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沙海破浪折戟苦 巨人坟前万花开
这纪录片,只能用“可爱”来形容,真诚坦率而又一厢情愿的那种可爱。
全程,就听佐杜洛夫斯基“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狂吹自己的想法多么牛逼,然后一看素材,服,那可真是“piu piu piu”“biu biu biu”地牛逼!
那个简笔画模拟出的长镜头,恐怕是任何一个太空迷科幻迷都梦寐以求的开场。但是,别像达利一样被老佐忽悠瘸了,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完得成这样的构思吗?哪怕几十年后技术成熟时,《超时空接触》开头和《黑衣人》结尾也只能做构成更简单的效果。
我超级喜欢老佐设计的莱托公爵之死,其生猛程度,只有我国cult鼻祖之一《封神榜》能媲美。可这种砍瓜切菜的镜头,能出现在七十年代预算高达1500万美刀的鸿篇巨制中吗?米老鼠都吓得说咱不玩。
对于老佐来说,“有趣而任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天才加疯狂”。
钱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老佐就像是堂吉诃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以摧枯拉朽之势,立在名为“现实”的墙前,咚咚咚先撞为敬,头破血流,又哭又笑!
憋哭惨,老佐死得不冤。
说得客气点,这是史上最牛饭制团队。说不客气点,是史上最有才华的自杀小队。
很多天才导演,是知道要在技术和完成度之间找个平衡的。库布里克知道自己拍不了《人工智能》,就是时辰未到;卡梅隆歇了14年才拿出《阿凡达》,也是在等技术。要知道,这俩可是技术狂魔,但凡有点机会,可是会跳一跳摘下大果子的。
当然,技术如果能搞定,只是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第一章节,投资,发行,定级,市场平衡,都是佐氏沙丘注定失败的原因。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要想想里面是不是有廉价的成分。请莫把“旷世神片”一词套在一个胎死腹中的项目上,其他很多好项目都没有它这么幸运,有这样一部趣味横生的纪录片为自己喊一声冤。那本传说中的大画册,恰恰是佐氏沙丘的最好归宿。
当然,作为影迷,看这纪录片是满心欢喜,尤其是一个又一个大佬哐哐地横在面前,眉宇间的豪情仿佛年轻了四十岁。更震撼的是结尾,一个被毙的项目,成为多少经典的养料,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纪录片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电影是靠团队作业的工业品,如果你想搞创作,得往哪几个方向找哪几类人;最终拍板的,不是导演,是制片厂和投资方;研究电影技艺前后代际传承关系,可以从年代和团队成员两个维度去考察。
更功德无量的是,本片就是个“秽土转生”,不是吗?
2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以前看《圣山》和《鼹鼠》的时候,当时就想,这是个什么导演啊,拍的电影绝对是大胆而且诡异,这部纪录片就是很好的展示了这位亚历老顽童般的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有着对电影强大的执念与理想,开创了不少先河并且给后来的《matrix》,《银翼杀手》、《alien》等以启迪,看到的80多岁的他依然有着非一般的热忱及想法,向这位大师致敬!
3 ) 散失在宇宙的碎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创造灵魂
佐杜洛夫斯基如是说,电影对他来说不是一项产业,而是跟绘画,文学等等一样,是一门艺术.
电影是探索灵魂的,打开思索的.
你还在看星球大战吗?你还在膜拜异形,银翼杀手吗?你想看到有可能媲美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大作吗?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在尝试创造一个先知,改变全世界的思维,一场革命。
电影的构想
在鼹鼠和圣山的成功之后,佐杜洛夫斯基与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在策划下一部影片,当Sedoux问他想拍什么的时候,佐杜洛夫斯基说“
“沙丘!”
但其实他当时并未看过那本书,只是本能的觉得沙丘的题材和哲学性适合他的下一个目标。
通过沙丘,他希望能创造一个能改变年轻人的思想的先知,一个艺术上影史上的神灵。
在视觉艺术上,佐杜洛夫斯基也野心满满,他希望能通过科幻的特别题材,让观众能完全体验到LSD致幻剂所产生的心灵效果,却完全不需要服食LSD,仅单凭视觉艺术。
在哲学上,他希望沙丘能是每个人精神上寻找、探索的旅程。
没错,这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他应该是神圣的,自由的,崭新的,打开人们的思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拍成了,会是什么样的一部片子?
佐杜洛夫斯基是个相当的伯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想,四处寻才能的艺术家,而到最后他的主力团队,分镜画师Mobieus,特效师Obannon,建筑,机体设计的Chirs Foss在70年代当时都还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整个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佐杜洛夫斯基自己。
他拒绝了为2001太空漫游制作特效的当红炸子鸡Trumbull,只因对艺术理解的不一和难以忍受好莱坞大牌的特有虚荣和专制,但他却不怕运用资历尚浅的艺术家们,反而很热情的激发鼓励他的团队的创作灵感,并引致它们创造了许多叹为观止的设计,并因此开始受好莱坞关注器用。
影片的开头佐杜洛夫斯基设想出浩瀚的长镜头,他企图超越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的片头中经典的长镜头。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就是那些年轻艺术家们的“cult leader”,他无时不刻的鼓励和启发那些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支持他们去开辟新的创作。
达利——银河的帝王
佐杜洛夫斯基觉得帝王一角色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莫属,于是寄了一张“倒吊的人”的塔罗牌给达利,希望他能够参演,达利很欣赏,于是奇迹般的加入了沙丘
有趣的是佐杜洛夫斯基和达利间同为艺术家的竞争关系和调侃。
在最后确认是否参演之前,达利开玩笑跟佐杜洛夫斯基说,我跟毕加索年轻的时候去沙滩玩,经常看到埋在沙子里的时钟,你呢,有没看到过?
佐杜洛夫斯基回答说“我们见过,但是我丢过很多钟”
好,我们巴塞罗那见吧——达利的小游戏似乎得到了不错的回应
奥逊威尔斯——伯爵
70年代的时候,威尔斯已经隐匿了起来,而且变成了嗜酒嗜食,脾气暴躁的倔汉,许多人劝佐杜洛夫斯基威尔斯的脾气可能很难驾驭,但佐杜咯夫斯基敬仰威尔斯的才华,也觉得现在的威尔斯跟沙丘中的伯爵再合适不过,于是经过几瓶红酒的“贿赂”,成功请到了威尔斯
Mick Jagger——费衣德
虽然觉得Mick Jagger是最佳人选,可是当时正在鼎盛时期的Jagger可不是那么好找的,但是机缘巧合,在酒店里偶遇的佐杜洛夫斯基和Mick,当佐杜洛夫斯基正盘算着怎么上前去打招呼的时候,Mick竟主动的自己走了上来,佐杜洛夫斯基直接的问了他你想参加我的电影吗,Mick的回答只有一个词,YES。
沙丘的寓意
佐杜洛夫斯基认为拍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概念,在必要的时候不忠于原著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
纪录片内有几处披露剧情及分镜的部分,虽然都仅是片段,充满了佐杜洛夫斯基的个人哲学风格,有很强的启发性
主角paul的父亲Leto是被处罚阉割的人,但是他碰到了他的真爱,充满智慧的Jessica,他们相爱,杰西卡将他的血变成了生命体,而因此怀孕。这就是paul的诞生
“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性的愉悦产生,而是精神的愉悦产生,会是如何”
电影的结局
革命的领头人paul被杀害了
可是他却并不会死
他变成了所有人的意识
他是人人,人人是他
想要消灭paul,必须先消灭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个人都拥有“paul”的意识
当人性之光受到点亮时,大地也会因而改变
沙丘开始变成绿地
森林
海洋
沙丘变成了绿色的星球
她的光仿佛是星球们的救世主
照亮整个星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片拍成了,它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的可能
这部本应在75年上映的史诗级巨作,如果真的被拍出,恐怕星球大战就不会问世,就算问世也不会得到如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尝试打破一切传统旧观念,打破旧电影产业的电影。也是我认为被好莱坞各大片场商拒绝的最根本原因
也许可以搪塞说,这电影在准备期间就花掉太多预算了,电影的时间太长,没有人肯在影院里呆一整天,不忠于原著
但就像这部纪录片中所说,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太过超前其时代了,它的野心,它尝试改变,会让即成产业的巨头们产生恐惧,也许,它们只是过度恐惧佐杜洛夫斯基的意向,会将现状都改变,而让他们无法控制。
但是,那本比电话本还厚的DUNE的企划书,在好莱坞流传后,被无数其它电影取去了不同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还是呈现到观众面前了。
异形,这部Ridley Scott的经典代表作,用了以Obannon为首的沙丘的班底们,包括Mobieus,还有设计了有名的异形外形的Giger
星球大战中更是到处可见沙丘原案的影子,闪光剑,Luke跟机器人的空中挥舞。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PAUL",他虽然死了,却给后世万千的电影留下了"paul"的影子,paul的精神,仍然存在,沙丘,是一部超越时空的从未被拍摄的电影。
有趣的是因为这部片子,很久没有合作的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跟佐杜洛夫斯才再碰面,拍出了时隔二十三年的新作舞吧现实
4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Jodorowsky's Dune, 2013
法兰克·赫伯特撰写的科幻小说《沙丘》可谓煌煌巨作,六卷的大体量听上去就让人又敬又惧,遑论通读;而对电影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则是改编和呈现的巨大野心。1984年,刚出道不久的大卫·林奇就曾借着广受好评的《象人》的余热对《沙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并将之搬上了荧幕,最终结果以惨败告终。尽管如此,他又是幸运的。毕竟,大卫·林奇还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作品供世人赏鉴,其他一些人却不一定有这样的运气——邪典大师亚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便是其中之一。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讲述的便是佐氏费尽心力制作《沙丘》,最终未能付诸现实的真实故事。
这样的开头似乎总会给人一种苦兮兮的错觉。然而,《沙丘》的结局固然有些悲惨,导演弗兰克·帕维奇却没有着意渲染那份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的悲痛,而是颇富技巧地展开了佐杜洛夫斯基的记忆图谱,对《沙丘》整个团队的组建和创作过程进行了一番细致而幽默的梳理,比如佐氏和他的制作人是怎样用每分钟十万美元的超高片酬骗得了萨尔瓦多·达利这个金牛男的芳心(其实只给了达利三五分钟的戏份),又是如何假装雇佣一家顶级饭店的大厨让贪吃能喝的金牛男奥逊·威尔斯自愿上钩。当然,除了佐杜洛夫斯基行事风格当中自带的幽默之外,纪录片本身也在这个方面与之契合。就拿剧组说服奥逊·威尔斯一段来说,在其刚刚同意加入剧组之后,一张肉山般的威尔斯(晚年的他与年老的马龙·白兰度并称好莱坞二“人山”)举着酒杯嘿嘿直乐的照片就赫然出现在眼前,直可让人笑破肚皮。
故事的结局来得干脆而有力:毫无意外,佐杜洛夫斯基失败了。面对佐氏“二三十小时”的巨型史诗级影片,制片公司根本没有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从墨西哥而来的无名小卒身上。要知道,六七年前耗资1050万美元之巨、时常不到三个小时的影片《2001:太空漫游》都已经让制片方米高梅公司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沙丘》的要价是1500万美元。“这部影片没有被制作出来是因为人们害怕它”;或者说,好莱坞根本没法再次承受手法如此先锋、想象如此大胆的启示录般的作品,所以梦想终究化为了泡影,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哪怕连那本静静躺在桌子上的分镜脚本差点摄去了几大片场的魂魄。另一方面,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佐杜洛夫斯基的能力。不过事实上,如果看过佐氏六十年代的影片《凡多和莉丝》(1967)和恰在《沙丘》之前的《鼹鼠》(1970)和《圣山》(1973),这种顾虑也会被彻底打消,因为佐杜洛夫斯基邪典影片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不按常理出牌的镜头调度和其中深刻而朦胧的宗教意味,恐怕时至今日都难有出其右者。《沙丘》所需要的,正是所有这些的结合。
“我们兜里的魔鬼,这些不可置信的金钱!它们什么都不是!这些纸片里没有任何内容!……为什么我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84岁的佐杜洛夫斯基对着镜头怒吼。一个艺术家的高尚、激情与无奈,似乎就在这一瞬间跨越了时间的罅隙,重新依附在这尊似乎再未有过生气的躯壳之上。讽刺的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虽然入选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初选名单,但随后便在争夺五强席位时败下阵来。佐杜洛夫斯基在好莱坞-奥斯卡的双重“失利”无疑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不免让人想起佐杜洛夫斯基1973年拍摄的震惊世界的作品《圣山》中的一段绝妙的自我嘲讽:当一群圣徒义无反顾地远离了圣山脚下一个外形寒碜的酒吧时,主人抓耳挠腮地大叫说,“我建造了学院!你们可以每年赢得一次奖杯!白痴,你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你们本来可以创造历史,但现在我们会忘记你们!”
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结尾,保罗为全人类牺牲了自己,但他其实并没有死去,因为作为全人类的弥赛亚,保罗已经降临在了每个人的头上,所有人开始高喊“我是保罗”,恰如佐杜洛夫斯基梦断《沙丘》,但《沙丘》却拯救了科幻电影,成为了所有软科幻电影的“救世主”。从《星球大战》、《终结者》到《决胜时空战区》、《超时空接触》,直至新世纪的《普罗米修斯》,所有这些无不继承着佐氏《沙丘》的衣钵。“我的一生都在创造,成果随之越来越多。人的头脑就像宇宙,一直不停地膨胀。”佐杜洛夫斯基这样说着,思绪仍在“红移”。他的新作《无尽之诗》,也在无尽的“红移”之中,缓缓写就。
5 )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片好壞復誰知
假如這部片在1975年受待見拍成了,可能會如片中強調的那種可能性,讓沙丘的招牌名暴天下,超越星戰,重新定義科幻電影主流嗎?
老實說,我覺得不一定。
光是這部電影企劃的參與人員之傳奇性,就足夠發起人佐杜洛夫斯基自豪終生。全片被提出的重要參與者有:
△原作:Frank Herbert ,小說版《沙丘魔堡》(Dune)作者
△導演:尤杜洛斯基(Jodorowsky),邪典系電影人
▲編劇:Dan O'Bannon,《異形》(Alien)編劇
△配樂:Pink Floyd,英倫搖滾樂團(音樂我不熟)
▲人物設計,人物美術,分鏡初稿:Moebius,法國漫畫界的漫畫之神
▲怪物設計,怪物美術:HR Giger,《異形》(Alien)中的異形模樣便出於他手
▲演員:Orson Welles,這應該不用多說是誰
▲演員:Salvador Dalí,對就是那個畫家達利
△演員:Mick Jagger,滾石樂團成員
(▲=我知道是誰而且知道很重要,△=不大清楚)
這名單一排出來,在2014年的我們看,誠然能稱是電影界的明星隊。
1973年提出企劃,終究因為資金問題,電影企劃在1975年遭到棄案。
1975年,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一喝雄雞天下白,太空歌劇與科幻電影的時代來臨。此時電影公司又想起動《沙丘魔堡》(Dune),但不想用尤杜洛斯基的燒錢版本,改請另一個本來要拍星戰的導演取走改編權,掌鏡演出。
1979年,《沙丘魔堡》正式版上映,四千萬美金成本,僅換來兩千多萬美金的票房,成為年度最慘賠的電影,也令該導演的經歷抹上汙點-那個導演叫作大衛•林區。
大衛版的沙丘,我沒看過。而尤杜洛斯基則說,當他在戲院看到他的企劃被他愛的導演拍成垃圾的一刻,心如刀割。
尤杜洛斯基很努力強調了這部片的劃時代,事實上裏頭也有太多難以想像有如此現代性的概念。例如他所構思的電影序場,他想要的效果是鏡頭從宇宙的一端疾馳進入沙丘星系,穿過星雲與戰艦的殘骸,切入沙丘星的平流層俯觀全鏡,再慢慢拉進到在沙漠中騎車移動的主角身影.....光聽就知道這是電腦CG時代才該玩的第一幕阿,在1973年想到了也拍不成,模型辦不到的,這能怪老闆看完企劃想不給錢嗎?
當然,要歌功頌德這部片的陣容有多麼無出其右當然很輕鬆,但電影史上空有黃金陣容最終拍成爛片的紀錄何其之多阿。這票怪傑們當年多半是小伙子,在今日看來則各在其領域闖出成績,但各別的長處不一定能挹彼注茲,讓整體更出眾。何況當年拿不出成績單的小伙子們,怎麼說服得了老闆與觀眾,自己有那股改變世界的潛能?
我們對這票陣容的看法,又或許尤杜洛斯基有意的誤導下,我們都偏向用現在的成就去看待當時的狀況。2014年的我們,因著看過1979年《異形》的出色,才知道了異形的原案出於沙丘企劃告吹後,編劇Dan O'Bannon跟怪物設計HR Giger勾搭上連袂去找雷利史考特,所以理所當然的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或多或少與《異形》的成就,扯上正比。我們也太容易用一種粗略的加法,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換算成尤杜洛斯基與Moebius與Pink Floyd與Orson Welles昔日成就的總合。
電影沒有如果,萬事在片子剪完前,都不能說準。
也因此,當我們看著《曠世奇片之死》(Jodorowsky's Dune )感到震撼時,我們所想的,究竟對電影未成的感嘆,亦或發於一種我們想看到黃金陣容的好電影的軼聞心理呢?
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電影,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這,都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反正,電影沒拍出來,讓影迷們看一看當初企劃的全貌,南科一夢,靠想像力過過乾癮,也不會怎麼樣。又或著說,欲觀眾以想像力腦補出一部沒拍成的電影,有夢最美的快感,才更是《曠世奇片之死》希冀的藝術效果吧。
本片原名"Jodorowsky's Dune",尤杜洛斯基的沙丘,片名上挑逗的對1979年版本的沙丘作出劃地盤之舉。然而台灣金馬影展的中文片名《曠世奇片之死》,或許能傳達更好的意旨。真正的曠世奇片電影,不是大衛林區的沙丘,也不是尤杜洛斯基的;最引人入勝的神品,其實應是觀眾想像出的沙丘。
6 ) 拍卖《沙丘》:佐杜洛夫斯基分镜图的出版、真伪与流通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沙丘中的海市蜃楼。
因为新电影的上映,这部纪录片小小火了一把。年近九十的佐导手持砖头般厚厚的分镜图讲述从前构想,颇有白头宫女话当年的意味。
本月是欧美善本的拍卖季,借新版《沙丘》上映之东风,巴黎佳士得推出一部佐杜洛夫斯基《沙丘》分镜图,由此八一八近年市场上流通过的《沙丘》剧本与手稿。
▲ 巴黎佳士得11月22日善本手札专场116号,估价25,000 - 35,000欧元
这部书八开大小,单面印刷,包括英法文剧本、11帧彩色插图及268页黑白分镜图,由佐导版《沙丘》梦之队: 美术师Chris Foss, 漫画大师墨比斯和暗黑巨匠及异形之父H.R. Giger共同绘制。 由佳士得发布的图片可以管窥。
▲ 墨比斯绘制的主要角色形象和分镜 © Christie’s Paris
佐导是第一个发现墨比斯才华的电影人。虽然《沙丘》没有拍成,两人的合作却由此开启,1980-88 年间所共同创作的六大册《印加石》声名赫赫。墨比斯之后参与的电影名头更大,如《星球大战》、《异形》和《第五元素》。
H.R.Giger的加入则是达利的引荐。佐导以每分钟十万美元的超高片酬说服达利出演皇帝。达利给他看Giger的作品集,佐导遂邀请Giger设计大反派哈库南男爵的城堡。哈库南男爵则由当时有“肉山”之称的发胖影帝奥逊·威尔斯饰演。
关于分镜图册的版本和印刷数量,连影片制作方也不甚清楚。七十年代电影筹备阶段印有若干部,大多天蓝色布面装帧,除佐导自留的导演本,余下散在法国制作方Caméra One手中用于招商。三十余年来这些分镜图册陆陆续续散出,佳士得十天后上拍的这部编号第五。是目前市面所见唯一有编号的,品相很好,布面略褪色。两年前在德州的Heritage拍卖行还有一部,书脊略松,成交价42,500美元。
▲ Heritage拍卖行2019年3月6日善本专场第45086号 © Heritage Auctions
当年的买家如今有意让出,要价不低于$63,750。这本最大的遗憾在于没有封面,即佐版《沙丘》标志性的粉红战舰海报▼
八十年末因为项目彻底化为泡影,制作方曾印出四本分镜图送给佐导、墨比斯和墨的两位合作者以兹纪念。这四本统一暗红色皮面衬金色字体。几年前有一本在小拍上卖出,价格查不到了。
这两种之外,佐版《沙丘》是否还有别的印刷记录大家都不清楚。因此几年前,当一份《沙丘》插图剧本凭空冒出来的时候,书迷和影迷都非常激动。
2015年3月,Eaby上一家位于南加州的唱片店突然挂出一本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附有大量彩图,风格独特,既不同于墨比斯的风格也不是H.R.Giger的手笔,但又贴合原著不似仿品,一时间众说纷纭。
据店主说,有一天他接到匿名电话,对方说手上有珍本出售,但不肯表明详情,也不肯到店里见面,店主本来想拒绝,一念之差约在停车场。见面后对方拿出一个不起眼的黑色皮革手册,打开看竟是《沙丘》剧本以及几十张此前从未面世的插图。
▲ 书中插图均为石版印刷,经检测确实是70年代产物。人物形象与佐导的设计亦吻合,如皇帝的两撇胡子明显照搬达利。©Grady's Record Refuge
▲ 插图均为石版印刷,经检测确实是70年代产物。人物形象与佐导的设计亦吻合,如皇帝的两撇胡子明显照搬达利。© Grady's Record Refuge
插图所描绘的场景非常暗黑却符合原著。比如螳螂形的拱门与女阴状的宫殿入口、吸食香料后贵族们酒池肉林的场景。以及似乎是为电影打造的新设定——士兵“狗人”(Dog-beings)。
▲ “野兽拉班”的香料吸食派对。© Grady's Record Refuge
▲ 公爵莱托被俘后以臼齿暗藏的毒药毒杀哈库南。© Grady's Record Refuge
有影迷猜测这是佐杜洛夫斯基自己画的,因为60-70年代佐导一直有创作漫画,风格和色彩上确有相似性。下图为1968年佐导发表的漫画。
基于这个猜想,有人联系本片导演帕维奇,帕维奇表示很像,但绝对不是佐导的手笔。不甘心的影迷又在推特上直接问佐导本人,得到的答复是“假的,仿品!”
因为佐导本人的否决,这本神奇的剧本当年仅以6500美金落槌,但影迷和书迷的好奇心没有满足。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和《沙丘》电影有所关联,而这种关联后来竟也是通过佐导自己侧面证明的。
2018年夏天佐导在众筹网站Ulule为电影《心理魔术,治愈的艺术》募款,放出一批电影道具,其中就包括《沙丘》剧本的限量复印本。
有买到的影迷逐页比对三年前昙花一现的插图本,发现绝大部分台词相同,甚至插图本更全面,因为佐导发售的版本删去了大量情_色内容和吸食香料后的淫_乱场景。也就是说,插图本并非仿品,可为什么佐导当年要否认,又是什么艺术家画的图,就没人说得清了。
▲ 影迷比对的两版台词,相似性惊人。© duneinfo.com
最后,放上目前最全的佐杜洛夫斯基版《沙丘》之分镜图合集,也拭目以待十天后佳士得的成交结果。
谷歌相册(需复制链接翻墙打开)://photos.app.goo.gl/qwvbmNME6WRTce1b7
5/9/23 更新:谷歌链接挂了,但是沙丘info网站上有两版手稿的比对图可供大家参考:
//duneinfo.com/unseen/jodorowskys-dune-uncovered
参考:Dune Behind the Scenes://www.duneinfo.com/Mind-Bogglingly Awesome Sketches for Jodorowsky's 'Dune'—Donein HisOwn Hand? byDangerouse Minds
希望在某一个平行宇宙,这部属于未来的片子得以问世。祝福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绚烂更加辉煌的电影史。
这几天的阴霾(尤其是昨晚的女人步上楼梯时)一扫而光:彻底被Jodorowsky治愈了啊!他一个个攻略那些奇形怪状的天才们的过程太搞笑太有爱了哈哈哈~找到那些保持自己的mind在expanding的人是我人际交往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不存在的電影都從屬夢的領域。那又如何,夢想也可以改變世界。
就像最后主创们说的,虽然佐渡洛夫斯基的沙丘没有拍成,但是,以后的每一部科幻类电影似乎都在说“我是沙丘”
非常自吹自擂,但DUNE這企畫的傳奇性確實夠有料讓佐杜洛夫斯基大吹特吹。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DUNE,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當然,這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如果这片能拍成,大概是什么样子呢?平克·弗洛伊德的音乐,米克贾格尔、奥森威尔斯甚至达利的加盟。吉格的设定。当然,也仅是假想。艺术家终究要向资本低头,这就是电影的资本性吧。
佐爷构思的那个宇宙长镜头如今被吕克贝松在超体里用CG动画完美再现了!!!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佐爷实在是超前了30年!!!看看他组的团队,尼玛太NB了!全是我的本命啊!!没拍出来真是太可惜了!
艺术家真是聚集了各种weirdo和萌点,配乐特逗B,如此伟大的拍片计划好莱坞也是醉了,对比前几天看的frank有异曲同工之感哈哈~
Jodorowsky编剧执导、Dan O'Bannon特效、Moebius和H.R.Giger艺术指导、Pink Floyd配乐、Dali、Orson Welles主演。看看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大神妖孽,我能感到纪录片中所有人深深的遗憾,因为我现在也是一样的心情,一部或许能够改变科幻影史、甚至电影史的作品,最终因为资金胎死腹中。
暮年的佐杜洛夫斯基拿着故事板,让我看到了“激情”这东西是一辈子的。每个大师都有一部没能拍成的电影,没拍成又如何,那会变成一个封存的梦。庆幸的是,他已经让《沙丘》的文字变成了视觉化的故事板,其概念也影响了后世科幻片。“我会死去,他们会拍我的电影。”看到这句还是很桑感…
关注旷世奇片之【死】。“Bigger than 2OO1” 这是一部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但它却永远也不会被我们看见,仅仅因为1500W。看完之后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模糊的影像,被佐杜洛夫斯基的梦想和激情震撼,同时也为世界感到深深遗憾。现实永远是现实,特别是他想控制电影的野心,太难实现。 /8.5/
最伟大的失败品
佐杜洛夫斯基把钱拿出来那一段挺动人的
老头说他想拍一部让观众看着就能感受嗑药感觉的电影……啊,放心,后人帮你实现了好多部,太多部,多得都有点烦人了
热血cult片电影人的组团之行。从其对后世的影响看来,好的艺术作品是完全可以超越其形式而延续自身的。不知为何又想到《Southland Tales》了
好好看啊。不过容我黑一句,佐氏《沙丘》如果真的拍出来,肯定不会有这部纪录片来得有趣吧 = 。 = 反倒是这个生动刻画了梦想家和一部不存在电影的电影让观众对那个永恒缺失抱有了无尽且完美的幻想。
本来没拍成就已经够可怜了……
电影片头引用了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一句话:"What is to give light must endure burning.",这也是对Jodorowsky的注脚吧!看到最后觉得非常感动,"open your mind! open your mind everyday!"
漫画大神墨比斯,嬉皮编剧奥班农,造飞船的福斯,吃麦当劳的pink floyd,一分钟10万美金的萨尔瓦多达利,异形之父吉格,哈克南音效师magma,大胖子奥森威尔斯……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有趣的人终将相遇的故事。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改变这个世界,而他创造一个宇宙。
在豆瓣上标记过的纪录片不少,能看哭的却也不多,这部算是其中之一。本来是一个水瓶座天生就应该去完成的诡异工作,结果梦断好莱坞。艺术从来没有错,错的是善于妒忌和拜金至上的体制。那要妥协吗?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到底愿意成为耶稣还是犹大。富有激情,十分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