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情书
电子时代的来临,纸媒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排挤,就像电影,胶片成为了历史,数字特效大行其道,动画手绘已不鲜见,创作的原始乐趣降低,而制作出的华丽场面,是为了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相匹配。很多人在怀念传统,为传统挽留,但历史终归成为历史。当然,我们无法抹去传统特有的美好。
情书理应属于传统。曾记否,课桌里那一张张信笺纸,那是懵懂而梦幻的青春,情书似乎特属于年轻人,十五六岁的孩子,当我们渐渐长大,反而变得深沉,不愿轻易诉说感情,情书倒成为了回忆里的笑柄。传统的近义词可以是守旧,这是多数人的理解,旧的东西理应摒弃,事实上,情书就快被遗忘了。
情书属于书信的一种,只是大部分不会有信封,不会有邮票,甚至连写信人都没有,你完全不知道TA是谁,但不管怎样,有人爱慕始终是种骄傲。电邮取代了书信,电话、网络,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已成日常,如果谁还在写信,他一定是个烂古董,或者是个时空穿越的人。然而很多人无法遗忘,信件在人们心中,拥有特殊而崇高的地位。
情书以纸张的形式出现,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字符,抽象却更加快捷,简便,亦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印度电影《美味情书》便深谙纸信传递的那种独特韵味,为我们讲了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
如果你认为写信已经过时,如果你认为情书只隶属于年轻人,如果你认为真爱不复存在,如果你认为年龄会扼杀爱情,你真的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依娜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照顾女儿和丈夫,将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在印度十分常见,男子毕竟是社会的主体,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她们没有任何埋怨,她们默默扮演者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依娜的丈夫基本很晚回家,对妻子爱理不理,两人之间逐渐生疏,依娜试着去主动维持,但毫无效果,并且依娜发现,丈夫有了外遇。即使这样,依娜也只是选择承受,如此可以看出印度女人的好,也许这只是少数,但女人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她们不可能存在激烈的反抗,这可以从依娜楼上的德什潘德阿姨看出,也能从依娜的母亲看出。德什潘德阿姨的丈夫15年不省人事,醒来后一直盯着风扇,靠转动的风扇活着,这也许有些好笑,但对于德什潘德阿姨来说,却十分可悲,她一直照顾着丈夫,却没有任何回馈,人生显得平白无意义。依娜的母亲也一样,送走了儿子,又要独自面对肺癌的丈夫,她的生活除了早餐、喂药、洗澡,别无其它,一开始尚存的爱恋早已消失殆尽,他说难以想象丈夫死后会怎样,结果却只是感觉有些饿,如此嘲讽,生活确然乏味、平淡,如同一张白纸,毫无价值。
由伊尔凡·可汗饰演的费南迪斯是个孤独的人,他做一份工作已经35年,这不是毅力的问题,这是生活呆板无趣的问题,他的妻子早逝,他每天挤电车回家,他总是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对面一家人围桌吃饭,心里充满了忧伤,一个人的生活,总有无尽的落寞与惆怅。费南迪斯是一个怀旧的人,通常孤独的人都有这个爱好,他一直怀念他的妻子,以及他与妻子度过的那些简单但美好的时光,人总在失去才懂珍惜,怀旧之人就常常为之苦恼。当他看到街头那一幅幅微有差异的画作,他感到很震惊,身处一个地方太久,也因为整日的忙碌,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人们通常不会注意,时光流去,世事变幻,也有些事永远不会改变,比如人的处境,人的孤独。孤独的人少与人接触,他们排斥不必要的一切,普通人很难冲破他们的防线,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满渴求。对于费南迪斯,谢赫并不是普通人,谢赫是一个一心向上的青年,它对未来充满无尽的向往,他不惧困难,虽然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但完全不会放弃,他是个孤儿,他很穷,但他懂得为爱的人绝对付出。就是这样一个人,让费南迪斯认识到了生活充满潜力的部分,当然,依娜起到的作用更大。
速递员说,他们的送饭系统是经过哈佛和英国国王验证的,绝对不会出错,但它却真的出错了。谢赫的母亲说,错误的火车,总能载你到正确的车站。所以,错误的午餐盒送到了正确的人手中。
国内的快递员似乎没有送饭这个系统,个人觉得,这个系统在小范围内有一定市场。如果这样,办公室人员的午餐有了保障,而随处可见的餐馆就可以歇业了,大家都怀疑小餐馆的卫生问题,但却不得不去消费,吃自家的饭,是最好不过的。但中国国情决定,女人也要工作,所以不太现实。
送错饭,牵红线,这种故事设定应该还是比较现实。两人通过午餐盒,你一张纸条,我一张纸条,完成了信息的你来我往,这跟聊QQ一个样,但两人不仅聊QQ,一个可以学学变魔法,每天做出不一样的美味,一个可以不用每天吃花椰菜,口味不断翻新。纸条只能一天传一次,这种限制让双方对交流满怀期待,等待开始变得美妙。于是,双方开始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或者别人的故事,然后互相点评,获得一种统一的生活感悟。思想获得了统一,两人就必须见面,斯派克·琼斯可能会安排一个虚拟人跟你谈情,但阿三的发达程度比不上米国,于是传统的纸条换来了传统的会面。如果两人真的相见,故事就落入俗套,所以费南迪斯反悔了,当他真正想要面对一段新的感情的时候,他退缩了,因为他遗忘了他自己,或者他被时间遗忘了,他老了,而依娜还年轻,依娜很美丽,他觉得他没有资格去接受这段感情,他失去了勇气。导演这样设置,符合电影吊胃口的一贯做法,但单纯让一段感情柏拉图化,多少让观众难受,因为孤独已经无比清晰,却没有得到慰藉,这好比杀了一个人,却没有找出真凶。费南迪斯要去纳斯克,好像那里是孤寡男人的归宿,当他看到火车上同去的老人那只沧桑的手,他又一次反悔了。也许这次反悔来得有些突然,但有时候人做出决定,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幸福能不能抓住,也在一瞬之间。
于是,男女主角相约去不丹,一个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家。
相信速递员永远都没有想到,他送的不是午餐盒,而是一封封情书。
一张纸,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可以是情书。
不论是谁,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两个人聊到了心坎里,爱就会滋生。生命短暂,生命不易,生命可以平凡,但生活不可以平淡,跟爱的人一起,承受再大,生活再苦,也是幸福。
2 ) 错误的火车能到达正确的车站吗
又是一部印度片,万幸它没有歌舞。就是画面太过暗,看着很费力。
一盒送错的午饭,引出两个人的生活,用页码纸来交流感想。那些看似平常的话总会让人受触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鼓舞,疏离与向往,都无法确定。因为无法把握,所以,只能用命运来形容了。
我这个人有轻微鼻炎症。平时嗅觉不太灵敏,别人轻松能闻到的气味,我需要特意去闻。有时嗅到一点,细弱游丝也值得欣喜;有时用力抽动鼻翼,末端神经也毫无反应,那时心里真不好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了隔阂,它们的欢喜与厌憎,我皆无法参与其中。
前几天,看一个帖子,大家讨论如何抑制食欲。一个网友分享她的经历:每次端坐桌前,看着食物,就努力想象其中混杂着自己最恶心的东西。比如,以前她特别爱吃蛋糕和意大利面,自从通过想象,让里面充斥着无数根头发之后,她再也吃不下去这两样东西了。看完她的经历,真心佩服这位网友,为了减肥对自己下手太狠。若是我也去发言,我想,只需推荐两个棉球堵住鼻孔就足够了。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若闻不到香气,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食欲的。
人都是哪方面不足,就格外在意哪方面,如我,就是特别喜欢气味浓重的东西。暮色中的炊烟、潮湿的树木山林、腥咸的海风、烧烤摊和卖烤地瓜的小巷口,在我的脑海里,它们特别迷人,让人觉得幸福与满足。
嗅觉的不灵敏,有时会对生活造成不便,那么嗅觉异常灵敏的人会十分方便吗?也不尽然。在德国小说《香水》里,主人公格雷诺耶生活在巴黎的贫民区,那里破败肮脏,环境很恶劣。木头的腐朽气息、羽绒被里的发霉味、粪便的臭气,对于一个天生对气味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气味多么具有杀伤力啊。为了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格雷诺耶近乎疯狂地陆续杀害了26位无辜的少女,采其身材制香。故事看似惊悚,寓意却讽刺深刻。因为作者对各种气味浓墨重彩的描绘,让该书有着魔幻般的魅力。
无独有偶,印度电影《午餐盒》里也有充斥着各种气味,它们在引领剧情发展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主妇闻到了男式衬衣上的陌生气味,始知丈夫的出轨;淡淡的煎饼麦香,浓郁的咖喱汁味,总让老男人想起妻子活着时的美好时光;主妇习惯一手捧着咖啡杯,一手读情书,空气里四处弥漫的气味叫做浪漫吧。老男人走进浴室时,突然闻到里面荡漾着自己的老人味,那股难闻的气味让他觉得异常难堪,促使他在崭新鲜活的恋情面前当了逃兵。
原来,回忆是有气味的、爱情也是有气味的,生活不能缺少气味。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无法阻止自己呼吸,因此,具有隐秘特性的嗅觉变成一种很自我的独特体验。
人的记忆深海里,有一道闸门是由嗅觉掌控的,而具有魔力的气味,用它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事物本身,偷偷地向我们传递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3 ) 舌尖上的孤独
食物,可以果腹充饥也可以熨帖人心。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有时却也是人们精神沟通的中介物。这部印度的影片《午餐盒》有一个精妙的视角,以一份午餐勾连起两个陌生人的命运和生活。这是那种从开头就透露着佳作气质的电影,充满自信的平静叙述,逐步合理推进的情节以及有着自觉节制意识地对于情感的把控。
伊娜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想用精心烹制的午餐把愈发疏远的丈夫拉回身边。她坚信那句话,想赢得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赢得他的胃。丈夫上班后,伊娜就开始烹饪,午餐是通过一个类似快递公司的专门送餐机构递送的。但从这天开始,送餐公司的系统出了错误,伊娜做出的午饭被送到了另一个男人的办公桌上。费南迪斯在这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了35年,兢兢业业,从未犯过错误,一个月后就将退休。他丧妻无子,生活孤单无聊。每天的午餐都从一家外卖店预订。这一天,这份错送的便当的美味让他心情大好。空饭盒被送回伊娜家。伊娜以为这是丈夫对自己的嘉许。但晚上才得知,丈夫的午餐与另外一个人的午餐对调了。她没声张,只是在第二天的饭盒中放了一个纸条,写明了情况。费南迪斯看到后,不但又一次吃光了午餐,还给伊娜回了一封信。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通信。在某种暧昧的情绪下,伊娜变着花样烹饪午饭,伴随着这个餐盒,两个人诉说了自己的生活境况,各自的爱好,对生活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直到有一天,他们决定见面。但费南迪斯却退缩了……
作为一部导演的处女作,《午餐盒》称得上足够优异。它没有沾染一丝好莱坞刻意营造卖点的商业风气,也没有故意用偏门和极端的题材标榜自己是一部文艺片,同时彻底杜绝了印度电影中突兀得莫名其妙的歌舞片段。电影用平缓且诗意的镜头描述了印度社会的面貌,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却又有着明显的国际化视野。它绝不是一部闷片,但也决不喧闹,到处都是精巧的细节和隐喻。伊娜摆弄食物时透露的希冀与爱意,费南迪斯用餐时的满足和踏实,都透过食物散发着超凡的味道。伊娜楼上的邻居阿姨一直扮演着她的导师,指导她烹饪也指导她如何与人相处。但阿姨从未现身,两人只通过喊话的声音交流,她就像一个“神明”,悬在高处,存在却无形。
《午餐盒》虽然发生在印度,但写的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它没有刻意强调异域情调或者展现底层的不堪,讲述的其实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表里。这种故事最容易讲得无聊,更何况还是通过一餐一饭这样俗常的介质进行叙述。但《午餐盒》却从饭菜中抖落出许多很难言表的心绪。比如,婚姻中的冷漠与疏远,人们对于爱的索求,对孤独的抵抗,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变化的恐惧。在每一次的午餐中,餐盒中盛放的都是人们复杂的情感,欲说还休的关系还有暧昧的分寸。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份午餐中家常的味道和心思,成为了这个虚拟时代的一种真实的慰藉。人们的孤独、欲望、勇敢和胆怯都被温热可口的午餐激发和安慰。
食与性其实都是电影中很难处理的主题,相比于具有话题性的“性”,其实“食”更难驾驭。极少能够见到一位导演能将这个主题演绎到位。在中国这个每天都谈论“舌尖”的国度,除了一部《双食记》之外,又还能记得哪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呢?食物如此重要,它是一切欲望的基础,却似乎一直在像样的电影中尴尬的缺席。《午餐盒》真是一部难得的作品,用一个戏剧性的错置引出一段唏嘘的故事,并且用食物寄托了惆怅而绵长的情感。
4 ) 午餐盒
<图片1>
《午餐盒》与众不同的印度爱情片,准确的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和生活的聚焦之作。
“有时,错误的火车会带你去正确的车站。”
一个孤独沉默的大叔,一个简单寂寞的家庭主妇,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餐,开始了一段互相倾吐慰藉的书信交流,两个生活在城市不同角落,看似永远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就在这种巧合之下,各自的生活似乎变得和昨天不同了。
故事很简单,但书信的内容和转折却很精彩,片中对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描写真实的让人恐惧,这个世界还真的是寂寞如雪啊,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传纸条的岁月,往事不堪回首。。。
全片最让人吃惊的就是细腻真实的笔触,描写微小普通的人和生活,不添加任何的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极力还原生活原本的样子,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其次就是几位主演的演技,伊尔凡可汗,纳瓦祖丁·席迪圭,尼姆拉特·考尔的表演都可谓细致入微,真实可信,令人印象深刻。最后就是电影关于生活中人们对于情感需求的真实表达,这个表现的过程很自然,让人认同。片子的结尾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一部分,可能每个人都在脑海中有不同的结局。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你所不认识的印度电影,没有绚丽的歌舞和打斗,有的是真实的生活和对于人的关注,小舞舞四星诚挚推荐!
5 ) 有温度的午餐盒
(没有看过影片的慎入,涉及剧情发展)
在印度的某些城市里,流行着这样一种奇特的服务——午餐盒递送系统(dabbawalla)。简单来说,就是有专人每天把刚从厨房出炉的午餐送到上班的人的办公桌上,这样上班的人既不用一大早忙活,又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
那是什么让这部电影里的午餐盒那么特别呢?机缘巧合中,素来以高效、精准、零失误闻名的孟买送餐系统(比当地火车和黄包车系统还高效)出错了—— 将一位年轻貌美的家庭主妇依拉的午餐盒送到了一个快退休的会计费尔南德斯面前,而不是她的丈夫,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依拉的婚姻里已没有爱情,丈夫每日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家庭或她的感受。她的生活仿佛被定了形一般,繁冗、无趣、死水微澜。每天匆忙中送走上班的丈夫和上学的女儿之后,与她交流的人类只有一位只闻其声却从未见过的楼上邻居大妈。她俩常常隔空扯着嗓子喊话,聊的话题无非是家长里短,顶多交流下烹饪秘方。大妈还时常从窗户吊下个篮子,给依拉递送点蔬菜或香料,也领走让依拉帮买的菜和杂货。
故事的另一端,原本性情乖戾的费尔南德斯先生一直过着按步就班的生活,不同的是,他严谨正直的性格让他谨言慎行地走好每一步。但是,每天到了傍晚,他会寂寞地依在自家阳台上,点上一只烟,望着对面人家热闹的晚餐桌,向往那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画面。
或许大妈给依拉地建议是“抓住男人的胃,就能挽回他的心”,所以依拉开始尝试新配方和香料来制作午餐,并希望由此得到丈夫的注意和夸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依拉意识到她精心变着法子做的美食被陌生人吃掉了时那么气愤。第二天她往午餐盒里塞了张纸条“声讨”对方,费尔南德斯先生也就此作出了回复⋯⋯就这样,他俩开始了通信,一开始信里只是一些介绍性的无关痛痒的话语,再后来你一封我一封地开始述说起各自的生活、梦想,分享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时光和一些人生感悟,当然还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抱怨和牢骚——这些都是他们无法和周围的人交流的内容,无论是交换秘密还是日常事,都变成了无聊生活中的快乐通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两人的生活和他们与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而对费尔南德斯先生来说,在他退休前的最后几天,生活因为送错的午餐盒开始发生了变化,他每天开始有期待了,匆忙地打开午餐盒,急切地寻找着纸条。
没有交集的空间被拉近,影片轻轻松松地把两位主角的生活同时摆在观众面前,并简单地在两者间自然切换。
内容越来越深刻,气氛也紧张了起来,多了些暧昧,见面要求也被提出。观众也被带动着,随着信件在体验两人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密感,但或许还不能称之为爱情。
《午餐盒》中主要人物不多,都是普通人,没有复杂的背景或过去,包括费尔南德斯先生新来的接班人,阿斯拉姆一开始不讨喜,但他一直用独特的干劲和热情在感染费尔南德斯先生,让观众看到平凡人正在为平凡的幸福在努力。寥寥数笔,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一座城,一个社会,让真实的孟买百姓的现状清晰可触。
故事的结局,依拉最终下定决心离开了那个束缚她的房子和婚姻,费尔南德斯先生换了城市。“有时,错误的火车可以带你到正确的目的地”,这句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话不仅可以帮助你去体会电影的开放式结局 ,还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片中人物的人生轨迹的变化。在诙谐幽默又感人的调子中,故事在一封封夹在午餐盒里的纸条的字里行间延伸。因为午餐盒,费尔南德斯先生的心墙被推倒了,依拉也获得了高飞的勇气。
后记:
不久前,在各国选送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名单公布后,[午餐盒]的意外落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本片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影评人和观众选择奖后本想着胜券在握,结果却爆冷输给了另一部鲜为人知的电影[公路故事]。相信印度评选组织一定有其道理,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错过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与别国佳作一较高下的机会难免让人觉得可惜。
(刊载于《看电影》)
6 ) 有情不在声高
在《午餐盒》这个单纯清新的故事里,主人公Saajan是个没讲几句话的中年男人,太闷了,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他几乎就没开口。上班、下班、计算、整理文件,在空荡荡的阳台山抽烟,偷看对面楼里一大家子吃晚饭。他的神情中那么冷峻,严肃,只有在食堂吃中饭的短暂时间里他才从一架刻板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
相对的,家庭主妇Ila倒是活泼得很,在鸽笼一样拥挤的公寓里和楼上始终不露面的大妈隔空喊话、聊天。聊也没什么重要的,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Ila是个简单的女人,她就是想给丈夫做好吃的午饭,让他感激她,注意她,爱她。
午饭。孟买的印度人原来是这样吃午饭的啊。男人离家上班的时候并不带饭。妻子上午在家做饭,热热地装进饭盒。专业的午餐快递员(此职业在印度叫做dabbawala,dabba指印度式的不锈钢多层圆饭盒)骑着机车上门取饭,在通一的物流中心配送去不同方向的火车。五颜六色的饭盒们被拴在机车后座,放进大铁框里,在城市不同角落的火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上摩托机车,交到不同的快递员手里,进入形形色色的商业办公楼,终于被放到一个又一个伏案办公的主人身边。饭盒打开,饭还是热的。吃完了饭,空饭盒再走同样的路径下午返回主妇手里。在整个的配送过程中,饭盒没有没有姓名标签,就靠一些简单的颜色和数字符号标记,从一样运输工具到下一样之间的时间衔接紧凑精准毫无破绽,出错率据说保持在小于六百万分之一,堪称奇迹。
《午餐盒》的故事就是奇迹中的一个奇迹。当然,一个配送错误必须发生才能使得闷声不响的Saajan和活泼而寂寞的Ila有所交集。交集也非见面,而是传统又含蓄的文字往来,偷偷向一个抽象的陌生人吐露心底最寂寞而真实的渴望。感谢导演兼编剧的Ritesh Batra没把这个美丽的错误拍摄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他更关心人,关心生命抽芽成长的细节,关心人与环境之间怎样通过细小微弱关联彼此互动。在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刻画中,情感的流荡是一道细泉,不宽阔、不汹涌、甚至也并不那么清澈,但它流淌得朴素。我最欣赏的便是电影这踏实安稳的叙事方法,不搞情节噱头,不跳出镜头宣扬什么情怀,就是踏踏实实讲这么一个关于错误的故事,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但食物代表了什么,电影并未明示。可我在Ila在楼上大婶的鼓励下用特辣红辣椒惩罚Saajan嫌盐放多了时忍不住乐出了声;在看到Saajan因为吃得好,人也变和蔼了之后,我也开始渴望印度菜;餐馆的小哥因为受到鼓励天天做咖喱菜花,也让我又是好笑又想叹气。人跟食物的关系就是人跟生活的关系啊,放多少关爱倾注多少心力,生活就用多少细微的情绪触角来默默回应。吃,是为了饱肚;吃,更是为了以一个饱满的心态来寻找生活枯燥表皮下那个充满丰富色彩和微妙细节的生命的纹理。
我必须承认,我没看到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尾。飞机降落,我带着不知二人所终的遗憾走出机场。我终于还是没有去youtube那个神秘的结局,因为我想要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关于人间有情的一切,都已经展开在了我的眼前。我已经听到了这个故事背后,导演Ritesh Batra对他出生成长的城市孟买,所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7 ) 隐秀
1、电影所涉及的主题看上去比较过时。女权,女性的苏醒和崛起在上个世纪就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在印度,这样的话题仍有探讨的必要,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非一代二代人可以解决,再说电影的主旨不单单是女性的话题,它有更深远的范畴。
2、电影中楼上的婶婶是印度女人的标配,她没有自我,只为了男人和家庭而活。虽然在电影中从未露脸,但是她聪明、优秀,可说是家庭主妇的百科全书。但无疑她是非常悲催的,男人是个植物人,瘫痪多年,诡异的靠着一台旋转的电风扇而活,而她守着活寡,谨守妇道,悉心照料。她的全部宇宙里只有一个废物的男人,她毫无逻辑的照料着他和那台毫无道理的电风扇。这种荒唐的事情却是印度社会对女人的一种评价和要求。
3、女主同样聪明、伶俐,能读会写,应该受过相当的教育。在楼上婶婶的教导下,精通家务,遵守妇道,相信抓住男人的胃即使抓住男人的心的传统鬼话。但教育让她变得有些不同,她要求得更多,不希望这样的生活,渴望对等的感情和完全的自我。女主属于慢慢苏醒的新一代女性。
4、女主的妈妈在照料生病将死的父亲。这是个更加传统的女性,一辈子没有过自我和自由,即便在困顿的条件下也不敢开口让女婿贴钱治病,她以此为耻辱。传统将她妈妈深深的囚禁住了,一辈子不得脱身。女主对父亲基本没有什么感情,为她母亲感到可怜,厌烦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女主有个可爱的小女儿,她可不愿意她的女儿将来重蹈覆辙。
5、如果电影讲的是这些,可就没多大意思,其实它有更深宽广的意思。在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找到自由和自我,不管男人女人。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从男人的角度。男主在孟买的一家保险公司打了一辈子的工,即将退休。他的全部人生把时间交给了工作,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忙忙碌碌。他是宇宙中一颗尘埃,是孟买这个城市不起眼的小零件。每天挤着公交车,干着机械而毫无激情的工作,冷漠乏味的同事,严肃威严的领导。一瞬间就老了,茕茕孑立,而又一无所有。他站了一辈子的公交车,死了之后还只能站着,因为买不起一块大一点的墓地。到了60岁,开始觉醒了,想要找回时间、自由和自我。
6、午餐盒是一种契机,小概率的错误事件把两人联络在一起。渴望独立找回自由和自我的家庭主妇,冷漠厌世冰冷的男主也在城市中找到了温软和阳光。最后女性坚强的走出了这一步,而男主却退缩了,因为他闻到了自己身上老年人的气味,这种退却有着极深的诗意。或许是城市对人的摧残比家庭对主妇的摧残更甚,或许是时光不可倒流,每个人都会孤独的老去。
7、电影中开放式的结尾留有温度。而我的看法是,无论你搭上哪一班火车都会开往错误的地点,无论是不丹还是尼泊尔你也找不到天堂。因为无论我们怎么样,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1.这“送餐系统”真的让人很想吐槽;2.结尾处的含蓄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3.婚姻生活总是从甜蜜开始走向无聊枯燥,谁先出轨谁的错。鳏夫偶得小情意,喜迎黄昏又一春。
情节安排相当简单,甚至过于一厢情愿,但电影视觉细节的丰富温情是相当动人的。叙事手法踏实安稳,不废话也不过于煽情,可充分感受到导演对城市与人物的深切情怀。扎实稳健,电影就该这么拍!
男性视角的片子,难得印度电影还有这么温情的,没有随时随地跳舞的片子
印度的军事和工业老是丢人,可是电影业真的超过我们太多了, 跟什么狗屁审查都没有关系,我国观众自己惯坏了烂片. 故事很好,演员很棒,顺带还介绍了一个自己国家的特色。
哪怕上错了列车,也会坐到对的站台。将错就错的情感值得回味,可惜直到结束也没突破那层薄薄的阻碍。阿三电影,破天荒的没有唱歌跳舞。
我把东西遗忘在浴室,当我进去寻找,闻到一种好闻的气味,我以为是祖父的味道一直留在这里,事实上那是我的味道,老人的味道。这一段唉
印度中年文艺大叔幽默盒饭版《花样年华》,印度片子难得故事这么有意思,本子很用心,节奏不急不缓,幽默也恰到好处,情感人性终究不分国界。没想到片子这么赞!4星的片子因为结尾加一星。#Sometimes a wrong train will take you to the right destination#
男主怯场之后的情节不好,剧情突然哑火了。编剧对文艺男中老年的内心把握得很准确,相较之下女主心境交代得略为粗糙了。有些台词挺好笑的,送餐员口中“哈佛、英女王看到都要惊叹”的送餐系统amazing.
剧本的故事链非常的好莱坞化,叙事的角度也很西化,只是情节走了文艺简约的路线,其实这个故事的本质和【西雅图未眠夜】【电子情书】那样的片子没有多大的区别。现代人生活的压力,奔波忙碌和内心的空虚孤独,它只是换了一张当下印度社会的皮,主题上在保守的印度女性的地位有了光明。★★★
搭错了火车,到对了地方。喜欢这个开头,也喜欢这个结尾。
有点像查令街84号 最后的结尾留足了想象空间 女主角很好看 @ugc ciné cité les halles
构思很好。在信息时代,「通信」本身就很怀旧。两个被现代生活困住的人,一起逃往更为简单的生活。演员也很好。那个搞笑下属的穿插设定也很妙。所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力使不上的节奏……
“早上,我在浴室遗忘了东西,当我进去寻找,里面有种熟识的气味。是我祖父在洗澡后留下的气味,就好像他一直在那里。但事实并非如此,那是我的味道,老人的味道。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老了,可能是这个早晨,或者,在很多很多个早晨之前。”
阿三的治愈系
4.5星。但见含蓄隐忍,不见歌舞升平。偌大城市密集,吃穿住行难题。黯然销魂午餐,百般情感汇集。倾诉以食传情,寂寞慰藉共鸣。相见如隔天涯,戛然而止结局。
冲着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没唱没跳的现代印度电影也得给五星啊.一部印度电影摈弃他们令人发疯的奔放和神经传统拍出跟王家卫似的点到为止欲说还休的含蓄是多么难得啊.希望男女主角能如片中台词所祝福的一样“坐到对的站哪怕上了错的车”
在特定的心境下看这部片子,感慨万千。男主的表演大赞。我就想问一个问题,在公车上切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啊……
又一部被戳中泪点的影片,没有闹哄哄的歌舞,只是非常安静地叙事,却成功传达出了一股忧郁混杂一丝甜蜜和温暖的情感气息,寥寥数句的书信往来,勾勒出了孟买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面面观以及传统印度女性的价值观,最后要感叹下阿三那闻所未闻的送餐体系。★★★☆
印度导演Ritesh Batra在孟加拉国拍的爱情片。以书信来往为主线的爱情电影容易沦为插图式的作品,但这部电影却以诸多细节(打开字条的方式、存放的地点等)控制着观众的期待,反高潮的非大团圆结局也值得一个赞。
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城市也有那么孤独空虚的人和事。这片太西化了,完全是针对国际甚至西方市场而拍,虽然能看到印度社会的一角很有趣,但更像是猎奇视角,要是换个国家换个背景整个故事同样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