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实名抵制最高赞的评论
把原著里面的话复制粘贴就算是评价了《亮剑》这部剧?把与原著不相符合作为评价电视剧的标准,这他娘的什么逻辑?
按你那意思,99%的历史剧都只能给0分,有几部符合历史事实了?
《亮剑》就是一部好剧!剧本,演员都无可挑剔。评价电视剧的好坏竟然还要跟原著扯上关系,就好像人评价刘翔是个出色的运动员,你以他跑不了马拉松来反驳有什么区别?有些人就是喜欢哗众取宠,自欺欺人。傻壁!!!
2 ) 话说《亮剑》
这两天,我没日没夜地看着《亮剑》。心里颇不宁静,总觉得想写些什么。《亮剑》这部电视剧在一年半前就早已风靡了全国,然而当初我只是粗粗地瞥了几眼,并不在意。暑假里闲来无事,忽然心血来潮地下了这部电视剧,结果一看便欲罢不能了。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李云龙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充满血性、激情,快意恩仇。真正的性情中人。他可以为了救自己的妻子,毫不隐瞒自己的私念,召集手下的人马擅自发动对平安县的战争,“兄弟们,你们的嫂子现在被小日本抓去了,你们说怎么办?!”是的,用他的话说,自己的老婆被人抓了还无动于衷不去救的话,那就不能叫男人。而他李云龙如果为了全盘的大局而置自己的妻子于虎口之中,袖手旁观,他就不是李云龙了!然而,他真是一个为救自己的妻子不顾及兄弟生死的人么?不!他是为救秀芹而去的,但是秀芹却死在了他的炮下。“李云龙!你开炮啊!你不开炮的话,我就看不起你!!李云龙!我秀芹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下辈子,我还嫁你!!”当秀芹在城墙上如此嘶喊的时候,我的泪就已经下来了。这是李云龙一生当中的第一份爱情,秀芹是他李云龙的第一个妻子,他能不爱她么?爱!不然他就不会带领着部队厮杀至此。但是,他面临着抉择,一边是自己的妻子,一边是自己的无数的兄弟。一边是爱情,一边是兄弟情,舍谁取谁?!他李云龙没有犹豫。果断地斩钉截铁地下令:“开炮!”那一声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炮声响了,城楼倒了,李云龙也瘫倒在了地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如此颓唐的李云龙,他亲手下令杀死了他的妻子,杀死了他的爱情。然而他别无选择。也正是这,才更让人肃然起敬啊!
包括后来和尚的死,李云龙那不可遏制的仇恨,燃烧了身边所有的人。他甚至缴了兄弟的械,直冲山寨。“快意恩仇”的李云龙,身上的血比别人烫,心中的情比别人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真的对他不适用。也正是他的这股子的真性情,使得他的部下对他死心塌地,使得他的部下也有了像他一样的血一样的性情。
李云龙很粗俗,没文化,嗜烟好酒,开口闭口“他娘的”,睡觉的时候打着震天的呼噜,脾气很暴躁,经常犯错误。但是这些却使他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地真实而生动,那些缺点正是美玉上的几个瑕疵,是掩盖不了玉的价值的。他在战斗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英勇,不得不让人在叹惋战争的残酷的同时拍手称快。他是一个战场上的“商人”,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甚至于有的时候我看他更像一个“土匪”,天不怕,地不怕,这里是老子的地盘,老子就是最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带出的队伍却有如钢铁般坚固。那是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力量!他带过的战士曾说过李云龙走了但他的精神还留在那里。无论是新一团还是独立团,他的部队的凝聚力都是空前的。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团队。一个领导者,如果自身素质不高又怎么会带出一只优秀的团队。他对战士们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明知是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的脚下不丢人,那叫虽败犹荣。”有情有意、有霸气、身先士卒、敢作敢当。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影响着他的团队。 楚云飞说:“李云龙是一个不拘一格的人才”.日本侵略者说:“李云龙是一个善于逆向思维、不拘泥于格式、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然而就是李云龙这种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使他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战役。他敢于突破,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这部电视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尤其是骑兵连的那一段。“骑兵连,进攻!”那一声悲壮的号令,透着无畏,透着坚毅!面对着凶残的敌人,没有一丝的退却。“骑兵连,进攻!”哪怕只剩下一个人,哪怕只剩下一个手臂,依旧岿然不动……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现在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面对威胁面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是的,李云龙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养,他不知钢琴不晓洋画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但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我们解放军将军行列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很多,凭着他们顽强的毅力,凭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忠诚,他们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文化,在战争中升华自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备他们缺少文化涵养,有什么理由说他们张口“老子”闭口“弟兄”的呢?
在韩剧当道的今天,国产电视剧《亮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它的演员,也不是它的题材,而是它所塑造的一批让人看过后“血脉贲张”的男子汉形象,让人看完后大有“干净透彻,豪气万丈,荡气回肠”的感觉。于今而言,在中国大地,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现在的青年们知道的是“超女”,热衷的是“快男”,又有几人真正地崇拜着英雄?了解着英雄?我们的时代呼唤英雄!呼唤“亮剑”的精神!
3 ) 一个英雄的悲剧性格往往酿生于两个时代的过度里——读《亮剑》
早就听说都梁善写中国汉子,以前也只是听说,直到看了《血色浪漫》和《亮剑》两部小说,我终于大致把握了都梁笔下汉子的形象。大男子主义,性格极富张力,具备天生的领导者气质,重“兄弟”而轻“女人”,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但往往不屑于借助法律和道德的保护,愿意选择独辟蹊径地行侠仗义。钟跃民是这样,李云龙也是这样。
赵刚说他和李云龙的性格特质千差万别,一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彻底现实主义,一个骨子里却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几十年戎马生涯,催生出一种共同的性格,那就是英雄的悲剧性格。得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符合一个英雄的悲剧性格呢?我想,首先要弄明白到底悲剧是什么?悲剧是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这句告诉我们两点:1.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2.结局悲惨。显然,如果说李云龙和赵刚这两个人物具有悲剧性格,那么他们的人生经历就必须符合这两点。读《亮剑》我读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把时势一个叫做”萧何“的人,那么自然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我的意思是,时势造英雄也毁英雄,特殊的战争环境把两个文化层次如此大相径庭的人栓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蚁,战争则成了他们交情的粘合剂。战争对于李云龙来说就像是饥渴的吸血鬼看到了久违的鲜血一。都梁说:一个人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就像宝剑赠君子,鲜花送美人,李云龙似乎天生就是和战争绑在一起的。打起仗来,鬼点子多,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并且具备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布置战术战略上,李云龙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更可贵的是,身为一名军人,李云龙具备了一个中国军人最珍贵的优点,敢于亮剑——
挂上电话,李云龙神态凝重地对郑波说:“你到底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解我的脾气。我喜欢直来直去,男子汉嘛,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你的话很直率,也很有道理,就像你刚才说的,你是个小小的副团职干部,不可能对历史负责。这话没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可我的情况不同,我必须对历史负责,谁让我是军长呢?我承认,对手可能比我强大得多,可对方已经宝剑出鞘了,我能不亮剑吗?我想试试运气,就算属于我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但总要由我去画个句号吧?小郑,你好自为之吧?”郑波的眼里涌出泪水,他哽咽地说:“首长,感谢您对我的保护,可您自己……我还能为您做些什么?”李云龙挥挥手,淡淡地说:“去报到吧,好好干,如果将来你也能当上军长或是军区司令,你也不要推卸自己的责任,如果人人都不敢承担责任,那我们这支军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要记住!”郑波泪流满面地向老首长立正敬礼:“首长,我记住了,请您多保重,我向您告别了。”李云龙望着郑波的背影吼了一声:“出发!”
我发现,李云龙这个人物,敢把自己坦白于未知的恐惧里,敢于走进敌人的圈套和陷阱,敢于直面死亡和有所担当。这就是所谓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写照吧。所谓“易水悲歌”“霸王自刎垓下”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抛去战争背景,敢于亮剑的李云龙本身也有着独特的性格,那就是那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中国农民似的狡猾,虽然每当读起相关内容,总不禁捧腹,但我自身是非常不喜欢这点的。相关证据比如掳抢藏民的粮食,采用暴力和其他友军争抢敌人战利品,虽然这些事件背后,原因复杂。由于类似这样的原因,加上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火爆脾气,李云龙的职位也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虽然在解放初年只授予了少将的军衔,但丝毫不能抹去一个职业军人对战争的征服感和赫赫战功。以至于李云龙在解放初年缔造了一个关于英雄的传奇神话。然而解放后的和平或许能使大多数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但对一个只有在战争上才能找到归属感的英雄军人来讲,和平对他来说是寂寞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金庸小说里独孤前辈寻遍江湖不得对手,只好退隐山林的那种孤独。我注意到,这种孤独,都梁在处理上,不只体现在李云龙身上,它甚至成了文化大**中所谓“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工具。什么“红革连”什么“井岗派”这些**分子,***分子其实都是转业的军人,解放后的和平让这些血液依然和战争时期那样狂热的军官们到某个单位当厂长或是干部,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生活对他们这些军人来讲是难以抑制的孤独,血液中的不安分因素让他们在迷茫中成了中央文革小组操纵的傀儡。
而同样的孤独感也必然在李云龙身上存在。李云龙没上过学,没有接受意识形态的熏泡,是个政治上的文盲,但农村出生的他却是个确确实实的现实主义者,理论上的东西他参与不了,也根本不懂,但是双眼告诉他的却是铁铮铮的事实,抗战胜利了,解放战争胜利了,
赵刚死了,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冯楠死了,继续做她的“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夫妇带着尊严来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李云龙的政治理论一片空白,但是他的眼睛告诉他,人民不幸福,饿殍遍地,尸横遍野,那这个**的性质就值得怀疑,管你姓”资“还是姓”社“管你是”左倾“还是”右“倾。可是一个军人在这个和平年代能做些什么呢?指挥枪的是党,可是党犯了错误,谁来指挥党呢?如果一个指挥枪的党犯了错误,使百姓陷于水火,那这支枪是选择继续服从错误的命令还是救民于水火呢?刚刚谈到酿成悲剧性格原因之一是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我们已经谈到李云龙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他根本不懂什么主义和信仰,没接收过正统教育的他只相信脚下的土地,于是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要平息这场莫名其妙的**救民于水火,这就表示他已正式站到了中央**小组的对立面,他和现实的关系已构成不可调和。于是故事继续发展,城市保住了,大部分人民安全了,而他却不得不直面**委员会的批斗,被定义成了“刘邓***在地方的代理人”,成了***分子,最终饮弹自尽。这也成全了悲剧性格的第二个特质——结局悲惨。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我们在以史为鉴时要特别小心的放大“打”和“守”夹着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环境和空气是紧张的,将相关系是复杂的。“蝴蝶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一个喷嚏经过千丝万缕的传播往往最终都能置人于死地。我想,一个文革把中国人的丑陋暴露无遗,然而不经意间也带出了某些人性的光辉,比如众多如李云龙式的悲剧英雄。他们用死亡捍卫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突然想起阮籍的一句话“时无英雄,遂使竖子出名。”如果一个时代多些李云龙式的英雄,那么英雄也无所谓英雄了。
4 ) 《亮剑》:侧帽独行斜照里
看《亮剑》,首先是被它独特的影调吸引。抗日战争时期用青灰色调,冬日的荒原上隐隐有杀气;抗战胜利后用土黄色调,透着浓浓的怀旧气息。
然后便是被那个永远歪戴军帽、嘴上挂着狡黠微笑的李云龙征服。
都梁的剧本,主角总是特别有看头。《血色浪漫》看的是钟跃民,《亮剑》看的是李云龙。而导演张前在塑造人物上的功力也不容小觑。《和平年代》里的秦子雄,《背叛》里的宋一坤,在众多电视剧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
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有时还用这种智慧在上司面前装傻充愣。
这样一来,李云龙的形象便不再单一,而是丰满并且有层次的。
为了突显李云龙的个性,编剧为他设置了一个朋友,一个对手。
朋友是赵刚。他和李云龙,一文一武、一静一动,性格完全相反,却志同道合,做了几十年的好兄弟。他们的冲突是性格上的冲突,他们的矛盾也是小小不然的矛盾。打了一辈子,每打一次感情却更深一层。
对手是楚云飞。他和李云龙棋逢对手、惺惺相惜。政见不同却有着心灵的默契。
在与赵刚的情谊中,与楚云飞的较量中,李云龙的形象被更明晰地映衬出来,故事也因此感情饱满并精彩好看。
全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也就是剧中所说的“亮剑”精神。这精神通过小人物的事迹展现出来已经足够,剧中人反复用台词阐释反觉苍白累赘。
《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既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一个虚构的故事,就应该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淡化为背景,少用史笔,少用资料片。个人感觉,“彭德怀”形象的频频出现略显不当。正面描写左权的牺牲以及郑重其事用字幕叙述历史也十分突兀。因为该剧只是历史中一个虚化的片断和侧面,电视剧已经把那一段历史变成了李云龙性格和命运的容器,那就让历史彻彻底底地作为背景吧。
本剧叙事的成功在于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写得高潮迭起,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兴奋点或者催泪点。而遗憾在于,有些情节的设置没有意义,不能为故事发展、人物塑造服务,材料缺乏取舍;而且情节转换没有征兆,由炮火连天突然转为儿女情长,过渡得不够自然流畅。对李云龙个人经历的截取也有可商榷之处。建国后的部分若舍弃便全部舍弃,只表现战场上的英雄李云龙。何必让英雄陷入三角恋,何必让我们看到一个受伤的英雄、一个尚未在和平年代找到用武之地的英雄。
爱情戏不是不可写,而是应该让它溶入情节之中,为演绎主题服务,显然本剧并未做到。至于婚姻中武行出身的丈夫和追求浪漫的妻子的冲突,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已得到充分的展现,本剧自应避其锋芒。况且石光荣式的人物,有一个便够了。
在由文本转化为影像的演绎过程中,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谈到本剧的表现手法。本剧很大篇幅都在描述战争的残酷,一味残酷则与艺术相去甚远。可喜的是,本剧由战争的残酷拍出壮士的惨烈,又由惨烈让观众体味到一份带着血腥味的浪漫。
片中固然不乏优美而有视觉冲击力的尽头,但美中不足的是导演对景别的处理。片中有太多的中近景以及脸部特写,极易使观众视觉疲劳。现在早已不是费力地盯着一台小电视的时代了,大屏幕使大场面在电视剧中屡屡出现,导演固守“中、近、特”的旧有理论不知何故。
关于镜头调度,该用反打短切的却用了摇移。即便用一个镜头一气呵成,也不应手提摄像机拍摄造成画面不稳。对于一部风格凝重、悲壮的电视剧,晃动镜头的过多运用也许是不合适的。
还有次要角色表演的低劣、剪辑的瑕疵,其实稍加用心便可避免,这多少反映了拍摄的浮躁。
拍摄的缺陷致使一些戏的气氛一定程度上是靠音乐烘托出来的。李海鹰没有让我失望。为本剧所作的配乐量不大,可段段精心。有低沉的大提琴、质朴的胡琴、嘹亮的军号,浪漫、大气,与发生在晋西北的这段往事非常契合。
至于表演,李幼斌对人物的把握十分准确,粗中有细,有一点狡猾,还有一点不怒自威。然而李云龙这个人物和李幼斌以往的表演路数大相径庭,他的表演在深沉时自能跌宕出层次,高昂时反而缺乏变化,都成了一个调调。这个人物的急躁使他在个别地方的表演也因急躁而乱了节奏。他合格地完成了这个角色,只是有些时候尚不如“丁伟”和“孔捷”来得自然。
何政军则是矜持的表演遭遇矜持的角色。赵刚这个人物不只是李云龙的配衬,单独来看也可自成一体。他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隐忍和一身正气与何政军的荧幕形象和气质恰好吻合。何政军虽不能算作顶尖级的男演员,但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练就的表演功力足以应对这个角色。
看《亮剑》,看的是军人的快意恩仇、英雄气概,看的是李云龙的洒脱不羁、从心所欲,看的是带着毛边也带着豪气的故事。都梁的作品在结构上或许不那么精巧、手法上也不那么圆熟,但它生动鲜活,让人耳目一新。若是哪天他的作品无懈可击、匠气十足了,都梁便不是这个都梁了,他的作品也不会再有今天的这份可爱了。
2005-09-25
5 ) 狭路相逢勇者胜
是的,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应对挑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魄。
《亮剑》像我们传递着这样的精神,用这样看似笨拙,看似无脑的口号激励着我们,李云龙的部队实践着这样的信条,哪怕对面的敌人再凶悍,他们也从未退缩。宁愿倒在冲锋的路上,也绝不苟且偷生!
因为有信仰,所以愿意坚守!信仰,那曾经是多么厚重的力量。那是你无数次想要放弃之时坚持下来的理由。你愿意为她付出青春、热血,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那是光,是电,是暖,是茫茫暗夜里海上的灯塔,立在天边,任他风雨侵蚀,任他天摇地动,也不会倒下。那是最绝望的境遇里始终闪烁的星点希望。人生总需要一些看似飘渺的信仰,才不至于活的那么现实,也许现实些是好的,但若是缺少了奋斗精神,缺少了信仰,人生势必平淡无味!
6 ) 反感因为没拍全打一星的人
《亮剑》作为一部抗战剧,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已经是十分的优秀了,其中很多台词放在今天都是不过时的流行语,但我第一次上豆瓣看评分时,竟然只有8.6分左右。
现在已经9分了,确实高了不少,但是看到打一星的人我还是有些不能忍受。
你们用脑子想想可以吗?拍出后半部分能过审吗?铁定会被毙的部分为什么要拍出来?你们知道就光是前半部分剧组和公司就投了多少钱吗?拍出后半部分然后让毙了,怎么,你们负责众筹给剧组补亏缺吗?
本来军旅题材是很难看的,这部却很不错,情节也有趣。
太他妈好看了!
我他娘的意大利炮呢。亮剑非常精彩。
李幼斌把李云龙演活了!绝了!
同名小说改编,好剧啊。
亮剑常看常新鬼子越看越贱
这才是抗战片该有的剧情,目前任何抗战片都无法超越亮剑,可惜的是抗战胜利了,最终李云龙没得善终,恨死文化大革命恨死四人帮。
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能说李幼斌当年灰头土脸的形象 让我觉得楚云飞好帅吗
居然忘记添加了,非常男人的剧。遗憾是和原著的统一性有很大问题,有些题材搬上银幕后,主创人员难免有些投鼠忌器,老李和老赵的悲情结局在电视剧版本中完全消失。
这个我姥爷超级爱看……
很好看,李云龙爆粗口竟然意外的可爱?( • ̀ω•́ )✧
很好看的战争电视剧,李幼斌演得太棒啦!我老公百看不厌啊,只要看到电视台在播必看
小时候总埋怨电视剧没种,不敢把原著中惨烈的wg大结局拍出来。重看发现其实编剧暗渡陈仓,结局都暗含在最后几集的人物对话中了。人物的性格是命运的隐喻。从前只爱看战场厮杀,现在越发觉出进度条杀手们对话的客观和深刻来。尊重对手是英雄的气度,盲目自负是懦夫的新衣。某些抗日剧好好反思吧。
那年我攻下一座城,却没救下心爱的人。——CloudDragon·Lee
得看书才行,悲剧改编成喜剧,是对英雄的不敬,所以只能给一星
这个电视剧里的和尚(张桐)就是帅气啊,梦中情人类型。
不想说我爸有多爱这部剧,又转到台有它必看,抗日剧我也最爱这部。每个人物都很可爱,但是并没有脸谱化,人物形象很丰满,剧情没有抗日神剧化,很真实,百看不厌。唯一可惜的是为了避讳,原小说后半部分文革没有拍出来,可怜的老李老赵几乎无一幸免。
非常非常好看。
无数次想起被我爸看亮剑支配的恐惧,只要电视演,无论哪个台,无论是不是刚看完,我爸必然再来一遍,重复了八百六十遍了~不过确实好看,和尚死的时候真难受啊
无师自通的战神————老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