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水至清则无鱼
有点难懂的片子。
少年逃离了父母虚伪僵硬的教条找到了马,但发现自己不够“纯粹”后只能弑神/马,陷入混乱以求逃避无出路。医生以救孩子为天职己任,但发现自己并不如此纯粹私心己欲与日俱增,彷佛进入受难成魔的异教癫狂深渊……
只能说痛苦的折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磨砺救赎之路,而更容易引向极端化的、愤世嫉俗的仇恨深渊。
不要崇拜苦难教育,不要对自己及对他人施加过高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只是人而不该奢望当神,求神之路可能导向的是蛇巢。(或许天堂和地狱是同个地方,但大多数到达时受己身所限,看到的多是地狱之境。不是换个角度改变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差异根植于个人本身,由灵肉整体决定)
是否是因为异化的神反而是种囚笼?当你追求一个特定的标准/神时,恰恰是被“神”抛弃的时候,因为你否定了自我,不再能对原本的自己满意,从此走上理想中我和实际的我两者纠结对抗的不归路,越来越痛苦。标准/神离本我越远,离业火地狱则越近。(但反面,如果一个什么情况下都对自己满意就好了就接近神了?比如快乐的杀人狂?撒旦?这种原始命题的探讨真怎么说都有理也没理…)
(越来越感觉,有时文化提升后人越来越敏感脆弱,对自己提越来越高的期望,同时对身边人——父母、老师、医生、孩子、伴侣……也要求越来越高,互相抬到了近乎神圣的标准。但事实真相是99.99的人从生理心理的初始基础上就注定达不到那么多要求,容易生病、容易脆弱崩溃、容易暴躁泄愤……我们是该期盼重新回到伊甸园吗?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同时无可奈何地正视此世只能是凡俗肉胎的人,当好一个人,当好自己就好。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世界不会更好也很难更糟。)(可这样真的就好了吗?人类毕竟是种“必须做点什么力求改变的物种”,潜意识里根深蒂固有种逆水行舟的危机感。不可能,我们背负着或许叫做原罪的东西,注定没有长久的安宁,在世一生就得不停摇摆在欲求和探索中,像个不倒翁。停不下来才是真相……)
2 ) He is in pain
回忆录式的叙述。
isolation sex pain==> pent-up emotions needs a vent: horse god worship==> crime==> shrink:start of the dream ,analysis of the past as material ==> 欲望的本我 自然的自我 宗教的超我 的剧烈冲突。
恋马狂堪称心理学经典案例之一。歌舞剧的成功也为此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 恋马,对神的崇拜
Equus是拉丁语,对应的英文意思就是'horse',中文翻译是“恋马狂”。最先知道这部舞台剧是媒体大肆报道的哈里·波特电影的主演、年仅17岁的丹尼尔将全裸出演本剧。
恋马狂的剧作者是沙费尔,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一名马童令人费解地戳瞎了6匹马的眼睛。“恋马”1973年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便引发地震。在此之后,“恋马”转战美国百老汇,期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担任主角,上演次数达到1200次,成为纽约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戏剧之一。1977年,好莱坞将“恋马”改编成电影,本片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
电影是从一位心理医生的回忆开始的。一位平时行为举止良好的17岁少年,突然刺瞎了他工作的马厩的6匹马的眼睛,正当他将面临法院审判的时候,一位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心理医生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他到自己的诊所进行治疗,从而也帮助他躲过了其他惩罚。
心理医生用了很多方法希望这名少年能够说出他刺马前所有与马有关的经历,以帮助分析他令人费解的行为的根源。但最开始,这名少年一直隐藏自己的心事,什么都不愿意说出来。心理医生只有从他的亲人身上了解男孩的内心。从与他父母和他兼职的马场老板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男孩从小就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不让他接触周围世界的任何事物,他唯一了解世界的窗口就是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关于圣经的各种故事,和家里的关于他从事马术的舅舅的照片,唯一能给予他想象力的就只有他卧室床头的一幅耶稣受难的图片。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太弄了,大部分的对话都是些很晦涩的宗教用语,所以在看的时候,自己很多东西都不能理解。
在男孩6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到海边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位骑马的绅士,并且邀请他一起到马上来感受骑马的乐趣。当骑在马背上飞驰的时候,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和自由,但就在这时,他却被父亲严厉地斥责下了马。
从此男孩便对马这种生物疯狂的着了迷,同时,他从床头的耶稣受难图中似乎找到了其和马的共通之处。耶稣身上的枷锁就像马头上的缰绳一样,被人束缚和折磨;耶稣蓬乱的头发就像马的鬃毛;耶稣痛苦的表情就像马无助的神态;耶稣身后的广大民众组成的背景就像马奔跑的草原。他应经把马当成了上帝来看待,觉得马生来就受罪,一辈子就做人的奴隶,他要替他们受罪。于是在晚上的时候他经常对着一幅马的图片(他父亲将它床头的耶稣受难图片撕掉,认为这亵渎了神,他大哭大闹最后换上了一张马的图片后才安静下来),用缰绳将自己束缚,然后用马鞭抽打奴役自己。
后来男孩通过一个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份在养马场清理马厩的兼职,每个周末去工作两天。但是老板无意中发现,男孩经常在晚上牵着马出去,第二天马又照常在马厩里。心理医生用了催眠的方法,让男孩讲述他把晚上把马牵出去后的行动。男孩的潜意识一直在拒绝讲述这段经历,最后在医生的刺激下,他终于说出来:他喜欢全身裸体和马相抱,喜欢自己的脸颊靠着马脖子的感觉,喜欢赤裸裸地骑在马身上(网上都在说他裸体骑马是寻找性快感,我倒认为不是),喜欢感受在马奔驰的过程中自己和马融为一体的感觉,马就是他心中的GOD。
在马场长时间的工作后,他与另一位在那里工作的16岁女孩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天晚上,他们偷偷到电影院观看成人电影,男孩第一次看到了女人的裸体。就在这时,他父亲却又走进了电影院,发现了他的儿子。其实他父亲也是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但是为了避免尴尬,却假装说是来找这里的老板谈生意,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在父亲叫他回家的时候,他勇敢挑战父亲的权威,跟着那个女孩跑回了马场。电影其实到这里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了,接下来的情节就顺利成章的是男女身体接触了。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大胆,男女都是六面全裸。但是马已经占据了他精神的全部,马就是他的上帝,在与女孩接吻的时候,他根本无法摆脱马在他脑子里的影响。他说:当我睁着眼睛,我就看到一只马隔在我们中间;但比上眼睛的时候,脑子里就全都是马的画面了,以至于我根本无法感受到她身体的存在。
马的形象作为上帝一直监视着他的活动,使他虽然极度渴望但却无法正常和女人交往,我想这个时候他刺伤马的眼睛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电影围绕性唤醒、希腊神话和宗教展开,只能看个半懂。其实我觉得造成他恋马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家庭教育让他和外世隔绝了,再加上他母亲成天给他灌输的宗教思想。和马接触成了他唯一能够释放自己的方式,于是他就把马神化成了上帝。与其说是恋马,还不如说是worship the God。
电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心理医生在治疗男孩的同时,也不断发现自己心里的阴暗面。在电影中他曾提到,已经很多年和妻子没有性生活了。以致在影片的医生独白部分,他都显得如此愤怒。还有就是电影让我看到了催眠术的恐怖一面,当他唤起人们痛苦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濒临死亡的边缘。
4 ) 摘抄部分
盛佳蓝光标注。Equus是拉丁语,对应的英文意思就是'horse',中文翻译是“恋马狂。”最先知道这部舞台剧是媒体大肆报道的哈里·波特电影的主演、年仅17岁的丹尼尔将全裸出演本剧。
恋马狂的剧作者是沙费尔,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一名马童令人费解地戳瞎了6匹马的眼睛。“恋马”1973年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便引发轰动。在此之后,“恋马”转战美国百老汇,期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担任主角,上演次数达到1200余次,成为纽约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戏剧之一。1977年,好莱坞将“恋马”改编成电影,本片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
电影是从一位心理医生的回忆开始的。一位平时行为举止良好的17岁少年,突然刺瞎了他工作的马厩的6匹马的眼睛,正当他将面临法院审判的时候,一位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心理医生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他到自己的诊所进行治疗,从而也帮助他躲过了其他惩罚。
心理医生用了很多方法希望这名少年能够说出他刺马前所有与马有关的经历,以帮助分析他令人费解的行为的根源。但最开始,这名少年一直隐藏自己的心事,什么都不愿意说出来。心理医生只有从他的亲人身上了解男孩的内心。从与他父母和他兼职的马场老板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男孩从小就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不让他接触周围世界的任何事物,他唯一了解世界的窗口就是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关于圣经的各种故事,和家里的关于他从事马术的舅舅的照片,唯一能给予他想象力的就只有他卧室床头的一幅耶稣受难的图片。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太弄了,大部分的对话都是些很晦涩的宗教用语,所以在看的时候,自己很多东西都不能理解。
在男孩6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到海边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位骑马的绅士,并且邀请他一起到马上来感受骑马的乐趣。当骑在马背上飞驰的时候,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和自由,但就在这时,他却被父亲严厉地斥责下了马。
从此男孩便对马这种生物疯狂的着了迷,同时,他从床头的耶稣受难图中似乎找到了其和马的共通之处。耶稣身上的枷锁就像马头上的缰绳一样,被人束缚和折磨;耶稣蓬乱的头发就像马的鬃毛;耶稣痛苦的表情就像马无助的神态;耶稣身后的广大民众组成的背景就像马奔跑的草原。他应经把马当成了上帝来看待,觉得马生来就受罪,一辈子就做人的奴隶,他要替他们受罪。于是在晚上的时候他经常对着一幅马的图片(他父亲将它床头的耶稣受难图片撕掉,认为这亵渎了神,他大哭大闹最后换上了一张马的图片后才安静下来),用缰绳将自己束缚,然后用马鞭抽打奴役自己。
后来男孩通过一个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份在养马场清理马厩的兼职,每个周末去工作两天。但是老板无意中发现,男孩经常在晚上牵着马出去,第二天马又照常在马厩里。心理医生用了催眠的方法,让男孩讲述他把晚上把马牵出去后的行动。男孩的潜意识一直在拒绝讲述这段经历,最后在医生的刺激下,他终于说出来:他喜欢全身裸体和马相抱,喜欢自己的脸颊靠着马脖子的感觉,喜欢赤裸裸地骑在马身上(网上都在说他裸体骑马是寻找性快感,我倒认为不是),喜欢感受在马奔驰的过程中自己和马融为一体的感觉,马就是他心中的GOD。
在马场长时间的工作后,他与另一位在那里工作的16岁女孩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天晚上,他们偷偷到电影院观看成人电影,男孩第一次看到了女人的裸体。就在这时,他父亲却又走进了电影院,发现了他的儿子。其实他父亲也是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但是为了避免尴尬,却假装说是来找这里的老板谈生意,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在父亲叫他回家的时候,他勇敢挑战父亲的权威,跟着那个女孩跑回了马场。电影其实到这里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了,接下来的情节就顺利成章的是男女身体接触了。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大胆,男女都是六面全裸。但是马已经占据了他精神的全部,马就是他的上帝,在与女孩接吻的时候,他根本无法摆脱马在他脑子里的影响。他说:当我睁着眼睛,我就看到一只马隔在我们中间;但比上眼睛的时候,脑子里就全都是马的画面了,以至于我根本无法感受到她身体的存在。
马的形象作为上帝一直监视着他的活动,使他虽然极度渴望但却无法正常和女人交往,我想这个时候他刺伤马的眼睛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电影围绕性唤醒、希腊神话和宗教展开,只能看个半懂。其实我觉得造成他恋马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家庭教育让他和外世隔绝了,再加上他母亲成天给他灌输的宗教思想。和马接触成了他唯一能够释放自己的方式,于是他就把马神化成了上帝。与其说是恋马,还不如说是worship the God。
电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心理医生在治疗男孩的同时,也不断发现自己心里的阴暗面。在电影中他曾提到,已经很多年和妻子没有性生活了。以致在影片的医生独白部分,他都显得如此愤怒。还有就是电影让我看到了催眠术的恐怖一面,当他唤起人们痛苦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濒临死亡的边缘。
虽然有喜欢的导演、编剧和主演,但是看得好累。
5 ) 崩坏的信仰
17岁的青年艾伦刺瞎了六匹马,被送到精神科医生马汀处治疗。在交谈中艾伦对于马狂热的爱与恨使得马汀也受到了影响,他不断地询问艾伦的同时也不断质问自己。商业社会中人的精神家园是荒凉贫瘠还是丰富多彩?压抑时是选择自由驰骋还是遵从驯服?矛盾时是挑战抗争还是放弃自我?艾伦刺伤马的行为是冷酷还是迷乱?
电影情节按照艾伦成长的顺序。
6岁的艾伦,在海滩边辛苦堆积自己的城堡。
他以为固若金汤的建筑中没有强力的粘合剂。就像他的家庭。他父母在招待医生马汀时,两夫妻在家中坐着的位置是面对面的,就你他们对待孩子的立场,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掩藏自己真实情感的方式也总是处在对立方。
母亲习惯克制压抑自己,即使在情绪崩溃时仍不忘勉强自己微笑。她给艾伦宣扬神性的爱,基督教中禁欲主义的爱,自然的性爱是放纵、是罪孽,用自我惩罚才能得来救赎。而当艾伦顺应自我天性时,却被诅咒是堕落的魔鬼,不加了解的全面否认他的一切。她活在自己也不是很明白的宗教理法中。
相对母亲的懦弱,艾伦的父亲专制、独裁、粗暴、无视和回避儿子的情感之事。
父母之于子女原是处于权威的地位,监管带着限制是出自于保护,担心外在世界对于孩子的影响,同时也恐惧因此失去优越感和掌控力。而断然的隔绝,放大人性之恶和竖起绝缘社会的屏障让孩子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来保持纯真实在是迂腐和落后。
没有朋友的艾伦,被鲜活的马匹吸引。渴望脱离孤单状态的孩童,努力去触摸黑马,感受有生气的动物。黑骑士的鼓励,释放了艾伦的自在、自由甚至放纵,驾驭、控制强大的力量,感受自我散发的能力。“带我离开”他被引导着喊出,速度、激情、危险相对枯涸、乏味和约束无疑是充满了诱惑和吸引的。
而父母害怕他对自我的认知,强硬拽离,甚至不惜伤害到他。艾伦的父亲把眼睛打着转的马归结为“危险”的种群。就像他撕毁基督的画像,他不允许任何替代家长的权威出现。而对于艾伦来说,马不仅是他乐于亲近的生物,柔软的皮毛,灼热的体温,口中衔着制造痛苦的铁链 。
12岁的艾伦在其母亲一遍遍讲述同一个宗教故事的影响下,逆反人性的压抑着、束缚着青春萌发的性意识,认为那是罪恶而在辖制监督自己的马面前拷打身体。他把自己装扮成马,头带缰绳,手执木棍狠命的抽打自己,从痛苦中渴求解脱。通过肉体上的痛苦来消弥欲望,禁锢精神,以求救赎和自律。
医生马汀在艾伦房间墙上还看到许多野生兽类和端庄的人像交错贴着。这似乎就暗喻着青年追求内心自由和服从权威的混乱状态。
骑士和马的一体是完美理想和精神自由的结合。电影中一再强调两者的一体不可分。而艾伦并不能分清两者,甚至混乱的认识而迷失了自己。
17岁的艾伦在父母自私的养育下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阅读无能,除了广告不能看电视,除了母亲硬塞的故事没有历史知识,没有物理工程生物等等方面的知识。在首次与医生马汀见面时不停唱着绿箭口香糖、马汀尼酒、大夫茶等广告歌曲。这是从另一个侧面来显示艾伦精神世界的单调与匮乏。
马汀不断用用血腥来修饰的宗教、教育、回忆这些字眼。他在梦见自己成为执锋刃屠杀孩童的大祭祀时,是潜意识里质疑精神病学家所作所为的意义,但一点点反抗的萌芽,一些些脱离主流意识的行为就使他惊慌恐惧的醒来了。
马汀也在和艾伦的交流中从羡慕他封闭的孤独自我到了解他的精神痛苦,再而拷问自我的生存意义,对于自己现实的生活和工作质疑,却无法找到解脱束缚的道路。
马汀的世界不停的追问是职业给予他的权利,控制别人情绪 逼迫别人承认,窥探别人的隐私。他羡慕艾伦,刻毒的认为艾伦是自己制造了痛苦 ,得到激情的释放就要付出被折磨的代价。
这也是大多数成年人对年轻人的羡慕。那充满了活力的无可畏惧,已经社会规则束缚或是玩弄着这些规则并从规则中受益的成年人已经无法离开这一切凭空去反抗。
就像马场主道尔顿,激动着绕沙发走的时候,不是很像绕场慢跑的马匹?被执缰人掌控着方向。他生气懊悔自己的没有警觉性 和不够注意,被动摇了的自信将永远影响将来对他人的信任。这就是社会课堂的教学。
在治疗中艾伦和马汀相互交锋。对于医生的提问,艾伦从沉默到无主题的回复(唱歌),进而否认逃避问题,再而一对一的互换秘密。
当然作为成年人马汀狡诈的使用了诡计。他看出艾伦渴望得到理解和交流,于是开了“安慰剂”(以有治疗作用名义开给病人的无药理成分的药剂)¬——“真话药”。
艾伦不可克制的讲述了自己的过往。
特别是为马套上辔头,在夜晚偷偷牵出。他在骑马前会先进行喂食方糖,让心中的信仰马和自己进行吞食掉自己的罪恶的仪式。值得一提的是,方糖各面上分别写着“E”或“A”那应该是“Equus”(马的拉丁语)和“Alan”(艾伦名字)的首字母,许是模仿死与重生的仪式。
艾伦斥骂商业社会里电器和厨具都成了垃圾,而马是至高无上的。 反叛对抗只在暗夜里独自进行的艾伦以裸身骑马的方式寻求精神和性的自由,讽刺的却是,束缚的马具却是出门的第一件事。无论身体如何赤裸,他的精神世界已经被束缚住了,还如何自在跑远。他的思想被基督的教义扼制着,即使与美丽的姑娘坦诚相见,也无法逃脱无形的罪恶感的产生,他用刺瞎马的眼睛试图摆脱精神上的压迫,却忽略了马原本是神性的物化,他心中奉若完美的至高的罪与罚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牢笼,崩坏的信仰。
电影中对比的镜头很多。
艾伦房间两张图片的对照,基督荆棘冠下的长发和马辔头下的鬃毛,基督手上的铐链和马嘴里的马衔、笼头,基督的哀苦的眼神和白马湿润的眼眸。艾伦把基督奉为神性,把马视作神性的物化,是可以触摸感受到的最美好的生气勃勃的爱。而马也是万能上帝一般的存在,会一直关注他,一直监督他,是艾伦心中比父母更权威的存在。
两个慢镜头 前一个是艾伦骑马嘶喊着对抗商品经济的制度,后一个是在马房中刺马的眼睛,血红的马眼与红宝石马头匕首的画面交替出现。那把锋利的匕首是出现在电影开始时的定格镜头中,尊崇高大的信仰或许就是割裂出血腥故事的祸首。
艾伦在夜晚经过菜地和池塘。一次是和马,星光下一往无前的奔驰;一次是和女孩吉儿并肩面行。像蹲着群孩子的卷心菜地,晃动着月光的池塘,斑驳光影下的浅蓝色马房外墙,离开的路和归来的路相同,伙伴却不同。艾伦内心中爱的人和马无法精神统一,成为其母所言的骑士与马的一体。最后导致了少年的发狂。
艾伦对马和吉尔相同的称赞——“美好动人”。
电影中不同人同一行为、意识或物件的反应。
在治疗中艾伦的否认可以看作是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就像他被父亲攻击时不自觉的嚷嚷着“不”。
马汀的否认回避则是拒绝自省,抗拒看到自己的内心。
艾伦父亲进入色情电影院偶遇儿子而撒谎,苍白无力的辩解,不过是试图挽回家庭的权威地位。艾伦清醒的看出了父亲的道貌岸然,第一次拒绝了父亲当面反对权威。这是少年人拥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的开始。
马嘴中的“铁链”叫“马口衔”,是矫正马行进方向的马具,也会让马受到一定的伤害。
对艾伦来讲这是沉重的教义道德枷锁,是成年的代价,仿若恣意生长的树木被修剪,要脱离痛苦的境地必然会经历受到伤害或是施于伤害,天真清澈的眼睛由此慢慢事故而混浊。“铁链”带来的痛苦就是救赎的代价。
马汀不停地问着“为什么是我”。在对艾伦的治疗中思考着商业社会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侵蚀,却又无力也无心去改变。他的“铁链”是无法被卸下的。就像电影开始之初,精神病学医生马汀是倾听者、旁观者、粉碎者、命令者、被取悦者,阉割病人的思想,是温良的引领者,把叛逆的病人治愈成为社会“正常”态的人。他在崩坏的信仰下不甘又不得不继续着社会需要的工作。
电影演员、导演和编剧。
饰演医生的理查德•伯顿独白很多,多为近镜头,表情眼神清晰显示在画面上,他或沉静,或燥郁,或迷茫,或痛苦的情绪渲染着电影的氛围。
而饰演艾伦的彼德•弗斯笨拙不失天真的肢体动作,吃药的时候,应对的时候 除了骑马时的狂热 ,他在走路时腰部略微僵硬着晃动整个上身,这种孩童的稚气来表现17岁仍然懵懂的少年,让人不由心生怜悯和爱护。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第一部电影便是《十二怒汉》,当时看到室内拍摄,由暴雨推动气氛,人物的对话张力十足、情绪变化丰富,整部片子流畅紧凑,转折冲突高潮迭起,膜拜很久呢。
而电影的剧本是《上帝的宠儿》(《莫扎特传》)的编剧彼德•谢弗。
而同样只有两个男主角的电影《足迹》的表演更为精彩,无论对白或情节更紧张,冲突也更激烈,两个人的画面毫无单调或孤立的感觉。
另,我特意找了《恋马狂》的话剧视频作为比较。
电影是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精神世界,与现实隔绝的世界。
话剧则不同,没有特别的镜头来表现,每一双观众的眼睛就是一个镜头,要追求完美的演出,真是全方位都在接受考验,灯光与布景就十分的讲究了。没有N机的演出真是考验功力,怪不得胜任舞台的英国演员在电影里总散发出更出众的气质。
而演讲则是演讲者主动进入听讲者的世界,形成对接的现实世界。
6 ) 一位表情运用的大师
从这组照片看伯顿的演技,伯顿的演技不需要靠视频靠动图才能展现,就和伯顿表达痛苦悲伤从不需要眼泪一样,他拒绝演流泪戏,因为他不需要像其他演员那样依赖泪水,他用表情眼神就能实现比泪水更大的效果。
一个好演员的演技真的能从照片就深刻感受到,即使你不懂表演,但你很难不被这组照片里伯顿的脸部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感染。
伯顿是一位表情运用的大师,能够从舞台演员转型为同样优秀的电影演员是非常不易的,能够把舞台上通过声音和肢体传达的戏剧张力转化为电影镜头前用表情和眼睛传达的戏剧张力。
这需要很好的头脑悟性和背地里你所看不到的努力,伯顿说,“我所说的终极目标,是以最小的可见努力获得最大的效果,努力是巨大的,是的,但它是隐藏的。”努力到让观众看不出他正在努力。
这组照片是很好的说明,你完全不会感觉他在表演,而是完全的真实,他正饱受精神世界的折磨与摧残,他正在真实地悲伤、痛苦、困惑、恐惧、滋自我怀疑,自我审问。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担心,他会不会因为浸入太深而伤害自己的精神。
伯顿作为一位伟大的演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他所传达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自然而然也不可置疑的说服力。巨大的天赋、丰沛的爱、多变的情绪、极度的敏感和共情能力、察言观色和深谙人性、聪明的头脑与你看不到的努力,综合在一起,他把表演变成了一门真正的高深艺术,没有人可以复制理查德伯顿。
“你可以模仿亨弗莱鲍嘉或加里库珀或马龙白兰度或劳伦斯奥利弗或约翰吉尔古德等人,因为他们容易复制,你知道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走路的方式,他们有那样的穿着方式。他们对于社会与时尚有深远的影响,但只对那些简单的头脑有用,不是对合适的人有用。
我不认为你可以复制我,因为我一直都不同。你可以复制马龙白兰度,因为他总是一样的,可以复制保罗斯科菲尔德,他也总是一样的。但我一直在改变。”
放大这些照片看伯顿的绿眼睛,真是奇妙的颜色,有时候是纯绿,有时候是祖母绿,而且还有宝石的剔透与光芒。
7 ) 恋马狂:也许不仅仅是疯狂
我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个年轻人。二十年前他从伦敦的一家旅馆消失,留下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两本影碟,一本是《赤裸裸》,一本就是这部《恋马狂》。
这位年轻人,曾在精神病院两进两出。而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也都是所谓的“疯人”。《赤裸裸》里的约翰,如伦敦城里的布鲁姆,一晚上历经种种怪象,最后得出了“上帝是个混蛋”这样的吊诡结论。而《恋马狂》里的主人公,将马视为为人类背负十字架的耶稣变体,崇拜马若神明。然而最后他无法背负这份狂热,最终因爱生恨,刺伤了六匹马的眼睛。
该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混合着希腊神话和弗洛伊德气质的故事,让我首先想到的词便是“Passion”。激情,狂热,痴癫……我实在无法找到对应的中文翻译。“Passion”,字典里的解释第一条,便是“人的精神中一种压倒性的强烈欲望。”它的拉丁文原意,是“忍受,受苦”。那么狂热总是与受苦有关么?康德在《实用人类学》里说到,万不能将“Passion”看作情绪的一种,情绪是平静的,短暂的,可与理智相协调的。如果情绪是迷醉,那么“Passion”则是一种病,一种有害于灵魂,有害于自由的病。
故事以心理医生的一段独白开始,他坐在办公桌之后的皮质圈椅里,一半脸沉浸在黑暗之中。这段极具戏剧感的独白,将他内心深处潜藏的“Passion”抽丝剥茧,直至最后,导向了对自己的存在的疑惑。这是一段极其优美的独白,其真挚沉痛,堪比约伯对信仰的诘问:
“……我还是想着马,而不是那个男孩,不是他将会做什么。我总是看见那巨大的马头,它被链条束缚的嘴,亲吻着男孩。铁链摩挲,其中透露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这与口腹之欲无关,与繁殖冲动无关的欲望。不再当一只马?不再被这特有的基因表达所束缚?这是有可能的,在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时刻,一只马,将它日常所受的,永不停止的鞭笞都一一清算,然后,将之转换成,愧疚?但是愧疚对一只马又有什么用呢?你看,我糊涂了。我应该问,这些问题,对一个孜孜不倦的外省心理医生又有什么用呢?不仅无用,还很危险.....”
如果不能理解一匹马的头脑,那么他能理解一个人的头脑么?
医生陷入这样的无解的疑问里。他没有治好病人,却被病人带入了一个异想世界。或者他原本心里就有火种,只待火焰点燃。一个外省儿科心理学医生,和牙医妻子过着平淡的夫妻生活。他对妻子和家庭生活毫无热情,却沉迷于古希腊文化。那些多丽克石柱,在诸天列圣之间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一片神秘而丰饶的地中海......这是他不为人知,隐秘的精神家园。
如果按照弗氏的理论来讲,医生和他的病人,二人异常的热情也许不过一种错位情欲的投射。不被满足或被刻意压抑的本能转化成了对其他对象的痴迷,转化成了一个异想世界。医生将自己的热情投身于遥远的古希腊,那个“在他眼中透过千万个神灵才能理解”的深沉世界。少年亦将爱欲全部移情于马。也是童年时期在马背上飞驰的经历,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马是他的神,他的恋人,他的奴隶,他的救赎和原罪......
然而电影想讲的,并不是精神分析那一套。事实上这一套也失败了,行不通。治疗到最后医生也成了病人。我想它想展现的,还是这个看似病态或反常的世界,其实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美感。少年艾伦牵马在月光下原野上奔跑的那一段,将这种狂热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赤裸上身,跨骑在白马之上。那匹马没有马鞍,线条流畅伸展,奔跑起来鬓毛飞扬,那么骄傲。一个巨幅全景,囊括了远处的月光,泥泞的宽广田野,赤裸裸的人与马。他们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是喝醉了的尼采抱马痛哭。这一切让我无法不泪流,我想开天辟地,第一个骑上马的人,他想必就是如此的自由。
在一些浪漫主义的哲学家眼里,热情是自由的最高表现。黑格尔说过:“一个毫无热情的世界,一切伟大的壮举都不能产生。”这让我想起《乡愁》里那个疯子,在圣徒的青铜像之上发表演讲:“……必须有一个人高喊 ‘我们要建造金字塔’ ,建成与否无关紧要……”。在这个被理性主宰的世界,狂热被看作一种危险,一种非正常。那个带着艾伦来看病的女医生强烈要求心理医生将之改造成“正常的人,正常的小孩。你看不到他在受苦么?”哦难道她不知道所有的圣徒都在受苦,一切崇拜都要求祭祀?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在幻想中重建昔日荣光。在梦里,我们再次化身希腊祭祀,或者马神的信徒,用另一种语言和世界沟通。
8 ) 一个时代的表演大师
这部影片让理查德伯顿在1978年得到了第七次奥斯卡提名,并获得这一年的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看完之后真的很想说,这是一部纯粹炫技的片子啊,整部片子都是靠他一个人的台词和旁白撑起来的,无法想象换第二个人来演他的这个精神病医生的角色会是什么效果。
最开始看到他在70年代中期因为酗酒成疾,严重影响到了行动,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尽量拍坐着或者躺着的戏的说法,我就奇怪了,这样“不敬业”如何演好戏呢?
然而看了这部片子,我就意识到,原来他真的可以在把脸和身体完全糟蹋掉之后,以一副老残形象,单靠坐在那里用声音和眼神就能飚演技的。
如此贯彻首尾长篇累牍的台词和旁白,内容又那样的阴暗晦涩,只怕光背台词就能把人折磨疯了吧,更遑论能用这样的台词旁白撑起全片了。
看着他在给那个恋马狂少年探索和分析病因的过程中越陷越深,最后被挖掘出了自己内心深处那种用自虐和自我牺牲的方式来治病救人的可怕念头时,真的感觉他走火入魔,把自己也陷进去了。
而影片最后他的这段长长的剖心自白,看着听着,心头有种被压了巨石的压抑窒闷感。
他那苍老的脸,深刻的皱纹,松弛耷拉的眼皮,细微的表情,轻颤的手,浅绿色的眼睛,微微缩放的虹膜,让我有种奇特的联想,他的瞳孔如漆黑的深渊凝视着站在悬崖边的人,诱惑他们,激起他们想要纵身而下的冲动。
他演戏有一个特色的地方,那就是所有需要无声流泪的时候他的泪水从来不会流出来,更不会有那种溢满了眼眶一眨眼就会掉出来的情况,最多就是这种薄薄一层晶亮,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不是泪水的吝啬表现。
我简直怀疑他这人到底会不会那种泪如雨下的哭。然而不需要泪水,他就能把人物的痛苦绝望演绎得入木三分呢。
再配上片尾的配乐,让我忍不住想要全身颤栗。
不得不说,伯顿太适合演这种秀台词秀演技的文艺片了,真是惋惜他在70年第六次奥斯卡折戟之后一怒之下跑去欧洲,拍那些和他的风格气质格格不入的外语片,破罐子破摔行为。
如果他能老老实实多拍几部英国文艺片,还用得着拖到77年才有第七次提名吗?真是白白浪费了光阴糟蹋了才华。
感觉70年《安妮的一千日》的奥斯卡折戟对他的刺激太大,之后不但开始乱选片,跑去冷战铁幕之下的东方阵营里混,还开始疯狂酗酒,和泰勒感情破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6年第二次离婚才告一段落。不得不说,一个人执念太重真的是作死的根本啊。
不过好像也正因为他的这种阴暗毁灭的情绪和特质,才适合演这类层次很深性格过于复杂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纯靠演技的话,到底还是会欠些火候的。
看起来跟《莫扎特》不同但是其实不愧彼得·谢弗宗教三部曲,内核还是挺相似的。从导演到表演都挑不出太大问题,但惟其如此觉得有点遗憾,借助电影视听(比如表现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的一些手法)完全可以把它推向更尖锐的呈现
剧本brilliant,表演已经很舞台剧化了。作为没有信仰的观者对于这种信仰产生的罪恶的理解总是隔着层朦胧的纱帐。
反宗教狂热和崇拜。马之于男孩是原生家庭禁锢青春期性冲动的枷锁;恐怖的希腊神话之于医生是苍白婚姻下中年危机的隐隐梦魇。两者都遭受生活无意的精神压迫,双方彼此治疗、互相治愈。艺术价值更多展现于汹涌澎湃的戏剧文本给心灵带来的冲击。
本片改编自同名经典舞台剧,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理查德·伯顿主演,影片带有很浓厚的宗教味,伯顿有很多大段大段的独白,只看英文字幕感觉有点理解无力。希望有字幕组能够做下这个片子的字幕。
男孩对马异乎寻常的崇拜和迷恋惊世骇俗,但这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呢?对力与美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对上帝的寄托以及对父权的反抗,拆开来看,其实这些都很正常。
4.5;剧本和台词功力惊人,大段疾风骤雨般的质疑与宣泄中,情感的力度始终是饱满的;主观镜头中的自由驰骋是少年与「神」合体的高光时刻,点燃了虚伪说教的窒息生活,摆脱家庭阴影成长为独立个体,渴求性灵解放的焦灼,体悟到悲悯的情怀,这些需要善感的心灵和眼睛共享;医生的心魔未解,开场长镜棒。
彼得谢弗的本子太强悍了,卢曼特是完全还原了剧本。{伊库斯}戏剧剧本和{魔女嘉丽}小说先后诞生于73/74年,架构上很像,都有一个宗教狂母亲,内向的孩子最后爆发,结局出现血。电影版彼得费斯的表演还是趋向于舞台剧的表演,理查德伯顿的角色虽没有太大发挥空间,但是旁白段落他的表现很具张力
太濃的宗教意味,加上心理醫生、少年罪犯,很容易令人聯想到“Like Minds”。不同於基於聖戰的Like Minds,Equus有很多臺詞基於《舊約》,更難理解,我看得迷迷糊糊的。字幕將“約伯記(the Book of Job)"翻譯成了“作業本”……以及其它各種不好笑的翻譯錯。
戏剧再度被失败地改编成了电影。闪回让那些所谓的“心理阴影”展现得太直接,含有隐喻的台词一下子就失去了深意,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般。伯顿和弗斯演得挺不错,不过这套东西还是更适合舞台剧。另外,结尾的某些镜头实在令我难以直视,尽管你剪得那么快,可怜的马儿。
没人再翻拍因为这片已经完美。Peter Firth的艾恩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表演之一 ,值得我废寝忘食地做了中文字幕
妥妥的一部心理片神作,已经把男权社会下青春期性压抑原始冲动来自宗教狂热的影响乃至受虐心理和来自外界的打压隔绝之间的较量用一场迷恋马的故事绝妙地呈现,两位主演演技炸裂
宗教崇拜,压抑,狂热,性。而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则是对社会认同的厌弃,中年危机,同样的情感与职业的双重压抑,乃至于对生活意义的怀疑。最终是以对社会的妥协告终,被压抑,但无法得出答案。
与其说是恋马狂,不如说他想成为一匹马,像信徒想成为耶稣一般,使自己处于受难位置,并执信凭痛苦能鞭挞出绝对的理性和美。这绝对是西德尼·吕美特作品里被低估的一部,他近乎执拗地把狂热崇拜推回孱弱生理上,让负罪者败退,又为审慎者申辩,高低落差间,马的眼球就此悬在半空,成为见证苦难的真相。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在戏剧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马等形象太过具化了,本身是一部心理电影,不妨用电影语言把戏剧无法呈现的心理状态等用比较抽象的方式表现,结果现在成了单纯的叙事,缺少了探索的奥妙。心理医生是亮点,但缺乏本身的心理跨度,他间离出来作为第三人独白很有趣
强大的剧本,上了一门心理分析课。有的人的癫狂会让旁观者以为自己处于癫狂而对方无限清醒。
文本非常厚实的一出心理戏剧,将宗教束缚下的性压抑体现得淋漓尽致,耶稣这里与马的形象重叠,男主的恋马意即狂热的宗教崇拜,而刺瞎马的眼睛是性萌动后的羞愧,除了男主这part隐喻非常精彩外,医生与男主的互动戏也张力十足,像是理查德·伯顿的台词爆发气场太强。
Did you know that when the Christian Cavalry first appeared in the New World, the pagans thought that horse and rider was one person? Actually, they thought it must be a god.
这片子拍得好有力量,情绪饱满。而且借助悬念揭露真相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上帝与马,真强
少年的病态还是来源于父母,母亲的宗教狂热,父亲的无情打压,在解析少年心理的背后,医生自己也在逐渐展现自身的问题。相比Lumet其他电影,这部看起来比较煎熬……
马只是一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