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o glove,no love.some missing facts and given tips
笔者没有刻骨的经历作为矫情的出发点,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尝试冷静并相对客观地看这部片子和一些被忽略的事实。一方面是觉得这部电影的某些评论被强加了许多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此机会普及下基本知识,希望对有些人能有所帮助(尤其是以下第二条)。
在当今"同性恋"已经和"种族","女权"等概念一起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的时候,一涉及这些敏感话题,难免会触碰到某些群体的痛神经。我不否认The Normal Heart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同志题材电影,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反应同志生存状态的电影。TNH和电影Philadelphia一样,故意淡化了AIDS患者从确诊到离世这一路主观的感情桥段(韩剧导演能把这种题材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因为制作方并非想借80年代AIDS阴影下同性恋的苟延残喘来博得观众的同情和怜悯。男主人公Ned代表了编剧Larry,不断向观众传达了一个精神,"FIGHT"。电影的侧重点在于通过重现当年同志团体在HIV/AIDS问题上向大众歧视和政府漠视所做的艰难斗争,唤醒这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同时也是让新一代年轻人铭记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从GMHC成立一开始倡导安全性行为,到对HIV/AIDS的反歧视抗议,再到之后对同性婚姻的政治斗争,编剧Larry作为一名"战士",一直站在前线。当人们问他对这些历史有何想法的时候,他会很淡然的说道"I was the one left alive to tell it。",流露着难以言表的辛酸和无奈。电影里,当Ned接受了医生Emma的倡议劝阻他的同志朋友停止一切性行为时,却受到了很多不解以及排斥,并直接导致Mickey之后的"暴走"。因为当时近15年的性解放运动鼓吹同性恋之间通过性行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这股给身体以及精神同时带来快感的热潮流火并不是通过Ned的三言两语就能熄灭的。当对HIV的科学认识逐渐浮出水面,滥交的危险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安全性行为的必要性。此外,Larry很早就预言30后的今天同志群体会形成统一战线为同性婚姻争取合法性。同性婚姻在法律上保护了同性伴侣的各项权利(Felix在死前去了Ned哥哥的事务所请求他通过"手段"把自己遗产留给Ned,暗示如果走正常法律途径,遗产则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在道德上更是通过对一夫(妻)一夫(妻)的伦理约束控制高危性行为,从而间接遏制HIV的传播。
最近HIV药品Truvada打出一条广告:一天一粒能把HIV的感染率降低99成,于是掀起一片争议。现实派自然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支持药品的上台;但以Larry为首的"斗士"却把通过服药来降低高危性行为的人称为"coward",主张带套而非服药。他们认为药品的出现会让所有人降低防范,从而得以让滥交性行为借机"春风吹又生"。这将会是历史的倒退,也是对同性婚姻多年来奋斗的亵渎。Larry的立场虽然有些极端,但并非空穴来风。忠诚向来是同性关系的奢侈品,有了药品之后人们的道德观是否还能经得起诱惑的考验?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关于电影中的矛盾冲突,你会发现在这部讲同性恋与HIV/AIDS斗争的电影里,女同的分量几乎是微不足道的。不仅仅如此,甚至是有诋毁性的。当Estelle在好友Harvey死后想给GMHC出分力的时候对Tommy说到,"Damn it, I wanna do something! Even though all my lesbian friends say,'What have you guys ever done for us?' But I don't care.This is for Harvey."看似男同与女同团体当时有很大的隔阂。后来在网上查到,在舞台剧版本中Bruce和Mickey之间有过如下对话,Mickey:"How do ou feel about Lesbians?" Bruce:"I don't believe in Lesbians." Mickey:"I wonder what they're go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is? If past history is any guide, there's never been much support by either half of us for the other."笔者没有花时间去查证到底是Larry本身和L有过节,还是纽约当时的GMHC和L组织之间确实有苦大仇深的矛盾。现实中,在疾病暴发初始,很多L就站出来一起和G奋斗在“前线”,可惜在主流媒体的眼中,女同的功绩全被掩盖了。2011年纪录片"We Were Here"讲述了在TNH同一时刻发生美国西海岸的事情,里面提及了L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向大众获求帮助,"for our boys."。2012年的纪录片"United in Anger: A History of ACT UP"则讲到男女同志团结在一起向CDC(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抗议并申诉将女性和静脉注射患者也加入到AIDS的定性中。除了女同,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考虑到目前黑人占了HIV+总人数的一大半),在此片的比重也小的可怜。可以理解电影需要明星包装作为视觉卖点,也需要适当dramatize the extreme,因此不可能做到剧情与历史完全一致;抑或许电影只是想讲述白性男同的维权故事。但个人却觉得这成为本片的一个小小的不足,或者说是遗憾。既然电影制作方考虑到重现历史,而现实中这场斗争的力量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而本片却英雄主义了白种gay men的地位和贡献。
本片的另一个矛盾是在GMHC与政府间为了研究基金而展开的。把Ned叫到白宫的官员明显偷了腥,因此一度紧张自己会不会染病。如果那时Ned能肯定地告诉他HIV在异性恋间也会传播,想必之后医生Emma和GMHC的研究基金申请之路也会畅通很多。另一个市政官员Hiram在和GMHC发生冲突时说"It's very tricky",并不无道理。他提到了一些数字,当时记录在案的患者是300多名,而纽约当时大约有50万的男同,算一下比率也就是0.06%。事不关己的鸵鸟心态是社会和人性的劣根性,更何况受到威胁的是本就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在无法提供科学依据并证明此病传染程度的情况下,借0.06%这个数字就想为一个受到歧视的弱势群体讨个说法,这一路的困难可想而知。2011年美国政府对投入癌症和HIV/AIDS的研究基金的数据比较中,在HIV/AIDS研究上投入的成本占了Cancer研究的70%,而HIV/AIDS和Cancer的患病人数大约是1:10,新确诊人数HIV/AIDS只占了Cancer的4%。加上人们对HIV/AIDS患者的偏见由于历史原因而根深蒂固,会有很多人抱怨政府对Cancer研究投入的钱不够坚实。我想,假如这些人的亲戚或朋友有人是HIV患者,我想看法会有180度的转变。这对钱的斗争看似黑白分明,其实之间也有一大片灰色。
TNH的拍摄之路,如电影中的故事一般也是波折不断,所谓台上九十分,台下三十年。许多名导和制作人想获得TNH的版权把它搬上大银/荧幕。其中包括Barbra Streisand,她是最早,最执着,也是除了Ryan Murphy离版权最近的导演/制作人。但Barbra和Larry最后由于"所谓的"对剧本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最后反目成"仇"。电影上映后便打开了口水战。Larry公开的理由是:他坚持要在电影中加入床戏,却被Barbra以男男性爱非常"distasteful"为由而拒绝。Barbra最近发表公开声明,强调当初只是为了电影本身和受众群考虑,Larry的理由只是对她的诋毁。她的初衷是想避免敏感桥段从而吸引更大的观众群。的确就笔者个人观点,作为著名的gay icon,Barbra Streisand在当今同志维权运动中是所谓的一姐,很难想象她会被Larry挂上"恐同"的名号。在Barbra手握TNH版权的最先10年里,剧本改编基本成型,男演员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也分别有意出演。可惜最后因为题材敏感,筹集不到资金拍摄和发行,最后打算小成本制作并改在电视中播出。但是Larry开口天价(报道说一百万),导致没有电视公司愿意接手。最后版权返还至Larry手中,又是拖了15年。在Ryan Murphy接手前,Larry再次写信征询Barbra是否仍有意接手,但条件是她必须按照Larry给的剧本拍摄。而Barbra则因为不愿主动权被剥夺所以最终还是婉拒了Larry。如果说Larry能够接受当年HBO给出的$25万offer,我们20年前或许就能看到Barbra Streisand版由Ralph Fiennes和Kenneth Branagh出演的TNH。看来再如何英雄,在利益面前"斗士"也是凡人一枚。这一路曲折,孰是孰过,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看法。
另外提一个小细节,个人觉得是本片的一个点睛之笔。不知多少人注意到当Ned孤身一人在Yale同志周时的片尾曲,是来自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这首歌是当年Paul写给Art的“分手歌”,在发行了收录这首歌的专辑后他俩就分道扬镳了。把这歌用在这部片子,实在是应景的很。
以下写一些关于HIV的东西,考虑到电影的主要受众群,我觉得这些信息对一部分人会有些帮助。
1 关于历史,以及为何首先爆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
80年代AIDS风暴初始,很多非同性恋其实也染上了HIV,他们除了通过高危性行为之外,一方面是早些HIV+献血污染血库,导致大面积受血者染病(Philadelphia中和Tom Hanks同一个公司的女员工就是因为输血时染上的病毒);另一方面由于70年代越战的关系大量毒品流入美国,吸毒者之间通过静脉注射互相传染。关于HIV的起源以及病毒是如何跑美国去的,目前还是有很多争论。主流说法是非洲土著屠杀并摄食猩猩时从猩猩身上感染了SIV,之后传染到人体内SIV演变成HIV,随后HIV从非洲传到海地,并从海地传到美国大陆。在美国AIDS风暴第一个因AIDS而死的案例是可查的,但第一例染上HIV的案例却无法考证,因为病毒在每个个体的潜伏期都是不同的。从潜伏期均值大约8年推测,以及越战时间,病毒入境时间大约是70年代中到末期。
关于HIV为何首先暴发在男同性恋群体中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传播的时候,传播途径较异性相比在同性间更为容易。HIV病毒只能在中性和偏碱性情况下存活,女性阴道体液是弱酸性的。也就是说如果即使男性和HIV+的女性发生关系,男性中枪的概率会较小。举个例子,男A是+,女方是-,男A的精液导致女方染病,后女方和男B发生关系,未必会把病毒传给男B。现实中异性恋夫妻结婚多年后发现女方+而男方是-的例子有很多。而男男性爱,一方面很难遵循严格1和0体位,另一方面容易滥交成性,加上七八十年代的同性恋圈子是个相对小且闭塞的圈子。一旦一个攻受通吃的人染病,很快就会传给圈子里的大部分人。在最初HIV刚被带入美国大陆只有极少数人染病的情况下,HIV在异性之间传播是很慢的。换句话说,假如男同性恋间如果能保证1和0体位,是不会导致AIDS在男同性恋间暴发的。
2 关于统计数据,以及HIV exposure
HIV的感染概率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根据是否有直接血液接触,性交体位0和1,以及肛交和阴交,染上HIV的概率是不尽相同的。这些数字按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是不同的。虽然这些数据并不代表个体案例(因为HIV传染和很多因素有关:carrier的身体素质(viral load),是否有体液接触(涉及到是否有未愈伤口和感染血源的接触),exporsure者的身体素质,等等),但医生会用这些数字作为制定方案的标准。
如果说你,很不幸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参与了高危性行为(比如安全套破了),又或是伤口溅到了疑似受污染的血源,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赶去医院,不保留地给医生提供一切信息,医生会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和分析危险性并推荐是否采用PEP(Post-exposure prevention),这包括了之前提过的Truvada和Kaletra两类药。这是能提供机体保护遏制HIV病毒感染的事后药,PEP宣称的有效保护时间是发生exposure后的72小时,而最有效时间则24小时。没有科学数据证明PEP肯定有用,同样的,也没科学依据证明PEP不管用。所以医生基本上都会推荐这个稳妥的方案。但是,PEP的副作用很强。虽然强度也因人而异,但有数据表示约半数的服用者会中途弃药。笔者的一个护士朋友因为工作时手上的伤口被溅到病人的血液,而病人HIV状态未知,且拒绝做检测,于是她被迫服用了1个月的PEP。期间又是吐,又是拉,偶尔还有视幻,痛苦的很。
记住,若自己觉得可能已经通过体液传播感染上了病毒,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PEP! 药效按时间的衰退是很快的。
对于HIV检测,笔者不了解唾液检测。但关于血检,个人了解到的信息是在exposure后一个月的检测有97%的置信度,但目前需要三个月才能100%确证。这三个月的时间是受到对HIV的检测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科技似乎还没法直接检测病毒,需要通过等到身体产生可测量的HIV抗体来间接检测。House中有一集Dr Cameron的眼睛被溅到了HIV+血液,她也是花了n个月的等待才拿到了最终检查报告。
3 对于性伴侣
切忌盲目享乐,在双方没有血检前,no glove, no love。此建议适用于所有性向(目前Les间也有传染的例子)。现实中有太多人根本不知自己为何会染上HIV,安全套也被证明不是百分百可靠。所以为了你爱的人,也为了你自己负责。
4 关于旁观者
虽说HIV目前的致死率极低,尤其是和癌症相比。有人说HIV+现在只是一个label而已,只要戒酒戒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按需要定期吃药,过得就是正常人的日子。话是没错,但这样豁达的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走出阴影需要一段时间,且现实中的歧视和冷漠可能会让患者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关于最后这一点我只想说,最为旁观者的我们,假如你的朋友告诉你自己患上了HIV,是因为他们重视你,信任你,需要你。伸出手拉他们一把,一个拥抱,或是一个轻吻,你可能正挽回一条将要失去生存动力的生命。The Normal Heart的高度最终体现于此。
2 )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
很少有电影能让我看完之后如此别扭。虽然前两天才刚刚看完韩国的【回家的路】,但是对于不同题材的电影,表现相似感情基调后,我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以至于在关上电脑后,少有的靠在床头,在夜晚闷热的气息中发呆。
纵观现在主流电影市场,以好莱坞为主,个人主义的英雄电影似乎已经是票房的保证,各大电影公司靠着一众不愁吃穿,不缺妹子的肌肉型男在全球市场上大肆掠夺影迷日益空扁下去的腰包。然后再让几个拧巴的导演拍几部文艺电影,捞上几个奖项,ok,一年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当看到有normal heart这样的电影出现时,在拥有这样演员阵容时,我深深的猜到了,这是一部为了得奖而出现的电影。
对于这类电影来说,我们不能去强求影片剧情有多么的精彩,而往往就是这种过于写实的情节累计,随着观看的继续,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变回不断的发酵,升温,直到影片片尾字幕出现时,达到的那种失望之情已经足够让我们眼眶发湿。
回到主题,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在看什么?必然不是像阿黛尔的生活那样,窥探女女之间的性交场面,相信每个直男在看到两人滚床单时,都会心生怨念。介于本人看片前的习惯,坚决不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和评论,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始终云里雾里的猜测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直到艾玛对病人说你的免疫系统已经几乎崩溃了,才明白这就是艾滋病。也就是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才从一个猎奇观看同志电影的心态转换到对于艾滋病历史的沉重心态。
其实说到这类题材,我们很容易的就想到了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达拉斯买家加俱乐部,同样是讲述艾滋病的故事,前者是更加开放,激励的斗争,而这部则选择了在沉默中不断的呻吟。前者发生在后艾滋时代,世人已经知道了艾滋病的可怕,但是在官方,还是采用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而这部电影则发生在艾滋病发现的前期,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机构,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个问题,无论这是否与同性恋有关。
至此,影片的两大矛盾出现了,同性恋和艾滋病,两个如此让人忌讳的话题同时出现在了一起,足够在任何时候都去刺痛人们心底的暗角。从断背山开始,同性题材的电影逐渐走出了小众,猎奇的心理,敢于用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观众。影片也都不再纠结同性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志们走出故事,回到每个人身边,去表演故事。平常的心更是注重这个环节的描述。每个人,无论是内德的哥哥,菲尼克斯,布鲁斯的退缩,汤米的帮助,都是因为背负着同性的自卑上。而人物之间的争吵也常常归罪于自己是同性恋,而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重视。换言之,在那个时代,身为同性恋的自己都感到内疚好无耻。也正是这种心态的存在,才让每个人都如此的生动。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内德,这个在整部影片中不断呐喊和发飙的男子,更是在白宫里喊出了最脆弱的疾呼。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去看看演员阵容, 马克·鲁弗洛,曾经的绿巨人,以至于每次内德发怒时,都害怕他变身。这次选择誓言这样一个颠覆性的角色,显然他是准备获奖的节奏啊。 马修·波莫,猫鼠游戏里的神偷,更重要的是,这货确实一名同志,更是为了这部电影,疯狂减肥,有点当年机械师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味道。 吉姆·帕森斯,不用多说了,伟大和可爱的谢耳朵,说实话,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他,总是害怕他有说错哪句话,当然,谢耳朵是gay这一点大家都知道。至于 朱莉娅·罗伯茨,有影后坐镇,各大电影节是不是要给点面子啊?分析完演员阵容,发现,这是一部如此用心用力的电影,获奖的目标如此明确,获奖的实力更是如此的雄厚。
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在经历的大片,英雄们的轮番轰炸后,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和思考一步电影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用心去拍。我们是否可以用敏感的话题去吸引观众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话题引用的得当。
再去讨论一下片中的一些细节。内德的哥哥不愿意出面帮助自己的弟弟,甚至当内德问:你承认,你我是一样的。哥哥也艰难的否定了。市长虽然是同性恋,但是却不愿意出面声援。白宫接待的参谋更是问出了是不是只有同性恋之间才传染,至于招妓,异性恋没事。显然,对于外人来说,这是一种对于同性恋的惩罚,我们不用去管他,直到健康委员会的每个人都渐渐认同了这个看法之后,大家也逐渐出现了退缩的态势。
影片发生在1981年,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束,就算是在电影结尾,我们也只看到了汤米默默的接完电话,从自己的名片夹上拿下菲尼克斯的名片。对于那个时代的那群人,他们能选择的也许跟汤米一样,默默承受,纵使身边有人在呐喊疾呼,但是,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这只是徒劳。
对于这部电影,想说的很多,能说的却很少,也许只有真正打动人心灵的电影才有这样的功效吧。
写到结尾,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志朋友,也许在中国,2014年的今天又和1981年的那天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自欺欺人的自信和真实的自卑外,剩下的就是大众的漠视吧。
当我看同志电影时,我也许看的只是身边的他们吧
3 )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只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平常的心》,很长一段时间没看过这么喜欢的片子了。
想看看2600多条网友的短评和50多篇长评,看别人对这部电影的想法和评价,看了几十条,有一条说“一个严肃的题材没能表现出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平庸又矫揉,琐碎没有重点”,就不想往下看了。我不找共鸣,管别人怎么看呢。他们大概是带着学术的眼光去看,而我作为一个跟电影专业无关的人,一直只是在电影里感受能打动我的故事,或者镜头、台词。
电影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吸引我的不是同性恋济济一堂在火岛开狂欢大派对——应该叫彩虹岛,跟现在的泰国差不多。我对这种派对没有兴趣,年轻时没有,现在也没有,人群会让我窘迫,虽然别人根本不会把目光放我身上。我不想融入,或许更想拿机关枪突突突像水枪一样扫射。吸引我的是男主角内德。我跟内德一样,看到只穿泳裤的好身材从身边经过,会把刚解开的扣子再扣起来;去海滩是穿得最多的那一个;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隔着裤子摩擦肉体,我只在旁边看,帮朋友看看包、手机什么的;朋友叫我跳舞,我就朝他们摇摇头。我就是跟内德一样无趣。
内德置身热闹边缘时,那脸上的寂寞太迷人。我爱死这个男主角了,他激进,容易愤怒,那又怎样,他对爱人无可挑剔地好。即使是把以前爱的人在淋浴下抱在怀里,嘴上却说我也恋爱了(和菲利克斯)。得到的就是比得不到的好。
内德几年前还会去浴室猎个艳,在那里跟后来的男友菲利克斯有了第一次深入交流,他却全忘了。菲利克斯一直记得,记得内德说的每一句话。你大概也有这样让你念念不忘的炮局吧,日后想着能开盖再来一发。现在同志浴室少了,不比当年欣欣向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约会和约炮的方式、场所。年轻一代大概也就知道杭州天德池,本地有哪些浴室说不出。不知道有没有人怀念浴室文化。
此前内德一直喜欢布鲁斯。一厢情愿是很常见的事,我干过,估计以后还会干。布鲁斯长得帅,身材好,光彩照人,没有人不愿意跟他,连主席都一致认为该由他当。我却不喜欢他。不觉得他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余每个人我都喜欢,包括艾玛,这个只是希望同性恋们收敛一点,却被骂婊子的女人,她浑身散发着力量和光芒。
我曾经跟一个感染者互有好感,接触了一段时间,我认真考虑后觉得,可以试着和他在一起,相处看看,在一些方面多照顾他是没有问题的。我不介意对象是感染者,依然会亲吻他的嘴。他刚开始同意交往,后来反悔了,觉得跟非感染者交往压力很大,对我不公平,没有健康的未来,他去找了个跟他一样的感染者,他说那样的关系才会长久。结果还是没能长,一个月就黄了,找我聊天,话里有话想复合,我装作听不懂。我的立场没有变,如果对象真的感染了,我还是爱他,照顾他。有一次跟别人开玩笑,说恨不得喜欢的人是感染者,这样就少了很多情敌。哈哈笑过之后,特别失落,其实就算他是感染者,也有很多人争先恐后要排队跟他上床搞。你别不信,你在jack’d上放几张很棒的假照片,资料里写你A了,求约炮的私信照样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塞爆你邮箱。
时常看到一些人把艾滋病说得好像没什么大不了。这样说的人如果是感染者,那是他心态好,如果是非感染者,那我想,还是多认识些感染者,跟他们做做朋友,见见病床上的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再来说吧。
生病就是一件沉重的事。
三十年了,同性恋的世界还是那样,几百万人纵情享受性,他们觉得性是自己的全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性,整容、健身、护肤、打扮、吃饭、上网、交谈、挣钱、聚会,都是为了滚床单,跟不同的人滚。这可能是生活的最终形态。收敛?“那样活着还有什么劲?”
有句台词是“如果你无法打败他们,那就加入他们。”我懒得去讨好谁,刻意做什么去吸引别人,我选择疏远。
最后,就说说影片最后半小时吧。立个遗嘱都那么感人,更不用说在病床上亲友见证下的结合仪式了。哭得我差点断气。终于体会到了哭晕在厕所这几个字的分量。内德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翩翩起舞的人群边缘,依然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多了怀念。
陪伴,是比性更美好的事。
4 ) 从我的生活,看平常的心。
《The Normal Heart》将背景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刚出现的时期,以一个同性恋社群为切入点,展现他们的抗争和生活。尽管是虚构的剧本,但仍然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人物事件,电影改成这样也不容易,给我感觉用词要缓和很多,可能是为了让大众更易于接受。从《Queer As Folk》、《The New Normal》到《The Normal Heart》,这些作品从标题上就想让人们意识到,同性恋不是什么会长翅膀还能喷火的恶魔,或者手指会发光的ET,而是普通人,主要的原因,是LGBT群体一直以来被边缘化,过着并不普通的生活。
大概四五岁,当我的眼睛总往男孩身上瞄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也没那么不一样,爱玩游戏,不喜欢上的课就逃学、睡觉,偶尔打篮球,和几个玩得好的哥们都比较调皮,经常被老师点名批评,脾气有时候很爆,没人问过我是不是gay,我一直知道答案。所以我还是一个演员...工作时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全年无休。有人觉得我话少,有人觉得我话多,有人觉得我很凶,有人觉得我很乖,除了有必要接触的人之外,我基本不理,他们觉得我很酷。
新手演员演技差是正常的,小学时电脑坏了,我爸找懂这个的表叔来修,结果发现我硬盘里的“你懂的”影片后,跟我说那是不对的,当然我肯定死活不认那是我下的,我装无辜说是电脑里本来就有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小时候智商堪忧)...虽然最终他也没多讲,不过从那以后我就切断了和他们一家人的往来。我并不是羞耻我的性取向,也不是在意他人的看法,只是人都本能趋利避害,谁会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从那以后电脑上锁,房间上锁,心也上了锁,事情变得简单,也变得复杂。
所以我明白Ben为什么不为Ned出面,为什么Bruce不愿意上电视,为什么Felix会选择和女人结婚,我也明白Ned为什么对他们发火,怒其不争,他有个有钱又爱他的大哥,过着抽版税的生活,想买房随时可以买,他不在乎后果,因为压根没有后果,其他人可没那么幸运...当你有一个工作,你依赖于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又依赖于别人的决定的时候,在法律没保护你前,你最好老实演戏,这个时候我是Bruce。当有人觉得网上几乎一边倒的政治正确,同性恋就该闭嘴了,好像突然间世界就大好了,说我们在搞“反向歧视”“弱势群体暴力”,说同性恋不该允许结婚,而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时候我是Ned。
随着十几年不间断地练习,我演得越来越好,外在并不需要改变什么,眼睛别乱瞄手别乱摸就行,主要是说的话要过一遍脑子,一开始会刻意回避,后来发现适当放开反而能以真乱假,为了观察观众的反应,以前同寝室的小哥说虽然不歧视,但不能理解同性恋,我说我就是,他不信说我不像,不可能的巴拉巴拉...我没接他这个话题,继续玩游戏。
工作后去了一个地方实习,被领导安排跟着一个大叔学,聊到私人生活,我问他结婚了没,他回答已结婚生孩子,我记得他回答的方式,那种规避的意图,如果是其他人可能就被蒙过去了...这个单位还有一位中层管理人物眼镜男,这位经常打小领结的要显眼的多,但这里的多数人应该不知情。某天,组织去吃烧烤,不知怎么的大家突然起哄俩直男亲吻,结果他们真亲了,女领导顺势表达了一下观点,说她不介意同性恋,觉得只要是真爱都很好。我猜她对眼镜男心里有数,说给他听的,但包括我在场的三位专业演员,不约而同开启表演模式:我在演愣头青吃牛肉串顺带仰望星空,眼镜男在演微信飞机太好玩你们刚才说啥,结婚大叔在演尿频尿急你们先聊我上个厕所。
这就是异性恋看得到,却没意识到的同性恋日常生活。
在看不到的另一面,像影片里一样,同性恋有着复杂的性关系,但不是所有人。在舞台剧里有一段台词,描述了这种性关系,当Emma想让Ned叫所有同性恋停止性生活,Ned觉得很荒谬,
Emma:Are you saying you guys can't relate to each other in a nonsexual way?
Ned:It's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For a lot of guys it's not easy to meet each other in any other way. It's a way of connecting — which becomes an addiction. And then they're caught in the web of peer pressure to perform and perform.
从联系同类到成瘾,究其根源只有俩字:孤独。我相信很多同性恋都感同身受,大部分人依然渴望爱情,即便不渴望,来了也不会拒绝,但在一个不能结婚的国家,一个官方谈同性恋还很敏感的国家,很难有什么结果。朋友A作为我最早认识的一个,毕业就选择了和女同闺蜜形婚;朋友B觉得还可以再混几年,到时候再找个喜欢他的女人结婚;朋友C没什么计划,和男朋友先谈着,走一步算一步;至于我,谈过的都以对方要找或已经有女友而告终,所以出国会是我的选择。
Men do not naturally not love.
They learn not to.
Felix这个角色恐怕是和观众最有共鸣的一个,始终在生活中挣扎,对待感情认真,有过一段很长的感情,但因为对方想找个更年轻的把他甩了,曾妥协和女人结婚,离婚后连自己孩子也不能见,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纽约时报记者,在大家看不见的另一面,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寻找爱。他是喜欢Ned的,至少是喜欢他的外在,不然之前也不会跟着他进小房间,在接触后,发现Ned也喜欢自己,至少喜欢自己的外在,还和自己有共同的喜好,这才有了床上哭的那段,紧握的拳头终于松开,他决定在Ned身上赌一把,也许这会是他一直想要的。
影片一直在谈艾滋病,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借着与艾滋病的抗争谈性解放、歧视、漠视、平权、感情等方面,展现同性恋所生活的环境。
因为怕受伤,我们学会不去爱,可也希望有一天能够遇到对的人,享受平凡的浪漫。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每天都在寻找明天的出路,一个人守着秘密坚强着,终究不过是颗平常的玻璃心,摔了也会碎一地。
5 ) 艾滋这件大事
孔雀最后瘦骨嶙峋的样子让我想起一个孩子,十几岁,艾滋病。
几年前他住到我所在的医院,发热两年多,咳嗽,没有别的任何症状。
他的身边一直只有爷爷奶奶两个人陪着,从未见过父母的身影。我便找机会问爷爷:爸爸妈妈呢?
爷爷叹口气:爸爸脑子有问题,妈妈生他没多久就死了。
孩子家是山区的,所以很黑很瘦,也很羞涩。我每天去看他,过了好久才跟他混熟。
病史长达两年的发热待查是很麻烦的疾病,孩子之前去的医院都不大,所以病历资料也很不完整,爷爷奶奶都没有文化,每次做了什么检查,都要花好多好多时间才能跟他们解释清楚。
一路筛查下来,也考虑过艾滋,但是孩子那么小,没有输过血,没有性行为,哪来的艾滋感染源?
于是又考虑结核,请感染科的大牛来会诊。
大牛看完孩子,也是觉得像结核,又把我拉到一边:也说不定是艾滋,我说:没有相关的病史啊。大牛到底见多识广:还是查一个,以防万一嘛。
艾滋检测回来,阳性。
我又把爷爷叫过来,跟他摊牌,说:你肯定是在骗我们,孩子有没有输过血?孩子爸爸妈妈有没有什么特殊疾病?孩子妈妈怎么死的?
爷爷被我逼得没了办法,才回答:孩子妈妈是拐卖来的,生了他就跑掉了。
我和身后的老主任对看一眼,马上明了。
我跟他说,孩子得的是艾滋病。
爷爷看着我,一脸迷茫:艾滋是什么?
我给他讲一遍,他一脸木然,又讲一遍,还是木然,讲到不能更浅显的第三遍,爷爷依旧木然。
我以为他没听懂孙子得的是不治之症,结果他懂了,他摇摇头: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
诊断清楚后孩子的病情很快控制住了,爷爷奶奶带他出院。我把写好的医嘱跟爷爷交代清楚,再三叮嘱他去CDC联系以后的减免费治疗方案。
长了点肉的孩子在病房门口跟我挥手再见,我的鼻子一阵酸。
这一家三口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一个傻爸爸要养。
奶奶话很少,家里主事的是爷爷。
爷爷自己有糖尿病,有次到办公室找我问我哪里买得到国产二甲双胍,我说我们医院边上就是药房啊。他摇摇头:“唉……大城市卖的好多都是进口药,哪里吃得起。”
不幸的家庭有各种不幸。
苦难总是和愚昧贫穷紧紧相缠。
看着像孔雀这样美好帅气的小伙子在荧幕上枯萎真是很心痛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却比那心痛一百倍。
或许还能再为那孩子多做些什么吧?
6 ) 对于【政治正确】,我的疑惑
从大二大三知道自己喜欢同性到现在,听到过很多种说法,遇到了很多问题,产生很多疑惑,有些我很坚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很困惑。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想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老实讲,我现在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下面是问题和话题: 是gay三分C(C代表娘娘腔) 有些gay歧视娘娘腔的gay,嘲笑娘娘腔的top 有些gay以【姐妹】相称 有些gay的表演型人格很强,喜欢用语势很强的词,喜欢讲脏话并以此作为性格豪放的证明,喜欢言必及女性生殖器 人们为什么不能讨厌甚至歧视同性恋?为什么不能表达这种厌恶和歧视情绪?为什么名人不能在公开场合表达?只是因为这样不符合流行的【政治正确】? gay是不是由基因决定的?gay的父母携带了这种基因?gay的基因有可能得到提纯吗? 有些gay不喜欢双性恋,觉得那是他们的狡辩,【他们一定更爱男(女)人!】 有些gay不喜欢他们以为是top的人却是vers或bottom,转而厌恶,觉得【不过如此】。 有些gay不接受为什么这个男人在上一段关系里做top,这段关系里做bottom。 有些gay歧视vers,觉得他们是想继续维护男性形象的bottom。 有些gay耻于说自己是bottom 有些gay歧视人妖,女同 有些gay并不喜欢肛交 有些gay不接受有人不喜欢肛交这一事实 有些gay确实无法从肛交中获得快感 有些top,遇到size大的人,才愿意尝试做bottom 有些gay视肛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gay的证明】 很多人没想过残疾的gay怎么解决性生活 gay争取的权利,就是肉体愉悦的权利吗?是群交的权利吗? gay的一对一关系是最【政治正确】的关系吗? 【开放关系】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结婚是gay的关系里,最合理的出路吗? 【异性恋世界】关于感情和关系的一切设定,gay都要推翻吗? 易装和异装癖是一码事吗? 喜欢易装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变性手术? 【大家都是同志,为什么要互相歧视】 【在我找到最爱的人之前,我会尽情纵欲】? 姐妹相称,会不会不太合适? 作为一个男人,被包养是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歧视男妓 和男人发生过性关系,就有变成gay的趋势 bottom年纪大了,就【没人要了】?就要【转型】做top,才有【市场】? 为什么自称top的人被传出做过bottom的传言,就会格外【丢人】? 形式婚姻是【政治不正确】的吗? gay和les搭伙形婚,发生性关系,最后组成【真正的家庭】,是【政治不正确】的吗?如果后来他们再找各自的同性性伴,是新的【政治不正确】吗? 出柜引起的青少年模仿,会引发潮流吗? 【真的直男】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或者和男人发生性关系吗? gay的一些政治口号,比如【有很多艺术家,很多演艺界人士,很多设计师都是gay】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吗? 世界没有gay,不会怎样吧? 有人认为,性伴多的top是男性魅力所在,性伴多的bottom是下贱 有人认为,经常群交的人,道德水平较低 有人认为,SM关系内,主的一方是男性魅力所在,奴的一方是下贱 两个top情投意合,却会为性烦恼。做bottom是面子问题 恋童是gay吗? 【同妻的悲剧,难道不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吗?】 【家庭压力太大,我要结婚】 【三人关系其实是原来的couple各自无法继续,而想出的折中的办法】 有人认为,与直女结婚,与拉拉形婚,是为了保护父母 有人认为,极端的反同人士,是在隐瞒自己是gay的身份 有人童年被男人猥亵,而变成了gay 【喜欢同性,和同性发生性关系多年,现在想尝试一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是【政治不正确】吗? 很多动物会发生同性性关系,人类的同性性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爱】的名义呢? 有些gay在感情失败后,曝光对方是gay,用这种【身败名裂】的报复来满足恨欲 有些gay在消费gay gay消费gay文化,是【政治不正确】吗? --------------------------- 类似的话,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想到了会在添加上来 关于【政治正确】,wiki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F%E6%B2%BB%E6%AD%A3%E7%A1%AE
7 ) 我想说一说Ned
非常震撼感人的电影,纵使被虐出翔还是给五星吧。Ned一直很愤怒,愤怒的斗士,或许通过愤怒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用愤怒来对抗恐惧。记得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装作勇敢的样子吧,反正别人也看不出(你真勇敢还是假勇敢)。很多时候我们pretend to be brave, 却能带来真实的勇气。失去爱人之后,他们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坚韧来克服崩溃。今后的人生如何坚持下去…这个话题似乎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列。有几段印象深刻的高亮情节:Mickey在board meeting时的失控,指责Ned否定了他为同志(性爱的)权利做出的十几年的努力,他感到迷茫痛苦,就好像被Ned捅了一刀。而后者事实上一直对同志的乱交现象感到不适应(或说inadequate),出现了gay cancer(AIDS)以后更是举起了反对的旗帜。而Ned的种种过激(而欠考虑的)表现导致了最后他被同志危机组织的踢除。难以想象一个45岁的男人还能如此热血不顾一切往前冲,真是什么都做得出啊……我想他身上应该有种反社会人格= = 相较之下,board中的其他成员要正常许多,他们会考虑到更多的涉及自身和同志圈的社会问题。Ned渴望平等,从他和哥哥的“撕破脸”谈话中(“如果你不承认我们是平等的,我不会再和你说一句话。”),还有和政府人员的对峙中(强调了国家医疗健康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全美国的公民谋福利←大致这个意思记不清啦 我想他也是想强调同志和其他人的平等地位及享有的权利)都可以看出。但他似乎不在意手段,撕心裂肺的怒吼,劈头盖脑的谴责,如果不能有效传达给对方让对方采取相应行动,意义何在?
看的过程中,掉了不少眼泪,尤其是Bruce的爱人Albert死去的那段。黑色垃圾袋,小费……人死后连尊严也无法保全了,对于活着的人是多么残忍、戳心戳肺。
还有Tommy在追悼会上的讲话,和他惯于接受命运的性格不无关联。深沉的痛,隐藏在温顺的外表之下,他是带着怎么的心情整理那些卡片的呢,难道他不比那些失去爱人的人们坚强吗?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噩运般的死亡,去战斗。这部电影并没有涉及更多的同志圈本身的阴暗面,而是着眼于“病魔无情吞噬生命”这样的主题,寻求公平。因为历史的精彩并不会逊色于此片,而艾滋病依旧在肆虐,看完以后我们是不是也会想做点什么?
索德伯格给HBO拍电视电影拍得跟电影一样;瑞恩·墨菲给HBO拍电视电影拍得跟电视剧一样。
3.5 果然最后一幕耳朵还是在整理卡片
最值得艾美的演出应该是Joe Mantello 在办公室的大暴发和Julia Roberts 跟卫生署官员的对质。
他们都是普通人,和你我没什么不同,只是碰巧不是异性恋罢了。
以后不能直视绿巨人了。。。他是要和Loki。。。oh,no。。。
【C+】电影太浮于表面了,一个严肃的题材却没能表现出它该有的沉重与情感厚度,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显的平庸又矫揉。故事讲得琐碎且没有个重点,节奏和表演更是被剪辑给毁了,瑞恩墨菲就是个不入流的导演,麻烦以后请将这样的故事交给别人拍,让他好好拍自己的美剧就行。
在众多基佬中演技爆发的居然是茱莉亚罗伯茨
如果是為了看搞基來的還是收個截圖就撤了吧。沉重壓抑到最後結尾也沒有給出任何舒緩的餘地。抽屜里的名片只會愈來愈多而已,其實直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改觀不是嗎?
Love and Hiv,Bravery and Gay,Beauty and War.
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场戏的表演是殿堂级别的。深度广度的不敢说有多么出类拔萃,但是严肃程度绝对首屈一指。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如此喜欢PRIDE却依然只给了四星。在整体自我感觉良好的明知道是HE的励志故事里得不到更多。感觉这几年做同志片的人都特别认真特别花心思,每一部都有出其不意的惊喜之处。真好。
没料到瑞恩·墨菲这次在镜头上剪的这么碎,节奏上倒是明快起来了,有利自然也有弊,这本应该是沉下来的时代沧桑故事。剧本本身也存在问题,过于的舞台剧了,几乎每个主角都有一场重头的独角戏,反而一群美剧明星在表演上都欠缺了那种触动心灵的力量,不是全怪演技,怪摄影和剪辑。★★★
本来是三星。台词和节奏似乎...差点事儿,那舞台剧式的超大段台词是怎么回事。但孔雀!!!!!!!!!! 哦我的心都要碎了.......
片中的H堪比GV甚似GV,演员演得也很投入,但是但是仍然让我出戏,怎么看绿巨人叔怎么出戏,叔你以后还是好好演直男吧,后面争取权利那部分演的还是挺让人入戏的。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然后各方面就稍显不足了。违心给个五星,孔雀脑残粉没办法,太让人心痛了。还有说本色出演的我【—哔—】。。
“人们本能地会去爱,是后天磨灭掉爱的本能” 最后半小时戳中5个泪点,年度最佳LGBT电影候选,罗伯茨的爆发戏、患病后的孔雀可载入年度演技。“为你爱的人,永远无法放手”
节奏很快,没有在该放缓节奏的时候去慢慢铺陈。大家都在吵,都在哭,都在挣扎。扔出了很多问题,却至今没有答案。
出柜班底。每次看这种别人哭得死去活来的片子才能知道自己的泪点到底有多高。
看着孔雀在银幕上一点点枯萎是今年最让我心碎的电影场景。“同志不是生来不去爱的,他们只是学会了不去爱。”爱上便是飞蛾扑火,生死契阔...
总统顾问将门掩上偷偷问话的一场戏太有深意。若不是异性恋阴道性交也有感染艾滋的危机,恐怕同志们早已被“顺势”的清洗到灭绝。能拉到资金支持,展开研究,能进入政策讨论,还要看是否危及到了社会和权力金字塔的顶层:异性恋、白人、男性。So,无论女权群体,还是LGBT群体,大家仍要keep fighting。
准备的纸巾都不知道擦哪里好。。。。
思来想去还是给四星,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事,也是我们的事,归根到底是人类的事。事件本身极具情感,而落实到剧本上的感情就有些想当然。政治和情感是两回事,就像现实和影片中,情感无法打动政治,政治也无法约束情感。但感情就是感情,有就是有,无关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