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北朝,战争爆发了,朝廷发出军帖征兵,每户必须派出一名男丁上战场。华世荣年岁已大,虽然有一个儿子,但儿子尚且年幼无法出征,看到父亲如此的苦恼,长女花木兰(陈云裳 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之后的三年里,花木兰和战友们同吃同住,在隐藏自己女儿身份的同时巾帼不让须眉,立下了屡屡战功,深得战友和将军的信赖,其中,花木兰和一位名叫刘元度的战友关系格外要好,两人之间结下了坚实的友谊。
一天,木兰在无意之中识破了敌人的圈套,她和刘元度假扮成兄妹深入敌后,使得己方获得大胜。最终,花木兰一方赢得了胜利,回朝后,花木兰拒绝了皇帝的赏赐,返回家乡,侍奉父亲。
1939年卜万苍,欧阳倩予版《木兰从军》,是电影史非常时期,上海“孤岛”的代表作,掀起了古装片的第一个高潮,给在日本人压迫下,反战电影怎么拍还能瞒过日本人顺利上映,打了个漂亮的模板(尺v尺)!还让川喜多长政说服了日本当局,在日本上映~
虽然不太想,可是还得感谢华成公司的张善琨,——这位“上海滩影戏大王”——一位不折不扣的电影商人——《木兰从军》的制片人,要不是他估计也拍不成了。毕竟这部戏,是华成公司作为金字塔顶端投资的“巨片”,服化道群演都是大制作。(华成两个路线,其中之一是用来养公司养大制作的中小制作非常商业和娱乐化的片子,其二就是该片一样的大制作,可以理解为赚大钱的或者做品牌定位的233)
说回来片子。就叨逼叨几个我喜欢的点。
第一个是开头木兰射下鸟,男人们恶意揣测她。也许是过度解读,但我是觉得这里有一点点隐喻的味道,最起码日本人看了会觉得中国男人不足为惧,都是什么东西,从而让片子过审。我觉得那个鸟很像是被摧残的中国呢,自己打不下来还不许别人打,别人打了下来还要叨逼叨(根据历史自行对号入座啦)
第二个是木兰带着孩子们,自己唱词~这里是做个小笔记~
木兰➕孩子的数量是营的建制,孩子代指兵,木兰是帅,女人做帅孩子做兵,结合他们唱出“练好功夫打退他”这样的词,就会很没有攻击性,同时把中国男人或者说军人的形象大大削弱,一切都是为了过审。还有一层鲜明的意思也是导演在讽刺这群没本事的兵,上海或者说中国都如此被践踏了还如此懦弱。
第二个当然是“青天白日满天下”了,这个旗子是国md的,1937年八一三后上海沦陷,国md的抵抗也无能为力(懂得都懂),上海成为了“孤岛”,“练好功夫打败他(意同)”,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二位老师用心良苦啦。
第三个征兵的时候,韩兰根和殷秀岑老师饰演的二位丑角,国家危难当前还想着自己的老婆,大胖儿子,还在看什么人好看,深讽刺了当局一类人。
第四参军。反派,收授敌人贿赂,里通外国,危害自己国家,不要太明显吧
第五将军。正是那当局的某些将军们的写照,愚昧啊。不过人家将军临死之际还用了木兰,你们呢?(骂得好!)
第六刘元度。也可以说爱情线了。我是看爱情线不止是爱情线,是导演反抗意图的完美伪装。看的时候虽然确实,他们好甜好甜啊,刘元度的种种表现似乎都很符合现在流行的,女权主义下,“妻管严”“大狗狗”男友的表现,但在1939年这不合理啊,除了新派年轻人,绝大多数人不这么想啊,大男子主义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是深深扎根的。那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我是觉得很好理解啦。刘元度的存在除了完成爱情线,更多还是给日本人看,“我们中国男人现在就是这么没用,为什么威胁”用的。
从他救下木兰,能做到二把手短短的描写来看,他是正义感很强的人,英武高大,是很传统的军人形象了,如果他再掌控欲强,能征善战,威胁性太大了。所以全片对刘元度的武艺没有任何刻画,反而去重点刻画他的“恋爱脑”“一切听老婆的”“老婆最大”的形象,凡是决断都交给木兰一个女人,这就深深弱化了男性。日本人巴不得中国男人都是这种呢。
还有他也代表了孝的封建礼教吧,毕竟木兰如此优秀,最后还是挣脱不了,还得嫁给他。更何况木兰这么优秀的女性,竟然心甘情愿,没想过不嫁,不接尚书郎,不是更讽刺喽?
第七。大捷后,木兰在营帐中边舞剑边唱的唱词:月亮。
分两段,第一段我是看木兰的两次表情变化。
这里第一次应该是木兰知道两情相悦的喜悦,但很快就忧虑,抓紧了手中的剑——仗没打完,何来家?然后又笑了,拿起剑开始舞——打。
她一边舞剑一边唱月亮,“破碎”“照我家”“入我怀”。看似唱的月亮,其实不是啊。舞剑是“战”是“反抗”的暗喻。
月亮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就是月亮本身。用来蒙蔽日本人的。
第二代表他们的爱情。不用多说。
第三代表和平。是导演在诉说,什么时候能和平,和平能照我床,入我怀,进我家?同时反问,没有大家何来小家?何来小爱?
此时木兰还在舞剑。导演在说,只有打,奋起反抗,去战斗。同时木兰还在笑着,告诉你这才是对的,是该做的,是大义的,是欣慰的。
当然最后,毫无意外木兰回归家庭,影片一直提到“忠孝两全”。可以说是局限性。但我倒是觉得导演和编剧未必认同,不过为了瞒过日本人,只好这么写。当然还有1939年那个时代,封建礼教思想还占据着市场主流。虽然是古装片,但张善琨投资它还是为了赚钱嘛,“孤岛”境遇下,大家也要吃饭(●'◡'●)
总之!这是一部特别好的片子!欧阳倩予老师后来也是中戏第一任院长!yyds!
哪怕放到现在语境下,说女权。虽然脱离历史语境说它传达女权很荒谬。但在这个说女权的社会,至少它是部让人看了觉得“很甜”,能看下去,很有意思的片子。(估计卜万苍没想到百年以后还能拿女权来牵强附会。╭(°A°`)╮)
孤岛时期 具有爱国意义的影片拍摄 导演卜万苍 编剧欧阳予倩
作者在原有故事基础上突出了抗击外族侵略的主题。注重关照现实含义的表达。产生了借古喻今的效果。
影片创作态度认真,主题鲜明,肯定了人物于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爱国气概和智勇双全的性格。剧作结构严谨,叙事顺畅,人物形象刻画也十分生动,始终洋溢着一股民族正气和乐观主义精神。镜头处理也非常自然流畅。
开辟了用古装片形式表达现实情感的一条有效之路。
男和女两个人在比武比文
戏剧味道很重
从小教女儿,书写爱国主义,保家卫国的雄心。表层结构是花木兰活泼的性格和替父从军,深层结构则是借用花木兰的保家卫国,在特殊时期教化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大多数是
借古喻今
家国情怀
东市买骏马,都写到尾
忠孝的书写
隐喻,自己人欺负自己人
花木兰,参军的时候,叠化,表现出想家的心理活动。
造型精致,化妆,服化道很精致。
韩兰根饰演的角色具有喜剧色彩,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正义战胜邪恶,戏剧化的结构,敌人的奸诈和我方的。
木兰的机智
敌人被美色诱惑
军师
造型美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时也有士兵对木兰喜欢的爱情戏。
模块化的叙事
视线链接,唱月亮歌,表现出花木兰对士兵克制的感情。只有用歌曲来描写爱情。
木兰最后回家
叠化转场,花木兰上一个镜头是军装,下一个镜头是女装,为了后来的爱情双丰收奠定了叙事的基础,为反应做出了铺垫。
《木兰从军》: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家乡
1939年的这部电影,是上海租界区即“孤岛”的电影,可想而知它的创作与拍摄所面临的困难、压力和挑战,而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产生了这样一部没有让大家失望,轰动一时,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影片的创作团队着实很强大,张善琨导演,卜万苍和欧阳予倩编剧,陈云裳、梅熹、黄耐霜、韩兰根、刘继群等著名演员出演。影片的大体故事情节大家不会陌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学课本里有,从小就对这个传奇故事很熟悉也十分好奇,电影将这个故事丰满了一下,也加入了不少新角色进去,更重要的是,加入了不少借古讽今的台词,突出了抵抗外敌、保家卫国的思想,起到了振奋人心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关于借古讽今的台词,我相信不论是现在看这部电影,还是那个时期的人们,都能很轻易的听出这些台词背后的时代含义,并为之所激励。诸如,木兰的母亲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来打我们?”木兰的父亲说:“他们是强盗!”以及木兰跟路上欺负他的人说:“现在边关紧急,没有自己人欺负自己人的道理!”
影片无论是从剧情设计方面,还是服装、演员、道具、拍摄技巧方面,都比之前的《塞上风云》要好太多,而且,这样的历史故事本身就很有趣,再加上借古讽今,就更有吸引力了,一个半小时看下来,很舒服,观影体验很棒,尤其是,影片快结尾部分的惊喜:《月亮在哪里》,木兰和刘副将在月光下的对唱,真是好听,真是经典,月下的这一幕真有画面感,超强的观影体验,作为一部黑白片,只能说:看得爽!
那段对唱的唱词也成为了经典:
花:“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它照进我的房,它照上我的床。照着那破碎的战场,照着我甜蜜的家乡。几时能入我的怀抱,也好诉一诉我的衷肠。”
刘:“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它照进她的房,它照上她的床。照着我破碎的心肠,照着我终夜在彷徨。她几时入我的怀抱,也好诉一诉我的衷肠。”
刘:“月亮在哪里,月亮在我的身旁,我见着月亮的面,我浸着月亮的光。我向着天边望,我对着天边想。我不会癫也会不会狂,到头来却还是人间天上。”
花:“月亮在哪里,月亮在我的身旁,你见了月亮的面,你爱惜月亮的光,知道你年年望,知道你天天想。你不要慌不要忙,到头来自有那嫦娥下降。”
合:“你不要慌不要忙,到头来自有那嫦娥下降。”
这段对唱直呼过瘾!
电影之外,我观看这影片的时候是2017年6月18日,当天刚好是父亲节,也与这部影片替父从军的主题有一点呼应。
诈降将领-“小邦得罪天朝”;狼主-“好不容易得了城池,立刻就要退出”;前元帅说自己“死有余辜”(听信通敌军师谗言)。帐门的三次问答、以月为喻的对唱心曲。
陈云裳太美了
影片中一些象征性场面和对歌传情明显可看出借鉴传统戏曲的痕迹,但是,另一方面,片中对白和表演又有当时文明戏的感觉,也许这就叫有时代感的电影吧。虽然是30年代末的作品,但即便是今天看来也十分耐看(最起码是看得下去的),而且能读得出导演、编剧情趣和志向,实在难得。不愧是孤岛时期的精品。
现场看的胶片,搞笑中透露着严肃。
【http://dou.bz/1rZWak】【http://dou.bz/2x5Qux】
上海孤岛时期的一部大作。当时的影片不能从正面刻画抵抗日军侵略的爱国精神,卜万苍和欧阳予倩便在《木兰辞》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突出了抗击外族侵略的主题,注意观照现实含义的表达,赋予了这个故事以新时代的含义。通过流畅的戏剧性和真实自然的表演,使影片呈现了商业追求、政治压力与国族命运的的复杂交织,并达到了借古喻今的效果。
太棒了
相比桃花泣血记,卜万仓退步不少。当然也有可能是张善琨过度商业化的结果。除了通顺的讲完了这个民间传说,其间没有任何亮点。那几个胖子兵丁围绕着陈云裳转来转去的调度出现多次,可能是向观众要笑点吧。战争规模跟戏台上差不多,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片吗?戏曲化……
很明显的文明戏痕迹,但角色不乏生动灵气,有笑点 = =
有亮点,但对比现在,实在太粗糙。结尾太突然了。
“青天白日满天下”,害苦了这部电影差点被封杀。陈云裳英姿飒爽,做事体面心思细腻讲义气,最好的花木兰。
三星半,有几个特写镜头真是太棒了
上海租界沦陷后,弘扬爱国
剧本恰到好处。我很喜欢。
果然不错
这片以古喻今,表达大家抗日的决心!虽然服装有点戏服化,置景也舞台化,但都能理解呢。感受到美国人的花木兰情节了!这片难能可贵的两点,一是展现了男性对于单身出行女性的言语行动上的性骚扰围剿,木兰都快哭出来了,我觉得这段陈云裳演得太真实了,太能引发女性的共鸣了,看的我拳头都硬了。二是男性内部的异类侮辱,只因为木兰长得白嫩精致,男性就无缘无故地欺负他。我终于知道陈云裳像谁了,像费雯丽呢。皇帝可太喜欢花木兰刘元度这样战功赫赫,啥也不要,安分守己回家的人了!
gay爱上拉拉,悲剧
这临演的数量在那个年代就算大片了吧。花木兰一出场亮其智勇双全,练习变声给她配个鸡打鸣的背景声。台词表白忠君爱国,主线情节打番邦高潮抓叛徒。开场唱「青天白日」,各种抗日救亡擦边球。爱情戏是对唱,暖昧得来又趣致。导演真是很会想,也想得周到。演员们南腔北调的棒读好像也没那么要紧了
沦陷期电影;歌词青天白日;戏曲形式;商业卖点:情和边缘抗日。亮点是基情四射啊!
陈云裳长的美,嗓子可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