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魅影天堂:集古典与邪典一身的遗失天堂/五个魅影天堂应当成为邪典史诗的理由
你还在追捧洛基恐怖秀吗?你喜欢剑走偏锋的邪典歌舞剧吗?如果你还没看魅影天堂--这部比洛基恐怖秀还要早一年诞生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的自主力作的话,你真的是错过了埋在沙子里的珍珠了。洛基恐怖秀成功在福特博士的变形星球和异装癖设定,和让人仿佛弗兰肯斯坦故事的洛基人造人,再加上那些英伦华丽摇滚风范的歌舞曲目,俨然成为了一部cult的经典。而相比之下,De Palma的魅影天堂却因为票房的不佳,没有得到太多的瞩目,被埋没在了盛产cult片的70年代的沙丘里。虽然我也喜爱洛基恐怖秀,但是魅影天堂,是一部有更丰富层面也比洛基恐怖秀娱乐的多的作品。要我形容的话,魅影天堂甚至是邪典电影中一部史诗级别的电影。其魅力不但呈现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在歌曲、摇滚、视觉娱乐,剧情的引人入胜,邪典味十足的人物设计,甚至到对古今名著的融汇贯通,从这些每一个角度来看都是近乎完美的作品。
1.鬼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独立制作塑造的丰富世界观
虽然本片最后被FOX收购打上LOGO,但是魅影天堂完全是一部贯彻了De
Palma理念的独立制作,只是最后卖给了FOX而已,所以从剧本的导演自己操刀,到制作过程的完全掌控权,都完全再现了De Palma脑中的理想天堂。说是De
Palma自己多年的感悟的结晶也不为过,这部华丽歌舞片并不是只有邪典的外表,而是穿插了名作的寓意,哲学的思考,对现实的讽刺,但是确是以完全娱乐性幽默性夸张性甚至是B级片特有的质感呈现出来的。更不用说DE
palma神乎其神的大胆镜头运用,双画面都是小儿科,还有快刀斩乱麻的痛快剧情发展,虽然剧情高潮非常目不暇接,却看得非常爽快,不失导演的作品的一向特点,十足的德帕尔玛味儿。
2.魅影天堂面具下的哲学与名著们
歌剧魅影、浮士德、道林格雷的画像。没错,你没看错,这部电影将3部文学名作的核心内容像灯芯一样捏成了一条剧情链。虽然往往一些cult片会致敬某部名作,可是这部不单单是致敬这么简单。depalma选了剧情最起伏澎湃的名作合在了一起,其效果竟然没有相爱相杀,而是融合成了同一种思想的表达。主角Winslow是个无名的作曲家,爱上了无名女歌手的他被名邪恶的音乐制作人SWAN欺骗签下恶魔的契约,成为了歌剧院里的一只作曲的"鬼",而SWAN本身原来也与恶魔签下契约,为了青春永驻,必须每天拍下自己,让影像的自己代替本人老化。发现了这个秘密的Winslow开始了他的复仇...显然Winslow代表了歌剧魅影的故事,Swan则是道林格雷的画像,而他们之间与恶魔的契约则是浮士德。故事被名著的经典剧情巧妙的推动,同时大胆叠加了对音乐业界的讽刺幽默,最后形成了一部悲壮浩瀚的诗。De
Palma的这部作品绝对不是一部单纯的视觉娱乐cult片,它的内在是非常强大的。导演通过这三部名作,仿佛在表达自己的呐喊。而对这三部作品喜爱或想去研究的,也绝对值得一看。
3.致力打造最先端的rock文化,但却同时有着嘲讽的黑幽默
说到歌舞片,华丽的舞台设计跟曲目当然必须是一项看点。而魅影天堂的舞台歌剧可是实打实的娱乐满分。这部剧中饰演邪恶制作人SWAN的Paul
Williams实际上就是一位知名作曲家,他参与了本片的音乐的制作,当然这也是完全在De
Palma的策划之中,选择音乐人本身演绎音乐人别具匠心,更有趣的是这部作品的摇滚曲目并不只是一些流行摇滚那么简单。它包含了飞机头怀旧摇滚乐队“the juicy
fruits”,同一班人再演变到60年代的Beach Bums,这个像极了the beach
boys的“甜蜜”怀旧乐队,歌曲虽然实打实的充满怀旧风情,但也同时带上了对当代商业音乐制作的玩味和讽刺--看看多汁水果们的下场就知道。
男主Winslow在被变成一只魅影之前的不修边幅眼镜形象,和一坐下弹钢琴就变得抒情忧愁味,也难免不让
John Lennon中下枪。其后打造了新歌剧院“天堂”的制作人Swan紧跟时代潮流,又玩起了华丽摇滚,歌手BEEF那英俊的面孔,充满力道的嗓音和异装癖的打扮跟娘炮的日常,都把华丽摇滚的元素给捕捉了个遍。千万别以为这是在抄袭洛基恐怖秀里的洛基,在这必须再提醒大家一次,魅影天堂比洛基还早了一年呢,嘿嘿。当然最有娱乐性黑幽默的就是THE
UNDEAD不死乐队的出现,它们是死后重生的“Beach
Bums”,这次他们变成了非主流的暗黑死亡乐队,舞台背景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对卡里加利小屋的致敬的表现主义,而不死乐队脸上的妆容虽然也是对表现主义的呼应,但是也成为了“视觉系”乐队的先河,其与BEEF的弗兰肯斯坦的怪人的致敬表演绝对是本片的一大高潮。
魅影天堂能够完美的玩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音乐风格,却又同时巧妙的讽刺商业音乐不过是一台机器,机智也好,犬儒也罢,在同类歌舞片里真的还看不到这种表达。如果再多看两遍的话,会发现,除了这些摇滚舞台曲目之外,推进剧情的纯背景音乐却多数是古典音乐的旋律,多为澎湃激烈的风格,衬托了整部片子的悲剧式发展,也和浮士德,歌剧魅影等题材暗中吻合。
4.主角魅影的邪典至上的外观及人物塑造
洛基有福特博士,魅影天堂也有其“魅影”。“the phantom”这一人物形象一点也不输福特,有很多的邪典元素。怪异十足的演员William
Finley,有着妖气的突出眼球和豆芽菜般的瘦高身材,饰演多数时间只能靠眼睛眼神和身体动作表达的“魅影”再适合不过。被SWAN利用并诬陷进监狱的Winslow虽然尝试逃狱却不慎被插片压制机压住,被压成了丑陋的怪物且失去了声音。为了自己心仪的无名女歌手Phoenix,再次被Swan利用,套上了鬼面具成为了魅影。充满太空未来感的银色鸟头面具,象征商业音乐的机械化无人情的套在魅影身上的发生器和电线,还有那哥特风采十足的黑色皮衣及深邃的眼圈,恐怖的黑唇跟银牙,配上Finley的眼睛之力和悲怆的演技,塑造出了一个混合了后现代跟古典气质的邪典“反英雄”(anti-hero)魅影。让观众产生恐怖感的同时,又对她充满了同情和支持。有趣的De
Palma后来的名作《魔女嘉莉》里的女主角Sissy Spacek和他当时的男友Jack Fisk都有参与在本片的美术和服装之中。
5.“元”电影及影迷电影
最后想提及的是魅影天堂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在制造发生的时候又在审视自己的发生,而审视后的发生又成为了新的发生出现在电影里,也就是所谓的META(”元“)电影。如前面所提,影片各处不但全力再现了音乐界的场景,但又同时带着些自嘲的意味。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SWAN和他的每日录像带了,由于恶魔的契约,SWAN必须录下自己每天的行踪,并且每天也必须自己观赏他们,而且录像带也必须毫无遗漏的保管。在这个过程中,SWAN既是摄像体,又是被摄体,甚至还是观众。他自己对自己完成着电影的功能循环,而拍下整个过程的魅影天堂又恰恰变成了审视电影的作用的第三眼,形成一段相当有趣的META内容。除此之外,这部充满对影迷的热忱的电影也有不少名作的致敬,最亮点的一幕果然还要数华丽摇滚歌手BEEF在浴室洗澡遭袭击的过程,充满玩趣的致敬了一把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虽然现在来说惊魂记的致敬已经数不胜数,但是致敬人是De
Palma的情况下,效果可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魅影天堂当年在票房上形成了巨大的失败,名气也鲜为人知,在德帕尔玛的作品里都算是名声偏低的,但年代传承下来的铁杆cult影迷还是有默默的守护这部掩埋的珍珠,直到如今也会被音乐人和影评人们提起,好让她得到更多的关注。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即使是被扼杀在地下的作曲机器“魅影”,也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2 ) 我也愿意把灵魂卖给魔鬼换个摇滚明星做做
哈哈哈哈摇滚版歌剧魅影+浮士德但是感觉太庞大了跟那时候艺术摇滚是的不够烂片风采,虽然还是有点摆,剧院头子是丝绒金矿的经纪人的前辈啊,而且魅影还有得得的sci-fi(魅影的造型装备什么的),而且他倒霉的有点类似TOXIE啊哈哈哈。而且女演员是演阴风阵阵的。里面最鸟的好象不是那个魅影,而是被选中唱开幕歌的滑稽肥壮女人气摇滚甩货(其实他还挺凛然的)哈哈哈哈
3 ) 音乐邪典
一部不可多得的CULT精品,我认为可以和后来的《洛奇恐怖秀》相提并论,虽然它的影响力不如后者大,但其开创了音乐CULT片的先河,其独特与原创性不可小视,而且戏说了古老的经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布赖恩的导演才华横溢,每一部电影总会给我们不同惊喜。其中一场模仿《精神病患者》的浴室戏,不知一向不屑于看他电影的希区柯克看过之后有什么反应。
4 ) FIFF25丨DAY4《魅影天堂》:你说这故事发生在哥谭我也信
第25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魅影天堂》,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一桶猫
有点意思 但远无法达到“史诗级” 最值得一提的大概是帕尔玛的分屏和跟拍长镜头了 浓烈鲜艳的色彩加强了撕裂感 视觉体验独特
fire_storm
歌剧魅影+浮士德,歌太不入耳了
法式曌影
太邪了。在这里,能看到最先锋的与最正派的,最美的和最丑的,最诡异的与最纯洁的爱,一切都被帕尔玛拉下同一level,肆意妄为。帕尔玛在癫狂中解放了一切,又在癫狂中将他们杂糅统一。居然如此协调。
阿斯巴-甜
女主很像艾里奥特·佩吉
爱丽丝梦魇
太爱这种电影了!Creep的摇滚歌舞片,加上分屏和长镜头,太对胃口!
盆满钵满赵➕
你说这故事发生在哥谭我也信。
#FIFF25#第4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cult片幻影
DePalma大导1973年作品,显然是看准了走cult路线的。套着剧院幽灵之名,夸张的服装和混乱的音乐构成了各个角色极端浮于表面的鲜明特色,好像一个华丽喧闹低劣的大型化妆派对。幸好这电影似乎确实有大批cult追随者,否则我都会觉得这样给出明显模仿暗示的热闹派对会显得很寂寞呢。
买这片是因为它的封面看起来就很cult,剧情简介让我误以为是摇滚版剧院幽灵,加上导演的大名(尽管很惭愧当时并不清楚该大导究竟有什么作品,回来查了一下才发现他列表中在这片之后的9年,出现史上最酷电影之一的Scarface)。这种东西剧情不重要,也就不顾忌spoiler,简单介绍一下主要角色。Phantom,集天下霉运于一身的天才音乐家,先出于无知后出于无知和爱情,两次被活活骗走心血作品,并受尽肉体折磨,又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跟骗子成为亲密爱人;骗子反角Swan,传奇音乐人(演员是片中音乐的创作者),拥有我没能看出来的超人魅力,导演说本来想找Jagger或者Bowie,可惜人家没兴趣;女主角,目标明确的歌舞演员,最初貌似颇有卖艺不卖身的节操,后来又对Swan主动献身;另外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角色是Beef,(嘲讽)华丽摇滚的打扮,基本上是个很c的白痴肌肉男。角色们的性格刻画都并不细致动人,形象上也很遗憾没能特别抓住我的心;据称是个爱情故事,丝毫没让我感觉到爱情;音乐风格混乱(或者说丰富),使用上也混乱,phantom头一次去找swan的路上用了一段歌曲,让我以为这个像很多音乐剧一样在各个场景用歌曲作为表达方式,而不仅限于歌舞场面,但事实上,之后在非歌舞场景再也没出现过任何歌曲;后来Phantom为爱人谋杀了Beef,而走传统音乐剧路线的女主角比在舞台上胡闹的Beef更能让年轻观众疯狂,这点也让我不太想得通。
作为差不多同时代的音乐cult片,我不得不想到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尤其Beef表演的某个场景,简直和Rocky的诞生异曲同工。当然Phantom在前(不知道rocky的音乐剧版本是何时开始表演的,就算较早,应该也还没有影响到美国吧),如果有抄袭关系,我也只能说rocky抄袭phantom,但从电影整体角度讲,rocky horror实在是proper太多了。可能对RHPS片头性感大嘴的头一首歌就love at first sight & sound,造成判断力打折,可我真的觉得RHPS从音乐到服装到演员到剧情,就没有缺点,我几乎从头激动到尾。而Phantom音乐风格不统一,人物性格前后不统一,想感动人的地方没能让我有任何感觉,这些都超出了goof的范畴,而属于DePalma可能压根没打算properly写剧本的问题,尽管还是有些搞笑场景,比如浴室谋杀桥段。
总的来说电影是让我失望的,反而special feature的采访八卦更有趣些。除了前面提到的Jagger和Bowie,还有电影的官司遭遇,有某歌手经纪人投诉Beef被杀的场景是影射该歌手,KISS投诉他们抄袭自己的舞台形象(对此DePalma大导坚持电影拍摄在前)。其实另外有Beef啃自己吉他的镜头,让我想到bowie爷爷的著名照片,不过不知道那是不是当时普遍流行的风气。至于导演和各主演阐述该片的cult现象,即事隔多少年之后还遇见路人为之狂热云云,就不多说了。倒是当年的costume designer采访更有感觉,这个女人看起来挺傻(可能我一直对时装毫无品味才觉得她把自己弄得很傻),还搞了个家庭DV画质的专访,唉,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傻,但很相信她当年,30年前,第一次得到机会为一部如此热闹的音乐片设计所有服装,在极高的信任和极低的预算下,日夜赶工自己制作,并为这些衣服被重视被使用而真心兴奋激动,good old time when we were young啊。
6 ) 卡里加里博士放映手册:《天堂的幻象》
这部电影的名字直译应该叫《天堂幻象》,电影描述一个作曲家在进入唱片业这个“天堂”时内心的搏斗。影片中的几个形象都不是现实的人,而是作者内心状态的一种影射,具体来说:作曲家代表创作者自己;凤凰代表他心中最为纯洁的东西,也就是精神领域中追求的东西,简单一点说是天使;金色摇滚明星代表他内心的欲望,也就是为了名利而去创作的东西,简单一点说是魔鬼;天鹅也就是唱片业的大佬,是和他签订恶魔契约的人,这个人代表名利诱惑,他就是《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我们暂且叫他撒旦(区别于他的心魔)。
影片通过这几个人物的行为变化,来展示创作者内心的状态,作曲家刚开始是一个Nobody默默无闻,喜爱创作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这个纯粹精神的世界中,他写出了一出非常好的音乐剧叫《浮士德》,被唱片业的撒旦发现,非常喜爱他的作品,觉得可以用来赚钱,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个作曲家,觉得他不识时务,于是他抢走了他的曲谱。此时作曲家心中的天使出现了,在“天堂音乐厅”的海选中,一群污浊的声音无法表达音乐的内涵,只有她可以唱出他心中的声音,纯洁而美好,这就是作曲家的初心,他在创作中追求的精神天堂,她是那里的居民。这位天使热爱歌唱,她认为唱片业应该选择最适合这个音乐的人来唱,结果发现唱片业的老板撒旦是个淫乐之徒,根本不懂欣赏音乐,只用潜规则来挑选“新秀”,无法忍受这种潜规则的天使忿忿离开,这一段隐喻的是作曲家不愿意按照唱片业老板的“大数据”进行创作,拒绝修改自己的音乐以娱乐大众,他要全方位保留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守护天使的纯洁,不可以被撒旦触碰。撒旦直接拿走他的音乐进行修改,此时作曲家非常气愤拒绝合作,他走上法庭捍卫自己的版权,结果迎来牢狱之灾,毕竟法庭只袒护有钱人,想方设法越狱之后,作曲家来到唱片公司大肆破坏,打算摧毁已经在批量生产的唱片,结果情急之中发生事故,导致自己的半边脸被烧毁,声带损伤。
事故之后,作曲家失去了声音(媒体不支持他,他就没有声音),此时撒旦找到他,告诉他你反正已经毁容了也不能再唱歌,干脆和我签订契约吧!受到名利诱惑的作曲家与撒旦签下了血契,也就是用自己的血液签下的契约,这种契约是带有魔法性质的。作曲家戴上面具遮蔽自己丑陋的脸庞,因为他向名利妥协之时,他就已经无颜面对自己了。在这一次用声音进行的海选中,戴着面具的作曲家再次听到了天使的歌唱,此时天使已经愿意为了出名而放弃一切,魔鬼需要她的声音,代表的也是作曲家开始动摇,不再守护天使的纯洁。她唱的内容是劝他回头:“你努力工作并不是为了生存,只是为了Be Somebody ,但是你已经忘了自己是否还活着,你对我如此特别,我不知道你想去哪里?当你为了白日梦而入魔时,魔鬼已经对你虎视眈眈。”天使在提醒他,你已经走入魔道。紧接着是一段作曲家的内心独白:“我非常孤独不被人理解,希望自己能够被人喜爱接纳,于是和撒旦签下契约,愿意出卖灵魂而换得别人对我的支持,我正在被欲望吞噬。”他想让天使来唱他的歌,唱出他的心声,但是撒旦觉得虽然天使的声音非常美,但是并不卖座,因为懂得欣赏的人不多,要知道即便是你现在这样的破嗓子,我也可以通过后期音效和宣传营销给你捧红,我们需要的是视觉系,是怪咖,是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没有人会欣赏古典的东西。
在撒旦单独进行的海选中,形形色色的人来唱作曲家写的歌,唱出来全都变了味,其中有一个金色明星唱得尤其烂,但是一眼就被撒旦看中,因为他具备年轻人喜爱的外形特征:高大帅气,叛逆无脑,满腔愤怒。此时镜头转到作曲家的内心独白:“我就像到了马戏团,不知道观众要的是什么,所有打扰我的魔鬼,你们一起进入我的内心吧,我的天使会抵抗你们。”此时他已经开始使用撒旦给他的迷幻药进行创作,迷幻药所带来的是感官刺激,也就是各种欲望交织的非理性状态下产生的“灵感”,也就是《浮士德》中魔鬼最擅长使用的巫术和魔法,这种魔法能实现你所有欲望,但是并不真实。这个金色摇滚明星的登场,代表的就是作曲家已经向商业模式投降,他用魔法创作观众喜爱的欲望天堂。
很多人说,读书看电影就是“做梦”啊,现实生活不美好,我需要一个避风港!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天堂”也是这样一种用魔法变换出来的欲望天堂,观众喜欢能够赚钱不就行了?谈什么理想!观众最讨厌现实和理想,他们喜爱谎言喜爱幻觉,“就是因为不可能,才值得相信!”你既然签了血契,就要无限制的去讨好观众,无限制满足他们的幻想,让他们住进赛博朋克的天堂,即便那是地狱的魔法。
金色的明星脑子非常简单,举止奇葩喜欢博人关注,他活在观众的喜爱中,他非常认真的表达自己是有“思想”的,当经纪人讽刺说,现在人听音乐还有人听歌词吗?他严肃认真的回答他:Shut up 死胖子!我的歌曲很有内涵!实际上他唱的那些歌曲,把作曲家的原歌词全都唱变了味道,因为他连阅读理解都不过关,例如说作曲家在内心独白时唱“你们这些魔鬼一起进入我吧”,被他一唱全都变成了淫乐,追求“性解放”那种。作曲家对这个金色明星非常不满意,因为这是他的心魔,是他为了获得名利而改变自己的风格,讨好观众的产物,是一个畸形怪胎,是一个行走的尸体,他对着观众唱的歌曲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一个领袖来满足我们为非作歹的欲望,我就是你们的魔鬼,是你们创造了我,我性欲无限你们应该都来尝尝我的身体。”在他登台之前,作曲家想要谋杀他,用马桶塞堵住他的嘴巴不要发出声音,他想毁掉这个作品,这个他欲望的魔鬼。金色明星非常生气,让撒旦庇护他,说这个作曲家是神经病!华丽的舞台上,一群奇装异服的魔鬼装扮者进行招魂仪式,金色明星躺在棺材里出场,他cosplay科学怪人,赢得全场尖叫,接着用各种出格的下流的动作挑衅观众,真是一个红得发紫的摇滚明星!作曲家忍无可忍,用闪电道具劈死了他,他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欲望被这样变态的展现出来,简直是对自己丑陋内心的展览。
金色明星死了之后,天使顶替他来救场,她唱了一首《古老的爱》,这首歌非常美,描述的是灵魂之爱,是一首典型的唱诗班歌曲,因为在西方古典哲学中,描述干净纯洁的灵魂是永存的,他们会被欲望污染,但是脱掉欲望依然会回归理性,而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灵魂之光互相照耀,所以这种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也不会为了别离而伤感。作曲家写的是一首爱人之间道别的歌曲,因为此时的天使已经被欲望污染,她就要离开他投向魔鬼的怀抱,天使的声音赢得满堂喝彩,观众喜爱天使,作曲家这种纯洁的东西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是很容易被观众的喜好而迷惑丧失理性的,他拿出最宝贵的东西去讨好观众,其实也就失去了他心中的净土,他会用这种“纯洁”来包装自己,继续创作欲望。作曲家意识到他应该去守护这唯一的天使,只有她能对抗魔鬼,于是拉她去天台让他不要和撒旦合作,但是天使已经听不进去,她说为了出名,我愿意拿灵魂去交换。天台上作曲家看到自己心爱的天使已经被魔鬼拿走,她和魔鬼上床,他心如死灰打算自杀,因为他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魔鬼拿出血契提醒他,你无法杀死自己,你得履行合同继续同我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唱片神话的地位,撒旦准备了一场电视直播婚礼,打算在直播中杀死天使,也就是杀死作曲家所有的理想,让他彻底沦为魔鬼的奴隶,带他的灵魂去地狱。为了救天使也就是救自己,作曲家来到撒旦家中去寻找合同,结果发现了撒旦的秘密:他为了永葆青春和名气,与撒旦签下血契,他只是撒旦的代言人,只要烧毁录像带就能杀死他。直播现场撒旦原形毕露,脱下面具后整张脸已经腐烂,作曲家不顾一切救下天使,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但是在观众的簇拥中,在电视镜头中,他的面具也已经脱落,露出半张被烧毁的恐怖的脸,他真实的展露了自己被欲望摧毁的模样,但是无论怎样,天使活了下来。
这部电影的条理非常清晰,很理性的描述了一个创作者在名利场中内心的变化,以及最后的自我救赎。这样的电影依然是一部“中年人电影”,因为年轻人喜欢的永远都是魔鬼,很多的创作者心中从来就没有过天使,他们唯一想要的就是那个金色的摇滚明星,给他们带来名利,所以他们写不出这样的剧本。电影中的唱片业大佬就是一个心中从来没有过天使的人,为了“永远年轻”而出卖灵魂给魔鬼,其实“永远年轻”的人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魔鬼的为所欲为,那么他的天堂就永远只是魔鬼制造的幻象。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邪典,影片到后面才真正引起我的注意,全片最大的印象不是天鹅和面具毁容作曲家,而是那位BEEF,他才是真正出彩的,这片子就跟没正面反面人物似的,剧情也几乎松散弱化到不行,音乐倒是不错,甚至比洛基恐怖秀都要出色,本片服装道具美术还不错,但也就这样了!
4.5 没想到看了这么多帕尔玛,第一次五星竟然是给这个“烂片”...但真的要比那些“炫酷得很稳”的主流作品要“激流”太多。《浮士德》《歌剧魅影》夹杂一点《基督山伯爵》,缠绕出一种“SM式快感”;“谋杀一个人必须要在TV上”,毁掉摄影机与影带,死亡由此成为大众狂欢的一环。感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cult片库里应该还有很多如今被埋没掉的作品。
布莱恩·德·帕尔玛玩起歌舞片。影片根据恐怖片经典《歌剧魅影》改编而来,却演变成溶喜剧、恐怖和摇滚歌剧于一体的怪鸡电影。其实也有些《浮士德》的元素。德·帕尔玛还不忘在片中秀一把分屏和主观长镜头,但电影看起来还是有点不伦不类。还得去看看另外一部类似的《洛基恐怖秀》。
主角被毁容后的造型,远没有老版的 歌剧院幽灵 震撼!~
再多的叹惋和哀伤都被不停滞的音乐渲染成难以辨析的情绪,影像和音乐协同形成情感与感官的悖反,这是商业娱乐所使用的元技法。因此我们开始欣赏一种病态的美,并为其辩护,这种异化源于商业过度入侵的艺术,和欣赏它所产生的堕落的愉悦。
magnet:?xt=urn:btih:f761663e9aefbf87a0da05d860ee75c5926fcbf9&dn=Phantom.of.the.Paradise.1974.1080p.BluRay.x264.DTS-FGT
镜头与情节同样疯狂。镜子里呈现着监控镜头拍摄Winslow偷窥Swan与女歌手Phoenix调情的镜头画面,集镜像、偷窥、监视器于一体,非常有意思。
如何养成swan,塑造phoenix,比较像舞台剧,几首歌不错
整体风格符合70年代邪典的氛围,暗黑摇滚风格化人物装饰,大面积鲜艳色块使用,撕扯激烈的主观情绪表达,都在弱剧情单一情感驱动中凸显了风格作者化的B级元素,因此突破常规的技术应用首先在观感上做出了改变,帕尔玛的那一套分屏、裂焦、旋转镜头等元素,在这部CULT片中有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但嵌合度还需商量,最明显的地方是舞台放置炸弹的分屏长镜头,左边给予悬疑信息,右边给出未知状况,理应说这综合两种状态的影像可以给出1+1大于2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右边前面的视觉信息重复单一,使这一段落在前面完全聚焦在左边,在后面发生互动时因机位交叉而产生的信息重叠又喧宾夺主掉了悬疑点,而在音乐选取上,死亡金属摇滚混搭表现主义置景实在有点不伦不类,化妆的薄弱加上癫狂的不足,使这部电影比起一年后的《洛基恐怖秀》逊色不少。
8。来自帕尔玛的疯狂吐槽,cult味十足,到处都是rock icon。开头主唱发型、舞步与摇话筒动作来自elvis;女主试镜造型与台风致敬janis joplin;beef彩排造型来自morrison,舞台动作来自hendrix;男主形象来自歌剧魅影;swan是指安迪沃霍尔?
4.5浮士德向魔鬼出卖了灵魂来换取财富、成功、青春和知识,德·帕尔玛嫁接上了一个《歌剧魅影》的故事,讽刺了人的欲望与贪婪,其中可见诸多70年代的癫狂气息,B级片风格明显,但仍然随处可见经典时刻,跟拍长镜头和分割画面,旋转镜头和表现主义的背景,还有段模仿希区柯克的《惊魂记》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呀,其中的歌曲创作也非常出色,摇滚、爵士、古典完美柔和,舞台上的调度也很棒,剪辑快速却不凌乱,人物歇斯底里,剧情毫无逻辑,德·帕尔玛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放飞一次的恶趣味吧,看着被毁容的作曲家痛不欲生的样子,却只想放声大笑,这可能就是午夜场电影最大的魅力了吧
大赞。最近看过的一部最好的帕尔马。Beef首演那场的台风已经把我操翻,再加上舞美致敬卡里加里,哦天哪。基于浮士德和歌剧魅影的基调,加上摇滚乐的形式,再用帕尔马的镜头语言演绎,美妙至极。本质上讲的还是现代的造神运动。那么谁是《浮士德》中的魔鬼呢?我以为是观众。他们看到了数次血腥的场面,但不同于一般电影,这次没有惊慌逃窜,而且继续狂欢。因为观众知道台上唱歌的人只是他们心中所想之物的幻影,至于谁来演,都不重要了。
故事元素上套用了《歌剧魅影》和《浮士德》,把灵魂卖给魔鬼以求永生不老同时层层外包血肉合同的专制音乐剧导演,被毁容后只能躲在角落里看着自己的艺术缪斯和女神沦落他人之手的癫狂作曲家,真是要素过多的角色。风格上同样主打混搭风,作曲家温斯洛越狱后一路奔逃直至被毁容的段落由几乎变形的广角镜头完成,配合表演看起来挺像浮夸的卡通动作戏(《摩登女郎谋杀案》中的捣蛋鬼奥托段落),而在舞台道具中放置炸弹的部分使用了帕尔玛惯用的分屏长镜头(但效果一般,主要是两侧信息量不太平衡),浴室拿马桶搋子堵主唱嘴一段又恶搞《惊魂记》笑死我了。但本作最突出的部分应该是浓艳的服装舞台设计与近乎宗教仪式般狂热的氛围塑造。舞台上摇滚主唱被电击致死,却意外促成了表演的巨大成功,落幕后无人再关心死去的主唱,观众才是真正的魔鬼。
舒缓与迷乱的平衡。帕尔玛电影中常见动力持续不足的问题在这里得到克服,当然,拍摄题材在作品序列中也比较独特,类似于卡朋特拍出《黑星球》。
【Great】我疯了,这简直是把灵魂卖给魔鬼才能拍出来的“史诗级”邪典电影。在这一部里终于领略到帕尔玛“分屏”手法的魅力所在:在同一场景内的左右不同画面都使用长镜头来构建空间结构,在视角不断向中心收缩的同时,巧妙的利用分屏效果完成对“观者”与“被观者”的同步展现,让我们看到蒙太奇被“取代”的可能性。当然,帕尔玛也并未忘本,中间那场浴室戏近乎偏执的表达了导演对希区柯克那深情的爱。结尾的舞台高潮是更甚于《魔女嘉莉》的存在,剪辑在混乱中搭建起秩序,摄影在癫狂中捕捉律动。在嘶吼高歌中提炼出至纯至真的视听体验,比海洛因更猛的作者语言;用最邪典化的思维解构名著,却在极致的迷幻中产生出悲壮的诗。但持续于悲情之后的狂欢告诉我们,这一切,只为娱乐。
" to do anything coolly is to do it genteelly"。弄一部主题高大上的电影远不如搞一部各种有意思有创意有风格,而且把各种坏品味和烂桥段组合倒饬形成一种奇异审美体验的恶趣味小电影。帕尔玛真是很神奇的导演。永远不走寻常路。于是时不时掉沟里,但偶尔不掉的时候,就出神作。
8.7 居然还有这样的德帕尔马!《歌剧魅影》与《浮士德》杂糅出来的“怪胎”,光怪陆离的美术风格配上癫狂极致的视听效果,将坎普美学玩到了极致,打造出了一种直飞云霄的眩晕感,可以说是非常1970s了。
比Rocky Show还早上一年,环摄唱片台与Beef演出两场太漂亮。Argento定是看了本片,才找Jessica Harper去演了Suspiria. 尽管是将几个文本拼贴,巧思的是将《浮士德》里跟魔鬼的契约,置换成了灵魂封印在影像里替代本人衰老。Logo是一只鸟,角色一个叫Swan一个叫Phoenix,还有phantom的鸟造型,太统一了
本片是布萊恩德帕爾瑪劍走偏鋒之作,大膽地把《歌劇魅影》的故事套入現代背景,更加入浮士德魔鬼交易以及科學怪人的元素。音樂風格亦不同於歌劇中的二重唱一般蕩氣迴腸,而是混雜了懷舊搖滾,華麗搖滾,民謠等各種風格,就連幾場殺人戲,也拍得詭異而又歇斯底里,抒發著著布萊恩德帕爾瑪對初闖好萊塢的失意與自嘲,雖然不及《洛基恐怖會》來得邪典,但也是同一時代的作品。
揉了歌剧魅影和浮士德,与洛基恐怖秀相比太难看了,歌也不好听,明明造型不错…《剑风传奇》格里菲斯的魔王造型是不是照搬的这个。46分左右的讲台logo是p上去的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