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爱的激流

喜剧片美国1984

主演:约翰·卡萨维蒂吉娜·罗兰兹西摩·卡塞尔戴安娜·阿伯特Jakob Shaw

导演:约翰·卡萨维蒂

剧照

爱的激流 剧照 NO.1 爱的激流 剧照 NO.2 爱的激流 剧照 NO.3 爱的激流 剧照 NO.4 爱的激流 剧照 NO.5 爱的激流 剧照 NO.6 爱的激流 剧照 NO.13 爱的激流 剧照 NO.14 爱的激流 剧照 NO.15 爱的激流 剧照 NO.16 爱的激流 剧照 NO.17 爱的激流 剧照 NO.18 爱的激流 剧照 NO.19 爱的激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55

详细剧情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的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哈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

长篇影评

1 ) 伪拉康-笛卡尔-爱欲-几何学-坐标轴的建立

假设1

人的身体和思想分离,需要时而用身体思考(通过对物理世界的爱欲/及排斥作用),时而用大脑行动(沉思/表达)

推论1

如果假设1成立,身体与思想/心灵的对立就不可避免,爱会在两者之间分裂,变成认知的爱(即哲学/智慧,反向应用是关于爱的知识)与肉体之爱(冲动与激情,反向为无意识)

推论2

认知中,假设1的情况继续出现,认知进行自我分裂(分为具身认知(身体感受-知识)和纯认知,后者以自我为中心,延伸出纯心理学,或玄学,)对这些认知的爱与偏向性则将知识本身当作身体,将其本体化,本质化)

推论3

爱是什么,并不依赖于任何一种认知或理解,因为后者本不是爱(本身),其实也不存在爱本身,只存在爱之现象,或爱之动力(在尼采那里,动力及其结果是一回事)。智慧照亮爱的基础是欲求爱(爱/欲自我升级后反观朝向自身),即将爱变为知识与理念(正如推论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总留有剩余,因为爱的作用和爱本身并不统一,如同身心一般。如此产生问题——爱在现实中如何可能?爱如何去除自爱(自指的幻想成分)

推论4

从假设1可知,身体和思想的关系,并非平等。文明中,肉体湮灭,思想长存(并建立了共时性)。若身体与思想之间有对话,思想占优,因而,行为留下的难解释之物(在推论3中的剩余),经过身体和思想,继续二歧化——直到两者在现实中重新统一。

推论5

爱在现实中,已经历战争和湮灭,爱之阶梯成为断桥,散落一地的箭头——它曾经指向身体或思想)如今却指向自己,喋喋不休地言说自己。言说的求异导致自我与爱欲高度分离(也即主客分离)同时剩余物达到最大:对爱欲来说,自我是剩余,陷入多变的爱,意味着自己成为他者,成为everyone,这里,爱不同的人,接近于成为不同的人,获取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模式,海王的活动是通过性行为进行古老的招魂;另一方面,对自我来说,爱欲是剩余,自我最大时,爱憎附属于自我,成为属我之物,于是“我是=我爱”,而我爱可以任意给定(或继续交付给其他所爱,即关联性,爱屋及乌)。该模式将柏拉图的爱之云梯转换为爱舍尔/莫比乌斯版的循环阶梯,其核心是自欺和自骗。

推论6

爱欲和自我的互相排斥(x轴两端),与身心分离(y轴两端),呈正交状态,四方开始重组流动,但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爱欲场(现实感),爱存在的理由与爱消失的现象同时生灭(想象一个x/y轴互相吸引的动态磁感线模式)。

假设2

以上都是深夜胡说

2 ) SIFF#22 No.3

《爱的激流》可能是我上影节27部中个人最偏爱的一部影片,而对于我比较喜爱的作品我一般都不喜欢写太多。卡萨维蒂亲自饰演的男主居住的那个大房子本身成为了影片主要场景,其本身的空间之大和叙事之广使得这个空间成为了一种时间和生活经验上的多维堆积,这样的堆积在最后被吉娜罗兰兹(卡萨维蒂的夫人)饰演的女主的两个梦境所凝练,而最后再次被Love is a steam这样的最终主题所打破,去追寻自己的些许病态的爱,通畅而有留有深思。 Love is a stream. Love never stops. Every woman has a secret. 卡萨维蒂和吉娜的演技,台词和专为电影所做的音乐一同构建了一部最Real Realism的超现实戏剧。在电影中,卡萨维蒂和吉娜都马不停蹄的生活与寻找,他们以爱情为伤痛或者是动力,永不停歇,正如电影标题一般《爱如激流》。电影中的爱远不止超越了爱情,亲情,家庭,纵情,更是在维度上打破了生活,替代生活本身成为了时间轴上的坐标。不断地跌倒不断地重新开始,谁不想停止呢,可能只是做不到罢了。虽然被爱主导的生活都会是暴雨骤降的夜晚,但是会有一个纵情的港湾,吉娜仍然是幸运的,卡萨维蒂饰演的哈蒙对待她而言是一个爱情短暂歇息的避风港,整装待备随时出发。 对于哈蒙而言,他的爱情更像是需要激流而不是激流本身,自身就像一个没有塞子的浴缸,需要湍急的水流方可勉强在他的心中留存。他从不刻意的扣留或者囚禁任何一滴曾经进入他内心的水滴,而是给予对方所需。能使得哈蒙真正上心的感情反而是他对吉娜的态度,这似乎反而是对前述论调的反例,但是相同的是,吉娜最终还是没能留下来,纵使哈蒙在沙发上沉默的生闷气,吉娜最终还是随着她的某股激流去继续流淌,哈蒙也只能继续等待新的激流。

3 ) 獨立電影的嘗試與深度:約翰.卡薩維蒂的《暗湧》(同文刊於校內)

"Do You believe that love is constant flouting streams? "

當一位導演功成名就,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後,決定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時,這種片通常是偷窺創作者心理狀態的一門捷徑。經過了五十年風風雨雨的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在一九八四年拍攝的《暗湧》乍看之下是雜亂無章的隨影小品,但其中人情冷暖的餘韻卻依然叫人陶醉。

羅伯特.漢默(Robert Harmon)是位成功的劇作家,而他的創作來源,就是圍繞在身旁的眾美女們。開場的對話,顯示出漢默對女性的極大興趣,也表現出他對女孩的肉體(青春的,老年的)極度的渴求。也因為他已經離開了婚姻,家庭的成員不在束縛這位小作家時,其行為更加放蕩不拘。所以當遺忘的小孩跑來投靠他時,漢默跟他的互動真可謂愚蠢又下流。喝酒已經夠糟糕了,他還把小孩整晚遺棄在房間裡,自己尋歡作樂去。這父親的毫無責任觀念,反映了他二三十年的逍遙日子,已經使漢默與家庭生活脫鉤太多,窮其一生,他就只能寫“女人”這個題材。

莎拉.羅森(Sarah Lawson)是位精神疾病的患者,雖然羅森深深的愛著她的家人(尤其是女兒),她的家庭因為受不了其行為而選擇了放棄;最後離婚離的她孤伶伶的。跑到精神病院後,醫生建議她暫時性的離開美國,去歐洲找個新的戀情。大包小包的行李,是大發購物慾的結果,還是她本身對安全感缺乏的反應,都讓這次的歐洲旅行變得很沒意義。最後在羅森舉足無措時,決定跑去找她弟弟漢默去。

故事就以這兩個做為對照組:一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小作家,歌頌自由而厭惡家庭束縛的“男人”;另外一位是對家庭有著割捨不掉的感情,沒辦法拋下包袱活出自己的“女人” 。漢默無疑的是個好情人,但以家庭來論他根本就是個人渣;羅森雖然談不上是位好母親,她的選擇卻是付出的。其實我們的選擇是困難的;自己與別人,孰重孰輕?選擇,也不一定跟家庭或教育背景相關。雖然他們是以姐弟相稱,但兩個人除了不愁錢以外,本質上沒有太多的相通點。兩相對較後,我們突然對以往的價值觀產生了疑問:自由是好的嗎?婚姻是對的嗎?責任是絕對的嗎?答案就在對比中漸漸模糊了起來。

又或許,你不用思考太多的問題。在欣賞卡薩維蒂寫意的鏡頭,只看到了一個個優雅的世界;酒吧那迷人的爵士女伶,豪宅裡精美的裝飾和擺設。種種荒唐卻不失有趣的夢境,和美國往日的那樣美好。但當結束那漆黑的夜,瘋狂的雨覆蓋著漢默的豪宅。鬼門關前僥倖回來的羅森,決定跟一個小夥子離開他的城堡時,漢默(卡薩維蒂)的凝視時,我們了解:不論是哪一個選擇,我都將留在這裡,目送著你的離去。

4 ) 激情过后,她开始抑郁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生活逐渐的步入到了快车道,吃饭讲求快节奏,慢斯条理的精心烹饪的美食逐渐的退出了大众的餐桌,而快餐式的美食开始风靡,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方式开始被嫌弃,超前开发,加班赶进度成了常态。我们不再享受延迟的快乐,却非常依赖及时行乐。等待不再有乐趣,而即时的获取被大家所追。

生活是如此,别的事情同样,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也是快节奏,不过在本片中,快节奏的故事的背后更多的是凄凉以及更深的颓废。

《爱的激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哈蒙的作家的故事,他的故事中伴随着妹妹莎拉的生活,两个人都是非常放肆的一类人,他们习惯了享受不间断的刺激,从而选择了放弃长久的快感。细水长流的生活显然不是哈蒙喜欢的对象,而对于莎拉来说,肆意妄为这个词语虽然是贬义,但却能很好的总结她的趣味。

哈蒙跟莎拉都面临了生活的困境,两个人的婚姻都是不幸的,哈蒙因为多情而拥有着两个孩子,但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该有的责任,莎拉习惯在离婚后带着自己的女儿,然而女儿的内心深处却对于这个亲生母亲满是畏惧。

哈蒙跟莎拉可以做好任何的事情,但是却处理不好自己的情感问题,哈蒙处处留情,且跟自己认识的每一个异性都渴望发生关系,但这种短暂的快乐给予哈蒙的好心情并不会持续很久,因此,哈蒙不断地超前消费着自己的热情,他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的空虚会彻底地毁掉自己。

莎拉跟哈蒙的处境是一样的,因为自己的歇斯底里,莎拉的婚姻并没有跟别人一样充满趣味。丈夫最终没法忍受神经质的莎拉,于是,离婚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离婚后的莎拉却不愿意接受一个全新的自己,他不断地跟前夫取得联系,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对前夫的某种感情给与生活中的自己予刺激,这样做,莎拉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跟哈蒙一样,看似疯疯癫癫的莎拉不过是用这种疯癫麻醉自己。

生活需要的是什么?是哈蒙跟莎拉的这种激流飘荡,还是跟别人一样的细水长流。本片甩给了我们一个问题,但却不给出明确的定义。莎拉跟哈蒙的生活看上去忙碌中有着条理,但却不是快乐延续的最好的方式,生活会给他们一个启示或者是答案,但他们自己本就不愿意接受。

哈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的原因是因为责任,一旦有了责任,哈蒙便不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旦有了责任,哈蒙就必须成立一个家庭,或者担当一个新的角色。对于新角色,哈蒙不论是能否担当得好,都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哈蒙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束缚自己,这种束缚对于哈蒙来说与自己的天性相悖,而且在被束缚之后,哈蒙无法想象那时候的自己。

于是,哈蒙不断地通过买醉来结识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这些女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哈蒙被自己的“怦然心动”所指引,但都会给哈蒙带来短暂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需要延续的,但这种短暂的快乐也注定无法长久。所以哈蒙必须要不断地给自己注入这种快乐,永不停歇,一旦哈蒙停下来之后,这种快乐产生的副作用就会反噬他,哈蒙也就会陷入到更深的恐惧当中去。

莎拉也是一个对于细水长流的情感或者是生活并不感兴趣的人,莎拉是一个性格非常多变的女人,因此,普通人无法理解这种炽热如火且激流飘荡的情感。莎拉的生活只有哈蒙能理解,这两兄妹肆意游戏的人间却没法接受这样的人的存在。

莎拉在跟自己的前夫和女儿一起交流并不怎么顺畅,而难以把握自己的情感的莎拉也时常会有更加冲动的想法。莎拉喜欢做一个主导者,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心情发生变化,即使是在梦里,即使是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莎拉依旧是主导着几个人的快乐程度。而这样的莎拉在现实中确实是无人可以忍受。

爱情是什么,有的人喜欢细水长流,有的人喜欢激情似火,不论是哪一种表达方式,人总会在收益的同时付出代价,有的人对于这种代价无所谓,有的人则有所忌惮。前者选择了莎拉哈蒙一样的人生,后者则更像是本片中的普通人。

当一个人超前消费自己的情感生活的时候,注定在某一次的暂停之后,会陷入到深深的颓废当中。延迟的快乐的最好的一点莫过于让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很长,长到你足以迎来下一刻的欢愉。哈蒙跟莎拉或许懂这个道理,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前进的动力,因为爱的激流已经耗尽了自己。

……

你好,再见

5 ) Love Screams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讲了个有关孤独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在电影前大半部分,莎拉在离婚,罗伯特在喝酒约会和做爱,我一直猜想这两个人有什么交集。我猜莎拉是罗伯特的读者,我猜两个人是互相依靠的朋友,直到后来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才发现原来是姐弟(或者兄妹?)。这就说得通了,他们都是无可救药的人,莎拉说:“Love is a stream, it's continuous, it doesn't stop.”而罗伯特却说:“Love is dead. Love is a fantasy little girls have.”不管Love到底是什么东西,唯一确定的是他们都出了问题,一个爱而不得,一个得而不爱;他们也只能是兄妹,在人和人的交际中,只有通过血缘这种永远无法剪断的东西,这两个人才终于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某种在干涸中相濡以沫的联系。看到这时,不禁感到了导演的残忍。

莎拉问罗伯特,“你知道爸爸以前说了什么吗”。然后她自己答道:“For every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后来她确实有了一个Answer。她从出租车上下来,带回了两匹马、一头羊、一笼子鸡鸭、一只鹦鹉和一只叫吉姆的狗,她对罗伯特说,动物能挽救你。她兴高采烈,似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但其实动物能挽救什么东西?它们只是不会说话,又不会离开自己,这依然是金钱买来的陪伴,一种不平等的病态的所谓的“爱”,和他们之前所经历的又有什么区别?但莎拉还是买了这么一大群动物,这并不是单纯为了治疗罗伯特,更因为她想买而已,不需要理由的。

整个片子都由看似Random的行为串联起来,罗伯特为什么去拉斯维加斯,为什么拜访苏珊的妈妈;莎拉为什么去巴黎,为什么去保龄球馆找一夜情。这些事件之间没什么联系,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他们没有目标,只是无所适从。这也是片子真实得有些可怕的原因。

一般来说,压抑的片子,或者是一本正经地压抑,比如《迷失东京》;或者是让你笑完再哭,比如《弗兰克》。但这部片子却把笑啊哭啊之类的元素全都混在一起,这里不多那里不少,最后变成了黑的、苦的。比如上面莎拉带了一堆动物回来,按道理这应该是很好笑的一个场面,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又比如莎拉为了逗老公和孩子,变成了蹩脚的魔术师,疯狂地表演着,所有人都没有笑,只有她笑得像坏掉了一样。看得出来,卡萨维兹是个以乐景写哀情的高手。

镜头也是冷静的。很多镜头都在罗伯特重重叠叠的房子里完成,昏暗的走廊、繁复的门、被切割的人。虽然是对话,却被导演拍得像是独白。酒馆里的歌女唱着爵士,罗伯特和变性男说话、和苏珊说话、包括后来和儿子说话,镜头都紧紧凝视着罗伯特,也很少切到对方,只是让罗伯特继续讲着。莎拉也有很多大特写,好像导演觉得她还不够狼狈似的,要将这种狼狈拍得一清二楚。他们的脸几乎占满了整个屏幕,强迫着观众变成观察入微的审视者。

我很喜欢莎拉的各种梦境和罗伯特的幻觉。最后莎拉跟着她的一夜情走了,那条叫吉姆的狗变成了裸体的男人,罗伯特笑个不停。卡萨维兹说过这个结尾,他说:“This is when we should begin the movie. This is the beginning. Now she goes home and the movie begins.”一个结尾是另一个开始,却并不是什么新的开始。For this problem, there is no answer.

不过他还说:“Fuck 'em if they want answers. Fuck 'em!”

可以的。够帅气。我喜欢。

6 ) 爱无能

吉娜.罗兰兹再次饰演了她招牌式的神经兮兮,极度敏感,精神脆弱的中年女人形象,此片完全可以看作是她在《受影响的女人》中的延续,不单是角色,甚至连故事都可以延续过来........而她的丈夫约翰.卡索维茨,这位美国独立电影教父级别的导演,则在自编自导自演下展现了他最极致的电影魅力与表演魅力。卡索维茨的影像始终充满了原始的粗粝质感和随性洒脱的自由气质,尤其在他早期的《面孔》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几乎都将镜头对准了身处中产阶级的男男女女,他们的空洞,糜烂,虚伪,孤独,伤感,爱无能。大量脸部特写镜头将人物细微的情绪一一捕捉。故事不再是支撑叙事的根基,而是情绪和表演。这一点在《受影响的女人》中尤为明显。另外,此片中生活糜烂的作家的住所正是导演约翰.卡索维茨现实中的家,而《面孔》里那对貌合神离的中产阶级夫妻的住所同样也是卡索维茨的家。所以这两部电影你可以看到很多相同的场景,比如吧台,走廊,和经典的楼梯,《面孔》的结尾男人与女人在楼梯间疏离的沉默始终让人记忆犹新。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派淫乱画风。作家哈蒙的家里遍布年轻的女人,他用作家特有的高傲姿态与女人们聊天,自恋的灌输给女人们自己的价值观,比如漂亮的女人应当要向男人分享自己的秘密。这些女人有的为了钱跟他上床,有的为他做家务,有的干着会计的活。哈蒙在夜总会里看上了一个黑人女歌手,随后他在醉酒的情况下强行开着女歌手的车送她回家,并且还刮蹭了街边的车(这里真的很有喜感.....)他醉倒在女人家门口摔得头破血流,最终被女歌手搀进家,一夜后,哈蒙离开了,他只需要一夜,所以后来女歌手找上门来时,哈蒙并没有多大热情。他的情感是片段式的,无法延续,无法连贯。有意思的是他却很喜欢和女歌手的母亲聊天,甚至会带着礼物去女歌手家与她的单身母亲喝酒共舞,并嘱咐女歌手好好对待母亲。这里面没有性,没有欲望,没有自私,只有情感的慰藉和共鸣,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颓废后剩下的百分之一的情感。哈蒙面对自己从没见过的儿子显得无所适从,儿子看到家里数不清的女人时转身逃离却被他开车抓了回来。他教儿子喝酒,让儿子做家务,他告诉儿子当时并不知道他会出生.....带着儿子去拉斯维加斯玩却将儿子留在房间,自己外出寻找女人过夜。“男人与男孩的不同在于男人无法独自入睡”这是他告诉儿子的人生哲理。(《水牛城66》中也有同样的话语)他将儿子送回前妻家,儿子逃命般的跑到家门口用头撞门,继父看见头破血流的继子,暴打了哈蒙。而儿子却又难过的在一旁喊着“爸爸”。哈蒙是一个爱无能者,面对女人和儿子,他永远都在自我中毁灭身边的一切。除了他的妹妹,莎拉。他那么用力的拥抱远道而来的妹妹,情感是那么炙热。

莎拉,一个精神异常的中产阶级女人。在协商离婚时,女儿表示不愿跟她生活在一起,因为她的控制欲太强,性格太古怪。她与哥哥哈蒙正好相反,她多次提及爱的激流,她的爱太过炙热而灼伤了被爱的人,如同激流下满是危机。她做的那场在泳池边逗丈夫和女儿开心的拙劣把戏的梦便是最好的注脚,自以为是,不加反省的爱只会让人尴尬又不适。她去巴黎旅行带上了几乎一切家当,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她极端的性格一览无余,她甚至幻想自己开车撞死了丈夫和女儿........她很久没有性生活了,她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在保龄球馆勾搭上了一个男人,这是她寻找心理与身理平衡的方式。她与哈蒙争论,哈蒙认为她的丈夫和所有男人一样憧憬着享用年轻女人的身体,而莎拉则反驳哈蒙无法理解丈夫在身边陪伴自己生下女儿时那激动的眼神。兄妹两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又都是爱无能者。莎拉购买了大量动物送给哈蒙,她渴望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需要被照顾的生命来改变哈蒙的生活态度,让他认识到爱与责任才是幸福的根本。莎拉在照看动物时昏倒,哈蒙拥抱着昏倒的莎拉,并没有惊慌,莎拉是他的挚爱,他需要照顾妹妹,他需要请医生,他需要做很多事情,很多他没做过的事,没担过的责任。昏迷中,莎拉做了一场与丈夫和女儿一起演出舞台剧的梦,在舞台上女儿不断喊着“妈妈!妈妈!”最终三人达成了和解。她在暴风雨的夜晚醒来,决心回到丈夫和女儿身边。此时哈蒙牵着一堆动物回到家,他不得不照顾这些动物,这是莎拉留给他的难题,他在努力解答。他挽留着莎拉,他不愿莎拉离开,他需要莎拉,他在家里找回了些许早已失去的人情,他看到了火光,不想让暴雨浇灭光亮。但莎拉去意已决,他们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保龄球馆的男人接走了莎拉,房子里只剩下了哈蒙一个人。他狂笑,沙哑的笑声和狰狞的表情让人毛骨悚然,这是绝望的笑脸,火熄了,光暗了。他隔着窗户拿着帽子面对镜头挥手告别,他向莎拉告别,向唯一的爱告别,向观众告别,未来,他的房子里将会再次“春意盎然”。

7 ) 爱究竟是什么鬼

你以为孤独是什么?是一堆抽完的或抽不完而留下的烟头,油腻腻的厨房,嗷嗷哭叫的孩子,选择醉着逃避的男人和发疯狂躁的女人,还有近在咫尺,却不能给予一个拥抱,一句温柔言语的,远如星辰的距离。生活就像一枚硬币,有一面是痛苦和泪水。

我们只能倾听,只能在一起找点乐子,来捱过荒唐的时光。相互温暖的,往往是陌生人,你拥着我,我靠着你,耳鼻相触,肌肤相亲,仿佛穿过宇宙来与你相遇,然后,各奔东西。如果连这点善意、美好的接触都断绝了,人还活个什么劲?罗伯特理解这一点,他宁愿用支票换取年轻女孩子们的陪伴,简单直接,爱是什么?爱是无数个秘密,那些女孩永远不会告诉他的秘密,爱是隔阂,在一起走的越远,反而越绝望。不如喝酒,不如跳舞,不如相互照顾、亲吻、陪伴、互诉“我爱你”,留下一些短暂美丽的瞬间。人总该笑一笑的,生活这枚硬币,谁知道这一刻,掷出的是哪个面呢?

这位整日酗酒抽烟,拉着援交姑娘们谈哲学文艺的作家怪叔叔,整天把自己拾掇得光鲜优雅,到处跟人称兄道弟,假装看不见内心对爱的极度渴望,面具在酒后就碎得毫无底线,优雅骚气的西装上尽是酒后荒唐事留下的血污和呕吐物,平日一丝不苟的头发散乱,眼神空洞如同丧尸。

罗伯特对儿子很差劲,可以说,是最不收拾,最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父亲,却也是最不虚伪的父亲。从来没见过的儿子,以后也会长成讨厌的“男人”吧,他这样想着。八岁的儿子恨着自己的父亲,一再逃跑,最后他由于担心追上去,被另一个男人打得头破血流时,却听到儿子不停哭喊着“我爱你,爸爸”。男人,真令人难以捉摸,他们总是沉默,沉默得令人厌烦,如同女人聒噪得令人厌烦一样。那些羞于表达感情、故作深沉、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死也要死的有面子的男人呵,好好看看这残破又美妙的生活吧,这个世界中,你不是一个人。真正的爱,不需要被证明。

爱是激流,有人选择奋不顾身的往下跳,有人选择在岸边独自欣赏。当莎拉和新男友在大雨滂沱的夜里离开,罗伯特将自己的帽子戴好,归于他自己的孤独。

他的妹妹,莎拉,是另一个极端。影片开头,她是一个一本正经、勉力维持中产阶级体面婚姻;穿着得体的服装,佩戴漂亮的珠宝,唯唯诺诺、欲言又止,随时都要委屈得哭起来的中年妇女。遭到丈夫和女儿的双重抛弃后,被心理医生点破了她一贯的信条:

“爱是激流,潺潺不绝。”

男医生说:“爱是会停止的。”

她不相信,她宁愿相信父亲的话:“如果有一个问题,那么就有一个答案。”,但生活不是数学题,缠丝绕结的生活用一个答案解决不了。经过离婚,她坚定的信念也产生了动摇。听从医生的建议,去了“最糟糕”的欧洲,为了赶回程飞机,顽强又生猛的对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国小哥,噼里啪啦的一顿蹩脚德语加英语的狂轰烂炸,生拉硬拽要求他帮助自己搬运行李。看到这里,简直想笑,这还是一开始的那个莎拉吗?她的生命力被陌生的环境以及孤独感重新激活了。

面对哥哥不屑的言语:“爱死了,爱是小女孩的幻想。你的丈夫是一个男人,他出去鬼混,是为了找些乐子。” 她激烈的反击:“你说的那个人,他把饭菜端到桌上,把衣服披在我身上,他和我一起生活了15年,你根本想象不到,他在医院握着我的手,孩子出生时,他哭了。”

这是一场男女对于“爱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终极问题的辩论。这是男人那令人绝望的know nothing的理性和女人令人绝望的母性爱本能的碰撞。当然,无人胜利。

于是爱欲爆棚的莎拉买马买羊,买狗买鸡买鸭买鹦鹉,用院子里的花朵装饰,“拯救”罗伯特那颓丧文艺、假装高雅品位的家。在那个屏蔽世界,只看得到自己的罗伯特眼里,花朵是庸俗的,是死人用来装饰灵堂的。动物是如同小孩子一般需要照顾的大麻烦,大混乱。他心里产生了惧怕、恐慌等等一系列情绪,回身就躲到自己的安全小屋,拿出他的好朋友——烟和酒,准备定个神。

而这个疯疯癫癫、蹦蹦跳跳,穿着桃红紫罗兰套装,状如少女的金发大妈妹妹,就在这时,倒在地上晕了过去。罗伯特的自我边界被彻底打破。他抱着她,亲吻着她的额头。那一瞬间,莎拉脸上的皱纹仿佛都被某种宁静、纯洁的光芒抚平,美极了。晕后她做了两个梦,第一个,她自己用力扮演着小丑,笑得荒凉凄惨,而丈夫和女儿站在一边麻木不解,她跳进了泳池。第二个,她和丈夫在舞台上互诉情衷,从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斗争到三个人的和解。

莎拉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答案,爱,不是一个人自以为的爱,自以为的付出和自我感动,而是基于理解对方,基于理解自身,而达到的和谐相处。爱是激流,潺潺不停。经过高山峡谷,壮美则已,却伤人性命,若流往旷阔平湖,是否会别有一番天地呢?莎拉在暴雨中,决定去印证她的信念。

罗伯特在大雨中,奋力的将动物赶进家,跟山羊(也许象征他自己的固执)斗智斗勇,拽进了家门。他终于知道,自己也可以去爱。终于承认,为了爱,人可以放弃一部分自我和自私。

只盼,在看似回归自我的过程中,有些许不同在发生,这就是希望所在。

8 ) 噬死之爱

有一个女人,她信仰“爱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溪流”,听见她说话的声音,我仿佛听见生命深处的鲜血汩汩流动,声音那么大,吵得我彻夜难眠,我必须醒来,做梦,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爱在喷涌在流动在呼唤在泛滥,一滴滴汇成江河湖海浩浩汤汤绵延不绝,夺去我们的生活,淹没我们的生命,爱令人窒息。当鲜血流出的时候,儿子才说的出“爸爸,我爱你”,他却说:“太晚了”
女主角几次昏厥,死去活来,但最终没有死,因为爱甚至吞噬了她的死亡,她已无权去死。她的职业是看护那些垂死之人。
男主角就像她的反面,他总是与小女孩和老妇人在一起,他的生活是停滞的。当女主角来到时,他被填满;当女主角离去时,他被掏空。他笑得那么黑暗,他没有死亡,只是与死亡共舞。
他们谁也不属于谁,被不同的力量裹挟着,冲激着,流向不知名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很强,建议读一下同时期的美国文学。

最后想说一下影片涉及的现实意义,女主角的心理医生说,“你的爱对你的家庭过于沉重”,爱使人感到窒息,说明这个社会是有点不健康的,电影拍摄于1984年,让我联想到中国八零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人,可能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我想首先不要认为爱就是如此暴力,健康的爱是温顺的,敏感的,时断时续的,爱是可以和生活并存的。人不是靠爱活着,但爱可以为平凡的生活锦上添花。其次要着力于改变使爱变扭曲的那些社会因素,那些人性中的懦弱和政治上的疯狂,需要我们清醒的勇敢的去战胜,让生活恢复往日平静,让一切都“不晚”。

祝各位2012年平安。

短评

角色太自恋,尤其是卡萨维茨本人的演出,受不了。卡萨维茨是表现化的自然主义,骨子里有种做作。2.5

5分钟前
  • LOOK
  • 较差

2019.6.16. 爱是激流。这一场 真是 惊心动魄。

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激情而绝望,能量好强大。爱之谜和人的孤独本质是卡萨维茨最深的恐惧吗?他好悲观,却又好sentimental呀。室内戏大爱。[edit]后劲儿太足了,几天后改五星...【btw某热门短评真的笑pee,连卡萨维茨和卡索维茨都分不清楚,还一顿瞎几把给人家安排童年阴影嫌人家自怨自艾了,“我这个弱智理解不了的就是阴影和畸形,empathy玩儿蛋去吧” 傻逼】

14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力荐

一些地方确实动人。虽然应该理解了想要表达、表现什么,但没办法,难有共鸣,大概是因为内心一直是一种小孩子般天真的状态,对这种沧桑、复杂和孤独,对无处释放的笨拙的激情和随波逐流的消极绝望都没法体会吧。相应地,拍法上我也偏好一种更加隐忍或者更加荒诞的表达,这个片子对我来说还是太温吞了。

15分钟前
  • 离净语
  • 还行

这片倒是让人更全面地看待到处留情的人以及没有自我的爱,那种绝望感真切啊,爱如果以无所求为定义,也只有孩子和老人了,要爱的话就会受伤,要爱的话就会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要爱的话就会有触碰不到的秘境,总会陷入你觉得这是爱,我觉得那是爱,我没法按你的需求给爱,给的明明是爱,但你却不在乎、收不到,那种双向流通、双方受用的lovestream太难得了,多少都会像场没人捧场的独角戏,兄妹俩一个想要自由,但对方要的是依赖,一个想要相伴,但对方要的是自由,虽然两个人生活一团糟,但并非完全没有闪光点,互补的两人在一起对爱进行了反思,但最终又似乎回到了原样,再度让人慨叹爱有多不可能,妹妹因一个美梦而想要破镜重圆,哥哥刚想学着照顾妹妹,但妹妹的离开则让他体验到了他曾施加于他人的痛苦——我需要你,但你不是我的唯一~

17分钟前
  • stillme820
  • 推荐

你本就不曾拥有,又何谈失去?爱是溪流,涓涓流淌永不停,但爱强到如洪水就会让人窒息。。。电影的音乐那么好,风格是那么的即兴而写实。。。

2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约翰·卡萨维茨与妻子吉娜·罗兰兹合作的本片更是获得了除票房以外的所有肯定。本片结尾处,卡萨维茨看着小狗时的微笑,并非剧本安排,而是会心而露。非常崇拜卡萨维茨的日本导演青山真治说,“这个微笑是一抹神迹,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一个微笑。

23分钟前
  • 游坦
  • 推荐

1一般来说梦境作为重头戏不回连着两次出现在电影里,一般来说重头戏不会集中出现在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大胆的叙事结构,宣言着卡索维茨电影的独立性。2而吉娜罗兰兹也不是以往好莱坞丰乳肥臀的金发美女,而是一种绝对的女王气场,冷酷,神秘,高贵,神经质。对,凯特·布兰切特是她的形象延续

28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通过自毁来试图证明自己在他人眼中卑微的存在,残酷的电影,集真实与幻觉于一体... 卡萨维茨和罗兰兹真是太棒了,太棒了!T_T

3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A+】不加修饰的好。基本前所未见。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被直观粗暴的拉入戏剧之中,而冲突以及人物情绪同时也是琢磨不定的,摄影机与人物调度、仿佛一切都是如此随意散漫的,却偏偏一切在不经意间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甚至连色彩也是如此,看似混乱,却达到一种别样之美。卡萨维蒂究竟是怎么能做到的!戏剧效果和疯癫状态与《首演之夜》异曲同工,但并不像后者的过度放飞而完全失控,而是张弛有度,一切都被完美凌驾,这是多么惊人的掌控力。两段外部毫不相关的故事线的完美契合,通过姐弟两人(一般故事都会选择情侣)分别探讨男人女人对爱的需求、爱在银幕上如激流一样喷薄又克制。唯一的遗憾就是中段的自我反复略显冗长,应该再精简一下。可最后半小时的超现实梦境、外显的暴雨又如此有力。过于迷人。

35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20190616@影城重看 4.5 片如其名,如激流湍急,放飞到近似狂妄放肆,人生是“自杀、离婚、破碎的誓言、酗酒的小孩”,无人陪伴无法入睡,只能相信对自己没有所求的上了年纪的女人,行李累赘堆积如山,日夜买醉,狂风暴雨般写尽时代的精神危机,我唯一的疑问是这位作家究竟在什么时候写作……

3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9.0 爱的龃龉,欲望的激流。男女主角迷人的病态,描述“不酣畅”的文本,落实到影像上竟有种涌动的酣畅。且是越到后头越是喷薄而出,雷雨夜递进的两段超现实段落更是要将情感冲出屏幕。收尾太有力,戛然而止的挥帽告别,将观众推的更远。siff2019 二刷,8.5→9

42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可能是今早刚好读完《斯通纳》的缘故,看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里仍然不断回旋着有关密苏里大学的那些暗影。某程度上,这两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呢?你还在期待什么呢?我呢?阅读或观看一种孤寂,也不过以此为水分栽种自身的孤寂罢了。

4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勉强及格。能明显感到卡萨维茨扔出了一些情景,让演员沉浸、发挥。在屋里纠集一堆女人同居、临时照顾从未谋面的儿子时又令后者崩溃的浪荡兄长,和他离婚时遭遇丈夫、女儿双重抛弃引发精神障碍的妹妹重逢了,两个爱无能的孤寂人物,并未让彼此生活有好转,倒是引发了哥哥一些似有似无的顿悟(其实这也可能让哥哥面临之后的失控,毕竟这些年的胡作非为才是他的正常态)。卡萨维茨依旧不循章法无法预判,这也是他的电影自有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而在一些外景或者大群演场面上,其实完成的都是毫不含糊,作为导演他有真正的对风格的掌控力,不过这片子令角色始终纠结对“爱的激流”的执念,可这套说辞在全片内容上并未得到什么支撑,也没得到阐述,更多是依附人物状态的障眼法,脱不了无病呻吟的意思。另外那只红狗总在罗兰兹身边鬼头鬼脑的偷窥挺有趣了

5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膜拜卡神!生活就是不断的自我毁灭,而爱则是奔腾不息的激流,仍然是卡萨维茨家庭录像带式的风格,但其中每个画面每个片段都饱含深情,对情感的探讨如此地冷峻犀利醇厚又激烈,仿佛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暴风骤雨,镜头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架构,这般混乱又优雅,迷茫又迷人的电影只属于卡萨维茨

5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Cassavetes为我挚爱导演,此一事实今生不变。Gena为我挚爱女伶,此一事实今生不变。

59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2019-6-15重看;4.5;孤独的狂欢,无爱的绝望,如此虚张声势,如此高昂我高贵的头颅,如此销蚀生命的热力,不过是苦苦哀求爱的降临,而我们永恒的命运不过是被困在彼此孤绝的天地里大声疾呼。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激流,爱是一门艺术。吉娜·罗兰兹太适合神经质演绎。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的生活真惨,我该如何变得更有创造力???” 震颤之作,黑色幽默的混乱、喜怒悲的碰撞、对人生虚无的哭喊,在自相矛盾的人物和动机之中擦出了爆炸性的火花,惊了,爱哪是激流,卡索维茨+罗兰兹才是激流!【2017.09.28 @MoMA in 35mm】

1小时前
  • TWY
  • 力荐

纪录片的拍摄,舞台剧的表演。能拍出这么郁闷电影的导演,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的自嘲,还是深陷其中悲观厌世的泄愤。我觉得是前者,当你还能感觉到生活的负担和疼痛,说明你还活着,你的棱角还未被时间抹平,你的情感还能体味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1小时前
  • 小熊QQ
  • 推荐

爱是什么?如此宏大的问题,没有人有可能给出终极答案。但在所有勇于尝试的人之中,卡萨维蒂走得最远。他的男角色看上去滥情、放荡、愤世嫉俗,他的女角色好像十分敏感、神经质、戏剧化。但他们其实都是最纯的最真挚的爱的力量,都在追求最纯的最真挚的爱,不肯接受一丁点的折扣和妥协。在他最后的这部杰作《爱的激流》里,爱延申到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卡萨维蒂不给他的主人公们任何团圆或解决的机会。她风尘仆仆地来找他,他就要带着头次见面的儿子飞去维加斯;他终于照顾起动物来,她却要去拥抱爱情转移后的另一个胸膛。最终在宇宙量级的爱的激流里,有的人要奋不顾身地冲进雨幕,有的人则孤独地隔窗看雨。一切都还没结束,这部爱的悲喜剧依然在继续。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