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埋葬雪与愁
日本女主角柔弱的身体 离别的惆怅 前期长时间的温柔
长焦 雪与冰凌
男主角的呆子 无奈 不停的吸烟
军队不多的从你身边走过 你成为社会的第二面
火灾 日本女人的殉情
2 ) 很难说好,但也不能说一点儿不好
这曾经是我最迷恋的小说之一。时隔多年,虽然重新进入川端的世界已有难度,但也不至让我忘记它特有的气息,不得不说,电影基本已不见文字中的空灵、轻盈、虚无之美,而那份哀愁,也被写实的编导演共同描摹得苦涩有余、悠扬全无。
尽管如此,当驹子在车站苦苦踯躅,流露的如遍地白雪一般荒芜、压抑不堪的凄凉,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瞬间我甚至觉得,可能再难有哪张脸,象岩下智麻这样,如此适合表现这种绝望相思的女人油尽灯枯、焚心蚀骨的寂寞。
其实我从未对川端小说的人物或情节有过多少切肤的入戏感,这和其唯美风格有关,很意外,居然在这样一部写实大于写意的翻拍片里,感受到了川端着意的那份疏离寥落后,属于这现实人间、血肉分明的欢欣与痛苦。
岩下智麻刚出场眉目其实有点点老相,但渐入风尘,反而越来越有娇艳之态。妆容?服装?丝丝入扣的演技?她真是个好奇怪的女演员哦。~~
很想一睹岸惠子的版本。
3 ) 没用的事
中学时代看过川端康成小说《雪国》,情节已经不记得了,昨晚看了电影。
依稀记得他小说中写的冬日温泉旅馆,旅途中遇到的女人,真是非常美妙的经历。
但我已经忘了雪国的悲伤,大概那时候并不了解爱一个人的柔肠寸断和等待的绝望。
一个喜欢看星星的艺妓,大概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吧。她望着夜空说:星星很漂亮啊!
其实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又怎样的心灵,不是他喜欢什么,而是他能够喜欢什么。
岛村想:在这个女人的内心,不知道在为什么哭泣。
他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呢?驹子反复地说:已经一年了,你是一年来一次的人。
在寒冷的雪国,对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不论他是不是也想着她,也是一种温暖吧。
她总是说“我很难过”。有一次,她难过地跑到了夜晚的雪地上。
她终于跳舞了,微微的舞蹈的手势,像是要将心中所有的凄苦都埋葬在雪地里似的。
对她来说,等待是她活下去的动力;而对他来说,她的深情只是一种困扰,一份负担而已。
你能有什么期待呢?在自己的愿望里有对一个人的期待,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可是如果期待有所回应,又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
——这世界,在不断地改变。死去的幸雄,说过将来要去大陆,日本太小了。他经常这么说,说些大理想,现在在后山的坟墓,只是一座小坟而已。只是一些没用的梦想。
——但是,你为了他,才成为艺妓的,更加的没用。
——没错,大家都做些没用的事。和你这样子,是其中最没用的事。
有些人,一生都在做着没用的事情。只有没用的事情才能让心灵真的充实和快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遍白茫茫。”终于,他来不来都一样了。
4 ) 爱的徒劳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把川端康成的《雪国》看完了。这个从村上春树笔下流露出无限敬意与喜欢才被我得知的日本作家,原来是这样一个笔感细腻、温柔忧伤的老人。他的作品与村上完全不同,村上只是描述一个故事,对白有很多;而川端康成的字里行间都显露出自身的文学功底,他真的是在描写一个故事!于是《雪国》的感觉就如“雪”一样美丽纯净。
《雪国》从头到尾谱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旋律:岛村,一个靠吃遗产过活的二流作家,一次旅行来到雪国,认识了当时还不是做艺妓的驹子。可能是寂寞,也可能是无聊,岛村与驹子之间产生了似有若无的爱情。可是岛村只是一个旅人,偶尔的情况下来到雪国,稍作停留后便又会起身赶赴下一个城市,这样留下的情可靠吗?长久吗?一年一次的相遇,无论怎样美好,也只能是爱的徒劳吧?
这爱,如雪,静静地降落,静静地积累,静静地融化。寒冷、纯白,阳光后,不留一抹痕迹。岛村就这样默默欣赏着驹子的美,然后淡漠地定时给家中妻子寄去明信片…他对驹子的爱不抗拒、不约束,到点就准时离开,不作更多的停留。而驹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爱的徒劳、一次时间的浪费、一段难以愈合的伤口。她,除了作为他旅行的一部分新鲜感之外,便不再具有意义。可是她还在等待!岛村用他短促的热情“爱上”驹子,然后迅速的将她遗忘。他把这假日恋情看得太透彻,概括的太精炼。事实上,他“认真”的玩弄了她的爱情。她对他说“请带我去东京吧”,他说“对不起,我不能为你做任何事”……驹子用女人特有的幻想爱着一个虚无的男人,构建一座希望中的爱之殿堂,让人看来是这般单纯无辜。她的行为是徒劳的,希望是模糊的,爱是不切实际的。她把所有寄托放在了一个根本无法自救的男人身上啊!
驹子,从一名酒店招待变成一名艺妓,在日日笙歌、纸醉金迷中,将像任何一个普通艺妓一样年华老去,最后被这寒冷国域所抛弃、淡忘,就像故事最后那一场熊熊大火,让人震撼过、惊慌过、无措过,但最终还是被扑灭了。
宿命中,爱情遇上了不对的人,无论怎麽留恋仍然会走向末路。岛村看见银河向他这边倾泻而来,那是他未曾见过也不曾企及的美丽。他奔跑着,虚妄地追逐,但终归是一场徒劳。
5 ) 某次晚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至今还没有去过雪国,所有关于雪国的印象,或是听朋友描述,或是自己所臆测 所以一直向往 书里面,最吸引人的应该是篇章开始时,火车玻璃窗上倒映的叶子的印迹,以至于后来都忘了,原来驹子才是川端康成想要刻画的那个形象 爱恨分明,一直期待着,一直失望着
人最不应该坚持的,就是回忆。最折磨人的不是别离,而是感动的回忆,让人更容易,留在原地,以为还回得去
无法描述更多,希望驹子的雪国,也有春暖花开,也有桃之夭夭
也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能和中意的人,看到更多的风景
6 ) 向往的雪国
由于日语不到家,只能看翻译一般的中字了。
大致两年前看过《雪国》这篇小说,可能自己当时的心境和阅历不够,我没能读明白小说讲述的故事,也失去了读第二遍的兴趣。同样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古都》和《伊豆的舞女》,我却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看过电影版《古都》后,我在小说的基础上对作者所热爱的日本女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喜爱,也慢慢在心中激起了要去日本看看的想法。
最早读的是《伊豆的舞女》,书中少年对舞女朦胧的爱,正是当时的我经历的。其中对日本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的描写形成了我日本美好一面的想象。
《古都》里两位日本女子,真诚地爱着他们的亲人和爱人。我依然记得风在竹林中扫过的声音,和近代的《挪威的森林》中描述的一样让人难忘。
也许只有对爱情有了解的人才能看懂《雪国》。欲罢不能的爱情,让人忘却了现实。一位雪国里极好的女子和一个一年只能见一次的东京人。分明地知道互相间的鸿沟无法跨越,却迟迟不敢面对,只是将分开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往后拖。
雪国里的人有自己真诚的生活。如今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真诚地活着的人们,心怀着责任认真地生活着。在责任面前,往往选择放下不可能的爱情,过正常的生活。
年少读《伊豆的舞女》时,我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带她去看电影。但是,现在看《雪国》,我也会像他一样,离开雪国,让生活平静下来。
有些东西只能向往!
7 ) 似非而是的国度
2011-07-25 20:55:12 来自: 伽蘭
故事简介:岛村以一个不入流舞蹈评论介绍者为生,东京出生,有家室儿女。在去温泉乡(雪国)度假期间,认识驹子。驹子,港市人,年少被卖,后被赎身(主家未知)。受托于一舞蹈老师,后老师死或病,因其儿子行男病,为赚医疗费而做艺伎。二人相识后,岛村每年去一次,多见驹子,驹子亦甚有意于他。二次去见驹子时,机缘巧合,屡见钟情于行男女子叶子,有感于其美貌而印象颇佳。
(情节还真不是一般的乱,思绪似乎整理不顺当)
三次去见驹子时,行男已死,并其师或师母。驹子彻底为艺伎,并因其灵巧活泼而大受人们欢迎。叶子眷恋行男,每日去扫墓,甚是和驹子不相合。叶子因给驹子传纸条和岛村见,聊起去东京事,其想冲脱现实生活。电影院着火时,岛村与驹子围观,结尾处叶子因火中救童受伤,驹子悲痛不已结束。(结尾很诗意,诗意的看不懂。)
感:1935--1947年本就不是个宁静的岁月,当时的日本在亚洲甚至美洲刮起一股强劲的军国主义潮,侵略朝鲜、俄罗斯、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夏威夷等多个国家。以弱小岛国之力而行此类大举,并在中国台湾及满洲有着长期统治,不可谓不丧心病狂。但如此时代背景下,岛村类人何以逃脱军人职责?文人身份还是作为幕后身份?并以度假消遣为观,整个社会还是有着某种程度的逃避倾向?抑或作者并不想去冲突当时的军国主义狂潮,以一种不干事的姿态描述艺伎的生活? 可是艺伎的生活状态时逃脱不了时代背景的浸染的,驹子为什么非要做艺伎不可?从文章来看,当时的日本人口并不多的,更以山村为甚。即山村的经济模式和时代背景造就了驹子想选择个其他的生活途径较为困难,工业方面或许有需求,但忍受不了,因为羁绊的缘故,到了行男的家乡。作为一名女子,作为一名山村女子,为了高昂的医药负担,驹子在做自己能做的。可是其并不想把行男作为自己的负担来扛,只是不得不扛而已。这里有着某种程度的善良和义无反顾,为了他人对自己的恩情,为了没有出路的出路,为了在自己看来不可不帮的困难,她选择了做艺伎。而同时,作为在此情况中生活着的驹子,也有着其强烈的反抗面,她很好的利用着自己的优势,并不懈的学习三弦琴,还保留了记日记的习惯,她不服输,但又深深的感到逃脱不了这种生活。满眼看不到希望,却又不忍心放下哪怕一点光亮,这里也就是岛村的存在。岛村给她带来的或许不是希望,或许不是别的,尽管她也有所期待,但她能做的大概只是对于现状生活的打破,对于不满意的牵绕的反抗,自己有选择的权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憧憬什么,这在她和岛村的接触中明白的表露无遗。
而回到岛村,其作为一个每年来一次的嫖客。这个设定很有意思,他对驹子有着很深的情感吗?我想怕是没有的,但若说连感动也没有则就是不属实之辞了。这不是说他对于驹子的感情没有那么深,而是他本身的一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这点我也很犹豫该怎么讲,做个猜测的话,他大概对家庭、责任什么的也没有太深的执着。尽管他已经结婚,已经有了孩子,有着一份雅闲的工作。但他的生活态度让他对一切不抱有太高的期望。他或许对驹子有着很深的感情,也幻想着认识了解叶子,甚至想好好的尽一下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但他面对不了。他不敢去追寻,不敢做出对于现状具有破坏性的承诺。在我想,如果换个作家,这部作品大概会变的面目全非,岛村在驹子和叶子之间做出了抉择,在家庭和桃杏之间做出抉择。是的,那样写起来或许也会很好看,但绝对不会像我们眼前看到的文字那样流着那样深的惆怅和无力。在我们急切的做着种种猜测的时候,我们就被迷惑住了,疏忽了本应细心欣赏的眼前的美感。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物之中,我们更欣赏驹子甚或没有太多笔墨的叶子。为什么?因为掩卷后我们可以看到驹子的蓬勃有力,无论是身为艺伎还是作为自己感情的支配者,她似乎无处不在渲泄着自己的力量,试图救行男于病情,救叶子于那带着病态的怀念,救自己于这种不规矩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想也不要拖累别人。她的生命绽放着特有的异彩,但在岛村面前,在那个时代面前,在她的地位和羁绊面前,她的期望或努力都变成了一种徒劳。她没有能力救行男于病情,因为他已行将寝木;也没有能力救叶子于那环境,因叶子也有着其性格中固有的执着。这种执着在驹子看来或许有点痴狂厌恶,因为那种钟情是她不具有的。她所认知到的是艺伎生活中认识到的“利用”?别人利用着她,她也试图利用别人达到自己期望的生活---逃离温泉乡,逃离自己的桎梏,逃离自己苦命的身境?而在驹子和叶子之间,相互存在的是同情?一如她们自己所言,希望对方过好的生活,同时又在心底嫉妒着对方,不想输给对方。
一个一年只来一次的人。
我认为比那个版本要好。交代的清楚。川端康成跟电影界的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有一比,比较关注女性逃不脱的宿命,给予同情,理解,但还是束手无策。
即使岩下志麻也拯救不了这部在其他方面无能为力的电影了,诶,看来《雪国》是不可能被影像化的,至少我心里的雪国是不能了,目前为止在感觉上还原得最出色的竟然是表面上毫无关联的《情书》,我也不晓得为什么...
原来看的是这个版的。
调度上还是差了。
雪的国,情似火。东的京,冷如冰。
岩下志麻划拳是唯一的亮点。
中规中矩讲了个故事,无甚精彩迷人之处
只适合在静谧中细细品味,悠扬的旋律,温柔的白色,雅致的生活还有命运的无奈
男主人公简直就是个摆设!
只看过书,很想看一下电影
这样的相遇虽然不大美好,但是爱是纯洁无瑕的。
荒寂。
在风物意境上对原作中的雪国做了比较准确的还原,比如雪上曝晒的绉纱究竟什么样,在影像上终于落到了实处。岩下志麻的驹子也风情万种,光彩照人。难免悬想要是成濑拍会是什么样,这么想着,忽然意识到成濑惯常用的细碎剪辑,正与川端连缀片段而成长篇的写法契合。
是丰田四郎版就更好了
雪国很美,雪国的女人更美。配乐美。木村功太帅了。
谈不上多少艺术性,故事却也讲得不坏,只觉得处处少一点。成濑也应该拍雪国。
没有看原著时的感觉
なんと悲しい
意境与原著相差甚远,全然不见小说中那股空灵轻盈和虚无感,成为艺伎后的岩下志麻娇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