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界限模糊的未来世界,科技已经发展到远远超越时代的地步。电玩界女王爱丽拉·盖勒(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饰)不仅美丽性感,更是一位设计尖端游戏的设计师。她所设计的虚拟实境系统“X接触”可以直接干扰玩家的神经系统。在试玩大会上,各方玩家齐聚一堂,体验爱丽拉的最新杰作。然而一群狂热者企图刺杀爱丽拉,危急时刻,爱丽拉被守卫泰德·皮库(裘德·洛 Jude Law饰)救走。为了躲避追杀,两人双双进入“X接触”的异次元世界,然而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虚幻。
这部隐含大量社会议题的科幻惊悚影片《感官游戏》,由国际影坛最富争议性、最成功的导演之一大卫·柯南伯格执导。本片入围1999年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大卫·柯南伯格荣获该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杰出艺术成就,并荣获2000年第26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提名等多项大奖。
Jude Law在中餐馆那段,太精彩了。 一边熟练解剖吸吮女主的两头小宠物做成的特餐,一边面无表情的说“我觉得好恶心啊可就是控制不住肿么办”。。 觉得吃特餐这件事本身比拿骨头做成枪更有力道。 正如玩游戏本身的意义超越了你要完成的任务,游戏通关了,反而落寞多于喜悦。 。。所以我以前沉迷恐怖爱丽丝和波斯王子这种游戏也不仅仅是因为打怪兽什么的吧。。爱丽丝变恶魔和波斯王子跑墙才是我的爱啊!!=。= 以及柯南伯格是真正的重口味。 千万不要吃东西的时候看柯南伯格,每咬一口都有遭遇恶心镜头的危机。粘糊糊湿滑滑小怪物什么的都是顺手拈来,主角们也毫不介意这类生物变成盘中餐。记得某个早上看完《裸体午餐》嘴巴里莫名充满苦涩的味道。。 不过太喜欢柯南伯格选的演员了,《裸体午餐》的男主,长成那样演变态作家再合适不过;《感官游戏》更是一票的惊喜,每个人都是主角样==Jude Law演跟班都可以这么棒。 导演气场太强悍,这片子在我心中的位置早就超越剧情本身了。
1. 起初游戏的感官刺激(重新构建了人的真实感)使回到现实后一切像踩了弱音踏板,以此作为基调。回到真实世界,人们也像在扮演某种角色。(熟悉的事情可能也是无理的荒诞)
2. 养畸形动物是为了做驱动器,但是因为他的“美味”所以开成了餐厅(寻常的公共场所)作为掩护。在这里,人们把真实世界标准下恶心、异常的食材视为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美味。象征意义细思极恐。
3. 在正常化包装掩护下的畸形动物用来制造防监测和过敏的武器,逃过安检和麻痹人(正常生理规律下免疫系统)的警觉性。
4. 人遵从自由意志、生理本能可以辨别他我的真实世界是武器制造商的“敌人”。而他们用“现实派”的名号夺取了对现实的定义权、解释权。他们将人的真实科学术语化(而他们的名号带有非中立的心理暗示和政治色彩)为“皮质系统”。(皮质层,意味着生命本能)
5. 游戏里的npc在没有被叫到名字时遵从无意识,处于放空状态(制造者解读为他沉迷在游戏里了),而被叫到与身份概念相连的名字时会进入按剧本推剧情的模式,成为真正的npc,我认为这个状态下才是缺乏自我意识的。
6. 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强迫式的相互作用规则,单纯把人当作生命性的个体去讲话没有用,只有按照剧本说话才能收到回应,对方也只有被叫到(外部给予他的名字)才能参与到剧情中,才能开口,不然双方都不能参与和改变外部。
7. 对看似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对抗游戏的反思和警惕:诡计多端的非真实中也有真实的卧底,这并不是两军对垒的黑白关系,对错可以是模糊的。
就像男主此地此事的评价:我不想在这里,不喜欢这里,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们在未成形的世界乱闯,这里的规则和目标不明——不清楚或根本不存在,一直被不了解的武力追杀。(最后一点象征自由意志和真实感受的真伪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引发焦虑、潜意识的自我攻讦,我觉得这个和存在主义焦虑的原理类似)。
而沉迷不确定性和矛盾,就是女主的游戏和个人风格。
8. 两次安检(这玩意形同虚设),一些看似it works的社会规则的荒谬,荒诞的被认可的“规则”。
9. 带病毒的感应器一旦接上就不可逆,被接入者的鲜血喷涌而出。喊着口号毁灭感染病毒的非真实(多像人们为不同立场而互相争斗)并不能到达快刀斩乱麻的效果,菌类的孢子四处喷涌散播,而被拯救者捅了这位斗士一刀,他反过来将矛头对向她。(同上一个括号内容)
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虽然倒下了,死亡了,但是火枪砸向草堆,火焰扩散到所有可燃物上,和现实派感应器被打爆时扩散的孢子如出一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影响。到这里,观察视角已经从内心的斗争转向不同个体之间,过渡节点是相互作用的时刻——那些在混乱中排斥和吸引同在、无法判定为剧本控制还是自我意志下的接触。
11. 非现实的病毒被带进了现实,驱动器对孢子过敏(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就像人原有的价值观对异观点/立场的反击)。
12. 电影中非现实与现实在这一点上也具有镜像效果——一边中了病毒另一边也中。更加暗示了人心里对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两边会有一些相连导致的同频振动。
13. 虚构快要把现实杀死了,而现实的真枪实弹把带玩家进入虚拟游戏的驱动器轰了个粉碎,士兵告诉他们“反真实”组织的胜利,他们(的角色)赢了,而那个被感染的驱动器,也就是纠结的部分,死去了。
14. 女主总是记着责怪别人毁了她最看重的游戏,是不是她的冒险中也有一种想要毁掉它而需甩掉心理包袱的倾向。
15. 胜利后,“真实”甚至打算也运用“虚拟”(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道理)
16. 女主完成了彻底的虚实之间的迷失,这种对虚拟无警惕的状态等同于那些不思考、被当作游戏载体的神经肉块——也就是驱动器,她像被虚拟游戏寄生,成了驱动器本身。
17. 最后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现代文明中,轻松的氛围,一切都很和谐。
新的矛盾:游戏中的欺骗存在道德边界,扭曲现实对人内心的异化,可能使人的道德感降低,终会有人迷失。
现实可以和真实划等号吗?当然是不可以。
“镜中镜”的结构真是导演编剧们最好的玩乐场。假作真时真亦假,沉迷过电玩的人懂的。但是所谓“电玩对人类的伤害”这个动机并没有解释清楚。菊花状的插座,脐带状的连线,胎盘状的驱动……恶趣味似乎有点over了(还是年末不想看重口的关系?)
酷!
我勒个去,《盗梦空间》的又一蓝本啊,太酷了吧,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啊,看完完全不知道了!而且还混入了柯南伯格一贯的恶趣味,心肝宝贝儿们频频出镜。除了一脸凶相的女主角不大喜欢之外,真是很赞啊
《eXistenZ》是赛博朋克的反面,即便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自我改造并迷恋这个遗留下来的痕迹,也必然在游玩过程中遭遇身体的反叛。但《感》与其说是身体的机械化,不如说是机械的生物化,换言之,还原为血肉的机器,当不再以导线而是以DNA物质作为载体之时,游戏就开始变得无比真实。连接是情色的,身体上的洞是虚拟/真实无区分化的入口,就在这个狭小而黑暗的不确定性之中,异物进入身体,病毒从中输出,就当离开游戏世界之时,“现实”获得了一种媒介感,这一点正是“游戏”所带来的怀疑主义。最后一幕,我们回到了赛博朋克,在教堂中,人们如同查经小组般围绕在一起,布满机器化而非血肉化的控制器。这种突兀感真的是一部粗糙的社会批判影片吗?游戏结束了吗?
话筒多次入画穿帮,不断在提示观众,这是一个虚拟世界/一部不真实的电影。讽刺的是,结果回到现实世界,似乎却让人感觉到真实。胎盘脐带样的玩意,菊花命门插口,各种血淋淋的解剖内脏,放在一个油腻腻的中餐馆,确实令人有奇怪的联想。导演对人体变异和肉身改造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特殊癖好。
鲁迅先生说人不会去画鼻涕和大便,迅哥定没料到几十年后横空出世一个柯南伯格,还是一坨坨有思想会思索懂思辨的大涕鼻便
【4】表面上非常90年代科幻,强类型化与游戏性叙事,但柯南伯格最关注的仍是我们的原始欲望:游戏过程中的食色性也。而被设计为血肉组织的科技产品则裹挟着一股原始之力,用反转解构反转,创造出更为迷离的漩涡,以此阐述反乌托邦和科技带来的异化。总感觉八九十年代的柯南伯格一直在拍同一部电影的多种变奏?
德语版没怎么看懂,但好像还不错。Cronenberg大概是最恶趣味的导演。
盗梦众多前身之一,cult味道浓,结局更吊。
多么有趣的科幻喜剧cult片,而它的理论基础又扎实有创意:自反性的视觉神经影像,因为影像既(虚构地)来自神经信号的逆生成,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神经。于是双头怪物似乎成了观众-电影-角色三者关系的变态隐喻。赞美视觉唾弃肉体,这不又是“long live the new flesh”。
世纪末Rubber Reality浪潮中的异色之作。1.套层的神经电子游戏恍若梦中梦、影中影、戏中戏,直到再也无法分辨出幻真虚实。2.人被电子游戏预设的剧情逻辑所操控,失却自由意志,成为类似NPC与系统的人质一般的存在。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游戏中的主导队伍恰恰扮演着“游戏设计师刺杀者”的角色。3.柯南伯格对身体变形、寄生与异化的绝妙展现:有生命的胎盘游戏控制器(解剖结构恰似多种动物器官的拼贴)、脐带电缆、腰椎插口(亦为性隐喻,同质于[录影带谋杀案]的腹部阴户)、硅胶肉手机、以齿为弹的拼装骨手枪、双头小蜥蜴、畸形两栖动物制成的特餐etc. 4.怪异的表演风格彰显出了NPC的傀儡感,着实有趣。5.一个游戏设计师+十二个游戏角色/试玩者的组合契如耶稣与十二门徒,赛博朋克世界中人类对神的僭越在此呼之欲出。6.一句话的精妙收尾。(9.0/10)
原来多层梦境嵌套上个世纪柯南伯格就玩过了,包括时间差。情侣档分得清真实虚幻,其他人却似乎真的麻木了,所谓沉迷游戏害死人,literally。脐带、菊花似的物件,教堂、中餐馆的场景,牙齿之类的意象,象征、嘲讽了很多事。导演一贯的重口味,黏湿、肮脏,带着末世感。那时的Jude Law嫩出水。8.5/10.
(7.5/10)柯南伯格的“骨肉”风格加上虚拟现实游戏的科幻视角,硅胶游戏盘、脐带连接、游戏中套层空间,着实有些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境设置。柯南伯格超前的预见性,思考着现实世界与虚拟游戏边界的消失,虚拟世界挑战的是意识和潜意识,并且一直延续到真实世界,当虚拟世界一层又一层的套在现实当中,世界混沌一片。
盗梦空间偷师的这片吧,现实与幻境的来回叠加,柯南伯格批评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拟态科技对真实的颠覆,当然片中大量柯南伯格喜欢的活体解剖式的生物展现,以此来突显影片的反乌托邦主题,和同时期的《撞车》殊途同归,人类在规避现实,寻求感官刺激的同时,却在迷失本性,陷入暴力的泥沼
不知道应该说是这是一个游戏还是电影。可能像笛卡尔说的 "i think so i am"。@布鲁斯喊大脸。
首先1999年能拍出这样的骗子实在是难得!cult味很浓。裘德洛的电眼和下巴实在令人疯狂,女主角太丑。这片子也造就了后来的盗梦空间吧。不过节奏忒慢,游戏感太弱了,感觉更像模拟场景。
大卫科南伯格告诉你如何拍出恶心恐怖悬疑色情又有那么点深度的B级片。那个插头实在是太像菊花了,每次插插头都跟GJ似的,还润滑。你以为结尾搞出来的花头完爆盗梦空间之流我就可以原谅你么。主角到最后5分钟才终于换了一套衣服啊,你钱都砸到恶心的道具上去了啊,柯南伯格你这个变态!
这个是游戏版本的盗梦空间啊~
这是柯南伯格对如今的VR+AR技术的超前预言和极端展现,游戏server取自于动物肝脏又与脐带连接人体犹如科技之于人类就是母子关系,通过技术获得阴谋和杀戮,势必也会被真实和虚幻蒙蔽,成为暴力的继承人。
画面动作太烂,思想再深刻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