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人电影院》讲述的是无业青年陈语在贩卖盗版碟时被城管追赶,情急之下误入一家只为盲人放映电影的“电影院”,与电影院的创办者老高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细腻生动的镜头语言刻画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部影片是导演田壮壮的关门弟子路阳的处女作,因此也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他希望这部影片能带给观众当今电影市场少有的清新之风。
路阳拍了四部长片,前任告急口碑着实不佳所以我没有看,其它三部都看完了。感想是,一个人的审美、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真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据我看来路阳其实一直想表达一种,“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有绝对的是与非”的感觉。绣春刀1和2里,丁修滥杀无辜,沈炼出于私心接受魏忠贤的贿赂,卢剑星行贿买官,丁显杀人冒名顶替,裴纶笑面虎公报私仇,陆文昭脚踏两只船勾结盗匪,朱由检不惜害死兄长以求上位……这些人和事,都很难一口说出是与非。而盲人电影院里陈语的最终回归,除了主观意愿,多一半则是由于道德绑架:老金说盲人们需要你,老金在盲人面前说陈语要走了,盲人说你走了我们怎么办,陈语梦见他走后盲人和老金遭受的苦楚。弱势群体的“请求”到底算不算道德绑架?陈语是不是道德绑架的受害者?出于道德绑架的选择到底是不是值得赞美?这些问题也有待商榷。我不觉得路阳是一不小心拍出了道德绑架感——我觉得他就是想拍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怎么了?道德绑架其实是最常见的,逼人去做某事的动机。没有人能不被道德绑架,所有人都在为别人活。
绣春刀里的沈炼也是如此。救周妙彤,一半是因为喜欢她,另一半大概就是出于对抄了她家的愧疚。后者甚至可能占了一多半:从绣春刀2来看,沈炼复职是崇祯即位以后的事情,崇祯八月即位十一月收拾魏忠贤,而在下狱之前沈炼对北斋有着莫名的情愫,喜欢周妙彤很可能是出狱以后的事情——合着沈大人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逛窑子然后喜欢上了周妙彤然后就要义无反顾地救风尘哪怕对方明确拒绝了他也在所不惜?不见得吧。结合有网友说北斋是周妙彤的姐姐(还是妹妹?),他愧疚与弥补的成分可能远大于所谓“喜欢”。
盲人电影院里的配乐似也能佐证这一点。我猜路导一定听戏吧?不然对戏曲元素的运用不会这么炉火纯青。盲人票友几次隐隐约约哼唱的段子分别是乌盆记(休将我当作了妖魔来论)、三娘教子(小东人)和空城计(错用了小马谡)。(另有一段似乎是白门楼原板改了念白但是跟主线剧情不很搭界就不说了。)乌盆记里的张别古为了一个闹鬼乌盆的再三哀求去打官司,明知风险极大,但出于“道义”“仗义”不得已而为之;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贤德守贞,但其实她不得不守贞——她是薛家的丫鬟,是“小东人”继承的财产,她并不享有与大房二房相同的改嫁权利;诸葛亮是惟一一个清楚知道蜀汉不可能得天下的人,主子无能手下无才,但是由于有了先帝的嘱托,他不可能说出这些真相,他只能装糊涂,明知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唱段每次出现,音量都很小,模模糊糊,唱腔也不甚标准,但它们也许并不是偶然。它们跟主线剧情其实有着同样的指向。陈语和张别古王春娥诸葛亮甚至沈炼一样,都是被道德绑架了的“不得已”的普通人。
绣春刀里,丁修假扮笛师那场,台上唱的是林冲夜奔(那个极具现代感的倒缨盔油彩脸扮相就不吐槽了……)。宝剑记里,林冲被高俅父子逼得家破人亡雪夜上梁山,但最后依然选择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因为在他心里大宋没有错,错的只是高俅狗奸贼。他心里依然有对大宋的一腔愚忠。沈炼也是如此。他以为魏忠贤错了,他也错了,而他错在没有杀死魏忠贤,但他不认为错的是这个时代,或者至少他不愿意承认。对于威胁到这个时代根基的人,比如金人,他拼死也要阻止,从萨尔浒战役到赵靖忠事件都是如此。绣春刀2里他对陆文昭“时代误人所以要换个活法”的思想也是不甚赞同的。他满心想的都是通过铲除这个时代扭曲的表象来拯救与维系这个时代,他意识不到大明这个时代内里的“气数已尽”,他满腹都是对这个时代的愚忠。所以林冲夜奔的出现也不是偶然。
至于不相干……个人认为这是路阳始终没能克服的缺陷。我能感觉到他想表达一些东西:陈语与小鸥的感情,刘梅与张老师的感情,以及盲人们看的电影《花火》里的感情,路阳想把这些感情联系起来并且表达点什么——但这个“什么”究竟是什么呢?恕我眼拙。至少在我看来他表达得不甚明朗。《花火》本来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但片中对《花火》的讨论先是偏向了“色彩”“电影艺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莎士比亚”,最后居然止步于新盲的张老师对现实的难以接受。对片中的情感则鲜有着墨。说实话如果我不知道那片子是花火,我可能压根不会想到这里头还有对主线感情的呼应,大概只会把它当作塑造张老师形象的一个元素吧。
绣春刀里也有同样的问题。东林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韩旷到底是不是东林党?他到底是东林党还是独立于阉党和东林党的存在?他影射的到底是东林党的看似清流而绝非清流,还是个人私欲,还是什么更复杂的存在?——当然可以说这是导演的留白,留给“能看出更多”的观众的白,但我个人并不十分赞同这种以“不说”而营造“复杂”的手法。在我看来电影该是一个完整的、能够不借助外力而自圆其说的故事,而不是假设观众已经知道了某些事情(比如花火和明末党争)。既然这不是一部纪录片,那么观众就有理由认为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元素/势力都融入了导演的个人理解与演绎。就算“我”晓得花火的剧情,就算“我”晓得东林党,就算“我”晓得东林党不是纯粹的白莲花,那也只是“我晓得”——它们跟导演你的“晓得”未必一致,跟你想表达的东西也未必相干。你当然可以说,这些东西有待观众自己脑补,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路阳,但实际上,解释之缺乏导致了剧情之不相干,影片之不完整,而且难免有皇帝新装之嫌。
主感情线的“难看”也是路阳电影中一以贯之的弊病。陈语和女朋友失败的感情就不说了,刘梅到底为什么喜欢张老师?刚刚加入盲人群体的张老师究竟表现出了什么闪光点以至于她被深深吸引?朱由检好歹是个亲王为什么不能纳北斋为妾养在深宅大院不让她惹祸?见了情敌到底为什么不但不怒反而问“你喜是不是喜欢她”?沈炼到底为什么喜欢周妙彤?性吸引?可他又不和她上床;其他吸引?又没表现出来;单纯的愧疚?不可能,他对她含情脉脉柔情似水……总而言之,主线感情似乎总是失于无趣,失于缺乏动机,乃至让人笑场。反而是副线的感情既完整又吸引人——陈语与小鸥单纯是被彼此的外貌吸引,这个动机看似单薄但是又足够充分足够自然,就像他们站在矢车菊田里的那一幕一样充满了童话色彩;裴纶沈炼北斋之间的“侠义”“路见不平”“为兄弟两肋插刀为陌生人也当如是”;丁修非杀他师弟不可,因为师父偏袒,因为背叛师门在“江湖”上等同于认贼作父,然而事到临头他又下不去手,因为这毕竟是和他自幼相伴的人,因为丁门的人都死光了,杀了你这世上又只剩了我一个人。
总之盲人电影院作为路阳的处女作,虽然节奏较绣春刀更为拖沓,剧情较绣春刀更为松散,运镜较绣春刀更为稚嫩,那些好的坏的,那些不得已不相干以及细节的不偶然却无一不闪烁着深深的“路阳”烙印。据说前任告急是讲白血病渣男为了自救而四处找前女友以寻得亲骨肉救命的故事,但不知是否也有这样的是非难辨与情非得已。也许可以一看。
这个题材的最大魅力在于看上去不可思议,实际上确实真实存在的。如果是个虚构的东西,便会沦为矫情、狗血,刻意煽情之流。这就要求导演在影片中最大程度的凸显故事的现实性、真实性,实际上,从盲人电影院的整个故事背景和旁支脉络,甚至是男主角陈语的故事线上,导演确实也是这样强调的,包括每个演员的表演导演也都强调了生活化、自然化。然而,那段“逼真”的梦境,却与影片的整体风格脱节,大大减弱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这也就直接导致后来盲人老外进来看电影时,观众的笑声,因为大家觉得挺矫情,虽然这可能是真事,但是导演的处理的逼真梦境,已经给观众造成虚构、编造的印象了。再者,导演将陈语找到新工作之后,老高、老横等人令人信服、赚人情感的悲惨结局处理成一场梦,无疑是在暗示观众,电影当中所流露的一切看似真实感情都是假的,是幻觉。这样一来,把观众活生生的从戏剧情境和情感体验当中拽了出来。再者,陈语做梦也不能做到细节那样真实,细节那样全面细致,这也让人觉得很假。这个噱头终于是一部好电影沦为不伦不类。
看完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用两个词可以形容,一是珍惜,二是意义。
先说珍惜,我们自认为简单的事情,对于别人可能却难如登天,所以不要轻易对别人说,“这多容易啊”,对于不了解的人与事,我们应该谨言慎行,这是所谓的一种善意。
影片中的张老师,“失明”前是个摄影师,用他的话说,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可如今,让他从敏锐中生出一种钝感力,他还需要学习和适应,盲人电影院是为他“失明”后打开的一扇门,一扇通往色彩和影像,以及人生的大门,他如此珍惜,每天必到。可是他的司机却没有来接他,他便自己开车冲了出去,为了那唯一的念想,就这样出了车祸,这也是必然的意料之中,进了医院,还被警察训斥,盲人怎么能开车,他一言不发的背对着警察,是刘梅帮他抱不平,随后,当房间中只剩下张老师和刘梅两个人,刘梅用空洞的双眼目视着前方,说:“您知道我有多羡慕您吗?我不到10岁就失明了,而您有40年的时间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如果我可以用生命去交换,哪怕一天再让我看看这个世界,我都愿意,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这无疑是对张老师最好的安慰和说服,或许命运是有那么一些不公,但是对于另外一个人,或许我们的不公平也显得稍有些逊色了。不是我们不可以蜷缩和受伤,而是当我们必须去接受眼前的一切,或许换种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挑战是严峻残酷的,可是当我们渡过了,他便会在另一处开出一朵花来。
第二个让我体会深刻的词语是意义,我相信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我要做我自己,我要活的有意义。可是意义是什么,恐怕少有人真正会花时间思考,不过是人云亦云,或许是拿别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也说不定。
而影片中的陈语,一个偶然闯进盲人电影院的年轻人,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到后来在与盲人和高老板的相处中,慢慢的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想这跟我们很多人都很像,初出社会,总想有所作为,为了名和利,不惜代价的奔波劳碌,甚至违反自己原则的“攀附权贵”,每天累的像狗,却依然要光鲜亮丽的安慰自己,这只是个过程,等有一天我有钱了,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可是有多少生命甚至都来得及等到那一天,就已陨落在星河中。我们曾经问过自己吗?这个就是我来到这座城市想要过的生活吗?这是我离开家所要过的自己的人生吗?吃过的所有苦,是可以化成人生的阅历,可以变成故事讲给别人听,然后呢?只为了证明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同学,讲完故事仍然需要面对生活的琐碎。当陈语在女朋友爸爸的安排下去了知名公司面试,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做了一个梦,梦里老横因为赌博欠债被打死了,高老板老年痴呆症严重,早已忘了当初的一切,再也起不起盲人电影院和他,这所有那么的真实。当陈语醒过来,发现原来只是一场梦,他终于明白,那些善良的人们所在之处,才是他今生所有的意义,因为那里每个人都需要他,爱他。他扔下所有的面试资料,奔下写字楼,奔向那些真心为他打气加油的人们,他满足、开心,因为这些人要求的很简单,而这一切都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
最终,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今生所依。
这部影片不能说在编排上很巧妙,也不能说故事尽善尽美,但是处处流露出的真情却也是发人深省。其中除了几位主演,老横的扮演者王怀臣可圈可点,尤其在陈语梦里的那场戏,拿着打断的拐杖,赤着一只脚,带着满脸的伤口,唱着京腔,看似潇洒的背影,逐渐远去,直到屏幕转黑,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背影里透出的落寞,孤独,绝望和假意洒脱,演的很妙。
哪里怪怪的
不管是盲人电影院还是聋人电影院,只要能心有灵犀,就是天堂电影院。
从开场的[西北偏北]到伯格曼、丁度·巴拉斯、[老爷车]、北野武、奥森·威尔斯、[鬼子来了]……导演是有迷影之心的,也想把盲人电影院这个主题做好,但可惜节奏拖沓重点不明煽情过度的毛病太明显,效果并不佳。周森自己说过他演砸了陈语这个角色,浪荡青年演的有点过火。但大家轮流摸脸的段落还是动人的
周一围与金士杰、张志坚合作很多次 周一围演技锤炼的越来越过硬一定也与他身边这些演技派大佬有关 本片开头周一围的小表情太多了 某些镜头非常像邓超夸张的表演风格 他还是非常聪明的 此后的电影就开始改进 一部比一部出彩 比如最近的建军大业里的陈峰 简直就是全片最佳
通篇看下来,我只想知道是哪条胡同?电影,毫无必要拍那么长,意识到美丽毫无必要就拿着脸蛋放大那么久,毫无节制的抒情。不是把话剧搬到胡同里和银幕上就能演的。
挺精巧的
感人的总是平凡人发生的不平凡的事儿
这是一部及其感人的影片佳作 也是西影厂出品的 故事讲述一个老年人老高 为盲人无私的开了一家电影院 他用电影里的语言还有自己的讲解赢得了残疾人朋友的喜爱 男主角小伙子起初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电影院 他本想到其他地方面试去寻求更好的工作 然而 在和电影 还有盲人朋友接触的过程中 他渐渐的离不开了
2011大影节展映@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没错,我是给五星。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一个片子
除了那个梦,太不合常理之外,一切都还不错。
温馨、有诚意的国产电影。不足的地方是男主人公表演痕迹有点重,可以更自然些。另外剧本可以再精简些。顺便向金士杰老爷子-台湾最好的演员致敬。
很干净舒服的电影,拍摄手法夸张,情节有些不合理,但是特别真诚。
金世杰。节奏慢。对我无所谓,因为我这个人就慢。
好片子=,=
《空巷子》男主角
周森采访中说自己演砸了这部戏,但其实导演和编剧的问题比他大多了。陈语虽然不是你最好的角色,但仍是个帅气可爱的小伙子。
有部分镜头的画面非常美,特别是哪个蚂蚱的画面,里面音乐和节奏都是与设计的,喜欢
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和心理活动的揣摩很到位了。节奏却太过拖沓。三星吧
…