉得还有一种制度的建立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在决战(原谅我用这个词)时牧师被打死,教堂燃烧以后,影像里专门剪辑了一条线索:小镇里的人跑过去一起救火的原因,麦凯比与杀手们打破了规则,因此暗示着他必定会“离开这里”。剧本里也不知一次的暗示着此点。开头旅馆入住的牧师,新修的教堂,葬礼上的灵歌(这里设计如何米勒夫人神情的调度很棒),以及同样作用的,满嘴大话但表明规则态度的律师事务所。同样,在剧本中就指出米勒夫人不是单纯的外来者,她在小镇里有人认识,因此她能更快的融入到这里。而影像里,她的“女孩子”们入住后,配合着小镇人闲言闲语的画外音洗澡嬉戏的桥段,也表明了她们的被快速接纳。后来麦凯比死于风雪后,接上的内景,缺少煽情却依旧打动人,我认为和这些配合地如此好的暗示有关。
开头暗示剧情本身,的确,麦凯比在酒店里玩牌,表达他对未来的赌博,顺便表明{本片将是一个陌生人在新地方落脚的故事},但,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点。很多人都说后来麦凯比变怂没有明显的铺垫,所以本片反西部。实际上,他入旅馆的戏前突出的自白就表达出了他的伪装,后面来初开始经营事业的尴尬桥段(虽然配合着背景音居然有点悲情)都在暗示这一点。不过喝生鸡蛋这点设置的确很棒,冒险家的身份和野性的代表,还有早期“企业家”的小贪婪都表达出来了。桥上的无仁义枪击,如同贝娄的描写,不同的人,一样的事,表明本片的枪战,绝对真实!哈哈。
第三点,就是,有不同个性的“人”们,构成了社会
这恐怕已经涉及到哲学的问题上了,自己也不是很能讲顺利,不过我还是尽量叙述吧。接着上面的观点,酒店是一个小社会的变体的象征与代表,桥是这个物体手的衍生,接纳与放弃掉人们。麦凯比到这里之后,画外音烦烦扰扰,加上剪辑所突出的混杂人群,就在说明他是闯入者,以及这个社会的活力。而他拿出红布开始赌局时,有人们围向他,并且点上了油灯。光在这样在昏暗的背景里给予暗示,我们明白了他创造了自己的位置,并被这个由人构成的社会所接纳。
实际上,还有不少的长镜头也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社会学道理,相当的有意思。而不止的是,作为组成社会的,人个人的生活与空间,也靠米勒夫人的线有机的串联了起来。自己的卧室和鸦片,表达出对个人的空间的享受;而在麦凯比被冻死在风雪之中后,又在自己卧室的米勒夫人和麦凯比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孤单顺势而来,不可断绝。
这便是我的评价,也是我生活的一种渐进的表达。不过我先声明(还是有些害怕)花村作为一部极佳的电影,其解读也自然是多方面的。我只不过是截下来了一个侧面而已。如有看法,还请大家私底下交流,不要在评论区有过多戾气,谢谢。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对某件事“后知后觉”的经验,只有当足够你察觉到问题的质变出现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地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目睹着量变的全过程,可往往这个时候,事情已经成了定局。《花村》是我见过的,将这种感觉表现得最完美的影片。
大众对西部片的刻板印象,往往都和酷夏、狂沙、决斗紧密关联,然而以上内容在本片中统统没有,我甚至一直看到了最终决战,跟着主人公的脚步在厚厚积雪下一览整个小镇的全貌时,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哦,这是西部片啊。
这部电影让我喜欢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主角是伴随着Leonard Cohen的歌声登场的。起初我没听出科恩年轻时的声音,但是幸亏电影节的这个版本翻译了歌词,我大受震撼,心想这种词除了科恩也没人能写得出了吧。事实证明果然如此。电影里共有了科恩的三首歌,歌词却又与影片无比融合,然而我查了下它们竟然不是专门为电影写的,是罗伯特·奥特曼听了科恩的专辑觉得这几首歌很合适,科恩又刚好是他粉丝,就授权他使用了。
影片开始,男主角McCabe一路跋涉,直到在一处驿站停下,他走进去,所有人都半是警惕半是畏惧地注视着这个陌生人的一举一动,他则神情自若地开始带着大家玩牌并和哄抬酒价的老板讨价还价。这时,有人喊出他曾经的名字,某个可能被他杀死的男人的名字,他佯装无事发生,不久后还是暂停了手中的游戏,从后门走出去。此时,无论是那个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观众都以为他接下来要来过来试探一番,然而他只是想出门解手罢了。
乍一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部片开场,短短几分钟就塑造了一位看起来背负着神秘过去,气定神闲身怀绝技,气场强大不怒自威的男主角。于是,观众对这个男人的期待自然便被拉高了。可当我现在再回忆这个开场,才意识到自己当时也被这种气氛唬住了,下意识地忽略了一件事:做西部片的男主角,你如果不是神枪手+逢赌必赢,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然而导演自始至终只是让男主角寻常地和人玩牌,没有牌面特写,没有输赢揭露,男主角的真正能力究竟如何,影片其实没有交代。
出现了牌局场景,重点却不在输赢,那么这场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它确实在塑造主人公,在让观众对他的身份感到好奇,但是更多意义上的,是让大家通过这个牌局展示他这个异乡人的处境。这一段开场的背景歌曲是《The Stranger Song》,Stranger这个词其实贯穿了整部影片中男主人公McCabe的人生,这段戏正是他和小镇居民关系的缩影:他们一边忌惮猜疑着他,一边渴望在他这儿寻欢作乐。所以,影片结尾处McCabe才会在最绝望的时候怒吼:我在这个地方永远是个外人。
McCabe和大部分西部片里的拓荒者不同,他的生意经上不了台面却原始有效:黄+赌。他一直没沾过毒,但他的合作伙伴米勒女士一直在偷偷抽大烟。McCabe是与众不同的,在那个把妓女当成驴子买卖,男人会通过“邮购”讨老婆的地方,他仍然会称呼买来的妓女为“Lady”,也会在拒绝了其他人的合伙要求后,识时务地选择与妓女米勒成为合伙人。他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是个值得被小镇人民尊重的体面人,却避免不了被真正见多识广的米勒揶揄“若是想装作自己是上流社会人,起码先换掉那刺鼻的劣质香水”,也会在发现自己能力不如米勒的时候恼羞成怒地表示“我会蠢到选择和一个女人合伙,那难怪不会被尊重”。
妓院从建成到发展的这段时间,McCabe身上最初的那层神秘光环在一点点黯淡,观众发现这个人其实性格急躁不学无术,唯一擅长的就只是装腔作势摆出强硬的姿态。McCabe和米勒不断爆发的小冲突让这段建设期虽平淡但不乏味,甚至透着一丝趣味和温馨,然而,悲剧的起点其实已经悄悄潜伏了进来。
影片对叙事节奏的处理确实堪称完美。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就将之当成了一幅舒缓怡人的西部风情画,完全将西部拓荒史里残酷面抛之脑后。印象里,除了三首插曲以外,影片几乎没有什么烘托氛围用的背景音乐,加上前半段都在力求真实自然的气氛,没有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置,就导致每一场戏都像是日复一日中的某一件不稀奇的琐事。即使琐事里偶尔穿插了一些小麻烦,你也依然会跟McCabe一样用一种闹着玩的态度对待,并不真的放在心上。可正是这些量变,在慢慢积累着,等待质变的一天。
最初的小麻烦,是大公司派交涉人提出收购McCabe妓院等产业的要求,McCabe以开价太低为由打发了他们,并得意地跟米勒炫耀自己讨价还价时的演技是多么高明,连大公司的老江湖都能唬住。可是米勒却开始感到不安,从她的台词里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大公司显然不是什么讲道理的正派企业。
然而,随着交涉人带着更高价过来时,McCabe似乎第一次在米勒面前证明了自己是有长处的,“看吧,这一次我是对的”。可是,现实并没有照着McCabe的剧本走,交涉人在第二次报价失败后便放弃了以合法手段得到妓院这件事。米勒恳求McCabe趁着交涉人还没离开赶紧挽回,但McCabe无论是出于自尊还是出于固执,始终不愿答应。
于此同时,影片的第一个死亡事件发生:某居民因为自己买来的老婆被人误以为是妓女,愤而和路人大打出手,结果自己的脑袋被打开了花。当时,受伤的居民只是被抬走,后续我们能在其他人的对话中听到他“情况不妙”的消息,而再一次关于这个人的剧情发生时,他已经躺在地下了。表面看来这只是个不幸的意外,但这起事件在整个影片之中就像是对McCabe和大企业斗争事件的一种隐喻:起初想先发制人,结果却招惹了不该惹的对象,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虽不是当场死亡,看来还有抢救空间,可其实命运已经注定。
像是故意为了逗弄观众一般,导演在这个居民的葬礼上安排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配枪的年轻牛仔。他看起来就像是大企业派来暗杀不听话的McCabe的,然而,他只是个被妓院的名声吸引,闻讯赶来的嫖客罢了。年轻牛仔的出现很快就中和了之前葬礼事件造成的气氛影响,哪怕随后真正的杀手们驾到了,McCabe战战兢兢前去求和的怂样,也不会让人有紧迫感,反而产生了很强的喜剧效果。
杀手老大是个会将谋害华工性命的事情当段子轻描淡写地讲出来的无人性之人,McCabe在他面前就像只遇到老虎的耗子,到这里,McCabe在片头的英伟形象已经碎得精光。他完全不把McCabe当回事,并断言“这种家伙没杀过任何人”。一定程度上像是解释了那个让小镇居民畏惧他的流言或许真的只是流言。在向大公司求饶无果后,McCabe转而找律师求助如何保住性命,结果被键政爱好者律师打了一身的鸡血,回来对着米勒满嘴的“我们小人物要勇于反抗大公司”。
直到这个时候,影片的整体基调依然是带些诙谐的,没有人真的觉得事情会不可挽回,McCabe这个“小人物”总会找到办法化解这场危机。
杀手三人组迟迟没对McCabe动手,无聊地在驿站门口结冰的湖上射瓶子打发时间。最年轻的那个杀手似乎技能不精,怎么都打不中瓶子,引来同伴嘲笑,然后他辩解说自己不是为了打瓶子,只是为了让瓶子浮在湖面上,那才是最难的——直到这里,影院里都还是笑声连连。然而接下来,整部电影的气氛有了真正的陡然转折——那个嫖爽了的牛仔刚好在这时路过驿站,仅仅是因为佩了枪,就遭到了这位刚才还怎么都射不中瓶子的年轻杀手不由分说地射杀。
这个时候,我才被这一枪打醒,意识到一切危机并不是虚晃一枪,导演之前已经警示了许多次,只是我一直和McCabe一样,从来没有把一切当回事。
对我来说,牛仔之死是本片最重要的节奏转折点,这片调解气氛粉饰太平的烟雾被吹散了,接下来便只剩残酷了。自知死期已到的McCabe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做梦都希望有一天和米勒温存的时候不用被她收钱,可到最后都无法确定米勒是否爱他,他或许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什么是爱,毕竟他一生能接触到的女人,似乎全都是妓女。
导演看似在杀手登场时就放弃了影片中最大的秘密:McCabe的过去。然而当McCabe拿起枪独自对抗三个枪手的时候,观众又会陷入迷惑,这真的只是小人物被逼到绝境后爆发出的求生智慧吗?他真的完全没有杀过人吗?这件事,直到最后也没有答案。
影片的女主角米勒同样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她看起来坚强干练目标明确能力强,一切都是为了能攒笔钱去大城市买间公寓,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也有遇到困难就掏出大烟逃避现实的一面。米勒构成了影片最后的一个悬念,在McCabe感知到明天自己就会被杀的前夜,米勒在哄McCabe入睡后离开了屋子,起先她走向了右边,但最后还是调转方向,朝着左边走去。
影片结尾的高潮戏中,当McCabe一个人在雪地孤独地对抗着杀手们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正团结在一起为教堂灭火,某种程度上似乎也与片中的另一句台词相呼应:“任何一个妓女但凡每天有空思考四五个小时,那结果一定是她会改去信教”。这时候,米勒去了哪里?她是否有自己的人脉能作为救兵帮助McCabe?她是否会连夜去找大公司的人求情?又或者,她是否会去找那三个杀手做交易?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才发现,原来她一整夜都躺在华人劳工的屋子里吸着大烟,她已经放弃了一切,她的事业,她的梦想,她莫须有的爱,都在烟枪精美的花纹中化为了泡影。
一部出色的电影,必然会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细节。电影是16号看完的,结果到了今天才有空动笔写这篇影片,台词或情节都是凭印象写的,多少会有些错漏。电影的许多细节若要从政治、历史、经济的角度去挖,其实还能有更多可解读的内容,不过归根到底,立意暗喻都是一种阅读理解,唯一能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越回忆越特别的电影,而它的出色之处是可以被描述的,也因此,我感到必须要写一篇影评来加强记忆。
题外话,其实能看到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也是缘分,上影节抢票那天,我给自己定了个八点的闹钟,醒来一看发现想看的电影全抢完了,就愤愤地去睡回笼觉了,心想这怕是自己开始在电影节买票以来首次什么票都没买的电影节了。到了晚上,我才听说上午是系统故障,有的电影说不定还能捡漏,最后《花村》是为数不多的我想看的电影里还能捡到漏的一部。
最初对《花村》感兴趣纯粹是因为它的题材,我本以为这是部反应妓院女性悲苦生活的影片,然而里面的妓女其实都过得很乐呵。影片放映的前半段我的注意力常常会被“大光明的空调怎么开这么低啊”这件事分散,不得已只能用手中的帆布包取暖,说实在也没对这片抱很大期待,看到后面才后知后觉意识到,这部电影比我想得要厉害得多。回来搜了下,才发现原来《漫长的告别》也是同一位导演拍的,虽然《漫长的告别》和小说差别很大,骂得人也多,可我当初看完的时候倒是意外地喜欢,它不仅拍出了个人风格,而且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导演的才华。有兴趣的话,不妨放下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一次《漫长的告别》吧。
每年上影节都起码能遇到一两部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同样一部电影,在电影院里看完和在家里断断续续看完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很多看过的电影也还是会希望能再去电影院里再感受一遍,所以希望上影节以后还是能靠点谱,这么多届了起码买票这件事上少点幺蛾子罢。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最崇拜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 两个小时多不停的变焦距,不是推进就是拉远, 难怪别人都说Altman loves to zoom,对此片拍摄的方法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不过故事还是不错的, 喜欢吹牛的男人爱上了敢爱敢恨的妓女. 像艺术片的西部片.
资料馆4K修复。这不是西部片,这是真实的美国精神,基调是哀婉忧伤的,讲故事的好境界大概是把一段无甚奇特的经历讲的让人忍不住的挂心。没有大场面,就在一个寂静的大雪的清晨,这个男人为了自己与三个亡命徒展开了一场无人知晓的决斗,这段平行剪辑很棒。全片音乐很棒,结尾让我想起来面条。
爱你那么久,直到有一天终于倒在你的怀中,我也知道我们的故事已经走到了尽头。真是一个浪漫无依而萧瑟伤感的故事,昏黄绚烂的开始,雪白无尽的结尾,配以始终慵懒的低吟,一切爱恨终究无处躲藏。
法律、宗教、英雄、自由、正义统统被解构,悲情反英雄个体最终被掩埋于白雪皑皑的历史之中
多轨录音的出现,意味着清晰界限的消失,扑一座已经被烧毁的教堂的火,也成为了可能。
2021上影节收官。并无一个传统式的西部英雄,就连开场在他人传说中塑造的威猛形象也是虚假,西部草创野蛮期的野心家终究难敌资本垄断的强力,一切败给隆隆突进的物质至上;他还残存着仅剩的“诗兴”和温情,一切湮灭在漫天大雪,如同那瞬间涨起又破碎的幻梦。
邮购新娘,泥浆踢踏,小青楼老鸨创业艰难,捡芝麻丢西瓜,被迫对抗大矿业集团;反托拉斯反垄断纸上谈兵,烧教堂放冷枪狼狈对决,真爱皆浮云,孤身抽大烟。阴雨绵绵的写实流山区蛮荒西部片,Leonard Cohen全程原声配乐大赞
这片子挺牛B的啊,难怪托马斯·沙茨那么喜欢。其实前半部分挺无聊的,越到后来越看出味道来。这个叫麦卡布的人到底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神枪手?或者只是热衷吹牛的他的又一次撒谎?最后的追杀和逃亡戏拍得特别紧张,麦卡布靠着放暗枪赢了。而他孤独一人地反抗与小镇中所有人忙着抢救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罗伯特·奥特曼的反西部片经典,赌徒野心家与烟瘾老妓女的西部开拓史。1.与惯常西部片迥异,没有牛仔决斗(取而代之的是偷袭与逃跑),以往隐没于底景后的妓院成为中心,而男主亦是自大而懦弱的反英雄。2.托拉斯与杀手的联姻,软硬兼施吞噬个体创业者,美国梦的幻灭在此昭然若揭。无用的政治理想主义者(想及[双虎屠龙])与燃火教堂(+死灭的保卫者)则喻指法律与宗教的幻灭。3.影片至终笼罩在朦胧的雾气里,恍若穿破历史的回望,又浸润在阴湿冷雨与寒霜飞雪之中,刺骨似冰棱,忧愁如宿命。4.莱昂纳德·科恩的三首民谣贯穿其间,动听而忧郁,时而评说剧情(“我只是你旅途中的一站,我知道我不是你的爱人”),时而构成反讽([Sisters of mercy])。5.以在中国人开的鸦片馆抽大烟时的凝望收尾,再联想反美国梦主题,契如[美国往事]前奏。(8.5/10)
本以为就着开始的蛮荒气质,奥特曼会循规蹈矩地走西部片的路数,没想到后半程男主迅速褪下英雄外衣回归小人物,各种明哲保身算是结结实实的反西部了,其中Cohen的音乐又赋予了影片柔软的一面,结尾漫天大雪下的推镜油然生出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感,屋内晃神的女主显得格外落寞。
陆军野战医院上映后,十倍于350万投资的票房收入震撼好莱坞,它还获得包括导演在内的五项奥奖提名,并问鼎最佳编剧。在一个影业公司已对观众欲望失去预判自信的时代,奥特曼代表着最靠谱的选择。华纳兄弟要雇他,最大牌明星瓦伦比蒂要与他合作。奥特曼,这位终身赌徒,眼见一手好牌,岂能错过。……不过个人看来,此片矛盾之一:奥特曼要打造去魅琐碎的西部,却以两位顶级魅力明星领衔?之二:无论男主是否为低调快枪手,影片的结局都欠妥。如果不是,三杀手太菜到没有道理;如果是,他慌张失措(被神父拿走猎枪)到没有道理……其实以奥特曼的风格,西部并非适合题材。太野蛮暴力二元对立,群戏与温讽很难找到落脚点。
A / 剪得实在是好。前段诸多零散的事件与动作前后相继或是同时推进,哪怕是并不相关的时间碎片也被高密度地交叠在一起。人物群像也在各个角落的面容聚焦中铺展开来。然而越到后面越回返到西部片程式中去时,剪辑选择放慢了节奏淡漠了语气,我们发现的反而是另一套图景:少年的天真无邪和虚荣好胜漠不相关,落水的尸体与男性身份的树立漠不相关;而在结尾,浩荡的救援行动与白雪覆盖下的杀戮同样漠不相关。此刻我们发现了那些热烈生长的生活肌理下彻骨的冷酷(或许另一面则是重建叙事的渴望),大概就像《七武士》的结尾那样。
最喜欢里面那些小细节,加拿大井下的价格,啤酒多少钱一瓶,那些生意经,只是西部的一个小场景,却在酒桌上,人们的谈笑间偷窥着更大的世界,只是这些人物去不到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娓娓道来,而且带着批判,“无情的剥开资本虚伪的面纱”。配乐其实可以加一分的。资料馆4k修复
喜欢艾伯特关于《花村》的评论“一个还相信诗意的人,来到一个没人在乎诗意的地方,只有一个人例外,但她却早已败给了诗意”,《花村》不仅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更是一首对逝去的爱与家的挽歌,它是死亡的寓言,也是悲伤的证明,麦凯比与米勒夫人,他们之间是否真有情感?还是只是构建于金钱之上的利益关系?他们都被困于痛苦的记忆,尘封的往事,无奈的现实,当麦凯比最终走向宿命时,宗教、法律与英雄主义都被他抛在了脑后,而米勒夫人却不得不再一次将自己置于这庞大宇宙中的无人知晓的角落里麻醉自己,奥尔特曼不会告诉你每个人究竟是谁,但最后你发现他们变得那么地熟悉,《花村》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如此绝望与残酷的世界,但里面却保留着点点微弱的理想的火苗,无数的心碎的片段发生在我们的温柔的抗争被摧毁的那些时刻,此时我不再愿意在寒冷中醒来
奥特曼的视听美学具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本片至始至终都在利用镜头与音效营造间离感,通过众多声轨的缝合、特质鲜明的光线、流动的长镜头与细腻的剪辑强调着个体与环境的冲突。譬如开头几个流畅灵活的长镜头在琐碎的拼接下模糊着麦凯比闯入的痕迹,捕捉出人物置于烟雨雾林中的惘然与错愕;紧接着进入酒吧如同抵达了一个由柔和光线构造的陌生空间,嘈嚷的声效瞬间填满整个画面,拥挤不堪的听觉配合急促的短镜头剪辑,再一次降级了麦凯比在影像中的地位,强化其与整个空间的格格不入之感;结尾的决战片段将画面在失火的教堂与冰冷浸血的风雪里交错推进,简单的蒙太奇使画面衍生出宗教式的人物悲剧性;最后一个由室外转入室内的摇移+变焦长镜头微妙地连起不同光色基调的画面,将阴冷的环境情绪延续入崩溃的内心,使炫糊的瞳孔影像折射出分明的距离感
为求真实感在加拿大搭的实景,所以雪都是真的。看的时候都觉得好冷.... warren演得真好。
真是又“冷”又“酷”的西部片,很不一样的主角性格设定,还真是合适沃伦比蒂那吊儿郎当的外形,结尾段落太帅气了!他那件皮草。。。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4K修复版。很不传统的西部片。雾气缭绕的摄影美到让人惊叹,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满分。剧情其实很温馨,投资妓院的男主好吹牛和赌博,却独身面对困境;妓女出身的女主当上了老鸨,却有目光长远的生意经。这俩看对眼走到了一起,关系让人莞尔。结尾想起《美国往事》。四星半。
又湿又冷的西部片。反英雄、反罗曼史,反美国梦。片尾孤单的决斗和全村人救助着火的教堂那里,导演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也觉得这个手法很不错…但我除了get到了无生趣的丧,也并没有什么更大的波澜了。还是更喜欢中间掉价小人物对自己情意的挖掘和探索,多有趣。Cohen的OST好听。
the coldest western movie I've ever s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