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巴黎战火

战争片法国1966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让-保罗·贝尔蒙多阿兰·德龙奥逊·威尔斯安东尼·博金斯

导演:雷内·克莱芒

剧照

巴黎战火 剧照 NO.1 巴黎战火 剧照 NO.2 巴黎战火 剧照 NO.3 巴黎战火 剧照 NO.4 巴黎战火 剧照 NO.5 巴黎战火 剧照 NO.6 巴黎战火 剧照 NO.13 巴黎战火 剧照 NO.14 巴黎战火 剧照 NO.15 巴黎战火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4

详细剧情

  本片故事发生在1944年,是一个有关法国抵抗组织与德国法西斯英勇斗争的故事。1944年,战争的优势已经转移到盟军一边,希特勒为了守住巴黎这最后的屏障,派一名将军去巴黎督战,并搜捕抵抗组织成员……
  本片拍摄于1966年,由美国、法国合作拍摄,导演是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芒。克莱芒用商业片的拍摄手段真实的再现了法国抵抗组织的英雄们与盟军配合,给予德国法西斯与沉重的打击,为盟军顺利的在诺曼底登陆并解放巴黎做出的重要贡献。影片既有庞大的战争场面,又有惊险曲折的情节,更有豪华的欧美顶级明星参加演出的强大阵容,是60年代西方战争片的示范之作!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全片唯一的彩色镜头,这是从空中俯瞰下的巴黎,这是从纳粹铁蹄下解放的巴黎!

长篇影评

1 ) “那就至少有机会读读《战争与和平》了。”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七十年代有没有译制,如果有国配的话,片中无数的台词将是又一部时代经典! 电影的幽默不亚于《虎口脱险》;前半段反抗组织的团结一致不亚于《大逃亡》。配乐以军鼓为主体,以号组为中心的管弦乐震撼人心,让人联想到《The Great Escape March》和《Colonel Bogey March》等等曲调。片中美国大兵带部队“解放法国”时,与史实影像交叉呈现,在欢悦之余感受历史的真实。 好电影明星众多,大鼻子贝尔蒙多、帅哥阿兰德龙、《第三人》《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惊魂少年”博金斯、“金盔女王”西蒙·西涅莱,西涅莱在这部电影中出境不到五分钟,饰演一名酒馆老板娘,一眼就认出来了,潇洒依旧! ——片尾随着钟摆的惯性,剪辑师让所有巴黎群众蓄势以待,让第一声钟声响起,德国万字旗应声陨落。巴黎,解放了!

2 ) 巴黎在燃烧

2022.12.26

1944年,在被纳粹德国占领四年之后,盟军已经打到巴黎附近,巴黎城内的多个团体组成了抵抗组织,谋求尽快解放巴黎之路。在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希特勒总部,希特勒把冯•科蒂茨将军从诺曼底召回,认命他为巴黎的总指挥,希特勒下令不让盟军占领巴黎,杀死反抗者。当无法控制巴黎时就直接烧掉。

此时的巴黎食品严重短缺,商店里没有面包也没有肉,市民们在饥饿中艰难度日。但是大街上的行人依然穿着打扮的衣冠楚楚,光鲜亮丽,爱美是巴黎人的天性,巴黎无愧于世界时装之都的美誉。

驻守巴黎的德军却是另一番景象,德军士气低落,陷入一片恐慌、沮丧、混乱之中,公交车上,德国国防军士兵公然无视军官站在他身旁,既不敬礼,又不让座。电影院里播放波兰华沙被德军夷为废墟的电影,以此来恐吓震慑巴黎人民。

伦敦空降来的联络员阿兰来到修道院,把带来的情报交给了抵抗组织,情报显示盟军将绕过巴黎直抵莱茵河,这对蓄势待发,准备起义的巴黎抵抗组织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而此时戴高乐将军的军事代表查本也很难阻止抵抗组织起义。

伯纳德•拉比是巴黎抵抗组织的重要成员,只有他能说服坚持起义的罗尔上校,可是拉比现在被盖世太保关在弗兰斯纳监狱里。瑞典政府总领事诺丁是个馋嘴的家伙,他对很久以前在伯纳德的乡间小别墅吃到的那道绝美的慕斯赞不绝口,念念不忘,于是提出用鲑鱼慕斯来做交易,由他牵线搭桥和新来的德军司令官去谈判,交易放人。

没有想到领事一番口舌还真拿到了新司令官的批文,此时包括伯纳德在内的2453名囚犯已经抵达火车站,准备转运走了,领事直奔火车站,看着胖胖的瑞典总领事为了一顿鲑鱼跑的满头大汗,让人即感动又觉得好笑。可是结果很悲催,拉比夫人一冲动,给伯纳德带来杀身之祸,结局悲剧了。

新来的冯•科蒂茨将军一到任就高效满负荷的工作起来,用他属下的话说“新来的司令官来了之后连喝口咖啡的功夫都没有”。此时将军正在和爆破小队的冯•艾伯纳赫上尉研究摧毁巴黎所有重要设施的计划,有桥梁48座,电力设施,水库,煤气厂等200多个目标,安放炸药需要48小时,在5分钟之内整个城市就会陷入瘫痪。

斗争是残酷的,学生抵抗组织被盖世太保的卧底设圈套诱骗,结果30名学生被杀,那个自称塞尔吉上尉的法奸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巴黎各个抵抗组织之间也是错综复杂,各有靠山,亲自去伦敦汇报情况的戴高乐将军的军事代表查本回到巴黎,带来了伦敦的明确指示。

巴黎警察罢工,给了抵抗组织机会,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抵抗组织决定抢先起义,参加起义的各路抵抗组织齐聚巴黎警察局大院,警察总局对面巴黎圣母院的牧师拉贝早上起来开门看见警察局里人头攒动,也赶紧跑来积极要求参加。百叶宣布以共和国戴高乐将军的名义占领巴黎总警察局,在警察局楼顶升起三色旗。罗尔上校的抵抗组织发现有人抢先起义后,也加快了起义的步伐。

抵抗组织起义老半天了,德军一直没有反应,一辆德军汽车开过来,稀里糊涂的被拦截下来,,打死几个德国兵,剩下的举手投降,缴获一批宝贵的武器弹药,都做了俘虏,德国兵还呆头呆脑的问“没人跟我说不能穿越巴黎呀?”很快巴黎各个交通要道都被起义的抵抗组织用沙包设置成狙击阵地了。抵抗组织还在警察局地下酒窖现场组装了大量燃烧瓶。

又一辆德军汽车被拦截,燃烧瓶烧的德军士兵屁滚尿流,狼狈逃窜,一个被烧的满脸黝黑浑身冒烟的德国兵拦截了一辆轿车开到莫里斯酒店德军总部报告,德军这才知道抵抗组织起义了。

德国兵试图接近警察局,可是刚到桥头就被街边楼房窗户里射出来的子弹打的缩了回去。德军出动了三辆坦克前往警察局镇压起义,结果被燃烧瓶给报销了两辆,剩下一辆撤退了。

穷途末路的德军司令官冯•科蒂茨将军委派瑞典总领事诺丁去和起义的抵抗组织谈判,确定停火协议。可是抵抗组织内部却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主战派和主和派争执不休,各不相让,最终通票来解决,结果是赞成停火的少一票,看来还得接着打。不过一轮战斗过后,抵抗组织的子弹快用完了,他们派人去联系美军,连续六个都牺牲了,只有再派加洛瓦少校去。

加洛瓦少校和面包店老板,人称乔治少校的柯尔贝地区抵抗组织领导开车,车两边各站一名警察,就这样在德国兵的注视下,大摇大摆的开过德军防线,加洛瓦又意外侥幸的躲过德军已经瞄准他的机枪,终于见到美军。

巴黎市民行动起来了,老人孩子一起上阵,挖断道路,挖出地砖,构筑掩体工事,砍倒大树,设置路障 。黔驴技穷的冯•尔蒂茨将军命令德国空军制定轰炸巴黎的计划,可是制空权牢牢的掌握在盟军的手里,德国飞机根本就不敢露头,它来多少打掉多少。

巴顿将军接待了法国的加洛瓦少校,表示无能为力,看来巴顿将军对“救苦救难”的活没有兴趣,他一生的理想是“杀敌立功”。加洛瓦少校又驱车来到拉瓦尔盟军总部,希伯特将军召见了他,为了听取加洛瓦少校介绍巴黎的情况,将军不惜暂时停下参谋会议,加洛瓦知道这是最后一次绝佳说服盟军进攻巴黎的机会。

推开会议室的门拉瓦尔少校惊呆了,满满一屋子的盟军高级军官正襟危坐在桌子后面,准备听他的汇报。拉瓦尔少校豁出去了,实话直说,“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德军接到命令要夷平巴黎,成千上万的法国民众会被屠杀,法国人不会原谅盟军对他们的呼唤置之不理,永远不会原谅”。拉瓦尔少校的话说的很重,说完转身就走了,这是巴黎人民要和盟军翻脸的节奏。散会了,拉瓦尔少校汇报的情况与戴高乐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说法是一致的,盟军终于同意进军巴黎了。

表面上冯•科蒂茨将军在紧锣密鼓的布置摧毁巴黎的计划,实际上冯•科蒂茨将军是个明白人,德国战败已成定局,即使夷平巴黎也于事无补,只能让法国人民更加痛恨德国人,希特勒疯了,但是元帅在不断督促他,盖世太保在时刻监视着他,稍有抗命之意,那就是性命不保,还可能危及家人。因此科蒂茨将军一直在采取阳奉阴违,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的办法来糊弄希特勒。

刚刚和瑞典总领事诺丁谈完,副官告诉冯•科蒂茨将军有两个党卫军在等着他,将军紧张起来。听两个党卫军说“我们的任务不太好办”,将军紧张的把手伸进抽屉里握住手枪。结果虚惊一场,原来是希姆莱看上了巴黎卢浮宫的一张11世纪的贝耶挂毯,它记录了诺曼底人入侵英格兰的史实,他想作为礼物送给元首。 将军松了一口气,和两个党卫军开起了玩笑,“你们可以拿走挂毯,不过卢浮宫现在被抵抗组织占领,你们可以举着白旗过去和法国人谈。

抵抗组织准备在马提尼翁府,也就是首相府邸,召开内阁会议。说好给皮埃洛30个人去接管,可是左等右等一个人没来,皮埃洛只好和女友克莱尔一起去了。到达首相府邸,大门禁闭,他们敲开侧门,进入里面,看见满院子的卫兵。负责人是个少校,皮埃洛直接了当向他宣布以共和国临时政府名义接管这里,少校立刻表示“总理阁下,我们一贯支持共和政府,我听您的派遣”,就这样抵抗组织顺利的接管了总理府。少校还集合队伍,列队接受了新总理的检阅,看来迎接巴黎解放已经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盟军进攻巴黎的命令由美国的布莱德利将军下达,法国的勒克莱尔将军和拉瓦尔少校负责执行。法国士兵听说向巴黎进攻,一片欢腾,解放祖国的首都和解放自己的家乡一样让人激动,沿途法国民众更是欢呼雀跃。越接近巴黎,民众的热情越超乎想象,酒吧老板娘为士兵们接通了他们巴黎家里的电话,获得士兵们无数个热吻作为回报,那场面非常感人。

德军获知盟军逼近巴黎,加快了安装炸药的速度,埃菲尔铁塔浑身绑满炸药,卢浮宫和国民议会都安放了大量的炸药。盟军巷战以坦克开路,遇到阻击,坦克开炮,步兵助攻,收拾残局,摧古拉朽,势不可挡。进入巴黎市区,市民们走出家门,爬上坦克,和士兵们相拥,“我们等你们四年了。”美国大兵实话实说“可美国才参战三年啊!”,美国大兵大概是被巴黎姑娘的热情吓傻了,这话如果是美国高官说的就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了。

听到沉寂四年半的钟声响了,德军总司令冯•科蒂茨将军知道盟军打进巴黎了,他从容的接通了斯派达尔将军的电话,询问援军情况,当确认德国无兵可派后松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我会感谢你帮我个忙的,请确保我的家人免受折磨”。据说这是他和斯派达尔将军事先约定的事情,在其军界朋友帮助下他的家人逃过希特勒整肃令迫害。

第二武装师的皮埃尔•浮沙得中尉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发现是个老太太开门,他礼貌的吻了一下老太太的手,一句“尊敬的女生”,把老太太说的脸上乐开了花,主动带路,告知德军的位置。一顿猛烈射击,把老太太家打的乌烟瘴气,天花板上掉下碎块,老太太身上也落了一层灰,老太太始终乐呵呵的,战斗完毕,中尉走时又是一句“尊敬的女士”,估计老太太这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了。

盟军在前面打仗,巴黎市民在后面助威,盟军士兵彻底体味了一把有人民群众支持的强大力量。盟军士兵手持火箭筒发射正中德军坦克,领路的抵抗组织队员邀请他去第一家酒吧喝一杯,盟军士兵开心的说“这就是我想象中巴黎的样子,小酒吧,方块桌布,红酒……”,话没说完,就被一个偷袭的德军士兵射杀了。

此时的德军,除了个别死硬份子,大部分官兵无心恋战,尤其是家有妻儿老小的。因此多是冷枪冷炮的抵抗,再没有什么像样的阻击了,奈何盟军兵多坦克多,损失一辆马上又来两辆,越打越多。盟军开始攻进德军总部所在的莫里斯酒店一楼,发生激战,楼上冯•科蒂茨将军发布命令“为了避免伤亡,为了荣誉进行了象征性抵抗后,我投降,交出这座城市”,戴高乐将军部队的亨利•卡歇中尉率先冲进德军总司令办公室,逮捕了冯•科蒂茨将军。

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敲响了,一面巨大的纳粹旗帜飘落下来,被巴黎民众撕成碎片,人们欢歌笑语,齐声歌唱《马赛曲》来庆祝胜利,此时希特勒还在电话里狂嚎“巴黎烧起来了吗?”。巴黎没有燃烧起来,巴黎沸腾起来了。

戴高乐将军以法国荣誉的名义,坚持在1944年8月26日法国首都巴黎解放的日子里,乘坐敞篷车率领第一集团军进入巴黎。戴高乐将军来到凯旋门,在无名战士墓前敬献了一个花圈,并领唱了《马赛曲》。接着他走过人山人海的香榭丽舍大道,和民众一起欢庆胜利。

3 ) 大型作品一拍就死,它却活了

1

从头到尾,是个特别大的悬念。除非像建国大业一般众星云集,露个脸儿就阵亡一般的奢侈,

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打动你?

从和战时的纪录片混剪,你就能看出克莱蒙大师追求一种真实感。作为一个二战的亲历者,他对当时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让观众感同身受:到处是断瓦残垣,从头开始巴黎市,民在受苦,想想当时,毕加索和萨特等等知识分子,还留在城内,心情非常着急,不知道自己的去向。

但光是这个绝对不会打动你,你看的到处都是战争的细节,如果拍的特别写实,你会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但是这个片子里面到处都是空气,到处都是能让你自由呼吸的幽默,到处都是苦中作乐的轻松。

从克蒂茨Choltitz将军接受希特勒的任命以来,上半部分最打动人的就是去救丈夫的场景,在一群等同居家的难民即将装上火车的时候。还有上校到盟兵那里去请救兵那一段。而下半部全部都是鲜花与庆功,那是胜利的感觉。

纳粹军团从上到下所体现出来的失败,那种泄气也表现的很真实,这就是历史真实。

2

对于这样的大型题材,最好的办法就是避重就轻,要举重若轻,才能够赢得最后的作品。

所以这部电影不断的在变换视角,每次都是从比较有趣的视角,所以我称它为写意。

比如德国大军镇守巴黎,去反映在草坪边上刮胡须的德国士兵。又轻松又紧张。反映牧师要去参加游击队却遭到了拒绝,说我们需要你牧师:牧师也说你们也需要我。在第30分钟的时候,将领掏出一张满标叉叉的巴黎地图,即将要爆破的画面响起了音乐,让人心里一揪。每一个镜头都是ok镜头。

Choltitz是拯救巴黎的大功臣,全世界都要记住这个德国将领。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当时出版的纪实文学改编创作的。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We all share the guilt. We went along with everything, and we half-took the Nazis seriously, instead of saying "to Hell with you and your stupid nonsense". I misled my soldiers into believing this rubbish. I feel utterly ashamed of myself. Perhaps we bear even more guilt than these uneducated animals. (An apparent reference to Hitler and his supporting Nazi Party members.)

我们都有同感。我们随波逐流,半认真对待纳粹,而不是说“见鬼去吧,你这愚蠢的废话”。我误导我的士兵相信这些垃圾。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也许我们比这些没受过教育的动物更负罪感。(显然是指希特勒及其支持他的纳粹党员。)

4 ) 自由之后;之后自由

《巴黎战火》(“巴黎在燃烧吗”),2022,12、11观看

1966年出品,在美国、法国上映

制作人:Paul Graetz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当;阿兰·德龙;柯克·道格拉斯;奥逊·威尔斯(苦海余生);让-路易斯·特拉廷格南特;Karl-Otto Alberty;

虽然电影是1966年在美国和欧洲上演,但是拍摄年代肯定早于此许多年,具体年代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单就从众多明星的容貌和身材,巴黎城市背景年代,拍摄手法,就完全可以判断、佐证出来

影片里让·保罗·贝尔蒙当;阿兰·德龙;柯克·道格拉斯,正值玉树韶华之年

应该是60年代初期

看见过,最大的牌,最大的星,最大的场面电影

5 ) “巴黎在烧吗?”:曾经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

“巴黎在烧吗?”:曾经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 @笑独行[编评] 【影片笑独行解题】 《巴黎战火》(Paris brûle-t-il?, or Is Paris Burning?, or Brennt Paris?, or Parigi brucia?, or Palaako Pariisi?,巴黎在燃烧/巴黎大火烧起来了?/战火自由魂,法国、美国,1966) 自由法国反法西斯战争经典黑白大片。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代表作。根据美、法两位记者同名纪实小说改编。片名直译为“巴黎在烧吗”。影片全景式演绎1944年法国抵抗组织和盟军解放巴黎的全过程:由于德军上将司令不想成为历史罪人,解放巴黎与保护巴黎的矛盾终于在小规模巷战后得到解决。一座城市的自由渴望,一位战犯的历史功勋。宏大壮阔,曲折起伏,不乏神来之笔,只是略嫌松散,致招大而无当之讥。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莱斯莉·卡伦(Leslie Caron)、布鲁诺·克莱默(Bruno Cremer)、阿兰·德隆(Alain Delon)、加特·弗罗比(Gert Fröbe)、皮埃尔·瓦内克(Pierre Vaneck)、玛丽·韦西尼(Marie Versini)、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等主演。全明星阵容。 笑独行补注:史载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Dietrich von Choltitz,1894-1966)上将于1944年8月7日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军巴黎卫戍部队司令,投降后一直在法军监狱中服刑,1947年获释定居西德,而其家人也在其军界朋友帮助下逃过希特勒整肃令迫害。影片中巴黎美女爬上美军吉普表情献吻的情节颇有趣——“我们等你们四年了。”“可美国才参战三年啊!”——结果是名草有主的美国英雄被她吻傻了。作为大制作,该影片曾与《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1962)齐名,二者片长也旗鼓相当。在下所见D9影碟片头中文字幕将东普鲁士拉斯登堡误作俄罗斯东部。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影片历史背景】 维基百科“解放巴黎”词条 (略) (2008年12月,原题《“巴黎在烧吗”: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2018年10月订补) 【“巴黎在烧吗”:与《最长的一天》齐名的二战经典黑白大片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8-12-24 20:47】

6 ) 有时浪漫与激情并不是好事

浪漫与激情已经渗透到法国人的血液中,但某些时候浪漫与激情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不是盟军临时改变原定计划支援巴黎,巴黎将毁灭于热爱巴黎的巴黎人之手。不妨比较一下,解放上海前夕,地下组织的行动部署,那是紧盯关键部位和要害部门严防敌人毁灭城市,而不是出于显示个人的勇敢无计划地与敌人蛮干。
巴黎能够留存,真要感谢盟军的及时驰援,也要庆幸巴黎抵抗组织的好运气,否则他们将是历史的罪人——这恐怕是他们从未想到过的。

7 ) 法系宣传片。

1

片中少校寻求美国的支援是真事儿,见肖铁将军的同名回忆录《Is Paris burning?》中。他先是碰上了巴顿将军,后者一心一意要拿下纳粹德国,而无心拯救巴黎。道格拉斯饰演,有一点点那个味儿。

然后又向盟军军事委员会,进行说服性演讲。看似很成功。

然后又碰上了戴高乐。要知道1966年,戴高乐还活得快活得很呢。整天忙着制裁英国。要不怎么说这个片子几乎是个宣传片呢。简直就是神话了戴高乐。所以你就知道这个片子的基础是什么了。说白了,和《建@国、大?业》是一回事儿。而且同样用了巨星云集的电影体系。 2

短评

群星荟萃的《巴黎大业》,在当时的年代算是超级商业片了吧。(Alain Delon,Kirk Douglas都没捞着多少台词和戏份,奥胖的大使还算略有亮点。)。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René Clément出身纪录片的缘故,还加入了部分历史实景,使得整部电影更加主旋律化。

5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大咖云集的电影,巴黎战火的片名不如叫解放巴黎更贴切,但是片子巨长,甚至还有一段幕间休息,上半部描写法国抵抗组织各种抵抗活动,下半部分就是盟军如何解放巴黎,经验就是浪漫的必须死,纪录片与正片紧密结合,非常有价值的电影,但是多少为法国人当年的投降正名的意思

6分钟前
  • 雁宁路书记
  • 推荐

阵容太豪华了

9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为了剪辑素材看了快3个小时,因为是多线叙事,会有些松散之感。很多细节很棒,德国将军的家人与战争武器重叠在一起的照片,会爱人也能毁灭人。去集中营寻找丈夫的妻子,奔波曲折后还是天人两隔。还有盟军里对巴黎期待值满满的美军小伙,生命的热情与战争的残酷对比之下,最后巴黎城市胜利的喜悦就更浓厚了。镜头结构什么的也挺好的。

14分钟前
  • JuneYale
  • 还行

此片冗长松散,大而无当等特点早已名声在外,但鉴于66年,新浪潮的势力刚刚开张,几位后来的影坛名宿当年全都是革命小将,谁能扛起这样一部大成本明星扎堆的大戏呢?能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克莱芒还是需要一定勇气。克莱芒也调整姿态,减了几分浪漫人文主义反而拍了一部硬派战争片,至少第一部还颇有亮点

17分钟前
  • 兔小姐
  • 推荐

上半部松散无层次下半部俗套流水账,大牌纷纷客串,安东尼.博金斯和莱斯利.卡伦比较亮眼。这片子可以算是典型的混搭失败,上半部和下半部就像是两部电影,似乎是一部二流法国电影拼接上了一部好莱坞励志战争片。而贯穿其间的威尔斯这个角色又显得那么可有可无。。。

22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我最想读的学校是 巴黎电影学院

23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为演员表而来,原来是全员客串,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过于草率,不知所云。抗德神剧

28分钟前
  • ∂/∂v
  • 较差

回家的男人被炮火击中,骆驼牌香烟在地上燃烧,年轻的战士不顾巴黎女孩的热吻,被眼前的埃菲尔铁塔摄走魂魄

32分钟前
  • 方聿南
  • 还行

基本是克莱芒生涯污点了

37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较差

最后胜利,黑白变成了彩色。

42分钟前
  • 熊猫神菁
  • 力荐

1、很有价值的电影,再现1944年8月巴黎起义、巴黎解放的历史。2、法国人自然会为自己二战中不争气的历史洗地,,所以对巴黎起义大书特书。3、希特勒确实是个疯子,下令摧毁巴黎,毁灭文化、毁灭人类。幸亏德国将军有良知,拒绝执行焦土命令。4、盟军进入巴黎后,尚在巷战之中,激动的巴黎市民居然跟随军队一起向前推进,不由得感叹法国人心真大!5、巴黎圣母院那口钟,原来是这样敲响的啊!6、学会了一个概念:代表荣誉的象征性抵抗,呵呵!骑士文化的衍生品,把假打说得如此清新!

46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推荐

在电影意义上很失败,唯独明星扎堆,半个“Z”都在里面了。

48分钟前
  • Siglinde
  • 还行

英语配音版。好长...Tony真的只有两场几分来钟的客串是可爱的对巴黎抱有幻想的小孩<3 导演那部This Angry Age啥时候有高清看啊...【Glenn Ford长得太像个将军了lol 以及,柯汉变奏

52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巴黎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法国抵抗德国侵略力量的象征,另外,城市的空寂和历史的距离将巴黎变成一个道德碰撞的抽象地点,在这儿自决权和民主战胜了专制、暴力和毁灭力量。//〔美〕芭芭拉·门奈尔(Barbara Mennel)著;陆晓译.城市和电影[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16.7:99.

57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几乎可以称作是为戴高乐将军歌功颂德和为抵抗组织写照的宣传片。标题来源于肖铁将军1951年自己写的回忆录,当然他想把这个功绩给抢下来。后来编了一个戏剧叫外交秘闻,讲的也是这一段。

59分钟前
  • 昊子
  • 还行

公平地说因为是个众星云集大片所以偶尔会有不错的颜值。。但是完全不知道这么长时间在干什么。。到两个多小时还没见到perkins我都忘记为啥会看的了。。然后他出来打了两三趟几秒钟的酱油就活活被自己蠢死了。。只想知道当年打仗真的是这样士兵和居民都毫无紧张感吗。。

1小时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意外的明星陣容好好看,vive la liberté

1小时前
  • Février
  • 推荐

3.5星,在同时期好莱坞拍摄的众多二战史诗巨制中属于质量比较一般的了,选角也很不走心(片中出场的那些扮演美军和德军将领的演员们在外形和气质上与真实的历史人物相似度几乎为零,比如柯克道格拉斯扮演的巴顿将军),情节也很冗长,不过,配乐大赞

1小时前
  • Kitten
  • 还行

本片系当时法国乃至欧洲影坛的大制作,汇集了欧美各路巨星,与《最长的一天》并称为二战电影的巨制,以三小时的冗长篇幅,详细描述盟军收复巴黎和德军企图摧毁巴黎的过程。影片企图以大制作的方式来表现巴黎光复前的艰苦奋斗,可惜情节松散而混乱,给人一种大而无当的感觉,只有部分片段拍出了气氛。

1小时前
  • stknigh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