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王毛

喜剧片大陆2014

主演:王大治  郭金杰  葛晓凤  苏丽  罗京民  徐箭  童振军  王旭东  赵中华  王蕴凡  彭纪国  美浓轮泰史  

导演:赵小溪

 剧照

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2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3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4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5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6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3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4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5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6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7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8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19我不是王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4 04:38

详细剧情

  少林寺学武归来的狗剩(王大治 饰)暗恋青梅竹马的杏儿(葛晓凤 饰),但穷二代 的他遭到岳丈(罗京民 饰)嫌弃。一没家产继承,二没手艺创业的狗剩只能顶替兄弟从军,以舍身卖命的方式赚取军饷,攒钱提亲。但在从军过程中不仅被同村情敌杨三(郭金杰 饰)设计陷害,还遇到许多离奇波折……

 长篇影评

 1 ) 战争版的《活着》

当年,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一部电影《活着》,红遍全中国,那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富贵再努力、再悔改,也无法逆天。如今这部电影《我不是王毛》就如战争版的《活着》,刻画出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机智的讽刺、辛辣的幽默,暗示着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作为时代的主角,狗剩混迹于灰暗的时代,随波逐流,刚开始鬼使神差地当兵,只为报答养父母恩情,才代替王毛参军。在误打误撞捡回一条命之后,发现在国民党军队虽然冒着生命打仗,实际却可以赚到大洋,这能帮助他完成娶妻的梦想。随后狗剩就拿参军当成了营事儿。在战场上,狗剩没有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更没有保家卫国的自信,有的只是身比鸿毛还轻的念想,回家盖起瓦房,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娶到手,这就足够了!

一个普通的狗剩,让我们看到了战乱时挥之不去的阴暗色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好死不如赖活着。在那个战乱的时代,狗剩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战场,不得不鬼使神差开了枪,等他幸运地拖着残躯回归乡里,终于能娶妻的时候,妻子一家又被鬼子血洗,命运再次折磨得他体无完肤。

“家”的灭亡,让狗剩找到了男子汉的尊严,此时他的生命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向日本鬼子复仇已经迫在眉睫变成了大写。狗剩的一颗子弹或者一个巴掌就可以让复仇作一个了断,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尽管时代的主角不可免俗地成为精神的空壳,还是让我们觉得他的苏醒让人振奋。

 2 ) 一部好电影

战争年代中对小人物的聚焦,以贫民百姓的苦难和愚昧所构筑的脉络,成为了《我不是王毛》的黑马所在,电影透过主人公三次的逃兵历程,巧妙将黑色幽默以极具艺术性的电影表达,并透过黑白影像形成了独出机杼的魅力。

全程朴实亲切的河南方言,人性、丑与恶,刻画的淋漓尽致。很多小细节刻画的非常棒!全片最后的2分钟彩色镜头可能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的观影情绪而虚构了一个完美且寓意的结局,而正是这2分钟让我看得最揪心,在民族侵略的年代,老实善良的人最后都死了,哪怕连狗仗人势偷奸耍滑的投靠日本人的杨三儿也为了保护信儿徒手握住日本人的刺刀而被剖腹惨死,每个角色都恨不起来。狗剩虽然在国军和伪军中劣迹斑斑成了逃兵,但在新四军指导员BUFF光环的加成下,也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一部好电影就是看完能影响你的心情,你的思绪,你的心里会很难过。

 3 ) 狗剩的自我寻找之旅

被安利了多次,但是这片子名字实在是透着一股子“二”的气息,所以从没想要去看。今天想翻个影片看,看到了这部,于是突然就看了。

刚开始看着男主那张脸真是无法直视,满脑子不在剧情里(你懂的)。而且没想到是黑白片,但是农村的大背景看着真是很舒服,从布景、服装造型、口音、人物气质啥的,毫无违和感。看开头还以为是喜剧来着:男主狗剩一门心思只有小家,看着憨实却有自己的小狡诈,干爹爱财自私,干娘真心疼爱,干弟弟虽然智商有点问题但是傻子也能分出远近亲疏,也知道趋利避险。干妹妹也是暗恋对象杏儿则好像是处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因为喜欢,所以从狗剩的角度来看,更觉得距离好远。

因为小时候干爹的一个承诺,说攒够20大元盖三间瓦房就能娶杏儿,狗剩一次次为了钱当兵,又一次次为了命当逃兵,搜死去战友身上的钱据为己有,典型懦弱小农的那么一个人,不过却也在听说当了日本人的兵的时候想给钱也不干,听了新四军指导员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时候觉得有道理,故意放枪放水逃跑起来比兔子都快。

在狗剩加入新四军之后,我以为最后结局会是男主被感召成了抗日英雄,回家乡打败情敌娶了媳妇最后皆大欢喜什么的。实际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欢乐的,就算是狗剩在战场上逃跑时想起指导员的话,想要小家必须要保卫大家赶走日本人,然后思想转变又跑了回来,这时候都还是没感觉到战争的沉重感,因为后来指导员又因为一颗金牙和狗剩苦口婆心半天,旁边还有人幸灾乐祸。

回家娶媳妇真是全剧最高潮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是把美好的东西生生毁在眼前……哭死了。杨三带着日本人去找狗剩,然后在日本人开枪打死王毛的时候,突然傻眼了,嘴里开始不停地说,这一家子都是好人啊。然后弟弟、爹、娘一个个死在眼前。在刺刀刺向杏儿的时候,杨三突然抓住刀说真的不能再杀了,这时候突然就想起来,杨三之前和狗剩喝酒抢亲斗智斗勇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我是真爱杏儿,但是不会为了杏儿去挨枪子,而每次去抢亲也都因为“怂”落荒而逃。

我以为杨三是典型汉奸角色的人物,然而又想错了,他是坏,是没什么善恶忠奸大是大非的观念,只有自己的利益至上,孙殿英、日本人,谁有权利他就可以给谁当狗。但这个人坏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而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遵从动物的本能去行事,因为无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多严重的后果。唯有看见杏儿一家死在眼前这样大的冲击,才真正刺激到他麻木的心。不过也许无知也恰好让他没坏到真的彻底,没坏到明知道一切会变得那么糟糕,还乐意去做的地步。

豆瓣很多评论说拍得农村人太小农,太劣根性,太没节操,真是不敢苟同。我反而觉得,我们何必不敢去面对这样的真实呢?整个故事就像个复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上面一个节点,他们只是在最原始生态下按照本能在生长,除了指导员,“教育”“思想”这样的词,根本就从没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过。

他不是王毛,他是狗剩。他并不是贪财到没下限,他只是想娶媳妇,想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结局狗剩被救活,在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之后,怀抱着幻想继续参军。继续打日本人,是因为仇恨?因为对保卫大家的认同?因为别无其他追求?或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希望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吧。

PS,到最后王毛又出现幻觉,我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也许王毛有家族精神病的遗传病史也说不定。

 4 ) 一个三次参军,三次当逃兵的人,居然成了主角

国产,抗日,战争...的标签,

几乎全部黑白的色调,

毫无卖点的片名,

还有这分不清是孙楠还是杨臣刚,绯闻比作品更红的男主——王大治

(图片来源:网易号 四月娱乐说)

这些标签组成了这部——《我不是王毛》

最初听到这部电影时,我内心是拒绝的。

直到把影片完整看完,才由衷地认为,和其他抗日题材的影片相比,本片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本片是赵小溪执导,投资270万,历时26天拍摄的小成本电影,

主要讲述了一个有着赚钱娶漂亮媳妇的单纯愿望的青年,

一群自私自利,趋炎附势又安于现状的乡民,

在日军侵略的大环境背景下,上演的一出注定悲剧的群戏

在见识了手撕鬼子,裤裆藏雷这样辣眼睛的操作后,

观众对于近些年的抗日题材作品已经谈之皱眉了。

在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下,本片的题材本身就不太讨喜。

但导演偏偏迎难而上,剑走偏锋。

01 脱离了光环的男主角

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

本片的主角既没有多么远大的抱负,也没有什么优秀的出身,就是一个朴实的小青年狗剩儿,

长相中等偏下,却向往着娶到方圆百里的人都想睡的村花杏儿。

成人——赚钱——盖房子——娶媳妇,这是一个淳朴农民最简单最普通的愿望,

这样一种人物设定直接让主角脱离的高大全的光环,而变得平易近人,有血有肉

02 善恶美丑交织的群像

围绕在主角周围的,是一群在困苦与压迫中挣扎,却又各怀心思的村民的群像:

如杏儿的父亲,

作为一个酿酒的老板,他既有商人的精明算计,又有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他对男主人公这个干儿子,可以说并不薄待,下山回来后依旧收留他。

但是当担心自己的傻儿子去战场送死时,他马上想到让狗剩儿去顶替。

杨三到他家敲竹杠时,明知要大赔一笔,商人本性的他还是不忘和杨三讨价还价一番。

为了保住儿子,狗剩儿提出要娶杏儿作为参军的条件时,老王头一口答应,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览无余。

但是当日本人闯到家里时,明知寡不敌众的他却为了维护“家”的存在做最后的抗争

再如狗剩儿的头号情敌杨三。

作为乡公所的所长,杨三有着鲜明的仗势欺人,以公谋私的嘴脸。

为了娶到杏儿,他利用身份之便,以王毛的性命要挟老王头答应婚事。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狗剩儿,杨三抓住一切机会羞辱他,甚至为了彻底除掉他,想方设法让他去战场送死。

但是朴实的本性让他守住了杀人的底线

当发现日本人的根本目的是要杀掉杏儿一家人时,他还是用一己之力做出了螳臂当车的牺牲。

还有虽然脑袋不灵光,但是对狗剩儿言听计从,对杨三异常厌恶,对日寇深恶痛绝的杏儿的哥哥王毛

胆小爱显摆,却又单纯的战友毛小二

文弱却细心,特别准许王毛解决家事的新四军指导员...

这些人物虽然出场不多,台词不多,

但是每一段简短的情节都折射了人物的不同侧面

构成了一个个鲜活而又立体的形象。

03 张弛有度的黑色幽默

虽然是抗日题材的影片,

但本片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悲壮的气氛,也没有特别突出家国仇恨,

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

为我们讲述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轻喜剧

狗剩儿少林寺学艺十年,没习得任何功夫法门,却练就三点一线的神枪法。

询问习得的原因,他说因为他师父经常三点一线偷看对面尼姑晾衣服,而他则三点一线偷看练功。

狗剩儿每次去参军都是为了赚钱,

周围的人每次送他上战场都是报着有去无回,甚至人死了还能领到抚恤金的心态。

但每次狗剩儿都能死里逃生,枪林弹雨中总能全身而退。

虽然拥有百发百中的枪法,但是狗剩儿在战场上却从来不积极作战,

甚至三次逃回家中,他参军的目的单纯是为了那几个铜板。

还有征兵的队长侯七,他从一开始就瞧不上狗剩儿,处处针对他,

但是每次阴差阳错又总能碰上这个冤家,

俩人几次参军就这样在打打闹闹中同生共死过来。

本片是16年上映的,如今也过去三个年头了,

就像注定平凡的片名,

电影如今也只是在小群体中流传着。

有人说从《我不是王毛》中隐隐约约总好像看到了《鬼子来了》,

也有人说它是一部注定会被遗忘的电影

但有着八一制片厂根正苗红的加持,

有着大于票房无数倍的口碑,

这样的电影,也不能单纯以成功或失败来定性吧...

毕竟,拍电影的人也罢,看电影的人也好,

总会有些名利以外的因素在吧!

 5 ) 五毛便宜王毛贵!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被遗忘了,《我不是王毛》就是这种!

说它被遗忘,是因为它无论是出身,还是选题,又或是演员,乃至电影的营销推广都像是刻意营造的一般与市场格格不入!


说真的,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上映,最终名气了了,甚至都没有几个大众知道它的存在便草草下线,最终的票房也只有可怜的193万,真是活该被遗忘了,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觉意外,甚至觉得应该如此,毕竟先天不足么!

<图片2>

只是,在偶然看完了电影之后,稍稍回昧,还是未免会感觉有些可惜。

先说说他注定被遗忘的几个原因:

第一,这电影出身太正!确实很正,电影是八一制片厂的出品,算是根正苗红,却偏偏小制作,上不得大席面,而且八一制片厂的特性也使得它不可能得到太高的推广费用,映前关注度几乎为零。

第二,这电影的选题!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有人触碰的“抗日”题材,这一方面也不用多说,随着抗日神剧被人口诛笔伐,再加上国内一些“文化人”引导起来的“逆反”思维,导致所有的抗日题材或是“正能量”抗战剧几乎都逃不过一个“未映先衰”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影评人来讲,你去夸这样一电影,都要冒着被扣一顶“五毛”帽子的风险,实在不值。

<图片3>

第三,演员方面!我只想问一句,若不是几年前的“白莲花”事件,谁能认识王大冶?

而王大冶在电影里,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了,你就可以想象他的演员阵容了……

就这么一部几乎注定要被人遗忘的电影上映了,然后也确实被人遗忘了,可在某天夜里T哥看到了之后,却决定要夸一夸它,就因为从这电影里流露出来的“诚意”!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小溪,他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父亲赵葆华应该不陌生。

<图片4>

没错,传说中《无人区》延期四年上映,就是他的手笔,在某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观众眼里,赵葆华简直就是广电的代言人,也就是手持一把大剪刀毁掉你们想看的电影的人。

<图片5>

父亲是广电剪刀代言人,而电影又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从这两点来看,《我不是王毛》就算想不是五毛都不可能了,想必这也是许多人从它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把它划进了黑名单的原因,因为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它必定是无趣的,说教的,一昧歌功诵德的……

<图片6>

但它真不是!

《我不是王毛》讲述了一个抗日时期的屌丝青年狗剩,他从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回来,想逆袭白富美却又没钱(需要三间大瓦房),因缘巧合下,狗剩代替自己的干弟弟王毛从军(干爸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挡枪子),从而学会了把自己卖入军队来换大洋,三次从军然后返回的故事,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也表现出了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在电影的结尾,也并不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最终逆袭,实际上主角只是被生命当头劈了一棒子,杀了他的白富美,也断了他的最后一份念想,最终签了一份不再逃脱的卖身契而已。

<图片7>

电影不无趣,通篇地道的山东话台词以及扎实的剧本,使得电影格局虽小,却跌宕起伏,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满分,或许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让你大哭,但总会让你在该笑的时候咧下嘴角,在该哭的时候攥紧拳头,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了……

电影也不说教,包括片中新四军指导员的那几场“教导”,都抱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而且电影里也没有任何试图教化观众的意思,他只是不急不躁的讲了一个故事,把小老百姓、汉奸、伪军、日军等各种形象徐徐展现在你的面前,最终能看到了什么,瞧你自己。

<图片8>

至于歌功诵德,就更不用说了,最让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坦白与直接,从来没有试图用镜头去歌颂任何一个角色,统统都是直白到让人心里发闷的风格。

主角狗剩(王大治饰)本身是一个看似憨厚实则有些鸡贼的人,他一心想娶自己的干妹妹杏儿,为此颇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概,通过卖自己进军队然后当逃兵来赚钱,可见他打从根上就不是一个传统样板戏里高大上的工农兵,就算他最后一无所有,成为了新四军一员,但影片也没有对他彻底的歌诵,反而用更详细的篇幅铺展了他的投机取巧以及农民式的“狡猾”。

<图片9>

而第二配角,汉奸杨三,也就是狗剩的情敌,则是一个将奸猾表现到了极致,但最终内心还有着一份良心的人,最终这份良心也最终让他丧命在日军屠刀之下,没有彻底批叛。

<图片10>

至于电影里的平民代表——狗剩的干爸王大举——则一心给自己天仙儿一样的女儿“攀个高枝”,因而对狗剩下了三间大瓦房的高门槛,也是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傻儿子王毛的命,跪了下来求狗剩替他的儿子去“挡枪子”,而且直到最后答应了把杏儿嫁给狗剩,都一直在念叨“亏本了”,这份觉悟也着实与传统抗日电影里睿智开明的“老乡们”丝毫不沾边吧?

<图片11>

也就这么一群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不是王毛》里形形色色的镜头。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部抗日剧里将百姓的愚昧与荒唐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当然,除了一部遭封杀至今的《鬼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骂人的时候最气人的就是面无表情的说着最为歹毒的话,而《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最残酷的故事,甚至整部电影用的都是黑白色彩,直到最终白富美一家死光了,希望没了,色彩反而回来了,这一点与《鬼子来了》极为相似,但说不上谁模仿谁,都带着种残酷的绝望美感!

<图片12>

论格局,论深度,《我不是王毛》当然与《鬼子来了》相差甚远,但若是结合他的出身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了,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场出的,而他的导演也是比电影更为根正苗红的出身,但他做到了这一步,是不是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变化也要来了呢?

<图片13>

当然了,《我不是王毛》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有些撑不出主题的味道,并不贴题,更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某些情节的设定,也太过巧合,多了些许斧凿痕迹,只不过,这些东西却都不是我想要说的了,有句话叫“瑕不掩瑜”,电影表现出来的诚意,足以让我们忽略这些美中不足的点,而这份诚意,也正是我推崇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是王毛》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存在感很低,但它的意义或许还要大过存在感,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注定被遗忘的电影,但或许该有更多人看看,更多人支持一下,也好让我们中国的导演们更大胆一点,多做一些这种打破格局、挽回口碑,也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佳片。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王毛》票房不佳,豆瓣得分却达到了7.6,算是少有的好口碑了。

<图片14>

从这一点讲,或许《我不是王毛》也算赢了。


⊱ 关注剧透社(Jutou321)

⊱投稿:jutoushe2016@163.com

剧透,是为了让你更懂电影

 6 ) 他不是王毛,他更不是五毛

他不是王毛,他叫狗剩;他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练就一掌劈死人的奇葩功夫;他没爹没娘没人做主,毕生最大的心愿是娶到干爹干妈的亲闺女,只缺20块大洋盖三间瓦房。

以往战争题材主角多有光环加持,要么拥有坚忍不拔的性格,如《亮剑》;要么拥有满点的技能,如《红色》;最不第,也得拥有亿万人难有的好运气,如《活着》。可是,由王大治饰演的男主狗剩,无论是窝囊的性格,还是习惯性做逃兵的劣根性,到酷似杨臣刚的颜值,都让人无法直视。这样的人如何娶到“方圆三百里男人都想睡”的女神“杏儿”?又如何成为抗日英雄?这是个极度考验编剧能力的人物设定。

所以有观众调侃:“没看清,我还以为片名是《他不是五毛》。”说实话,我也是把它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去看的。看完后却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还真没打算教育我,它用黑白的反差色调讲述一个徘徊在黑暗和明亮、蒙昧和醒悟之中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在战争年代,人如何想生存却不可得的困境。片中人物的一切动机,只因为最基本的欲望——“活着”“娶媳妇”“让女儿过上好日子”,每个人物都有私欲,有血有肉,主角也会从敌人嘴里拔出金牙;汉奸也会在同胞受难时良心觉悟,挡上一刀;面对二选一的征兵,还是让干儿子去送死吧……即使在片子的结束,我们也不能说主角成为了一个“英雄”,他只是因循自己的性格,走上了命运为他安排的道路。

本片影像中的中国农村,农民们淳朴但安于现状,他们被诸多势力欺压了太久,形成的秉性是温顺忍让。只要不被打死,谁都可以做他们的王。这在电影《鬼子来了》中我们也曾看到过。它是真实的,自省的,不加粉饰的,也是本片可贵之处。在片中,“没有国家哪有小家”这个理念被喜剧性地由唐僧般的指导员口中说出,但并未因此改变主角的行动方向。这是编剧处理的妙处所在——在那个自给自足,封闭尚未开化的时期,“爱国”其实只是一个虚幻的理念。真正能使狗剩燃起复仇怒火的,还是全家人被杀害这件他意料之外的结果。只有在身家性命切实地受到伤害时,才能真正懂得一些道理,即使为时已晚。

故事整体基调是喜剧,结局却是悲剧。在剧场大笑过后,让我们又一次回忆起那些不可忘却的耻辱。这些耻辱不仅来源于曾经的积贫积弱,敌方的禽兽行径,更有国人对国人的欺瞒、金钱考验下人性的卑劣。敢说实话的电影很难得,反思民族劣根性一点都不让人难为情。相反,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曾经的耻辱,甚至粉饰过去的失败,将它改头换面,变成勋章挂在胸前。

 短评

笑点多,但力度不是很足,其实不能叫做喜剧,人物刻画的很真实,三次在田野里的奔跑,小人物的蜕变,都刻画的很生动。音乐非常好,构图、镜头转换都可见是高手。全程黑白色,看得出导演是个内心很自信并且骄傲的人。电影节奏也不是很慢,是一部好电影,但估计票房达不到太高。

5分钟前
  • 铜钱会头目
  • 推荐

连指导员都算命了你们还不给点面子?当然、少了臣刚、董路、孙楠、不能给五星。

8分钟前
  • 玛丽莲教父
  • 推荐

小格局版《鬼子来了》,八一厂难得生产这样一部“歪”气电影。剧本创意、镜头呈现和艺术表达都足够特点,有人性的直观架构,如相同的人参不同的军,也有掺杂其中的符号隐喻,如唐僧式的新四军指导员。一部先笑后泪的佳作,在华语电影顶峰的《鬼子来了》面前,只能割舍一星,1%的排片让良心又凉了一回。

9分钟前
  • 杨零度
  • 推荐

把当时整个时代的愚昧与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大腕明星,但每个角色发挥得都很好,很出彩;投资小成本,但战争场面精良,镜头运用讲究;剧本很扎实,不迎合,少做作。难得的抗日佳作。

12分钟前
  • 叫我伯伯哈
  • 力荐

作为一部小制作电影,可以拍成这样,已然算是上乘之作

14分钟前
  • word999
  • 还行

算得上国产抗战题材佳作了,总比雷剧要好很多了。尤其还有一个爱讲大道理的指导员,非常出彩。

1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广院点映。超乎意料的好,相比电影本身的质量,电影的宣传倒显得廉价了。整个故事的结构很完整,脉络很清晰,特别是开放式结尾很干脆。此外,笑点密集,反派不话多,屠杀部分干脆利落,因而显得特别逼真和残暴。总而言之,是非常出色的小成本电影,绝对值得去电影院看。

20分钟前
  • 豆友49329563
  • 还行

知道自己不算阅片无数...但是这个电影无论从节奏,流畅度,可观赏性,演员的表演,都属于上乘.....不矫情,不做作...毕竟就算电影发展到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了黑色幽默,拍的出意味深长……

21分钟前
  • celia
  • 推荐

这在国产片里可算次级神片了。因为这片也是一直黑白,最后彩色几分钟,就被一堆人往《鬼子来了》头上靠,别啊,不要一看到两瓣红的,就铁定说那是猴子屁股成不。仔细看了《鬼子来了》再下判断成不。不仔细看也成,别见风就是雨成不。——我就说说,你们随便。

2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虽说有抄袭《鬼子来了》和《举起手来》的嫌疑,但是真心算是良心之作。简直笑到停不下来,黑白画面充满了荒诞幽默。王大治刻画的狗剩这样胆怯又勇敢,愚笨又聪明,渺小又伟大的小角色真的挺让人难忘的。演员演技都很好,故事再有点深度就完美了。

26分钟前
  •  离岛。
  • 推荐

最近看过最喜欢的国产片,小成本制作,但感情真挚,各个点和节奏也控制的不错。全程无尿点,很喜欢

31分钟前
  • muan
  • 力荐

看完《我不是王毛》的首映,真的是觉得导演太大胆了,用着抗日这个题材,全片几乎全是黑白色调,却透过大屏幕真实地把那种中国味儿给演绎出来了。全片都是河南方言,不过很好听,除了那几句“信球货”以外都听懂了。只是一个农民,一个林河村的生态,许许多多的大事隐约让你看到却又不刻意展现出来

34分钟前
  • 周周
  • 力荐

最爱八一厂片头,炫酷不让闯将令。一寸山河一寸癣,十万狗剩十万兵,青天白日满地爬,乐土抗日苦哈哈

3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刚刚看的深圳福田区保利影院大中华店的点映场,8号厅虽然不大,百来号人也是基本坐满了。笑声比较多,看过后还可以引发一阵子思考。远远超越《小兵张嘎》,向被禁的姜文的《鬼子来了》致敬的电影。93分钟,节奏明快结构谨严。一众演员都很出彩,王大治和狗汉奸、杏儿的爹娘,等等,都演得很到位。

43分钟前
  • 五烟散人
  • 力荐

带爷爷奶奶去影院看的。神奇的是这种类型的影片全场居然座无虚席并且几乎全是年轻人。放映前段虽然镜头摇晃笑点留白部分又太过刻意,但是依旧全场笑声不断。后半段沉重和搞笑之间分寸拿捏不错,最后结局刚劲有力直刺人心。这个故事如果被余华写出来一定是部佳作。

44分钟前
  • Ms.Warm
  • 推荐

审片以来难得看到不是烂片的国产片。虽然挺明显有鬼子来了和美丽人生的影子。但还是蛮好的。

45分钟前
  • 鲍伯甜心
  • 推荐

果然过誉,做作的角色设计和所谓形式也盖不住国产电视剧审美情趣,不过最可怕还是角色体现的作呕幽默感,配合着演员生硬台词表现好灾难。即便有电影创作理念,但依然属于国内电影最自恋,保守,原地转圈的那一类。

47分钟前
  • 蓝笔风
  • 很差

三星半。三月院线小片,挺有意思,做工不差,小成本战争题材,黑白,河南话,晃动跟拍镜头,拍出了不太一样的反战味道,荒诞诙谐,粗咧咧的野草精神,打不死的小强,屡屡服役,屡屡逃跑,只为赚几个银元盖房结婚。王大治的屌丝气质,刚刚符合片子本身,如果请杨臣刚、孙楠来演,也是成立的。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一部注定被忽视的佳作

56分钟前
  • 哈哈哈哈哈哈
  • 推荐

#上海国际电影节#2014.6.15现场观影人数不足两位数。能在国产商业片大行其道的时代,在影院看到这样有趣的小成本制作实属不易。这也是影节的意义所在吧。影片通过三个政权下主人公三次“逃兵”反映了战乱年代不同政治统治对民众的影响。构思巧妙而合理。荒诞、讽刺、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突出。实属佳作

1小时前
  • 宽松睡裤又如何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