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

剧情片美国1941

主演:奥逊·威尔斯约瑟夫·科顿多萝西·康明戈尔阿格妮丝·摩尔海德

导演:奥逊·威尔斯

剧照

公民凯恩 剧照 NO.1 公民凯恩 剧照 NO.2 公民凯恩 剧照 NO.3 公民凯恩 剧照 NO.4 公民凯恩 剧照 NO.5 公民凯恩 剧照 NO.6 公民凯恩 剧照 NO.13 公民凯恩 剧照 NO.14 公民凯恩 剧照 NO.15 公民凯恩 剧照 NO.16 公民凯恩 剧照 NO.17 公民凯恩 剧照 NO.18 公民凯恩 剧照 NO.19 公民凯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美国报业大亨凯恩(奥森•韦尔斯)在桑拿都庄园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遗言”死去后,一位青年记者受媒体的委托调查这四个字的含义,遂即,他走访了凯恩生前的同事好友,从报社董事长伯恩斯坦的口中,了解到凯恩的发迹历程以及如何制造舆论使美国卷入1897年的战争中的往事,从利兰的讲述中,凯恩与美国总统的侄女爱米丽的婚姻、与第二任妻子(歌手)苏珊的复杂关系及在总统竞选中的失败等等也被他一一所知。
  听过大量的讲述后,该记者又去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凯恩的详尽资料,凯恩更多的一面,青年时代的经历及与母亲的关系也被他知晓,然而,“玫瑰花蕾”四字的含义,他仍不得而知。

长篇影评

1 ) 天才又如何

在英国圣诞节的夜晚,也如在中国的春节般,除了围在电视机前也无它可乐。幸好这里没有类似春节联欢晚会似的节目霸主,各频道并没有蜂拥推出和平盛世的圣诞赞歌,各类节目仍然按照各自频道的风格继续,国家地理照样放最大工程的节目,而以前没太留意的BBC五台则将这一晚给了电影教科书中人人必修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士。
我是在大学修电影研究这门课的时候看的,印象中这部片是在学习电影语言的阶段最多提及并分析的,在那个电影刚刚产生不久的年代,这部影片对镜头语言以及叙事方式的开拓足令其成为所有自称电影人的必修教材。但看教科书是一回事,看影片又是另一回事,看片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太跨时代的影片,导演的野心与才气足以与任何一个当代著名导演相提并论,由于该片产自四十年代初而简直是天人之作。影片对政治及媒体的讽刺之辛辣,对大人物的性格悲剧洞悉之深,其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对当时的观众恐怕有些过于跳跃,而使这部多年后的经典在当时成为票房毒药。
这次重温经典仍然为其眩目的镜头所吸引,影片的节奏极快,加上多视角的叙事,恐怕即便是现在已经熟识了快节奏影片的观众也不易跟上。虽然许多技巧因为之后影片的借用与抄袭已经看来有些陈旧,偶尔温习一下大学的课程感觉也是不错的。
《公民凯恩》之后放了一段导演奥森·威尔士的访谈纪录片。我对威尔士的了解很少,除了知道他是《公民凯恩》的导演,才气纵横,却在《公民凯恩》后便似乎无所建树。威尔士卒于1985年,这个访谈应该是他辞世不久之前做的。与世人所认为的那个傲慢而狂妄的导演截然相反,访谈中的威尔士自信内省而坦诚,他承认自己尚未有过没有遗憾的作品,甚至都不否认顽固地将他排除在主流之外的好莱坞体制。
威尔士自小便是神童,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从小就没有听到过任何批评。然而作为演员,他的年少却制约了他的发展。他十六岁开始专业剧场演出,因为面相太嫩,只能通过化妆饰演年老的角色。虽然他的实际年龄与他扮演的角色相距甚远,他难以遮掩的才赋仍然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声音浑厚而极富戏剧性,因此常常担任电台节目的角色配音。他的才华显然不仅限于表演中,作为一个艺人,他很早便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离经叛道的创造力。在发现人们对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信息深信不疑后,威尔士想出一个用新闻口吻播出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现场报导的节目。节目的开头声称,现有紧急新闻报导,接下去用各种新闻语言以及声效制造出战争现场的气氛,无数的听众陷入恐慌之中,纽约市的交通瘫痪,各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发生,许多人以为世界末日来临而选择自杀。当一切澄清后,威尔士便在全美一夜成名。
威尔士对娱乐业的操纵能力令好莱坞看到了金光,于是25岁的威尔士拿到了一份对所有导演来说都是天方夜谭般的合约,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威尔士可以对《公民凯恩》有绝对的决定权,不用经过电影公司老板的审查而直接发行该片。给一个从未执导过任何影片,对电影语言一无所知的威尔士如此大的权力,在电影史上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而更幸运的是,正是由于知道威尔士对镜头运作一无所知,好莱坞的著名摄影师Gregg Toland找上门来要做《公民凯恩》的摄影。Toland的理由是这样他有更多的创意空间,并告诉威尔士所有关于电影摄影的知识全都可以在三小时内说清。于是威尔士便在Toland的三小时速成班中学成出师,导演了他的银屏处女作,也是他一生都未能超越的高峰,《公民凯恩》。
一个二十五岁的导演,第一次执导的影片便拿下了九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获得四项,包括最佳影片。如果威尔士不是天才导演的话,恐怕没有人可以担得上这个称号了。和之后大多数威尔士的电影一样,他在《公民凯恩》中除了做导演和制片外,还是主演。影片中他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从二十多岁到垂垂耄耋,威尔士之前的演出经验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因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威尔士一生演出的角色都是极具权威的大人物,除了《公民凯恩》外,其实中国观众很熟悉的琼·芳登版的《简爱》里面的男一号,罗切斯特先生也是威尔士演的。《公民凯恩》中他是报业大亨,一个呼风唤雨,将自己比作当代美国的忽必烈的极度自负的人物。他的豪宅名为“上都”,里面有足够装满十个博物馆的全球各地文物,私人动物园中是来自天涯海角的各类珍禽异兽。他操控新闻,全美的民众都被他弄于权掌中,然而却因为童年的阴影,一生感情不幸,他的妻子一个个离他而去,而经济危机袭来,他的报业王国崩溃,在尚未完工的“上都”里,凯恩孤独的死去。这个人物影射当时美国的报业大亨威廉·兰道尔夫·赫斯特,而影片悲剧性的收尾令这位现实生活中的“凯恩”极为恼怒,于是他旗下的所有报纸一致封杀《公民凯恩》。而自此后,威尔士不仅不再有机会像在《公民凯恩》中那样掌握所有的影片内容,甚至连剪辑室都不给进。
之后威尔士导演的作品还有很多,甚至不乏佳作,然而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往往给威尔士诸多苛刻的限制,极少的拍摄预算和极短的拍摄周期。而威尔士却无法放弃令他情迷的电影,每每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利用他的惊人智慧创出佳作。比如,在拍摄莎翁经典《奥赛罗》时,剧组刚刚到拍摄地意大利,制片公司倒闭了,所有的戏服都无法到位,威尔士一面往返于意大利和纽约之间,靠自己其他活赚来的钱养着一大群剧组人员,一方面开片的打斗场面,威尔士选择了在土耳其浴室里进行,这样所有的人都不用穿衣服。这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在浴室中进行的打斗场面,雾气中影影绰绰的格斗格外引人入胜,一个为了绕过资金困难而做的妥协,成为了电影史上又一个教科书经典场面。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确实是令人赞叹的。
然而,用胶片来创作的艺术家,注定了无法像音乐家,画家那样拥有完全的创作自由。电影是太昂贵的创作材料,没有人能永远自掏腰包,即便是威尔士这样的天才导演,亦是一生在制片公司的苛求下郁郁不得志。需要说明的是,威尔士从来不想拍大众看不懂,不爱看的电影,他的作品大都节奏很快,拍摄方式大胆而新奇,而制片商们一次次的将威尔士拒之剪辑室的门外。自己的拍摄作品却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剪辑,威尔士在访谈中每次提及时都难掩伤痛。他后期的一部较有影响的作品《历劫佳人》,剧本是在制作商的要求下由威尔士亲自执笔三天赶出来的,剪辑时威尔士的版本照样给弃之不理,却被瑞士的发行商偷偷报给了世博会的影展,并获得大奖。而且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也很好,制片商们却仍然勃然大怒,因为威尔士又赢了一次。
威尔士一生游走在好莱坞的主流边缘,除了电影外,他仍然制作了许多舞台戏剧,电台节目,很多时候当缺乏制作经费时,都是威尔士接下多个能赚钱的零活来贴补剧组。天妒英才,尤其在电影这个对个人主义容忍度极低的行业,再有才华,有激情和能力都无法与这个庞大的机制对抗。所有和威尔士合作过的人都证明威尔士并非媒体报导中暴君般的专横人物,而至今大多数人在提起他时仍认为他就如《公民凯恩》中的凯恩般的狂傲和不逊。近期伦敦上映的影片《我和奥森·威尔士》仍然将威尔士刻画为一个才华横溢却控制欲极强的导演。晚年的威尔士受肥胖症的侵扰,据说是因为心情抑郁而饮食度日。

2 ) “玫瑰花蕾”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的《公民凯恩》所有的线索全都是围绕着凯恩临终前那一句“玫瑰花蕾”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展开的。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甚至连那些最亲近的人对他也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个幸运的无赖,一个被惯坏了的、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是一个很少见的能发表自相矛盾意见的人,他因为有权,所以无所顾忌,他一直陶醉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意识中,除了自己,他什么也不相信。这位呼风唤雨的权贵,他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永远如同一团迷雾,他一直都处在荣耀的光环之中,所有的人格特点只以为一句:“这个世界上能够决定我怎么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而暴露无遗。
电影在结尾的时候,借用年轻记者汤普森说出了“玫瑰花蕾”的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凯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这一切。“玫瑰花蕾”也许是他没能得到的东西,也许是他失去的东西。镜头中慢慢出现了那只凯恩小时侯玩耍用的雪橇,在推近中“玫瑰花蕾”四个字慢慢浮现。电影似乎在暗示,太早脱离天真而美好生活,让凯恩就像一只被催熟的苹果,始终怀念的,依旧是那些无拘无束的青涩时光,可是过去却已经无法重现。而一旦进入成人的世界,他就必须妥协,消隐童真的一面,却因为时时追悔,于是,便用那不被理解的恶童般的性格施加于他所能控制的一切。
“玫瑰花蕾”到底该如何破译,成为了《公民凯恩》中的关键性解读。每个人都在寻找它的答案,可是那答案却又根本无从寻找。

3 ) 《公民凯恩》你不知道的10件事

①《公民凯恩》上映于1941年9月5日,在许多电影评选中位居榜首,比如AFI(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之首,《视与听》十佳榜首(2002)。

AFI官网

2.《公民凯恩》在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但影片其实票房惨淡,制作成本68万美元,加上后来的重映,累计票房才接近160万美元。

Boxofficemojo

3.与其说《公民凯恩》是影史第一的影片,不如说它是“里程碑式”和“教科书式”的电影。它运用到的很多技术都对后世作品影响深远。

4.深焦镜头——《公民凯恩》是第一部大量使用深焦镜头(deep focus,又称纵深镜头)的影片。深焦镜头下,前景、中景和远景都处于对焦状态,整个画面都非常清晰,信息量大。

与之对应的是浅焦镜头,焦点很浅,我们看到的电影很多镜头只有一块儿清楚,后面的背景全是模糊的,容易突出主体。 5.仰拍镜头——影片为凸显凯恩“失败的巨人”这一高大形象,使用了许多极低的仰拍镜头。有些镜头甚至是在地面挖了一个坑之后,再把摄像机放进去拍摄。

6.表现主义灯光——影片刻意的使用灯光的明暗来表达角色的状态,以及角色和其他角色或者和环境的关系。

比如凯恩年轻鼎盛时灯光明亮,老年之后灯光越来越暗且多高反差的灯光,以暗示他的颓废,以及正直和堕落的复杂性格。

7.声音蒙太奇——《公民凯恩》在那个技术局限的年代开创了声音蒙太奇,比如镜头在舞台升起的过程中,声音逐渐变小。以及声音不只是单纯对照画面的配音,而是独立于画面的存在,甚至作为主导来推进叙事。

8.凯恩演讲的戏其实是一张静态图片,为了制造人群移动的效果。剧组在纸上了用胸针捅了许多小孔,再用移动的灯光通过制片照射照片。

9.拍摄期间,奥孙·威尔斯每天要工作16-18个小时。后期为了拍摄年老的凯恩,奥逊·威尔斯需要需要在凌晨2:30就开始化妆,直到早上才化妆完毕,9点开始开拍。

10.非线性叙事并非《公民凯恩》开创,但它却将这一叙事首发运用的出神入化。每段叙事之间有微妙的联系,让观众如剥洋葱一般逐渐全方位的认清凯恩这个角色。

他是一个巨人,是一个幻影,在这幻影之下,他只是一个渴望童年渴望母爱的纯真小男孩。

文/女神的秋裤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资源、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继总局、阿斯加德分局、霍格沃兹分局、妈惹法克局、哥谭市分局,阿尔法宇宙分局之后,京海市分局成立了!

速速扫码入群,群二维码持续更新(2023年5月10日前有效)!

人数多无法扫码的话,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务必记住进群暗号:“我们为什么跌倒?”

你可以错过爱你的人,但不要错过和你一样爱电影的人。

4 ) 无功而返

《公民凯恩》作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末期的一部伟大电影,在故事与视听语言上都是精品之作,影片讲述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一生的漫长故事。这部电影有着非常重要的双重现代意义:一、它是一部揭示人性而并非展示故事情节的影片;第二、影片给出的视角是多元化的,给观影人最终一个开放的答案。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真实并富有戏剧性。下对影片的几个段落进行个人的理解分析。 1、影片开始的片段,时长约为2分30秒,导演用了21个镜头,用窥视者的角度进入到凯恩的庄园别墅,交代凯恩的去世。奥逊·威尔斯没有带领我们直接带领进凯恩的卧室,而是从门外“禁止入内”的标牌开始,用一组组移动镜头的叠化画面慢慢进入,并且叠化的画面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但右上角那口亮灯的窗户一直都在同一个位置,这便预示着:那里便是事件发生的中心。 2、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新闻片,为凯恩去世特意制作的一个新闻片,这个新闻片在电影中是有较大的作用的,它代表着公众的视角。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将凯恩的一生浓缩,单信息量却是非常丰富,包括凯恩的身世、事业、婚姻、主张……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利用一个很短的时间帮观众建立一个关于凯恩的整体印象。因为影片的后面是不同人物视角的凯恩,以免观众发生混淆。其次是,这个纪录片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观点,有人认为凯恩是共产党,有人认为他是法西斯,他自己认为是美国人,这也为影片的开始追问凯恩是个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动机。 一部好的影片总是会留下无数精彩的画面,影片最后的一组镜头和开始的镜头完全一样,只是运动方式相反。镜头的回归是我们对凯恩内心探寻的原点,我们对凯恩依旧一无所知,凯恩的一切都随着黑烟结束了。这是一部彻彻底底无功而返的电影,但人性也在这种无法解释、不容探索中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5 ) 从几点视听语言分析人物塑造

1、 景深镜头

童年凯恩被转交给银行家抚养的这个景深镜头可谓是多年来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此处利用大景深镜头使画面里每个人都很清晰,且每个人物的地位作用通过构图都一目了然。首先母亲和银行家处在同一边,离镜头最近,两人直接占据了景框内容的二分之一,坐姿端庄得体地签署着交接的文件。而凯恩的父亲则距离镜头较远,站在门框边,处于景框的左侧,其穿着上与前面的两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邋遢随意。影片中他非常反对将小凯恩寄养给别人,却无人听他的话,他也一直处于踌躇尴尬的位置。虽然父亲是站立的,镜头也基本能包含到他的全身,但在画幅里占比明显小得多,体现出家庭地位的差距。跟母亲相比,父亲对于孩子的去留根本没有话语权决定权。小凯恩离镜头最远,甚至在屋外,但是观众仍能清楚地看见他在白色的雪地里开心地玩耍,对自己的命运毫不知情,却也无从选择。

接着一个切镜,母亲最后一次望着小凯恩玩耍。这时运用的短焦距大景深镜头,母亲的脸部更加放大靠近观众,而父亲虽然离母亲不远,视觉效果上看却缩小了很多,像依附在母亲身后一样,短焦镜头使三人身形比例大小悬殊明显,母亲的面部特写甚至有些变形,形成鲜明的视觉化效果,体现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冷酷,导致女性形象在凯恩的记忆里也是生硬的,扭曲的。

中年时期,导演则常用大景深镜头体现凯恩和报社里众人的关系,像这种镜头还有非常之多,主要人物在画面中的前景,凯恩通常位于画幅正中心。在这个场景中主要人物就有4个,李兰和伯恩斯坦站在凯恩左边,眼光顺着凯恩一致望向离镜头最近,只有一半个背影的卡特先生。凯恩的眼神引领了整个镜头的视线轴线,三个人同时的凝视,对于卡特先生也形成压迫,更加突出凯恩的气势。背后的人群处于画面的远景,在迎接凯恩到来时纷纷起立行礼,虽然有些人都不认识凯恩先生的长相,但也不难看出,青年时期的凯恩已经非常有名望和气场,且自己是非常自大,洋洋得意的一个阶段。因为摆脱了小时贫穷的痛苦,使他从被他人控制转变为控制他人的一个角色。

体现苏珊自杀的这个镜头也是利用大景深体现出空间的纵深关系,并且经过用心的场面调度使一个画面里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量。首先,前景中的药品和玻璃杯是暗示着苏珊自杀的直接死因,光线明亮清楚,苏珊躺在床上,应是处于中景,光线昏暗模糊,暗示着她正处于一个痛苦黑暗的阶段。远景凯恩冲进房间,使观众的注意点一下从药瓶转移到人身上,暗示着凯恩才是苏珊真正痛苦的根源,导演利用大景深和精准的场面调度用一个镜头告诉观众苏珊的心境,同时留给观众丰富的解读空间。

老年时期的凯恩,所有爱的人都离开了他,虽然拥有了财富和权势,却还是孤独一人。他砸了房子里的东西后缓缓从房间走出来,此处使用了一个短焦距镜头清楚地展现了不仅是凯恩,还有他周围的人,广角镜头使画面中的信息量变大,内容变多,观众可以清楚地从周围所有人的站位和视线焦点对出画面的焦点就在凯恩身上。所有人虽然都注意他,仰视他,却没有一个人能靠近他,也无一人与他交谈,凯恩从人群中走过,人们纷纷为他让道。由此看出他虽然位高权重受人敬畏,但却无人可爱,孤苦伶仃,暗示了他整个孤单的命运,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人,但实际上是对别人的伤害,与他人渐行渐远。

特别是对于对话的人物,或者是特意想突出塑造某个人的形象的话,通常导演会使用长焦小景深镜头,大景深镜头将景框内所有内容都清晰展现,观众关注的点就可能不止限于主角身上。而奥尔逊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同的方式,更好地展现了凯恩与周围人的关系,也符合他的故事都是从别人口中再现的这一前提,凯恩的形象也需要在复杂的完整的社会里才能更立体化地呈现。

小景深的镜头的确是利于引导观众注意到某一人物身上,就如《大象席地而坐》中的对话镜头。

同样也是展现纵深关系,胡波导演采用的就是长焦小景深的镜头,画面中清晰的只有爷爷一个人,观众能细微地观察到他面部的表情,而后面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则非常模糊,只能通过运动来提醒观众仍在景框中占有分量。这种方法让观众对导演的意图一目了然,也会顺着导演的思路关注到景框中的重点,对人物的塑造也是更多通过他自身的动作和表情来体现。

黄玲和副主任谈话时这个镜头不断变焦,景框中两个人同侧,哪方说话焦点就转移到哪个人身上,观看时甚至还有许些不适,因为两人距离过于接近。而在这时候利用长焦镜头则会故意抽离人物,使画面非常失真。很多评论家会认为这个镜头非常精彩,非常清楚,但是作为普通观众也许会觉得导演插入感太强,跟现实的经验出入太大,反而影响了观感,当然也不否认他这种方法非常能展现演员的细节,能快速地让观众“了解”角色。

所以比较而言,奥森威尔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更好地体现空间的纵深感,并且从景框内的人物调度来体现人物地位和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如同欣赏长镜头一样,选取自己在意的信息点进行解读,是对景深镜头极好的把控与运用。

二:长镜头与蒙太奇

《公民凯恩》在仅有的两个小时不到的篇幅里仍大量使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手法。

同样是从童年凯恩的镜头开始,最初先是在雪地里拍摄小凯恩玩耍的中景镜头,光线明亮,人物生动活泼。接着一个拉镜头,母亲从画框左下角出现,紧接着带出屋里的三个主要人物:母亲、银行家和父亲,接着随着母亲向屋内走动拉镜头继续向延伸,小凯恩的身影逐渐变小,而屋内昏暗、破旧的环境逐渐呈现,与窗外的场景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外面的雪天和小凯恩仅仅只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或是电视机里的场面一样,与屋内的气氛格格不入,对比鲜明,更加暗示着他美好童年的戛然而止。随着母亲和银行家在桌子前坐下,镜头运动停止并固定,展示出签署卖掉小凯恩的一系列文件。这个长镜头用明显的窗外窗内两个场景的对比体现出母亲对于小凯恩的绝情与小凯恩对于童年缺失所造成整个人生悲剧的铺垫,他对于女性错误的认知和对待方法也是受到了童年时扭曲的母子关系的影响。

两次苏珊的重点出场都是运用了几乎同一组长镜头拍摄,这是属于刻意的重复剪辑。镜头首先是特写在苏珊的广告牌上,接着升镜头往上,则是在雨中亮灯的“苏珊秀”广告牌,预示着苏珊已经成名,但在雷雨的环境中又暗示苏珊并不快乐,她因为她的歌唱事业和凯恩的离世非常的痛苦,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环境和人生。接着镜头往前推进来到屋顶的玻璃窗户,透过窗户里能看见里面苏珊正一个人落寞地坐着。接着镜头穿过雨水,“穿过”玻璃窗进入屋子内部,此时摄像机不是真的穿越过玻璃窗,而是通过后期连贯的剪辑形成一个连贯的穿墙而进的长镜头,为的是不打破观众的代入感。观众随着摄影机来到屋内,视线焦点则是聚焦于苏珊身上,以及苏珊与仆人和记者之间的谈话了。一个镜头能够交代清楚苏珊的身份,现状,心境,环境和状态,又让观众仿佛一个偷窥者一样,从雨夜的楼顶悄悄潜进苏珊的屋内偷听他们的对话,暗示此时的苏珊正处于伤心之时,不希望有人来打扰她。

报社庆功的片段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景深长镜头,此处前景是李兰在向罗伯斯特提出自己对于报社对于凯恩的担心,两人各处于景框的左右两侧,中间是舞女牵着凯恩正在开心地跳舞。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欢乐也有顾虑,观众在这个大景深长镜头里就能将后面狂欢的舞蹈结合李兰的顾虑进行解读,预示着李兰的预言必定会成真,凯恩最终会败在自己的专权与自我上。镜头即使中间有短暂改变机位,两人在画面中的位置都没改变,并且从中部后面的窗户上照样清楚地倒映了凯恩和舞女们的舞蹈。这样的长镜头里内容丰富冗杂,观众可以在不同的观看时期品读不同的要素,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整合时便会理解导演的巧妙用意。

除了时间较长的长镜头的使用,本片也大量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段,进行大量快速的切镜,最明显的在于电影最开始用新闻片的方式快速回忆凯恩的一生以及每次导演利用阅读纸质材料(报纸、书籍、信件)进行时空的转换和快速推进的时候。

片头导演运用类似于幻灯片展示的方式搭配旁白,向观众展示凯恩表面在公众眼里的形象,一闪而过的画面快速的剪辑使观众应接不暇,仅留下他富裕又复杂的基本的印象。采用这种蒙太奇的剪辑方式能够模拟出新闻的质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众立马感受到凯恩的表面形象,同时也为后面他生活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一个人他在公众面前显示的状态和自己真正的状态差距之大。人们只关心自己想知道的,对于某人的认识更是随着舆论的风向而摆动。

利用纸质材料巧妙地进行时间转换的场景相当之多,从最初在小凯恩每个生日银行家都给他读信,信件里都是对他提出的工作或是商业上的要求,三封信直接到他成为青年;再到凯恩自己经营报社,银行家每每从不同的报纸上读出他经营亏损的消息。通过报纸对苏珊的报道看出她渐渐从不受待见变得出名。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时空交替不仅是与凯恩时报业大亨的职业暗中呼应,也是通过冰冷的文字和人生重大的起伏曲折形成鲜明的对比,预示着消息和新闻只是群众嘴里谈及一时的话题,于当事者个人来说却是重大的转折。

本片可以称之蒙太奇与长镜头完美结合的范本,影片开头大量的蒙太奇表现的是大众眼中的凯恩,而后面真正开始讲述凯恩的故事时却更多用长镜头来塑造人物,此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即使是在后文的长镜头中,镜头内部也做到了蒙太奇,物与人的照应,动与静的对比,镜头有规律的移动展现不一样的环境预示不一样的人物处境……导演在编排时也运用蒙太奇的思维,没有把凯恩的一生按顺序讲述出来,而是通过不同人不同视角,展示不同的时期,最后拼接起来完整的人物形象。这也是非线性的蒙太奇思维的体现。本片的确大多数镜头是非常优秀的长镜头,而本片的整体架构和阐述方式无不体现着蒙太奇思维。

三:拍摄角度

从对人物的拍摄角度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角色所处的地位与处境。

《公民凯恩》中相较于其他电影只有较少的平视镜头,而大量地通过俯视和仰视来展现人物的地位。幼时的凯恩被银行家接走后用的是一个绝对的俯视镜头来展现他的情况,且周围都是大人把他包围起来,而摄影机所处的位置似乎也是大人中的一员,看得出此时的小凯恩已经失去童年应有的自在快乐而是被压制被控制的一个处境。同样的,当他中年对待苏珊时也近乎幼年大人们对他的状态,都是居高临下的一个地位,此时苏珊正在发脾气,而凯恩直接走过去,苏珊就埋葬在凯恩的阴影中,一个俯视镜头体现苏珊不过只是凯恩操控的傀儡,一直处于被控制的处境。这几个俯视镜头的对位,很好地展现了凯恩的心理转变,从刚开始的被人操控到最后去操纵别人,都是美好童年缺失的后果,导致自己也无法正确地无私地爱其他人,换来的只有别人的痛苦和离开。

同样的,当凯恩长大后开始有权有势后,几乎都由仰视镜头表现,更是与小时候的俯视镜头形成自身明显的对比,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而成为一个人人仰视人人敬畏的人,形象高大威严,但同时也暗示了他将会因着自己的自私和操控欲最后一无所获。

凯恩和苏珊的丑闻被爆出后,他回到报社与李兰进行争吵。此处摄影机降到最低,几乎贴近地板,给两人绝对的仰视镜头。不过此时的凯恩应该是一个尴尬的被诟病的阶段,用仰视镜头不仅有反讽的效果,更是凸显出即使是在这种时候凯恩依然维持着自己强大的自尊心,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导致了现在的后果。李兰到现在已经非常气愤在指责凯恩,而凯恩却毫不理会。此处仰视镜头给到凯恩整个身形的全景,暗示着这个人物只是固执的空虚的高大,实际上只是一心为己,对于自己亲手造成的恶果也毫不反思。

除了俯视和仰视,片中也有足够的平视镜头,例如在观看苏珊表演时,导演便使用了一个正面平视镜头对凯恩的面部表情进行特写,利用平视镜头能使观众更好地捕捉演员的表情神态。此处对于凯恩的特写穿插在苏珊的表演中不断出现,可以看出导演利用光影着重突出凯恩眼睛的部分,从他的眼神里看出凯恩没有只是单纯欣赏一场歌曲表演这么简单,他微皱的眉头严肃的神情反映出他对苏珊演出的效果十分重视,对于观众的反应也十分看中。导演给到苏珊的皆为远景和全景,而给到凯恩的是特写,似乎摄影机位也都是处在凯恩这一侧,仿佛整场演出的重心并不在苏珊的演绎,而在于凯恩的情绪,苏珊的表演也都是掌握在凯恩手里,而苏珊也只是个被他所操纵的花瓶。

导演通过对人物拍摄的镜头角度的改变不断暗示人物地位的转换,从被圈养到操控报纸,操控舆论,操控自己的爱人,貌似他对自己痛苦的过去做了补偿,却是在反抗专权中自己成为专制,直至最后所有人的离开,他拾起水晶球想起童年的自己,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一生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四:结语

不仅是上文所提及的寥寥几个方面,《公民凯恩》在画面构图、声画关系的处理、镜头运动等多个方面都是绝对的先锋地位,而所有的视听语言技巧,都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一个骄傲的商业大亨的成长与没落,通过不同人对他的追忆,通过对“玫瑰花蕾”真相的寻找,镜头从一开始就告诉了观众“禁止入内”,这仿佛是凯恩在对他身边的人,对社会,对观众所说的话一样,尽管他的人际关系无数,却因为心理的封闭使得没有一个人真正能走进他的内心,而导演却带领着观众无视掉这层围栏,一步步潜入这个传奇之人的生活,探寻着他人生的答案。在询问了许多人之后,作者最终是没有找到玫瑰花蕾的秘密,镜头不断向上拉,展示凯恩家里的全貌,被各种雕像和贵重物品堆满,富丽堂皇无可媲美,人在其中显得异常的渺小,整个房间被物品堆满,显得没有人情味,没有生气,这也是对于凯恩本人形象的反射,而最后,玫瑰花苞雪橇板却被工人们当作垃圾丢进象征着权力的火炉里烧毁,除了观众没有一个人再能知道这个秘密,玫瑰花苞仅仅是代表了凯恩的童年,而他整个一生都是在对于缺失的童年的追溯与补偿。

凯恩从幼年生长起来,到晚年拿起水晶球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电影镜头从“禁止入内”开始,到故事全部结束回到“禁止入内”的标语,都像维伦纽瓦在《降临》里所传递的一样,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一种回环,一种轮回。对于过去的伤痛我们无法补救,那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更要避免自己成为之前的“坏人”去让别人承受自己以前承受的痛苦。同时人是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即没有人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无论是通过《罗生门》那般听一件事情的不同讲述,还是像凯恩这样听不同人讲述他的整个人生,皆不能发现别人真正的秘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禁止入内”的古堡,里面的秘密和真相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6 ) 公民凯恩

凯恩,从贫寒到富贵到扭曲到郁郁而终。

这部距今已经70多年的电影,可能在现在看并非完美无缺甚至有些过时,但在当时却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

整部电影贯穿了报界大亨凯恩的一生,这是个矛盾而又充满争议的人物。

全片每个画面都经过了仔细的思考,大胆的构图、光线的巧转、炫目的镜头和各种奇思妙想的角度设计,导演把这些玩意儿都堆砌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对光线的把握,妙极了,少年时期的明亮到中年到老年的渐暗,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人物性格的极端改变,凯恩的宫殿也是被黑暗包围,整体氛围灰暗阴森,有一股腐败的味道。高反差的灯光也同样用在人物特写镜头中,映射着凯恩的两种人格,灯光的象征和预示片中多次运用。片中广角镜头运用在大场景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同时也使观众对故事发展线索一目了然,风格略阴暗。

本片的远景镜头很多,景深构图,镜头动感力极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镜头的助力下展现无遗,就连长镜头也带有流利动感的意味,人与人刻意营造的疏离与亲近都是镜头下把玩的产物,导演也擅长用镜头来营造神秘感,背景给的精巧,无不暗示着人物和情节的走向。1941年导演已经有了把玩时间的概念,剪辑不寻常规,多场闪回戏,但是剧情连贯,能带动观众投入。

威尔斯把这个跨度五十年的传奇人物演的毫无瑕疵,极具说服力,电影以凯恩的去世开场,临终,凯恩拿着水晶球,里面是缩小的雪景,实则电影本身也有雪景出现,这仿佛是暗示观众一些潜在的联系,凯恩在说出“玫瑰蓓蕾”后彻底断了气,也给了观众搜索这句话真正含义的好奇。

整个故事发展紧凑又富有深意,凯恩的一生矛盾讽刺也值得人深思,本片主题太过复杂,权利金钱的恶意始终只觉是片面的含义,人性、道德、爱情、死亡、腐败等等等等,还有凯恩童年最爱的“玫瑰蓓蕾”,和失去的童真也能联系,这可能是导演最想表达的。

浮于名利的凯恩已经失去了童年时期的梦想,现实的幻变境遇的割裂毁掉了曾经的凯恩,谜底揭晓后给予了观众情感上的深思与重击。

曾看到有人形容威尔斯是电影诗人,他风格的迷人在于华美的画面、炫目的推镜、丰富的声音、万花筒般的剪辑、破碎的叙事以及繁复的象征母体,技术大胆让人耳目一新,这个包揽了制片编剧选角主演和导演多重身份人,他后期创作的颠沛流离和早逝让人唏嘘。

短评

将近七十年前威尔斯玩的玩意儿,现在的导演还在玩

5分钟前
  • 船长
  • 力荐

果然是超天才和华丽的镜头和剪辑,已经是70多年前了,现在这些技术还在被用到。。。再大的人物,一生也只不过是活在特定几个人的记忆里啊,原来玫瑰花蕾是那么回归本源的东西。悬疑传记片。不过实在无法对此人有什么认同。。。故事也不刺激。。。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以「玫瑰花蕾」悬念开场,喜欢电影里的叙述角度,基本都是以第三人转述的凯恩,于是凯恩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性格。电影很精彩,没有快进。到片尾,终于明白了「玫瑰花蕾」为何物,那是他得到又失去的东西。凯恩只是个孤独的大男孩,all he needs is love.

8分钟前
  • 国王KING
  • 推荐

初次观看这部影片必然不以为然,只因被盛名所累。再次再再次时必将折服。反正我这次没看懂,下次折服与否再议。。。顺便一提:“玫瑰花蕾”(Rosebud)这个被小凯恩用来称呼雪橇的名字,原来是赫斯特(凯恩)对戴维斯(苏珊)身上一个最隐私部位的昵称。

9分钟前
  • 弗洛格
  • 还行

神烦那种说着‘这种电影放到现在根本一文不值’言论诋毁老电影的人。傻逼都知道技术在不断革新。那么你也可以说金字塔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现在造几个毫无压力,推倒算了。公民凯恩的确不愧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虽然没有国际性的奖项捧着,但是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这些。时间总会证明伟大的东西。

13分钟前
  • Shin
  • 力荐

镜头真华丽啊。不过对于这个人物,或者人物的塑造完全提不起任何兴致。看来我对鼻子长在脑袋上的人物确实不买账。。。

1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阅片一千在此葬送。多人叙旧拼接出主角一生、各类教科书镜头集大成,其里程碑意义与学院派的模范性质都显而易见。故事的源头都在于过早被喧嚣之欲剥夺的童年。其实他没有死在断气的时候,而是死在象征纯洁的雪橇被当成废品烧为灰烬的时候。只欣赏不赞赏,不认同影史最佳称号。→18.11.11 二刷。升一至四。

2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A-】那些革新式的电影手法先放到一边,我向来也不会因为一部电影在历史上多有地位而打高分,但就算单看片子本身也是十分之经典优秀的,一个人一生的兴衰,好几场戏都看的我屏息凝神,短评里一大群傻逼秀优越,你可以不喜欢,但自己不喜欢就觉得喜欢的都是装逼,那才是真装逼。

2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自我中心者的失败,结构与镜头 。。。但仍是过誉的电影 只对学电影的和电影史论者有作用

32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半程之后才隐隐约约大概明白为什么是好电影...没字幕看得我泪流满面...

35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看了很多次,始终看不完。到底好在哪里?

37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拍摄手法今天看已不新鲜,可能是被后世抄太多了吧。没有任何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但“玫瑰花蕾”却成功把悬疑从头带到尾。凯恩这个人物让我想到了菲兹杰拉德小说。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当我们谈论《公民凯恩》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玫瑰花蕾?深焦摄影?背景画?没有眼睛的白色鹦鹉?1941抑或26岁?当一部电影被太多排名列为榜首、被太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分析过,当一部影片被认定为”经典“后,后世观者已经感受不到除了经典的东西了。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一种平常心的感受力。

39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1.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得到和不断的失去。2.人的一生不过就是几个他人的片段回忆所组成的故事。3.人的一生终将化成一股黑烟飘向天空。4.每个自我意识膨胀的人都渴望在自我和他人的领域里当一个暴君。5.影片的技术——深焦、长镜头、剪辑达到了神一般的高度。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看起来或许沉闷,但至少这部片子开创了很多后来电影的先河,比如:蒙太奇手法、场面调度的各种技巧以及通过设置玫瑰花蕾的悬念用倒叙来讲故事的方法,就技术层面而言,这部片子的价值毋庸置疑。PS:凯恩的原型是美国报业大亨赫斯特,他曾说过“你来提供散文诗,我来提供战争”。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电影,但是不得不说是经典,所有老师举例子都会说到它的

50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
  • 还行

天才是这样做的:深刻的内涵,革新的电影语言。但是这样从来不会生产出为大众所追捧热爱的电影。以车为例,它是概念车。

53分钟前
  • 2013
  • 力荐

教科书你不一定喜欢读,但教科书不愧是教科书。一个男人总会记得些你不认为他会记得的东西,你以为他的浪漫是丰功伟业、香车美女和叱咤风云,他却总是执念些自己失去的、没有的东西,而在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他自然又会失去更多。凯恩这一生,爱人,但更自爱;助人,但都出自私心。他的一切悲剧,都源于自命不凡,又源自出自童年的自卑、渴望爱。

54分钟前
  • tangerine
  • 推荐

销魂深焦、低调灯光、5个叙述闪回的平行运动镜头切入、升降横摇镜头、蒙太奇造就的时间维度、复杂场面调度,包括服装化妆声效等,无论你们怎么说装逼,这些技巧的确无与伦比!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看到一半以后渐渐理解这个孤独的老人。从那个雪天,他告别玫瑰花蕾般的童年,就注定了孤独。他想得到政界的成功,而因为苏珊,他与州长一职失之交臂。苏珊就是他用来填补孤独心灵的,他把她当了宝,捧上天,才发现她不过是块石。他还是想她留下,在偌大的宫殿里陪陪他。他只是太孤独了,直到死。

1小时前
  • 没意思的Azale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