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万湖会议 剧照 NO.1 万湖会议 剧照 NO.2 万湖会议 剧照 NO.3 万湖会议 剧照 NO.4 万湖会议 剧照 NO.5 万湖会议 剧照 NO.6 万湖会议 剧照 NO.13 万湖会议 剧照 NO.14 万湖会议 剧照 NO.15 万湖会议 剧照 NO.16 万湖会议 剧照 NO.17 万湖会议 剧照 NO.18 万湖会议 剧照 NO.19 万湖会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5

详细剧情

  在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上,纳粹高级官员开会决定如何最好地实施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

长篇影评

1 ) 关于会议这件事情

现存于世或想象中的任何一种组织形态,都不可避免这样一种状况:极少数人举行会议并决策,绝大多数人的境遇乃至命运因此被决定。

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纳粹,有些人关注自己的权力、有些人关注自己的工作进展、有些人关注自己所谓的理想……在这样那样的目的之中,他们根本没有一点点在乎数百万人将因为他们的决议而丧命,即便其中的人道主义者也仅仅只是关注刽子手的精神状况。

海德里希离开前对艾希曼说:(会议记录)注意言辞表达,一切用官方用语表述,我们可不想吓到别人。所谓官方用语,指的是将杀戮描述成最终解决方案。并且在会议前,已经安排好,有些东西要记录,有些东西不要记录。他们很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是错的,是邪恶的。但是他们用所谓的理想主义将罪恶扭曲成事业,又用特殊的语言将这些行为矫饰成无所谓正确与否的行政行为。

会议这件事情,其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当下的语境。

百度实施竞价排名前当然是经过会议讨论的,然后有人因此被出价更高的所谓医院诱骗,丢掉了性命;滴滴在针对被投诉已经有犯罪经历司机的聘用方式决定前,当然是开会决议过的,然后有人因此被侵犯杀害。更不要说事关各类政策的、那些会对更多人产生更深刻影响的会议。或许有不计其数的人或许会因此失业、或挨饿、或失去家园、或不得不犯罪来谋求生路。

现如今我们这样平民的命运终究要由极少数人参与的会议定夺。我们唯一能够祈祷的是那些参会者在进行决议时,不要只是想着自己的权力、或自己接下来工作是否辛苦、更不要放任自己狭隘的认知或傲慢的自以为是去胡言乱语,因为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乃至更多人的命运会因此被定义。

电影结尾处的字幕给了我十足的震撼——六百万犹太人在纳粹政权的统治下惨遭谋杀——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描述了数百万生命的消逝,就像那场万湖会议的形式和最终导致的结局一样。

2 ) 冷眼看一场令人齿寒的精密机器如何产出完美屠杀计划

2022年多事之秋,推出了这部德国影片万湖会议正当时,可称是对美国出品经典电影“纽伦堡的审判”(1961年)的完美呼应 — 恰如其份的历史佐证题材附片。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到二战前,我们谁都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前,我怀疑该有人会为此片里的人物振臂高呼支持(正如现人会跪舔高呼某大帝事如出一辙)。影片所呈现出来第三帝国的“缔造者们”在未被世人审判之前,其是非价值那时是如此迷惑世人,而不是像我们今天看来是如此荒谬且昭然若揭(以从二战期间甚至没一部电影甚至书籍是来对纳粹呈现彻底批判的姿态出现为例,我想当时歌颂内核国家社会主义的片子和买我的奋斗的书的民众倒是不少,而其实现在所看到的流传至今的深刻的二战电影、茨维格、铁皮鼓这样的作品那都已是二战结束后经几代反思,刻意意识形态的教材式的产物了,才有让我们看过所谓强有力批判而显得我们现在意识立场是如此地正确乃至不容辩驳的可能。这就如时下这场E W 战争,很明显的是非判断,都还能有人拿利益和立场说事去支持入侵者一样,等到普ting 被钉在耻辱柱上时,才会开始闭嘴一样)。

我要赞叹的是这部万湖的镜头和人物处理,不设立场,是如此地冷静,而其表现出来的每个参会的精英都是怀有“崇高”信仰以及光荣的历史使命感参会的,精神上基本都很“纯洁”,每个参会高层完全不会自我质疑当时的意识形态下所灌输的种族灭绝主张以及背后的全方位理论支撑,也丝毫感觉不到与会大员们觉得承受过有何自我审视下的违背道德的压力,每人都在开诚布公的会议气氛下发表高见,看不见有对灭犹的丝毫质疑,当然更不允许自己同仁之间存有任何攻伐异心,如同强大磁力场下的指南针一般地划一齐心。在镜头里生动客观地展示高度的敬业和文明侵染的言谈举止下,观众能感受到这些人谁都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是在为忠于的首脑操纵着这架精密的机器带着德意志民族走向深渊,反而会备感震撼的是目睹了一场以屠杀策划头子海德里希为领袖如何展现才华,交响乐指挥家一般地在调控和部署下出一次“伟大”、“成功”、影响深远(确实如此)的会议!他还不时会深情且振振有词地反复强调是为了下一代人(好像是他们这一代为了保护下一代不再受杀戮侵染和煎熬,他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架势),给人以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般的神圣感。所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纳粹在二战真获胜了(其实历史是偶然的,邪恶占主导不是不可能,就像斯大林、普ting上位掌权那样),如此“优秀”的伟人们是如何设计并呈现给世界的会是什么样的格局,是造成民众虚幻进入人间天堂感?还是再次被拖入更悲惨的人间炼狱?这其实都很难讲(想想若人种真被温情脉脉通过基因并无痛实现不断优化,现代人会接受吗?),有无可能剩下略等基因民族绝对认可并服从,甚至是否会在为德意志歌功颂德(也许被沦为奴隶国度还将其称之为大救星。纳粹的理想一旦实现,没准儿也能使现在的平民会感觉自己极其幸福和骄傲)。我以为这是此片价值所在,真实且需要值得现人反思的!影片的成功正是让我们“心悦诚服”地看到,与会在座,无论是党卫队、盖世太保、还是部长、还是权威博士都是如此专业且敬业 ,几个小时的高效讨论与提议,即巧妙又高明地形成一个完美的灭绝方案,其间涉及复杂高超的权利重组与分配,异见如何被排除于无形,真真非常能体现历史上这个超级国家组织下的强大能力,凡是优秀的领导者能想到的、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无不展现到位:从驱逐本国犹太人到他国的预判、如何有秩序控制全球犹太人,到如何节约人力保证不影响战争进程,再到混血的绝育、到最终地从灭犹太扩大的灭其他种族的“伟大”设想,甚至到如何不违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以及保护士兵免受心理创伤的人性关怀,更甚连对犹太人都能被需要分出层次和优先级别以顺利无碍地被推入屠戮的程序中。所有一切无不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近完美,最终结果是令人“满(震)意(惊)”的交给最高领袖交的示忠诚的答卷,并且将振奋“民”(世)心(人)。连会会后备忘录都想到人手一份(谁都别想跑)。会议中场休息中的交流也相当精彩,其中一组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避免为优秀的人种,给自己的士兵带来创伤的桥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从对方角度,纳粹立场都完全不是反人性主张,何其温情脉脉。总之,这场万湖会议表现出来的领袖才华、集体意志、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从现代的组织管理学角度,堪称经典教科书了。

影片对而为何有此会议,究其根本所依据的以保持优秀人种为使命,德意志人种最优质是如何被这些精英自己证明自己的,灭犹是如何被元首希特勒的个人强大意志所说服的(是个人的心理创伤而终得机会释放仇恨,还是真心为了人类进步优化),我想不是电影所要表现的而是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作为一种历史背景的默认了。唯一一次相关对话只提到一个当时第一帝国罗马人即无比正确地驱逐过犹太人出境,而德意志民族仿佛是继承并为恢复古代的荣光,扛起人类进步的大旗,成为史上最强第三帝国。

越呈现事实反而越能引人深思。全片的视角独特 — 那就是不带视角 — 镜头处理相当冷静,几乎没有任何立场,但是对历史审判所落的焦点性事件,其画面却已完全无死角展露无余。这是我觉得最值得称道,故成此文。

————

也非常佩服德国这个国家,自二战后率当其冲的不断反思,只有那些有勇气承认错误的国家,才能如此真实地自我呈现自己的民族过去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的根源。万湖会议这种堪称优秀的和赞叹的历史再现的片子,真比时下一些自吹或自黑的片子明今更胜一筹。尤其更值得拿此片来照见当下那些的依然良心泯灭,犯着有杀人诛心的人类的罪行而不自知的高位者的扭曲而丑恶灵魂。

附:万湖会议背景材料(来自wk)

1942年,国家社会主义组织和部委的高级官员和职能部门在柏林举行会议,组织和协调将欧洲的全部犹太人驱逐到东方进行灭绝。

万湖会议(德语:Wannseekonferenz)又称万塞会议,是一个纳粹德国官员讨论“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会议。这个会议是在1942年1月20日举行,地点是柏林西南部的万湖区的一个别墅。这个会议落实了有系统的犹太人大屠杀。

万湖会议在这个别墅里展开,现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这个会议围绕于将所有阶层的犹太人从德国和德国人住的地方逐出。这个会议也提出将犹太人“移送”到东欧。参与的官员也点数欧洲的犹太人人口(大约1100万),以犹太人的年龄和国籍来考虑移送的方法和怎样处理“混血儿”。

德占波兰的官员催促海德里希尽早在德占波兰实行“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他们觉得德占波兰的问题是黑市贸易。他们觉得“解决”当地的犹太人可以解决黑市的问题。在波兰的犹太人不需要被运送到其他地方,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波兰的犹太人。

大多数学者一度认同万湖会议是第一个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会议。原因是因为会议所有的纪录都被盟军发现和在纽伦堡法庭用来作为证据。[1]

这个会议是由艾希曼和海德里希准备的。这个会议没有明确地提及“大规模谋杀”。但艾希曼在1960年在以色列的审判中说,在会议中他们用更加直接的字眼,例如“消灭”(extermination)和“毁灭”(annihilation)。

f

3 ) 大屠杀的纸面技术

最近上映的《万湖会议》是一部电视电影,它原本是德国电视台反思万湖会议80周年的制作,但也阴差阳错与几年来的“例外状态”及其“纸面对策”形成了现实交错。

万湖位于柏林的最南端,风光秀丽却也臭名昭著,这里的一场会议确立了历史上最邪恶的犹太人大屠杀计划。这种决策的逻辑,按照意大利哲学家埃斯波西托的说法是一种“生物统治”(biocracy):国家元首要扮演医生的角色,负责祛除寄生虫,保证国家的卫生与健康。

万湖会议由党卫军的二把手莱茵哈德·海德里希操办,与会人员包括总理府、内务部、外交部和战区事务部代表共15人。这次会议的纪录《万湖会议纪要》是一份共计15页的油印密件,后来成为纽伦堡军事法庭的重要指控材料。

纽伦堡审判传达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讯息:即便600万人犹太人被屠杀是一个严肃可靠的事实,大多数的德国人对此事仍不知情,或者无动于衷。这不仅仅是纳粹种族净化论的洗脑后果,更离不开纳粹在执行上的迅速和高效。

《纽伦堡的审判》(1961)

在克劳德·朗兹曼追本溯源的《浩劫》系列当中,所有的证言和证词都指向了纳粹在运输和灭绝过程中的绝对效率。这涉及运输、圈禁、劳作、屠杀以及通向最终的万人坑或焚尸炉的不同环节,然而若没有《万湖会议纪要》所确定的行动方针和蓝图,纳粹大屠杀的数量和规模绝无可能实现。

或者说,正是万湖会议启动了浩劫(shoah),它作为一种大屠杀的“纸面技术”的邪恶,在任何程度上都要高于党卫军将犹太人送入焚尸炉的“具体技术”。会议的绝对邪恶,在于它的政策制导性和宏观普遍性,它以至高权力的面孔确立了反人类行动的合法化,制造了之后持续性的灾难。

透视这种纸面技术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会议纪要来复原其场景,它的第一个电影改编版本出现在1984年,至今已经默默无闻。2001年好莱坞创作的《阴谋》集合了肯尼斯·布拉纳、科林·费斯等老戏骨,想要将其变成一种互飙演技的辩论式戏剧,但也因为视角刻板和立场先行而错失了还原的精髓。

《阴谋》(2001)

德国人显然比这些散漫的英美同行更接近于这样一种与原始场景共通的纪律或效率,因此2022版的《万湖会议》能够明显达成一种更写实的效果,这不仅是因为拒绝了角色整合的思路,给予每个角色足够的刻画空间,也是因为最大限度发扬了德国室内剧的传统——室内剧是和表现主义同时期的电影类型,它忠实于三一律,讲求极简的布景逻辑和表演上的严肃平实。

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在《阴谋》和《万湖会议》之间足够清晰,好莱坞不厌其烦地通过背景来铺垫会议的细节,并且在事后交代每个与会者的最终结局;德国人则足够郑重地将焦点锁定在会议本身,全片104分钟没有一分钟离开这个场景。除了掐头去尾的会前和会后部分外,会议的内容基本上和历史上的万湖会议等长,以求以严格的字面主义来还原会场的进程以及纪要的内容。

落实到一种空间感,2022版《万湖会议》特别讲究方位,这是一种排座次的逻辑,但也是一种权力的调谐,海德里希与缪勒、霍夫曼几位党卫军召集人独坐一席,左侧是政府部门代表,右侧是东战区事务部代表。这表面上是鸽派和鹰牌的论战,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统一思想”的规程:计划早已确定,党卫军早已拟定了范本,只等待其通过生效。

然而这不是一个暴力强行通过的问题,而是一个反人类的计划如何通过纳粹德国的理性和法律而获得合法性的问题。就此来说,官员之间各自的立场不同或者利益差异并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序性的问题,这个程序在布勒博士那里是波兰犹太人过溢而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在路德博士那里是密集人口运输的问题,在施图卡特博士那里是如何“优待”混血德国人的问题,在最年长的克里青格那里是处理海量人口的数学问题。

对这些有着博士头衔的官僚精英来说,问题从来都不是关于人的,而仿佛是关于机器生产的,这些程序可以简化为基因筛别、隔离、运输、消灭,随着这些技术难题被对答如流的阿道夫·艾希曼一一化解,他们之间的渐渐隔阂趋近于无。即便克里青格最后佯装痛苦地提及了大屠杀的道德问题,但这个道德问题的根本落脚点竟然是担心屠杀行为可能影响自己人的精神状态。

在艾希曼提及集中营里能够实现一种“舒适的操作流程,技术化、有效率且完全匿名”之后,克里青格终于松了一口气。此人绝非宅心仁厚,因为他愿意看到所有犹太人凭空蒸发,就如他独自一人在会议纪要的地图上思索良久,思索的仍然是难以“处理”的人头数据,这些数据在地图上被标示为一个个棺材。

因此即便集中营里的很多尸体还没生产出来,这些纳粹官僚就已经在纸面上生产尸体了。就德国人的纪律和执行力来说,一旦纸面上落实,真正的尸体生产也就开始了。

“尸体的生产”是上世纪中期马丁·海德格尔对灭绝营的描述,这被视为他多年沉寂后对纳粹问题的含糊暗示。人们很难理解他当年为何要加入纳粹党,除了传统哲学界所认可的那种“向死而生”的存在论与纳粹思想的潜在共鸣之外(对此阿甘本有着深度的解析),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海德格尔厌恶平庸,而纳粹绝不平庸,他们有着“净化欧洲”的雄心壮志。

如此大概能够明白阿伦特“平庸之恶”给世人造成了多大的误解,这一指控显然不适合套在阿道夫·艾希曼这种优化大屠杀流程的工程师身上,更不适合套在万湖会议的这些80分钟草菅600人命的纳粹官僚身上。“平庸之恶”只适合万湖会议的那位不参与决策的秘书兼速记员莱格博格·维勒曼,她是端茶倒水的“隐形的第16人”,对草菅人命的讨论全程保持着漠然的无动于衷,并且希望“所有的会都在这里开”。

与这位堪比器械的秘书相比,其他人都是缔造恶的“圆桌骑士”,而清洗犹太人塑造新欧洲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圣杯”。他们并非传动链上的一环,而是起草整个反人类计划,以思辨理性将其合法化的罪恶源头。你当然可以说,他们的上面还有一位终极的“元首”,但元首的话不过是圣意的词语,在将之转化为国策的纸面技术维度,他们和元首处在同一个罪恶的阶层。

万湖的方桌犹似是架设在云端,在这种垂直俯瞰之下,犹太人被划定为帝国版图上数百万的垃圾堆,成为阿甘本深度同情的赤裸生命。这种垂直性的会场,原则上是一个可以随意悬置法律的规范机构,让文件、政策成为民众的催命符。而这种俯瞰的视角,则是建立在国家种族主义之上。按照福柯的说法,纳粹正是一种国家种族主义,它决定着谁必须活,而谁又必须死。

这种建立在优生学系统圣的德国极权主义,在后世有着诸多的遗产。在近代各种屠杀、镇压、圈禁的人权或难民危机中,最危险的并非刽子手的火枪和毒气,而是那些云端的操盘手,那些会场上西装革履、手不沾血的高学历高职位官员,那些以章程文件定人生死的纸页。

现实当中,荒诞的文件、规章、制度、条文生产早已屡见不鲜,人们早已见怪不怪,要么于之麻木。或许原因是庙堂很遥远,或许是无力抗拒,或许是已经欣然接受,然而一旦看穿诸多会议本身的荒诞,历史的修辞也就褪去了它自身鼓吹的光环。会议很可能不是民主,而是民主的敌人,是世界上最凶恶之物。

万湖会议的凶险或者会以各种形式重演,它未必会成为一种反思程序,反而可能成为一种重复程序——即便以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只需要换一个时代背景也完全可以视作颂扬纳粹的政宣片。而在现实当中,万湖会议是世界各地都一直在发生的事迹(故),都在反复重演。

【虹膜】

4 ) 《万湖会议》:没有一个恐怖镜头的恐怖片

让对二战史略知皮毛的观众,一开始就面对15个容易脸盲名字盲的外国面孔,在几乎没有配乐的一个多小时的会议里,分清每个人所代表的立场,顺着他们的思路去理解他们所要决定的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剧本和表演有极高的要求——但它成功做到了。 三个议题:首先要说服各怀鬼胎的各方势力将权力交出,由中央党卫军执行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这当然会有反抗和质疑,但在种族清洁的共识,和尽快甩掉犹太人这个包袱的诱惑下,这个议题还是艰难达成了目标。 第二个议题:如何区分需要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的犹太人。这里不得不说律师真是slay全场,通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的必要性发起了强势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替代方案——差点就动摇了全体人的意志,让副总指挥不得不中断会议解决这个“小麻烦”。其实也没有多难解决,精英阶层只是基于维护他们的优越性,表面地作出一些微不足道的抗议和干扰罢了。 最后一个议题,其实副总指挥开始是不想明说的——大部分人只需要知道部分就可以。他只跟所有人讨论分工和配合,而几乎所有人也默契地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只有最年长的,参加过一战的总理府国务秘书通过仔细的计算,提出关于“最终解决方案”可行性的疑问,并关注到这个执行方案可能影响到自己人的心理健康,副总指挥这才把“最终解决方案”和盘托出。所有人沉默了,最后一点质疑被消除,会议全体通过。 所有决定都基于精确的数字统计,详尽而周全的计划,伦理、法律和利益的多方衡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德国人冷静、严谨、高效、有秩序的精神。越是事无巨细,这些决定就越是残酷。 结尾非常的平静,风轻轻吹动会议楼旁边的树叶,一如每一个日常会议的落幕。谈笑风生间,几百万人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看一个关于犹太人故事的电影,可能只会引起短暂的,遥远的同情,但当你想到你也有可能作为群体中的一个数字,被一个简单的会议决定命运,你才会感同身受地背脊发凉,毛骨悚然。《万湖会议》,是一部没有一个恐怖镜头的恐怖片。

5 ) 十二怒汉去参加《万湖会议》,细思极恐

电影《十二怒汉》和《万湖会议》,三一律(空间统一,时间统一,事件统一)的古典故事结构,一个让人愤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

1957年,年轻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受到当时的舞台和电影红星亨利方达邀请,导演了12个陪审员讨论少年弑父案件的电影。

这部除了头尾之外,所有场景集中在会议室里的《十二怒汉》,获得同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奖。之后,这部影片被改编成舞台剧,还陆续被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翻拍。

1942年的1月20日,德国的国安局局长海德里希召集了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在柏林近郊万湖这个地方,开会讨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方案》。

「万湖会议」只花了85分鐘,就决定好抓捕,运输,执行的基本原则。1984年德国先拍了同名电影,片场就是85分钟,除了头尾,所有场景都在会议室里。

2001年,肯尼思·布拉纳饰演海德里希的英国电影版本叫《阴谋》。今年年初,德国拍摄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第三个电影版本。

有抖包袱也有托,精采无比

《十二怒汉》的故事发生在夏天,最后决定少年无罪。《万湖会议》的季节发生在冬季,最本来就被认定天生有罪的人,全部都得被最后处理。

陪审员为什么会变成「怒汉」呢?我們邊看也邊發現,我们的愤怒也在加温。因为,少年被定罪的基础根本就建立在偏见之上。

《万湖会议》为什么可以这么高效?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元首已经射出的箭必须正中红心,大家只是各自使力让标靶摆对位置。

12个陪审员,每个人都被设定特质,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跟神情。有人整理出来:

1号懦弱伪善,2号难以捉摸,3号私情浓烈,4号谨言慎行,5号内敛同情,6号落落大方,7号混头混脑,8号正义绅士,9号外柔内刚,10号狂躁激动,11号振振有词,12号左摇右摆。

首映50年后发行的《超出合理怀疑:十二怒汉的制作》纪录片,让我们发现全片竟然只用了不到35万美金预算,在19天内拍完。

《十二怒汉》里的长长台词,有抖包袱也有托,彼此攻防,精采无比。

到了真实历史事件的《万湖会议》,会议室里的14个人也你来我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完之后不是愤怒而是不寒而栗。

戏剧张力跟演员魅力,俱全

外交部希望命令不能挑战法律,内政部提醒通婚者及其下一代的区分要明确,波兰等地来的军官则觉得文职人员只是在发表没有建设性的看法。

负责执行的艾希曼(就是《平庸之恶》的那位),是会议的资料提供与汇整者。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相关的讨论跟影片,不胜枚举。

最新版的《万湖会议》跟另外两部一样的地方是,我们看到做出结论的海德里希,如何彬彬有礼,如何不威而怒。其他人各有盘算,却都高效。

在这两个「三一律」(空间统一,时间统一,事件统一)故事里,十二个人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十四个人决定了六百万人的命运。

不管导演用的是特写,近景或中景的交替拍摄,都让演员跟故事一气呵成的完成精采的演出。

所谓的戏剧张力跟演员魅力,俱全。所谓的细思极恐跟后怕,都在。

6 ) 众生的恶

万湖会议是一场二战中后期在纳粹首都柏林一处名为万湖别墅之地举办的一场会议,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在该别墅取景,纳粹高层在这个度假胜地开展了关于“犹太人最终解决问题”之讨论。我理解这应该也算是一部无战场镜头的二战电影——因为讨论的内容正是二战中最骇人听闻的事件之一: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

如果不代入讨论的议题,或者把这个议题改成关于国家发展规划或者市政建设等,似乎就是一个带一点德国特色的高层官僚密室会议。官僚体系和密室政治的套路和流程恰恰给这场会议最大的反差感,因为他们要讨论关于1200万人的生死问题。犹太人为什么如此被纳粹德国针对,才疏学浅的我无法解释,到底是多么强烈的恨意才需要将整个欧洲的犹太人都要清理完毕呢?片中的高官可以看出来党卫队是更加忠诚于执行元首的任务,纳粹政府部分高层似有犹疑,甚至对在德国以外的占领区和附属国上的犹太人也要被清理,以及在柏林的犹太人(他们中一部分参加过一战或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处理表示吃惊,但最后也同意了方案,用最高效地方式处理掉犹太人。

片中提到了几处地名:维也纳、捷克、布拉格、波兰、苏联、乌克兰、基辅、立陶宛、白俄罗斯、里加、克拉科夫、爱沙尼亚、柏林。纳粹的魔爪横亘在中东欧,犹太人从历史的回望镜来看,会议举办之时距离纳粹倒台只有两年半时间了,是何等的疯狂才让他们如此不折不扣地执行元首的命令,乃至于置百万人生命与不顾,其中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虽然片中的高官声称“不要考虑国际影响”了,但他们还是计划设立了一个供国际人士参观的隔离区,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即便这个隔离区的犹太人最后也要被清理掉。

查了下资料,参加会议的十五人除了二战中死亡和自杀的,其他战后都受到了审判,并根据其在大屠杀中扮演的角色给予量刑,有几个仍在德国工作,其中最年长者活到了1987年,另外有两位似乎是被摩萨德暗杀的。

这部影片是2022年上映的,今年能在国内院线上线,似乎也暗含了什么,战争不远,殷鉴不远,集体的恶更是不远,只能言止于此了。

短评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5分钟前
  • XJ
  • 还行

一张圆桌,几十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具体的细则,间或休会去休息室吃几碟点心,所有人效忠元首,一切讨论的前提是清晰的,要完善的仅是终极解决方案如何落地:先拿哪个国家开涮?如何安抚本国犹太人的日尔曼裔亲戚朋友,万一他们抗议怎么办?花488天把全欧洲的犹太人清除干净会浪费多少颗子弹?是不是送进毒气室会更省军力?把犹太人从各地运送到焚化炉运力承不承受得住?怎么处理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混血的犹太人,绝育手术是可行的吗?每天处理这么多尸体,德国士兵的精神状态受得住吗?犹太人中的一战老兵曾为国效力,是不是要再建一个收容犹太老兵的聚集地?所有人优雅、庄重、理性地讨论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满嘴公正、勇敢、忠诚,如果不注意讨论的内容,你根本不会发现他们在实施的是“种族大清洗”,不会知道他们正把欧洲变成一个大型屠宰场。

8分钟前
  • 茂树
  • 力荐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10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推荐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11分钟前
  • Hablonothing
  • 推荐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12分钟前
  • 司徒晓橙
  • 还行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

14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严谨又优雅地讨论着恐怖程序,1100万生命15人花两小时决定,跨部门区域合作的效率巅峰。杀小孩是帮助了反正都没了父母的他们,有混血血统的做绝育免伤家人感情,动态清零

15分钟前
  • Aby
  • 推荐

一堂历史课。在恶魔眼中,生命只不过是一页页PPT中的kpi而已

18分钟前
  • 野孩子
  • 推荐

可怕的人类。

2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27分钟前
  • Sairi
  • 推荐

“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 对这种绝对信念感天然有一种恐惧,无论当下看着是好是坏

32分钟前
  • Viola
  • 推荐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33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说的都是人话干的全都兽事没有半点血腥没有一声惨呼——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36分钟前
  • Danny南海边
  • 推荐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37分钟前
  • 已汪销
  • 推荐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39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44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47分钟前
  • MikanaLuMi
  • 力荐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50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53分钟前
  • Astro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